驿路梨花设置悬念(驿路梨花设置悬念的作用)
1. 驛路梨花設置懸念的作用
“驛路梨花”引用南宋詩人陸游 的詩句吸引了讀者,也是全文的線。既寫出了在哀牢山那偏遠、冷寂的深山老林中小茅屋邊上盛開的梨花的美麗,又暗喻了梨花小姑娘的純 美麗, 潔、美麗,象征了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發揚光大,揭示了人們相互關懷的崇高道德風尚。
《驛路梨花》選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報》,文體為小說。文章共37個自然段,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見聞為主線展開情節,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寫“我”和老余見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寫“我”和老余水足飯飽之后,懷著滿意的心情猜測。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寫“我們”和老獵人之間的誤會。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寫“我們”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37自然段),最后點題點人。
擴展資料
《驛路梨花》這篇文章,從整體上看是按“我們”的所見所聞的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記敘方法為順敘,在順敘過程中又有插敘; 如果按小茅屋的產生及遷延過程看,又是溯源的倒敘,恰似倒卷珠簾。
在情節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設置三次懸念和兩次誤會,使情節富有戲劇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卻形成了路轉峰回,跌宕起伏之勢,讀來很有味道。
作者簡介:
作者彭荊風,1929年11月22日出生,祖籍江西萍鄉,中國軍旅作家。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成都軍區創作室主任,職稱文學創作一級。1956年加入江西省作協,同年9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2018年7月24日,彭荊風因病去世,享年89歲。
代表作品《解放大西南》曾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今夜月色好》獲第八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2. 驛路梨花構思巧妙層層設置懸念和誤會
文章多處設置懸念,都是圍繞小茅屋的主人是誰展開,是瑤族老人?
是哈尼小姑娘?
是梨花姑娘?
是解放軍?
等等。
3. 驛路梨花以懸念貫穿全文懸念是什么
第一次懸念:第8段“屋里漆黑,沒有燈也沒有人聲。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一次誤會:第14段“主人回來了!”“我們”認為主人是瑤族老人,原來他是送糧食來的。第二次懸念:第17段“主人家是誰?”“我們”從老人那里得知,小屋的主人是一個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第二次誤會:第29段“她一定是梨花。”誤會被哈尼小姑娘解除了。
第三次懸念:第32段“為頭的那個小姑娘趕緊搖手:不要謝我們!不要謝我們!房子是解放軍叔叔蓋的。”解放軍為什么蓋小茅屋呢?
“白色梨花開滿枝頭,多么美麗的一片梨樹林啊!”“山間的夜風吹得人臉上涼涼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輕輕飄落在我們身上。”此處的“梨花”是指自然界潔白美麗的梨花,作用是:開篇點題,設置文眼和懸念,渲染氣氛,奠定基調,起到了總領下文,為下文做鋪墊,埋下伏筆的作用。
4. 驛路梨花以什么為懸念
《驛路梨花》中,有懸念的句子有三處,分別是:
第一次懸念:第8段“屋里漆黑,沒有燈也沒有人聲。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第二次懸念:第17段“主人家是誰?”“我們”從老人那里得知,小屋的主人是一個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第三次懸念:第32段“為頭的那個小姑娘趕緊搖手:不要謝我們!不要謝我們!房子是解放軍叔叔蓋的。”解放軍為什么蓋小茅屋呢?
作者設置三次懸念的妙處是,使故事情節富有戲劇性,形成了路轉峰回,跌宕起伏之勢,饒有趣味,吸引讀者迫不及待地讀下去。
5. 驛路梨花設置懸念的好處
《驛路梨花》是一篇具有革命傳統教育意義的文章,作者主要講述的內容是:以小茅屋為中心,講述了人們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感人事跡,謳歌了以梨花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優秀品質。
文章不是從解放軍蓋起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寫起順敘出十多年的時間跨度、直接描寫解放軍和梨花姑娘,而是集中在一個夜晚和早晨,按“我們”宿在小屋的得解除饑餓疲勞和見聞順序,組織材料,結構篇章。間接描寫解放軍和梨花姑娘,敘中融情,敘后抒情,抒情結尾。
其中兩段具有插敘作用的人物語言,表明小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并在敘寫所見所聞當中,先設置出一個懸念,穿插兩個誤會,步步深化懸念,最后徹底解開懸念。
從而體現出了作者構思謀篇的匠心,構成了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和回環遞進的結構形式,有力地表達了贊美青年一代學習雷鋒、心靈純美的主題。
文章以“驛路梨花”為題,一語雙關,譬喻恰切,形象鮮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引導學生在分析作品基礎上體會標題含意,培養鑒賞能力。
6. 驛路梨花設置懸念的表達效果
驛路梨花在敘述故事上,既承接和總結上文多處描繪梨花樹林的美好景色,渾然一體,以物襯人,寫小姑娘像梨花一樣可愛;在結構篇章上,題文相映,是有著豐富而深刻的含義的,寓人于花課文以《驛路梨花》為標題,使作品結構嚴謹,對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結構完整有重大的作用,即人像梨花一樣的潔白美好 ,又以花喻人,首尾呼應。;從整體上看是按“我們”的所見所聞的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是順敘,在順敘過程中又有插敘; 如果按小茅屋的產生及遷延過程看,又是溯源的倒敘,恰似倒卷珠簾;而插敘的作用是,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這樣做的原因,歌頌了發揚雷鋒精神的人,在情節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設置懸念和誤會,使情節富有戲劇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卻形成了路轉峰回,跌宕起伏之勢,讀來很有味道。
7. 驛路梨花中設置懸念的作用
茅屋的主人是誰?誰連造了茅屋?
8. 驛路梨花設置懸念和誤會有什么表達效果
《驛路梨花》。短篇小說。
作者:彭荊風,中國當代作家。作品最初發表于于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報》。
《驛路梨花》的敘述者“我”敘述了在自己與同行老余在哀牢山南段的深山中一間小屋借宿一天的經歷,包括行山之苦與焦慮、梨花林中的小屋、所遇瑤族老獵人、哈尼族小姑娘以及他們的故事。該小說是彭荊風在特殊年代經歷了一般人難以承受的折磨、重新舒展開寫作的雙翼后,情不自禁抒發的對在云南邊地與樸實、純潔的少數民族人民誠摯相處時光的懷念,及對美好未來的呼喚。
2017年,《驛路梨花》再次選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義務教育教科書第四單元第14課(2021年1月教材修訂后變更為第15課)。
9. 驛路梨花設置懸念和誤會有什么作用
驛路梨花》中一共有3處描寫梨花,其具體含義和起到的作用如下:
1、?“白色梨花開滿枝頭,多么美麗的一片梨樹林啊!”“山間的夜風吹得人臉上涼涼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輕輕飄落在我們身上。
” 此處的“梨花”是指自然界潔白美麗的梨花,作用是:開篇點題,設置文眼和懸念,渲染氣氛,奠定基調,起到了總領下文,為下文做鋪墊,埋下伏筆的作用。
2、“我到處打聽小茅屋的主人是哪個,好不容易才從一個趕馬人那里知道個大概,原來對門山頭上有個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 此處的“梨花”是指的是人——哈尼族小姑娘,起到了制造波瀾,逐層深入的作用。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驿路梨花设置悬念(驿路梨花设置悬念的作用)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2021年适合搬家的黄道吉日(乔迁新居好
- 下一篇: 电脑快捷键设置中心(快捷中心键和设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