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的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变法改革是谁提出的)
管仲變法使得齊國在春秋乃至戰國時期,一直都很強大;而商鞅變法則使秦國最終一統六國。其實之后的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以及洋務運動都算是不錯的改革了,如果能持續進行下去,富國強兵是必然的,可惜的是失敗了。
在歷史上,對社會生產力影響最大的莫過于變法了,每一次變法后,社會生產力都會迎來一個爆發性的發展;但是變法哪有那么容易,每一次變法,必然都要傷害很大一批舊有既得利益體,阻力必然很大。
而這里要盤點的就是歷史上影響極為深遠的五次變法,看看是哪五次吧。
第一次:管仲改革
第一次變法當然非管仲變法莫屬了;管仲是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與齊國大臣鮑叔牙關系極為要好,后鮑叔牙將管仲推薦給了齊桓公。
其實齊桓公與管仲算是仇人,管仲曾差點一箭射死齊桓公,但齊桓公也知道管仲的能力,所以齊桓公并不記仇,并將管仲任命為國相,而管仲也是知恩圖報,全力輔佐齊桓公。
其實齊桓公在位時期,齊國已出現嚴重的財政危機,國庫空虛,而外部也是危機重重;面對這種情況,管仲從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對齊國進行改革,使得齊國很快富強起來,而后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因管仲的作為,所以管仲在歷史上的地位極高,被譽為“法家先驅”“圣人之師”“華夏文明保護者”“華夏第一相“;而且還是諸葛亮的偶像。
第二次:商鞅變法
商鞅是戰國時期秦國的變法家;商鞅本是衛國人,后入魏國,但一直不得重用,偶然得秦孝公招賢納士,力圖改革,于是就入秦面見秦孝公。
其實當時的秦國處境已經十分危險,內部十分空虛,連年的征戰,讓秦國的百姓窮苦不堪,而貴族們卻壟斷權力和經濟;而外部,魏國憑借強大的國力,對屢屢侵犯,不僅奪走了秦國的河西之地,還欲吞并秦國。
其實秦孝公雖然渴望秦國變強,但當時真正的有識之士還真沒幾個愿意來貧苦的秦國。商鞅和秦孝公相互測試了對方兩次,最終明白對方才是自己需要的人。
于是商鞅開始在秦國進行真正徹底的變法,而秦孝公則全力支持他,最終在這對千古罕有的君臣緊密合作之下,秦國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并在一百多年后,秦始皇統治時期,滅了六國,一統天下。
第三次: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是北宋時期的大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改革家。王安石以進士身份踏足北宋官場,從一個小官慢慢爬了上來,后在宋神宗時期崛起。
當時的北宋也是內憂外患,首先是內部,出現了很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而外部則面臨遼國和西夏的侵擾,看似強大的北宋王朝,被壓迫得積貧積弱,相當的危險。
所以宋神宗和北宋王朝其他的帝王不一樣,他迫切的需要北宋王朝重新崛起,所以大膽的啟用王安石對北宋王朝進行變法。王安石變法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
變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但也傷害了很多人的利益,所以在宋神宗去世后,王安石的變法也就被廢除了,雖然沒被殺,但卻也是被貶。
第四次:張居正改革
張居正是明朝時期的政治家、改革家。張居正的升官之路極為傳奇,在考中進士后,得徐階的賞識,一路平步青云,很快便入主內閣,并成為次輔。
在萬歷皇帝繼位后,張居正成為首輔,大權在握之下,開始實行改革。因為當時的大明王朝,已經自內而外的腐朽不堪,如果沒有強有力且行之有效的改革,大明王朝離滅國已經不遠了。
張居正改革俗稱“一條鞭法”,從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整頓,尤重于經濟的改革,企圖扭轉嘉靖、隆慶以來政治腐敗、邊防松弛和民窮財竭的局面。
改革一定程度上強化了中央集權,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但可惜的是,在張居正死后,他的變法立馬就被廢除,并被清算,實在是可悲可嘆可惜。
第五次:洋務運動
在晚清時期,為了挽回頹勢,也進行過多種常識,比如洋務運動,比如戊戌變法和清末新政等,要說哪次改革是最有效的,那當然是清末新政,但由于清末新政實行的實在是太晚了,積重難返。
而戊戌變法純粹就是“掛羊頭賣狗肉”,不值一提。這里要說的是持續時間最長,效果也最顯著的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雖然很多人批判洋務運動只是虛有其表,但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洋務運動也的確有一定的效果,清王朝的確在一定時間內強大了。
但由于統治階級實在是太腐敗,在取得一定成就后便開始沾沾自喜,忘了進行洋務運動的初衷,導致甲午之戰時敗給日本。但洋務運動卻是極大的促進了民族意識的覺醒。
以上便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五次變法,其中真正成功的變法唯有管仲變法和商鞅變法;管仲變法使得齊國在春秋乃至戰國時期,一直都很強大。
而商鞅變法則使秦國最終一統六國。其實之后的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以及洋務運動都算是不錯的改革了,如果能持續進行下去,富國強兵是必然的,可惜的是失敗了。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变法的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变法改革是谁提出的)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萤石c6hn功能介绍(萤石c6hn20)
- 下一篇: 冻结窗口额快捷键(冻结命令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