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刀赴会的主人公是谁(历史上单刀赴会是谁的典故)
單刀赴會的主人公是關羽。江東吳國魯肅欲殺關云長,奪會荊州,故在江邊亭內擺下“鴻門宴”,亭外設下刀斧手,擲杯為號,群起殺之。關云長明知是計,卻僅帶周倉一人替關云長拿刀,孤舟渡江前來赴宴。
史上真實的 “單刀會”,發生在公元215年,其主導人物是江東魯肅,而并非“孤膽英雄”關羽;其經過、結局及意義,也與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說辭截然不同。
“單刀會”之舉不僅表現了魯肅的智慧和膽略,也體現出作為統帥的他顧全大局及深謀遠慮的大視野、大胸懷,而且在戰略、戰術上對整個荊州戰場乃至天下大勢均起了決定性作用。
當時荊州戰場之態勢
彼時孫權與劉備為荊州歸屬權而展開了一系列明爭暗斗。215年, 孫權在劉備入主荊州后,向劉索還當初“借予” 的荊州。
劉備先是推三阻四,后來干脆予以婉拒,而且粗暴地將孫權派去接管荊州南三郡(長沙、桂陽、零陵)的官員驅逐出境。
孫權大為震怒,感到自己一再被劉備忽悠,于是決心訴諸武力,遂派大將呂蒙率軍強奪荊南三郡。
呂蒙出軍后,勢如破竹,很快攻取(招降)了長沙、桂陽二郡,唯獨零陵太守郝普據城堅守,決不出降。
見孫權態度強硬,且動起真格,劉備方從成功的喜悅中猛然驚醒,于是親赴公安坐鎮,急令荊州守將、蕩寇將軍關羽率3萬精銳進駐益陽,準備進援零陵并收復已經失去的長沙、桂陽二郡。
孫權也不示弱,急調橫江將軍魯肅率軍急馳益陽,以阻截正欲南下的關羽軍。于是,魯肅和關羽兩軍在益陽一帶形成對峙之勢。
彼時,從表面看,孫權先發制人,呂蒙連取兩郡,形勢十分有利。孫權看似占得先機,但實際上荊州卻暗流洶涌,甚至潛伏著巨大的危機。
因為隨著事態的發展,使孫權也面臨著諸多不利因素。首先是戰線拉長,力量分散;呂蒙所率的主力不過2萬,卻要分散于3處使用,長沙、桂陽須分兵駐守,尤其是圍攻零陵需用重兵;而來援的魯肅也僅有1萬人馬,實在難敵關羽3萬精銳。
何況坐鎮公安的劉備也在虎視眈眈。其次,由于戰線最南端的零陵久攻不克,吳軍實際上處于南有守敵、北有強援、首尾皆受敵方鉗制的不利狀態中。
而屯兵益陽的關羽卻掌握著戰爭主動權:既可以東攻長沙,又可以南援零陵,無論怎樣都能使孫權捉襟見肘。孫權很快察覺到了危機,開始沉不住氣了,甚至“飛書”急令呂蒙放棄零陵,火速撤軍北上到益陽一線與呂蒙會合共同阻抗關羽。
由此可見,此時荊州戰場上的形勢已經出人意料地起了微妙變化,只要劉備麾下的前敵將軍關羽能把握這稍縱即逝的有利戰機,采取果斷行動,則很可能反敗為勝。
而孫權方面,這場戰爭成敗之關鍵,主要就看魯肅是否能阻擋關羽東進或南下,為恢復戰場主動權而爭取更多的時間。
“單刀赴會”的策劃人及具體經過
然而,當此如箭在弦,一觸即發的緊要關頭,魯肅想以區區一萬人馬(呂蒙的兵馬還沒來得及撤圍北上與其會合)遏制關羽3萬氣勢洶洶的復仇之師,談何容易!
著名的“單刀會”,就是 “忠厚長者”魯肅在這樣進退兩難的窘境中采取的一次大膽嘗試, 當時雖有些孤注一擲的對賭性質,但從事后看又是彼時唯一可行的有效行動。
《三國志》記載了“單刀會”之具體經過:
“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全。肅因責數羽曰:‘國家(指孫吳)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
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語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有之’!肅厲聲呵之,辭色甚切,羽操刀起謂曰:‘此自國家事,是人何之’!目使之去”。
《三國志》注引《吳書》說:
“肅欲與羽會語,諸將恐疑有變,議不可往。肅曰:‘今日之事,宜相開譬。劉備負國,是非未決,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趨救羽,......羽無以答”。
從上述兩段文字可知,魯肅發起“單刀會”既冒著很大風險,然而又成竹在胸,有一定把握的。彼時兩軍已經各自列陣,擺開欲廝殺的陣勢,相距僅“百步” ,而且史料中隱隱露出一些蛛絲馬跡來,種種跡象表明,關羽及部將們事先也做過某種準備,隨時準備發難。
在這場反客為主的“ 鴻門宴”上,魯肅雖處于劣勢但并無怯意,表現得頗為出彩,既理直氣壯,又義正辭嚴地駁斥對方的強詞奪理,又盡量不激怒對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終以理服人,終于使關羽自覺理虧,無言以對,不敢發難。古人云:“師直為壯,曲為老”。
魯肅理直氣壯,取得了道義上的勝利,使關羽理屈詞窮,無言以對,又因有所顧忌而不敢輕舉妄動。
“單刀會”有什么實際意義?
首先,“單刀會”對荊州戰場上的態勢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談判不僅是一門妥協的藝術,同時本身也是一種拖延戰術;更重要的是魯肅在談判桌上力挫關羽,使其決心動搖,坐失良機,鑄成難以挽回的大錯。
與此同時,呂蒙用欺詐手段誘降了零陵太守郝普;隨即率潘璋、孫皎等諸將迅速北上,與魯肅的兵馬會合,至此,吳軍與關羽的軍隊旗鼓相當,勢均力敵,重新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
因為“單刀會” 爭取了時間,呂蒙得以迅速北上,荊州戰場的形勢又一次出現轉折,而且是朝著有利于孫吳的方向轉折。
幾乎在同一時刻,曹操又乘虛率軍討伐漢中張魯,劉備大有后顧之憂,逼不得已主動與孫權議和 :雙方約定以湘水為界分割荊州,劉備將江夏、長沙、桂陽諸郡劃給孫吳,然后罷兵西返。
于是荊州之役告一段落。孫權實際上兵不血刃、如愿以償就討回了大半個荊州,并順利跨出了全取荊州的第一步。
其實,“單刀會”還有更大意義。更可貴的是,魯肅煞費苦心,并冒著生命危險,終于使一個對雙方來說都將是致命惡果的結局得以避免出現,那就是會導致孫劉聯盟的過早破裂。
倘若沒有魯肅的努力,雙方定會撕破臉大打出手,其結局必是兩敗俱傷,其聯盟注定無法維系下去。如此,本已穩固的力量平衡將被打破,從而出現有利于曹魏的不利變化。孫劉交惡,曹操就是得利的漁翁。而各個擊破,正是曹操的拿手好戲。
果真如此的話,三足鼎立的格局就是另一番氣象了。總之,分割荊州后,孫權之所以能與劉備繼續結盟,在之后的一段時期內繼續攜手抗曹,各謀發展,以致三國鼎立局面的最終形成,都與這知名度不廣、甚至不太引人注意、乃至被羅貫中在小說中“張冠李戴”了的“單刀會” 有密切的關聯。
只身赴險固然需要過人的膽勇,然而更值得贊賞的是魯肅的大局觀及遠見卓識。毫無疑問,魯肅也是一位謀勇兼具的杰出戰略家,是當之無愧的江東人杰,這一點,早在他一開始就與諸葛亮不謀而合,竭力促成孫劉聯盟對抗曹魏之時,就已向世人證明了這點。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单刀赴会的主人公是谁(历史上单刀赴会是谁的典故)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UBUNtu·E: 无法获得锁 /var
- 下一篇: Ubuntu将python2.7默认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