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的作品
冼星海的作品是為您推薦的內容,希望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1、冼星海的作品
冼星海的作品有黃河大合唱,名族大合唱,民族解放交響樂,在太行山上小提琴曲等等經典中華代表。冼星海原本只是一個貧窮船工出生的孩子,因為出生的時候母親看見了海面上的朗朗星空,所以就給他取了這樣一個名字,他從小是在海面上長大的,幼年的他在祖父憂傷的簫聲與各種各樣的民謠聲中一點點成長,到了六歲和母親一起進入了新加坡正式進入音樂學院,因為欣賞他的音樂秉性,校長親自帶他前往廣州升學,進入嶺南附中以后,在學校樂隊里面擔任了演奏手。
2、季羨林的作品
季羨林的代表作品和作品分類:
1、學術著作作品 :《中印文化關系史論叢》《印度簡史》梅特卡夫《現代佛學大系》《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義》《敦煌學大辭典》(是與100多人共同編輯,不是著作)《大唐西域記校注》《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譯釋》《吐火羅文A中的三十二相》《敦煌吐魯番吐火羅語研究導論》《文化交流的軌跡:中華蔗糖史》《大國方略:著名學者訪談錄》《東方文學史》《東方文化研究》《禪與東方文化》《東西文化議論集》 季羨林等編《世界文化史知識》季羨林 周一良 張芝聯 主編
2、散文隨筆作品:《清塘荷韻》《賦得永久的悔》《留德十季羨林著作年》《萬泉集》《清華園日記》《牛棚雜憶》《朗潤園隨筆》《季羨林散文選集》《泰戈爾名作欣賞》《人生絮語》《天竺心影》《季羨林談讀書治季羨林談人生學》《季羨林談師友》《季羨林談人生》《病塌雜記》《憶往述懷》《新紀元文存》《夾竹桃》《家貧母寒》
3、翻譯作品:《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沙恭達羅》《五卷書》《優哩婆濕》《羅摩衍那》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齊奘,生于山東省臨清市,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作家。北京大學教授、輔仁大學教授.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系,師從吳宓、葉公超。1934年畢業于清華大學。1935年被德國哥廷根大學錄取。1941年獲德國哥廷根大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后,任北京大學東方語言學系教授、系主任。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3年開始翻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1977年完成全譯本。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2009年7月11日病逝,享年98歲。季羨林通曉梵語、巴利語、吐火羅語等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幾位從事吐火羅語研究的學者之一。
3、魯迅的作品
著作《吶喊》(短篇小說集)1923,新潮社《中國小說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熱風》(雜文集)1925,北新《彷徨》(短篇小說集)1926,北新《華蓋集》(雜文集)1926,北新《華蓋集續編》(雜文集)1927,北新《華蓋集續編補編》(雜文集)《墳》(論文、雜文集)1927,未名社《野草》(散文詩集)t927.北新《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而已集》(雜文集)1928,北新《三閑集》(雜文集)1932,北新《二心集》(雜文集)1932,合眾書店《魯迅自選集》1933,天馬《兩地書》(書信集)與景宋合著,1933,青光書局《偽自由書》(雜文集)1933,青光書局《魯迅雜感選集》瞿秋白編選,1933,青光書局《南腔北調集》(雜文集)1934,同文書局《拾零集》1934,合眾書店《準風月談》(雜文集)1934,興中書局《集外集》楊霽云編,魯迅校訂,1935,群眾圖書公司《門外文談》(論文)1935,天馬《故事新編》(小說集)1936,文生《花邊文學》(雜文集)1936,聯華書局《且介亭雜文》(雜文集)1936,三閑書屋《夜記》(雜文集,后編入《且介亭雜文末編)1937,文生《且介亭雜文二集》(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且介亭雜文附集》(雜文集)《且介亭雜文末編》(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古籍序跋集》《魯迅書簡》(影印本)許廣平編定,1937,三閑書屋《魯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譯文和輯錄的古籍)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集外集拾遺》(綜合集)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集外集拾遺補編》《漢文學史綱要》(文學史)1941,魯迅全集出版社《魯迅全集補遺》唐韜編,1946,上海出版公司《魯迅書簡》許廣平編,1946,魯迅全集出版社《魯迅日記》(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鉛印本,1959,人文《魯迅選集》1952,開明《魯迅小說集》1952,人文《魯迅全集補遺續編》唐韜編,1952,上海出版公司《魯迅書簡補遺》吳元坎輯,1952、上海出版公司《魯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魯迅選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文學史)1958,三聯《魯迅選集》(上下冊)1959,人文《魯迅書簡》(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報社《魯迅詩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魯迅書信集》(上下卷,收《兩地書》以外書信1381封)1976,人文《魯迅佚文集》1976,解放軍報社《魯迅書簡》(致曹靖華)1976,上海人民《魯迅手稿全集》(書信8冊,日記6冊)1978一1980,文物《魯迅致許廣平書簡》1980,河北人民《魯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魯迅全集卷一(墳熱風吶喊)魯迅全集卷二(彷徨野草朝花夕拾故事新編)魯迅全集卷三(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而已集)魯迅全集卷四(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魯迅全集卷五(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魯迅全集卷六(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魯迅全集卷七(集外集集外集拾遺)魯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遺補編)
4、聲聲慢的作品
《聲聲慢·尋尋覓覓》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作品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因國破家亡、天涯淪落而產生的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具有濃厚的時代色彩。此詞在結構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氣貫注,著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訴,感人至深。開頭連下十四個疊字,形象地抒寫了作者的心情;下文“點點滴滴”又前后照應,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憂郁情緒和動蕩不安的心境。全詞一字一淚,風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極富藝術感染力。這是李清照晚年最經典的一首詞,哀婉凄美,開篇就是名句,結尾更感人。
《聲聲慢》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當時, 詩人經歷了戰爭的痛苦和丈夫去世的巨大變化。當國家被摧毀,家庭被摧毀時,她的家庭也被摧毀了突然間, 她變得孤獨,沒有怨言。她像大海一樣憂心忡忡。
中國古代詩歌中的某些意象經過歷代詩人創造已具有普遍意義和穩定的感情色彩。比如“明月”象征思鄉懷人,“落木”表現蕭瑟悲涼,“杜鵑”表達凄涼哀怨,松、梅、竹、菊表現志向、氣節等等,不一而足。巧妙運用這些典型的意象能完好地表達詩人的情感。李清照的《聲聲慢》就是如此。
5、施耐庵的作品
四大名著大家一定是非常熟悉的吧,其中施耐庵我們肯定也不會陌生,他的作品有《水滸傳》、《新水令秋江送別》等,這幾部作品都是特別值得大家看的,施耐庵的在世時間大約是1296年~1370年,他之前的名字叫做施彥端,號是子安,字是肇瑞,他非常的有才華,十三歲開始進入私塾學習后十九歲就中了秀才,三十六歲的時候中的進士,他所在的時期是元末明初,職業就是一名寫作的小說,水滸傳后來就成了四大名著之一,但是后來由于和當時的年代不和最后回到了蘇州。
6、最大的麥穗是誰的作品
作者是王劍。
《最大的麥穗》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16課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講述了蘇格拉底讓弟子們從一塊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弟子們挑挑揀揀,結果兩手空空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須實實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機遇,不能錯失良機的道理。
人生經歷著無數次選擇。選擇前,我們要慎重。選擇時,我們要果斷。選擇后,我們要淡定。世界精彩紛呈,充滿誘惑。一定還有很多更飽滿的麥穗出現,但請不要輕易拋棄你手中的這個麥穗,因為只有它才是實實在在屬于你的。
7、夜晚的實驗是誰的作品
《夜晚的實驗》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12課的課文,這篇課文主要記敘了意大利科學家斯帕拉捷通過多次實驗,終于揭開了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并且促使很多人根據他的實驗進一步研究,終于發現了超聲波,并且學會利用超聲波,為人類做了巨大的貢獻。
全文共有9個自然段,分三部分來寫。
第一自然段為第一部分,寫蝙蝠在夜空中飛行引起了斯帕拉捷的好奇。
第二至六自然段為第二部分,寫斯帕拉捷經過多次夜晚實驗,終于弄清楚:蝙蝠夜間飛行是靠聽覺來確認方向、辨別目標的。
第七至九自然段為第三部分,寫斯帕拉捷的實驗引起了科學家對超聲波的研究,并由此而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恩惠。
8、最后的常青藤葉是誰的作品
最后的常春藤葉一般指最后一片葉子(歐·亨利小說)
《最后一片葉子》是美國作家歐·亨利的作品。該作品描寫一位老畫家為患肺炎而奄奄一息的窮學生畫最后一片常春藤葉的故事。老畫家貝爾曼是一個在社會底層掙扎了一輩子的小人物,一生飽經風霜、窮困潦倒,卻熱愛繪畫藝術,為挽救一個青年畫家的生命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內容簡介:
《最后一片葉子》描寫的是華盛頓貧民窟的兩個年青的畫家蘇和瓊西同她們的鄰居貝爾曼之間發生的故事。瓊西在寒冷的十一月患上了嚴重的肺炎,并且其病情越來越重。作為畫家的她,將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外最后一片藤葉上,以為藤葉落下之時,就是她生命結束之時。于是,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念。作為她的朋友蘇很傷心,便將瓊西的想法告訴了老畫家貝爾曼,這個老畫家是個脾氣火爆,愛取笑人、終日與酒為伴的人。畫了近四十年的畫,一事無成,每天都說要創作出一篇驚世之作,卻始終只是空談。但是他對這兩位年青的畫家卻是照顧有佳。他聽到了此事后,便罵了一通,但仍無計可施。
然而令人驚奇的事發生了:盡管屋外的風刮得那樣厲害,而鋸齒形的葉子邊緣已經枯萎發黃,但它仍然長在高高的藤枝上。瓊西看到最后一片葉子仍然掛在樹上,葉子經過凜冽的寒風依然可以存留下來, 自己為什么不能?于是又重拾生的信念,頑強地活了下來。可是故事并不是到此就結束了,真相才剛剛打開:原來是年過六旬的貝爾曼,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為了畫上最后一片藤葉,因著涼,染上了肺炎。在他生命的最后時刻,他終于完成了令人震撼的杰作。
9、裝在套子里的人是誰的作品
《裝在套子里的人》(Человек в футляре)是俄國作家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創作的短篇小說。
在《裝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訶夫塑造了一個性格孤僻,膽小怕事,恐懼變革,想做一個純粹的現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別里科夫。
別里科夫的世界觀就是害怕出亂子,害怕改變既有的一切,但是他所作所為,在客觀上卻起著為沙皇專制助紂為虐的作用。他轄制著大家,并不是靠暴力等手段,而是給眾人精神上的壓抑,讓大家“透不出氣”。可以說是專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靈,使他懼怕一切變革,頑固僵化,他是沙皇專制制度的維護者,但更是受害者。因而可以說別里科夫成為了,害怕新事物,維護舊事物反對變革,阻礙社會發展的人的代名詞。
10、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
莎士比亞的作品:按思想和藝術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1590——1600)有: 長詩《維納斯與阿多尼》《魯克麗斯受辱記》《十四行詩》(1592——1598)歷史劇《亨利六世》上中下三部《理查三世》《約翰王》《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兩部《亨利五世》《馴悍記》《維絡那二紳士》《愛的徒勞》《羅米歐與朱麗葉》《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溫莎的風流娘兒們》《無事生非》《皆大歡喜》《第十二夜》
第二時期(1601——1607)有: 《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1602?)《終成眷屬》(1603?)《一報還一報》(1603?)《哈姆萊特》(1601)《奧瑟羅》(1604)《李爾王》(1605)《麥克白》(1606)《雅典的泰門》(1606?)《安東尼和克里奧佩特拉》(1607)《科里奧蘭納斯》(1607)第三時期:(1608——1613)有: 《辛白林》(1609)《冬天的故事》(1610)《暴風雨》(1611)
作者簡介: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戲劇家和詩人。莎士比亞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國中部斯特拉福德城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幼年在家鄉的文法學校念過書,學習拉丁文、文學和修辭學。后來家道中落,曾幫助父親經商,1578年左右只身到倫敦謀生,據說從事過馬夫或仆役一類當時被看作“最下等的職業”。后來當了演員和編劇,隨著劇團到各地巡回演出,與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有比較廣泛的接觸。他在劇團里扮演過像《哈姆萊特》中的鬼魂之類的配角,也擔任過導演,但主要是編寫劇本,開始時不過是給舊劇本加工,逐漸由加工而改寫或自己創作。他后來成了劇團的股東,1613年左右從倫敦回到家鄉,1616年4月23日逝世。
11、莫言的散文作品
莫言作品集(大陸出版):
1.《透明的紅蘿卜》(小說集) 作家出版社1986年3月
2.《紅高粱家族》(長篇小說)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7年5月
3.《天堂蒜薹之歌》(長篇小說) 作家出版社1988年4月
4.《爆炸》(小說集)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8年8月
5.《十三步》(長篇小說) 作家出版社1989年4月
6.《歡樂十三章》(小說集) 作家出版社1989年4月
7.《白棉花》(小說集) 華藝出版社1991年10月
8.《酒國》(長篇小說) 湖南文藝出版社1993年2月
9.《懷抱鮮花的女人》(小說集) 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3月
10.《金發嬰兒》(小說集) 長江文藝出版社1993年6月
11.《食草家族》(長篇小說) 華藝出版社1993年12月
12.《憤怒的蒜薹》(天堂蒜薹之歌》修訂本) 北京師大出版社1993年12月
13.《神聊》(小說集) 北京師大出版社1993年12月
14.《貓事薈萃》(小說集) 新世界出版社1994年10月
15.《豐乳肥臀》(長篇小說) 作家出版社1995年12月
16-20.《莫言文集》(1-5卷) 作家出版社1996年2月
(《紅高粱》、《酩酊國》、《鮮女人》、《道神嫖》、《再爆炸》)
21.《會唱歌的墻》(散文集) 人民日報出版社1998年12月
22.《紅樹林》(長篇小說) 海天出版社1999年3月
23.《紅高粱家族》(再版) 南海出版公司1999年5月
24.《長安大道上的騎驢美人》(小說集) 海天出版社1999年9月
25.《師傅越來越幽默》(小說集)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9年12月
26.《酒國》(再版) 南海出版公司 2000年2月
27-29.《莫言短篇小說》(1-3卷) 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10月
(《老槍·寶刀》、《蒼蠅·門牙》、《初戀·神嫖》)
30.《莫言散文》 浙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10月
31.《檀香刑》(長篇小說) 作家出版社2001年3月
32.《戰友重逢》 解放軍文藝社2001年8月
33.《生蹼的祖先》(長篇小說) 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9月
34.《冰雪美人》(小說劇本集) 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9月
35-36.《中篇小說集》(上、下) 作家出版社2002年2月
37.《紅高粱家族》(東岳文庫) 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年9月
38.《酒國》(東岳文庫) 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年9月
39.《拇指銬》(短篇小說集)(東岳文庫) 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年9月
40.《清醒的說夢者》(隨筆集)(東岳文庫)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年9月
41.《罪過》(短篇小說集)(東岳文庫) 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年9月
42.《師父越來越幽默》(中篇小說集)(東岳文庫) 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年9月
43.《透明的紅蘿卜》(中篇小說集)(東岳文庫) 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年9月
44.《什么氣味最美好》(隨筆集) 南海出版公司2002年9月
45.《英雄美人駿馬》(影視劇本集) 花山文藝出版社 2002年9月
46.《紅樹林》(影視劇本集) 花山文藝出版社2002年9月
47.《司令的女人》(中篇小說集) 收獲叢書2002年12月
48.《拇指銬》(短篇小說) 江蘇文藝出版社2003年1月
49.《四十一炮》(長篇小說) 春風文藝出版社2003年7月
50.《小說的氣味》(演講集) 春風文藝出版社2003年8月
51.《豐乳肥臀》(長篇小說) 工人出版社2003年9月30日
52.《寫給父親的信》 春風文藝出版社2003年10月
53.《十三步》 春風文藝出版社2003年10月
54.《藏寶圖》 春風文藝出版社2003年10月
55.《紅高粱》(影視版) 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1月
56.《民間音樂》 春風文藝出版社2004年1月
57-68.《莫言文集》12卷 當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4月
69.《莫言中篇集》 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70.《紅蝗》 民族出版社2004年4月
71.《筑路》 民族出版社2004年4月
72.《戰友重逢》 民族出版社2004年4月
73.《白棉花》 民族出版社2004年4月
74.《牛》 民族出版社2004年4月
75.《歡樂》 民族出版社2004年4月
76.《酒國》 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1月
77.《復仇記》 華藝出版社2005年2月
78.《食草家族》 上海文學出版社2005年6月
79.《紅高粱家族》 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6月
80.《短篇集上·與大師約會》 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6月
81.《短篇集下·火燒花籃閣》 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6月
82.《天堂蒜薹之歌》 南海出版社2005年8月
83.《會唱歌的墻》 作家出版社2005年11月
84.《紅樹林》 現代出版社2005年8月
85.《莫言作品精選》 湖北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5月
86.《月光斬》(中短篇小說集) 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月
87.《莫言王堯對話錄》 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88.《檀香刑》(重溫經典版) 作家出版社2005年10月
89.《莫言北海道走筆》(與人合作) 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12月
90.《莫言精選集》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1月
91.《生死疲勞》 作家出版社2006年1月
92.《蛙》 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年12月
12、周國平的經典作品
1、善良豐富高貴:
《善良豐富高貴》是周國平回應、關注、批評社會現實的最新文字。本書收錄了周國平2002年8月到2006年12月所寫的文章。作為周國平的第四個散文結集,本書繼續了他對人生理想、兩性情感的關注,另一方面加入了更多的關注現實的文字。
2、安靜:
《安靜》是北岳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國平。它是作者從1999年到2002年所發表的文章的結集,分為“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靈魂的在場”、“在維納斯腳下哭泣”等六輯。
3、各自的朝圣路:
《各自的朝圣路》是周國平前幾年發表散文的結集。關于書名,作者解釋說,一是因為其中自己比較滿意的文章幾乎都是讀了那些精神朝圣者的書而發的感想;二是因為自己寫作時心中常懷想著那些隱藏在人群里的今日的朝圣者。
13、偉大的悲劇作品
《偉大的悲劇》講述了阿蒙森隊和斯科特隊都準備征服南極點, 經過一番激烈的競爭, 結果阿蒙森隊捷足先登, 于1911年12月14日到達南極南緯90度的科學實驗站;斯科特隊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達科考目的地,比阿蒙森隊晚了將近五個星期, 歸途中不幸遇難。該傳記抒情性強、文學味濃,體現了茨威格卓爾不凡的手筆和凝重的傳記風格;它結合了文學性與歷史性,情感真摯,語言精美。尤其是文本用細節來展示人物的美好品質,體現了巨大的精神震撼與獨特的審美感受。
偉大的悲劇》選自《人類的群星閃耀時》,作者是茨威格,奧地利(國)作家。他的主要成就體現在傳記文學和小說創作方面。作品主要有《三位大師》《同精靈的斗爭》《羅曼·羅蘭》。
14、秋天的懷念選自史鐵生的哪部作品
《秋天的懷念》中國當代作家史鐵生于1981年創作的散文。此文敘述了史鐵生對已故母親的回憶,表現了史鐵生對母親深切的懷念,對母親無盡的愛,對母愛的贊美,以及史鐵生對“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對先年對母親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動。全文語言平淡、文字樸實,沒有經過精心的編織與雕琢,但卻句句含情,字字如金。此文寫于1981年,最初發表于當年《南風報》上,那年史鐵生30歲。 1969年到陜北延安“插隊”。三年后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京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在生龍活虎、絢麗多彩的青春年華遭遇到生命的不幸,因而他的脾氣變得陰郁無比、暴怒無常。而他的母親此時肝病相當嚴重,常疼得整夜睡不著覺,可她將兒子瞞得緊緊的,仍鼓勵兒子好好活著。母親猝然離去后,史鐵生寫下了這篇文章以紀念他的母親。
總結
- 上一篇: 2021年春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金融统计
- 下一篇: 日本关西地区是指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