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目的及真实战况(每次失败的原因)
三征高句麗是隋煬帝楊廣在從大業八年(612年)到大業十年(614年)對高句麗進行的三次戰爭。三次均為煬帝御駕親征。從大業七年(公元611年)起,剛剛結束巡游江都的煬帝便開始為這次東征進行各項糧草軍備。大業八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煬帝正式進軍。
隋煬帝楊廣在歷史上的所有皇帝中,名聲可謂差到極點,他在位期間,窮奢極欲,貪婪好玩,給百姓帶來沉重的生活負擔,其父隋文帝楊堅建立起來的大一統盛世,在他手上一敗涂地。
可換個角度來看隋煬帝,我們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如科舉制的初創、隋唐大運河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等,他也不是毫無作為的桀紂之君。
此外,隋煬帝還三征高句麗,并且都是御駕親征,經過前兩次的失敗后,楊廣開始了嘆息。
想到前兩次的慘敗,想到第一次的指揮錯誤,想到第二次自己信任的大將楊玄感反叛,那可是助自己登基的楊素之子……讓人心痛又無力。
楊廣的失落無人能知,大家的目光都停留在他如何荒淫無度上,卻沒有好好想過他也有一顆守衛國土,征戰四方的心。他越想越難過,支持自己的黃門侍郎裴矩的話,仍清晰在耳。
“陛下,高句麗之地,在周代就屬于中原領土,其先祖箕子被周天子受封于此地,到漢朝的時候,漢皇帝在此設立郡縣,它原本就是我華夏領土的一部分。”
這些話,隋煬帝常常想起,雖然出自于一個黃門侍郎之口,但也是自己的心聲。自己愛國愛領土,雖然表現出來的不讓人接受,但出發點絕對不是壞的。
第三次出征高句麗,楊廣吸取了前兩次教訓全力以赴,好不容易打得高句麗國王遣使請降,自己也算大功一件,于是班師回朝。
可是沒有想到,高句麗國王出爾反爾,不僅不放回隋朝被俘軍民,也不按照原先約定的那樣稱臣納貢,更讓隋煬帝再次失信于天下。
當“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的時候,隋煬帝也有他做為帝王的極度失意。
初登帝位的楊廣到三征高句麗的失落,再到真正的放浪形骸,他經歷了一個帝王的無奈和絕望,也許,窮奢極欲是他粉飾太平的最佳方式。
可是,沒有人能真正救得了這個封建皇帝,只有他自己,他那句被贊為昏君代表的詩句“我夢江南好,征遼亦偶然”,看似輕松,其實更是對大隋天下前途未卜的哀嘆
!隋煬帝三征高句麗,給生民百姓帶來的負面影響太多,隋末農民起義于是成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而高句麗在他手上終究沒有得回,反而像是一場鬧劇。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目的及真实战况(每次失败的原因)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嵌入式linux图形系统设计,轻量级嵌入
 - 下一篇: linux 查看其他磁盘分区,Lin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