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优秀教案一等奖
包身工優秀教案一等獎是為您推薦的內容,希望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1、包身工優秀教案一等獎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感同身受的理解血腥的包身工制度
2.初步學習綜合多種表達方式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觸發學生的真實感受以思考這一事件
教學難點:講解時不失時機地觸發學生的思考
學情分析:要讓學生從現實再回到那個黑暗的時代去感受殘酷這本身就是本課需要解決的問題。它有賴于教師的講解和學生是否能從中受到感染。
板書設計:
包身工
夏衍
包身工一天的生活
清晨四點一刻:起床
四點半后:吃飯
五點鐘:上工
下午五點(可能):收工
教學程序:教學內容及活動:
一、1.板書課題和作者,進而指出課文的作者夏衍。
2.在新中國的報告文學史上,曾經有三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
板書: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
徐遲《哥德巴赫的猜想》
注:簡介這兩篇作品的內容。
二、在考慮本文的導語的時候,我想到了心理震撼這個詞匯。
用最具有震撼力的語言給學生以最具有沖擊力的感受,以促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其實,這里,學生有的已經不僅僅是興趣了,可能吸引他們的是那種具有震撼色彩的畫面以及動情的講解。
因此,本文的前四自然段將是最好的導語。
三、在結束了作為導語的前四段的講解之后,學生的狀態可能已經比較激憤。
這時,可以不失時機地提出如下問題:
這些都是什么人呀?她們的生活狀態為什么如此的惡劣?(以上問題可以先讓學生提出.教師可以引導以及啟發.目的是為了引起下文)
四、(一)學生自瀆5-8自然段,思考:
1、這幾個自然段跟前四段在表達方式上有何區別?
2、試概括這幾個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設計小題目:
針對5-8段中的重要內容作針對性的講解,主要是圍繞學生對段意的概括的基礎之上的。
可講內容:
1.關于包身工的居住環境,聯系前四段中的住宿條件。
2.關于帶工如何到鄉下去騙小姑娘的情形。
3.關于帶工賺錢的血腥,昧良心。
五、彈性安排:1.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再講9-11段、
2.時間不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布置作業。
A.寫出你對包身工的感受及思考.深入分析一下產生這一情形的原因。(字數不少于800)
B.概括各段段落大意,有些特殊段可以合并處理.交上來。
六、在以上基礎上,如時間尚有剩余,則安排一個小結。
學生活動:
一.在聽講的同時作一些必要的摘記。
二.接受情感的震動,促發進一步的思考。
三.思索,提出問題,說出講前四段的直接感受。
四.自讀5-8自然段,思考問題。
五.完成小練習。
六.聽講隨興的課堂交流。
七.學生的小結是一個值得注意的活動。
2、談中國詩優秀教案一等獎
一、導入 :
播放電視連續劇《人間四月天》主題曲《飛的理由》,并展示徐志摩的圖像。
伴著這熟悉的樂曲又把我們帶回到了那個時代,他曾經悄悄地來了,又輕悄悄地走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然而卻給我們留下了傳世之作《再別康橋》。今天,就讓這樂聲伴隨我們,走進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二、解題:
放映有關康橋的錄像或幻燈片,教師或學生(事先布置給學生檢索有關資料)結合畫面解說徐志摩與康橋的關系及相關背景。
三、配樂朗誦
樂曲:《人間四月天》主題曲
聽讀要求:注意體味詩人對康橋的感情。
四、學生吟誦、品味、欣賞
多種形式的誦讀、小組互動式
(1)明確本首詩的意象,詩人避開了一般離別時的告別對象,選擇了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從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個人以清新飄逸之感。詩人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了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成分。獨具特色的象選擇,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營造出一種清新感。
(2)理解作者作別母校的感情在詩中字里行間的體現。
(3)體會這首詩如何體現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
① 押韻(請學生在詩終畫出韻腳);
② 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③ 回環復沓,開頭和結尾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繪畫美主要表現在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青草彩虹星輝斑斕等有色彩的詞語,給讀者以視覺上的色彩想象,給人帶來視覺上美的享受,同時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
教師巡視發現問題,解決疑難。
各組代表就其中的某一方面匯報,教師適時提出巡視中發現的疑難點,提出討論,將學習引向深入。
以聞一多對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筑美的主張過渡,引入對《死水》的學習。
先從三美入手體會形式上的美,再把握詩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義。
探究活動
(1)學生自愿結組,對徐志摩的詩歌和聞一多的詩歌進行比較,看兩者的異和同。
(2)學生可就本課書中自己喜歡的一位詩人進行研究,建議切入點小。
(3)可以召開現代詩歌朗誦會或現代詩歌賞析會,材料來源于課本、讀本或其他詩集等。
(4)可以就自己最喜歡的一首現代詩,寫一篇評析鑒賞筆記,挑選有見地的班上交流。
3、小狗包弟優秀教案一等獎
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敘事散文,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在指導學生探究閱讀時,重在感受作者的情感變化,感悟作者嚴于解剖自己、敢于說真話的勇氣和度量。
一、知識與技能:
1、以“小狗包弟的遭遇”為突破口,理解小狗包弟的悲慘故事。
2、以“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為重點,體察巴金的個性、情操。
二、過程與方法:
以教師引導、小組合作討論的方法進行探究式學習。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察巴金的個性、情操,感受其人格魅力。
教學資源:多媒體。
教學方法:一課時。
教學過程:導入新課。
二、明確學習目標。(課件展示)
1、以“小狗包弟的遭遇”為突破口,理解人和狗的悲慘故事。
2、以“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為重點,體察巴金的個性、情操。
三、速讀課文,把握故事。
同學們速讀課文,找出能體現不同時間階段的句子,根據時間階段來回答兩個問題。(課件展示)
1、文中寫了兩個人與狗的故事,是哪兩個?
2、包弟的故事可分為哪三個階段?各用一個詞來概括。
3、小結。
4、哈姆萊特教案一等獎
一、導入新課
一提起北國的冬天, 同學們腦海中浮現的多是怎樣的畫面呢?(學生暢所欲言:總讓人想起“大雪紛飛”、“寒冬凜冽”等蕭條景象)。然而在冰雪皚皚的北國之冬中,有一個地方的景色與眾不同: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結冰,反倒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這個地方就是濟南。
這節課,我們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導下,一起去領略濟南冬天的奇景。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聽老師配樂朗讀(也可放錄音),并在聽讀中檢查字詞的掌握情況。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并思考問題:
①濟南冬天的總的特點是什么?這個特點能從哪些景物上感受得到?
②課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
③作者寫景是按照一定順序的,你能理清寫景的層次嗎?
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思考后在小組內討論解決)
三、研讀賞析
整體感知后,對文章內容有了基本了解,學生可合作探究,進一步深入理解賞析文章 ,品味語言準確生動的特色。
學生深入研讀課文,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賞析,教師提供示例。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讓學生還原到課文中,反復朗讀,體會語言的妙處:
(一)揣摩下列語句,說說劃線的詞語好在哪里。
1.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
“老城"本是無情物,作者卻說它們“睡著”,還能被春風“喚醒”,賦予老城以人的靈性,把這一個老城寫活了。
2.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
著一“鑲”字,就好像是山尖、小雪有意為之,而且好像是巧匠的妙手,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
3.山坡_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
兩個“臥”字,與前邊的“暖和安適地睡著”相照應,傳神地畫出了小村莊和小雪的神態,就好像它們都有靈性一樣。
4.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
“不忍得”三字將水人格化了。水是那樣多情,為了水藻的綠,為了垂柳的倒影,到了冬天仍然“不忍得”凍上,仍然充滿著春意。
(二)精讀“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一段,看看哪些地方寫得好,說說理由,然后把這段文字背誦下來。
這一題主要訓練學生精讀文章的能力,讓他們自已發現美,理解美的所在。
這一段寫雪后的小山,有很多準確生動的語句。如“看吧”一語,好像把讀者置身于作者的情境中,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又如不說樹尖上落滿了雪,而說“頂著-髻兒白花”,緊跟著又比作“日本看護婦”,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充滿詩情畫意。又如寫薄雪“害羞”的情態,寫露出“粉色”容顏的山腰,等等,突出了它們嬌美的情態和小山秀麗的景色。
(三)閱讀全文,找出一些精彩語句,摘抄在筆記本上。
這一題主要是積累語言材料,由學生自由完成。
(四)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成果,教師小結。
四、布置作業。
5、將進酒一等獎優秀教案
導入新課
在中國文學史上,詩與酒相從相隨,幾乎有一種天生的緣分。中國詩人大多愛喝酒。許多詩人因酒忘卻人世的痛苦憂愁,借酒在自由的時空中盡情翱翔,為酒而丟掉面具口吐真言,靠酒而成就傳世佳作。李白好飲,也善飲,這有杜甫詩為證:“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酒中八仙歌》)酒為液態食品,人稱“水中之寶”,能滿足人們的某些生理需要,但自古以來,中國文人不是“餓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唐代的天才詩人李白尤為突出。他是“詩仙”,又自稱是“"酒中仙”,時人也號之曰“酒圣”。古時酒店都愛掛上“太白遺風”、“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他一生寫下了許多詠酒的詩篇。他的《將進酒》就是酒與愁經過心理反應后留下的結晶。
《將進酒》是一支勸酒歌,是漢樂府曲名,大約作于李白以梁園(開封)為中心的十載漫流期間。詩中記李白與岑勛、元丹丘相聚飲酒之事。岑勛,李白稱他為“相門子”。元丹丘是當時著名的隱士,主要隱居地在嵩陽。從李白《酬岑勛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一詩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飲過,這首詩可能就是在這次飲酒宴中寫的。
6、阿房宮賦教案一等獎
《阿房宮賦》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理解課文中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象、大膽奇特的夸張等藝術特點及其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賦的特點。學習本文描寫為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增加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三)認識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征暴斂、不顧人民死活的罪惡。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賦借古諷喻的目的。
二、難點、重點解析
(一)作者寫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
分析:要回答此問題,可參見自讀提示。《阿房宮賦》作于唐敬宗寶歷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唐敬宗李湛十六歲繼位,貪好聲色,大興土木,游宴無度,不視朝政,求訪異人,希望獲得不死之靈藥,因此在位三年即為宦官劉克明所殺。作者預感到唐玉朝的危險局勢,就借這篇賦,表面上寫秦因修建阿房宮,揮霍無度,貪色奢侈,勞民傷財,終至亡國,實則是借秦之故事諷唐之今事,規勸唐朝的當政者,要以古為鑒,不能哀而不鑒,最終只能落得“后人復哀后人也”的結局。
(二)本文的結構層次是怎樣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內,由樓閣建筑到人物活動,鋪敘阿房宮建筑宏偉、豪華,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鋪敘阿房宮建筑宏偉、豪華。
一層(段首前12字)兩句偶句,交待建宮背后的巨大耗資。
二層(“覆壓”……“直走咸陽”)寫宮之宏偉規摸。
三層(“二川溶溶”……“不知西東”)渲染宮內的宏偉、豪華、奇麗、壯觀。
四層(“歌臺暖響”……“氣候不齊”)宮中人物活動。
第2段:鋪敘統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層(前6句)寫供玩樂的宮人來源。
二層(“明星熒熒”……“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層(余下各句)從珠寶陳設寫荒淫,揭示搶掠行徑。
第二部分(第3、4段)議論分析,指出“秦愛紛奢”不恤民力自然會導致滅亡的命運,規勸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轍。
7、馬嵬其二教案一等獎
《馬嵬(其二)》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品味詩歌意境,領會詩歌美質。學習藝術表現手法,培養詩歌鑒賞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吟詠詩文,領會李商隱詩歌意境深遠、語言優美、情深意濃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深刻認識封建統治階級荒淫腐朽的本質,激發憂國憂民的情懷。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愛情,是一個長久不衰的話題,尤其對帝王與后妃更是人們談論的熱點。對于開創出開元盛世的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更是長寫不衰的文學主題,千百年來在歷代文人墨客的筆下連續地呈現,但對李楊愛情的理解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如唐代白居易的長詩《長恨歌》同情多于諷刺,元代白樸的雜劇《梧桐雨》偏重于譴責、清代洪昇的傳奇《長生殿》則二著兼有,既有同情歌頌又有暴露批判。那么今天我們來看看李商隱是如何看待李楊的愛情的。
二、背景介紹:
搭配《妖貓傳》片段講解馬嵬之變
公元756年初夏,安祿山大軍以誅殺宰相楊國忠為名,悍然發動安史之亂。逼近長安,繼而潼關失守,長安城危在旦夕。在一個天色晦暗的黎明,唐玄宗攜楊貴妃、宰相楊國忠、太子李亨以及諸皇親國戚、心腹宦官,離開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長安,逃往四川。
次日晚,行至馬嵬驛時,以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為首的護駕軍士砍殺了宰相楊國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處決楊貴妃。唐玄宗被逼無奈,遂下令縊死楊貴妃,自此事了,他便讓出了皇位,晚年在難以消解的悔恨憂愁中度過,直到死去。
二、初讀課文
1、《馬嵬(其二)》節奏劃分: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2、學生齊讀課文。
三、解讀《馬嵬(其二)》
1.分析詩句
點名學生分析,教師引導。
首聯: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徒然聽說海外還有神仙世界九州地,來生未可預知,今生今世夫妻關系就此罷休。——仙山尋妃用典
【提問】首聯中用典,寫方士尋仙之事,有何用意?作者對此態度如何?
【明確】似寫玄宗思貴妃心切,其實諷刺唐玄宗癡心妄想。
頷聯: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馬嵬之變對比、反襯
空聽到禁衛軍夜間巡邏打梆聲,不再有宮中衛士擊籌報曉。空聞、無復意在嘲諷唐玄宗的荒唐誤國。
【提問】頷聯兩句分別展現了怎樣的生活場景?用了什么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明確】“虎旅傳宵柝”寫的是逃難生活的不安適。“虎旅傳宵柝”本來是為了巡邏和警衛,而冠以“空聞”,意義就適得其反,“虎旅”雖“傳宵柝”,卻不是為了保衛皇帝和貴妃的安全,而是要發動兵變了;“雞人報曉籌”寫的是宮中生活的安樂,也暗示唐玄宗渴望重享昔日的安樂,但“無復”點出了這一希望已幻滅,“無復”與“空聞”相對,運用對比反襯的手法,昔樂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處境和心情已躍然紙上。
頸聯: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今天六軍約定駐馬不前進,當年七夕還嗤笑織女牛郎不相會。——七夕之盟
對比
【提問】頸聯運用什么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意思?
【明確】“此日”指馬嵬之變這一天,也是楊貴妃的死日。玄宗“當時”七夕與楊貴妃盟誓,譏笑牽牛、織女一年只能相見一次,而他們兩人則要“世世為夫婦”,永遠不分離,可在遇上“六軍同駐馬”的時候,結果又如何?“七夕笑牽牛”是對玄宗迷戀女色、荒廢政事的典型概括。用“七夕笑牽牛”對照“六軍同駐馬”,兩相映襯,就表現出了二者的因果關系。沒有“當時”的荒淫,哪有“此日”的離散?
尾聯: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作者之問
作者在這里向世人發出冷峻的詰問和諷刺:為什么當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反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尾聯以對比和反諷作結,寄托感慨,點明題旨,把批判的鋒芒直接指向唐玄宗。
【提問】尾聯中運用了什么手法?
【明確】對比,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寵愛的妃子,而作為普通百姓的盧家卻有更美滿的婚姻,這一對比引人沉思,發人深省。
【提問】本詩在章法結構上有何特點?
【明確】用倒敘手法,先說尋仙,后說兵變一事。頸聯也是倒敘,七夕之事在前而后說,駐馬之事后發而先說。
2、主旨思想(引導學生嘗試總結,教師小結):
①批判鬼神、輪回之說。
②借批判馬嵬之變一史,諷刺當時“甘露之變”的宦官專權之實。
③對比古今成敗,突出主旨。
總結:啟發世人記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于動蕩、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的歷史悲劇。不要“玩物喪志”,要切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五、作業布置:
1、背誦詩歌。
2、完成課后題三。
8、與妻書教案一等獎
教學目的
1、理解學習孟子寓言故事情節簡練集中的特點。
2、理解深刻的寓意和幽默風趣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簡練的情節和深刻的寓意
教學難點:深刻的寓意
第一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孟子的一篇文章,了解了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另一個內容,就是"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而在這一篇課文里,他所用的是譬喻的論證方法。我們今天要學習孟子的《齊人有一妻一妾》,這篇短文的體裁跟前幾個課不相同,是個簡短的寓言故事。我們通過這則寓言的學習,了解一下孟子寓言的特色。在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中有很多人喜歡運用寓言來揭示一個道理,如《呂氏春秋》的《刻舟求劍》等,莊子的寓言,如《皰丁解牛》、《秋水》等,所以我們在學習這篇短文的'時候,還要弄清楚它的寓意。
二、學習《齊人有一妻一妾》
1、題解:
從這個題目,我們似乎感覺到他的生活水平應該是不錯的。
2、學習字詞,了解大意。
所……者……的人
名詞性結構不可作謂語
所之所去的地方
3、學習朗讀課文。
4、學習課文內容
(1)提問:歸納大意:反常行為引起懷疑(開端)
(2)提問:"卒之……又顧而之他"這幾句用的是什么表達方式?它寫出了什么?
(敘述,卑鄙的行為。語言幽默、生動。)
(3)歸納:妻子跟蹤發現真相(經過)
(4)妻子歸家而泣,齊人得意洋洋。(結尾)
(5)這一段運用了什么寫法?有什么作用?
(對比,更突出了齊人卑鄙無恥的丑惡靈魂)
5、學生齊讀課文。
6、揭示寓意。
寓意:諷刺了那些毫無廉恥、不惜卑躬屈膝、弄虛作假、不擇手段追求富貴的人。
三、總結本課,布置作業。
故事簡單、集中,語言幽默,諷刺辛辣
板書:與飲食者盡富貴
起因:懷疑未嘗有顯者來
故事經過:跟蹤、發現真相:之祭者,乞其余卑鄙行徑
結尾:妻妾背泣,齊人得意洋洋(對比):丑惡靈魂
寓意:諷刺了那些毫無廉恥、不惜卑躬屈膝、弄虛作假、不擇手段追求富貴的人。
補充練習:
指出題首的字詞的意思:
(1)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士兵)
(2)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去世)
(3)卒成帝業。(終于)
(4)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終、最后)
(5)卒然邊境有急……(猝)
與之璧,使行。(給予)
齊桓公知天下諸侯多與己也。(親附,歸附)
與(紹)軍易與耳。(對付)
蹇叔之子與師。(參加,參與)
朝過夕改,君子與之。(贊許,贊揚)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加,施加)
戰、守、遷皆不及施。(施行、實行)
施留待作遺施。(施舍)
施八尺屏障。(設置)
秦則無禮,何施之有。(恩惠)
9、登泰山記教案一等獎
教學目的
一、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進而疏解文意。
二、指導學生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
三、指導學生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美的語言,學習寫作方法。
教學設想安排兩課時教學。
一、思路。
二、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朗讀環節,知道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理清
三、利用預習的效果教學,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解決,教師適當點撥。
四、結合練習一的回答,達到教學目的二、三,應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利用電視或電腦錄放泰山風光與雄姿,并請去過泰山的同學說說自己是怎樣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樣登泰山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姚鼎的《登泰山記》
二、作者介紹(投影)
《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作者姚鼎,字姬傳,一字夢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全集》,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暴》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
10、靜女教案一等獎中職
《邶風·靜女》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此詩寫青年男女幽會的過程,表現了男子對戀人溫柔嫻靜的稱贊以及對她的深深情意,體現出年輕男女之間純美愛情的美好。全詩構思靈巧,人物形象刻畫生動,通篇以男子的口吻來寫,充滿了幽默和健康快樂的情緒,尤其是對于青年人戀愛的心理描寫惟妙惟肖。
詞句注釋
⑴靜女:貞靜嫻雅之女。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靜當讀靖,謂善女,猶云淑女、碩女也。”姝(shū):美好。
⑵俟(sì):等待,此處指約好地方等待。城隅:城角隱蔽處。一說城上角樓。
⑶愛:通“薆”,隱蔽,躲藏。
⑷踟(chí)躕(chú):徘徊不定。
⑸孌(luán):面目姣好。
⑹貽(yí):贈。彤管:不詳何物。一說紅管的筆,一說和荑應是一物。有的植物初生時或者才發芽不久時呈紅色,不僅顏色鮮亮,有的還可吃。如是此意,就與下文的“荑”同類。但是也可能是指涂了紅顏色的管狀樂器等。
⑺有:形容詞詞頭。煒(wěi):盛明貌。
⑻說(yuè)懌(yì):喜悅。女(rǔ):汝,你,指彤管。
⑼牧:野外。歸:借作“饋”,贈。荑(tí):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征婚媾。
⑽洵:實在,誠然。異:奇異,特殊。
⑾匪:非。
⑿貽:贈與。 [2] [3] [4]
白話譯文
嫻靜姑娘真可愛,約我城角樓上來。故意躲藏讓我找,急得抓耳又撓腮。
嫻靜姑娘好容顏,送我一枝紅彤管。鮮紅彤管有光彩,愛它顏色真鮮艷。
郊野采荑送給我,荑草美好又珍異。不是荑草長得美,美人相贈厚情意。 [5]
創作背景編輯 播報
《邶風·靜女》是一首愛情詩。現代學者一般都認為此詩寫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約。而舊時的各家之說,則有多解。最早《毛詩序》云:“《靜女》,刺時也。衛君無道,夫人無德。”鄭箋釋云:“以君及夫人無道德,故陳靜女遺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躕,結衿待時;終日至暮,百兩不來”“季姬踟躕,望我城隅;終日至暮,不見齊侯,居室無憂”“躑躅踟躕,撫心搔首;五晝四夜,睹我齊侯”之句,則反映齊詩之說,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遂謂“此媵俟迎而嫡作詩也”。宋人解詩,能破除舊說,歐陽修《詩本義》以為“此乃述衛風俗男女淫奔之詩”,朱熹《詩集傳》也以為“此淫奔期會之詩”,他們的說法已經表明此詩寫的是男女的愛情活動。方玉潤《詩經原始》則說:“《靜女》,刺衛宣公納伋妻也。
11、游褒禪山記教案一等獎
《游褒禪山記》教案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手法。
2、學習本文所論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從、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態度。
3、掌握詞類活用和一詞多義的用法,特別是“其”、“道”、“名”、“然”等詞的用法。
4、熟讀背誦,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
目的2、3
教學難點:
目的1、4。
教學設想:
1、本文的語言比較通俗,可讓學生利用注釋自己串講課文,必要時教師進行點撥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詞,除弄清它在本課的用法外,還要引導學生聯系所學過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書的方法積累這些詞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3、即事明理的寫法,學生比較陌生,所以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理清記敘和議論的關系,從而理解作者所闡述的觀點。
4、誦讀是本文學習的重點,要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通讀課文,在誦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落實本課的背誦要求。
總課時: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作者及課文簡介,疏通文意。
教學步驟:
一、導入
《醉翁亭記》、《岳陽樓記》,“記”是一種文體,指游記。游記的共同點是什么呢?(明確:抓住景物特點,表現山水之美。有人曾將游記比作“紙上山水”。)
二、介紹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課的教學目的及課時安排。
四、由學生朗讀課文。
正音(板書):褒冢華相謬窈父
五、默讀課文,根據注釋疏通文意。
六、由學生復述課文,串講。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做些必要的點撥,特別要點出一些重點字詞的用法。
七、由學生質疑,提出存在的其他問題。
八、齊讀課文,鞏固詞義。
九、作業
1.積累“其”、“道”、“名”、“然”的義項。
2.熟讀課文,體會敘議結合手法。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體會敘議結合手法。
教學步驟:
一、檢查上節的重點詞語的用法。
二、積累詞義。
指定幾位學生把自己所歸納的詞義及例句抄寫在黑板上,并講解。
三、齊讀課文,理清思路。
由學生討論,明確文章結構。
第三部分(1、2):記游山所見及經過。
第二部分(3、4):寫游山的心得。
第三部分(5):游山的時間及同行者。
四、討論敘議結合的手法。
1.問:本文的敘議是怎樣緊密相連的?
由學生討論后明確:
(1)兩部分間銜接過渡自然。
(2)記仆碑情況突出“花山”二字,為后文的議論作鋪墊。
(3)強調前洞路近、地平、游者眾,后洞強調路遠、奇險、游者少。為后文議論作鋪墊。
2.作者通過記游,闡述了什么觀點呢?
作者據仆碑得出了要有“深思慎取”的態度;通過兩洞對比,得出了做任何事都要有百折不撓的精神這個結論。
3.本文即事明理,借游山抒發了內心的感慨。諸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談談你對作者這一感慨的看法。(本題可由學生自由發言,不求統一。)
五、作業。
熟讀課文,寫一篇讀書筆記。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指導背誦。
教學步驟:
一、檢查上節所講授的敘議結合的特點及作者的觀點。
二、啟迪思維,深入研究。
從游覽來看,這是一次半途而廢的游覽。照理,這樣的游覽并沒有多大價值可寫,而本文卻成為一篇傳誦千古的名篇,為什么?從中,我們對作文之法有什么體會?
提示:1.首先要重視文章的立意,有新意,能啟發人們思考。
2.其次要重視構思布局,使材料與觀點有機統一,結構嚴密。
三、指導背誦第三段
第三段緊承上文,抒發自己的感想。
(1)用“嘆”領起下文。
(2)以古人作立論的標準:“求思之深而無不在”才“往往有得”。
(3)世人的做法: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4)闡述志、力、物三者的內在聯系。
(5)強調只要盡了自己的努力,即使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悔”。
3、結合提示,爭取當堂背誦。
12、我與地壇教案一等獎
我與地壇教學設計一等獎第1篇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體悟作者對母親深摯的感情并感受到偉大而深切的母愛。
2、掌握散文的閱讀理解。
3、回憶性散文的片段寫作,注意內心描寫。
教學重難點:
回憶性散文的片段寫作,注意內心描寫。
教學方法:
情境感悟式和問題研討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天下的母愛都是相同的:無私,偉大。那么我們再來看看《我與地壇》第二部分,史鐵生筆下的母愛又是怎樣的呢?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進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去理解體會作者在母親去世之后,所感悟到的母愛。
二、體味母親的“苦”
1、請大家找出并輕讀母親的心理活動。(檢查預習)
2、為什么作者要說“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她理解兒子,知道在這種時候應該讓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兒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驚擾兒子。但是出于一個母親對孩子本能的、刻骨銘心的愛,她又無法不為兒子的生命擔憂,她幾乎是整日整夜處在痛苦、驚恐當中。只要兒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寧坐臥難安;當兒子回家后,她想問兒子內心的想法到底怎樣,有什么打算,卻又害怕增加兒子的壓力而終于不敢問。同時,她還希望兒子能夠找到一條實現個人價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內心一直被這種矛盾反復糾纏而痛苦萬分。“我”所承受的,是自己的不幸;母親則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還要承受不能將這種痛苦現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隨時準備接受兒子自殺的噩耗,還要想兒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該怎樣走。因此,作者說“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13、荷花淀優質課教案一等獎
一、課時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二、教具準備:
小黑板
三、教學過程:
一、揭題
1、你看過荷花嗎?什么時候看到的?你仔細觀察過荷花嗎?有一位作者仔細觀察過荷花,并寫了一篇優美的文章,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2、揭題,板書課題:12 荷花
二、初讀指導
1、自學生字詞
(1)默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字詞。
(2)會讀會寫田字格中的生字。
(3)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挨挨擠擠 花骨朵 蓮蓬 飽脹
翩翩起舞 了不起 仿佛 破裂
2、檢查自學效果
(1)指名讀生字詞
(2)指名解釋詞語
飽脹:形容果實飽滿。
破裂:(完整的東西)出現裂縫。
了不起:不平凡,優點突出。
翩翩起舞:形容輕快的跳舞。
花骨朵兒:沒有開放的花朵。
(3)齊讀生字詞
(4)指導書寫:蓬 骨 夢
3、各自輕聲讀課文。
4、分自然段指名朗讀課文。師生評議。
5、理清脈絡
思考:全文共有多少個自然段?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
五個,作者是按照先總述后分述的方式描寫白荷花的各種嬌美姿態的
三、精讀訓練
1、導讀第1自然段
思考:這段主要講了什么?
比較:一進門就聞到花香,我趕緊往荷花池邊跑去。
進門聞到花香,我往荷花池邊走去。
(第一句用一就說明荷花花香飄得很遠;趕緊、跑表現了作者賞花的急切心情。)
四、結束語
滿池的荷花,讓我們下次課再去欣賞吧!
教學反思:
《荷花》這篇課文以我的感受力為線索,寫出了荷花的美。怎樣引導學生通過課文的閱讀來欣賞這種美呢?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先指導學生理清了課文記敘的順序,接著,指導學生理解看荷花這節課文是怎樣寫出荷花的美的。
通過范讀,引導學生把在看荷花這節課文中感受到的荷花的姿勢美、顏色美、動態美,充實到贊荷花這節課文中去,再要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部分課文,這樣,學生在讀到看看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的時候,那贊美之情就溢于言表,把這一池花讀活了。最后,我啟發學生想象,化為課文中的我,化為池中的一朵荷花,身歷其境,一陣風吹來怎么樣,風停了又怎么樣,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怎么快樂,小魚告訴我昨夜做的是什么好夢。
14、五石之瓠教案一等獎
1、了解莊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張,了解《莊子》的相關知識。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誦課文。
3、學習莊子善于用設喻的方法,采用寓言的形式來說理的藝術手法。
出自《莊子·內篇·逍遙游》 ,莊子(約前369-前286),戰國中期哲學家,莊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漢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山東東明)人。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子原系楚國公族,楚莊王后裔,后因亂遷至宋國,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然文采更勝老子。代表作《莊子》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
15、中國建筑的特征教案一等獎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知道中國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更能知道中國古代建筑結構方面的特征。
2.激發學生對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興趣,使其產生民族自豪感及民族憂患感
2重點難點
讓學生準確解讀建筑術語,了解中國建筑的特征。
3教學過程3.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中國建筑的特征
2010年4月14日玉樹7.1級地震,19日,記者在文成公主廟采訪時看見,緊貼巖壁而建的寺院,外觀沒有明顯損壞的痕跡。寺院中香火旺盛,佛堂內點滿了酥油燈。附近來朝拜的村民絡繹不絕。只有佛堂大門上的一幅壁畫有一條裂痕。文成公主廟建于公元710年,已有1300年歷史。
在2008年5月12日震后,報恩寺廣場成了平武縣城居民的臨時避難所。這座占地2.7萬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落建于1460年(明天順四年),歷經1536年、1618年、1657年、1786年以及1976年的數次大地震,在此次汶川地震的影響下,木構造脫榫,墻體開裂,但沒倒塌,更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這些古建筑為何在遭受地震后卻能依然屹立不倒,它到底有什么樣的特點,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梁思成的《中國建筑的特征》,相信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
活動2【講授】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
中國建筑的特征十分豐富,在這篇課文中,作者主要向我們介紹了中國建筑的九點基本特征,這九點基本特征,哪些特征屬于總體特征?哪些特征屬于結構特征?哪些特征屬于裝飾特征?
明確:一二點屬于總體特征,三至五點屬于結構特征,六到九點屬于裝飾特征。
二、思考、這篇文章寫的是什么時代建筑的特征,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繼承我們古代建筑上的特點,來構建我們新中國的建筑。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包身工优秀教案一等奖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小班游戏教案《大灰狼来了》
- 下一篇: iCloud 照片无法同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