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硬盘按不同接口,硬盘接口不同 速度差别竟然这么大
硬盤接口是硬盤與主機系統間的連接部件,作用是在硬盤緩存和主機內存之間傳輸數據。不同的硬盤接口決定著硬盤與計算機之間的連接速度,在整個系統中,硬盤接口的類型以及好壞都會直接影響程序運行快慢。
說到硬盤接口我們常見的有SATA、PCI-E、M.2及U.2等。每種接口其對應的傳輸速度也是有差異的。那么接口到底會對傳輸速度產生哪些影響呢?
首先以我們最常見到的接口SATA為例。SATA通過更快的傳輸速度在幾年內就干掉了IDE,成為了如今市場主流。其接口速度有SATAI(150MB/s)、SATAII(300MB/s)和SATAIII(600MB/s),雖然這個速度對于機械硬盤來說已經綽綽有余了,即使是高達萬轉以上的高階機械硬盤,持續傳輸速度也無法超越100MByte/s。但是對于固態硬盤來說還是顯得不夠用。
因此一系列新的接口產生了。首先是PCI-E,雖然PCI-E最早出現是在主板上,用來裝獨立顯卡用。但是如今也被用來作為硬盤接口,比起PCI以及更早期的計算機總線的共享并行架構,每個設備都有自己的專用連接,不需要向整個總線請求帶寬,而且可以把數據傳輸率提高到一個很高的頻率,達到PCI所不能提供的高帶寬。同時也遠高于SATAIII接口。PCI-E的傳輸速度根據總線位寬不同而有所差異,包括x1、x4、x8以及x16。其中X1的傳輸速度為250MB/s,而X16就是等于16倍于X1的速度,即是4GB/s。與此同時,PCI-E總線支持雙向傳輸模式,還可以運行全雙工模式,它的雙單工連接能提供更高的傳輸速率。
另外,由于采用PCI-E接口的固態硬盤的性能相對SATA3固態硬盤要強大很多,所以價格相對比較貴。
此外為了追求更快的速度,Intel推出了應用于超極本的M.2。M.2接口,是Intel用于替代MSATA新的接口規范。與MSATA相比,M.2具有較強的速度優勢。M.2接口有兩種類型:Socket 2和Socket 3,其中Socket2支持SATA、PCI-E X2接口,而如果采用PCI-E ×2接口標準,最大的讀取速度可以達到700MB/s,寫入也能達到550MB/s。而其中的Socket 3可支持PCI-E ×4接口,理論帶寬可達4GB/s。
最后我們再來說說U.2。什么是U.2接口?U.2接口又稱SFF-8639接口,是由固態硬盤形態工作組織(SSD Form Factor Work Group)推出的接口規范。U.2不但能支持SATA-Express規范,還能兼容SAS、SATA等規范。U.2可以用到4條PCI-E通道,也就是說它的最高理論數據傳輸速度,可接近4GB/s。
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硬盤接口速度是傳輸線路理論上可以支持的最大傳輸速度。但這并不意味著硬盤在任何條件下的傳輸速度值都是固定的,相反實際上的傳輸速度往往要比理論值偏低。這是由于受加工工藝以及工作環境限制的原因。舉個例子,你回家所需要的時間在各種條件理想的情況下是1個小時,但是實際上由于會受道路交通以及天氣等因素影響,往往需要不止一個小時。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计算机硬盘按不同接口,硬盘接口不同 速度差别竟然这么大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腾讯课堂如何开麦(腾讯软件中心)
- 下一篇: 求不得人生八苦(人有八苦爱别离求不得放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