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美军制式步枪为何为M1加兰德(M1Garand),而不是M1卡宾枪(M1Carbine)
M1卡賓槍的產量據說是600萬支,而加蘭德半自動步槍的產量是400多一點,造成這個數量懸殊的原因并不是制式與非制式不強的區別,而是兩者不同演化歷史造就的。加蘭德步槍在二戰后期越來越不讓美國大兵們喜歡,因為納粹德國的G43半自動步槍和蘇聯的SVT-40半自動步槍使用了可拆卸彈夾,人機功能和實際射擊速度都比加蘭德步槍要好。
再加上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在望美軍軍工部門很快就停產了加蘭德步槍。而M1卡賓槍就完全不一樣了,它的彈夾設計和中等威力槍彈性能都被看成是突擊步槍才具備的優勢,因此在二戰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還在維持量產,不僅美軍一線作戰部隊對M1情有獨鐘,眾多二線部隊甚至是飛行員和醫護兵也都配備了這種武器,數量蓋過加蘭德步槍也就不奇怪了(下圖是現代工藝生產的M1卡賓槍,注意它采用了塑料槍身)。
直到現在在美國民間社會對小巧玲瓏的M1卡賓槍都十分受歡,因此它的生產周期長、裝備范圍廣、產量更是大的出奇(時間開足馬力生產只有38個月)??催^二戰電影的軍迷肯定還記得,美軍步兵班一般都會配備5支以上的加蘭德步槍,同時正副班長配備湯姆遜沖鋒槍、機槍班組還有使用M1卡賓槍的士兵掩護,之所以沒有全部配備M1是因為它的中等威力槍彈不足以壓制軸心國的制式步槍。(M1有15發和20發、30發多種彈夾可供選擇)
美軍高層強調步槍的大威力、遠射程這種傳統思想直到1950年還不舍得舍棄,在北約軍事組織力求統一槍彈口徑減輕后勤壓力的情況下美國依然不愿意放棄對方大威力槍彈的熱情,美軍高層對北約施壓要求統一采用大威力7.62mm槍彈,北約成員雖然委曲求全采用了這個口徑,但是最后還是折中選擇了裝藥51mm的槍彈為例有所下降。
二戰中,美軍官兵對M1半自動步槍評價如何只需要扣動扳機就可以發射而不是拉動槍栓再射擊的步槍怎么可能被美國人給差評嘛,美國人懟上德國人之后原本以為只有BAR作為輕機槍會火力嚴重不足,結果沒想到大量的加蘭德彌補了太多的火力差距,M1步槍最大的反對者——前陸軍軍官/參議院議員歐內斯特·倫迪(Ernest Lundeen)用M1步槍在300碼距離上連續27次命中靶心,心悅誠服地相信M1步槍確是當時最好的設計。巴頓將軍盛贊M1步槍是:“有史以來設計得最出色的戰斗工具。(the greatest battle implement ever devised.)”;“一件偉大的武器。(a magnificent weapon.)”;和“世界上最致命的步槍。(the most deadly rifle in the world.)”
基層官兵對M1最多的抱怨基本是它過于沉重??諛屩?.37KG,但是當美軍士兵繳獲了一些98k之后發現也沒輕多少(98k空槍重3.9KG),再加上加蘭德如同說明書上說明的一樣堅固耐用,再加上當士兵們被火力壓制的時候可以輕易地射出8發子彈,這些對于實際上的火力幫助和心理上的幫助都足以讓每一個使用M1的步槍手對于約翰·伽蘭德(John Cantius Garand)心懷感激,何況這玩意還能打榴彈,簡直不要太好用。
當然,復雜的供彈系統也是飽受詬病的,不打完漏夾中的子彈便只能逐發裝填,而想要替換并沒有打空的漏夾則需要雙手并用,拉開槍機,壓下彈夾卡扣,才讓帶著剩余子彈的彈夾從步槍中拋出。
但這些都不如加蘭德本身優秀的表現,朝鮮戰場上使用美械的志愿軍部隊同樣表示了對這款步槍的喜愛,還親切的稱呼為“大八粒”。
以上是我的回答,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我是輕兵器愛好者,熱愛輕武器與戰術文化,期待與你一起走進狂野的輕武器世界!
關注微信公眾號,了解更多精彩輕武器文化。
二戰半自動步槍哪把最好二戰槍械史上的后起之秀,德國G43半自動步槍,為何鮮為人知?
德國的槍械在世界上是非常有名,制造了不少優秀的槍械,其中有一款半自動步槍卻鮮為人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比較重視機槍的發展,對于半自動步槍的研制并沒有引起德國重視,因為當時德國的主要作戰戰術都是圍繞機槍打響。
其他士兵裝備的毛瑟98k步槍完全能夠滿足作戰時的需求,但是在第2次大戰后期德軍發現,他們所裝備的98k步槍完全沒辦法和蘇聯的SVT40半自動步槍對抗。此時它們也想研制一款半自動步槍,于是G43半自動步槍便誕生了。
這款步槍是由德國沃爾特公司設計生產的一款半自動步槍,槍栓長度1117毫米,槍管長度549毫米,發射的是7.92×57毫米,全威力毛瑟步槍彈槍,口初速每秒鐘745米,有效射程可達800米,可以說是非常優秀的一款槍械。
這款半自動步槍被研制出來之后,立即投入到了第2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在1944年的時候,蘇聯紅軍突然發現前線德軍的半自動武器數量開始激增。德國士兵開始使用一種新型的步槍配合MG42通用機槍,在戰場上已經對蘇聯構成了相當大的威脅。
伴隨戰爭的進程,這款步槍的優良性能開始發掘出來,G43半自動步槍采用的是導氣式系統,長行程活塞導氣原理,這種系統經過大量實驗論證,閉鎖系統也非常的可靠。采用10發彈匣供彈,從設計上來說,完全不遜于同時期的美制m1迦蘭德半自動步槍。
但是在作戰性能上還是稍遜一些,畢竟在二戰的后期,德軍已經沒有足夠的精力放到研究半自動步槍的身上。當時的納粹德國已經日落西山,強大的半自動步槍也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但是這款G43半自動步槍,卻值得我們提及。
因為這款步槍擁有強大的殺傷威力,這款步槍和毛瑟98k采用的子是一樣。在二戰之后,美軍聯邦法仍然禁止生產和進口這款步槍,從側面也能反映出這款步槍強大的威力,總而言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
這款后起之秀在戰場上還是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戰略價值雖然比不上美國的M1半自動步槍和蘇聯的SVT40步槍,但是絲毫不影響它在二戰兵器上史上的地位,只不過是由于出現的時間比較晚,以至于后人很少提及這款步槍。
加蘭德m1和m1卡賓槍,哪種槍更實用美國二戰名將巴頓盛贊M1伽蘭德步槍是“一種偉大的武器和世界上最致命的步槍”,而麥克阿瑟又夸耀M1卡賓槍為“我們贏得太平洋戰爭的最大勝利因素”,對兩種步兵武器同樣如此之高的評價,意味著兩者都具有很強的戰場實用性,那么到底那款“M1”的性能和實用性更勝一籌呢?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不能簡單的做唯一性結論,細品一下這兩位將軍的軍中職務就清楚了。
(美軍空降兵的伽蘭德)
巴頓將軍戰功赫赫的時期,就任駐歐美軍第三集團軍司令,是在歐洲戰場上與納粹德軍大打機械化運動戰和平原野戰,在與同樣優秀的德軍98K步槍的對決中,美軍需要具有更大威力和更高射速的步槍。因此伽蘭德作為一款半自動步槍,在歐洲戰場確實對德軍栓動步槍構成了較大優勢,成為美國大兵的標配。
伽蘭德的有效射程是750米,對德軍步槍的800米相差無幾;口徑是7.62對7.92毫米,威力也平分秋色;兩款步槍長度都是在1.1米左右,即便是肉搏戰拼刺刀也不吃虧,然而伽蘭德因為無需手動退殼和上彈,在射速上卻遠超德軍步槍。
作戰經驗豐富的美軍步兵可以在一分鐘內打完四到五個8發彈夾,意味著傾瀉出30發以上的子彈,而德軍的98K步槍的理論射速僅僅是每分鐘15發,實際戰斗中還未必能達到這個標準,對講究火力的美軍來說,這一條就徹底占了上風。
二戰德軍列裝的標準98K步槍在戰爭初期還能對付,欺負下下波蘭人或者法國人,而隨著蘇軍SVT40半自動步槍和美國兵M1半自動步槍的列裝,德國步兵旋轉后拉槍機的栓動步槍徹底落伍,在戰場上火力非常吃虧。因此德國在戰爭后期也研制了G43型半自動步槍和SGT44突擊步槍,可惜從槍型編號上一看就知道時間太晚了,“大八?!币呀浿髟琢宋骶€戰場。
德國人悶著頭一口氣造了1400萬支98K,對于半自動步槍問世的反應實在太慢了。
(步槍、卡賓槍和沖鋒槍同框)
而麥克阿瑟揚威的地區是太平洋戰場,時任“西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美軍與日本人打的是兩棲作戰和叢林戰,槍身短小配有15發彈夾的卡賓槍反而更有用武之地,美軍官兵還未等端著三八大蓋的日本兵近身,就用卡賓槍和湯姆遜沖鋒槍打得他們滿身窟窿。美軍根本就不可能跟鬼子拼刺刀,拼也拼不過,裝備槍身較長的伽蘭德步槍也是浪費。
尤其是在熱帶雨林的搜索戰、遭遇戰和山地戰中,槍身狹長的三八大蓋實在太不方便了,伽蘭德也同樣有點礙手礙腳,而小巧的M1卡賓槍增加快慢機和大容量彈夾后幾乎就是一把“突擊步槍”,殺傷力大于沖鋒槍、火力持續性好于伽蘭德,因此到戰爭后期,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卡賓槍的裝備數量已經超過步槍,這叫實戰效應。
(德軍的98k步槍)
雖然M1卡賓槍的有效射程只有200米,但島嶼作戰、叢林戰斗完全能夠滿足需要,一個太平洋的小島本來也沒有多大,它跟歐洲戰場上裝甲集群和摩托化部隊的大兵團作戰方式有著本質不同。況且三八大蓋的射速和威力還遠不如德軍的98K,M1卡賓槍因而是最合適的步兵武器,甚至有違它的設計初衷——原本是給二線人員和指揮人員裝備的,結果卻成為了一線步兵的趁手武器,這就是戰場實踐的結果。
也就是說,不能簡單的比較兩款槍普適性和實用性哪個最好,而是應該理解為,在不同情況的戰場上面對不同的敵人時各有千秋,在歐洲戰場上,M1卡賓槍確實按照研制方向裝備給士官、偵察兵和傘兵部隊使用。
而在太平洋戰場上,M1卡賓槍用美國人的話說“遍地都是”,幾乎完全取代了伽蘭德M1步槍。
(M1步槍和卡賓槍)
M1步槍是世界上第一款大規模生產列裝和成功運用的半自動步槍,是美國陸軍歷經16年反復研制和實驗后,于1936年1月9日定型并逐步裝備戰斗部隊的,正式名稱為“美國M1型.30口徑步槍”。它以設計師約翰?伽蘭德的名字被又稱為“伽蘭德M1步槍”,也被中國軍民俗稱為“大八粒”,它顛覆了打一槍低頭“拉大栓”的傳統,可謂二戰時期革命性的步兵武器。
伽蘭德M1步槍采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槍機閉鎖回轉方式以及比較獨特的八發彈夾供彈方式,當最后一顆子彈發射后,彈夾由拋夾器自動拋出。事實上M1步槍和M1卡賓槍的槍機原理是完全相同的,只不過卡賓槍按照比例進行了縮小而已,兩款槍也都可以安裝榴彈發射器和刺刀。
(卡賓槍)
就產量來說,伽蘭德M1步槍1937年正式投產,由于美國尚未參戰因此年產量很低,1937年為945支、1938年為5879支、1940年也不過7000多支,直到戰爭爆發才開始大規模生產和列裝,并且要優先滿足美國軍隊。所以1943年的中國遠征軍新一軍配備美械時,其實主力步槍并非伽蘭德M1,而仍然是栓動的春田式步槍 ,整個二戰期間,伽蘭德M1步槍的總產量大約400萬支。
所謂1000萬支的產量是指截止到1957年停產,畢竟朝鮮戰爭它也是主力步槍,南朝鮮軍隊丟掉的不計其數。
而M1卡賓槍在1945年停產時的總數量已超過600萬支(原型槍550萬支),包括M1A1、M2、M3等幾種變型槍,它比伽蘭德M1步槍更容易操作和更方便攜帶。從高于伽蘭德M1步槍的產量我們可以看出,M1卡賓槍一定大量裝備了一線步兵,否則就與部隊人員結構對不上號了,也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這兩款槍確實各有兩種戰場條件下的較強實用性。
M1加蘭德步槍屬于什么步槍M1加蘭德,屬于半自動步槍。比98K速度要快些。所以速度占優勢。威力差不多跟98k一樣。
視頻加載中...
M1加蘭德和98k單發子彈火力哪個殺傷力大單發傷害的話,就看當時他們兩的彈藥就知道了啊。雖然說加蘭德是個半自動,一部分子彈燃氣用作推動活塞,但實際上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
看上圖,左數第二發是美國的.30-06 換成公制單位的話是7.62x63mm,第三發是毛瑟7.92x57mm,光是裝藥量就看得出.30-06比他多出一圈啊
但是由于加蘭德用的是9.7克的輕質M2彈頭,初速有853ms,但總動能大約3536焦耳。
而98K用的是12.8克的重彈頭,雖然初速760ms比加蘭德弱了不少,但總動能3700焦耳,比加蘭德略高。
然而,動能代表一切咩?有時候真的可以,但在動能如此接近的情況下代表殺傷嗎?不一定。
因為他們兩的彈頭構造有區別,98K為了和自家MG機槍通用彈藥,用的重彈是艇尾構型的,艇尾彈雖然可以保持子彈在遠距離的精度和穩定性,但也因為彈道過于穩定。導致射入人體之后過于穩定,致使傷害不足。而且艇尾彈的彈頭重心靠中,不利于翻滾。
而.30-06的雖然動能偏弱,但是用的是平底彈。比艇尾彈短,而且抗風阻能力差,長徑比更短。但射入人體之后會迅速失穩,而且重心偏后,入體后翻滾能力要優于98K的7.92重彈。
所以說,98K雖然占了一些動能的便宜。但是實質上他的彈主要是為了機槍的遠距離精度和存能服務的。所以說,如果在大家的有效射程內(比如500米),M1加蘭德對肉體目標的殺傷優于98K。但加蘭德的M2輕彈也是為加蘭德專門設計的,遠距離存能并沒考慮太多。因此500米外的精度和丟掉速度優勢之后的彈頭殺傷反而就弱于98K。
二戰時德國G43半自動步槍和美國M1加蘭德哪個性能更優秀其實這么比對G43有點不公平,一開始蘇德戰場上德軍拿著不靠譜的G41被毛子的svt40一頓胖揍,主要就是G41的自動原理是非常不可靠的槍口集氣式。
到1943年,戰事吃緊的德棍才趕忙的山寨svt40那套短活塞導氣原理改進G41,然后急沖沖的推出了G43半自動,這種戰時研發、戰時生產的玩意從設計到做工上都遠比不上從20年代就開始設計研發的M1加蘭德。
制造工藝上沒的說,德國是在缺乏一些稀有金屬和整天挨炸的情況下生產Gew43的,零件,尤其是彈簧的質量和加蘭德沒得比,雖然G43的短活塞不錯,但用的是卡鐵起落式閉鎖,而加蘭德是轉栓。G43的瞄具是缺口,M1是覘孔,因此精度上也是加蘭德略勝一籌。加蘭德的長行程活塞在可靠性上也更好一些。
G43唯一的優勢大概就是10發彈匣供彈...而加蘭德是8發漏夾
M1式加蘭德步槍性能如何嚴格來說M1加蘭德步槍算不上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半自動步槍,至少在當時的美軍眼中半自動步槍至少應該向蘇聯的SVT和SKS那樣擁有方便更換的可拆卸彈夾,這才是提高射速的最關鍵因素。因此戰后加蘭德設計師開始對原有的M1加蘭德步槍進行改進,這就是后來的M14步槍了。M14步槍有一個碩大的彈夾,這是因為他并沒有使用中間威力彈藥的原因,體積笨重的M14再加上笨重的彈夾和大威力子彈導致裝備M14步槍的美軍一次只能攜帶最多4個彈夾,火力持續性大大降低。最終“斯通納”的M16半自動步槍徹底取代了M14,而這兩款步槍的可靠性問題在越南叢林戰場中暴漏無疑,美軍大兵甚至丟掉了自己的裝備撿起游擊隊的AK-47作戰。之所以如此不可靠和M1加蘭德步槍的原始設計缺陷有關的。在原始設計上有依然逃不開傳統栓動步槍的上開口結構,因為加蘭德步槍的盒裝彈夾要在上方壓入彈倉內,槍支上方有一個巨大的開口,灰塵和泥漿很容易從這個開口處進入,這一點缺陷在諾曼底的海灘上就已經出現了,只不過納粹德國的微弱抵抗沒能讓美軍足夠重視起來而已。
此外加蘭德步槍中途給彈倉補充子彈時非常費勁,遠沒有更換可拆卸彈夾那樣簡單,因此它的總體性能遠不如蘇聯的SKS和德國的G43半自動步槍,而等到美軍對其進行改進之時又沒能順便改變子彈的裝藥量導致失敗的M14出現,在蘇聯龐大而廉價的AK-47面前被打的狼狽不堪。它在二戰前期的表現還算可以,到了后期和戰后世界就只能黯然退場了。
如果你穿越去二戰的美軍,你會選擇加蘭德步槍,還是M1卡賓槍必須加蘭德啊,M1卡賓槍實在是有點不倫不類。
初期美軍用的春田步槍在二戰開始沒多久就被美軍淘汰了,就剩下一些作為狙擊步槍使用。而二戰期間,美軍的制式步槍就是加蘭德步槍,而M1卡賓槍則是裝備一些二線部隊和傘兵。太平洋戰爭中,美軍裝備數量是非常多的。
美軍的這兩把槍其實還是比較成功的,只不過,M1卡賓槍威力太小,很多任務不能勝任。但是,槍這個東西呢,主要還是看在什么地方用,用在最適合的地方,才是最好用的武器。
相比之下,加蘭德步槍的性能更加全面一點,射程夠用,威力夠用。相比之下,M1卡賓槍更類似于自衛武器,而且,美國設計這把槍的初衷就是替代制式手槍,從這一點看,這把槍算是成功了。但是如果到了戰場上,尤其是二戰戰場,很多時候交火距離超出了M1卡賓槍的有效射程,這個時候就不夠用了。
二戰期間,全世界絕大多數制式步槍都是栓動步槍,尤其是美國的對手,德國和日本,面對這兩個國家的軍隊,加蘭德步槍的容彈量是足夠用,射速也足夠用。相比之下,M1卡賓槍容彈量并沒有什么絕對的優勢,因為加蘭德的八發容彈量和半自動射擊已經具有很大優勢了。
二戰時期,半自動步槍對于栓動步槍就是射速上的優勢,已經有了射速上的優勢,那么加強射程和威力也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G43半自動步槍與美國的M1加蘭德步槍誰比較好兩款步槍都很不錯,G43外形古典優,性能優良,但m1數量龐大,雙方對戰時德軍完全沒有優勢。
G-43 半自動步槍
1 . 簡介
二戰中后期德軍使用的一款半自動步槍,20世紀30年代末期開始研制,使用與毛瑟步槍和機槍通用的全威力步槍彈。G43步槍采用短行程活塞式導氣系統,性能可靠。使用拆卸式10發彈匣,可用5發彈夾填裝。
2.技術參數
口 徑:7.92mm
彈 藥:7.92×57mm (全威力步槍彈)
彈 容:10發/彈匣
戰斗全重:4.7公斤
槍 長:1117毫米
初 速:745米/秒
有效射程:800米
瞄準裝置:V型表尺照門,刀片形準星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二战中美军制式步枪为何为M1加兰德(M1Garand),而不是M1卡宾枪(M1Carbine)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重温6 ListView相关|单位dp/
- 下一篇: 重温7 布局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