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cpu的制程是多少(英特尔历代cpu制程)
1. 英特爾歷代cpu制程
品名
型號
主頻
二級緩存
制程工藝
核心
針腳
英特的參數
Intel
酷睿E420
1.6G
512KB
65納米
賽揚單核
775
Intel
酷睿E430
1.8G
512KB
65納米
賽揚單核
775
Intel
酷睿E1200
1.6G
512KB
65納米
賽揚雙核
775
Intel
酷睿E1300
1.8G
512KB
65納米
賽揚雙核
775
Intel
酷睿E1400
2.0G
512KB
65納米
賽揚雙核
775
Intel
酷睿E1500
2.2G
512KB
65納米
賽揚雙核
775
Intel
酷睿E2140
1.6G
1024KB
65納米
奔騰雙核
775
Intel
酷睿E2160
1.8G
1024KB
65納米
奔騰雙核
775
Intel
酷睿E2180
2.0G
1024KB
65納米
奔騰雙核
775
Intel
酷睿E2200
2.2G
1024KB
65納米
奔騰雙核
775
Intel
酷睿E2220
2.4G
1024KB
65納米
奔騰雙核
775
Intel
酷睿E4300
1.8G
2048KB
65納米
奔騰雙核
775
Intel
酷睿E4400
2.0G
2048KB
65納米
奔騰雙核
775
Intel
酷睿E4500
2.2G
2048KB
65納米
奔騰雙核
775
Intel
酷睿E4600
2.4G
2048KB
65納米
奔騰雙核
775
Intel
酷睿E5200
2.5G
2048KB
45納米
奔騰雙核
775
Intel
酷睿E5300
2.6G
2048KB
45納米
奔騰雙核
775
Intel
酷睿E5300
2.7G
2048KB
45納米
奔騰雙核
775
Intel
酷睿E6300
2.8G
2048KB
45納米
酷睿雙核
775
Intel
酷睿E6500
2.93G
2048KB
45納米
酷睿雙核
775
Intel
酷睿E6550
3.0G
2048KB
45納米
酷睿雙核
775
Intel
酷睿E7200
2.53G
3072KB
45納米
酷睿雙核
775
Intel
酷睿E7300
2.66G
3072KB
45納米
酷睿雙核
775
Intel
酷睿E7400
2.8G
3072KB
45納米
酷睿雙核
775
Intel
酷睿E7500
2. 英特爾歷代cpu制程參數
編號時代:8086-8088微處理器
英特爾推出了首枚16位微處理器8086,同時生產出與之配合的數學協處理器8087,這兩種芯片使用相同的指令集,以后英特爾生產的處理器,均對其兼容。趁著市場銷售正好的時機,以及市場需求的提升,Intel在同一年推出了性能更出色的8088處理器。三款處理器都擁有29000只晶體管,速度可分為5MHz、8MHz、10MHz,內部數據總線(處理器內部傳輸數據的總線)、外部數據總線(處理器外部傳輸數據的總線)均為16位,地址總線為20位,可尋址1MB內存。首次在商業市場給消費者提供了更自由選擇。
奔騰時代:IntelPentium中央處理器芯片
英特爾發布了Pentium(俗稱586)中央處理器芯片(CPU)。本來按照慣常的命名規律是80586,但是因為實際上「586」這樣的數字不能注冊成為商標使用,因為任何競爭對手都可以用586來擾亂消費市場。事實上在486發展末期,就已經有公司將486等級的產品標識成586來銷售了。因此英特爾決定使用自創的品牌來作為新產品的商標—Pentium。
HT技術:超線程P4處理器
英特爾在全新英特爾奔騰4處理器3.06 GHz上推出其創新超線程(HT)技術。超線程(HT)技術支持全新級別的高性能臺式機,同時快速運行多個計算應用,或為采用多線程的單獨軟件程序提供更多性能。超線程(HT)技術可將電腦性能提升達25%。除了為臺式機用戶引入超線程(HT)技術外,英特爾在推出英特爾奔騰4處理器3.06GHZ時達到了一個電腦里程碑。這是第一款商用微處理器,運行速率為每秒30億周期,并且采用當時業界最先進的0.13微米制程制作。
多核技術:雙核處理器
英特爾的第一款雙核處理器平臺包括采用英特爾955X高速芯片組、主頻為3.2GHz的英特爾奔騰處理器至尊版840,此款產品的問世標志著一個新時代來臨了。雙核和多核處理器設計用于在一枚處理器中集成兩個或多個完整執行內核,以支持同時管理多項活動。英特爾超線程(HT)技術能夠使一個執行內核發揮兩枚邏輯處理器的作用,因此與該技術結合使用時,英特爾奔騰處理器至尊版840能夠充分利用以前可能被閑置的資源,同時處理四個軟件線程。
除此之外,英特爾公司還將研發重心放在了筆記本電腦上,有移動式酷睿i7-雙核心(6xx)和四核心(7xx/8xx/9xx)處理器,相對于以前的筆記本電腦而言,在處理性能上,可以提高百分之四十左右。在智能手機和智能手表產業上,英特爾公司都有涉及,運用其處理器的優勢,獲得市場上的熱烈好評。隨著科技的不斷壯大,英特爾也在研發性能更加優越的處理器,來成就一個又一個經典。
3. 英特爾處理器制程
英特爾處理器最新到了第11代。
英特爾第11代酷睿處理器依舊采用10nm制程工藝打造。基于英特爾全新的SuperFin技術工藝、WillowCove架構以及Xe圖形處理架構,CPU頻率提升至4.8GHz。
得益于全新SuperFin制程技術,官方表示第11代酷睿處理器相比前代產品運行頻率顯著提高,具體為CPU性能提升超20%,集成lrisXe核顯性能翻番,AI性能相當殘暴,提升了5倍之多。Wi-Fi6無線網絡則為其提供3倍于Wi-Fi5的速度。
4. 英特爾歷代cpu制程圖
芯片制程:
1971年10微米;(英特爾推出4004處理器)
1974年6微米;
1978年3微米(1978年美國第一臺g線光刻機DSW4800)
1982年1.5微米;
1985年1微米(1985年中國第一臺g線光刻機)
1987年800納米;
1990年600納米;
1993年350納米;
1996年250納米;
1999年180納米;
2001年130納米;
2003年90納米;(asml與臺積電聯合制造的樣機沉浸式光刻機TAT:1150i)
2005年65納米;
2007年45納米;(asml與臺積電聯合制造的量產版沉浸式光刻機TXT:1900i)
2009年32納米;
2012年22納米;
2014年14納米;(2013年asml首臺量產版EUV光刻機NXE3300B交付使用)
2016年10納米;
2018年7納米;
2020年5納米。
5. 各代cpu制程
驍龍處理器更新到第九代了,分別是第一代代表是驍龍800,改進版驍龍801,第二代的有驍龍810,這一代發熱量比較大,第三代的有驍龍820,第四代的代表作是驍龍835,功耗控制比較好,一代神u之稱,第五代的代表驍龍845,表現中規中矩,第六代的代表是驍龍855,這顆芯片也很不錯,第七代的代表是驍龍865,加強版驍龍870,功耗控制好,第八代代表是驍龍888,目前反應是發熱量比較大,第九代的代表是驍龍8gen1,還沒有裝機,數據性能提升明顯
6. 英特爾cpu工藝歷史
1.1971年 4004----世界上第一款商用微型處理器
1971年1月15日,Intel公司的工程師霍夫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款商用計算機微處理器4004,從此這一天被當作具有全球IT界里程碑意義的日子,被永遠的載入了史冊。這款4位微處理器雖然只有45條指令,每秒也只能執行5萬條指令,頻率只有108KHz,甚至比不上世界第一臺計算機ENIAC。
7. 英特爾制程發展史
年終大作:細數十五年CPU歷史之各宗最
一、頻率之”最“
1、最早達成1GHz的CPU:Athlon 1GHz
AMD當年1GHz CPU廣告
單核時代,頻率是CPU最重要的性能指標,而當時頻率逐步接近標志性的“GHz”,Intel和AMD想搶先發布1GHz的CPU。結果,這個標志性1GHz CPU在2000年3月由AMD首先發布,型號是Athlon 1000。
2、最早達成2GHz的CPU:Pentium 4 2.0
罕見的Socket 423版本Pentium 4 2.0,我們見得多的是Pentium 4 2.0A
被AMD搶注GHz標簽后,頻率大戰一發不可收拾,自感被羞辱了的Intel在頻率戰中顯得不遺余力。2001年8月27日,Intel率先推出2GHz的CPU,Socket 423插槽的Pentium 4 2.0,是180nm P4家族最強的產品,但是由于那時已經是130nm Socket 478 P4的時代,所以并沒有為人所熟悉。
3、最早達成3GHz的CPU:Pentium 4 HT 3.06GHz
創造多個記錄的Pentium 4 HT 3.06GHz
一年的時間,CPU最高頻率從2GHz翻越了3GHz的大山。2002年11月12日,Intel推出了歷史第一顆3GHz的CPU,Pentium 4 HT 3.06GHz。133MHz外頻,當時變態級別的23倍頻以及首次引入超線程技術,一核心兩線程讓人嘖嘖稱奇。它,是一顆具有很高歷史地位的CPU。
4、最早達成4GHz的CPU:AMD FX-8150
進入4GHz時代的AMD FX-8150
自從進入多核時代,頻率決定性能的概念已經被淡化,使得3GHz到4GHz的記錄相距整整九年。第一個4GHz頻率CPU就是AMD的推土機FX-8150了,發布于2011年10月12日,不過3.6-4.2GHz頻率的它無法再讓Intel緊張起來。因為如今已經是講效能多于頻率的年代,加上AMD FX系列CPU的節節敗退,這個成就顯得聊勝于無。
5、最早達成5GHz的CPU:AMD FX-9590
我覺得,AMD FX-9590是一顆彩蛋
依然是AMD,缺乏架構上的競爭力的AMD只能在頻率上搞搞噱頭了。2013年7月6日,AMD FX-9590發布,Turbo頻率達到了5.0GHz。是歷史上第一顆默認頻率達到5GHz的CPU!但是,高頻低能、官配水冷、220W TDP,它有何存在意義?
二、超頻之”最“
1、超頻驗證頻率最高的CPU:AMD FX-8350
8794.33MHz是目前驗證成功的超頻最高頻率
超長流水線的XX機家族又立功了,AMD FX-8350是目前超頻驗證頻率最高的CPU,達到了8794.33MHz,這個記錄已經保持了數年之久。AMD走十年前Intel Pentium時代的道路,可謂風水輪流轉。隨著Zen架構的推出以及Intel”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失敗經歷,這個記錄估計要繼續保持一段較長時間。
2、超頻驗證頻率最高的 Intel CPU:Celeron D 352
賽揚D 352依然在超頻記錄中留有身影
既然AMD的CPU成為了超頻頻率冠軍,那我們還是頒一個Intel分項吧。目前頻率最高的依然是當年31級流水線的Cedar Mill架構的賽揚D 352,頻率達到了8543.71MHz,2013年10月19日達成。65nm的制程改進了散熱、供電設計,讓這一代CPU的真正實力展現出來,可惜那時候已經是雙核時代。
3、超頻幅度最大的CPU:Core i7 860
64倍頻……
64倍頻是一個什么概念?也許大家看到這篇文章之前都沒考慮過這一問題。現在Core i7 860給了你一個答案,從2.8GHz到8.5GHz,5.7GHz的超頻幅度比現在最高默認頻率的CPU還要高很多!我們知道改進流水線的Core i系列頻率上線是不可能很高的,這顆大雕中的大雕Core i7 860卻在滿頁都是Celeron D的榜單中占有一席之地,到底有何黑科技?
4、最好超的CPU:Celeron D全系列
全民超頻同時難度最低的Celeron D家族
想體驗超頻的樂趣?數字飆升的快感?Celeron D CPU就是一個選擇。便宜讓門檻降低,降級的規格讓超頻壓力更低,超長流水線提升了上限,讓Celeron D成為了全民超頻的最好見證。
5、最不好超的CPU:非K后綴的二、三、四代Core CPU
SNB開始,Intel扼殺了超頻
壟斷的后果是可怕的,讓我們不能不接受3000元的Core i7-6700K的CPU,以及再也回不了超頻的時代。從Sandy Bridge到今天,我們很久沒有體驗過什么叫全民超頻,因為Intel直接從CPU中鎖死了頻率調整,只開放K后綴的超頻。不過六代酷睿時代爆出了解鎖頻率的主板BIOS, 對于DIY玩家來說好消息。
6、最不可思議的超頻CPU:Pentium M
超頻后的筆記本CPU運算性能秒殺當時高端CPU
在那個沒有睿頻的時代,在那個筆記本是金領專屬的年代,在那個筆記本被詬病低性能的時候,Pentium M以及Socket 479轉換器狠狠地打臉了。專為筆記本節能設計加上沿用Pentium P6架構,當時最強的Pentium M 780成為高端DIY玩家的神器,超頻到4GHz的它,卻在注重運算的Super Pi測試中占據世界第一寶座達到數年之久。
7、最歪門邪道的超頻CPU:第一代 Duron
鉛筆破解倍頻
為什么AMD一直被譽為高性價比的典范,就是因它的開誠布公讓DIY玩家領略到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樂趣。出現在2000年的第一代Duron CPU中,只要輕輕用鉛筆CPU橋路通電的話,那么就可以重新將倍頻控制電路工作,實現自由調整倍頻!鉛筆大法聞名世界,可惜的是,現在找不到這種樂趣了。
8、超頻界最高檔次享受:開核
DIY玩家的心跳回憶:開核
依然是AMD,它能讓DIY玩家享受到盡可能多的DIY樂趣,這次就是開核了。開啟原本就有但是被屏蔽的物理內核,用便宜的價格享受到高端的性能。從單核Sempron 130開雙核到Phenom II X4 960T開六核,當年可是全民開核的年代。當然,這可是屏蔽了有問題的核心,開核肯定有風險的。
三、核心之”最“
1、最早的多線程CPU:Pentium 4 HT 3.06GHz
Pentium 4 HT 3.06GHz讓我們見識了原來有多線程的概念
2002年11月12日發布的Pentium 4 HT 3.06GHz不僅僅創造了當時最高頻率的記錄以及最早達到3GHz的記錄,更是首創超線程技術,簡單的黑科技,虛擬出一個虛擬核心,好事成雙。雖然當時超線程技術并未真正在性能上體驗它好處(因為缺乏多線程優化),但是對后來Core時代的HT技術起到先驅作用。
2、最早的雙核CPU:Pentium D
Pentium D
2005年5月26日,Intel發布了桌面上第一款雙核CPU,Pentium D,雖然內部是由兩顆Pentium 4共享FSB組成、后來還被證實為“高發熱、低性能”,但也是歷史上第一款雙核了。約1周后,AMD拿出了自家的雙核Athlon 64 X2,并挑起了“真假雙核”的言論。當然,由于不存在對與錯,到后期這爭論不了了之。
3、最早的三核CPU:Phenom X3
Phenom X3
當大家一心關注的是1-2-4-8-16這樣一個翻番式的核心增長模式。AMD于2008年3月27日突然宣布Phenom X3三核心CPU,通過屏蔽質檢不合格的四核 K10中的一核來當成三核心銷售。并且大打性價比,起到了不錯的效果。相信Intel也玩玩沒想到:怎么我沒想到這個點子呢?
4、最早的四核CPU:Core 2 Extreme QX6700
Core 2 Extreme QX6700
當CPU業界公認核戰是CPU發展未來后,多核戰略變得一發不可收拾。2006年11月,第一顆雙核CPU出現后一年半,第一顆四核心CPU,Core 2 Extreme QX6700發布。雖然是兩個雙核心“膠水”而成,但是這次沒有人懷疑這顆當時性能最強的CPU了。Intel再次在高端市場證明自己,重新奪取性能競爭的引導者。
5、最早的六核CPU:Core i7-980X
六核心Core i7 980X
嘗到了多核心的甜頭后,Intel一發不可收拾,在四核CPU還沒有完全普及的年代,Intel就迫不及待地給四核稱王的時代畫上了完美的句號,發布了全球首款桌面六核CPU——Core i7 980X!六核十二線程設計,每個核心擁有3.33G主頻,六個核心共享12MB三級緩存,從這樣強悍的規格來看賣出一個7999的天價不是問題。在六核還沒普及的今天,很多游戲和軟件的優化都未做到位,更何況是5年前的年代?所以只能說六核實在太超前,很多游戲、軟件沒優化。
6、最早的八核CPU:AMD FX-8150
模塊化設計的AMD FX-8150
架構打不過Intel的AMD繼續用劍走偏鋒來應對Intel的Tick-Tock策略。推翻了K10的設計,AMD在2011年10月12日發布的推土機采用了模塊化的思路,八核心的概念就由此而起。不過,由于架構的先天不足以及優化的不給力,這一代CPU將AMD推落到深淵。也許有些玩家覺得AMD的模塊化概念并非真正的核心數,Core i7-5960X才是第一個八核心CPU,這點大家就見仁見智了。
7、最多核心/線程的CPU:
看框框足以讓你興奮
目前桌面CPU中最多就是八核心,那么縱觀服務器CPU,哪個CPU是最多核心以及線程了。那就是我們曾經評測過的18核心36線程的Intel Xeon E5-2699 V3!畢竟術業有專攻,我們平時應用并不能用到那么多核心線程。但是光看任務管理器的框框,足以讓你興奮一陣子了。
四、效能之”最“
1、最強的單核CPU:AMD Athlon64 FX-57
被封為神級的AMD Athlon64 FX-57
最強單核CPU,毫無疑問是AMD Athlon64 FX-57。雖然主頻只有2.8GHz,卻憑借K8架構的優勢打敗了3.8GHz的P4 670。它的出現,迫使Intel轉戰多核心市場來挽回面子,也促成了Core 2 Duo時代的誕生。在單核年代里過度到雙核期間,AMD和Intel雖然都有針對入門市場而繼續推出過單核CPU,由于架構的提升,08-12年期間的入門單核CPU的性能很可能已經超越了FX-57,年代有點久遠已經無法核實,不過在單核的年代里FX-57理應最強且當之無愧!
2、最強的雙核CPU:Core i3-6100
Core i3-6100
也許有人說是Core 2 Duo E8700,但是大家可能忘記了現在的Core i3也是雙核。這么多年過去了,Core i3的性能肯定超越當年未發布的E8700的,所以我們把這個最給了Core i3-6100,大家覺得是不是很意外?一顆大眾CPU也能稱得上最?
3、最強的四核CPU:Core i7-6700K
Core i7-6700K
毫無懸念,目前Intel主打高端四核心CPU,自然是Core i7-6700K這個最新的產品是四核心最強的。只是它的價格……
4、最能詮釋高頻低能的CPU:Celeron D
Celeron D
Celeron D再次站在這個恥辱記錄了。本來Prescott、Cedar Mill的架構是高頻低能的典范,加上賽羊的縮水規格。Celeron D很好地詮釋了什么叫數字游戲……
5、最能詮釋低頻高能的CPU:Pentium M
當年主流CPU同頻率比較,筆記本的Pentium M并列第一!
雖然目前Core也能成為高頻低能,但是我們還是把這個獎頒給了影響了未來CPU發展歷程的Pentium M。一顆筆記本CPU能夠滅桌面CPU全家的,歷史上只有Pentium M一家。
五、非戰之”最“
1、打臉最痛的CPU:Pentium M
Pentium M
又是你!Pentium M!它的出現,讓當時主推Nerbrust架構以及唯頻率論的Intel毫無面子,直接宣告了頻率道路的不通。想想2GHz的奔騰M輕松打敗3GHz以上的奔騰4的畫面有多美。
2、最讓人苦不堪言的CPU:第一版 Phenom X4
被爆TLB BUG的第一代四核AMD CPU
2007年底,AMD發布了新一代四核CPU——Phenom(羿龍),以對抗當時的Intel四核CPU。可惜性能比不過當時的Core 2 Quad,功耗也更高。支持者失望之際,還爆出了TLB BUG,修復這個BUG還會損失性能,可謂苦不堪言。
3、改變CPU發展歷程的CPU:Core 2 Duo
Core 2
2006年的CPU市場,是CPU發展的一個轉折點。Core 2的出現,拯救了Intel,也是AMD衰落的開始。這段歷史相信大家都了解了。
4、市場壽命最短的CPU:Pentium III 1.13GHz
礦渣
Pentium III 1.13GHz也是其中一顆讓Intel臉面無光的CPU,2000年被AMD率先沖破GHz,Intel才反應過來臨急抱佛腳發布Pentium III 1.13GHz以重奪冠軍。卻因為各種Bug而出現藍屏死機現象,讓Intel不得不回收。成為了市場壽命最短的CPU,這段歷史稱之為“礦渣”。
5、TDP最高的CPU:AMD FX-9590
此處理器的功耗一枝獨秀
AMD FX-9590就是為數字游戲而生,5GHz的頻率、低效能的模塊化設計,帶來了220W的TDP,比一張GTX980的TDP還要高!甚至官方標配了水冷散熱器,可見這發熱……
6、最可惜的CPU:Tualatin Pentium III
Tualatin Pentium III
512KB L2 Cache,133MHz外頻,130nm制程,原本它能夠馳騁高端市場以及超頻領域。可惜為了P4讓路,讓Tualatin Pentium III成為了最可惜的CPU。因為后來的測試可以看到,1.4GHz的Tualatin Pentium III性能秒殺了當時性能最強的Northwood Pentium 4 2.0A……
7、第一次使用水冷散熱的CPU:AMD FX-9590
AMD FX-9590的220W TDP
又是AMD FX-9590,TDP 220W,你就知道為什么了!
8、第一次內置GPU的CPU:Clarkdale Core i3/i5
內置GPU的時代,從32nm制程開始
2010年,Clarkdale微架構在LGA 1156中安家。最大的改變,就是用“膠水粘貼法”封裝了GPU,集成顯卡第一次內置到CPU中,基于改進自Intel整合顯示核心的GMA架構,支持DX10特效。進一步提升了集成度,降低了主板成本。但是內置GPU的制程依然為45nm,形成了32nm+45nm的獨特組合。
9、內置GPU性能最強的CPU:Core i7-5775C
內置最強核心顯卡的Core i7-5775C
特殊出身的Core i7-5775C,帶來了Iris Pro 6200,屬于GT3e級別,完整支持DX12,擁有48個EU單元,GPU性能可以代表Intel目前最強核顯水平。更在CPU內部內置了”顯存“:eDRAM,大大降低了顯存訪問的延遲,帶寬大約在50GB/s左右。它也成為了截至2015年GPU性能最強的CPU(聽起來有點拗口)。
8. 英特爾歷代cpu制程表
CPU制造工藝又叫做CPU制程,它的先進與否決定了CPU的性能優劣。CPU的制造是一項極為復雜的過程,當今世上只有少數幾家廠商具備研發和生產CPU的能力。
CPU的發展史也可以看作是制作工藝的發展史。幾乎每一次制作工藝的改進都能為CPU發展帶來最強大的源動力,無論是Intel還是AMD,制作工藝都是發展藍圖中的重中之重。
9. 英特爾公布cpu制造全過程
1971年,美國Intel公司成功地把算術運算器和邏輯運算器集成在一起,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塊微處理器。
1971年11月15日,Intel公司的工程師霍夫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商用微處理器—4004,從此這一天被當作具有全球IT界里程碑意義的日子而被永遠的載入 了史冊。
10. 英特爾CPU制程
英特爾酷睿i5和銳龍7區別:
在CPU的外觀上沒有太大的區別,兩者之間主要的區別在于插槽,其中Intel 12代酷睿處理器采用的是LGA 1700接口,同時AMD銳龍7 5800X處理器采用的是AM4接口。從架構上來說,AMD銳龍7 5800X處理器采用的是目前最為成功的Zen 3架構,而Intel酷睿i5-12600K則采用了混合架構,采用6大+4小的設計,并且拋棄了14nm,轉而使用Intel 7制程,從而在頻率以及能耗比上有著比較大的提升。
從頻率上看,銳龍7 5800X處理器的基準頻率為3.8GHz,Boost頻率可以達到4.7GHz,全核頻率為4.4GHz。而Intel酷睿 i5-12600K的P核基準頻率3.7GHz,最高睿頻4.9GHz;E核基準頻率2.8GHz,最高睿頻達到了3.6GHz。AMD銳龍7 5800X處理器采用的是8核16線程的架構,而Intel酷睿 i5-12600K則是10核16線程,包括6顆P核以及4顆E核。
11. 英特爾歷代CPU
1、主要區別在于:頻率更高,性能更強;針腳數不同;功耗漸低,節能省電。
2、i7處理器是英特爾于2008年推出的64位四核心CPU,沿用x86-64指令集,并以Intel Nehalem微架構為基礎,取代Intel Core 2系列處理器。
3、酷睿i7是由Intel生產的面向中高端用戶的CPU家族標識,包含Bloomfield(2008年)、Lynnfield(2009年)、Clarksfield(2009年)、Arrandale(2010年)、Gulftown(2010年)、Sandy Bridge(2011年)、Ivy Bridge(2012年)、Haswell(2013年)、Haswell Devil's Canyon(2014年)、Broadwell(2015年)、Skylake(2015年)等多款子系列。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电脑cpu的制程是多少(英特尔历代cpu制程)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NOIP模拟测试18「引子·可爱宝贝精灵
- 下一篇: 数据结构之排序五:选择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