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秒算长镜头_下中国象棋,能算多少步才算高手?
下象棋,你能算多少步?這是一個讓初學者很困擾,也很感興趣的話題。
很多象棋愛好者說:我最多看2步,我覺得能看5步以上的,就是超級高手高手高高手了。
但一代象棋宗師、14屆全國冠軍胡榮華的看法則頗有“玄學”意味,他說,下棋就是看一步棋。
正所謂大道至簡,一步對了就步步對,一步錯就步步錯,如果每次都恰好走到了“最對”的那招,那自然會是戰無不勝、所向披靡。
和胡榮華的看法不謀而合,象棋特級大師、2007年全國冠軍趙鑫鑫也提出“計算要簡明”。“計算的步數其實是不宜過長的,而且是能簡短則簡短”這種觀點。
這些大師們言簡意賅地道出了象棋計算的奧秘,令許多棋迷群眾茅塞頓開、恍然大悟:
原來象棋的精髓這么簡單、這么明了。
這不就像是:
足球獲勝的精髓是:我要比對方多進一個球就能贏!
對啊,這么精妙的秘籍,為啥以前就沒傳授給國足呢?
國足隊員們可能會一臉懵逼:原來獲勝的秘訣這么簡單,為什么我們總是輸呢?
01
下象棋真的只需要“算一步”?你要是真把特級大師的自謙之詞,當成是象棋計算的全部真相,那就真的呵呵了。
眾所周知,中國象棋的高水平比賽(尤其是個人賽),用時基本上是單方面60分鐘+20秒,一盤棋下來至少兩三個小時——敢情特級大師靜坐兩三個小時,就是為了“算一步”而已?
許銀川、趙鑫鑫、鄭惟桐等特級大師,在比賽中經常出現長達30分鐘-40分鐘的長考,耗費40分鐘難道只是為了“算一步”?
曾獲得四屆全國個人賽冠軍的河北特級大師李來群,是一位著名的慢棋手,經常在局面焦灼的時候深思長考,某一招想了50分鐘甚至更久的情況比比皆是——所以他也總是因“超時”而輸掉一些原本均勢,甚至優勢的棋局。難道他每次想那么久,都是在“想一步”?
所以,作為一個普通的業余棋友,千萬不要誤解特級大師的那句“我只算一步”——他們所指的“算一步”是一個哲學問題,并不是說他們真實的計算能力只有一步。
你若把“只算一步”當成某種學棋攻略,或者產生“胡榮華都說只算一步就夠了,我為什么還要多算”的惰性心理;甚至覺得“最正確的一步”都是依靠某種玄學、某種神秘而不外傳的靈感而產生的,那就真是誤入歧途了。
恰恰反而是,“只算一步”的背后,需要排除不計其數的“錯誤招法”、“不佳招法”,是通過海量的計算去偽存真、去蕪存菁的艱辛過程。
“只算一步”的涵義是指,無論你算多少步,每一個回合都只能以“一步”的形式呈現在棋盤上,因此每一步的選擇都至關重要,舉足輕重;所以每一步棋都要盡量下出極致的完美、極致的效率。
專業棋手理解的“算一步”,指的是象棋就是一個精確度極高、容錯度極低的游戲——一步之差,在高水平的競技賽事中常常就直接分出了勝負,恰似武俠小說中的“一劍封喉”。
而一般業余棋迷所理解的“算一步”——指的是我只能算眼前這一步,但下一個回合我就不知道了……
02
那么,單純從計算能力而言,專業棋手能算多少步呢?
象棋大師謝業枧曾說,他可以算100步。
100步!對于業余棋手而言,這聽起來簡直是個天文數字!但實際上在稍微具備一定水平的棋手看來,這種說法并不是毫無根據的。
我以前就說過,只要具有縣級象棋冠軍的水平,就可以完整地下一盤“盲棋”(不看棋盤,直接用棋譜報出招法,用記憶完成全盤對局),并且這盤“盲棋”的水平比直接正常睜開眼睛對局差不了多少。
既然盲棋都能輕松下完一整盤,那么閉目心算算出一個很長的回合數,不是一種理所當然的能力嗎?
特級大師的心算能力,絕對比普通棋迷心目中預期的要高的多得多。這差距就好比,你是小學學渣,而別人是奧數競賽金牌選手……
比如相傳為李來群特級大師的一盤經典中局,許多棋迷耳熟能詳:在一個局面錯綜復雜的中盤階段,紅方連續走出棄車、棄士、棄車、棄炮、再棄車的“連續送子”招法,最后奇襲獲勝——大家可以看下,這一系列招法下來,到底預估了多少可能性、到底預算了多少種分支和體系?
經常聽到公園棋迷大爺們面紅耳赤地爭論:“象棋大師起碼可以算5步以上!”“縣市冠軍能看三步!”——哎,這些討論,真是充滿了“皇帝都用金鋤頭”的味道。
03
那么有人可能要問了,既然象棋比賽的計算量這么大,那算到什么時候是個頭啊?
難道我從第一步棋開始,就得計算之后的無數步?那這樣的話我還怎么下招?
當然,受到精力、用時和現實的限制,“計算無限步”這種要求有點不切實際。
但作為一名有追求的業余棋手,我們仍要努力拓展自己的計算極限,這樣才能促進棋藝的提高。
首先第一點是,要想讓自己的計算盡量精確,盡量算無遺策,要養成“棋盤上所有的子都要摸一遍”的習慣。
這個“摸”并不是說真的用手去棋盤上摸來摸去,而是在心里“摸”,棋盤上每個子的運動軌跡,都要盡量在腦海里默算一遍——很多時候,我們的“漏算”正是因為看少了棋盤上的某個子,或者對某個局部似是而非的子力關系認知不夠徹底所致。
2019年12月,一場重大象棋邀請賽事上,六屆全國冠軍許銀川遭遇三屆全國冠軍趙國榮,在一個焦灼的局面下,許銀川出現重大漏算,走出了炮五平八的大漏招。
從這步漏算也可以倒推出許銀川當時的心理——他以為平炮之后,可以一箭雙雕地解決黑馬對馬,以及黑方沉底抽將的兩個問題,誰知這步正好暴露了更大的破綻,這步平炮拱手奉上了被黑方兜底串打的“炮架”,局面霎時丟子崩盤。“一步錯漏,全盤皆輸”的道理,又再一次得到了印證。
所以嚴格說起來,“許仙”的這一步失誤,一定程度上也是“算的不夠多”而導致的。
第二點是,計算可以不必算到“最后一步”,但要大致把握一個原則:盡量算到“局面穩定”為止。
什么叫“局面穩定”呢?就是你所預算的某一路變化,如果優劣難斷,就一定要算到“子力暫時沒有直接接觸”、“將帥沒有明顯威脅”、“求和或者求勝的結果比較顯然”的“穩定”狀態。
如果眼下只需要算1步就“穩定”,那就只需要計算1步;如果需要10步、20步才能看到“穩定”的趨勢,那就要算到十步二十步開外……
你可以根據需要,節省一些計算體力,但在關鍵要點上你又得殫精竭慮、毫不放松地計算——這就叫做“算多算少,寧多勿少”,這正是高水平象棋競技的必然要求。
還有一些情況是逼了老命也得“算清”的——比如大量兌子的局面,這種局面不僅僅要考慮子力的交換是否對等,還涉及到兌子之后,各自的子力是否處在進攻/防守的有利位置,是否形成了有利的組合關系,是否搶占了先手等等,這種情況下,步法可選擇的余地不大,通常只有“最正確、最有力”的那一套招法,這就必須要通過嚴密的計算把“正著”找出來。
另外一種情況是激烈對攻——這種形勢下,勝敗往往僅僅是一念之差,一線之隔。每一步棋,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都要求必須走出最大效率,這個攻防尺度的把握,捉、殺、躲、守的次序非常微妙,也需要極致的計算才能使得自己在“懸崖上的決斗”幸存下來。
04
不客氣的說,憑我本人這些年接觸象棋競賽、培訓領域的經驗,一些象棋愛好者提出“高手能算多少步”這樣的疑問,實際上學棋的心態,已經在走偏的邊緣。
這樣提問的一種潛意識其實是:有沒有一種不需要太多計算就能提高棋藝的方法?
我不想算那么多,算那么多真的太累了,有沒有什么其他的更便利的、更有效的,獲得正確招法的方法?
很遺憾,并沒有捷徑,拼命計算已經是提升象棋技藝最捷的捷徑。
有人可能會說,我可以積累經驗、積累棋感、提升圖形判斷能力、提升審局能力,從而弈出正確招法,不需要太過燒腦的“計算”。
可惜,上面這些能力,都需要依靠“極致計算”這個基礎;沒有計算能力,上面那些東西統統都是空中樓閣。沒有扎實的計算基礎,你所積累的“經驗”、“棋感”和“審局”,統統都是錯的。
沒有什么過人技藝和能力的習得,它的過程會是輕松的——切記。
創作挑戰賽新人創作獎勵來咯,堅持創作打卡瓜分現金大獎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多少秒算长镜头_下中国象棋,能算多少步才算高手?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2020地区mysql表_2020年甘肃
 - 下一篇: 2020德勤面试开始了吗_2020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