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昨早领域,计算机应用-第1章.ppt
計算機應用-第1章
課程簡介 本課程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講課和練習,使同學們明確計算機整體概念。掌握計算機中的數制及其表示和運算、計算機系統的基本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典型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的使用,以及網絡與多媒體的基礎知識。培養大家觸類旁通的應用能力。為進一步學習計算機學科的其他課程建立良好穩固的基礎。課程主要內容包括:計算機基礎知識,中文Windows 2000操作系統,中文Word2000,中文Excel2000等。 計算機的發展與應用 計算機系統 計算機硬件 計算機軟件 信息的表示和存儲(常用進制的轉換) 計算機發展與應用 1、電子計算機: 能夠自動、高速和精確地進行計算與信息處理的電子設備。 2、一般中文文獻中使用“計算機”作為正式名稱,但更為形象的一個詞是“電腦”。 計算機發展與應用 馮·諾依曼計算機模型: 計算機內采用二進制表示信息。 計算機包括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和輸入輸出設備。 程序存儲:把計算步驟(程序)先存入內存,計算機不需要人的干預,會自動執行所存入的程序。 計算機的發展 1、第一臺計算機— — 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全稱數字積分計算機。 194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 重30多噸,占地約170平方米 大約使用了18000個電子管 運算速度:5 000次加減法運算/秒 編程:對大約6000個多位開關進行機械定位,并用轉插線把選定的各個控制部分互連起來以構成程序序列,要花上幾天時間。 與此同時世界著名的數學家馮.諾依曼與莫爾小組聯合設計了EDVAC。奠定了計算機的發展基礎,至今人們仍稱馮氏計算機。 馮.諾依曼被稱為“計算機之父” 。 計算機的發展 2、計算機的分代 第一代(1945年至1958年) 電子管,幾千次/秒 第二代(1958年至1964年) 晶體管,幾十萬次/秒 第三代(1964年至70年代中期) 小規模集成電路,幾百萬次/秒 第四代(70年代中期以后) 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上億次/秒 計算機的發展 2、計算機的分代 第一代(1945年至1958年) 電子管,幾千次/秒 確立了模擬量可變換成數字量進行計算,開創了數字化技術的新時代; 形成了電子數字計算機的基本結構:馮·諾依曼結構; 確定了程序設計的基本方法; 首創使用陰極射線管CRT(Cathode-Ray Tube)作為計算機的字符顯示器。 計算機的發展 2、計算機的分代 第二代(1958年至1964年) 晶體管,幾十萬次/秒 開創了計算機處理文字和圖形的新階段。 高級語言已投入使用。 開始有了通用機和專用機之分。 開始使用鼠標器作為輸入設備。 計算機的發展 2、計算機的分代 第三代(1964年至70年代中期) 小規模集成電路,幾百萬次/秒 運算速度已達到100萬次/s以上。 操作系統更完善。 序列機的推出,較好地解決了“硬件不斷更新、而軟件相對穩定”的矛盾。 機器可根據其性能分成巨型機、大型機、中型機和小型機。 計算機的發展 2、計算機的分代 第四代(70年代中期以后) 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上億次/秒 微型計算機從4位、8位、16位、32位至64位字長迅速增長,速度越來越快,容量越來越大,其性能已趕上甚至超過70年代中、小型機水平。 目前已進入網絡計算機時代,計算機集文字、圖形、聲音、圖像于一體。有人說是。1993年信息高速公路的提出,促進計算機與通信相結合,形成了各種規模的計算機網絡,從局域網、城域網、廣域網到國際互聯網、計算機發展前途無量。 計算機的發展 3、計算機的分類 大型機:IBM 4381 小型機:IBM AS400 微型機:70年代,計算機技術的第二次飛躍 巨型機:銀河、曙光、神火、聯想深騰6800、 曙光4000A 工作站: 圖形工作站 網絡工作站 計算機的發展 計算機的主要特點 計算機具有自動控制能力 計算機具有高速運算的能力 計算機具有記憶能力 計算機具有很高的計算精度 計算機具有邏輯判斷能力 通用性強 計算機能夠在各行各業得到廣泛的應用 計算機的發展 計算機的主要用途; 科學計算(數值計算) 數據處理(信息處理) 自動控制 計算機輔助系統 如計算機輔助設計CAD(Computer Aided Design) 計算機輔助制造CAM(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计算机应用昨早领域,计算机应用-第1章.ppt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计算机的iscsi配置,PC端的iSCS
- 下一篇: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软件测试题目,我院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