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主张述评(王阳明的主张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生活于明代中葉。王陽明不僅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軍事家,而且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王陽明的講學過程中,他不僅對我國古代教育事業作出了很大貢獻,而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王陽明的教育思想,非常超前,怪不得那么牛。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生活于明代中葉。
王陽明不僅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軍事家,而且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
在王陽明的講學過程中,他不僅對我國古代教育事業作出了很大貢獻,而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同樣,他也是我們教師招聘考試中經常出現的一個人物,本文我們就來總結一下王陽明的教育思想。
一、以“教化為先”的施政方針
他的“致良知”說最為突出地表現了儒學的這種精神。王陽明從其“萬物一體”之心出發,將天下之人均視為父子兄弟,“見善不啻若己出,見惡不啻若己入”。
“每念斯民之陷溺,則為之戚然痛心”,好比見其父子兄弟墜溺于深淵,感覺疾痛之切體,非“呼號匍匐,裸跣顛頓,扳懸崖壁而下拯之”(王陽明,《傳習錄》)不可。
拯之之法,則是實施教化,使天下之人皆致其良知,為善去惡。
這樣,天下之人才不會“墮入禽獸而不覺”,才能真正成圣成賢。
王陽明重視道德教化的作用不僅體現在授徒講學、辦書院、建學校的過程中,而且體現在為官治理地方的施政過程中。
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王陽明平定廣西思恩、田州的叛亂后,剛剛班師,就著手興辦了思田學校,在賓州創辦賓陽書院,在南寧創辦敷文書院,并親臨講席。
王陽明認為,平亂是為了百姓的安居樂業。這充分體現了王陽明政治以道德為先的施政理念。
二、教育的目的是“明人倫”
王陽明作為儒家后期的重要代表,繼承并發展了孟子的思想。他曾說:“古圣賢之學,明倫而已。”
在王陽明看來,從古至今,包括古圣賢之學,其目的都在于明人倫。所謂明人倫,就是要培養人的道德意識和價值情感,注重提高人的道德修養。
王陽明進一步擴大了孟子關于“明人倫”的范圍。
王陽明曾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斯明倫之學矣。道心也者,率性之謂也,人心則偽矣。”
在王陽明看來,只要“不雜于人偽”,則一切舉動、思慮都可以視為“明倫之學”。
所以,王陽明所說的道心也就是良知,明人倫之學就是致良知之學。良知人人都有,只要人人都按照自己的良知、本心去做事,就可以成為圣人。
因此,在講學、辦學時,王陽明特別強調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倫,即把“尊德性”放在首位,教育弟子們做一個有良知、有高尚的道德修養的人。
三、“人人皆可以成為圣人”的教育理念
弘揚人的主體性是王陽明學說的思想內核,貫穿他的一生。
王陽明從小就立下了要成為圣人的崇高志向,他一生都在用自己的生命探求、踐行成圣之道,他提出了“人皆可以成為圣人”的著名論斷。
圣賢人格是儒家的理想追求。孔子認為,圣人的智力和知識與生俱來,是先知先覺者,一般人是無法達到的。
“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論語?述而》)孟子說:“圣人,百世之師也。”
孟子認為,圣人是僅次于神的人,“充實而有光輝謂之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孟子?盡心下》)
朱熹對人的理解是:“圣人萬善皆備,有一毫之失,此不足為圣人。”孔、孟、朱熹所說的圣人都高高在上,無法企及。
而王陽明卻認為圣人和普通人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他認為,每個人的本性都是善的,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良知,“良知良能”是成為圣人的根本條件,只要人人都能除去私欲的蒙蔽,恢復良知,并推致良知。
通過不斷地學習、磨煉,就會具備圣心,成為圣人。王陽明認為,要成為圣人,就要在“心”上下工夫,只有去了私欲,心就明亮了。
就能對父母盡孝,對兄弟友愛,對朋友誠信,對國家盡忠。
四、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王陽明一生收徒講學,門下弟子眾多,其中既有平民百姓,又有官僚士紳。
既有青年才俊,又有垂垂老者。他們的志趣、性格各不相同,王陽明對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方法。他說:“天之于物也,巨微修短之殊位,而生成之,一也。
惟技也亦然,弓也不相為能,而其足于用,亦一也。因人而施之,教也。
各成其材矣,而同歸于善。仲尼之答仁孝也,孟氏之論貨色也,可以觀教矣。”(《王文成全書》卷七)這表明,天之生物,大小長短各不相同,但都有各自的用處。
社會上的諸多行業、技能,也千差萬別,“不相為能”,但都有各自的作用。
所以,教育應該因人而異,照顧學生的具體情況。只要能使他們同歸于盡就好,不妨各成其才。
王陽明認為,孔子對于仁孝問題的不同回答,孟子關于貨色問題的言論,都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值得后人學習。
另外,王陽明還指出,人的認識在客觀上是一個由淺而深的過程,其間可以分出許多不同的發展階段。
為學須是盤桓精察,歷經時日,才能循序漸進,取得越來越深入的認識。在《傳習錄》中,王陽明論述道:“道無精粗,人之所見有精粗。
如這一間房,人初進來,只見一個大規模如此。處久便柱壁之類,一一看得明白;在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細細都看出來,然只是一間房。”
所以,為學只能一步一步用功,不可好高騖遠。
五、不拘一格的教學方法
王陽明講學授徒的最大特點是與弟子平等相待,把弟子看做朋友。
他在教學中不是高高在上,也不是“一言堂”,而是在尊重獨立人格、主體性、個性的前提下進行“傳道授業解惑”。
他的教育方法靈活多樣,因人而異,隨時指點,隨處指點。他通過講授、討論、問答、吟詩、游覽、書信往來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指點教育。
王陽明在教學中,從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學生,而是通過通俗易懂的講解,通過提問答疑等形式,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去領會,始終堅持以理服人。
這一教學方法在今天對于我們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主张述评(王阳明的主张对现代教育的意义)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更新系统时,一直卡在“正在估算剩余时间”
- 下一篇: 大冒险有什么刺激的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