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首都是洛阳还是长安(洛阳适合为东汉都城的原因)
東漢定都于洛陽而非長安,是各種因素(力量)綜合(較量)的結果。劉秀的根基在關東,很得洛陽人的支持,如此好的政治環境,對劉秀而言無論是先期平定各地割據還是后來的政權鞏固,都可以讓他毫無后顧之憂。
長安與洛陽,誰更合適作為都城?為何東漢將都城定到了洛陽?
西漢都城是長安,劉秀當年打出的旗號是匡扶漢室,為啥事業成功后,定都洛陽了呢?
很多文章就此問題展開過論述,其中有一點大家是公認的,就是:扶持劉秀的大多是來自南陽、潁川以及河北的豪族。
都城,在古時可是兼具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作用。明朝朱棣遷都燕京,不是因為他留戀自己的封地,而是他意識到北元殘余勢力的危害,自己親自去守大門了。
周都豐鎬、秦都咸陽,以及后來的西漢長安,這些都城都擁有險要的地勢,而且在交通上也是位于一個重要的位置。
那時,都城的選址,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地形,國家時刻得想著兩件事:
一個是防御他人進攻;
一個是國內的長治久安。
翻翻中國的歷史,沒有絕對的平安年代,每個皇帝的任期幾乎都有戰爭,兩漢的對手是匈奴,到了唐朝,突厥和唐軍也斗了很久。所以定都在哪,是慎之又慎之事。
洛陽有它的有利地形,因為,洛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屬于中原地區的交通中心,水陸都很發達。
無論是《史記》還是《東都賦》,都反映出當時的人們認為洛陽就是“天下之中心”,交通的便利有益于國家的管理,更有利于軍隊的調遣。
論地理條件,洛陽和長安各有優勢,附近都有群山環繞,形成了良好的天然防御屏障。
再來看一個很重要的決定因素:富裕程度。
作為西漢的都城,長安應該很有錢,這個不假,但是,中間還隔著個新朝,起義軍后來打到長安,并火燒皇宮,長安的基建在戰爭中損毀很多、人口銳減、一片蕭條之態。
戰后重建可是要花大代價的,兩權相較下,洛陽就要強于長安了。
史書中有這么一段話:“時掖庭中宮女猶有數百千人,自更始敗后,幽閉殿內,掘庭中蘆菔根,捕池魚而食之......”長安那時沒糧食了,可見,整座城池被破壞的相當嚴重。
西漢時期,洛陽是僅次于長安的大都市,戰爭期間,它遭受到的破壞遠小于長安,它的經濟優勢在對比中一下子就被放大了。
東漢建國之初,最重要的就是修生養息,與其花大氣力再重建,還不如就定都洛陽,它也能滿足定都的所有條件。
另外,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現象,西漢時長安所需糧食僅憑關中地區的產出,已經遠遠不夠了,單就外地糧食運輸這一塊,洛陽要比長安占優。
與此同時,劉秀為何定都洛陽,還牽涉一個重大問題,那就是:天下并沒有完全平定。
此時,東南西北都有割據勢力,如:公孫述,占據益州,向北和甘肅的隗囂達成了某種結盟,東邊又和延岑、田戎勾搭,勢力蠻大,也稱帝建國。
劉秀可是花了不少氣力才將這些割據勢力逐一擺平。
劉秀以洛陽為都城,就是充分考慮到未來的軍事需要,就和后來趙匡胤依舊以開封為京都,是同樣的道理。地處交通要沖、經濟富庶,完全滿足可攻可守的條件。
還有一點,就是洛陽的文化氛圍。現今無論是看國家還是城市都強調一個軟實力,就是它的文化。
那么,洛陽有什么文化氛圍?
尚儒。
自漢武帝開始獨尊儒術,劉秀定都城于洛陽,自然有利于統治。也有學者分析,西漢儒學、讖緯之學大盛,劉秀起兵,就有人借助讖緯鼓動,劉秀稱帝,亦是如此。
這些讖緯之說,大多又和洛陽有關,多出自于《河圖》、《洛書》等,劉秀心里自然會有掂量。
后來,拓跋宏遷都洛陽,就是因為他也想效仿前朝,但是,他卻忘了,北魏可是起兵于西北,他的根據地可是在那的,那離洛陽很遠,果然,后來北魏的失利就和西北軍隊的離心有極大關系。
可見,選都不能隨心所欲,也不能因為前人如此做,就原樣搬來。
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劉秀西巡,次年開始修西京宮室、函谷關和長安宮室,給人感覺好像就是劉秀要遷都。
那時天下初定,劉秀哪有那個精力忙著搬家,只不過,先帝的寢陵宗廟都在長安,弄個行宮只不過為了方便走動而已。
東漢定都于洛陽而非長安,是各種因素(力量)綜合(較量)的結果。
劉秀的根基在關東,很得洛陽人的支持,如此好的政治環境,對劉秀而言無論是先期平定各地割據還是后來的政權鞏固,都可以讓他毫無后顧之憂。單就這一點,讓洛陽完勝長安。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东汉首都是洛阳还是长安(洛阳适合为东汉都城的原因)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如何设置 iCloud 电子邮件地址别名
- 下一篇: 如何在电脑打印文件怎么打开(在电脑上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