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藏大臣何时设置(驻藏大臣是谁设置的)
1. 駐藏大臣是誰設置的
1905年5月,趙爾豐擔任駐藏大臣,招募兵勇,平定地方土司的叛亂,推行改土歸流。
1907年,趙爾豐挫敗西藏叛軍(在英國人支持下的叛軍),率軍進入西藏,收復江卡、貢黨、江達宗,查木多、波密、林芝、察隅、拉薩,擊敗英軍和叛軍,收復西藏,穩定了我國西南邊疆,保住了西藏,這是趙爾豐對中國最大的貢獻,后人認為可以和左宗棠收復新疆相媲美,是我國一個應該被永遠銘記的人物,功在當時,澤被千秋。
2. 駐藏大臣的設置有什么意義
中國設置駐藏大臣是在1728年。
駐藏大臣:特指中國清代中央政府定制式派駐西藏并參與西藏和清朝交流的駐扎大臣,由非定制式留守大臣演變而來。早期稱“欽差駐藏辦事大臣”,簡稱西藏辦事大臣,后提高職權而全稱為“欽命總理西藏事務大臣”,對外也是外交長官。正副各一員,副職稱幫辦大臣,還有助手們。
1728年(清朝雍正六年),僧格、馬喇成為正式的駐藏大臣(清世宗以新的敕諭正式宣布的),是為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之始。
3. 駐藏大臣是誰設立的
中國設置駐藏大臣是在1728年。 駐藏大臣:特指中國清代中央政府定制式派駐西藏并參與西藏和清朝交流的駐扎大臣,由非定制式留守大臣演變而來。早期稱“欽差駐藏辦事大臣”,簡稱西藏辦事大臣,后提高職權而全稱為“欽命總理西藏事務大臣”,對外也是外交長官。正副各一員,副職稱幫辦大臣,還有助手們。 1728年(清朝雍正六年),僧格、馬喇成為正式的駐藏大臣(清世宗以新的敕諭正式宣布的),是為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之始。
4. 駐藏大臣是什么時候設置的
元朝在中央設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區的宗教事務和民族事務,同時直派中央駐藏大臣管理地區事務;元朝設置了澎湖巡檢司對澎湖地區和臺灣地區進行統一管理;西域當時主要是察合臺汗國屬地,元朝在1271年到1277年之間設置了有一定實際權力的阿里麻里大本營,而1289年之后分別設立的北庭都元帥府和曲先塔林都元帥府只是名義上的西域管理機構(元朝勢力實際已經退出了西域)。
5. 什么時候設置駐藏大臣
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平定羅布藏丹津之亂于青海后,四年(1726年)議準設立駐藏大臣二人,常川駐藏。
6. 駐藏大臣設置于哪一地區
宣政院。 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區軍政事務的中央機關。由帝師兼領。忽必烈始置總制院,后改為宣政院。從此,西藏地區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 忽必烈在漢地立國建都后,仍然十分注意保持和發展蒙古民族的語言和文化。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十二月,忽必烈封吐蕃薩迦的八思巴為“國師”,命八思巴率領一些吐蕃語言文學者重新創制蒙古文字。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二月,新字制成,由忽必烈正式頒行,并加八思巴為“帝師”、“大寶法王”,統領全國佛教。朝廷立總制院,管領佛教僧徒及吐蕃境內事務,仍以“帝師”八思巴統領之。《元史·百官志三》載:“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來朝見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置院使二員,同知二員,副使二員,經歷二員,都事四員,管勾一員,照磨一員”。院使由朝廷命官任領。吐蕃有事,另設分院往治。宣政院的官員,僧俗并用,是元朝設立的一個特殊機構。它既是管理全國佛教的事務機關,又是直接統領吐蕃的政務和軍事。元明宗天歷二年(公元1329年),罷功德使司歸宣政院。設置院使10員,從一品,同知2員,正二品,副使2員,從二品。
7. 駐藏大臣什么時候設置
清朝前期清政府設置駐藏大臣和伊犁將軍分別進行對西藏及新疆的管轄。
8. 誰設立了駐藏大臣
1、劉大紳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中進士授山東新城縣令。后遷文登、朝城縣令及云南武定同知。當了十多年的七品小官。由于為官公正廉潔,關心百姓疾苦,深受人民的愛戴。竭力任事,政績頗多,有巡撫曾代嘉慶帝朱批“好官可用”四字
2、王紹蘭(1760~1835)字畹馨,號南陔,自號思維居士,浙江蕭山城廂鎮人,清朝大臣。清嘉慶二年至六年(1797~1801年)任閩縣知縣兼海防同知,管理南臺民政和訴訟事務。海防同知署設臺江地區霞浦街。在任期間,辦事認真,多審理冤案和抑郁,被人民稱為好官。后升任泉州府知府、興泉永道、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福建巡撫。
3、宋湘(1756年-1826年),字煥襄,號芷灣,清代中葉著名詩人。嘉慶四年(1799年)中進士,入翰林院。嘉慶十八年(1813年)以翰林院編修的身份出任云南曲靖知府。到任時,正遇秋澇洪災。他立即組織救災搶險,并很快制服了水患。水患平息后,又發展當地經濟,開展紡織業,被譽為“賢吏”。后又被調往廣南永昌大理,以及代理滇西道員等。
4.沈初,平湖林埭清溪人,清雍正七年(1729)生,字景初,號萃巖、云椒。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一甲二名進士(榜眼)。
5.劉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清朝政治家、書法家,父親劉統勛是清乾隆年間重臣。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生平簡介:
劉墉,清朝的政治家、書法家,父親曾是清乾隆時期的重要之臣劉統勛。劉墉學識多才,在乾隆十六年中了進士。歷任了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等諸多職位。為人在工作期間奉公執法,廉潔清明。他的書法也是一絕,造詣深厚,還是清朝著名的帖學大家。在民間流傳一個關于他書法的名號“濃墨宰相”。
6.王杰
是清朝開國以來,陜西省第一位狀元。在乾隆、嘉慶兩朝,漢人重臣中人們最能想到的是劉墉和紀曉嵐,這與時下流行的影視作品有關,而在乾隆晚期,能與和珅相抗衡的還有一人,他卻是不為人所熟悉的首輔大臣——王杰。
7.三等公額勒登保:
額勒登保(1748—1805),瓜爾佳氏,字珠軒,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名將。世為吉林珠戶,隸屬于打牲總管。
乾隆年間,以馬甲身份跟從出征緬甸及大小金川,累功擢升為三等侍衛,賜爵、乾清門行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授頭等侍衛。隨福康安鎮壓臺灣林爽文起義。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又跟從福康安出征廓爾喀,攝駐藏大臣職務。因為征討臺灣、廓爾喀的功勞,他兩次被乾隆帝將畫像懸掛于紫光閣功臣中。
在乾隆的中后期,額勒登保跟隨阿桂、福康安及海蘭察四處征戰,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也屢立戰功,逐漸成長為方面大員副帥級的將領。還兩次繪像紫光閣,也得到了海蘭察的賞識。
嘉慶元年(1796年)參與鎮壓湘黔苗民起義、圍剿川楚教亂。嘉慶五年(1800年),額勒登保親赴陜西追剿流匪;嘉慶七年(1802年)全部鎮壓了川楚教亂的勢力。嘉慶十年(1805年),額勒登保回京,總理行營,充當方略館總裁。同年,晉升三等公爵。
嘉慶十年(1805年),額勒登保回京,總理行營,充當方略館總裁。同年,晉升三等公爵。不久后逝世,年五十八。追謚“忠毅”。
8.德楞泰(1749-1809),字惇堂,伍彌特氏,正黃旗蒙古人。
乾隆中,以前鋒、藍翎長從征金川、石峰堡、臺灣,皆有功,累遷參領,賜號繼勇巴圖魯。乾隆五十七年,從福康安征廓爾喀,冒雨涉險,攻克熱索橋賊寨。加副都統銜,圖形紫光閣。尋授副都統,遷護軍統領。
從嘉慶元年開始,德楞泰開始專注于剿辦川楚白蓮教。在圍剿白蓮教多年的戰斗中,其功勞僅次于額勒登保。尤其是嘉慶五年(1800)二月,冉天元等率白蓮教義軍北上梓潼、劍州(今四川劍閣)試圖接應他部義軍入川。清廷急令德楞泰自陜回師,屯兵廣元阻截。冉天元等部義軍匯合于江油縣馬蹄崗,德楞泰自廣元南下,雙方于白家壩遭遇,各分五路,進行鏖戰。義軍設伏新店子,清將賽沖阿、溫春等中伏被圍,傷亡慘重。德楞泰率殘部乘夜突圍,得援后,兵分四路,進攻馬蹄崗,與義軍展開決戰。冉天元等仍集主力于馬蹄崗,并伏兵火石埡迎戰,將數路清兵圍困,敗之。德楞泰僅率數十親兵,下馬據山巔死戰。冉天元欲活捉德楞泰。團練都司羅思舉率鄉勇趕來增援,冉天元中箭被俘遇害。義軍失去指揮,潰不成軍,轉勝為敗。余部義軍萬余人于劍州石門寨再敗,隨后義軍巧襲射供縣潼河渡口太和鎮,過潼河,在川西流動作戰。馬蹄崗之戰,德楞泰和羅思舉部反敗為勝,時稱奇績。也最終奠定了德楞泰名將地位。
嘉慶十四年(1809),晉三等公。尋卒,柩至京師,帝親奠,御制詩挽之,謚壯果。因其在四川的功勞,詔令四川建立專祠,入祀京師昭忠祠。
9.勒保(1739年—1819年),費莫氏,字宜軒,滿洲鑲紅旗人,大學士溫福子。
勒保是大學士溫福之子,溫福即第二次金川之戰中開始階段的清軍統帥,因輕敵冒進而陣亡。勒保不同于額勒登保、德楞泰那樣早早的就從軍,一直在地方任職。二征廓爾喀時候,勒保才開始軍旅生涯。此戰中,勒保也并未身處前線,轉辦后勤事務,有功勞。
勒保真正的投身一線戰斗還是在圍剿白蓮教的作戰中。其中以集中于四川作戰居多。勒保在圍剿白蓮教的作戰中,最大的特點不是如同額勒登保、德楞泰那樣沖鋒陷陣。其最大的貢獻是智謀,根據白蓮教軍隊的作戰特點,堅決的執行堅壁清野的策略,不顧一切在四川推行,得到嘉慶贊同,并在三省推廣,奠定了最后的成功。
嘉慶十八年(1813年),充軍機大臣,兼管理藩院。嘉慶十九年(1814年),以病乞休,食威勤伯全俸。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卒,詔贈一等侯,謚文襄。
10.朱珪(1731年~1807年),
字石君,號南崖,晚號盤陀老人。與其兄朱筠,時稱“二朱”。祖籍蕭山蜀山街道越寨村,后遷黃閣河村。隨父朱文炳由蕭山僑居順天大興縣(今北京市),遂入籍順天府。[1]
乾隆十二年(1747年),17歲殿試為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侍讀學士。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主河南鄉試,會試同考官。秋,授福建糧道。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擢按察使,兼署布政使。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補湖北按察使。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任山西布政使。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權巡撫事。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為按察使,授侍講學士。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命在上書房行走,教嘉慶帝讀書。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督福建學政。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內閣學士。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禮部侍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以后,歷任兩廣總督,吏、兵、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職務。嘉慶四年由安徽巡撫上調北京。
嘉慶十一年(1806年)十二月五日卒,終年77歲。帝謚“文正”。
9. 是誰設置了駐藏大臣
雍正五年,即1727年建立清朝駐藏大臣。
中國清代中央政府派駐西藏地方的行政長官。全稱是“欽差駐藏辦事大臣”,又稱“欽命總理西藏事務大臣”。設正副各一員,副職稱“幫辦大臣”。
雍正五年(1727)始置,至宣統三年(1911)、歷一百八十四年駐藏大臣共八十三任,計五十七人(內有再任及三任者)。幫辦大臣共五十二任,計四十九人。由幫辦大臣升任辦事大臣者九人。
10. 駐藏大臣是誰設立
敦親王系:
和碩敦勤親王奕誴,清宣宗(即道光)第五子,母祥妃鈕祜祿氏。道光十一年六月十五日生。道光二十六年正月奉旨過繼給嘉慶第三子敦恪親王綿愷為嗣子,襲多羅敦郡王。咸豐二年授正藍旗總族長。三年管理樂部事務。四年管理健銳營事務;尋授鑲黃旗漢軍都統,再管理武備院事務。咸豐五年三月降為貝勒,罷去所管琥備院、健銳營等事務。咸豐六年正月復封郡王,管理右翼近支第一族族長。咸豐七年五月署理正紅旗蒙古都統,后改授鑲黃旗蒙古都統;尋兼領侍衛內大臣,改授正黃旗滿洲都統并署理正紅旗蒙古都統。咸豐十年正月晉封親王。同治元年充上書房總諳達。同治四年六月授宗人府宗令。五年九月充玉牒館總裁。十一年九月賞在紫禁城坐四人轎。光緒五年六月賞親王雙俸。光緒十五年正月十九日薨,謚“勤”。嫡福晉烏梁海濟爾默特氏,喀喇沁王色伯克多爾濟之女;側福晉赫舍里氏,領隊大臣貴文之女;側福晉王佳氏,全祥之女;側福晉富佳氏,富德之女,敦王死后加恩晉封為側福晉;妾李佳氏,李成之女;妾趙佳氏,都赫額依之女。
第一子已革郡王銜多羅貝勒載濂:咸豐四年八月十七日生,生母側福晉赫舍里氏。咸豐七年六月賞頭品頂戴、雙眼花翎。同治元年封鎮國將軍。三年晉不入八分鎮國公。同治十一年晉奉恩輔國公。光緒六年充正藍旗總族長。光緒十五年正月承襲貝勒加郡王銜,十月賞三眼花翎。光緒十六年授內大臣。光緒十七年授鑲紅旗漢軍都統。光緒二十年賞穿黃馬褂,授領侍衛內大臣。光緒二十六年九月因罪革爵。民國六年九月二十九日卒,年六十四歲,照貝勒例賜恤。嫡夫人阿魯特氏,員外郎崇綱之女;繼夫人費莫氏,駐藏大臣文碩之女;妾王氏,王大之女。第一子溥偁,光緒十九年三月初三日生,生母繼夫人費莫氏,嫡妻富察氏。第二子溥修,光緒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三日生,生母繼夫人費莫氏,嫡妻費莫氏;光緒二十二年十二月奉旨過繼給不入八分輔國公銜鎮國將軍載津為嗣,封二等鎮國將軍。民國四年歸宗。
第二子已革多羅端郡王載漪,咸豐六年七月二十六日生。生母側福晉赫舍里氏。咸豐十六正月過繼與瑞敏郡王奕志為嗣,襲貝勒。同治四十賞三眼共翎。光緒二十年晉封端郡王。光緒二十六年八月授為軍機大臣,九月革爵。光緒二十八年歸宗。民國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薨,年六十七歲。嫡福晉伊爾要覺羅氏,員外郎紹昌之女;繼福晉博爾濟吉特氏,阿拉善親王貢桑朱爾默特之女;妾趙佳氏,趙延之女。
11. 誰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
1、清朝第一個駐藏大臣的名字是僧格。
2、駐藏大臣是中國清代中央政府派駐西藏地方的行政長官。全稱是“欽差駐藏辦事大臣”,又稱“欽命總理西藏事務大臣”。設正副各一員,副職稱“幫辦大臣”。雍正五年(1727)始置,至宣統三年(1911)、歷一百八十四年駐藏大臣共八十三任,計五十七人(內有再任及三任者)。幫辦大臣共五十二任,計四十九人。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驻藏大臣何时设置(驻藏大臣是谁设置的)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哗哗哩哩电脑版(哗哩哗哩官网)
- 下一篇: 足金和硬金哪个值钱(硬金和足金一样吗,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