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唐韦应物(韦应物这首著名七绝诗赏析)
《滁州西澗》是唐代的韋應物所作。全詩如下: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首二句寫春景,主要聚焦在水澗邊的小草和樹上的黃鸝,幽絕無比,讓人驚艷。
韋應物最著名的七絕詩之一,創造了極美的意境,流傳千古而不朽
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韋應物擔任滁州刺史,在刺史任上,韋應物對西澗清幽的景色十分喜愛,經常到滁州西郊游玩。
一天,他又游覽至此,有感于大好的風景,于是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佳作,也是他最著名的一首七絕詩之一,便是下面這首充滿詩情畫意的七言絕句《滁州西澗》。
這首詩,雖然都是描寫的平常景物,但是在韋應物如椽的妙筆之下,卻呈現出了一派意境幽深的詩情畫意。
當然,也有人表示,這首詩在詩情畫意之外,還有一種淡淡地無奈和憂傷,而這種憂傷,來自于作者對自己懷才不遇的不平。
因此也讓這首詩顯得更具深意,那究竟是否如此呢?我們來看一下:
《滁州西澗》
唐·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首二句寫春景,主要聚焦在水澗邊的小草和樹上的黃鸝,幽絕無比,讓人驚艷。
詩人說,“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憐”是喜愛的意思,意思是說,我(詩人)最愛的是溪澗邊生長的小草,上面的樹蔭深處,還有黃鸝在啼叫。
詩人通過視覺和聽覺兩方面,為我們展現出了一幅幽雅的景致,而且首句寫靜,次句寫動,在動靜結合之中,更顯詩人自由自在、怡然自得的心情。
李商隱曾說,“天意憐幽草”,似乎有些自憐消極的味道,不如王安石的“綠陰幽草勝花時”,正可以給韋應物的這兩句詩做注腳。
從詩人所寫的景色來看,應該是暮春時節。
暮春之際,群芳凋落,但是詩人卻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他步行來到西澗,只見澗邊青草萋萋,周圍茂盛的樹叢里,還有黃鸝不斷啼叫,環境之清幽,讓人感到無比舒適。
很多修養較高的文人,都喜歡獨處,喜歡清幽安靜的環境,韋應物也是如此。
他好靜不好動的性格與此處的景物是非常相契的,所以他毫不避諱地用“獨憐”來表達喜愛感情,同時也有一種閑適恬淡的愜意。
后兩句由自然之景,轉入人工之景,但仍然沒有其他人的出現,而是側重寫荒郊野渡,“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到了傍晚時分,春雨淅淅瀝瀝灑落下來,春水開始上漲,西澗的水勢變得有些湍急,郊野渡口。
本來就少有人行,現在春雨倏忽而來,就更加難以尋覓到人的蹤跡了,只有一條空空的小舟橫在渡口,隨波上下浮沉。
后兩句寫得頗具特色,而且帶有一種哲思味道。詩人說“春潮”“帶”“雨”,將潮和雨用“帶”字連接,好像是潮水帶來了春雨,實則是春雨導致了春潮。
詩人這樣一強調,就帶給人很深的印象,而且用“急”來描寫,將潮和雨的動態感寫了出來,末句詩人用“無人”來說明渡口的荒“野”,未免顯得有些荒涼。
但其實,詩人自己必然是在現場的,如何能說“無人”,只不過沒有其他人罷了,而且末尾三字說“舟自橫”,用了一個“自”字,帶著一種自在、自然之意。
這樣一來,也就不嫌孤獨和荒涼了,因為這幽靜的環境,正是詩人內心所追求和喜愛的,閑淡寧靜,詩中有畫,景中有情,讓人頓感余味無窮。
總體來說,韋應物的這首詩,描寫西澗清幽美麗的景象,讓人讀完有一種寧靜幽雅的感覺。
尤其是仔細品讀之下,漸漸進入到詩人為我們創造的美妙意境中,讓人心靈感到舒適,仿佛已經遠離塵囂,尋得一方凈土了,心情都變得非常美好。
當然,也有人說,這首詩不單單只是寫景,而是有很深的政治寄托的,是一種“君子在下,小人在上”的憂傷以及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
比如,詩人開篇寫幽草在下,黃鶯在上,是大有深意的,是突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而后兩句寫水中舟獨橫,是一種不在位、不得其用的無奈、憂慮、悲傷的情懷。
但我覺得,這些說法,過于穿鑿附會,難以自圓其說,還不如將其當做一首清幽的寫景詩來解讀,反而更有意境和美感。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滁州西涧唐韦应物(韦应物这首著名七绝诗赏析)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标题字体怎么设置(标题字体如何设置)
- 下一篇: 联想电脑售后服务电话号码是多少(联想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