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组织全体学员赴故宫中正殿雨花阁开展现场教学
故宮博物院是我國收藏藏傳佛教文物最多的機構,在院藏的4.2萬件宗教文物中,藏傳佛教文物就占了80%,其中包括2.3萬尊佛造像和1970幅唐卡。
藏傳佛教在大約13世紀進入漢地,雖然在民間并不普及,但卻得到了宮廷的接納。
從元代到明代,藏傳佛教在宮廷宗教活動中越來越活躍,及至清朝,中央政府對藏傳佛教采取了一系列保護政策,同一時期,紫禁城內的藏傳佛教殿堂開始日漸增多。在清宮檔案、文獻中,有一片被總稱為“中正殿”的建筑區,以中正殿為中心,自南向北分布著寶華殿、雨花閣、梵宗樓等十座藏傳佛教殿堂,構成了故宮內惟一全部由佛堂組成的建筑區。這些現存的佛堂,長期以來一直處于封閉狀態,其中有九座保持著原本的內部陳列,被稱為“原狀佛堂”,雨花閣便是其中的一座。
梵宗樓位于雨花閣西北,是一座倚墻而建的三開間卷棚歇山頂二層小樓,建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是中正殿一區佛堂建筑最晚者。此樓體量很小,偏于一隅,但其所供奉的主神地位崇高。一樓供文殊菩薩青銅坐像,高1.1米,座寬0.7米。二層供文殊化身大威德金剛青銅像,高1.72米,座寬1.35米。此二像為清宮中最大的文殊造像和大威德造像。二樓陳設狼皮、貂皮、虎皮、黃狐貍皮、猞猁皮等多種獸皮扁幡;銅鍍金龍紋紅漆箱2只,內分別供皇帝龍袍、衣飾與盔甲;兵器架2個,供刀槍弓箭。這些供器意在講大威德金剛作為戰神奉祀。按照藏傳佛教的觀點,乾隆皇帝是文殊菩薩的轉世,故黃教首領稱乾隆為文殊菩薩大皇帝,土觀卻吉尼瑪所著《三世章嘉傳》所言:“從了義上講,大皇帝(乾隆皇帝)是文殊菩薩的轉世,從不了義上講,他是轉大力法輪的圣王。” 乾隆把自己的全套甲胄,兵器等供奉于佛堂內,從真實義上講,表明他自己是文殊菩薩的轉世,從世俗含義上講,他又是大威德神力的附體,梵宗樓的這種供奉特點暗示了佛堂背后的深層含義,乾隆是皇帝是文殊菩薩在世間化現的轉輪君王。
在學院領導極力促動下,故宮博物院單霽翔院長特別批準將平常極少對外開放的中正殿與雨花閣,提供給我院開展現場教學。
雨花閣坐落在紫禁城內廷外西路春華門內,是故宮西路宮殿建筑群中最高的一座,也是故宮內密宗神殿中最大的一座。這座佛堂形制奇特,漢式的單檐攢尖頂,上覆鎏金銅瓦,頂立鎏金喇嘛塔,四脊裝飾藏式銅鎏金蹲龍,可見建筑內外大量采用了藏傳佛教的裝飾元素,是清宮建筑群中惟一的漢藏合璧式建筑。
2016年12月12日,學生處組織第九屆中級學銜班,第十三屆、十五屆高級學銜班全體學員、經師、班主任共78人赴故宮博物院中正殿、雨花閣組織現場教學活動。
12日上午,全體在校師生從學院出發,赴故宮博物院。在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文明同志和助理館員王彥嘉兩名同志的引導下,由故宮神武門、春華門進入中正殿和雨花閣。
兩位專家分別為學員詳細講述了故宮雨花閣和中正殿的建筑風格,陳設布局,以及清王朝與藏傳佛教的歷史淵源。
在中正殿內陳設的故宮珍藏藏傳佛教文物展覽廳,學員一邊聽專家講解,一邊仔細端詳展示的佛像和法器,時不時還拿出相機拍攝,稱贊佛像和法器的制作精美莊嚴,增長了見識,開闊了眼界。
參觀間隙,學員與專家進行了熱烈的互動,詳細詢問了中正殿的歷史,乾隆皇帝與章嘉國師密切交往的細節。
圖為參加現場教學的全體經師和學員在中正殿前的寶華殿合影留念。
故宮中正殿和雨花閣自清王朝時期滿蒙藏漢各民族互動交往的見證,是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友好交往的見證。故宮的專家表示:“自大清乾隆年以來已經有200多年沒有這么多藏傳佛教的僧人進入過中正殿了。佛學院與我們故宮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未來也可以有很多互動,開展更多更深層次的交流。既可以促進民族團結,宗教和諧,還可以促進我們文物保護和研究工作的開展,一舉多得”。在結束一上午的現場教學活動之后,經師代表向專家敬獻哈達表示了感謝并與專家在中正殿和寶華殿前合影紀念。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我院组织全体学员赴故宫中正殿雨花阁开展现场教学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抚顺:这里三面环山,“煤精”雕刻历史悠久
- 下一篇: 把骄慢转成谦恭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