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研发出可检测血浆 EVs 凝血风险的条形码,用于癌症患者并发症预判
11 月 14 日消息,據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消息,靜脈血栓栓塞癥(VTE)是癌癥患者致命的并發癥。由于臨床缺乏準確和有效的 VTE 風險評估方法,VTE 的漏診常常造成醫療干預的延遲甚至患者的死亡。研究表明,細胞外泌體(EVs)通過表面攜帶的組織因子,啟動外源性凝血反應,致使血液的高凝狀態甚至促進 VTE 的形成。有研究初步探討了血漿 EVs 的促凝能力,但如何用于臨床 VTE 風險預測仍面臨挑戰。
近期,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樹濤、孟靖昕團隊,聯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教授張澍田,發展了一種可檢測血漿 EVs 凝血風險的條形碼(PEVB),為臨床癌癥患者 VTE 風險預判提供了有效技術。該技術具有三個特點:
利用二氧化鈦納米花快速捕獲血漿樣品的 EVs;
通過可視化的 EVs 介導凝血反應(陽性條帶數量)來原位地檢測 EVs 促凝能力;
機器學習輔助的臨床數據分析以進行準確的 VTE 風險評估。
科研人員使用 PEVB 對來自 8 種癌癥的 167 名患者進行檢測,并采用機器學習將條帶分數與 D-二聚體篩查和其他常規臨床信息整合。該技術通過篩選合適的機器學習模型,實現了對 VTE 的精準預測,AUC 為 0.993,檢測特異性 97.1%,靈敏度 96.8%,準確率 97.0%,顯著優于目前臨床上常用 VTE 風險預測工具(例如,D-二聚體篩查,特異性 44.8%,靈敏度 90.3%,準確率 53.2%)。
因此,基于條形碼與檢測技術可直觀、快速、便捷的評估 VTE 風險,在癌癥患者 VTE 風險精準預測方面展現出潛力。
相關研究成果以 Machine-Learning-Assisted Procoagulant Extracellular Vesicle Barcode Assay toward High-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rombosis-Induced Death Risk in Cancer Patients 為題,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國際伙伴計劃等的支持。
附論文鏈接:https://pubs.acs.org/doi/epdf/10.1021/acsnano.3c04615
廣告聲明:文內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中国科学院研发出可检测血浆 EVs 凝血风险的条形码,用于癌症患者并发症预判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拉瑞安工作室庆祝《博德之门 3》获 TG
- 下一篇: 消息称适马 70-200mm f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