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雾霾的主要成因是什么? 财富值84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北京雾霾的主要成因是什么? 财富值84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是民主
做飯的時候不要開油煙機,不然會加重霧霾的
我只知道每天半夜若是打開窗子,看到外面霧蒙蒙的一片,聞到的都是臭味酸味等等說不上來的味道,應該就是工廠的硫之類亂七八糟的~聽一個車間主任親戚說,白天排放其實是會更小心注意一些,到了晚上就可勁兒排放了,等到了早上自然就是霧霾。這也是為啥一天之中早晚霧霾嚴重,下午會稍好點,因為排放不如早晚嚴重,加上有太陽有大風等等。另外說一點,我在天津住了幾年,我覺得天津的霧霾比北京更厲害,晚上半夜的空氣更臟更臭,但不知為何報道的比北京少多了。總之就是工廠之類的排放啦~個人淺見,也許有錯誤。但是磚家說什么燒桔梗、做飯、汽車尾氣等等造成霧霾,那真是把大眾不當人看了。
我覺得分析一下閱兵期間政府的行政措施就行
霧霾的成因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污染源,一是氣象和地形條件。把霧霾的形成看成一個“化學反應”的話,則“反應物”是污染源排放的各種污染物,氣象和地形條件是“反應條件”。關于北京PM2.5的污染源解析,研究成果比較多,綜合來看排在前四的污染源是機動車、燃煤、重工業和揚塵。但是要注意,霧霾時PM2.5的來源不等同于常年PM2.5的來源,因為此時一般為“靜穩”天氣,風小擴散能力較差,揚塵等一次顆粒物貢獻會相對小很多,以二次顆粒物為主(霧霾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煤炭的大量使用嗎? - 唐文韜的回答。)下面以北京地區 2014年2月19~28日發生的霾過程為例分析各影響因素的作用,圖片及主要內容來自王躍思研究員發表于《科學世界》2014年第4期的文章《霾從哪里來》。首先是氣象和地形因素:圖1. 北京地區2014年2月19~28日污染過程。圖中RH為相對濕度,T為溫度,最上方矢量代表風向和風速。圖1. 北京地區2014年2月19~28日污染過程。圖中RH為相對濕度,T為溫度,最上方矢量代表風向和風速。圖2. 霧霾垂直擴散圖(左圖:2月19日中午天空晴朗,混合層高度可達到3500米以上;右圖:20日以后連續幾天,混合層高度只有800米左右,嚴重時只有300-400 米,相當于地面排放的污染物被壓縮了10倍)圖2. 霧霾垂直擴散圖(左圖:2月19日中午天空晴朗,混合層高度可達到3500米以上;右圖:20日以后連續幾天,混合層高度只有800米左右,嚴重時只有300-400 米,相當于地面排放的污染物被壓縮了10倍)2月19號白天,PM2.5在30ug/m3左右,當天傍晚,風向轉變為南風/東南風,溫度下降,相對濕度上升,而北京處于太行山和燕山交界處,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東南風帶來的周邊污染物和水汽在山前的平原地區堆積,PM2.5濃度在1小時內從30增長到150ug/m3,急速增長了4倍。繼而在 24小時內從150升至350ug/m3,又高起點持續增長了1.3倍。在后續的重霾污染持續的過程中,靜風為主,高濕逆溫,混合層高度很低,只有800米左右,這些都為重霾污染的發展和保持形成了極有利的條件。在這次重霾污染的最后階段(2月27日)出現了一次降水,刮著北風,風速突然加大,有效地消除了空氣中的顆粒物。再來看污染物的排放:圖3. 重霾污染過程和污染物的組成比例。圖3. 重霾污染過程和污染物的組成比例。霧霾過程可分為“形成、加強、持續、消散”四個階段,可以看出整個過程中PM2.5的組成都以二次污染物(有機碳、硫酸鹽、硝酸鹽、銨鹽等)為主,而其中有機碳所占比例始終最大,主要來自機動車。圖中的a階段是清潔時段。這個階段的污染物中,有機碳占40%,硫酸鹽、硝酸鹽各約占10%左右。b階段是周邊污染聚攏加強過程,硫酸鹽、硝酸鹽和有機碳的濃度都上升了,污染物水平迅速抬升到第一階段高值。c階段是污染持續增長過程,外來污染輸送并未終止,本地污染排放逐漸遞加,經 24小時到達污染最嚴重階段。d為污染的清除過程。目前對于北京地區重霾污染最有效的清除“方法”是祈求強勁西北風的到來,其次是顯著的降水過程。e過程可以看做此次重霾污染清除后的一次短時反彈過程,28日凌晨當有一陣東風吹來,使得本地污染水平再次上升。分析這次反彈的原因,第一峰值PM2.5超過了100 ug/m3,但主要成分是有機碳,判斷為北京東部進京大型柴油車所為;而接下來的污染峰值,硫酸鹽的大量加載,則已經顯示出北京東部更遠距離燃煤工業的排放。 顆粒物的形成機理主要與a階段和b階段相關,即霧霾的形成和加強階段。Guo et al. 2014年在PNAS發表的論文Elucidating severe urban haze formation in China. PNAS, 111(49):17373–17378 詳細描述了2013年9月25日至11月11日發生在北京的周期性霧霾過程,尤其對顆粒物的形成機理進行了詳細闡述。該文將顆粒物形成分為成核(nucleation)和生長(growth)兩個階段,成核發生于清潔時期,此時PM2.5濃度很低(<50 ug/m3),但是顆粒數非常大,可觀察到大量超細顆粒物(20-30nm)的形成。核生長則是由于氣象和地形條件使得二次顆粒物前體(揮發性有機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濃度大幅上升,超細顆粒物迅速生長,平均粒徑大幅上升,從而使PM2.5的濃度大幅上升。也就是說從清潔時段到污染時段,主要發生的變化不是顆粒數的增長(事實上顆粒數還會下降),而是顆粒大小的增長,增長的原料來自機動車排放的二次顆粒物前體(該文也同樣證明霧霾時期PM2.5組成以二次顆粒物為主,其中又以有機碳為主),外來輸送影響很小。圖4. 9月25-29日和10月2-7日北京霧霾過程中顆粒物的成核和核生長。圖A和圖C顯示粒徑分布和平均粒徑(白色虛線),圖B和圖D的實線為PM2.5濃度,虛線為平均直徑,填充顏色代表PM1(直徑等于小于1微米的細顆粒物)的組分(由圖可見,圖4. 9月25-29日和10月2-7日北京霧霾過程中顆粒物的成核和核生長。圖A和圖C顯示粒徑分布和平均粒徑(白色虛線),圖B和圖D的實線為PM2.5濃度,虛線為平均直徑,填充顏色代表PM1(直徑等于小于1微米的細顆粒物)的組分(由圖可見,此時PM2.5以PM1為主,而PM1幾乎全部來源于二次顆粒物)文中還定量描述了風向和風速對PM2.5濃度的影響,整個過程中約50%的時段刮弱南風,23%的強西北風和19%的較弱西北風,以及7%的東北風。在西北風時段(一般對應清潔時段),PM2.5的平均濃度為35 ug/m3,而南風時段(一般對應污染時段),其平均濃度為114 ug/m3。這樣看來似乎氣象條件變化帶來的PM2.5的濃度上升遠大于污染物濃度本身,其實不然,因為清潔時段的PM2.5的濃度并不是北京PM2.5濃度的正常水平,2013年平均水平是89 ug/m3,基數大,氣象因素帶來的variation才會大,說到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要污染物水平本身降下來了,不管氣象條件如何加持,PM2.5也是很難升上去的。用中國特色老馬的話來講,污染物排放是主觀原因,氣候和地形條件是客觀原因,我們不能改變客觀條件,只能從主觀因素上著手,即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偽結論:北京常年PM2.5的主要來源是機動車、燃煤、重工業、揚塵和餐飲,2013年平均水平在89ug/m3。霧霾發生時期,由于氣象和地形因素的影響,主要來自機動車的二次顆粒物前體滯留在大氣中,使得顆粒物迅速長大,PM2.5濃度可快速增長至超過200ug/m3。霧霾持續過程可上升至超過300ug/m3,污染物來源有機動車、燃煤、重工業、餐飲等。
以下都是一個只有高中地理基礎的大學狗的文論,歡迎地理科學專業小伙伴們指(tu)正(cao)~! 首先:霧是什么霧是懸浮于近地面空氣的大量水滴活冰晶,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KM的物理現象。形成霧的基本條件是近地面空氣中水汽充沛,有使水汽發生凝結的冷卻過程和凝結核的存在。貼地面氣層中的水汽壓大于其飽和水汽壓時,水汽及凝結或凝華成霧。最常見的是輻射霧和平流霧。而華北的霧,及輻射霧。輻射霧是有地面輻射冷卻是貼地氣層變冷二形成的,形成輻射霧的條件是:①、有充足的的水汽 ②、天氣晴朗少云③、風力微弱(1-3m/s)④ 大氣層結構穩定。輻射霧的厚度隨空氣的冷卻程度及風力而定。高霧是 空氣冷卻作用所及高度增大,輻射霧能伸展到幾百米高,范圍很廣,能持續多日不散,僅在白天稍有減弱。輻射霧出現在高氣壓區的晴夜,它的出現常表示晴天。例如,冬半年我國大陸多為高壓控制,夜又較長,則有利于輻射霧的形成。所以,可知我國華北地區,冬季本來就多霧。教材下文:城市及其附近,煙粒、塵埃多,凝結核充沛,因此特別容易形成濃霧(常稱都市霧)好吧我心死了,①、有充足的的水汽,【煙粒、塵埃多,凝結核充沛】②、天氣晴朗少云 【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晴朗】③、風力微弱(1-3m/s)【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控制,對流運動少】④ 、大氣層結構穩定。【副高。。。】城市氣候“從大量觀測事實看來,城市氣候的特征可歸納為城市”五島“效應(混濁島、熱島、干島、濕島、雨島)和風速減小、多變。”一、城市混濁島【保定】GET城市混濁島效應主要有四個方面的表現。①、城市大氣中的污染物質比郊區多;②、城市大氣中因凝結核多,低空的熱力湍流和機械湍流又比較強,因此其低云量和以低云量為標準的陰天數遠比郊區多;③、城市大氣中因污染物和低云量多,使日照時數減少,太陽直接輻射(S)打打削弱,而因散射粒子多,其太陽散射輻射(D)卻比干潔空氣中為強。D/S表示大氣渾濁度,城區明顯大于郊區。④、城市大氣中顆粒狀污染物多,它們對光線有散射和吸收作用,有減小能見度的效應城市中的二氧化氮濃度極大時,天空會程棕褐色,此外城市由于汽車排出的氮氧化物和碳氫化物,為光化學煙霧,能導致城市能見度惡化。所以城區能見度小于郊區。有多少化工企業多少大氣污染企業我就不多說了,華北大體都是這樣,也跟歷史遺留問題有關,五十年代的大力發展工業化,對華北以及整個北方地區都帶來了影響。且冬季供暖,大量鍋爐房的燃燒排出氣體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這個我具體不大知道,但是據說一般都是自己供,比如學校就有自己的鍋爐房?!但是這樣產生的結果就是,小型作坊由于得不好專業技術的處理,以及利益需求,①、煤的來源于質量②、無法完全的利用好煤③、對燃煤后的氣體二次處理技術不行再次,華北的汽車。。。二、城市熱島效應其熱島效應強度與城市規模,人口密度,能源消耗量和建筑物密度等密切有關。根據大量的觀測事實證明,城市氣溫經常比其四周郊區為高,尤以秋冬季節晴穩天氣下出現頻率最大!!!!!城市熱島的形成中下墊面因素、人為因素和溫室氣體的排放是人類活動影響的兩個方面。這張表就能非常直觀的看出,京津冀真的很,,符合,,冬季霧霾的形成。(一)下墊面因素①、下墊面不透水面積大:城市綠化少,雨水直接排到地下,蒸發少。然則,無論怎樣,在冬季的華北,樹葉也全部凋零,呼吸作用小,蒸發蒸騰本身就少,且因為首先就缺水,且冬季都結成冰,蒸發更是少之又少。②、下墊面熱性質:城市建筑的鋼筋水泥的比熱大于城郊,所以吸熱快,放熱也快.及可知,白天太陽輻射,城市吸熱快,熱量大于郊區,③、下墊面幾何性質:“城市街谷”效應導致日間吸收和儲存的熱能遠比郊區多(二)人為熱和溫室氣體我就不多說了,呵呵呵,你懂的逆溫是大氣層穩定的主要因素,于是最后我查了“逆溫”教材原文:由于地面強烈輻射冷卻而形成的逆溫,稱為輻射逆溫。圖2·35 表明輻射逆溫的生消過程。圖中a 為輻射逆溫形成前的氣溫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無云或少云的夜間,地面很快輻射冷卻,貼近地面的氣層也隨之降溫。由于空氣愈靠近地面,受地表的影響愈大,所以,離地面愈近,降溫愈多,離地面愈遠,降溫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開始的逆溫(圖2·35b);隨著地面輻射冷卻的加劇,逆溫逐漸向上擴展,黎明時達最強(圖2·35 中c);日出后,太陽輻射逐漸增強,地面很快增溫,逆溫便逐漸自下而上地消失(圖2·35 中d、e)。輻射逆溫厚度從數十米到數百米,在大陸上常年都可出現,以冬季最強。夏季夜短,逆溫層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長,逆溫層較厚,消失較慢。在山谷與盆地區域,由于冷卻的空氣還會沿斜坡流入低谷和盆地,因而常使低谷和盆地的輻射逆溫得到加強,往往持續數天而不會消失。這也能非常非常直觀的分析出:為什么晚上的霧霾比白天的還大首先,北方冬天夜晚降溫快,地表溫度急速降低,形成逆溫現象,水汽以及凝結核等容易在地表預冷成霧霾,且降溫越快,逆溫層越厚越穩定,霧霾越大。所以黎明前后,降溫到最低的時候,逆溫層達到最大,霧霾最大最大。所以,每天早上的時候,地表溫度低,逆溫層非常穩定,霧霾大,隨著太陽出來,地表開始升溫,到下午一兩點達到霧霾最小值。
做飯的時候不要開油煙機,不然會加重霧霾的
我只知道每天半夜若是打開窗子,看到外面霧蒙蒙的一片,聞到的都是臭味酸味等等說不上來的味道,應該就是工廠的硫之類亂七八糟的~聽一個車間主任親戚說,白天排放其實是會更小心注意一些,到了晚上就可勁兒排放了,等到了早上自然就是霧霾。這也是為啥一天之中早晚霧霾嚴重,下午會稍好點,因為排放不如早晚嚴重,加上有太陽有大風等等。另外說一點,我在天津住了幾年,我覺得天津的霧霾比北京更厲害,晚上半夜的空氣更臟更臭,但不知為何報道的比北京少多了。總之就是工廠之類的排放啦~個人淺見,也許有錯誤。但是磚家說什么燒桔梗、做飯、汽車尾氣等等造成霧霾,那真是把大眾不當人看了。
我覺得分析一下閱兵期間政府的行政措施就行
霧霾的成因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污染源,一是氣象和地形條件。把霧霾的形成看成一個“化學反應”的話,則“反應物”是污染源排放的各種污染物,氣象和地形條件是“反應條件”。關于北京PM2.5的污染源解析,研究成果比較多,綜合來看排在前四的污染源是機動車、燃煤、重工業和揚塵。但是要注意,霧霾時PM2.5的來源不等同于常年PM2.5的來源,因為此時一般為“靜穩”天氣,風小擴散能力較差,揚塵等一次顆粒物貢獻會相對小很多,以二次顆粒物為主(霧霾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煤炭的大量使用嗎? - 唐文韜的回答。)下面以北京地區 2014年2月19~28日發生的霾過程為例分析各影響因素的作用,圖片及主要內容來自王躍思研究員發表于《科學世界》2014年第4期的文章《霾從哪里來》。首先是氣象和地形因素:圖1. 北京地區2014年2月19~28日污染過程。圖中RH為相對濕度,T為溫度,最上方矢量代表風向和風速。圖1. 北京地區2014年2月19~28日污染過程。圖中RH為相對濕度,T為溫度,最上方矢量代表風向和風速。圖2. 霧霾垂直擴散圖(左圖:2月19日中午天空晴朗,混合層高度可達到3500米以上;右圖:20日以后連續幾天,混合層高度只有800米左右,嚴重時只有300-400 米,相當于地面排放的污染物被壓縮了10倍)圖2. 霧霾垂直擴散圖(左圖:2月19日中午天空晴朗,混合層高度可達到3500米以上;右圖:20日以后連續幾天,混合層高度只有800米左右,嚴重時只有300-400 米,相當于地面排放的污染物被壓縮了10倍)2月19號白天,PM2.5在30ug/m3左右,當天傍晚,風向轉變為南風/東南風,溫度下降,相對濕度上升,而北京處于太行山和燕山交界處,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東南風帶來的周邊污染物和水汽在山前的平原地區堆積,PM2.5濃度在1小時內從30增長到150ug/m3,急速增長了4倍。繼而在 24小時內從150升至350ug/m3,又高起點持續增長了1.3倍。在后續的重霾污染持續的過程中,靜風為主,高濕逆溫,混合層高度很低,只有800米左右,這些都為重霾污染的發展和保持形成了極有利的條件。在這次重霾污染的最后階段(2月27日)出現了一次降水,刮著北風,風速突然加大,有效地消除了空氣中的顆粒物。再來看污染物的排放:圖3. 重霾污染過程和污染物的組成比例。圖3. 重霾污染過程和污染物的組成比例。霧霾過程可分為“形成、加強、持續、消散”四個階段,可以看出整個過程中PM2.5的組成都以二次污染物(有機碳、硫酸鹽、硝酸鹽、銨鹽等)為主,而其中有機碳所占比例始終最大,主要來自機動車。圖中的a階段是清潔時段。這個階段的污染物中,有機碳占40%,硫酸鹽、硝酸鹽各約占10%左右。b階段是周邊污染聚攏加強過程,硫酸鹽、硝酸鹽和有機碳的濃度都上升了,污染物水平迅速抬升到第一階段高值。c階段是污染持續增長過程,外來污染輸送并未終止,本地污染排放逐漸遞加,經 24小時到達污染最嚴重階段。d為污染的清除過程。目前對于北京地區重霾污染最有效的清除“方法”是祈求強勁西北風的到來,其次是顯著的降水過程。e過程可以看做此次重霾污染清除后的一次短時反彈過程,28日凌晨當有一陣東風吹來,使得本地污染水平再次上升。分析這次反彈的原因,第一峰值PM2.5超過了100 ug/m3,但主要成分是有機碳,判斷為北京東部進京大型柴油車所為;而接下來的污染峰值,硫酸鹽的大量加載,則已經顯示出北京東部更遠距離燃煤工業的排放。 顆粒物的形成機理主要與a階段和b階段相關,即霧霾的形成和加強階段。Guo et al. 2014年在PNAS發表的論文Elucidating severe urban haze formation in China. PNAS, 111(49):17373–17378 詳細描述了2013年9月25日至11月11日發生在北京的周期性霧霾過程,尤其對顆粒物的形成機理進行了詳細闡述。該文將顆粒物形成分為成核(nucleation)和生長(growth)兩個階段,成核發生于清潔時期,此時PM2.5濃度很低(<50 ug/m3),但是顆粒數非常大,可觀察到大量超細顆粒物(20-30nm)的形成。核生長則是由于氣象和地形條件使得二次顆粒物前體(揮發性有機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濃度大幅上升,超細顆粒物迅速生長,平均粒徑大幅上升,從而使PM2.5的濃度大幅上升。也就是說從清潔時段到污染時段,主要發生的變化不是顆粒數的增長(事實上顆粒數還會下降),而是顆粒大小的增長,增長的原料來自機動車排放的二次顆粒物前體(該文也同樣證明霧霾時期PM2.5組成以二次顆粒物為主,其中又以有機碳為主),外來輸送影響很小。圖4. 9月25-29日和10月2-7日北京霧霾過程中顆粒物的成核和核生長。圖A和圖C顯示粒徑分布和平均粒徑(白色虛線),圖B和圖D的實線為PM2.5濃度,虛線為平均直徑,填充顏色代表PM1(直徑等于小于1微米的細顆粒物)的組分(由圖可見,圖4. 9月25-29日和10月2-7日北京霧霾過程中顆粒物的成核和核生長。圖A和圖C顯示粒徑分布和平均粒徑(白色虛線),圖B和圖D的實線為PM2.5濃度,虛線為平均直徑,填充顏色代表PM1(直徑等于小于1微米的細顆粒物)的組分(由圖可見,此時PM2.5以PM1為主,而PM1幾乎全部來源于二次顆粒物)文中還定量描述了風向和風速對PM2.5濃度的影響,整個過程中約50%的時段刮弱南風,23%的強西北風和19%的較弱西北風,以及7%的東北風。在西北風時段(一般對應清潔時段),PM2.5的平均濃度為35 ug/m3,而南風時段(一般對應污染時段),其平均濃度為114 ug/m3。這樣看來似乎氣象條件變化帶來的PM2.5的濃度上升遠大于污染物濃度本身,其實不然,因為清潔時段的PM2.5的濃度并不是北京PM2.5濃度的正常水平,2013年平均水平是89 ug/m3,基數大,氣象因素帶來的variation才會大,說到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要污染物水平本身降下來了,不管氣象條件如何加持,PM2.5也是很難升上去的。用中國特色老馬的話來講,污染物排放是主觀原因,氣候和地形條件是客觀原因,我們不能改變客觀條件,只能從主觀因素上著手,即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偽結論:北京常年PM2.5的主要來源是機動車、燃煤、重工業、揚塵和餐飲,2013年平均水平在89ug/m3。霧霾發生時期,由于氣象和地形因素的影響,主要來自機動車的二次顆粒物前體滯留在大氣中,使得顆粒物迅速長大,PM2.5濃度可快速增長至超過200ug/m3。霧霾持續過程可上升至超過300ug/m3,污染物來源有機動車、燃煤、重工業、餐飲等。
以下都是一個只有高中地理基礎的大學狗的文論,歡迎地理科學專業小伙伴們指(tu)正(cao)~! 首先:霧是什么霧是懸浮于近地面空氣的大量水滴活冰晶,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KM的物理現象。形成霧的基本條件是近地面空氣中水汽充沛,有使水汽發生凝結的冷卻過程和凝結核的存在。貼地面氣層中的水汽壓大于其飽和水汽壓時,水汽及凝結或凝華成霧。最常見的是輻射霧和平流霧。而華北的霧,及輻射霧。輻射霧是有地面輻射冷卻是貼地氣層變冷二形成的,形成輻射霧的條件是:①、有充足的的水汽 ②、天氣晴朗少云③、風力微弱(1-3m/s)④ 大氣層結構穩定。輻射霧的厚度隨空氣的冷卻程度及風力而定。高霧是 空氣冷卻作用所及高度增大,輻射霧能伸展到幾百米高,范圍很廣,能持續多日不散,僅在白天稍有減弱。輻射霧出現在高氣壓區的晴夜,它的出現常表示晴天。例如,冬半年我國大陸多為高壓控制,夜又較長,則有利于輻射霧的形成。所以,可知我國華北地區,冬季本來就多霧。教材下文:城市及其附近,煙粒、塵埃多,凝結核充沛,因此特別容易形成濃霧(常稱都市霧)好吧我心死了,①、有充足的的水汽,【煙粒、塵埃多,凝結核充沛】②、天氣晴朗少云 【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晴朗】③、風力微弱(1-3m/s)【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控制,對流運動少】④ 、大氣層結構穩定。【副高。。。】城市氣候“從大量觀測事實看來,城市氣候的特征可歸納為城市”五島“效應(混濁島、熱島、干島、濕島、雨島)和風速減小、多變。”一、城市混濁島【保定】GET城市混濁島效應主要有四個方面的表現。①、城市大氣中的污染物質比郊區多;②、城市大氣中因凝結核多,低空的熱力湍流和機械湍流又比較強,因此其低云量和以低云量為標準的陰天數遠比郊區多;③、城市大氣中因污染物和低云量多,使日照時數減少,太陽直接輻射(S)打打削弱,而因散射粒子多,其太陽散射輻射(D)卻比干潔空氣中為強。D/S表示大氣渾濁度,城區明顯大于郊區。④、城市大氣中顆粒狀污染物多,它們對光線有散射和吸收作用,有減小能見度的效應城市中的二氧化氮濃度極大時,天空會程棕褐色,此外城市由于汽車排出的氮氧化物和碳氫化物,為光化學煙霧,能導致城市能見度惡化。所以城區能見度小于郊區。有多少化工企業多少大氣污染企業我就不多說了,華北大體都是這樣,也跟歷史遺留問題有關,五十年代的大力發展工業化,對華北以及整個北方地區都帶來了影響。且冬季供暖,大量鍋爐房的燃燒排出氣體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這個我具體不大知道,但是據說一般都是自己供,比如學校就有自己的鍋爐房?!但是這樣產生的結果就是,小型作坊由于得不好專業技術的處理,以及利益需求,①、煤的來源于質量②、無法完全的利用好煤③、對燃煤后的氣體二次處理技術不行再次,華北的汽車。。。二、城市熱島效應其熱島效應強度與城市規模,人口密度,能源消耗量和建筑物密度等密切有關。根據大量的觀測事實證明,城市氣溫經常比其四周郊區為高,尤以秋冬季節晴穩天氣下出現頻率最大!!!!!城市熱島的形成中下墊面因素、人為因素和溫室氣體的排放是人類活動影響的兩個方面。這張表就能非常直觀的看出,京津冀真的很,,符合,,冬季霧霾的形成。(一)下墊面因素①、下墊面不透水面積大:城市綠化少,雨水直接排到地下,蒸發少。然則,無論怎樣,在冬季的華北,樹葉也全部凋零,呼吸作用小,蒸發蒸騰本身就少,且因為首先就缺水,且冬季都結成冰,蒸發更是少之又少。②、下墊面熱性質:城市建筑的鋼筋水泥的比熱大于城郊,所以吸熱快,放熱也快.及可知,白天太陽輻射,城市吸熱快,熱量大于郊區,③、下墊面幾何性質:“城市街谷”效應導致日間吸收和儲存的熱能遠比郊區多(二)人為熱和溫室氣體我就不多說了,呵呵呵,你懂的逆溫是大氣層穩定的主要因素,于是最后我查了“逆溫”教材原文:由于地面強烈輻射冷卻而形成的逆溫,稱為輻射逆溫。圖2·35 表明輻射逆溫的生消過程。圖中a 為輻射逆溫形成前的氣溫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無云或少云的夜間,地面很快輻射冷卻,貼近地面的氣層也隨之降溫。由于空氣愈靠近地面,受地表的影響愈大,所以,離地面愈近,降溫愈多,離地面愈遠,降溫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開始的逆溫(圖2·35b);隨著地面輻射冷卻的加劇,逆溫逐漸向上擴展,黎明時達最強(圖2·35 中c);日出后,太陽輻射逐漸增強,地面很快增溫,逆溫便逐漸自下而上地消失(圖2·35 中d、e)。輻射逆溫厚度從數十米到數百米,在大陸上常年都可出現,以冬季最強。夏季夜短,逆溫層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長,逆溫層較厚,消失較慢。在山谷與盆地區域,由于冷卻的空氣還會沿斜坡流入低谷和盆地,因而常使低谷和盆地的輻射逆溫得到加強,往往持續數天而不會消失。這也能非常非常直觀的分析出:為什么晚上的霧霾比白天的還大首先,北方冬天夜晚降溫快,地表溫度急速降低,形成逆溫現象,水汽以及凝結核等容易在地表預冷成霧霾,且降溫越快,逆溫層越厚越穩定,霧霾越大。所以黎明前后,降溫到最低的時候,逆溫層達到最大,霧霾最大最大。所以,每天早上的時候,地表溫度低,逆溫層非常穩定,霧霾大,隨著太陽出來,地表開始升溫,到下午一兩點達到霧霾最小值。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北京雾霾的主要成因是什么? 财富值84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来一份全面的面试宝典练练手,面试真题解析
- 下一篇: 来自阿里巴巴佛系安卓程序员的指南,专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