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作者是谁啊?
                            
                            
                            由于語言的變化和社會的變化,同一個字或詞的含義,古代和現(xiàn)代可能是不同的,在閱讀古代典籍和文獻的過程中,這種現(xiàn)象會經(jīng)常遇到。這就需要一些專門注解古代字、詞含義的工具書,在十三經(jīng)當中,就有一部這樣的工具書,就是《爾雅》,它是中國第一部詞典。根據(jù)《爾雅·釋親》篇的解釋:已婚婦女稱自己丈夫的父親為“舅”。《爾雅》同今天的詞典相比有何異同?作為詞典對詞語的注釋都是分類進行的,所不同的是分類的方法。《爾雅》共分為19篇,排列順序為:釋詁第一,釋言第二,釋訓第三,釋親第四,釋宮第五,釋器第六,釋樂第七,釋天第八,釋地第九,釋丘第十,釋山第十一,釋水第十二,釋草第十三,釋木第十四,釋蟲第十五,釋魚第十六,釋鳥第十七,釋獸第十八,釋畜第十九。以上的19篇可以分為五大類,其中的釋詁、釋言、釋訓屬于語言類,主要解釋詞與詞之間的關(guān)系,包括一詞多義和多詞一義的現(xiàn)象,例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權(quán)、輿,始也。”——《釋詁》這11個不同的詞匯都可以表示同一個意思:開始。釋親屬于人倫類,包括對各種人倫關(guān)系的稱謂。例如:釋親篇稱父親為考,稱母親為妣,稱祖父為王父,稱祖母為王母。釋宮、釋樂、釋器三篇屬于建筑器物類。包括一些房屋器皿和樂器的名稱。例如:“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釋器》。豆是一種器皿,分為木制、竹制和陶制,各有不同的名稱。釋天、釋地、釋山、釋丘、釋水屬于天文地理類。包括對各種天象的解釋,季節(jié)的名稱,山川、河流的位置、走向及名稱等,例如:“春為蒼天,夏為昊天,秋為旻天,冬為上天”——《釋天》。“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fā)源注海者也”——《釋水》。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屬于動植物類,對于鳥獸、草、木、魚等多種動植物進行分類注釋,并繪有圖解。例如:“二足而羽謂之禽,四足而毛謂之獸”——《釋鳥》。簡單明了而又確切。從以上的注釋來看,同一個事物可能有不同的名稱,而不同的詞匯也可能表達同一個意思。這種現(xiàn)象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的一些歷史文化信息。根據(jù)漢代一些學者對《爾雅》的注釋:“爾”為近,“雅”為正,爾雅就是接近正統(tǒng)的語言文字,古代社會的國都是一個朝代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中心,官方以這一地區(qū)通行的語言文字為正統(tǒng),為標準。這就是所謂的雅言。由于古代沒有比較發(fā)達的交通和通訊網(wǎng)絡(luò),地域的阻隔造成了語言文字的差異,而前代遺留的一些古詞語也妨礙了人們的交往,因此在公共交往和社會活動中有必要使用標準的雅言來貫通這些隔閡,《爾雅》為古代社會語言文字的統(tǒng)一提供了標準和規(guī)范。現(xiàn)代人研讀古籍,如果遇到語言文字方面的障礙,往往要求助于《爾雅》。《爾雅》的作者是誰,又在什么年代成書呢?關(guān)于《爾雅》的作者,歷來有多種說法,有人認為是周公,也有人認為是孔子的學生,從《爾雅》所引證的古書材料來看,其中有一些出自秦漢以后,而且對同一個詞的解釋有在不同篇章重復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這說明《爾雅》并非成于一朝一代,也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后人推斷其成書過程經(jīng)歷了從戰(zhàn)國到西漢數(shù)百年的時間,是一部集體編著之作。魏晉時代有一位學者叫郭璞,字景純,他為《爾雅》作了注解,成為流傳至今的主要版本。在古代的語言中,一個漢字往往就是一個單音詞,包含多層意思,作為詞典的《爾雅》和作為字典的《說文解字》對同一個字的解釋又有什么不同呢?《說文解字》注重漢字的形態(tài)、讀音、含義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爾雅》注重解釋一個字作為一個概念的內(nèi)涵,并由此引出一系列相關(guān)的概念,反映出某一個特定歷史時代所特有的觀念、風俗和社會秩序。舉一個例子來說,“天”既是一個象形漢字,同時又是一個內(nèi)涵十分豐富的概念。“天: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他前切”——《說文解字》,從天字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來看,相當于“一”與“大”的組合,其讀音由“他”的聲母與“前”的韻母組合而成,稱為他前切,天的含意是至高無上的天空。《爾雅·釋天》首先把天解釋成穹蒼,也就是天空,屬于空間概念,天地的運動不同時形成四季的變化,以不同季節(jié)的天空的特點構(gòu)成對四季的命名。空間的概念又轉(zhuǎn)化成時間概念,天空中的一些星體以及人在不同季節(jié)舉行的祭祀活動都在《釋天》中被命名。這些名稱長時間地被人們認同和使用,并世代傳承形成一種穩(wěn)定的文化價值符號,在每一代人的生命之中深深地浸染,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我們這個族群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著相通的特質(zhì),對上天的敬畏,對土地的依戀,對祖先的虔誠……正如一位語言學家所說:“語言有一個底座。說一種語言的人屬于一個種族,屬于身體上某些特征與別人不同的一個群。語言不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脫離那種代代相傳地決定著我們生活面貌的風俗信仰總體。語言是我們所知道的最龐大、最廣博的藝術(shù),是世世代代無意識地創(chuàng)造出來的無名氏的作品,像山岳一樣偉大。”我有時遇到一些詞語,從常用的字典詞典中查不到恰當?shù)慕忉尅1热纭翱登f大道”,當然不是“健康而莊嚴的大道”,但又是什么意思呢?這時就用得著《爾雅》了。查找《爾雅·釋宮》就可以知道:通向一個方向的路稱為道,而通向四、五、六個方向的路分別稱為衢、康、莊。如果連用則泛指四通八達的道路。要查較古的字詞,或者要查字詞較古的義項,沒有《爾雅》是不行的。
一、四書——《四書五經(jīng)》中的《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著作的總稱。據(jù)稱它們分別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南宋光宗紹熙遠年(1190年),當時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匯集到一起,作為一套經(jīng)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guī)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fā)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并曾說“《四子》,《六經(jīng)》之階梯”(《朱子語類》)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具有劃時代意義。漢唐是《五經(jīng)》時代,宋后是《四書》時代。 《四書五經(jīng)》之《大學》:《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多帶帶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tǒng)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人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四書五經(jīng)》之《中庸》:《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多帶帶刊印。一般認為它出于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tǒng)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并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不過,現(xiàn)存的《中庸》,已經(jīng)經(jīng)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于秦統(tǒng)一全國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nèi)容為題了。 《四書五經(jīng)》之《論語》:《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fā)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jīng)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nèi)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jīng)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范。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并無緊密聯(lián)系,只是大致歸類,并有重復章節(jié)出現(xiàn)。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后,《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注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四書五經(jīng)》之《孟子》:《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縣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xiāng)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lǐng)學生游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并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xiāng)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圣而作”。所以,盡管《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jīng)把它看作輔助“經(jīng)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jīng)》、《 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后蜀時,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jīng)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jīng)書”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是汪龍鱗,你可以考慮下買一本看看,從這本書中你可以看到的是大國領(lǐng)導人溫文爾雅的政治風度的表達,更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tǒng)的展現(xiàn)。可以考慮去孔夫子舊書網(wǎng)買一本看看,便宜不少。不推薦去當當卓越買,太貴了。
中國第一部字典是《說文解字》,《爾雅》是中國第一部詞典。《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中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中文字典。漢朝許慎編著。原作寫於100年到121年,現(xiàn)已失落。傳至今日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者是清朝的段玉裁注釋本。原文以小篆書寫,逐字解釋字體來源。許慎寫完之后,獻給漢安帝。全書共分540部首,收字9353個,另有“重文”即異體字1163個,共10516字。《爾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詞義系統(tǒng)和事物分類來編纂的詞典。作為書名,“爾”是“近”的意思(后來寫作“邇”),“雅”是“正”的意思,在這里專指“雅言”,即在語音、詞匯和語法等方面都合乎規(guī)范的標準語。《爾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釋古語詞、方言詞,使之近于規(guī)范。全書收詞語4300多個,分為2091個條目。
《十三經(jīng)注疏》的作者及主要內(nèi)容: 1 《尚書》:現(xiàn)存中國最早的歷史文獻集。《尚書正義》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2 《周易》:現(xiàn)存中國最早的一部哲學著作,相傳為周文王在監(jiān)獄所作。《周易正義》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3 《詩經(jīng)》:現(xiàn)存中國最早的一部詩集,感謝孔子,給我們留下了最早的一部文學作品集。《毛詩正義》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4 《儀禮》:研究中國古代禮儀的著作。《儀禮注疏》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5《周禮》(該書原名《周官》,西漢時在民間發(fā)現(xiàn),創(chuàng)作年代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可能在戰(zhàn)國時期。)《周禮》主要匯集周王室官制和戰(zhàn)國時期各國制度 。《 周禮注疏》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6 《禮記》(西漢的兩位學者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編輯的戰(zhàn)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jīng)書《儀禮》的文章選集。)《禮記正義》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7《左傳》(可能是春秋末左丘明所作,但也有人認為是戰(zhàn)國初的作品。)《春秋左傳正義》 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8《公羊傳》(作者舊題是戰(zhàn)國時齊人公羊高,他受學于孔子弟子子夏,后來成為傳《春秋》的三大家之一。)《春秋公羊傳注疏》 何休解詁、唐.徐彥疏 9《谷梁傳》(其作者相傳是子夏的弟子,戰(zhàn)國時魯人谷梁赤。起初也為口頭傳授,至西漢時才成書傳)《春秋榖梁傳注疏》 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 (注:《春秋》三傳中,《左傳》側(cè)重在用史實注釋《春秋》,屬史學范疇;《公羊傳》和《谷梁傳》側(cè)重在義理辭章方面注釋《春秋》,屬于訓詁學。所以熟悉《左傳》的人多,而了解《公羊傳》和《谷梁傳》的人就比較少。)10 《論語》(春秋時孔子弟子對于孔子的語錄筆記),《論語注疏》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 (昺,音丙,bing,3聲)11 《孝經(jīng)》(西漢在孔壁中發(fā)現(xiàn)的藏書,可能為春秋時孔子或其弟子曾子所作。)《孝經(jīng)注疏》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12 《孟子》(戰(zhàn)國時儒家學者孟子的著作。)《孟子注疏》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 (奭,音是,shi4聲)13《爾雅》 戰(zhàn)國到西漢的學者編寫的一本可以用來學習儒家經(jīng)典的詞典,《爾雅》全書收詞語4300多個。《爾雅注疏》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中文名:《爾雅》作者:班固類別:一部解釋詞義的書語種:中文簡介:《爾雅》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書,是中國古代的詞典。《爾雅》也是儒家的經(jīng)典之一,列入十三經(jīng)之中。其中“爾”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時代官方規(guī)定的規(guī)范語言。
                        
                        
                        一、四書——《四書五經(jīng)》中的《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著作的總稱。據(jù)稱它們分別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南宋光宗紹熙遠年(1190年),當時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匯集到一起,作為一套經(jīng)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guī)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fā)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并曾說“《四子》,《六經(jīng)》之階梯”(《朱子語類》)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具有劃時代意義。漢唐是《五經(jīng)》時代,宋后是《四書》時代。 《四書五經(jīng)》之《大學》:《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多帶帶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tǒng)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人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四書五經(jīng)》之《中庸》:《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多帶帶刊印。一般認為它出于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tǒng)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并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不過,現(xiàn)存的《中庸》,已經(jīng)經(jīng)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于秦統(tǒng)一全國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nèi)容為題了。 《四書五經(jīng)》之《論語》:《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fā)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jīng)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nèi)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jīng)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范。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并無緊密聯(lián)系,只是大致歸類,并有重復章節(jié)出現(xiàn)。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后,《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注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四書五經(jīng)》之《孟子》:《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縣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xiāng)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lǐng)學生游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并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xiāng)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圣而作”。所以,盡管《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jīng)把它看作輔助“經(jīng)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jīng)》、《 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后蜀時,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jīng)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jīng)書”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是汪龍鱗,你可以考慮下買一本看看,從這本書中你可以看到的是大國領(lǐng)導人溫文爾雅的政治風度的表達,更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tǒng)的展現(xiàn)。可以考慮去孔夫子舊書網(wǎng)買一本看看,便宜不少。不推薦去當當卓越買,太貴了。
中國第一部字典是《說文解字》,《爾雅》是中國第一部詞典。《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中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中文字典。漢朝許慎編著。原作寫於100年到121年,現(xiàn)已失落。傳至今日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者是清朝的段玉裁注釋本。原文以小篆書寫,逐字解釋字體來源。許慎寫完之后,獻給漢安帝。全書共分540部首,收字9353個,另有“重文”即異體字1163個,共10516字。《爾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詞義系統(tǒng)和事物分類來編纂的詞典。作為書名,“爾”是“近”的意思(后來寫作“邇”),“雅”是“正”的意思,在這里專指“雅言”,即在語音、詞匯和語法等方面都合乎規(guī)范的標準語。《爾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釋古語詞、方言詞,使之近于規(guī)范。全書收詞語4300多個,分為2091個條目。
《十三經(jīng)注疏》的作者及主要內(nèi)容: 1 《尚書》:現(xiàn)存中國最早的歷史文獻集。《尚書正義》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2 《周易》:現(xiàn)存中國最早的一部哲學著作,相傳為周文王在監(jiān)獄所作。《周易正義》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3 《詩經(jīng)》:現(xiàn)存中國最早的一部詩集,感謝孔子,給我們留下了最早的一部文學作品集。《毛詩正義》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4 《儀禮》:研究中國古代禮儀的著作。《儀禮注疏》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5《周禮》(該書原名《周官》,西漢時在民間發(fā)現(xiàn),創(chuàng)作年代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可能在戰(zhàn)國時期。)《周禮》主要匯集周王室官制和戰(zhàn)國時期各國制度 。《 周禮注疏》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6 《禮記》(西漢的兩位學者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編輯的戰(zhàn)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jīng)書《儀禮》的文章選集。)《禮記正義》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7《左傳》(可能是春秋末左丘明所作,但也有人認為是戰(zhàn)國初的作品。)《春秋左傳正義》 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8《公羊傳》(作者舊題是戰(zhàn)國時齊人公羊高,他受學于孔子弟子子夏,后來成為傳《春秋》的三大家之一。)《春秋公羊傳注疏》 何休解詁、唐.徐彥疏 9《谷梁傳》(其作者相傳是子夏的弟子,戰(zhàn)國時魯人谷梁赤。起初也為口頭傳授,至西漢時才成書傳)《春秋榖梁傳注疏》 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 (注:《春秋》三傳中,《左傳》側(cè)重在用史實注釋《春秋》,屬史學范疇;《公羊傳》和《谷梁傳》側(cè)重在義理辭章方面注釋《春秋》,屬于訓詁學。所以熟悉《左傳》的人多,而了解《公羊傳》和《谷梁傳》的人就比較少。)10 《論語》(春秋時孔子弟子對于孔子的語錄筆記),《論語注疏》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 (昺,音丙,bing,3聲)11 《孝經(jīng)》(西漢在孔壁中發(fā)現(xiàn)的藏書,可能為春秋時孔子或其弟子曾子所作。)《孝經(jīng)注疏》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12 《孟子》(戰(zhàn)國時儒家學者孟子的著作。)《孟子注疏》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 (奭,音是,shi4聲)13《爾雅》 戰(zhàn)國到西漢的學者編寫的一本可以用來學習儒家經(jīng)典的詞典,《爾雅》全書收詞語4300多個。《爾雅注疏》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中文名:《爾雅》作者:班固類別:一部解釋詞義的書語種:中文簡介:《爾雅》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書,是中國古代的詞典。《爾雅》也是儒家的經(jīng)典之一,列入十三經(jīng)之中。其中“爾”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時代官方規(guī)定的規(guī)范語言。
總結(jié)
                            
                        - 上一篇: DNF:小弟非常好奇为什么打魔兽的职业选
 - 下一篇: 《初出城留别》第五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