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园画谱山水是谁画的啊?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芥子园画谱山水是谁画的啊?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我是美院山水專業的,剛開始應該先從樹石法開始,可以臨一些陸儼少的課圖稿,倪云林和龔賢的也行。之后可以再臨一些,宋人或元人的,可以從元四家開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芥子園畫傳、三希堂畫寶、馬駘畫寶、王念慈先生山水畫譜.....都是非常好的傳統臨摹范本,但在臨習的過程中,最好請教一下會國畫的老師,對用筆與用墨給予一些指點,掌握好準則與要領進行練習,以免誤入歧途,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日后糾正起立很麻煩的。 當代的如《賀天健畫山水自述》、劉松巖老師的
中國的國畫講究: 1、畫面有意境,畫外有精神,畫外有畫。 2、格局版式講究密不透風,疏能跑馬,即疏密有致。 3、詩、書、畫、印俱佳。 4、寫意畫需要注意是否大寫意與小細節的結合、比例是否協調,質感與意境是否到位。 5、花卉、梅、蘭、竹、菊之類都可以用上面的123來評判,只是需要注意每種花的獨特魅力和精神所需要營造的意境各不相同。比如梅,多為營造凌寒獨自開,傲立風雪等等很獨特的魅力和精神。蘭則講究幽雅,在格局版式上也應該是很雅致、空靈為佳。其余類推。 6、貓可以寫意、可以工筆。寫意則以寫意論好壞,細描則看細節和質感。也是可以從大原則來判斷的。 意境經營很重要。 ◇中國畫 簡稱“國畫”,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大致可分為;人物,山水、界畫、花卉、瓜果、翎毛、走獸、蟲魚等畫科;有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設色又可分為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淺絳等幾種。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鉤、皴、點、染,濃、淡、干、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手法,來描繪物象與經營位置;取景布局,視野寬廣,不拘泥于焦點透視。有壁畫、屏幛、卷軸、冊頁、扇面等畫幅形式,輔以傳統的裝裱工藝裝璜之。人物畫從晚周至漢魏、六朝漸趨成熟。山水、花卉、鳥獸畫等至隋唐之際始獨立形成畫科。五代、兩宋流派競出,水墨畫隨之盛行,山水畫蔚成大科。文人畫在宋代已有發展,而至元代大興,畫風趨向寫意;明清和近代續有發展,日益側重達意暢神。在魏晉、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時期,先后受到佛教藝術和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由于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筆、線條運行有著緊密的聯結,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征。作畫之工具材料為我國特制的筆、墨、紙、硯和絹素。近現代的中國畫在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技法上,有所突破和發展。 ◇水墨畫 中國畫的一種。指純用水墨所作之畫。基本要素有三:單純性、象征性、自然性。相傳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來續有發展。以筆法為主導,充分發揮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濃淡變化就是色的層次變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繽紛可以用多層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圖畫歌》云:“江南董源傳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就是說的水墨畫。唐宋人畫山水多濕筆,出現“水暈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筆,墨色更多變化,有“如兼五彩”的藝術效果。唐代王維對畫體提出“水墨為上”,后人宗之。長期以來水墨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占著重要地位。 ◇院體畫 簡稱“院體”、“院畫”,中國畫的一種。一般指宋代翰林圖畫院及其后宮廷畫家比較工致一路的繪畫。亦有專指南宋畫院作品,或泛指非宮廷畫家而效法南宋畫院風格之作。這類作品為迎合帝王宮廷需要,多以花鳥、山水,宮廷生活及宗教內容為題材,作畫講究法度,重視形神兼備,風格華麗細膩。因時代好尚和畫家擅長有異,故畫風不盡相同而各具特點。魯迅說:“宋的院畫,萎靡柔媚之處當舍,周密不茍之處是可取的。”(《且介亭雜文·論“舊形式的采用”》) ◇文人畫 亦稱“士夫畫”。中國畫的一種。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以別于民間畫工和宮廷畫院職業畫家的繪畫,北宋蘇軾提出“士夫畫”,明代董其昌稱道“文人之畫”,以唐代王維為其創始者,并目為南宗之祖(參見“南北宗”)。但舊時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階層的繪畫藝術,鄙視民間畫工及院體畫家。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曾說:“自古善畫者,莫非衣冠貴胄,逸士高人,非閭閻之所能為也。”此說影響甚久。近代陳衡恪則認為“文人畫有四個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畫”多取材于山水、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等,借以發抒“性靈”或個人抱負,間亦寓有對民族壓迫或對腐朽政治的憤懣之情。他們標舉“士氣”、“逸品”,崇尚品藻,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很重視文學、書法修養和畫中意境的締造。姚茫父的《中國文人畫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評:“唐王右丞(維)援詩入畫,然后趣由筆生,法隨意轉,言不必宮商而邱山皆韻,義不必比興而草木成吟。”歷代文人畫對中國畫的美學思想以及對水墨、寫意畫等技法的發展,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畫分十門 中國畫名詞。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六門,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馬、鬼神、花鳥等。北宋《宣和畫譜》分十門,即道釋門、人物門、宮室門、番族門、龍魚門、山水門、畜獸門、花鳥門、墨竹門、蔬菜門等。南宋鄧椿《畫繼》分八類(門),即仙佛鬼神、人物傳寫、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獸蟲魚、屋木舟車、蔬果藥草、小景雜畫等。參見“十三科”。 ◇十三科 中國畫術語。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為六門;北宋《宣和畫譜》分為十門;南宋鄧椿《畫繼》分為八類。元代湯垕《畫鑒》說:“世俗立畫家十三科,山水打頭,界畫打底。”明代陶宗儀《輟耕錄》所載“畫家十三科”是:“佛菩薩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剛鬼神羅漢圣僧、風云龍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騾走獸、人間動用、界畫樓臺、一切傍生、耕種機織、雕青嵌綠。” ◇人物畫 繪畫的一種。以人物形象為主體的繪畫之通稱。中國的人物畫,簡稱“人物”,是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出現較山水畫、花鳥畫等為早;大體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人物畫力求人物個性刻畫得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其傳神之法,常把對人物性格的表現,寓于環境、氣氛、身段和動態的渲染之中。故中國畫論上又稱人物畫為“傳神”。歷代著名人物畫有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唐代韓滉的《文苑圖》,五代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北宋李公麟的《維摩詰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圖》、梁楷的《李白行吟圖》,元代王繹的《楊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圖》卷、曾鯨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現代徐悲鴻的《泰戈爾像》等。在現代,更強調“師法化”,還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發展。 ◇山水畫 簡稱“山水”。中國畫的一種。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在魏晉、南北朝已逐漸發展,但仍附屬于人物畫,作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獨立,如展子虔的設色山水,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畫大興,作者紛起,如荊浩、關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寬、許道寧、燕文貴、宋迪、王詵、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趙伯駒、趙伯骕的青綠山水,南北競輝,達到高峰。從此成為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元代山水畫趨向寫意,以虛帶實,側重筆墨神韻,開創新風;明清及近代,續有發展,亦出新貌。表現上講究經營位置和表達意境。傳統分法有水墨、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淡彩等形式。 青綠山水 山水畫的一種。用礦物質石青、石綠作為主色的山水畫。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鉤廓,少皴筆,著色濃重,裝飾性強;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罩青綠。清代張庚說:“畫,繪事也,古來無不設色,且多青綠。”元代湯垕說:“李思訓著色山水,用金碧輝映,自為一家法。”南宋有二趙(伯駒、伯骕),以擅作青綠山水著稱。中國的山水畫,先有設色,后有水墨。設色畫中先有重色,后來才有淡彩。 ◇淺絳山水 山水畫的一種。在水墨鉤勒皴染的基礎上,敷設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芥子園畫傳》說:“黃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淺淺施之,有時再以赭筆鉤出大概。王蒙復以赭石和藤黃著山水,其山頭喜蓬蓬松松畫草,再以赭色鈞出,時而竟不著色,只以赭石著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這種設色特點,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黃公望,亦稱“吳裝”山水。 ◇金碧 中國畫顏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綠。凡用這三種顏料作為主色的山水畫,稱“金碧山水”,比“青綠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鉤染山廓、石紋、坡腳、沙嘴、彩霞,以及宮室、樓閣等建筑物。但明代唐志契《繪事微言》中另持一說:“蓋金碧者:石青石綠也,即青綠山水之謂也。后人不察,加以泥金謂之金筆山水,夫以金碧之名而易以金筆之名可笑也!” ◇青綠 中國畫顏料中的石青和石綠。也指以這兩種顏料為主色的著色方法。清代王翚說:“凡設青綠,體要嚴重,氣要輕清,得力全在渲暈,余于青綠法靜悟三十年,始盡其妙。”(《清暉畫跋》)惲壽平也說:“青綠重色,為厚易,為淺淡難,為淺澹矣,而愈見秾厚為尤難。……運以虛和,出之妍雅,秾纖得中,靈氣惝恍,愈淺淡愈見秾厚,所謂絢爛之極,仍歸自然,畫法之一變也。”(《甌香館畫跋》)闡述了青綠設色的要旨。參見“青綠山水”。 ◇花鳥畫 中國畫的一種。北宋《宣和畫譜.花鳥敘論》云:“詩人六義,多識于鳥獸草本之名,而律歷四時,亦記其榮枯語默之候,所以繪事之妙,多寓興于此,與詩人相表里焉。”歷代花鳥畫家輩出,如唐代薛稷的鶴、邊鸞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暉的鷹,黃筌、徐熙的花鳥;北宋趙昌的花、崔白的雀、吳元瑜的花鳥;南宋吳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張守中的鴛鴦、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陳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魚、惲壽平的荷、華喦的鳥;近代吳昌碩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綿延不絕。參見“四君子”。
那完全取決于你的愛好,看看你更注重向哪方面發展了。芥子園畫譜是山水畫的基礎,不論是寫意山水還是工筆山水。初學者一般都由此手。我感覺你說的畫過芥子園了這句話非常錯誤。那沒有什么完不完的。你臨摹一遍和臨摹十遍感覺是不一樣的。每隔一段時間再臨習一次又會有新的感悟。關于以后的課程,你除了臨摹芥子園之外,還要臨摹些古人完整的畫。元四家 董巨 宋人小品 明四家 四王四僧 黃賓虹 傅抱石 李可染等 都要有些涉獵。袁江袁耀的也畫些,如果興趣濃的話就向工筆山水發展。除了臨摹之外。還應該寫生創作并重,且反復進行。國畫是一門很神秘的藝術,只要你堅持不懈,相信你能有所成就的。
1,先讀讀--中國山水畫史,畫論,評,鑒,集,-------具有概括性的理性的書--2,關注專業的期刊,網站,展覽---知道當下的山水畫的樣態--3,看看,賈又福,董繼寧,祁恩進,薛亮,王裕國,---等等---4,在百度圖片中--搜搜--中國山水畫大展--看看圖片--
蘇克非(1961年10月31日-----),湖北天門人,高級園藝師,著名景觀設計師,現任深圳市山月園園藝有限公司董事長。主要作品 盆景藝術作品有《長江萬里圖》、《黃山云海圖》、《千里江山圖》、《漓江曉霧圖》、《桃源仙居圖》、《四季山水圖》、《終南山居圖》、《仁者樂山》、《洞天福地》、《古道》、《清溪》、《騰飛》等。 設計施工的大型戶外景觀工程(大地藝術)有【深圳東部華僑城前廣場】、【東部華僑城茵特拉根酒店】、【東部華僑城多功能劇場】、【東部華僑城海菲德小鎮】、【東部華僑城“茶溪谷”生態大棚】、【新加坡名勝世界】、【深業地產紫麟山】、【梅州客天下旅游產業園】、【黃山“新安大好山水”景觀工程】等。主要經歷 1982年,在武漢舉行個人盆景藝術作品展; 1986年,創作出大型朽木盆景《長江萬里圖》,獲武漢市第二屆盆景展一等獎和全國首屆花卉博覽會一等獎; 1989年,任深圳錦繡中華發展有限公司園林部主任; 1992年,《漓江曉霧圖》在香港參加霧化盆景展覽; 1993年,攜盆景作品赴德國參加“國際花園用品博覽會”; 1995年,成立深圳市山月園園藝有限公司,注冊“蘇氏山水”商標,開始戶外大型景觀工程創作; 自公司創立后的十多年間,“蘇氏山水”和“大地藝術”遍布海外和全國各地,享有盛譽。成長歷程 上個世紀60年代,蘇克非出生在湖北天門靠近長江角的一個普通家庭。童蒙養正之時正趕上文革,他沒獲得多少文化知識和學習機會,但這并沒有影響他的求知欲望。9歲那年,蘇克非開始自學繪畫,照著一本《芥子園畫譜》臨摹中國山水。自此,蘇克非就與“山水”藝術緣定此生。隨著藝術閱歷的增加,蘇克非清醒的認識到,繪畫領域高手云集,自己沒有受過正規的藝術教育,耗在這一行里,很難有所作為。14歲那年,蘇克非在朽木的紋理中看到了繪畫與雕塑的聯系,于是將興趣轉到了以朽木為原料的傳統盆景藝術上。1982年,在工藝美術大師王士杰的扶持下,蘇克非在武漢舉行了個人作品展,受到了湖北地區行家和媒體的關注,從此進入了盆景藝術圈子。1983年,蘇克非將精力轉到了表現領域稍寬闊一些的現代盆景藝術上。經過3年磨礪,1986年,蘇克非創作出了長達50米的中國首件現代盆景作品——大型朽木盆景《長江萬里圖》,并先后在武漢市第二屆盆景展和全國首屆花卉博覽會上獲得一等獎,受到萬里、陳慕華等領導的接見,張愛萍將軍還欣然題詞:“幾步走遍萬里長江”。蘇克非也因此能專業從事盆景藝術創作。但是,現代盆景藝術的表現空間依然是有限的,此時蘇克非萌生了“大地藝術”的概念,他希望通過商業的方式,在更大的空間里將盆景藝術放大成公眾藝術形式,變成一種可以大批量生產的產業。1989年,蘇克非實行了第四次藝術轉型。同年,帶著對大地藝術的夢想和良好創業環境的向往,蘇克非來到了深圳。1995年蘇克非注冊成立了深圳市山月園園藝有限公司,同時為公司產品設計注冊了“蘇氏山水”商標,開始了戶外大型景觀工程的創作。2003年,蘇克非購買肇慶將軍山旅游景區50年經營權,創作精力也轉向了石文化主題公園。盆景藝術作品 蘇克非早期創作過大量盆景藝術主題作品。這些作品有的大氣磅礴、形制宏偉,如長達50米的大型朽木盆景《長江萬里圖》以及鴻篇巨制《千里江山圖》;有的清新秀麗,素雅怡人,如《漓江曉霧圖》、《四季山水圖》;有的清虛自然、樸素高古,如《道》、《仁者樂山》、《洞天福地》。
芥子園畫傳、三希堂畫寶、馬駘畫寶、王念慈先生山水畫譜.....都是非常好的傳統臨摹范本,但在臨習的過程中,最好請教一下會國畫的老師,對用筆與用墨給予一些指點,掌握好準則與要領進行練習,以免誤入歧途,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日后糾正起立很麻煩的。 當代的如《賀天健畫山水自述》、劉松巖老師的
中國的國畫講究: 1、畫面有意境,畫外有精神,畫外有畫。 2、格局版式講究密不透風,疏能跑馬,即疏密有致。 3、詩、書、畫、印俱佳。 4、寫意畫需要注意是否大寫意與小細節的結合、比例是否協調,質感與意境是否到位。 5、花卉、梅、蘭、竹、菊之類都可以用上面的123來評判,只是需要注意每種花的獨特魅力和精神所需要營造的意境各不相同。比如梅,多為營造凌寒獨自開,傲立風雪等等很獨特的魅力和精神。蘭則講究幽雅,在格局版式上也應該是很雅致、空靈為佳。其余類推。 6、貓可以寫意、可以工筆。寫意則以寫意論好壞,細描則看細節和質感。也是可以從大原則來判斷的。 意境經營很重要。 ◇中國畫 簡稱“國畫”,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大致可分為;人物,山水、界畫、花卉、瓜果、翎毛、走獸、蟲魚等畫科;有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設色又可分為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淺絳等幾種。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鉤、皴、點、染,濃、淡、干、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手法,來描繪物象與經營位置;取景布局,視野寬廣,不拘泥于焦點透視。有壁畫、屏幛、卷軸、冊頁、扇面等畫幅形式,輔以傳統的裝裱工藝裝璜之。人物畫從晚周至漢魏、六朝漸趨成熟。山水、花卉、鳥獸畫等至隋唐之際始獨立形成畫科。五代、兩宋流派競出,水墨畫隨之盛行,山水畫蔚成大科。文人畫在宋代已有發展,而至元代大興,畫風趨向寫意;明清和近代續有發展,日益側重達意暢神。在魏晉、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時期,先后受到佛教藝術和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由于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筆、線條運行有著緊密的聯結,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征。作畫之工具材料為我國特制的筆、墨、紙、硯和絹素。近現代的中國畫在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技法上,有所突破和發展。 ◇水墨畫 中國畫的一種。指純用水墨所作之畫。基本要素有三:單純性、象征性、自然性。相傳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來續有發展。以筆法為主導,充分發揮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濃淡變化就是色的層次變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繽紛可以用多層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圖畫歌》云:“江南董源傳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就是說的水墨畫。唐宋人畫山水多濕筆,出現“水暈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筆,墨色更多變化,有“如兼五彩”的藝術效果。唐代王維對畫體提出“水墨為上”,后人宗之。長期以來水墨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占著重要地位。 ◇院體畫 簡稱“院體”、“院畫”,中國畫的一種。一般指宋代翰林圖畫院及其后宮廷畫家比較工致一路的繪畫。亦有專指南宋畫院作品,或泛指非宮廷畫家而效法南宋畫院風格之作。這類作品為迎合帝王宮廷需要,多以花鳥、山水,宮廷生活及宗教內容為題材,作畫講究法度,重視形神兼備,風格華麗細膩。因時代好尚和畫家擅長有異,故畫風不盡相同而各具特點。魯迅說:“宋的院畫,萎靡柔媚之處當舍,周密不茍之處是可取的。”(《且介亭雜文·論“舊形式的采用”》) ◇文人畫 亦稱“士夫畫”。中國畫的一種。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以別于民間畫工和宮廷畫院職業畫家的繪畫,北宋蘇軾提出“士夫畫”,明代董其昌稱道“文人之畫”,以唐代王維為其創始者,并目為南宗之祖(參見“南北宗”)。但舊時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階層的繪畫藝術,鄙視民間畫工及院體畫家。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曾說:“自古善畫者,莫非衣冠貴胄,逸士高人,非閭閻之所能為也。”此說影響甚久。近代陳衡恪則認為“文人畫有四個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畫”多取材于山水、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等,借以發抒“性靈”或個人抱負,間亦寓有對民族壓迫或對腐朽政治的憤懣之情。他們標舉“士氣”、“逸品”,崇尚品藻,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很重視文學、書法修養和畫中意境的締造。姚茫父的《中國文人畫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評:“唐王右丞(維)援詩入畫,然后趣由筆生,法隨意轉,言不必宮商而邱山皆韻,義不必比興而草木成吟。”歷代文人畫對中國畫的美學思想以及對水墨、寫意畫等技法的發展,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畫分十門 中國畫名詞。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六門,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馬、鬼神、花鳥等。北宋《宣和畫譜》分十門,即道釋門、人物門、宮室門、番族門、龍魚門、山水門、畜獸門、花鳥門、墨竹門、蔬菜門等。南宋鄧椿《畫繼》分八類(門),即仙佛鬼神、人物傳寫、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獸蟲魚、屋木舟車、蔬果藥草、小景雜畫等。參見“十三科”。 ◇十三科 中國畫術語。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為六門;北宋《宣和畫譜》分為十門;南宋鄧椿《畫繼》分為八類。元代湯垕《畫鑒》說:“世俗立畫家十三科,山水打頭,界畫打底。”明代陶宗儀《輟耕錄》所載“畫家十三科”是:“佛菩薩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剛鬼神羅漢圣僧、風云龍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騾走獸、人間動用、界畫樓臺、一切傍生、耕種機織、雕青嵌綠。” ◇人物畫 繪畫的一種。以人物形象為主體的繪畫之通稱。中國的人物畫,簡稱“人物”,是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出現較山水畫、花鳥畫等為早;大體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人物畫力求人物個性刻畫得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其傳神之法,常把對人物性格的表現,寓于環境、氣氛、身段和動態的渲染之中。故中國畫論上又稱人物畫為“傳神”。歷代著名人物畫有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唐代韓滉的《文苑圖》,五代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北宋李公麟的《維摩詰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圖》、梁楷的《李白行吟圖》,元代王繹的《楊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圖》卷、曾鯨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現代徐悲鴻的《泰戈爾像》等。在現代,更強調“師法化”,還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發展。 ◇山水畫 簡稱“山水”。中國畫的一種。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在魏晉、南北朝已逐漸發展,但仍附屬于人物畫,作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獨立,如展子虔的設色山水,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畫大興,作者紛起,如荊浩、關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寬、許道寧、燕文貴、宋迪、王詵、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趙伯駒、趙伯骕的青綠山水,南北競輝,達到高峰。從此成為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元代山水畫趨向寫意,以虛帶實,側重筆墨神韻,開創新風;明清及近代,續有發展,亦出新貌。表現上講究經營位置和表達意境。傳統分法有水墨、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淡彩等形式。 青綠山水 山水畫的一種。用礦物質石青、石綠作為主色的山水畫。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鉤廓,少皴筆,著色濃重,裝飾性強;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罩青綠。清代張庚說:“畫,繪事也,古來無不設色,且多青綠。”元代湯垕說:“李思訓著色山水,用金碧輝映,自為一家法。”南宋有二趙(伯駒、伯骕),以擅作青綠山水著稱。中國的山水畫,先有設色,后有水墨。設色畫中先有重色,后來才有淡彩。 ◇淺絳山水 山水畫的一種。在水墨鉤勒皴染的基礎上,敷設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芥子園畫傳》說:“黃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淺淺施之,有時再以赭筆鉤出大概。王蒙復以赭石和藤黃著山水,其山頭喜蓬蓬松松畫草,再以赭色鈞出,時而竟不著色,只以赭石著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這種設色特點,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黃公望,亦稱“吳裝”山水。 ◇金碧 中國畫顏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綠。凡用這三種顏料作為主色的山水畫,稱“金碧山水”,比“青綠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鉤染山廓、石紋、坡腳、沙嘴、彩霞,以及宮室、樓閣等建筑物。但明代唐志契《繪事微言》中另持一說:“蓋金碧者:石青石綠也,即青綠山水之謂也。后人不察,加以泥金謂之金筆山水,夫以金碧之名而易以金筆之名可笑也!” ◇青綠 中國畫顏料中的石青和石綠。也指以這兩種顏料為主色的著色方法。清代王翚說:“凡設青綠,體要嚴重,氣要輕清,得力全在渲暈,余于青綠法靜悟三十年,始盡其妙。”(《清暉畫跋》)惲壽平也說:“青綠重色,為厚易,為淺淡難,為淺澹矣,而愈見秾厚為尤難。……運以虛和,出之妍雅,秾纖得中,靈氣惝恍,愈淺淡愈見秾厚,所謂絢爛之極,仍歸自然,畫法之一變也。”(《甌香館畫跋》)闡述了青綠設色的要旨。參見“青綠山水”。 ◇花鳥畫 中國畫的一種。北宋《宣和畫譜.花鳥敘論》云:“詩人六義,多識于鳥獸草本之名,而律歷四時,亦記其榮枯語默之候,所以繪事之妙,多寓興于此,與詩人相表里焉。”歷代花鳥畫家輩出,如唐代薛稷的鶴、邊鸞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暉的鷹,黃筌、徐熙的花鳥;北宋趙昌的花、崔白的雀、吳元瑜的花鳥;南宋吳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張守中的鴛鴦、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陳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魚、惲壽平的荷、華喦的鳥;近代吳昌碩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綿延不絕。參見“四君子”。
那完全取決于你的愛好,看看你更注重向哪方面發展了。芥子園畫譜是山水畫的基礎,不論是寫意山水還是工筆山水。初學者一般都由此手。我感覺你說的畫過芥子園了這句話非常錯誤。那沒有什么完不完的。你臨摹一遍和臨摹十遍感覺是不一樣的。每隔一段時間再臨習一次又會有新的感悟。關于以后的課程,你除了臨摹芥子園之外,還要臨摹些古人完整的畫。元四家 董巨 宋人小品 明四家 四王四僧 黃賓虹 傅抱石 李可染等 都要有些涉獵。袁江袁耀的也畫些,如果興趣濃的話就向工筆山水發展。除了臨摹之外。還應該寫生創作并重,且反復進行。國畫是一門很神秘的藝術,只要你堅持不懈,相信你能有所成就的。
1,先讀讀--中國山水畫史,畫論,評,鑒,集,-------具有概括性的理性的書--2,關注專業的期刊,網站,展覽---知道當下的山水畫的樣態--3,看看,賈又福,董繼寧,祁恩進,薛亮,王裕國,---等等---4,在百度圖片中--搜搜--中國山水畫大展--看看圖片--
蘇克非(1961年10月31日-----),湖北天門人,高級園藝師,著名景觀設計師,現任深圳市山月園園藝有限公司董事長。主要作品 盆景藝術作品有《長江萬里圖》、《黃山云海圖》、《千里江山圖》、《漓江曉霧圖》、《桃源仙居圖》、《四季山水圖》、《終南山居圖》、《仁者樂山》、《洞天福地》、《古道》、《清溪》、《騰飛》等。 設計施工的大型戶外景觀工程(大地藝術)有【深圳東部華僑城前廣場】、【東部華僑城茵特拉根酒店】、【東部華僑城多功能劇場】、【東部華僑城海菲德小鎮】、【東部華僑城“茶溪谷”生態大棚】、【新加坡名勝世界】、【深業地產紫麟山】、【梅州客天下旅游產業園】、【黃山“新安大好山水”景觀工程】等。主要經歷 1982年,在武漢舉行個人盆景藝術作品展; 1986年,創作出大型朽木盆景《長江萬里圖》,獲武漢市第二屆盆景展一等獎和全國首屆花卉博覽會一等獎; 1989年,任深圳錦繡中華發展有限公司園林部主任; 1992年,《漓江曉霧圖》在香港參加霧化盆景展覽; 1993年,攜盆景作品赴德國參加“國際花園用品博覽會”; 1995年,成立深圳市山月園園藝有限公司,注冊“蘇氏山水”商標,開始戶外大型景觀工程創作; 自公司創立后的十多年間,“蘇氏山水”和“大地藝術”遍布海外和全國各地,享有盛譽。成長歷程 上個世紀60年代,蘇克非出生在湖北天門靠近長江角的一個普通家庭。童蒙養正之時正趕上文革,他沒獲得多少文化知識和學習機會,但這并沒有影響他的求知欲望。9歲那年,蘇克非開始自學繪畫,照著一本《芥子園畫譜》臨摹中國山水。自此,蘇克非就與“山水”藝術緣定此生。隨著藝術閱歷的增加,蘇克非清醒的認識到,繪畫領域高手云集,自己沒有受過正規的藝術教育,耗在這一行里,很難有所作為。14歲那年,蘇克非在朽木的紋理中看到了繪畫與雕塑的聯系,于是將興趣轉到了以朽木為原料的傳統盆景藝術上。1982年,在工藝美術大師王士杰的扶持下,蘇克非在武漢舉行了個人作品展,受到了湖北地區行家和媒體的關注,從此進入了盆景藝術圈子。1983年,蘇克非將精力轉到了表現領域稍寬闊一些的現代盆景藝術上。經過3年磨礪,1986年,蘇克非創作出了長達50米的中國首件現代盆景作品——大型朽木盆景《長江萬里圖》,并先后在武漢市第二屆盆景展和全國首屆花卉博覽會上獲得一等獎,受到萬里、陳慕華等領導的接見,張愛萍將軍還欣然題詞:“幾步走遍萬里長江”。蘇克非也因此能專業從事盆景藝術創作。但是,現代盆景藝術的表現空間依然是有限的,此時蘇克非萌生了“大地藝術”的概念,他希望通過商業的方式,在更大的空間里將盆景藝術放大成公眾藝術形式,變成一種可以大批量生產的產業。1989年,蘇克非實行了第四次藝術轉型。同年,帶著對大地藝術的夢想和良好創業環境的向往,蘇克非來到了深圳。1995年蘇克非注冊成立了深圳市山月園園藝有限公司,同時為公司產品設計注冊了“蘇氏山水”商標,開始了戶外大型景觀工程的創作。2003年,蘇克非購買肇慶將軍山旅游景區50年經營權,創作精力也轉向了石文化主題公園。盆景藝術作品 蘇克非早期創作過大量盆景藝術主題作品。這些作品有的大氣磅礴、形制宏偉,如長達50米的大型朽木盆景《長江萬里圖》以及鴻篇巨制《千里江山圖》;有的清新秀麗,素雅怡人,如《漓江曉霧圖》、《四季山水圖》;有的清虛自然、樸素高古,如《道》、《仁者樂山》、《洞天福地》。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芥子园画谱山水是谁画的啊?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