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昌学射是谁写的呢?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纪昌学射是谁写的呢?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這則寓言通過寫紀昌按照飛衛的指導方法,先練好了眼力,果然成為射箭能手的故事,說明只有練好基本功才能成大器的道理。
《紀昌學射》作者:列御寇原文:甘蠅,古之善射者,彀弓而獸伏鳥下。弟子名飛衛,學射于甘蠅,而巧過其師。紀昌者,又學射于飛衛。飛衛曰:“爾先學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紀昌歸,偃臥其妻之機下,以目承牽挺。二年后,雖錐末倒眥,而不瞬也。以告飛衛。飛衛曰。“未也,必學視而后可。視小如大,視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牦懸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間,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車輪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貫虱之心,而懸不絕。以告飛衛。飛衛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翻譯:甘蠅是古代擅長射箭的人。拉上滿弓還未發射,鳥獸便都趴下了。有個弟子飛衛,向甘蠅學習射箭,(技藝)又超過其師傅。紀昌,又向飛衛學習射箭。飛衛說:“你先學不眨眼睛,然后才能談及射箭。”紀昌回到家,仰臥在妻子的織布機下,眼睛注視著梭子(練習不眨眼睛)。二年后,即使用錐尖刺(紀昌的)眼皮,他也不會眨眼。(他把這件事)告訴飛衛,飛衛說:“功夫還不到家,還要學會看東西才可以——把小的看大,把微小的看出顯著,然后再來告訴我。”紀昌用牦牛毛系著虱子懸掛在窗戶上,從南面來練習看。十天過后,(虱子在紀昌眼中)漸漸變大;三年之后,感覺像車輪般大了。看周圍其余東西,都像山丘般大。于是就用燕國牛角裝飾的弓,北方蓬桿造成的箭,射向虱子,正穿透虱子中心,而拴虱子的毛卻沒斷。(把這件事)告訴飛衛。飛衛高興地跳高拍胸說:“你掌握技巧了。”
1、寫甘蠅、飛衛高超的射技,是為下文寫紀昌練就非凡射技做鋪墊。 2、在學習過程中,名師的及時指點,學生虛心好學也格外重要,這樣可以讓學生節省時間,按照正確的方法去探索。
背景 《紀昌學射》出自《列子·湯問第五》。 《列子》作者列御寇,東周威烈王時期鄭國圃田人。戰國早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寓言文學家。那時,由于人們習慣在有學問的人姓氏后面加一個“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稱為“列子”。 原文 甘蠅,古之善射者,彀[gou]弓而獸伏鳥下。弟子名飛衛,學射于甘蠅,而巧過其師。 紀昌者,又學射于飛衛。飛衛曰:“爾先學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紀昌歸,偃臥其妻之機下,以目承牽挺。二年后,雖錐末倒眥[zi],而不瞬也。 以告飛衛。飛衛曰。“未也,亞學視而后可。視小如大,視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mao]懸虱于牖[you,窗戶],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間,浸[jin]大也;三年之后,如車輪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貫虱之心,而懸不絕。 以告飛衛。飛衛高蹈拊[fu]膺[ying]曰:“汝得之矣!” 譯文 甘蠅是古時候的一位射箭能手。他只要一拉弓射箭,將箭射向野獸,野獸就應聲而倒;將箭射向天空飛翔著的飛鳥,飛鳥就會頃刻間從空中墜落下來。只要看到過甘蠅射箭的人,沒有哪一個不稱贊他是射箭能手,真是箭無虛發,百發百中。甘蠅的學生叫飛衛,他跟著甘蠅學射箭非常刻苦,幾年以后,飛衛射箭的本領趕上了他的老師甘蠅,真是名師出高徒。后來,又有一個名叫紀昌的人,來拜飛衛為師,跟著飛衛學射箭。 飛衛收下紀昌作徒弟后,對紀昌學習射箭可真叫嚴啦!剛開始學射箭時,飛衛對紀昌說:“你是真的要跟我學射箭嗎?要知道不下苦工夫是學不到真本領的。”紀昌表示:只要能學會射箭,我不怕吃苦,愿聽老師指教。于是,飛衛很嚴肅地對紀昌說:“你要先學會不眨眼,做到了不眨眼后才可以談得上學射箭。” 紀昌為了學會射箭,回到家里,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面,兩眼一眨不眨地直盯著他妻子織布時不停地踩動著的踏腳板。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心里想著飛衛老師對他的要求和自己向飛衛表示過的決心。要想學到真功夫,成為一名箭無虛發的神箭手,就要堅持不懈地刻苦練習。這樣堅持練了兩年,從不間斷;即使錐子的尖端刺到了眼眶邊,他的雙眼也一眨不眨。紀昌于是整理行裝,離別妻子到飛衛那里去了。飛衛聽完紀昌的匯報后卻對紀昌說:“還沒有學到家哩。要學好射箭,你還必須練好眼力才行,要練到看小的東西像看到大的一樣,看隱約模糊的東西像明顯的東西一樣。你還要繼續練,練到了那個時候,你再來告訴我。” 紀昌又一次回到家里,選一根最細的牦牛尾巴上的毛,一端系上一個小虱子,另一端懸掛在自家的窗口上,兩眼注視著吊在窗口牦牛毛下端的小虱子。看著,看著,目不轉睛地看著。10天不到,那虱子似乎漸漸地變大了。紀昌仍然堅持不懈地刻苦練習。他繼續看著,看著,目不轉睛地看著。三年過去了,眼中看著那個系在牦牛毛下端的小虱子又漸漸地變大了,大得仿佛像車輪一樣大小了。紀昌再看其他的東西,簡直全都變大了,大得竟像是巨大的山丘了。于是,紀昌馬上找來用北方生長的牛角所裝飾的強弓,用出產在北方的蓬竹所造的利箭,左手拿起弓,右手搭上箭,目不轉睛地瞄準那仿佛車輪大小的虱子,將箭射過去,箭頭恰好從虱子的中心穿過,而懸掛虱子的牦牛毛卻沒有被射斷。這時,紀昌才深深體會到要學到真實本領非下苦功夫不可。他便把這一成績告訴飛衛。 飛衛聽了很為紀昌高興,甚至高興得跳了起來,并還用手拍著胸脯,走過去向紀昌表示祝賀說:“你成功了。對射箭的奧妙,你已經掌握了啊!” 這篇故事告訴人們:要學好本領,必須苦練基本功,必須持之以恒。只有堅持不懈地練習,才能精通。 紀昌把自己練習(視物)的情況告訴了飛衛,飛衛高興的手舞足蹈,說:“你已經掌握了射箭的訣竅了。” 扁鵲治病 語出 《扁鵲見蔡桓公》選自《韓非子·喻老》,作者韓非 【原文】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 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子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中醫用布包熱藥敷患處)之所及也; 在肌膚,針石(中醫用針或石針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中醫湯藥名,火齊湯)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 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矣。” 居五日,桓公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注譯】 扁鵲見蔡桓公〔扁鵲(biàn què):姓秦,名越人,戰國時鄚(mò)地(今河北省任丘縣境內)人,醫術高明。所以人們就用傳說中的上古神醫扁鵲的名字來稱呼他。見:進見、謁見。蔡桓公:蔡國(今河南省蔡縣一帶)的國君。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立:站立。有間(jiàn):一會兒。〕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君:國君您(指蔡桓公)。疾:病疾。腠(zòu)理:皮膚的紋理。不治將恐深:不及時治療的話恐怕將要更加厲害。將:將要。恐:恐怕。深:厲害、更甚。〕桓侯曰:“寡人無疾。”〔桓侯:即蔡桓公。寡人:古代諸侯國的國君對自己的謙稱。〕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出:退出。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醫生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為(自己的)功勞。之:結構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好(hào):喜歡。不病:沒有疾病(的人),此作名詞性詞組。以為功:即“以(之)為功”(省略介詞賓語),意思是“把(它)作為功勞。”〕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居:止、停。居十日:待(dāi)了十天。復:再次。肌膚:肌肉和皮膚。益:更加。〕桓侯不應。〔應(yīng):答應、理睬。〕扁鵲出,桓侯又不悅。〔悅(yuè):高興。〕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望桓侯而還走:(扁鵲)望見蔡桓公轉身就跑。而:連詞,表順承。還(huái):同“旋”,意思是“回轉”、“掉轉”。走:跑。〕桓侯故使人問之,〔故:特意。使:令、讓。問之:問他(指扁鵲)。〕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湯熨之所及也:(是)湯、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湯(tàng):同“燙”,即用熱水焐(wù)。熨(yùn):用藥物熱敷。之:助詞,無實義。所及:所達到的(所字結構)。也:語氣助詞,表判斷。〕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針石:金屬針和石針。這里指針刺治病。〕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火齊(jì):火齊湯,一種清火、治腸胃病的湯藥。齊:同“劑”。〕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司命之所屬:司命所管的。司命:傳說中掌管生死的神。屬:管。之:助詞,無實義。無奈何:沒有辦法。奈何:怎么辦、怎么樣。也:語助詞,表肯定。〕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今在:現在(疾病)在……。是以:即“以是”,意思是“因此”。是:指示代詞,此。無請:不問,意思是不再說話。請:問。矣:語助詞,表肯定,了。〕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體痛:身體疼痛。索:尋找。已逃秦矣:已經逃(到)秦國去了。逃秦:即“逃(于)秦”省略介詞“于”。矣:語助詞,表時間,了。〕桓侯遂死。〔遂(suì):于是。〕 〔小結〕以時間為序,寫扁鵲與蔡桓公的四次見面,又傳神地再現兩人見面時不同的神態、語言和性格,突出扁鵲慧眼識病,熱心及時行醫,又機智避禍,和桓公的驕橫自信、諱疾忌醫。結尾,扁鵲不得不逃亡,暗示了專制君主統治下的殘暴。文中深刻揭示了及時醫過,防微杜漸的道理,頗能引人深思。 【譯文】 一天,扁鵲進見蔡桓公,站了好一會兒說道:“您有病在皮膚的紋理,要是不治,恐怕會加重。”桓公回答說:“我沒有病。”扁鵲退出后,桓公說:“醫生總是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并把這作為自己的功勞。”過了十天,扁鵲又拜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已經到了肌膚,要是不治,就會更加厲害了。”桓公聽后不理睬他。扁鵲退出,桓公又是很不高興。過了十天,扁鵲再次拜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已經進入腸胃,要是不治,就更加嚴重了。”桓公仍不理睬他。扁鵲退出,桓公又是極不高興。又過了十天,扁鵲遠遠地看見桓公轉身就跑。桓公很奇怪,故此特派人去問他,扁鵲說:“病在皮下,用藥熱敷治療就可以醫治好的;病在肌膚之間,用針刺就可以醫治好的;病在腸胃中,用清火湯劑就可以醫治好的;要是病在骨髓,那就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的了,我就沒有辦法治療了。現在桓公的病已發展到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過問了。”過了五天,桓公感到渾身疼痛,便派人去尋找扁鵲,這時,扁鵲已經逃到秦國去了。 〔簡析〕本文描寫了古代神醫為諸侯王診斷疾病,被君王粗暴地回絕,而最終逃亡而去的故事,主要截取二人三次對話的片斷,最后以神醫對病理的論述,和君王終于病死作為結局,故事情節起伏,線索明晰,結構完整。作者注意在層層對比、步步深入中,顯示扁鵲的精明診斷,深通病理,對病人苦苦衷告、高度負責的精神;同時揭露諸侯王不納忠告,剛愎(bì)自信、諱疾忌醫、頑劣不化,最終自食其果、病發身亡。 本文的描寫隱含著作者的暗諷,如寫蔡桓公對神醫的猜忌和偏見,寫他“不應”、“不悅”的專橫,以及寫神醫扁鵲未能治病,卻不得不逃亡,都對封建統治者的專制給予了揭露。 僅就寫作的手法和目的而言,韓非的寫作水平是很高的,而且文章的寓言作用也發揮得很好.但是因為古人的知識水平有限,編出來的東西就有問題,比如這種先在表皮,然后轉移進肌肉,最后進入骨頭的疾病其實根本是不存在的。而蔡桓公所說的“醫者好治不病以為功”倒是挺客觀,因為許多疾病本來就是自愈的!現在看這篇文章應該注意的是如何揚棄,揚:不能太獨斷要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棄:神醫都是杜撰出來的,自稱神醫的大部分是騙子。如果韓非活到現代是不會寫出這樣的文章的,現代人比古代的人至少在知識上水平要高得多了!
《紀昌學射》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學習什么技藝,都要從學習這門技藝的基本功入手,扎實的基本功是不斷取得進步的基礎。另外,這則寓言也讓我們體會到了學習者的恒心和毅力,以及名師教導對學習的重要性。
詳細寫飛衛讓紀昌練眼力,1.他在織布機下面注視梭子來回穿梭,2.他把虱子看成車輪那么大!略寫了他練習怎樣開弓,怎樣放箭。 紀昌學射 《紀昌學射》是一則寓言故事,故事中人物個性鮮明,好學的紀昌,堪稱名師的飛衛,本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紀昌在名師飛衛的指導下,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終于成為射箭高手。讓我們通過這則寓言體會到在良師的引導下,要刻苦學習,有恒心,有毅力。終會成為祖國的棟梁。(即實現自己的夢想)。 《紀昌學射》出自《列子·湯問》(又名《沖虛經》);《列子·湯問》是道家重要的典籍,相傳為戰國時鄭國人列御寇所著,其中保存了許多先秦時代優秀的寓言故事,民間故事。 《列子》只剩八篇,相傳是戰國時列御寇【又名列寇】所撰,東周威烈王時期鄭國圃田人。戰國早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寓言文學家。那時,由于人們習慣在有學問的男人姓氏后面加一個“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稱為“列子”。2原文 懷禪微刻《紀昌學射》 甘蠅,古之善射者,彀[gòu]弓而獸伏鳥下。弟子名飛衛,學射于甘蠅,而巧過其師。 紀昌者,學射于飛衛。飛衛曰:“爾先學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紀昌歸,偃[yǎn]臥其妻之機下,以目承牽挺。二年后,雖錐末倒眥[zì],而不瞬也。 以告飛衛,飛衛曰:“未也,必學視而后可。視小如大,視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牦[máo]懸虱于牖[yǒu],南面而望之 。旬日之間,浸[jìn]大也。三年之后,如車輪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gǎn]射之,貫虱之心,而懸不絕。 以告飛衛。飛衛高蹈拊膺[fǔ yīng]曰:“汝得之矣!”3注釋及譯文 ①甘蠅:古代傳說中善于射箭的人。 ②彀(ɡòu)弓:拉滿弓弦。 ③飛衛:古代傳說中的善射者。 ④紀昌:古代傳說中的善射者。 ⑤偃臥:仰臥。機:這里專指織布機。 ⑥牽挺:織布機上提綜的踏腳板。因其上下動作,故可練目不瞬。 ⑦錐末:錐尖。眥(zì):眼角。靠近鼻子的為內眥,兩翼的為外眥。 ⑧氂(máo):牛尾毛。 ⑨燕角之弧:用燕國出產的牛角做成的弓。朔蓬之簳(ɡǎn):用楚國蓬梗做成的箭。朔,當為“荊”字之誤。荊,楚國,出產良竹。蓬,蓬草,桿可做箭。簳,箭桿。 ⑩膺(yīnɡ):胸膛。1.善:擅長,善于2.彀弓:張弓、拉開弓。 彀:滿3.伏:倒下,倒伏。4.學射于飛衛。于:向5.而巧(過)其師。而:但是。過:超過 。巧:本領。句譯:而且技藝超過了他的師傅。6.爾:你7.不瞬:不眨眼,瞬:眨眼8.而后可言射也。而:表承接。后:然后。言:談及。9.偃臥:仰面躺下。10.以目承牽挺。以:用。承:這里是由下向上注視的意思。牽挺,織布機的梭子。11.雖錐末倒眥。 雖:即使 。倒:尖向下落下。眥:眼眶。句譯:即使用錐尖刺到了(紀昌的)眼眶。12.以告飛衛:把這件事告訴飛衛13.未也:還不行啊14.亞:次;再15.視微如著: 微:細小;微小。著:明顯。即言看細微的東西像大物一樣。16.牖:窗戶17.南面:面向南。18.旬日:十日。19.浸:逐漸;漸漸。20.以睹余物:用這種眼光看其他的事物。21乃用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乃:于是,就。燕角之弧:燕國(燕地)牛角做的弓。弧,弓。簳:北地蓬梗做的箭。朔:北方。簳:箭桿。22.貫:穿透。23.而懸不絕 絕:斷 句譯:指懸虱的毛不斷。24.高蹈:跳高。25.拊:拍。膺:胸。26.汝:你27.得:掌握28.絕:斷29.承:提譯文 甘蠅是古代一個善于射箭的人,拉開弓,獸就倒下,鳥就落下,百發百中。甘蠅的一個弟子名叫飛衛,向甘蠅學習射箭,但他射箭的技巧卻超過了他的師傅。紀昌又向飛衛學習射箭。飛衛說:“你先學會看東西不眨眼睛,然后我們再談射箭。”紀昌回到家里,仰臥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用眼睛注視著織布機上的梭子練習不眨眼睛。幾年之后,即使錐子尖刺在他的眼眶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紀昌把自己練習的情況告訴了飛衛,飛衛說:“這還不夠啊,還要學會視物才行。要練到看小物體像看大東西一樣清晰,看細微的東西像顯著的物體一樣容易,然后再來告訴我。”紀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懸掛在窗口,面向南朝遠遠地看著它,十天之后,看虱子漸漸大了;幾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車輪那么大。用這種方法 看其他東西,都像山丘一樣大。紀昌便用燕地的牛角裝飾的弓,用北方出產的篷竹作為箭桿,射那只懸掛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中間,但繩子卻沒有斷。 紀昌又把自己練習的情況告訴了飛衛,飛衛高興得抬高腳踏步,跺腳,拍胸膛。說道:“你已經掌握了射箭的訣竅了!” (紀昌把飛衛的功夫全部學到手以后,覺得全天下只有飛衛才能和自己匹敵,于是謀劃除掉飛衛。終于有一天兩個人在野外相遇。紀昌和飛衛都互相朝對方射箭,兩個人射出的箭正好在空中相撞,全部都掉在地上。最后飛衛的箭射完了,而紀昌還剩最后一支,他射了出去,飛衛趕忙舉起身邊的棘刺去戳飛來的箭頭,把箭分毫不差的擋了下來。于是兩個人都扔了弓相擁而泣,互相認為父子,發誓不再將這種技術傳給任何人。)4感悟學習一定要下功夫,扎扎實實地打好基礎。在學習過程中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枯燥無味。還表現了紀昌虛心聽取師傅的教誨,勇于吃苦,善于學習的精神,努力學習。當老師的,一定要教學有方,善于指導,因材施教,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做學生的,一定要謹尊師教,善于學習,勇于吃苦,不怕枯燥,練好基本功,刻苦用功,才能獲得真正的本領!本文闡述了無論學什么技術都沒有捷徑可走,都要從學習這門技術的基本功入手,扎扎實實、鍥而不舍的進行訓練的道理;同時說明只要有恒心,有毅力,踏踏實實、精益求精就能到達光輝的頂點. 文中飛衛要紀昌掌握的要領是:1.爾先學不瞬。2.視小如大,視微如著。說明了在學習過程中,名師的教導和學生的虛心好學也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可以讓學生少走彎路,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紀昌是一個勤奮好學,有恒心和毅力,對事業執著追求的人。這個故事同時告訴我們:學習要把基礎打好,不要把整天的時間用在學習的形式上,不要把時間浪費在部分難題上,真正的學問不是靠難題和形式主義能夠得到的。5喻義 一是要能吃苦,持之以恒才會成功。二是大本領往往要從小處練起。三是要嚴格遵守老師的教誨,踏踏實實。 6啟示 要練成一身真功夫,需要克服無數困難,付出無數心血和努力。“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絕非虛言。
《紀昌學射》作者:列御寇原文:甘蠅,古之善射者,彀弓而獸伏鳥下。弟子名飛衛,學射于甘蠅,而巧過其師。紀昌者,又學射于飛衛。飛衛曰:“爾先學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紀昌歸,偃臥其妻之機下,以目承牽挺。二年后,雖錐末倒眥,而不瞬也。以告飛衛。飛衛曰。“未也,必學視而后可。視小如大,視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牦懸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間,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車輪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貫虱之心,而懸不絕。以告飛衛。飛衛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翻譯:甘蠅是古代擅長射箭的人。拉上滿弓還未發射,鳥獸便都趴下了。有個弟子飛衛,向甘蠅學習射箭,(技藝)又超過其師傅。紀昌,又向飛衛學習射箭。飛衛說:“你先學不眨眼睛,然后才能談及射箭。”紀昌回到家,仰臥在妻子的織布機下,眼睛注視著梭子(練習不眨眼睛)。二年后,即使用錐尖刺(紀昌的)眼皮,他也不會眨眼。(他把這件事)告訴飛衛,飛衛說:“功夫還不到家,還要學會看東西才可以——把小的看大,把微小的看出顯著,然后再來告訴我。”紀昌用牦牛毛系著虱子懸掛在窗戶上,從南面來練習看。十天過后,(虱子在紀昌眼中)漸漸變大;三年之后,感覺像車輪般大了。看周圍其余東西,都像山丘般大。于是就用燕國牛角裝飾的弓,北方蓬桿造成的箭,射向虱子,正穿透虱子中心,而拴虱子的毛卻沒斷。(把這件事)告訴飛衛。飛衛高興地跳高拍胸說:“你掌握技巧了。”
1、寫甘蠅、飛衛高超的射技,是為下文寫紀昌練就非凡射技做鋪墊。 2、在學習過程中,名師的及時指點,學生虛心好學也格外重要,這樣可以讓學生節省時間,按照正確的方法去探索。
背景 《紀昌學射》出自《列子·湯問第五》。 《列子》作者列御寇,東周威烈王時期鄭國圃田人。戰國早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寓言文學家。那時,由于人們習慣在有學問的人姓氏后面加一個“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稱為“列子”。 原文 甘蠅,古之善射者,彀[gou]弓而獸伏鳥下。弟子名飛衛,學射于甘蠅,而巧過其師。 紀昌者,又學射于飛衛。飛衛曰:“爾先學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紀昌歸,偃臥其妻之機下,以目承牽挺。二年后,雖錐末倒眥[zi],而不瞬也。 以告飛衛。飛衛曰。“未也,亞學視而后可。視小如大,視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mao]懸虱于牖[you,窗戶],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間,浸[jin]大也;三年之后,如車輪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貫虱之心,而懸不絕。 以告飛衛。飛衛高蹈拊[fu]膺[ying]曰:“汝得之矣!” 譯文 甘蠅是古時候的一位射箭能手。他只要一拉弓射箭,將箭射向野獸,野獸就應聲而倒;將箭射向天空飛翔著的飛鳥,飛鳥就會頃刻間從空中墜落下來。只要看到過甘蠅射箭的人,沒有哪一個不稱贊他是射箭能手,真是箭無虛發,百發百中。甘蠅的學生叫飛衛,他跟著甘蠅學射箭非常刻苦,幾年以后,飛衛射箭的本領趕上了他的老師甘蠅,真是名師出高徒。后來,又有一個名叫紀昌的人,來拜飛衛為師,跟著飛衛學射箭。 飛衛收下紀昌作徒弟后,對紀昌學習射箭可真叫嚴啦!剛開始學射箭時,飛衛對紀昌說:“你是真的要跟我學射箭嗎?要知道不下苦工夫是學不到真本領的。”紀昌表示:只要能學會射箭,我不怕吃苦,愿聽老師指教。于是,飛衛很嚴肅地對紀昌說:“你要先學會不眨眼,做到了不眨眼后才可以談得上學射箭。” 紀昌為了學會射箭,回到家里,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面,兩眼一眨不眨地直盯著他妻子織布時不停地踩動著的踏腳板。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心里想著飛衛老師對他的要求和自己向飛衛表示過的決心。要想學到真功夫,成為一名箭無虛發的神箭手,就要堅持不懈地刻苦練習。這樣堅持練了兩年,從不間斷;即使錐子的尖端刺到了眼眶邊,他的雙眼也一眨不眨。紀昌于是整理行裝,離別妻子到飛衛那里去了。飛衛聽完紀昌的匯報后卻對紀昌說:“還沒有學到家哩。要學好射箭,你還必須練好眼力才行,要練到看小的東西像看到大的一樣,看隱約模糊的東西像明顯的東西一樣。你還要繼續練,練到了那個時候,你再來告訴我。” 紀昌又一次回到家里,選一根最細的牦牛尾巴上的毛,一端系上一個小虱子,另一端懸掛在自家的窗口上,兩眼注視著吊在窗口牦牛毛下端的小虱子。看著,看著,目不轉睛地看著。10天不到,那虱子似乎漸漸地變大了。紀昌仍然堅持不懈地刻苦練習。他繼續看著,看著,目不轉睛地看著。三年過去了,眼中看著那個系在牦牛毛下端的小虱子又漸漸地變大了,大得仿佛像車輪一樣大小了。紀昌再看其他的東西,簡直全都變大了,大得竟像是巨大的山丘了。于是,紀昌馬上找來用北方生長的牛角所裝飾的強弓,用出產在北方的蓬竹所造的利箭,左手拿起弓,右手搭上箭,目不轉睛地瞄準那仿佛車輪大小的虱子,將箭射過去,箭頭恰好從虱子的中心穿過,而懸掛虱子的牦牛毛卻沒有被射斷。這時,紀昌才深深體會到要學到真實本領非下苦功夫不可。他便把這一成績告訴飛衛。 飛衛聽了很為紀昌高興,甚至高興得跳了起來,并還用手拍著胸脯,走過去向紀昌表示祝賀說:“你成功了。對射箭的奧妙,你已經掌握了啊!” 這篇故事告訴人們:要學好本領,必須苦練基本功,必須持之以恒。只有堅持不懈地練習,才能精通。 紀昌把自己練習(視物)的情況告訴了飛衛,飛衛高興的手舞足蹈,說:“你已經掌握了射箭的訣竅了。” 扁鵲治病 語出 《扁鵲見蔡桓公》選自《韓非子·喻老》,作者韓非 【原文】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 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子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中醫用布包熱藥敷患處)之所及也; 在肌膚,針石(中醫用針或石針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中醫湯藥名,火齊湯)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 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矣。” 居五日,桓公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注譯】 扁鵲見蔡桓公〔扁鵲(biàn què):姓秦,名越人,戰國時鄚(mò)地(今河北省任丘縣境內)人,醫術高明。所以人們就用傳說中的上古神醫扁鵲的名字來稱呼他。見:進見、謁見。蔡桓公:蔡國(今河南省蔡縣一帶)的國君。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立:站立。有間(jiàn):一會兒。〕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君:國君您(指蔡桓公)。疾:病疾。腠(zòu)理:皮膚的紋理。不治將恐深:不及時治療的話恐怕將要更加厲害。將:將要。恐:恐怕。深:厲害、更甚。〕桓侯曰:“寡人無疾。”〔桓侯:即蔡桓公。寡人:古代諸侯國的國君對自己的謙稱。〕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出:退出。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醫生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為(自己的)功勞。之:結構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好(hào):喜歡。不病:沒有疾病(的人),此作名詞性詞組。以為功:即“以(之)為功”(省略介詞賓語),意思是“把(它)作為功勞。”〕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居:止、停。居十日:待(dāi)了十天。復:再次。肌膚:肌肉和皮膚。益:更加。〕桓侯不應。〔應(yīng):答應、理睬。〕扁鵲出,桓侯又不悅。〔悅(yuè):高興。〕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望桓侯而還走:(扁鵲)望見蔡桓公轉身就跑。而:連詞,表順承。還(huái):同“旋”,意思是“回轉”、“掉轉”。走:跑。〕桓侯故使人問之,〔故:特意。使:令、讓。問之:問他(指扁鵲)。〕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湯熨之所及也:(是)湯、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湯(tàng):同“燙”,即用熱水焐(wù)。熨(yùn):用藥物熱敷。之:助詞,無實義。所及:所達到的(所字結構)。也:語氣助詞,表判斷。〕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針石:金屬針和石針。這里指針刺治病。〕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火齊(jì):火齊湯,一種清火、治腸胃病的湯藥。齊:同“劑”。〕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司命之所屬:司命所管的。司命:傳說中掌管生死的神。屬:管。之:助詞,無實義。無奈何:沒有辦法。奈何:怎么辦、怎么樣。也:語助詞,表肯定。〕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今在:現在(疾病)在……。是以:即“以是”,意思是“因此”。是:指示代詞,此。無請:不問,意思是不再說話。請:問。矣:語助詞,表肯定,了。〕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體痛:身體疼痛。索:尋找。已逃秦矣:已經逃(到)秦國去了。逃秦:即“逃(于)秦”省略介詞“于”。矣:語助詞,表時間,了。〕桓侯遂死。〔遂(suì):于是。〕 〔小結〕以時間為序,寫扁鵲與蔡桓公的四次見面,又傳神地再現兩人見面時不同的神態、語言和性格,突出扁鵲慧眼識病,熱心及時行醫,又機智避禍,和桓公的驕橫自信、諱疾忌醫。結尾,扁鵲不得不逃亡,暗示了專制君主統治下的殘暴。文中深刻揭示了及時醫過,防微杜漸的道理,頗能引人深思。 【譯文】 一天,扁鵲進見蔡桓公,站了好一會兒說道:“您有病在皮膚的紋理,要是不治,恐怕會加重。”桓公回答說:“我沒有病。”扁鵲退出后,桓公說:“醫生總是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并把這作為自己的功勞。”過了十天,扁鵲又拜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已經到了肌膚,要是不治,就會更加厲害了。”桓公聽后不理睬他。扁鵲退出,桓公又是很不高興。過了十天,扁鵲再次拜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已經進入腸胃,要是不治,就更加嚴重了。”桓公仍不理睬他。扁鵲退出,桓公又是極不高興。又過了十天,扁鵲遠遠地看見桓公轉身就跑。桓公很奇怪,故此特派人去問他,扁鵲說:“病在皮下,用藥熱敷治療就可以醫治好的;病在肌膚之間,用針刺就可以醫治好的;病在腸胃中,用清火湯劑就可以醫治好的;要是病在骨髓,那就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的了,我就沒有辦法治療了。現在桓公的病已發展到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過問了。”過了五天,桓公感到渾身疼痛,便派人去尋找扁鵲,這時,扁鵲已經逃到秦國去了。 〔簡析〕本文描寫了古代神醫為諸侯王診斷疾病,被君王粗暴地回絕,而最終逃亡而去的故事,主要截取二人三次對話的片斷,最后以神醫對病理的論述,和君王終于病死作為結局,故事情節起伏,線索明晰,結構完整。作者注意在層層對比、步步深入中,顯示扁鵲的精明診斷,深通病理,對病人苦苦衷告、高度負責的精神;同時揭露諸侯王不納忠告,剛愎(bì)自信、諱疾忌醫、頑劣不化,最終自食其果、病發身亡。 本文的描寫隱含著作者的暗諷,如寫蔡桓公對神醫的猜忌和偏見,寫他“不應”、“不悅”的專橫,以及寫神醫扁鵲未能治病,卻不得不逃亡,都對封建統治者的專制給予了揭露。 僅就寫作的手法和目的而言,韓非的寫作水平是很高的,而且文章的寓言作用也發揮得很好.但是因為古人的知識水平有限,編出來的東西就有問題,比如這種先在表皮,然后轉移進肌肉,最后進入骨頭的疾病其實根本是不存在的。而蔡桓公所說的“醫者好治不病以為功”倒是挺客觀,因為許多疾病本來就是自愈的!現在看這篇文章應該注意的是如何揚棄,揚:不能太獨斷要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棄:神醫都是杜撰出來的,自稱神醫的大部分是騙子。如果韓非活到現代是不會寫出這樣的文章的,現代人比古代的人至少在知識上水平要高得多了!
《紀昌學射》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學習什么技藝,都要從學習這門技藝的基本功入手,扎實的基本功是不斷取得進步的基礎。另外,這則寓言也讓我們體會到了學習者的恒心和毅力,以及名師教導對學習的重要性。
詳細寫飛衛讓紀昌練眼力,1.他在織布機下面注視梭子來回穿梭,2.他把虱子看成車輪那么大!略寫了他練習怎樣開弓,怎樣放箭。 紀昌學射 《紀昌學射》是一則寓言故事,故事中人物個性鮮明,好學的紀昌,堪稱名師的飛衛,本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紀昌在名師飛衛的指導下,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終于成為射箭高手。讓我們通過這則寓言體會到在良師的引導下,要刻苦學習,有恒心,有毅力。終會成為祖國的棟梁。(即實現自己的夢想)。 《紀昌學射》出自《列子·湯問》(又名《沖虛經》);《列子·湯問》是道家重要的典籍,相傳為戰國時鄭國人列御寇所著,其中保存了許多先秦時代優秀的寓言故事,民間故事。 《列子》只剩八篇,相傳是戰國時列御寇【又名列寇】所撰,東周威烈王時期鄭國圃田人。戰國早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寓言文學家。那時,由于人們習慣在有學問的男人姓氏后面加一個“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稱為“列子”。2原文 懷禪微刻《紀昌學射》 甘蠅,古之善射者,彀[gòu]弓而獸伏鳥下。弟子名飛衛,學射于甘蠅,而巧過其師。 紀昌者,學射于飛衛。飛衛曰:“爾先學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紀昌歸,偃[yǎn]臥其妻之機下,以目承牽挺。二年后,雖錐末倒眥[zì],而不瞬也。 以告飛衛,飛衛曰:“未也,必學視而后可。視小如大,視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牦[máo]懸虱于牖[yǒu],南面而望之 。旬日之間,浸[jìn]大也。三年之后,如車輪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gǎn]射之,貫虱之心,而懸不絕。 以告飛衛。飛衛高蹈拊膺[fǔ yīng]曰:“汝得之矣!”3注釋及譯文 ①甘蠅:古代傳說中善于射箭的人。 ②彀(ɡòu)弓:拉滿弓弦。 ③飛衛:古代傳說中的善射者。 ④紀昌:古代傳說中的善射者。 ⑤偃臥:仰臥。機:這里專指織布機。 ⑥牽挺:織布機上提綜的踏腳板。因其上下動作,故可練目不瞬。 ⑦錐末:錐尖。眥(zì):眼角。靠近鼻子的為內眥,兩翼的為外眥。 ⑧氂(máo):牛尾毛。 ⑨燕角之弧:用燕國出產的牛角做成的弓。朔蓬之簳(ɡǎn):用楚國蓬梗做成的箭。朔,當為“荊”字之誤。荊,楚國,出產良竹。蓬,蓬草,桿可做箭。簳,箭桿。 ⑩膺(yīnɡ):胸膛。1.善:擅長,善于2.彀弓:張弓、拉開弓。 彀:滿3.伏:倒下,倒伏。4.學射于飛衛。于:向5.而巧(過)其師。而:但是。過:超過 。巧:本領。句譯:而且技藝超過了他的師傅。6.爾:你7.不瞬:不眨眼,瞬:眨眼8.而后可言射也。而:表承接。后:然后。言:談及。9.偃臥:仰面躺下。10.以目承牽挺。以:用。承:這里是由下向上注視的意思。牽挺,織布機的梭子。11.雖錐末倒眥。 雖:即使 。倒:尖向下落下。眥:眼眶。句譯:即使用錐尖刺到了(紀昌的)眼眶。12.以告飛衛:把這件事告訴飛衛13.未也:還不行啊14.亞:次;再15.視微如著: 微:細小;微小。著:明顯。即言看細微的東西像大物一樣。16.牖:窗戶17.南面:面向南。18.旬日:十日。19.浸:逐漸;漸漸。20.以睹余物:用這種眼光看其他的事物。21乃用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乃:于是,就。燕角之弧:燕國(燕地)牛角做的弓。弧,弓。簳:北地蓬梗做的箭。朔:北方。簳:箭桿。22.貫:穿透。23.而懸不絕 絕:斷 句譯:指懸虱的毛不斷。24.高蹈:跳高。25.拊:拍。膺:胸。26.汝:你27.得:掌握28.絕:斷29.承:提譯文 甘蠅是古代一個善于射箭的人,拉開弓,獸就倒下,鳥就落下,百發百中。甘蠅的一個弟子名叫飛衛,向甘蠅學習射箭,但他射箭的技巧卻超過了他的師傅。紀昌又向飛衛學習射箭。飛衛說:“你先學會看東西不眨眼睛,然后我們再談射箭。”紀昌回到家里,仰臥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用眼睛注視著織布機上的梭子練習不眨眼睛。幾年之后,即使錐子尖刺在他的眼眶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紀昌把自己練習的情況告訴了飛衛,飛衛說:“這還不夠啊,還要學會視物才行。要練到看小物體像看大東西一樣清晰,看細微的東西像顯著的物體一樣容易,然后再來告訴我。”紀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懸掛在窗口,面向南朝遠遠地看著它,十天之后,看虱子漸漸大了;幾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車輪那么大。用這種方法 看其他東西,都像山丘一樣大。紀昌便用燕地的牛角裝飾的弓,用北方出產的篷竹作為箭桿,射那只懸掛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中間,但繩子卻沒有斷。 紀昌又把自己練習的情況告訴了飛衛,飛衛高興得抬高腳踏步,跺腳,拍胸膛。說道:“你已經掌握了射箭的訣竅了!” (紀昌把飛衛的功夫全部學到手以后,覺得全天下只有飛衛才能和自己匹敵,于是謀劃除掉飛衛。終于有一天兩個人在野外相遇。紀昌和飛衛都互相朝對方射箭,兩個人射出的箭正好在空中相撞,全部都掉在地上。最后飛衛的箭射完了,而紀昌還剩最后一支,他射了出去,飛衛趕忙舉起身邊的棘刺去戳飛來的箭頭,把箭分毫不差的擋了下來。于是兩個人都扔了弓相擁而泣,互相認為父子,發誓不再將這種技術傳給任何人。)4感悟學習一定要下功夫,扎扎實實地打好基礎。在學習過程中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枯燥無味。還表現了紀昌虛心聽取師傅的教誨,勇于吃苦,善于學習的精神,努力學習。當老師的,一定要教學有方,善于指導,因材施教,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做學生的,一定要謹尊師教,善于學習,勇于吃苦,不怕枯燥,練好基本功,刻苦用功,才能獲得真正的本領!本文闡述了無論學什么技術都沒有捷徑可走,都要從學習這門技術的基本功入手,扎扎實實、鍥而不舍的進行訓練的道理;同時說明只要有恒心,有毅力,踏踏實實、精益求精就能到達光輝的頂點. 文中飛衛要紀昌掌握的要領是:1.爾先學不瞬。2.視小如大,視微如著。說明了在學習過程中,名師的教導和學生的虛心好學也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可以讓學生少走彎路,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紀昌是一個勤奮好學,有恒心和毅力,對事業執著追求的人。這個故事同時告訴我們:學習要把基礎打好,不要把整天的時間用在學習的形式上,不要把時間浪費在部分難題上,真正的學問不是靠難題和形式主義能夠得到的。5喻義 一是要能吃苦,持之以恒才會成功。二是大本領往往要從小處練起。三是要嚴格遵守老師的教誨,踏踏實實。 6啟示 要練成一身真功夫,需要克服無數困難,付出無數心血和努力。“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絕非虛言。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纪昌学射是谁写的呢?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鼻骨复位多少钱啊?鼻骨骨折复位大概需要多
- 下一篇: 《春游》第十六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