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是谁写的呢?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桂林山水是谁写的呢?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桂林山水 作者:陳淼 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們乘著木船蕩漾在漓江上,來觀賞桂林的山水。 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后移。 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游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霧迷蒙,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陳淼資料 生辰:1954年9月 民族:漢 祭日:2004年6月21日 籍貫:山東高青 地區:石家莊 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 職業:石家莊機械化步兵學院特種作戰教研室副教授 “戴著大校軍銜,背著綠色挎包,穿著軍用膠鞋,蹬著老式‘永久牌’自行車,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這是人們印象中的陳淼。這位石家莊機械化步兵學院的副教授,在去年6月21日的偵察兵動力傘飛行試驗中,不幸犧牲。 陳淼善良、熱心;陳淼真誠、坦率;陳淼樸實、謙和;陳淼刻苦好學、不恥下問;陳淼淡泊名利、舍己為人……人們用不同的語言贊頌這位生命在平凡崗位上閃光的共產黨員,追述他所做過的件件平凡小事。 “天空飄著雪花,狂風刮得人睜不開眼,我們學員穿著大衣,而唯獨陳教員穿著單薄的迷彩服。他調整了隊形,讓學員背著風,自己卻頂著風授課1個多小時,嘴唇都凍紫了,我幾次把大衣給他,都被推了回來。”教員白立華談起他當學員時的一件往事,“事情雖小,但陳淼對學員體貼入微的關愛,使我們深受感動。” 得知陳淼犧牲的消息,陳淼的老戰友孫福全悲痛不已。當年陳淼當班長時,孫福全是副班長,后來退伍回鄉當了農民,生活比較困難。陳淼多年如一日,在生活上接濟孫福全一家,并資助他的兒子上學。 “我和陳淼第一次見面是在一個汽車站,他剛跟我說了一句話,見到一個拄著拐杖的老太太要過馬路,就趕緊跑過去攙扶,一直把老人送上公共汽車。”陳淼的妻子馮超英回憶起兩人談戀愛時的情景說,“當時我就覺得這個人心眼好。后來,我們生活在一起,發現他對保姆、孤寡老人、農村的戰友都特別好,總是盡最大努力幫助人家。” 陳淼做了好幾年的正團職教員,按規定只有評上副教授職稱,才能晉職。1998年底,有一個為他申報副教授創造條件的好機會。陳淼和教研室的同事們共同研制出“雷達模擬訓練系統”,在申報軍隊科技進步獎時,陳淼看到名額有限,主動提出自己不參加申報。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教研室副主任張泌華說:“有的人見榮譽就爭,陳淼卻主動相讓,讓我受到了極大的震撼。” 后來,這項成果獲得了軍隊科技進步獎,并向全軍推廣。有人說陳淼虧了,他卻不以為然地一笑了之,依舊我行我素,多次在合作的科研成果和論文上,劃去自己的名字,或將第一作者改為最末署名。由于副教授職稱多年后才解決,他在正團職教員的位置上一干就是8年半。 陳淼把名利看得很淡,但面對工作、面對困難他卻從不相讓。他先后參與編寫了《中國軍事訓練百科全書》《軍事情報技術》《特種警衛勤務》等12部著作;他參與研制雷達模擬器等7項課題獲得軍隊科技進步獎;他在全軍首創將雷達回波聲響應用到教學中,使教學效率提高了4倍;他為全軍培養了3000多名偵察技術骨干,在歷次“愛爾納·突擊”國際偵察兵比武中揚威的中國隊員中都有他的學生…… 在校園里,許多人稱陳淼為“大校修理工”。在他時刻不離身的綠色挎包里,裝著電烙鐵、焊錫膏、萬能表等工具。陳淼擔任教員時,負責《偵察雷達》《照相雷達》《夜視器材》等特種作戰裝備器材課。在教研室的器材室整齊地擺放著200多部照相機、雷達、雷達模擬器和上千件器材。16年來,陳淼都是自己擦拭、保養和維修這些器材。時間長了,他成為學院頗有名氣的“修理工”。 一次戰場偵察監視系統壞了,送到廠家修理要往返上千里,花費近萬元。陳淼自己攻關,只花20元買了一個零件就修好了。名氣大了,大家的電視、音響、錄音機等家電有了毛病都找他。陳淼來者不拒,從來都是上門服務,免費修理。 動力傘訓練是石家莊機械化步兵學院新增加的一項探索性教學課題。動力傘跳傘訓練的危險性舉世公認,每年都有人為之獻身。學院接到這個教學課題時,本來只安排陳淼負責室內教學,他找到教研室領導說:“我都50歲的人了,研究新課題的機會不多了。這一課題就讓我給年輕人探個路吧。”就這樣,陳淼和比他小二三十歲的小伙子們一起踏上了探索之路。 動力傘技術性強,陳淼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了大量技術資料,領會飛行要領。發動機是動力傘的心臟,他利用自己掌握的機械知識,反復拆裝,不斷琢磨,很快成了內行。實地訓練時正值盛夏,陳淼和年輕人一起,一次又一次地進行飛行訓練。由于訓練強度大,一般練三四遍就要休息一次,可他一練就是十幾遍。為此,他的腋下被傘繩勒出了兩道深深的血痕;每次訓練完畢,他的兩只胳膊都疼得抬不起來。 2004年6月21日,動力傘訓練在80多米的山崖上展開。由于危險系數加大,課題組領導在跳傘名單中,勾掉了陳淼的名字。但他執意要為大家再做一次示范飛行。 就這樣,陳淼把首跳的危險承擔下來。拖著紫色的傘翼,陳淼向戰友揮揮手,逆風沖刺起傘,到懸崖邊毫不猶豫地縱身一躍,身后的傘翼瞬間猛地升起,飛翔在山巔。不料剛剛飛出山體,一股上升的氣流襲來,右側傘翼出現內折,陳淼冷靜地抖動傘繩,傘翼暫時恢復了正常。突然,又一股更強的氣流襲來,傘翼出現了大面積折疊,呈螺旋狀急速墜落。由于事發突然,高度太低,陳淼已來不及再次排除險情,重重摔在一道石坎上…… 就這樣,陳淼走了。這悲壯的一幕,將激勵著戰友們去完成他未竟的事業。 2、陳淼 性 別: 男 出生年月: 1927-1981 民 族: 漢族 遼寧大連人。中共黨員。1949年畢業于華北聯大文藝學院文學系研究生部。歷任全國文協創作員。中央文學研究所教務所秘書,研究員。中國作家協會秘書室主任,鞍鋼黨委組織部副部長,鞍山市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遼寧分會專業作家。1950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散文集《早晨集》、《春雨集》,中篇小說《勞動姻緣》,短篇集《煉鋼工人》、《紅榜的故事》,話劇劇本《紅旗歌》(合作)等。 3.陳淼 1966年8月8日出生,湖南省耒陽市人,漢族,1985年1月1日參加工作,現任耒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工作時間 單位及職務 1985.1~1997.5 任耒陽市檢察院干事(1986.7~1988.7 湖南省廣播電視大學法律大專班學員). 1997.5~1998.10 任耒陽市檢察院檢察長助理. 1998.10~1999.1 任耒陽市導子鄉人民政府鄉長. 1999年1月至今 任耒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4 陳 森 1939年10月生,中共黨員,山西省浮山縣人。1982年9月至1984年7月在山西省委黨校中青年干部培訓班學習。入學前任中共浮山縣委辦公室主任;畢業后任吉縣縣委副書記,隰縣人民政府縣長,現任安澤縣委書記。發表論文"鄉鎮綜合改革的新路子"、"走產業化道路是農業縣的一條出路"、"黨的宗旨與改革開放"等。在林業建設、農村經濟發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抗洪救災等項工作中受到省、地的表彰獎勵。
唐代韓愈的詩句“水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 ”。《記金華的雙龍洞》的作者是我國著名教育家、文學家葉圣陶。《濃碧》 作者袁鷹《七月的天山》作者是 碧野,晉冀魯豫北方大學、華北大學教員,中央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作家協會駐會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委員,湖北作家協會副主席、顧問。
“桂林山水甲天下”出處:嘉泰改元桂林大比與計偕者十有一人九月十六[ 宋 ] 王正功原文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士氣未饒軍氣振,文場端似戰場酣。九關虎豹看勁敵,萬里鹍鵬竚劇談。老眼摩挲頓增爽,諸君端是斗之南。原文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士氣未饒軍氣振,文場端似戰場酣。九關虎豹看勁敵,萬里鹍鵬竚劇談。老眼摩挲頓增爽,諸君端是斗之南。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是出自吳邁的《桂林山水》,原文節選如下:桂林處處皆勝景,漓江山水堪稱其中的典范。漓江風光尤以桂林陽朔為最,“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無山無水不入神”,高度概括了陽朔自然風光的美。我們選擇了從陽朔到桂林的路線,逆流暢游漓江。船駛出不久,遠遠地見到一座峰頂懸掛著一輪初日,縷縷陽光從云中穿過,江中波光粼粼,與群山倒影交相輝映,令人疑是到了仙境。如果說北方的山是豪邁﹑厚重的,那么桂林的山則顯得嫵媚﹑秀美。
獨秀峰山下一巖洞石壁上刻有千古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羅碧帶青意可參。1.“桂林山水甲天下”,幾百年來作為贊美桂林山水景色的不朽名句可謂家喻戶曉。但這一名句的出處卻一直懸而未決。 2. 對于這句話的出處,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歷代考證中,有人認為是從宋代范成大所說“桂林之秀,宜為天下第一”轉化而來;又有人認為它最早起源于南宋末年桂州經略史李曾伯《重建湘南樓記》一文中“桂林山川甲天下,三年間無兵革之警”的句子,后歷代人士沿襲引用,轉換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也有的說它是來自于清代廣西巡撫金武祥《漓江游草》一詩中的“桂林山水甲先下”。還有張洵的“桂林山水冠衡湘”,鄧公銜的“桂林巖洞冠天下”,曾幾的“江山清絕勝中原”,張孝祥的“桂林山水之勝甲東南”等等。幾百年來人們都不確定這一名句真正撰于何處。 3. 直到1983年,桂林的一位名叫楊寅生的拓碑師傅有一次在獨秀峰石刻拓印碑文時,在鐘乳石下發現一塊從來未被人所知的詩碑,其中有一句詩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 據這塊詩碑的前言記載,這首詩是南宋慶元、嘉泰年間擔任過廣西提點刑獄并代理靜江知府的四明(今浙江寧波)人王正功所作。從而結束了百年的不休爭論。這一發現比原來的說法提前了六百八十五年。 4.八百年前的宋代時任廣西提點刑獄兼權府事的王正功,在為赴京城趕考的桂林考生餞行的宴會上,當眾賦詩,最早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說。王正功一生為官正直清廉,不懼權貴,因此為官幾十年,雖然也頗有政績,為民眾所贊,卻始終未能青云直上。慶元六年,才提拔到桂林任廣南西路提點刑獄權知府事,當年他已68歲高齡。嘉泰元年恰逢值年大比之年,廣西學子鄉試者,共得舉人11名,王正功很為學子們高興,便依鹿鳴宴慣例宴請中舉的學子。在與學子對飲時,王正功作詩相勉,以志其盛,在微曛中揮筆而就,作七律二首:“百嶂千峰古桂州,向來任務固難儔。 峨冠共應賢能詔,策足誰非道藝流。 經濟才猷期遠器,縱橫禮樂對前旒。 三君八俊具鄉秀,穩步天津最上頭。”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 時期未饒軍氣振,文場端似戰場酣。 九關戶保看勍敵,萬里鯤鵬佇劇談。 老眼摩挲頓增爽,諸群端是斗之南。” 5.“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便從這酒桌邊傳遍華夏,久經傳唱,后有一位叫張次良的人將這兩首詩完整地刻在了著名景點獨秀峰南麓的讀書巖上方。賦此詩后不久,發生了興安縣令放縱兒子打死縣衙小吏案,王正功因秉公執法而違背了官場潛規則,竟被誣告罷官。也許是王正功被罷官的緣故,不知是當事人為了脫離干系,用泥淖蓋住了讀書巖上方的那塊石碑,還是因為巖壁間的泥沙經過歲月的風雨侵襲而遮住了那塊石碑,不久就不見天日了,隨著歲月的推移,只留下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在坊間流傳而不絕于世。 6. 雖然王正功作詩的本意不是贊美桂林山水,而是希望學子們在學業上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使自己在學業上要如同桂林山水一般,秀甲天下。但“桂林山水甲天下”這一詩句,隨著時間的推移卻成為贊美桂林山水最具概括性、最具生命力、最經典的詩句 ,包容了所有人的想象力,使桂林山水名揚天下。 7.在后來舉行的“桂林山水甲天下”詩作研討會上,中國詩詞、文博專家一致認定:此句出自南宋王正功的詩作。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洪本健說,王正功的詩句及好地凸現出桂林的山青、水秀、洞奇和石美,確立了桂林作為風景旅游城市在中國乃至國際上的地位。
說起“桂林山水甲天下”,可謂家喻戶曉。但這一不朽名句的出處,卻鮮為人知。 801年前的宋代,時任廣西提點刑獄兼權府事的王正功,在為赴京城趕考的桂林考生餞行的宴會上,當眾賦詩,最早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說。1983年,桂林市文物工作者在對獨秀峰石刻進行清理時,意外發現這里刻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字句。 由于宋代旅游的發展,不少人留下了與王正功類似的溢美之詞。如張洵的“桂林山水冠衡湘”,鄧公銜的“桂林巖洞冠天下”,曾幾的“江山清絕勝中原”,張孝祥的“桂林山水之勝甲東南”等等。其中,南宋末年的李曾伯在《重修湘西樓記》中直書“桂林山川甲天下”,與王正功的提法十分類似。 另外,據目前考證發現,歷史上最早贊美桂林山水的文章出自南北朝時的大學者顏延之。宋文帝元嘉初年(公元424年),他來到桂林獨秀峰游玩,感悟山水之際,揮筆寫下“未若獨秀者,峨峨郛邑間”的詩句。
唐代韓愈的詩句“水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 ”。《記金華的雙龍洞》的作者是我國著名教育家、文學家葉圣陶。《濃碧》 作者袁鷹《七月的天山》作者是 碧野,晉冀魯豫北方大學、華北大學教員,中央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作家協會駐會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委員,湖北作家協會副主席、顧問。
“桂林山水甲天下”出處:嘉泰改元桂林大比與計偕者十有一人九月十六[ 宋 ] 王正功原文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士氣未饒軍氣振,文場端似戰場酣。九關虎豹看勁敵,萬里鹍鵬竚劇談。老眼摩挲頓增爽,諸君端是斗之南。原文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士氣未饒軍氣振,文場端似戰場酣。九關虎豹看勁敵,萬里鹍鵬竚劇談。老眼摩挲頓增爽,諸君端是斗之南。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是出自吳邁的《桂林山水》,原文節選如下:桂林處處皆勝景,漓江山水堪稱其中的典范。漓江風光尤以桂林陽朔為最,“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無山無水不入神”,高度概括了陽朔自然風光的美。我們選擇了從陽朔到桂林的路線,逆流暢游漓江。船駛出不久,遠遠地見到一座峰頂懸掛著一輪初日,縷縷陽光從云中穿過,江中波光粼粼,與群山倒影交相輝映,令人疑是到了仙境。如果說北方的山是豪邁﹑厚重的,那么桂林的山則顯得嫵媚﹑秀美。
獨秀峰山下一巖洞石壁上刻有千古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羅碧帶青意可參。1.“桂林山水甲天下”,幾百年來作為贊美桂林山水景色的不朽名句可謂家喻戶曉。但這一名句的出處卻一直懸而未決。 2. 對于這句話的出處,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歷代考證中,有人認為是從宋代范成大所說“桂林之秀,宜為天下第一”轉化而來;又有人認為它最早起源于南宋末年桂州經略史李曾伯《重建湘南樓記》一文中“桂林山川甲天下,三年間無兵革之警”的句子,后歷代人士沿襲引用,轉換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也有的說它是來自于清代廣西巡撫金武祥《漓江游草》一詩中的“桂林山水甲先下”。還有張洵的“桂林山水冠衡湘”,鄧公銜的“桂林巖洞冠天下”,曾幾的“江山清絕勝中原”,張孝祥的“桂林山水之勝甲東南”等等。幾百年來人們都不確定這一名句真正撰于何處。 3. 直到1983年,桂林的一位名叫楊寅生的拓碑師傅有一次在獨秀峰石刻拓印碑文時,在鐘乳石下發現一塊從來未被人所知的詩碑,其中有一句詩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 據這塊詩碑的前言記載,這首詩是南宋慶元、嘉泰年間擔任過廣西提點刑獄并代理靜江知府的四明(今浙江寧波)人王正功所作。從而結束了百年的不休爭論。這一發現比原來的說法提前了六百八十五年。 4.八百年前的宋代時任廣西提點刑獄兼權府事的王正功,在為赴京城趕考的桂林考生餞行的宴會上,當眾賦詩,最早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說。王正功一生為官正直清廉,不懼權貴,因此為官幾十年,雖然也頗有政績,為民眾所贊,卻始終未能青云直上。慶元六年,才提拔到桂林任廣南西路提點刑獄權知府事,當年他已68歲高齡。嘉泰元年恰逢值年大比之年,廣西學子鄉試者,共得舉人11名,王正功很為學子們高興,便依鹿鳴宴慣例宴請中舉的學子。在與學子對飲時,王正功作詩相勉,以志其盛,在微曛中揮筆而就,作七律二首:“百嶂千峰古桂州,向來任務固難儔。 峨冠共應賢能詔,策足誰非道藝流。 經濟才猷期遠器,縱橫禮樂對前旒。 三君八俊具鄉秀,穩步天津最上頭。”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 時期未饒軍氣振,文場端似戰場酣。 九關戶保看勍敵,萬里鯤鵬佇劇談。 老眼摩挲頓增爽,諸群端是斗之南。” 5.“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便從這酒桌邊傳遍華夏,久經傳唱,后有一位叫張次良的人將這兩首詩完整地刻在了著名景點獨秀峰南麓的讀書巖上方。賦此詩后不久,發生了興安縣令放縱兒子打死縣衙小吏案,王正功因秉公執法而違背了官場潛規則,竟被誣告罷官。也許是王正功被罷官的緣故,不知是當事人為了脫離干系,用泥淖蓋住了讀書巖上方的那塊石碑,還是因為巖壁間的泥沙經過歲月的風雨侵襲而遮住了那塊石碑,不久就不見天日了,隨著歲月的推移,只留下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在坊間流傳而不絕于世。 6. 雖然王正功作詩的本意不是贊美桂林山水,而是希望學子們在學業上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使自己在學業上要如同桂林山水一般,秀甲天下。但“桂林山水甲天下”這一詩句,隨著時間的推移卻成為贊美桂林山水最具概括性、最具生命力、最經典的詩句 ,包容了所有人的想象力,使桂林山水名揚天下。 7.在后來舉行的“桂林山水甲天下”詩作研討會上,中國詩詞、文博專家一致認定:此句出自南宋王正功的詩作。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洪本健說,王正功的詩句及好地凸現出桂林的山青、水秀、洞奇和石美,確立了桂林作為風景旅游城市在中國乃至國際上的地位。
說起“桂林山水甲天下”,可謂家喻戶曉。但這一不朽名句的出處,卻鮮為人知。 801年前的宋代,時任廣西提點刑獄兼權府事的王正功,在為赴京城趕考的桂林考生餞行的宴會上,當眾賦詩,最早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說。1983年,桂林市文物工作者在對獨秀峰石刻進行清理時,意外發現這里刻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字句。 由于宋代旅游的發展,不少人留下了與王正功類似的溢美之詞。如張洵的“桂林山水冠衡湘”,鄧公銜的“桂林巖洞冠天下”,曾幾的“江山清絕勝中原”,張孝祥的“桂林山水之勝甲東南”等等。其中,南宋末年的李曾伯在《重修湘西樓記》中直書“桂林山川甲天下”,與王正功的提法十分類似。 另外,據目前考證發現,歷史上最早贊美桂林山水的文章出自南北朝時的大學者顏延之。宋文帝元嘉初年(公元424年),他來到桂林獨秀峰游玩,感悟山水之際,揮筆寫下“未若獨秀者,峨峨郛邑間”的詩句。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桂林山水是谁写的呢?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一台公交车多少钱啊?公交车多少钱一辆?
- 下一篇: 最新的电影网站给个免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