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比黄花瘦是谁画的呢?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人比黄花瘦是谁画的呢?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這是兩首不同的詞,“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出自宋代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出自元代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簡介:《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表達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獨與寂寞的心情。《天凈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一首小令。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原詞:《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宋代:李清照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櫥 通:廚)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人比 一作:人似;銷 一作:消)釋義:薄霧彌漫,云層濃密,日子過得愁煩,龍腦香在金獸香爐中繚裊。又到了重陽佳節,臥在玉枕紗帳中,半夜的涼氣剛將全身浸透。在東籬邊飲酒直到黃昏以后,淡淡的黃菊清香溢滿雙袖。莫要說清秋不讓人傷神,西風卷起珠簾,簾內的人兒比那黃花更加消瘦。《天凈沙·秋思》元代: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釋義: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凄厲的哀鳴。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人比黃花瘦----讀李清照的《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醉花陰》 李清照的這首《醉花陰》詞,表面上是寫深秋佳節孤獨寂寞的心緒,實則寫得是重陽節思念丈夫的心情。 上片寫秋涼情景,是薄霧濃云,這種陰郁的天氣郁悶難耐,半夜的清冷孤單,獨坐在室內百無聊賴地看著香爐里瑞腦香裊裊地青煙,消磨著無盡的寂寞哀愁。寥寥數語就把一個閨中少婦心事重重的愁態勾畫了出來。在瑞腦消金獸的孤獨感之后,緊接著是佳節又重陽,此乃弦外之音,暗示當此良辰佳節,丈夫不在身邊。古人對重陽節非常注重,是親人團聚、相攜喝酒、登高之日。一個又字有著非常濃郁的感情色彩,突出的表現她的傷感情緒。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玉枕孤眠,紗廚獨寢,該是怎樣一種孤衾難眠的長夜呢?半夜涼初透不僅僅是時令轉涼而帶來的感受,而是更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啊。 下片更進一步抒懷,黃昏時節,獨自把盞賞菊,已自神傷,而此時的菊花開得極盛極美,而暗香盈袖更形孤獨難堪,暗指她無法排遣對丈夫的思念。后三句,寫西風乍起,卷簾而入,使人愁思更深,以黃花來比喻人因相思而憔悴,襯托出莫道不消魂的深意。而一個瘦字,在整篇中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把愁字推向了最高峰,給讀者帶來了強烈的震撼力。這里的簾卷西風運用了倒裝句的表現形式,把正常的詞序西風卷簾給倒裝過來,這樣不僅音韻鏗鏘,正好滿足詞的需要,而且用了兩個高昂的陰平聲西風放在句末,就突出了西風的意境,與詞中的消魂和人比黃花瘦熔成一片,藝術效果非常顯現的。
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趙明誠分別之后所寫,它通過悲秋傷別來抒寫詞人的寂寞與相思情懷。早年,李清照過的是美滿的愛情生活與家庭生活。作為閨閣中的婦女,由于遭受封建社會的種種束縛,她們的活動范圍有限,生活閱歷也受到重重約束,即使象李清照這樣上層知識婦女,也毫無例外。因此,相對說來,他們對愛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體驗也更細膩一些。所以,當作者與丈夫分別之后,面對.單調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來抒寫自己的離愁別恨了。這首詞,就是這種心情的反映。從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寫獨居的痛苦與相思之情,但這種感情在詞里卻無往而不在。 上片寫秋涼情景。首二句就白晝來寫:“薄霧濃云愁永晝。”這“薄霧濃云”不僅布滿整個天宇,更罩滿詞人心頭。“瑞腦消金獸”,寫出了時間的漫長無聊,同時又烘托出環境的凄寂。次三句從夜間著筆,先點明節令:“佳節又重陽”。隨之,又從“玉枕紗廚”這樣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與詞人特殊的感受中寫出了透人肌膚的秋寒,暗示詞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貫穿“永晝”與“一夜”的則是“愁”、“涼”二字。深秋的節候、物態、人情,已宛然在目。這是構成下片“人比黃花瘦”的原因。 下片寫重九感懷。首二句寫重九賞菊飲酒。古人在舊歷九月九日這天,有賞菊飲酒的風習。唐詩人孟浩然《過故人莊》中就有“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之句。宋時,此風不衰。所以重九這天,詞人照樣要“東籬把酒”直飲到“黃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滿了衣袖。這兩句寫的是佳節依舊,賞菊依舊,但人的情狀卻有所不同了:“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上下對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異趣之感。就上下片之間的關系來說,這下片寫的是結果。 比喻的巧妙也是這首詞廣泛傳誦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詩詞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屢見不鮮。如“人與綠楊俱瘦”(宋無名氏《如夢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幾分?”(宋程垓《攤破江城子》),“天還知道,和天也瘦。”(秦觀《水龍吟》)等等。但比較起來卻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寫得這樣成功。原因是,這首詞的比喻與全詞的整體形象結合得十分緊密,極切合女詞人的身份和情致,讀之親切。 詞中還適當地運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韻味。例如,下片寫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卻不見一“菊”字。“東籬’,本來是用陶淵明‘采菊東籬下”詩意,但卻隱去了“采菊”二字,實際是藏頭。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來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飲菊花酒的風習,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氣。“黃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見,全詞不見一個“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態卻俱現紙上。詞中多此一層轉折,吟味時多一層思考,詩的韻味也因之增厚一層。 設問手法也是詞中值得注意的藝術特點之一。明茅映在《詞的》中說:人們“但知傳誦結語(指“人比黃花瘦”句),不知妙處全在‘莫道不消魂’。”這話是很有見地的。“莫道”一句,實際上可以與賀鑄《青玉案》中“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句相媲美。所不同的是“莫道”句帶有反詰與激問的成分。 元伊士珍《瑯環記》有如下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陽《醉花明》詞函致趙明誠。明誠嘆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忌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明城詰之。答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易安作也。”不論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單從這故事的流傳就足以說明李清照的生活體驗不是一般文人所能體驗得了的;他的藝術風格與藝術技巧,也不是一般詞人所能模仿得了的。詞里出現的那種多愁善感、弱不禁風的閨閣美人形象,也正是這樣創造出來的。因為這一形象是封建社會特定歷史時期與特定階層的產物。 所以,今天我們在欣賞時,主要借鑒她的表現手法和表達方法。千萬不要成了“愛上層樓”者,到時還要“為賦新詞強說愁”。但愿讀者諸君莫道不受用,金榜題名時,你比我高興。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出自宋代女詞人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醉花陰為詞牌名。原文: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白話文:薄霧彌漫,云層濃密,日子過得愁煩,龍腦香在金獸香爐中繚裊。又到了重陽佳節,臥在玉枕紗帳中,半夜的涼氣剛將全身浸透。在東籬邊飲酒直到黃昏以后,淡淡的黃菊清香溢滿雙袖。莫要說清秋不讓人傷神,西風卷起珠簾,簾內的人兒比那黃花更加消瘦。
人比黃花瘦這段名句是出自宋朝的女詞人李清照的《醉花陰》。因為宋代男人戴花是種流行時尚,因此宋詞中有很多用花作為詩詞中的用詞。人比黃花瘦是李清照描寫自己思念丈夫的情感,采用的是常用的賦比興的手法。對于詞中提到的黃花,歷史上有很多說法,在此認為黃花指的是菊花比較符合當時的實際。這段名句的《醉花陰》全文如下: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為何說李清照的這首詩詞中的黃花指的是菊花,主要是因為如下幾個原因:從時節來看這首詞的創作目的是李清照在重陽節時寫給丈夫趙明誠的。所謂的重陽節登高賞菊是古代文人雅士,在這個節日必備的高雅活動。菊花作為秋天主要的花卉,自然是李清照通過高潔的菊花所表現自己思念丈夫的情感的一種精神寄托。梅蘭竹菊是古代文人愛好的四種植物,李清照自然會使用菊花這種高雅得到花卉。菊花在古代的另一個稱呼鞠,本又作菊,古代把菊花稱作季秋之月、鞠有黃華。黃花是古代對菊花的一種通俗性的說法。古人善于利用通假字或者指代的手法,而不是直接描寫而失去趣味。李清照用詞的典故李清照的《醉花陰》中有東籬把酒黃昏后這段話。她引用了的陶淵明《飲酒》詩詞。這段“采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是詠菊的名句。人約黃昏后,采菊東籬下是李清照的孤寂的心境描寫。古代文人作詞,都喜歡引用名人名句,這個東籬則是黃花是菊花的明證了。重陽節一個人賞菊花的黃昏,雖然有菊花的清香相伴,卻在重陽節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重逢日子里,看不到愛人。西風吹過美麗的菊花,雖然高潔而又美麗,但是重陽節一過,菊花也會凋零。聯想到孤單的李清照,自然把自己比作菊花一樣思念導致身體清瘦。從上面三點再結合宋朝時期賞花戴花的習俗,菊花作為高雅而又尊貴的花卉,李清照“人比黃花瘦”中的黃花。的確指的就是黃花無疑了。
人比黃花瘦----讀李清照的《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醉花陰》 李清照的這首《醉花陰》詞,表面上是寫深秋佳節孤獨寂寞的心緒,實則寫得是重陽節思念丈夫的心情。 上片寫秋涼情景,是薄霧濃云,這種陰郁的天氣郁悶難耐,半夜的清冷孤單,獨坐在室內百無聊賴地看著香爐里瑞腦香裊裊地青煙,消磨著無盡的寂寞哀愁。寥寥數語就把一個閨中少婦心事重重的愁態勾畫了出來。在瑞腦消金獸的孤獨感之后,緊接著是佳節又重陽,此乃弦外之音,暗示當此良辰佳節,丈夫不在身邊。古人對重陽節非常注重,是親人團聚、相攜喝酒、登高之日。一個又字有著非常濃郁的感情色彩,突出的表現她的傷感情緒。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玉枕孤眠,紗廚獨寢,該是怎樣一種孤衾難眠的長夜呢?半夜涼初透不僅僅是時令轉涼而帶來的感受,而是更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啊。 下片更進一步抒懷,黃昏時節,獨自把盞賞菊,已自神傷,而此時的菊花開得極盛極美,而暗香盈袖更形孤獨難堪,暗指她無法排遣對丈夫的思念。后三句,寫西風乍起,卷簾而入,使人愁思更深,以黃花來比喻人因相思而憔悴,襯托出莫道不消魂的深意。而一個瘦字,在整篇中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把愁字推向了最高峰,給讀者帶來了強烈的震撼力。這里的簾卷西風運用了倒裝句的表現形式,把正常的詞序西風卷簾給倒裝過來,這樣不僅音韻鏗鏘,正好滿足詞的需要,而且用了兩個高昂的陰平聲西風放在句末,就突出了西風的意境,與詞中的消魂和人比黃花瘦熔成一片,藝術效果非常顯現的。
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趙明誠分別之后所寫,它通過悲秋傷別來抒寫詞人的寂寞與相思情懷。早年,李清照過的是美滿的愛情生活與家庭生活。作為閨閣中的婦女,由于遭受封建社會的種種束縛,她們的活動范圍有限,生活閱歷也受到重重約束,即使象李清照這樣上層知識婦女,也毫無例外。因此,相對說來,他們對愛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體驗也更細膩一些。所以,當作者與丈夫分別之后,面對.單調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來抒寫自己的離愁別恨了。這首詞,就是這種心情的反映。從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寫獨居的痛苦與相思之情,但這種感情在詞里卻無往而不在。 上片寫秋涼情景。首二句就白晝來寫:“薄霧濃云愁永晝。”這“薄霧濃云”不僅布滿整個天宇,更罩滿詞人心頭。“瑞腦消金獸”,寫出了時間的漫長無聊,同時又烘托出環境的凄寂。次三句從夜間著筆,先點明節令:“佳節又重陽”。隨之,又從“玉枕紗廚”這樣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與詞人特殊的感受中寫出了透人肌膚的秋寒,暗示詞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貫穿“永晝”與“一夜”的則是“愁”、“涼”二字。深秋的節候、物態、人情,已宛然在目。這是構成下片“人比黃花瘦”的原因。 下片寫重九感懷。首二句寫重九賞菊飲酒。古人在舊歷九月九日這天,有賞菊飲酒的風習。唐詩人孟浩然《過故人莊》中就有“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之句。宋時,此風不衰。所以重九這天,詞人照樣要“東籬把酒”直飲到“黃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滿了衣袖。這兩句寫的是佳節依舊,賞菊依舊,但人的情狀卻有所不同了:“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上下對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異趣之感。就上下片之間的關系來說,這下片寫的是結果。 比喻的巧妙也是這首詞廣泛傳誦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詩詞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屢見不鮮。如“人與綠楊俱瘦”(宋無名氏《如夢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幾分?”(宋程垓《攤破江城子》),“天還知道,和天也瘦。”(秦觀《水龍吟》)等等。但比較起來卻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寫得這樣成功。原因是,這首詞的比喻與全詞的整體形象結合得十分緊密,極切合女詞人的身份和情致,讀之親切。 詞中還適當地運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韻味。例如,下片寫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卻不見一“菊”字。“東籬’,本來是用陶淵明‘采菊東籬下”詩意,但卻隱去了“采菊”二字,實際是藏頭。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來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飲菊花酒的風習,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氣。“黃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見,全詞不見一個“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態卻俱現紙上。詞中多此一層轉折,吟味時多一層思考,詩的韻味也因之增厚一層。 設問手法也是詞中值得注意的藝術特點之一。明茅映在《詞的》中說:人們“但知傳誦結語(指“人比黃花瘦”句),不知妙處全在‘莫道不消魂’。”這話是很有見地的。“莫道”一句,實際上可以與賀鑄《青玉案》中“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句相媲美。所不同的是“莫道”句帶有反詰與激問的成分。 元伊士珍《瑯環記》有如下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陽《醉花明》詞函致趙明誠。明誠嘆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忌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明城詰之。答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易安作也。”不論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單從這故事的流傳就足以說明李清照的生活體驗不是一般文人所能體驗得了的;他的藝術風格與藝術技巧,也不是一般詞人所能模仿得了的。詞里出現的那種多愁善感、弱不禁風的閨閣美人形象,也正是這樣創造出來的。因為這一形象是封建社會特定歷史時期與特定階層的產物。 所以,今天我們在欣賞時,主要借鑒她的表現手法和表達方法。千萬不要成了“愛上層樓”者,到時還要“為賦新詞強說愁”。但愿讀者諸君莫道不受用,金榜題名時,你比我高興。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出自宋代女詞人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醉花陰為詞牌名。原文: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白話文:薄霧彌漫,云層濃密,日子過得愁煩,龍腦香在金獸香爐中繚裊。又到了重陽佳節,臥在玉枕紗帳中,半夜的涼氣剛將全身浸透。在東籬邊飲酒直到黃昏以后,淡淡的黃菊清香溢滿雙袖。莫要說清秋不讓人傷神,西風卷起珠簾,簾內的人兒比那黃花更加消瘦。
人比黃花瘦這段名句是出自宋朝的女詞人李清照的《醉花陰》。因為宋代男人戴花是種流行時尚,因此宋詞中有很多用花作為詩詞中的用詞。人比黃花瘦是李清照描寫自己思念丈夫的情感,采用的是常用的賦比興的手法。對于詞中提到的黃花,歷史上有很多說法,在此認為黃花指的是菊花比較符合當時的實際。這段名句的《醉花陰》全文如下: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為何說李清照的這首詩詞中的黃花指的是菊花,主要是因為如下幾個原因:從時節來看這首詞的創作目的是李清照在重陽節時寫給丈夫趙明誠的。所謂的重陽節登高賞菊是古代文人雅士,在這個節日必備的高雅活動。菊花作為秋天主要的花卉,自然是李清照通過高潔的菊花所表現自己思念丈夫的情感的一種精神寄托。梅蘭竹菊是古代文人愛好的四種植物,李清照自然會使用菊花這種高雅得到花卉。菊花在古代的另一個稱呼鞠,本又作菊,古代把菊花稱作季秋之月、鞠有黃華。黃花是古代對菊花的一種通俗性的說法。古人善于利用通假字或者指代的手法,而不是直接描寫而失去趣味。李清照用詞的典故李清照的《醉花陰》中有東籬把酒黃昏后這段話。她引用了的陶淵明《飲酒》詩詞。這段“采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是詠菊的名句。人約黃昏后,采菊東籬下是李清照的孤寂的心境描寫。古代文人作詞,都喜歡引用名人名句,這個東籬則是黃花是菊花的明證了。重陽節一個人賞菊花的黃昏,雖然有菊花的清香相伴,卻在重陽節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重逢日子里,看不到愛人。西風吹過美麗的菊花,雖然高潔而又美麗,但是重陽節一過,菊花也會凋零。聯想到孤單的李清照,自然把自己比作菊花一樣思念導致身體清瘦。從上面三點再結合宋朝時期賞花戴花的習俗,菊花作為高雅而又尊貴的花卉,李清照“人比黃花瘦”中的黃花。的確指的就是黃花無疑了。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人比黄花瘦是谁画的呢?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电梯大概多少钱啊?一般住宅电梯价格是多少
- 下一篇: a6l多少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