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作者是谁啊?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京华烟云作者是谁啊?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林語堂啊林語堂,1895年 出生于福建一個基督教家庭,父親為教會牧師。 1912年林語堂入上海圣約翰大學,畢業后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后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寫雜文,并研究語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凋”的小品文,成為論語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風聲鶴唳》, 在法國寫《京華煙云》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47年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志。1966年定居臺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以上是我百度出來的林語堂簡介,下面也有地址~嘻嘻,希望對你有幫助~
http://baike.baidu.com/view/78558.htm第一次接觸《京華煙云》,是讀書時代,時代文藝出版社,八七年版,張振玉先生翻譯。在舅舅的書房中看到這本上下兩冊的紅色封面小說,第一反應是張恨水先生的《京華春夢》,但是看了幾頁就知道和那些鴛鴦蝴蝶的相差太遠,而后三天時間看完,第二反應是《紅樓夢》。 勿庸置疑這本書會讓人想起紅樓夢,尤其是我這個初中一年級就將一套紅樓翻脫了線的人。 王府花園和那個多才薄命的紅玉,莫愁的身上,也有著寶釵的影子,而姚木蘭,似探春而多一份從容,少一份刻意和火氣,似湘云而多一份閑情富貴而少一份嬌憨。 不過作為當時的中國文人,以富豪之家族興亡來寫故事,所以就算有些小雷同于紅樓這本巨著,看到似曾相識的畫面和對白的時候會莞爾一笑,不過也還是可以理解。因為這本書的原意是寫給外國人看的書,實際上是想介紹中國社會于西洋人,這種痕跡書中時時可見,而西洋人中看紅樓夢的又有幾個。 《京華煙云》其實也讓我想起過老舍,兩個人筆下的北京就是同一個北京,只是一個寫的是下里巴人的北京,為了生存而掙扎還苦中作些小小的快樂;一個寫的是秋菊冬雪的富貴閑人的北京。正因為富貴閑人,所以盡管生活中有著波瀾,但是更多的是有佳話,有哲學,有風俗,有深談,有閑話,所以淡淡的看來,在有錢又有閑的人的眼睛中的舊北京的人物風景就那樣悠悠地走到了眼前,一杯清茶,手執長卷,就有了橄欖的余味。 第二次接觸《京華煙云》,是多年前的電視劇,基本上沒有留下什么印象,那個時候好像更流行《新白娘子》和《戲說乾隆》,民間是滿大街的‘千年等一會’,除了后來的‘心太軟’讓我聽到吐,之前也就只有這一次,不是不好聽,只是聽得猶如肥肉吃多了的傷。 當時報紙上討論的是‘戲說’和歷史劇,應該走哪條路,那些爭執如今看來都如過眼云煙,想要‘戲說’的現在‘戲說’得一部兩部連三部,想要‘歷史’的也唯美大氣得精益求精,都有市場,也讓遙控器發揮了作用,誰也沒有將另一個擠掉,百花齊放,反而更顯精彩,反正咱們泱泱十億大國,有百分之幾的收視率,就已經是某些國家的傾國傾城了。 藉著新版的東風,還有那么多帖子和地方報紙的推廣,突然被譽為經典的舊版這一段時間在很多的地方臺都有得看,既然經典,當然我也湊熱鬧重溫了一下,不過經典這個東西,真的就是見仁見智了。 我相信那些認為舊版經典的人,是確實喜歡舊版,喜歡其中的人物,喜歡它的主題曲,喜歡它的忠實原著,喜歡它那些我暫時還沒看到的東西,不過,說句我個人的感覺,真的經典嗎?那個年代的臺灣劇好像都是如此吧,當年首播的時候也沒有驚動什么風云。 不想說服裝、布景等等,創作的年代不同,技術的進步,拍攝技法的理念和投資力量的不同,這些方面的差距沒有可比性,硬要說舊版勝過新版,只能說各人口味了。 其實說句實話,演員也沒有可比性,以一省之演員和全國之精英來比,對舊版太不仁慈,但是并不是說一省之內就全無芳草,畢竟演員也是有省籍的。最近看貼,其實爭議最大的就是兩件事情:木蘭和原著。 在這里,我聲明,這只是我個人的觀點,當然有角度的狹隘和個人的喜好,不過我確實盡量想用理智的眼睛看我看到,說我想到的。 說老版經典的人,最大的理由就是芝姐版的木蘭和舊版情節上更忠實于原著。 不用否認,在那一群五官被化妝品描繪得幾乎趕上京劇臉譜的人當中,(當然,那個年代的化妝術就是那樣,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審美觀,很多前衛時尚往往在日后看來都那么可笑,比如大墊肩和高聳的劉海還有蘿卜褲。扯遠了。)芝姐秀麗的五官真如一朵淤泥中的蓮花。忽略她非常個人的表情動作,扮演的木蘭也算不溫不火。 就我個人感覺來說,舊版的木蘭更貼近小說中婚后的木蘭,從開始就給我少婦感覺:充滿閑情逸致的享受著家庭生活,如魚得水的生活在大家庭中,得心應手的料理著小小的麻煩,關注著生活中的細節,在公婆和父母的贊許疼愛中來一點風花雪月,一邊和丈夫有著世俗的夫妻之情,一邊和立夫有著朦朧的精神之愛。出身于清朝之末,受教于民國之初,成熟于阿滿之死,蛻變于國變之時。 不過原著中,最后的洪流就寫得有點薄弱,電視中更加表現得蒼白。當然,這也是因為時代環境而無法強求的東西。 只是這個木蘭和我看小說的時候一樣,常常給我一種迷惑:為什么林先生說‘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木蘭是完美的,但那種完美與其說是性格上的,不如說是生活上的,那樣的受道家哲學影響的性情兒,對生活細節的欣賞享受,是士大夫欣賞的木蘭,可是對我來說,這個女孩子并不是我心目中完美的女性,因為她離真實的生活太遠了,想要當個農婦,穿著粗布衣裳,也只是模仿陶淵明似的隱士生涯,如果沒有了那五斗米,還能那樣完美嗎? 舊版忠于原著,其實忠于的是"故事"情節,在書中既有的情節中表現人物,是不會犯錯,可是在《京華煙云》原著浩如煙海的細節描寫和心理鋪墊的禁錮下,單純的情節也不容易觸動到真正的靈魂。縱觀全書中最觸動我的一段情節之一,就是木蘭訂婚后發現了自己對立夫的思念,認為莫愁會比自己幸福,對于士大夫們欣賞的木蘭來說,雖然有過傷春,也只能耽于精神美感,就那樣過去,然后全情投入到理想婚姻中,得意于自己的婚禮,得意于自己的被長輩喜愛??墒菍τ谖疫@個讀者來說,卻是一口喘不過來的氣。不過,看了舊版的孔立夫之后,我這個氣喘過來了,那個孔立夫,想想也就算了??葱掳?,當然最早看的是劇情介紹,第一感覺是:荒唐,尤其是蓀亞和莫愁,當沒人沒看過原著不成。然后開始惆悵:我的京華煙云啊,真讓人恨不能用唾沫星子淹死那幫比木蘭還會妙想的改編者;再然后是佩服那些編?。赫嬗杏職猓軌蚋牡妹婺咳?,那些對金庸小說動了下小刀的人是怎么死的,可還是歷歷在目啊。(不知道改編者是個體還是群體,姑且當群體好了。) 可是當我看到電視劇的時候,我真正對他們佩服了:改得有理,改得精彩。 首先說對原著的忠實,到底是忠實于原著的精神和人物的骨骼來的好,還是照虎畫貓,直接端在盤子里放上來的好?個人偏心的喜歡前者。(純個人愛好,因為自己本身寫得最多的故事類型就是將原著進行大改編。)能夠看到熟悉的人上演著不一樣的故事,是另外的一種驚喜,而推陳出新,重新演繹,也是透過另一雙眼睛看同一個事物。 (再說句題外話,舊版中比較感動人的一場戲是素云得罪桂姐之后,全家人教訓她,痛說桂姐的血淚史,也是將原著完全改編了。原著中桂姐可是有兩個女兒,還很感激安分自己丫鬟變小妾的身份,而舊版中桂姐這個角色很出彩,這段情節很給角色加分。不過新版中太太厲害過桂姐,就有人說什么不尊重原著了……) 完全忠于原著,還要翻拍做什么,導演來編導,演員來表演,本身就是對原著的再創造,無論如何也是變了味的熊掌和魚,喜歡原著,直接看小說就好了,實在想要眼耳并用,最好的辦法就是做一個提線木偶,然后找幾個人來朗讀豈不是最忠實原著?(當然,我所謂的原著也只是二手原著,E文我是不行的,竊以為張振玉先生翻譯得還是不錯,至少有點京韻兒。如果有人說這樣不算看過原著,我只能承認我沒看過原著。)情節上忠實于原著的東西,只要一部就夠,翻拍而不出新,純浪費資源,當然,翻拍出新卻不出彩,那就是更大的浪費了。為什么我認為改得這樣面目全非的一部戲,會改得精彩?首先我從蓀亞說起。 新版中的這個蓀亞很招人恨,桀驁、叛逆、不識好歹,吊兒郎當,明明識得金鑲玉卻硬是要和眾人作對,你看得越重,我偏生要將美玉當頑石糟蹋,明明手上捧著金飯碗卻非要擰著去討飯。 而原著中的蓀亞是個喜福兒般的憨小子,好脾氣地接受著喜愛著高自己一等的妻子,知道自己是有福氣的。這個角色林先生不是寫得不立體,不過怎么看都不出彩。他只是木蘭完美生活的一個襯托和點綴,就像木蘭對小妾的看發一樣:小妾的存在就是突出夫人的高貴和從容。同樣,一個好丈夫也是如此,只是她一點也沒意識到而已,所以蓀亞最后和曹麗華的那一段,并不僅僅是蓀亞貪新鮮而已。 (林先生很多的觀點論點都不為我接受,不過還是那句話:誰能夠超越時代,就算現在,有著林先生那些觀點的人也不是沒有。) 體仁,原著中木蘭的哥哥,一個典型的被母親寵壞了的敗家子,典型到不用想象,敗家敗得不需要理由。他和銀瓶的愛不知道能夠得到多少讀者的諒解。 雖然銀屏最后很慘,作為母親她喪失了她最珍貴的寶物,最后為此而死,可是在這之前,有多少人會同情她呢?她也常常會讓我想起紅樓中的一些丫鬟,比如襲人,她比襲人剛烈,比如晴雯,她比晴雯有心機。而將她的命運放在曹麗華身上,我覺得比原著感動我。 反正無論是蓀亞還是體仁,無論是小說中還是舊版中,都是讓我看到只當沒看到的人物。 可是新版中集合了這兩個人物名字和經歷的新蓀亞就不一樣了。 蓀亞是有讓人煩的地方,可是他也有道理,就像木蘭說的,他本性善良,有著真性情,只是有著小孩子的任性和叛逆。他對木蘭的抗拒和敵視,其實是將他對家庭和社會的不滿敵視放在了一個最接近他的人身上。(其實這種對木蘭沒好感的心態,在原著中少年經亞就已經有了。光緒二十六的少年早就學會隱忍,而民國十六年的青年當然有著更多自由和新的思想,將自己的不滿發泄出來。) 是,你越是大人心中的寶,在我心中就越是根草,別人看你都是對的,我的一切都是錯的,我們不是一類人,我怵你、躲你還不行嗎。 這樣的將自己的任性放在無辜的人身上,給人造成傷害,雖然不可原諒,但是可以理解他的心境。 但是又有多少男人可以像原著中的蓀亞那樣完全接受這樣的一個妻子?蓀亞接受了她,喜歡著她,是真正了解之后的欣賞,還是純粹的兩性之間的簡單愛慕?這從新版中就可以看出來,愛莫愁的男人還是多一些,能夠欣賞木蘭靈性之美,容納她高潔心性的人一定要有和她一樣高潔的品德和胸懷,比如立夫。 在新版中,蓀亞不再是一個幸福生活的布景,而是一個將女主角的個性磨礪得更真實更深刻的磨刀石,而同時,自己的性格也出來了,只是所謂的‘磨’‘合’,對于他們兩個,也有點過于慘痛。再說原著,小說的靈魂是什么?是情節,還是人性,還是作者的哲學? 我認為是人性。以情節取巧的小說可以取悅你的眼睛,可是你會再看第二遍第三遍嗎?作者的哲學也不是讓每個人都可以全盤接受,你可以學習,可以批判,當時認為是真理的,逃不過時間的檢驗。而最終讓一本書有生命,可以流芳百世的不就是人性嗎?就因為只有人性,才是自古以來相同的,就如看古文中的愛怨恩愁,和現代一點隔閡都沒有。 所以我贊同人物的整合,時間段的壓縮。畢竟原著那么多人物,那么多細節,跨越的時間也那么長,完全的展現出來,就很容易成為流水帳。只要那整合中的精神是符合原著,人物性格是合理的,就是對原著的尊重。 蓀亞的整合是成功的,也是自然的。 而在情節對話中,要比舊版更忠實原著,一些閑談,隨手而來的幾句話,就立刻讓我想到原著,而風景色彩之美,也會讓我想起當初看小說時的遐想神游。林語堂所著《京華煙云》結局是(原著結局):抗戰爆發,木蘭帶家人入蜀,途中曾在一小廟短暫停留,住持從他們的身上看到了一個堅毅民族的未來,不久木蘭攜小消失在西撤的滾滾人流中,作品就在這一抹亮色的背景下結束。應該說這是個略帶開放性的結局。
《京華煙云》是林語堂先生30年代末的力作,記敘了從庚子年義和團之亂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這一期間的故事;全書浸潤著濃厚的道家思想,還可以看到作者潛意識中基督教平等、博愛的理念。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期間的小說大多是通過激烈的矛盾和斗爭來表現各種勢力的斗爭,這使我們的小說更多的充滿了儒家的精神,也充溢著悲劇式的沉重。這樣的作品,多是對傳統的中國社會、道德、文化給予批判,而這些恰恰是“五四運動”中所提倡的新文學的主旨。而《京華煙云》一書,則將人性放在收尾,并從道家文化的角度來觀察和理解人生,使作品具有一種和諧的品格,蘊涵著達觀順隨、從容自然的人生觀。文章上卷《道家的女兒》,開篇就引用《莊子·大宗師》中的話:“大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在中卷《庭園的悲劇》開篇又引用《莊子·齊物論》的話:“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在下卷篇首再引用《莊子·知北游》中的話說:“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腐臭,腐臭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腐臭?!边@三段話,既可看作是每一卷的主題,又可以看作是全書的主旨。正如林語堂先生長女林如斯女士在“序言”中所說:“全書受莊子的影響?;蚩烧f莊子猶如上帝,出三句題目教林語堂去做,今見林語堂這樣 發揮盡致,莊子不好意思不賞他一枚仙桃羅!” 新《京華煙云》尚未殺青,全劇情形我也未然可知。但是,僅僅就從上面這一個情節來看,就已經完全違背了林語堂先生原著的精神。 在《京華煙云》第十七章《聽命運木蘭訂婚 逃圈套銀屏出走》中,林語堂先生借文中傅增湘先生之口給莫愁這個人物下了一個定義:莫愁是土命。沉穩,安靜,圓通,富足。這些特點都很可貴,有福氣。在前文中亦有提及莫愁“在世俗的智慧上進步大,在知識上進步小”。而就全書來看,莫愁不像木蘭那樣追求完美、思想超前;莫愁的特點就在于她包容一切,林語堂先生在給郁達夫的信中也說過“莫愁似寶釵”這樣的話。試問,這樣的莫愁,會作出“逃婚私奔”這樣的事情嗎?聽說劇情還安排莫愁被強暴后,立夫出于同情而娶了她,這活脫脫就是《情深深雨朦朦》第二,而哪里又能看出一絲《京華煙云》的感覺?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作家漸漸形成了這樣的婚姻觀:婚姻必須要以愛情為基礎,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幸福也是不道德的。在中國現代作家的筆下,不能與自己至愛的人結為終身伴侶,那將是多么可怕的人生,鳴鳳為愛而自殺,曹七巧可怕的心里BT,而林語堂先生在《京華煙云》中,卻突破了這一點:美滿的婚姻當然離不開愛情,但并不是說傳統的婚姻就不能培育出真正的愛情,問題的關鍵在于,夫妻要互補、忍耐和包容。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就如同每月的月亮,圓時也不過一兩日而已。理解了這一點,人們就會形成比較現實,也較為容忍,更超然達觀,甚至還不無詩意的情懷。比如書中的女主人公姚木蘭,她明知道自己更愛立夫,但一旦家里給她安排了與蓀亞的婚姻,她也就同意了,因為她相信緣分和命數,崇信老子的不爭和順天應命。她并不是軟弱,也不是愚昧,而是比誰都清醒明理。她的幸福,是在自己的家庭中享受一份實實在在的愛,在與自己更愛的人的精神關聯中,得到某種痛苦的補償;她的生命力像柳枝一樣柔韌堅強,富有詩意的理想主意精神。而新《京華煙云》的編劇,根本就沒有能夠看到原文中的這種意味,而是依照自己的觀點胡亂創作,完全違背了林語堂先生原著的風格和精神!一個從根本上就違背了原著精神的電視劇,它從存在之日起,就是徹底失敗的?。。?br/>
1,顯現出木蘭一家的書香氣息,說明木蘭是個奇女子.2,甲骨是中國的文化遺產,這樣也能提升此書的文化底蘊.
林語堂
《京華煙云》是林語堂先生30年代末的力作,記敘了從庚子年義和團之亂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這一期間的故事;全書浸潤著濃厚的道家思想,還可以看到作者潛意識中基督教平等、博愛的理念。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期間的小說大多是通過激烈的矛盾和斗爭來表現各種勢力的斗爭,這使我們的小說更多的充滿了儒家的精神,也充溢著悲劇式的沉重。這樣的作品,多是對傳統的中國社會、道德、文化給予批判,而這些恰恰是“五四運動”中所提倡的新文學的主旨。而《京華煙云》一書,則將人性放在收尾,并從道家文化的角度來觀察和理解人生,使作品具有一種和諧的品格,蘊涵著達觀順隨、從容自然的人生觀。文章上卷《道家的女兒》,開篇就引用《莊子·大宗師》中的話:“大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痹谥芯怼锻@的悲劇》開篇又引用《莊子·齊物論》的話:“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在下卷篇首再引用《莊子·知北游》中的話說:“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腐臭,腐臭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腐臭?!边@三段話,既可看作是每一卷的主題,又可以看作是全書的主旨。正如林語堂先生長女林如斯女士在“序言”中所說:“全書受莊子的影響?;蚩烧f莊子猶如上帝,出三句題目教林語堂去做,今見林語堂這樣 發揮盡致,莊子不好意思不賞他一枚仙桃羅!” 新《京華煙云》尚未殺青,全劇情形我也未然可知。但是,僅僅就從上面這一個情節來看,就已經完全違背了林語堂先生原著的精神。 在《京華煙云》第十七章《聽命運木蘭訂婚 逃圈套銀屏出走》中,林語堂先生借文中傅增湘先生之口給莫愁這個人物下了一個定義:莫愁是土命。沉穩,安靜,圓通,富足。這些特點都很可貴,有福氣。在前文中亦有提及莫愁“在世俗的智慧上進步大,在知識上進步小”。而就全書來看,莫愁不像木蘭那樣追求完美、思想超前;莫愁的特點就在于她包容一切,林語堂先生在給郁達夫的信中也說過“莫愁似寶釵”這樣的話。試問,這樣的莫愁,會作出“逃婚私奔”這樣的事情嗎?聽說劇情還安排莫愁被強暴后,立夫出于同情而娶了她,這活脫脫就是《情深深雨朦朦》第二,而哪里又能看出一絲《京華煙云》的感覺?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作家漸漸形成了這樣的婚姻觀:婚姻必須要以愛情為基礎,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幸福也是不道德的。在中國現代作家的筆下,不能與自己至愛的人結為終身伴侶,那將是多么可怕的人生,鳴鳳為愛而自殺,曹七巧可怕的心里BT,而林語堂先生在《京華煙云》中,卻突破了這一點:美滿的婚姻當然離不開愛情,但并不是說傳統的婚姻就不能培育出真正的愛情,問題的關鍵在于,夫妻要互補、忍耐和包容。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就如同每月的月亮,圓時也不過一兩日而已。理解了這一點,人們就會形成比較現實,也較為容忍,更超然達觀,甚至還不無詩意的情懷。比如書中的女主人公姚木蘭,她明知道自己更愛立夫,但一旦家里給她安排了與蓀亞的婚姻,她也就同意了,因為她相信緣分和命數,崇信老子的不爭和順天應命。她并不是軟弱,也不是愚昧,而是比誰都清醒明理。她的幸福,是在自己的家庭中享受一份實實在在的愛,在與自己更愛的人的精神關聯中,得到某種痛苦的補償;她的生命力像柳枝一樣柔韌堅強,富有詩意的理想主意精神。而新《京華煙云》的編劇,根本就沒有能夠看到原文中的這種意味,而是依照自己的觀點胡亂創作,完全違背了林語堂先生原著的風格和精神!一個從根本上就違背了原著精神的電視劇,它從存在之日起,就是徹底失敗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78558.htm第一次接觸《京華煙云》,是讀書時代,時代文藝出版社,八七年版,張振玉先生翻譯。在舅舅的書房中看到這本上下兩冊的紅色封面小說,第一反應是張恨水先生的《京華春夢》,但是看了幾頁就知道和那些鴛鴦蝴蝶的相差太遠,而后三天時間看完,第二反應是《紅樓夢》。 勿庸置疑這本書會讓人想起紅樓夢,尤其是我這個初中一年級就將一套紅樓翻脫了線的人。 王府花園和那個多才薄命的紅玉,莫愁的身上,也有著寶釵的影子,而姚木蘭,似探春而多一份從容,少一份刻意和火氣,似湘云而多一份閑情富貴而少一份嬌憨。 不過作為當時的中國文人,以富豪之家族興亡來寫故事,所以就算有些小雷同于紅樓這本巨著,看到似曾相識的畫面和對白的時候會莞爾一笑,不過也還是可以理解。因為這本書的原意是寫給外國人看的書,實際上是想介紹中國社會于西洋人,這種痕跡書中時時可見,而西洋人中看紅樓夢的又有幾個。 《京華煙云》其實也讓我想起過老舍,兩個人筆下的北京就是同一個北京,只是一個寫的是下里巴人的北京,為了生存而掙扎還苦中作些小小的快樂;一個寫的是秋菊冬雪的富貴閑人的北京。正因為富貴閑人,所以盡管生活中有著波瀾,但是更多的是有佳話,有哲學,有風俗,有深談,有閑話,所以淡淡的看來,在有錢又有閑的人的眼睛中的舊北京的人物風景就那樣悠悠地走到了眼前,一杯清茶,手執長卷,就有了橄欖的余味。 第二次接觸《京華煙云》,是多年前的電視劇,基本上沒有留下什么印象,那個時候好像更流行《新白娘子》和《戲說乾隆》,民間是滿大街的‘千年等一會’,除了后來的‘心太軟’讓我聽到吐,之前也就只有這一次,不是不好聽,只是聽得猶如肥肉吃多了的傷。 當時報紙上討論的是‘戲說’和歷史劇,應該走哪條路,那些爭執如今看來都如過眼云煙,想要‘戲說’的現在‘戲說’得一部兩部連三部,想要‘歷史’的也唯美大氣得精益求精,都有市場,也讓遙控器發揮了作用,誰也沒有將另一個擠掉,百花齊放,反而更顯精彩,反正咱們泱泱十億大國,有百分之幾的收視率,就已經是某些國家的傾國傾城了。 藉著新版的東風,還有那么多帖子和地方報紙的推廣,突然被譽為經典的舊版這一段時間在很多的地方臺都有得看,既然經典,當然我也湊熱鬧重溫了一下,不過經典這個東西,真的就是見仁見智了。 我相信那些認為舊版經典的人,是確實喜歡舊版,喜歡其中的人物,喜歡它的主題曲,喜歡它的忠實原著,喜歡它那些我暫時還沒看到的東西,不過,說句我個人的感覺,真的經典嗎?那個年代的臺灣劇好像都是如此吧,當年首播的時候也沒有驚動什么風云。 不想說服裝、布景等等,創作的年代不同,技術的進步,拍攝技法的理念和投資力量的不同,這些方面的差距沒有可比性,硬要說舊版勝過新版,只能說各人口味了。 其實說句實話,演員也沒有可比性,以一省之演員和全國之精英來比,對舊版太不仁慈,但是并不是說一省之內就全無芳草,畢竟演員也是有省籍的。最近看貼,其實爭議最大的就是兩件事情:木蘭和原著。 在這里,我聲明,這只是我個人的觀點,當然有角度的狹隘和個人的喜好,不過我確實盡量想用理智的眼睛看我看到,說我想到的。 說老版經典的人,最大的理由就是芝姐版的木蘭和舊版情節上更忠實于原著。 不用否認,在那一群五官被化妝品描繪得幾乎趕上京劇臉譜的人當中,(當然,那個年代的化妝術就是那樣,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審美觀,很多前衛時尚往往在日后看來都那么可笑,比如大墊肩和高聳的劉海還有蘿卜褲。扯遠了。)芝姐秀麗的五官真如一朵淤泥中的蓮花。忽略她非常個人的表情動作,扮演的木蘭也算不溫不火。 就我個人感覺來說,舊版的木蘭更貼近小說中婚后的木蘭,從開始就給我少婦感覺:充滿閑情逸致的享受著家庭生活,如魚得水的生活在大家庭中,得心應手的料理著小小的麻煩,關注著生活中的細節,在公婆和父母的贊許疼愛中來一點風花雪月,一邊和丈夫有著世俗的夫妻之情,一邊和立夫有著朦朧的精神之愛。出身于清朝之末,受教于民國之初,成熟于阿滿之死,蛻變于國變之時。 不過原著中,最后的洪流就寫得有點薄弱,電視中更加表現得蒼白。當然,這也是因為時代環境而無法強求的東西。 只是這個木蘭和我看小說的時候一樣,常常給我一種迷惑:為什么林先生說‘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木蘭是完美的,但那種完美與其說是性格上的,不如說是生活上的,那樣的受道家哲學影響的性情兒,對生活細節的欣賞享受,是士大夫欣賞的木蘭,可是對我來說,這個女孩子并不是我心目中完美的女性,因為她離真實的生活太遠了,想要當個農婦,穿著粗布衣裳,也只是模仿陶淵明似的隱士生涯,如果沒有了那五斗米,還能那樣完美嗎? 舊版忠于原著,其實忠于的是"故事"情節,在書中既有的情節中表現人物,是不會犯錯,可是在《京華煙云》原著浩如煙海的細節描寫和心理鋪墊的禁錮下,單純的情節也不容易觸動到真正的靈魂。縱觀全書中最觸動我的一段情節之一,就是木蘭訂婚后發現了自己對立夫的思念,認為莫愁會比自己幸福,對于士大夫們欣賞的木蘭來說,雖然有過傷春,也只能耽于精神美感,就那樣過去,然后全情投入到理想婚姻中,得意于自己的婚禮,得意于自己的被長輩喜愛??墒菍τ谖疫@個讀者來說,卻是一口喘不過來的氣。不過,看了舊版的孔立夫之后,我這個氣喘過來了,那個孔立夫,想想也就算了??葱掳?,當然最早看的是劇情介紹,第一感覺是:荒唐,尤其是蓀亞和莫愁,當沒人沒看過原著不成。然后開始惆悵:我的京華煙云啊,真讓人恨不能用唾沫星子淹死那幫比木蘭還會妙想的改編者;再然后是佩服那些編?。赫嬗杏職猓軌蚋牡妹婺咳?,那些對金庸小說動了下小刀的人是怎么死的,可還是歷歷在目啊。(不知道改編者是個體還是群體,姑且當群體好了。) 可是當我看到電視劇的時候,我真正對他們佩服了:改得有理,改得精彩。 首先說對原著的忠實,到底是忠實于原著的精神和人物的骨骼來的好,還是照虎畫貓,直接端在盤子里放上來的好?個人偏心的喜歡前者。(純個人愛好,因為自己本身寫得最多的故事類型就是將原著進行大改編。)能夠看到熟悉的人上演著不一樣的故事,是另外的一種驚喜,而推陳出新,重新演繹,也是透過另一雙眼睛看同一個事物。 (再說句題外話,舊版中比較感動人的一場戲是素云得罪桂姐之后,全家人教訓她,痛說桂姐的血淚史,也是將原著完全改編了。原著中桂姐可是有兩個女兒,還很感激安分自己丫鬟變小妾的身份,而舊版中桂姐這個角色很出彩,這段情節很給角色加分。不過新版中太太厲害過桂姐,就有人說什么不尊重原著了……) 完全忠于原著,還要翻拍做什么,導演來編導,演員來表演,本身就是對原著的再創造,無論如何也是變了味的熊掌和魚,喜歡原著,直接看小說就好了,實在想要眼耳并用,最好的辦法就是做一個提線木偶,然后找幾個人來朗讀豈不是最忠實原著?(當然,我所謂的原著也只是二手原著,E文我是不行的,竊以為張振玉先生翻譯得還是不錯,至少有點京韻兒。如果有人說這樣不算看過原著,我只能承認我沒看過原著。)情節上忠實于原著的東西,只要一部就夠,翻拍而不出新,純浪費資源,當然,翻拍出新卻不出彩,那就是更大的浪費了。為什么我認為改得這樣面目全非的一部戲,會改得精彩?首先我從蓀亞說起。 新版中的這個蓀亞很招人恨,桀驁、叛逆、不識好歹,吊兒郎當,明明識得金鑲玉卻硬是要和眾人作對,你看得越重,我偏生要將美玉當頑石糟蹋,明明手上捧著金飯碗卻非要擰著去討飯。 而原著中的蓀亞是個喜福兒般的憨小子,好脾氣地接受著喜愛著高自己一等的妻子,知道自己是有福氣的。這個角色林先生不是寫得不立體,不過怎么看都不出彩。他只是木蘭完美生活的一個襯托和點綴,就像木蘭對小妾的看發一樣:小妾的存在就是突出夫人的高貴和從容。同樣,一個好丈夫也是如此,只是她一點也沒意識到而已,所以蓀亞最后和曹麗華的那一段,并不僅僅是蓀亞貪新鮮而已。 (林先生很多的觀點論點都不為我接受,不過還是那句話:誰能夠超越時代,就算現在,有著林先生那些觀點的人也不是沒有。) 體仁,原著中木蘭的哥哥,一個典型的被母親寵壞了的敗家子,典型到不用想象,敗家敗得不需要理由。他和銀瓶的愛不知道能夠得到多少讀者的諒解。 雖然銀屏最后很慘,作為母親她喪失了她最珍貴的寶物,最后為此而死,可是在這之前,有多少人會同情她呢?她也常常會讓我想起紅樓中的一些丫鬟,比如襲人,她比襲人剛烈,比如晴雯,她比晴雯有心機。而將她的命運放在曹麗華身上,我覺得比原著感動我。 反正無論是蓀亞還是體仁,無論是小說中還是舊版中,都是讓我看到只當沒看到的人物。 可是新版中集合了這兩個人物名字和經歷的新蓀亞就不一樣了。 蓀亞是有讓人煩的地方,可是他也有道理,就像木蘭說的,他本性善良,有著真性情,只是有著小孩子的任性和叛逆。他對木蘭的抗拒和敵視,其實是將他對家庭和社會的不滿敵視放在了一個最接近他的人身上。(其實這種對木蘭沒好感的心態,在原著中少年經亞就已經有了。光緒二十六的少年早就學會隱忍,而民國十六年的青年當然有著更多自由和新的思想,將自己的不滿發泄出來。) 是,你越是大人心中的寶,在我心中就越是根草,別人看你都是對的,我的一切都是錯的,我們不是一類人,我怵你、躲你還不行嗎。 這樣的將自己的任性放在無辜的人身上,給人造成傷害,雖然不可原諒,但是可以理解他的心境。 但是又有多少男人可以像原著中的蓀亞那樣完全接受這樣的一個妻子?蓀亞接受了她,喜歡著她,是真正了解之后的欣賞,還是純粹的兩性之間的簡單愛慕?這從新版中就可以看出來,愛莫愁的男人還是多一些,能夠欣賞木蘭靈性之美,容納她高潔心性的人一定要有和她一樣高潔的品德和胸懷,比如立夫。 在新版中,蓀亞不再是一個幸福生活的布景,而是一個將女主角的個性磨礪得更真實更深刻的磨刀石,而同時,自己的性格也出來了,只是所謂的‘磨’‘合’,對于他們兩個,也有點過于慘痛。再說原著,小說的靈魂是什么?是情節,還是人性,還是作者的哲學? 我認為是人性。以情節取巧的小說可以取悅你的眼睛,可是你會再看第二遍第三遍嗎?作者的哲學也不是讓每個人都可以全盤接受,你可以學習,可以批判,當時認為是真理的,逃不過時間的檢驗。而最終讓一本書有生命,可以流芳百世的不就是人性嗎?就因為只有人性,才是自古以來相同的,就如看古文中的愛怨恩愁,和現代一點隔閡都沒有。 所以我贊同人物的整合,時間段的壓縮。畢竟原著那么多人物,那么多細節,跨越的時間也那么長,完全的展現出來,就很容易成為流水帳。只要那整合中的精神是符合原著,人物性格是合理的,就是對原著的尊重。 蓀亞的整合是成功的,也是自然的。 而在情節對話中,要比舊版更忠實原著,一些閑談,隨手而來的幾句話,就立刻讓我想到原著,而風景色彩之美,也會讓我想起當初看小說時的遐想神游。林語堂所著《京華煙云》結局是(原著結局):抗戰爆發,木蘭帶家人入蜀,途中曾在一小廟短暫停留,住持從他們的身上看到了一個堅毅民族的未來,不久木蘭攜小消失在西撤的滾滾人流中,作品就在這一抹亮色的背景下結束。應該說這是個略帶開放性的結局。
《京華煙云》是林語堂先生30年代末的力作,記敘了從庚子年義和團之亂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這一期間的故事;全書浸潤著濃厚的道家思想,還可以看到作者潛意識中基督教平等、博愛的理念。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期間的小說大多是通過激烈的矛盾和斗爭來表現各種勢力的斗爭,這使我們的小說更多的充滿了儒家的精神,也充溢著悲劇式的沉重。這樣的作品,多是對傳統的中國社會、道德、文化給予批判,而這些恰恰是“五四運動”中所提倡的新文學的主旨。而《京華煙云》一書,則將人性放在收尾,并從道家文化的角度來觀察和理解人生,使作品具有一種和諧的品格,蘊涵著達觀順隨、從容自然的人生觀。文章上卷《道家的女兒》,開篇就引用《莊子·大宗師》中的話:“大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在中卷《庭園的悲劇》開篇又引用《莊子·齊物論》的話:“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在下卷篇首再引用《莊子·知北游》中的話說:“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腐臭,腐臭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腐臭?!边@三段話,既可看作是每一卷的主題,又可以看作是全書的主旨。正如林語堂先生長女林如斯女士在“序言”中所說:“全書受莊子的影響?;蚩烧f莊子猶如上帝,出三句題目教林語堂去做,今見林語堂這樣 發揮盡致,莊子不好意思不賞他一枚仙桃羅!” 新《京華煙云》尚未殺青,全劇情形我也未然可知。但是,僅僅就從上面這一個情節來看,就已經完全違背了林語堂先生原著的精神。 在《京華煙云》第十七章《聽命運木蘭訂婚 逃圈套銀屏出走》中,林語堂先生借文中傅增湘先生之口給莫愁這個人物下了一個定義:莫愁是土命。沉穩,安靜,圓通,富足。這些特點都很可貴,有福氣。在前文中亦有提及莫愁“在世俗的智慧上進步大,在知識上進步小”。而就全書來看,莫愁不像木蘭那樣追求完美、思想超前;莫愁的特點就在于她包容一切,林語堂先生在給郁達夫的信中也說過“莫愁似寶釵”這樣的話。試問,這樣的莫愁,會作出“逃婚私奔”這樣的事情嗎?聽說劇情還安排莫愁被強暴后,立夫出于同情而娶了她,這活脫脫就是《情深深雨朦朦》第二,而哪里又能看出一絲《京華煙云》的感覺?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作家漸漸形成了這樣的婚姻觀:婚姻必須要以愛情為基礎,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幸福也是不道德的。在中國現代作家的筆下,不能與自己至愛的人結為終身伴侶,那將是多么可怕的人生,鳴鳳為愛而自殺,曹七巧可怕的心里BT,而林語堂先生在《京華煙云》中,卻突破了這一點:美滿的婚姻當然離不開愛情,但并不是說傳統的婚姻就不能培育出真正的愛情,問題的關鍵在于,夫妻要互補、忍耐和包容。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就如同每月的月亮,圓時也不過一兩日而已。理解了這一點,人們就會形成比較現實,也較為容忍,更超然達觀,甚至還不無詩意的情懷。比如書中的女主人公姚木蘭,她明知道自己更愛立夫,但一旦家里給她安排了與蓀亞的婚姻,她也就同意了,因為她相信緣分和命數,崇信老子的不爭和順天應命。她并不是軟弱,也不是愚昧,而是比誰都清醒明理。她的幸福,是在自己的家庭中享受一份實實在在的愛,在與自己更愛的人的精神關聯中,得到某種痛苦的補償;她的生命力像柳枝一樣柔韌堅強,富有詩意的理想主意精神。而新《京華煙云》的編劇,根本就沒有能夠看到原文中的這種意味,而是依照自己的觀點胡亂創作,完全違背了林語堂先生原著的風格和精神!一個從根本上就違背了原著精神的電視劇,它從存在之日起,就是徹底失敗的?。。?br/>
1,顯現出木蘭一家的書香氣息,說明木蘭是個奇女子.2,甲骨是中國的文化遺產,這樣也能提升此書的文化底蘊.
林語堂
《京華煙云》是林語堂先生30年代末的力作,記敘了從庚子年義和團之亂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這一期間的故事;全書浸潤著濃厚的道家思想,還可以看到作者潛意識中基督教平等、博愛的理念。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期間的小說大多是通過激烈的矛盾和斗爭來表現各種勢力的斗爭,這使我們的小說更多的充滿了儒家的精神,也充溢著悲劇式的沉重。這樣的作品,多是對傳統的中國社會、道德、文化給予批判,而這些恰恰是“五四運動”中所提倡的新文學的主旨。而《京華煙云》一書,則將人性放在收尾,并從道家文化的角度來觀察和理解人生,使作品具有一種和諧的品格,蘊涵著達觀順隨、從容自然的人生觀。文章上卷《道家的女兒》,開篇就引用《莊子·大宗師》中的話:“大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痹谥芯怼锻@的悲劇》開篇又引用《莊子·齊物論》的話:“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在下卷篇首再引用《莊子·知北游》中的話說:“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腐臭,腐臭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腐臭?!边@三段話,既可看作是每一卷的主題,又可以看作是全書的主旨。正如林語堂先生長女林如斯女士在“序言”中所說:“全書受莊子的影響?;蚩烧f莊子猶如上帝,出三句題目教林語堂去做,今見林語堂這樣 發揮盡致,莊子不好意思不賞他一枚仙桃羅!” 新《京華煙云》尚未殺青,全劇情形我也未然可知。但是,僅僅就從上面這一個情節來看,就已經完全違背了林語堂先生原著的精神。 在《京華煙云》第十七章《聽命運木蘭訂婚 逃圈套銀屏出走》中,林語堂先生借文中傅增湘先生之口給莫愁這個人物下了一個定義:莫愁是土命。沉穩,安靜,圓通,富足。這些特點都很可貴,有福氣。在前文中亦有提及莫愁“在世俗的智慧上進步大,在知識上進步小”。而就全書來看,莫愁不像木蘭那樣追求完美、思想超前;莫愁的特點就在于她包容一切,林語堂先生在給郁達夫的信中也說過“莫愁似寶釵”這樣的話。試問,這樣的莫愁,會作出“逃婚私奔”這樣的事情嗎?聽說劇情還安排莫愁被強暴后,立夫出于同情而娶了她,這活脫脫就是《情深深雨朦朦》第二,而哪里又能看出一絲《京華煙云》的感覺?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作家漸漸形成了這樣的婚姻觀:婚姻必須要以愛情為基礎,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幸福也是不道德的。在中國現代作家的筆下,不能與自己至愛的人結為終身伴侶,那將是多么可怕的人生,鳴鳳為愛而自殺,曹七巧可怕的心里BT,而林語堂先生在《京華煙云》中,卻突破了這一點:美滿的婚姻當然離不開愛情,但并不是說傳統的婚姻就不能培育出真正的愛情,問題的關鍵在于,夫妻要互補、忍耐和包容。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就如同每月的月亮,圓時也不過一兩日而已。理解了這一點,人們就會形成比較現實,也較為容忍,更超然達觀,甚至還不無詩意的情懷。比如書中的女主人公姚木蘭,她明知道自己更愛立夫,但一旦家里給她安排了與蓀亞的婚姻,她也就同意了,因為她相信緣分和命數,崇信老子的不爭和順天應命。她并不是軟弱,也不是愚昧,而是比誰都清醒明理。她的幸福,是在自己的家庭中享受一份實實在在的愛,在與自己更愛的人的精神關聯中,得到某種痛苦的補償;她的生命力像柳枝一樣柔韌堅強,富有詩意的理想主意精神。而新《京華煙云》的編劇,根本就沒有能夠看到原文中的這種意味,而是依照自己的觀點胡亂創作,完全違背了林語堂先生原著的風格和精神!一個從根本上就違背了原著精神的電視劇,它從存在之日起,就是徹底失敗的!!!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京华烟云作者是谁啊?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维d钙软胶囊多少钱啊?维D钙软胶囊1瓶多
- 下一篇: 一部电影 讲的是 很多玩具都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