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谁写的呢?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资治通鉴是谁写的呢?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北宋中期神宗時代,司馬光組織編寫的!
《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書名的意思是:“鑒于往事,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是北宋司馬光撰.為了讓皇帝研究以前的歷史;為了闡明自己的政治立場,因為他是保守派,情愿上貢,而反對依靠打仗的方式求得北宋的太平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紀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紀元959年)征淮南,計跨16個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資治通鑒》General Mirror for the Aid of Government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書名的意思是:“鑒于往事,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后梁紀》六卷、《后唐紀》八卷、《后晉紀》六卷、 《資治通鑒》 中華書局版《后漢紀》四卷、《后周紀》五卷。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司馬光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我的回答如若滿意請采納。
1、《史記》司馬遷著 ;成書于西漢武帝時期(公元前2世紀);體例: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2、《資治通鑒》司馬光主持編寫; 成書于北宋神宗時期; 體例:編年體通史。
《資治通鑒》主編和主要執筆人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陜州夏縣(今屬山西)人。司馬光于君主為仁,做了具體的解說;對于君主的施政,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這部著作,作為歷代帝王的必修參考書.在民主年代可以做研究帝王思想的依據,也是商人和軍事家以及一切領導者不得不潛心修習的好材料. 《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著名歷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 《資治通鑒》全書294卷,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約300多萬字。《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資治通鑒》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注《資治通鑒》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枚舉、數不勝數。對《資治通鑒》的稱譽,除《史記》之外,幾乎沒有任何一部史著可與《資治通鑒》媲美。 資治通鑒》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著作,歷來為人們所重視和閱讀學習。這部書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北宋時代,在中唐以來長期混戰之后,實現了國家統一,恢復和發展了社會經濟,繁榮了學術文化;同時,內政多弊,御戎不力,“積貧積弱”,局勢不穩。這是一個有生氣的時代,又是一個很苦悶的時代,是個前進的時代,又是個軟弱的時代。當時,君主將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慮如何生活,尋找出路。于是,有主張以“柔道”治天下,說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有立志改革,而實行變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鋌而走險,起義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識的人們,特別是歷史學家,如歐陽修、司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對現實而回顧歷史,企圖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借鑒歷史,為了有資于治國安邦,更好地解決現實矛盾。其中,司馬光主編(通鑒》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如今了解司馬光其人其書,學習和研究《通鑒》,有助于人具體地認識這部書在我國歷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和價值,有助于我們批判繼承和發揚歷史文化的傳統,也有助于今人以歷史為鏡子,為創建新社會新文化而積極工作。 司馬光《資治通鑒》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書名的意思是:“鑒于往事,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是北宋司馬光撰.為了讓皇帝研究以前的歷史;為了闡明自己的政治立場,因為他是保守派,情愿上貢,而反對依靠打仗的方式求得北宋的太平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紀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紀元959年)征淮南,計跨16個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資治通鑒》General Mirror for the Aid of Government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書名的意思是:“鑒于往事,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后梁紀》六卷、《后唐紀》八卷、《后晉紀》六卷、 《資治通鑒》 中華書局版《后漢紀》四卷、《后周紀》五卷。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司馬光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我的回答如若滿意請采納。
1、《史記》司馬遷著 ;成書于西漢武帝時期(公元前2世紀);體例: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2、《資治通鑒》司馬光主持編寫; 成書于北宋神宗時期; 體例:編年體通史。
《資治通鑒》主編和主要執筆人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陜州夏縣(今屬山西)人。司馬光于君主為仁,做了具體的解說;對于君主的施政,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這部著作,作為歷代帝王的必修參考書.在民主年代可以做研究帝王思想的依據,也是商人和軍事家以及一切領導者不得不潛心修習的好材料. 《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著名歷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 《資治通鑒》全書294卷,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約300多萬字。《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資治通鑒》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注《資治通鑒》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枚舉、數不勝數。對《資治通鑒》的稱譽,除《史記》之外,幾乎沒有任何一部史著可與《資治通鑒》媲美。 資治通鑒》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著作,歷來為人們所重視和閱讀學習。這部書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北宋時代,在中唐以來長期混戰之后,實現了國家統一,恢復和發展了社會經濟,繁榮了學術文化;同時,內政多弊,御戎不力,“積貧積弱”,局勢不穩。這是一個有生氣的時代,又是一個很苦悶的時代,是個前進的時代,又是個軟弱的時代。當時,君主將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慮如何生活,尋找出路。于是,有主張以“柔道”治天下,說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有立志改革,而實行變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鋌而走險,起義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識的人們,特別是歷史學家,如歐陽修、司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對現實而回顧歷史,企圖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借鑒歷史,為了有資于治國安邦,更好地解決現實矛盾。其中,司馬光主編(通鑒》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如今了解司馬光其人其書,學習和研究《通鑒》,有助于人具體地認識這部書在我國歷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和價值,有助于我們批判繼承和發揚歷史文化的傳統,也有助于今人以歷史為鏡子,為創建新社會新文化而積極工作。 司馬光《資治通鑒》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资治通鉴是谁写的呢?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2013年好看的感人的爱情片有吗?要感人
- 下一篇: 岁月神偷是谁唱的?完整版歌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