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作者是谁啊?
《毀滅》是法捷耶夫所著小說,“毀滅”不僅描述了游擊隊的戰斗事跡,而且著重描繪了游擊隊員精神上的成長和性格的形成。
都是蘇聯的法捷耶夫
是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里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的精神和生命可以被毀滅,但他的信念是不能摧毀的。
蘇聯作家法捷耶夫
毀滅簡介 法捷耶夫(1901一1956)是蘇聯優秀的革命作家。他一生的活動是多方面的,他不僅是作家、文學批評家,而且是文藝工作的組織者,長期領導蘇聯作家協會的工作。他的重要著作除《毀滅》、《青年近衛軍》以及沒有寫完的《最后一個烏兌格人》,還有收在《三十年間》里的大量有關文藝理論問題的著作、報告、演說和讀書札記。 《毀滅》是蘇聯革命文學中最優秀作品之一,寫于1925一1926年,1927年出版后,立刻引起蘇聯文學界普遍的注意。當時的《真理報》評論道:“這部描寫西伯利亞游擊隊的潰滅的小說,是我國無產階級文學陣線上的勝利”。高爾基認為作者“非常有才華地提供了國內戰爭的廣闊的、真實的畫面”。不但在蘇聯國內,就是在全世界,《毀滅》也起了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早在一九三0年,在國民黨白色恐怖的難以想象的困難條件下,魯迅先生就把《毀滅》翻譯過來,他認為,對于當時的中國,更緊要的是如《鐵甲列車》、《毀滅》、《鐵流》等這樣戰斗的作品。一九四二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里,對《毀滅》給予高度的評價,指出:“法捷耶夫的《毀滅》只寫了一支很小的游擊隊,它并沒有想去投合舊世界讀者的口味,但是卻產生了全世界的影響,至少在中國,象大家所知道的,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朱自清 《毀滅》一詩賞析 六月間在杭州。因湖上三夜的暢游,教我覺得飄飄然如輕煙,如浮云,絲毫立不定腳跟。當時頗以誘惑的糾纏為苦,而亟亟求毀滅。情思既涌,心想留些痕跡。但人事忙忙,總難下筆。暑假回家,卻寫了一節;但時日遷移,興致已不及從前好了。九月間到此,續寫成初稿;相隔更久,意態又差。直到今日,才算寫定,自然是沒勁兒的!所幸心境還不會大變,當日情懷,還能竭力追摹,不至很有出入;姑存此稿,以備自己的印證。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九日晚記 躑躅在半路里, 垂頭喪氣的, 是我,是我! 五光吧, 十色吧, 羅列在咫尺之間: 這好看的呀! 那好聽的呀! 聞著的是濃濃的香, 嘗著的是膩膩的味; 況手所觸的, 身所依的, 都是滑澤的, 都是松軟的! 靡靡然! 怎奈何這靡靡然?—— 被推著, 被挽著, 長只在俯俯仰仰間, 何曾做得一分半分兒主? 在了夢里, 在了病里; 只差清醒白醒的時候! 白云中有我, 天風的飄飄, 深淵里有我, 伏流的滔滔; 只在青青的,青青的土泥上, 不曾印著淺淺的,隱隱約約的,我的足跡! 我流離轉徙, 我流離轉徙; 腳尖兒踏呀, 卻踏不上自己的國土! 在風塵里老了, 在風塵里衰了, 僅存的一個懶懨懨的身子, 幾堆黑簇簇的影子! 幻滅的開場, 我盡思盡想: “親親的,雖渺渺的, 我的故鄉——我的故鄉! 回去!回去!” 雖有茫茫的淡月, 籠著靜悄悄的湖面, 霧露蒙蒙的, 霧露蒙蒙的; 仿仿佛佛的群山, 正安排著睡了。 螢火蟲在霧里找不著路, 只一閃一閃地亂飛。 誰卻放荷花燈哩? “哈哈哈哈~~~” “嚇嚇嚇~~~” 夾著一縷低低的簫聲, 近處的青蛙也便響起來了。 是被搖蕩著, 是被牽惹著, 說已睡在“月姊姊的臂膊”里了; 真的,誰能不飄飄然而去呢? 但月兒其實是寂寂的, 螢火蟲也不曾和我親近, 歡笑更顯然是他們的了。 只有簫聲, 曾引起幾番的惆悵; 但也是全不相干的, 簫聲只是簫聲罷了。 搖蕩是你的, 牽惹是你的, 他們各走各的道兒, 誰理睬你來? 橫豎做不成朋友, 纏纏綿綿有些什么! 孤另另的, 冷清清的, 沒味兒,沒味兒! 還是掉轉頭, 走你自家的路。 回去!回去! 雖有雪樣的衣裙, 現已翩翩地散了, 仿佛清明日子燒剩的白的紙錢灰。 那活活像小河般流著的雙眼, 含蓄過多少意思,蘊藏多過少話句的, 也干涸了, 干到像烈日下的沙漠。 漆黑的發, 成了蓬蓬的秋草; 吹彈得破的面孔, 也只剩一張褐色的蠟型。 況花一般的笑是不見一痕兒, 珠子一般的歌喉是不透一絲兒! 眼前是光光的了, 總只有光光的了。 撇開吧。 還撇些什么! 回去!回去! 雖有如云的朋友, 互相夸耀著, 互相安慰著, 高談大笑里 送了多少的時日; 而飲啖的豪邁, 游蹤的密切, 豈不像繁茂的花枝, 赤熱的火焰哩! 這樣被說在許多口里, 被知在許多心里的, 誰還能相忘呢? 但一丟開手, 事情便不同了: 翻來是云, 覆去是雨, 別過臉, 掉轉身, 認不得當年的你!—— 原只是一時遣著興罷了, 誰當真將你放在心頭呢? 于是剩了些淡淡的名字—— 莽莽蒼蒼里, 便留下你獨個, 四周都是空氣罷了, 四周都是空氣罷了! 還是摸索著回去吧; 那里倒許有自己的弟兄姊妹 切切地盼望著你。 回去!回去! 雖有巧妙的玄言, 像天花的紛墜; 在我雙眼的前頭, 展示渺渺如輕紗的憧憬—— 引著我飄呀,飄呀, 直到三十三天之上。 我擁在五色云里, 灰色的世間在我的腳下—— 小了,更小了, 遠了,幾乎想也想不到了。 但是下界的罡風 總歸呼呼地倒旋著, 吹人我絲絲的肌里! 搖搖蕩蕩的我 倘是跌下去呵, 將像泄著氣的輕氣球, 被人踐踏著頑兒, 只馀嗤嗤的聲響! 況倒卷的罡風, 也將像三尖兩刃刀, 劈分我的肌里呢?—— 我將被肢解在五色云里; 甚至化一陣煙, 裊裊地散了。 我戰栗著, “念天地之悠悠”…… 回去!回去! 雖有餓著的肚子, 拘攣著的手, 亂蓬蓬秋草般長著的頭發, 凹進的雙眼, 和軟軟的腳, 尤其靈弱的心, 都引著我下去, 直向底里去, 教我抽煙, 教我喝酒, 教我看女人。 但我在迷迷戀戀里, 雖然混過了多少時刻, 只不讓步的是我的現在, 他不容你不理他! 況我也終于不能支持那迷戀人的, 只覺肢體的衰頹, 心神飄忽, 便在迷戀的中間, 也潛滋暗長著哩! 真不成人樣的我 就這般輕輕地速朽了么? 不!不! 趁你未成殘廢的時候, 還可用你僅有的力量! 回去!回去! 雖有死仿佛像白衣的小姑娘, 提著燈籠在前面等我, 又仿佛像黑衣的力士, 擎著鐵錘在后面逼我—— 在我煩憂著就將降臨的敗家的兇慘, 和一年來骨肉間的仇視, (互以血眼相看著)的時候, 在我為兩肩上的人生的擔子, 壓到不能喘氣, 又眼見我的收獲 渺渺如遠處的云煙的時候; 在我對著黑絨絨又白漠漠的將來, 不知取怎樣的道路, 卻盡徘徊于迷悟之糾紛的時候: 那時候她和他便隱隱顯現了, 像有些什么, 又像沒有—— 憑這樣的不可捉摸的神氣, 真盡夠教我向往了。 去,去, 去到她的,他的懷里吧。 好了,她望我招手了, 他也望我點頭了。…… 但是,但是, 她和他正都是生客, 教我有些放心不下; 他們的手飄浮在空氣里, 也太渺茫了, 太難把握了, 教我怎好和他們相接呢? 況死之國又是異鄉, 知道它什么土宜喲! 只有在生之原上, 我是熟悉的; 我的故鄉在記憶里的, 雖然有些模糊了, 但它的輪廓我還是透熟的,—— 哎呀!故鄉它不正張著兩臂迎我嗎? 瓜果是熟的有味; 地方和朋友也是熟的有味; 小姑娘呀, 黑衣的力士呀, 我寧愿回我的故鄉, 我寧原回我的故鄉; 回去!回去! 歸來的我掙扎掙扎, 拔煙塵而見自己的國土! 什么影像都泯沒了, 什么光芒都收斂了; 擺脫掉糾纏, 還原了一個平平常常的我! 從此我不再仰眼看青天, 我再低頭看白水, 只謹慎著我雙雙的腳步; 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 打上深深的腳印! 雖然這些印跡是極微細的, 且必將磨滅的, 雖然這遲遲的行步 不稱那迢迢無盡的程途, 但現在平常而渺小的我, 只看到一個個分明的腳步, 便有十分的欣悅—— 那些遠遠遠遠的 是再不能,也不想理會了。 別耽擱吧, 走!走!走! 長詩《毀滅》寫于1922年末,初載1923年3月10日《小說月報》第14卷第3號,收入詩文集《蹤跡》。這首著名的長詩,歷來被文學史家們公認為“五四以來無論在意境上和技巧上都超過當時水平的力作”(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 徘徊悲哀的情緒,掙扎向前的精神,構成了長詩的基調。這是“五四”落潮時期,朱自清和一批與他相似的知識分子心態的寫照。幻想的破滅,現實的黑暗,在他們心中形成“理不清現在,摸不著將來”的郁結,“待順流而下罷,空辜負了天生的我,待逆流而上啊,又慚愧無力”。 正是在這種心態之下,1922年6月朱自清和俞平伯等在杭州西湖作“湖上三夜的暢游”。迷茫的湖光山色,飄忽的精神心態,“教我覺得飄飄然如輕煙,如浮云,絲毫立不定腳跟。當時頗以誘惑的糾纏為苦,而亟亟求毀滅”。一場充滿徘徊,痛苦與掙扎的自我毀滅和自我新生,在詩人的心靈深處震蕩。“我不堪這個空虛,便覺得飄飄然終是不成,只有轉向,才可比較安心”“轉”向何處呢?“丟去玄言,專崇實際,這便是我所企圖的生活”。(《信三通》)“丟去玄言,專崇實際”,既是詩人心靈的寫真,也是長詩《毀滅》的主旨。 因此,《毀滅》并非自我作踐的“毀滅”,它“是呻吟,也是口令,是怯者的,也是勇者的叫聲”(俞平伯《讀〈毀滅〉》),是毀滅舊我,催生新我;它既是毀滅也是追求,是毀滅的告白,追求的誓言。 然而,要把這樣錯綜復雜的心靈歷程,形諸筆端,構成詩篇,倘無整體縝密的構思,就很難鋪墊成篇。朱自清認為“長詩底意境或情調必是復雜而錯綜,結構必是曼衍,描寫必是委曲周至”。(《短詩與長詩》)這不僅是他的理論主張,也是創作實踐。長詩《毀滅》把詩人心靈的一段紛繁而纏綿的情思,通過嚴謹而曼衍的結構,生動而形象的描繪,勾畫出一幅具有世紀意義的心靈“毀滅”的圖像。 長詩用“回去!回去!”的詩行,將全詩分成8各段落。它既是長詩整體結構的連鎖,也是不同層次感情遞進。 在第一段落里,作品突出描寫一個在人生長途上掙扎的“我”。這是一個“躑躅在半路里,/垂頭喪氣的”、“流離開轉徙”在“風塵”里,渴望踏上“自己的國土”,尋找“我的故鄉”的“我”。他在時代浪潮面前彷徨、徘徊、頗帶幾分頹唐情調,但內心深處卻迫切期望結束“飄忽”的生活,立定腳跟“專崇實際”。在這里,“我”的形象既有詩人的身影,也是一代知識分子的映照。 在接下去的6個段落里,是糾纏詩人靈魂的錯綜復雜思緒的形象化表現。作品抒寫西湖的湖光山色和詩人“孤另另的,/冷清清的”心情;用暗淡枯衰的雙眸、秀發、歌喉等系列形象,表達了詩人內心的頹唐。“雖有死仿佛像白衣的小姑娘”一段,是詩人心目中的也是全詩的一個“結子”;“黑衣的力士”,“白衣的小姑娘”,都是人生和社會各種糾纏和誘惑的意象表現。一年來,“我”看到“骨肉間仇視”的“兇慘”,被肩負著的“人生的擔子”,“壓到不能喘氣”,當“我”“不知取怎樣的道路”而“徘徊”在歧途時,“白衣”和“黑衣”的“她和他”,卻在向“我”招手,詩人終于醒悟到“我寧愿回我的故鄉”,為自己長久飄忽的心情找到一個落腳點。 最后一段,是長詩的歸結。經歷了長久的心靈徘徊和掙扎,“我”終于“擺脫掉糾纏,/還原了一個平平常常的我!”雖然明知在“那迢迢無盡的程途”中,自己“遲遲的行步”,顯得“平常而渺小”,但“欣悅”自己終于找到了落腳點和前進道路,“從此我不再仰眼看青天,/不再低頭看白水,/只謹慎著我雙雙的腳步;/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腳印!”這正是一條,“丟去玄言,專崇實際”的路。表現了詩人對人生積極進取,腳踏實地的態度,但他并沒有真正找到“前進的道路。” 長詩把“我”的錯綜復雜,細致委宛,卻又回腸蕩氣的心靈歷程,通過大量具體的意象,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毀滅》從頭至尾的感情鋪展,明確地告訴人們,詩人并非追求否定一切的“毀滅”,而是要“毀滅”那些的“飄忽”、“孤獨”的感情“糾纏”,“徘徊”的心態和“尋求”的煩惱,并以此作為“轉機”,走向“專崇實際”。 長詩在藝術上一個特色,就是復沓手法的運用。朱自清認為“復沓是詩的節奏的重要成分”,詩歌“要得到強烈的表現,復沓的形式是有力的幫手”。(《詩的形式》)《毀滅》重在抒發心靈歷程,并非講述故事,如果沒有一定的藝術手法,來強化表現心靈歷程的種種意象,就很難給人留下“強烈”的印象,而復沓正是這樣一種貼切的藝術手法。長詩每一層次反復詠唱的“回去!回去!”強化了全詩所要表達的,“擺脫“糾纏”,尋找“歸路”的主旨,而為了強化這個主旨,長詩大量地運用復沓的詩句,像“是我!是我!”“我流離轉徙,我流離轉徙”“我寧愿回我的故鄉,我寧愿回我的故鄉”等復沓詩行,無疑是起到了增強表現力的作用,即使那些“俯俯仰仰”,“搖搖蕩蕩”,“掙扎掙扎”,“遠遠遠遠”等復沓詩句,也在節奏和音節上起到了強化表現的功能。復沓手法的大量運用,使詩人所要表達的意境,顯得波瀾疊起,曲折委婉,有力地深化了長詩的主題。 除了復沓手法的運用,長詩也注意具體形象的塑造,例如,為了表達在人生長途上的掙扎,象征社會惡勢力的誘惑和糾纏,詩人塑造了“提著燈籠在前面等我”的“白衣小姑娘”和“擎著鐵錘在后面逼我”的“黑衣力士”;為了表現社會對理想和生命的摧殘,詩人塑造了“干涸”得“像烈日下的沙漠”的“雙眼”,“蓬蓬的秋草”般“褐色蠟型”的“面孔”,失去了“珠子一般”聲音的“歌喉”等有立體感的意象。其他像對比和排比手法的運用等,使長詩的藝術表現手法多樣化,而這些又和詩人所要表達的曲折復雜的心靈歷程相互襯映,使《毀滅》在藝術上獲得了久遠的生命力。 長詩在語言上也頗具特色,首先是口語化,它沒有“五四”時期文學中常見的半文半白語言,而是真正的口語,像“翻來是云,/覆去是雨,/別過臉,/掉轉身,/認不得當年的你!”“白云中有我,/天風的飄飄,/深淵里有我,/伏流的滔滔”等,都是在口語基礎上的提煉,富有節奏感和內在韻律,且朗朗上口。形象化的語言,更是隨處可見,例如“渺渺如輕紗的憧憬”,“黑絨絨又白漠漠的將來”,“亂蓬蓬秋草般長著的頭發”等等。 在“五四”時期的新詩壇上,朱自清并非最早的開拓者,但他的白話詩創作卻“遠遠超過《嘗試集》里的任何最好的一首”(鄭振鐸《五四以來文學上的爭論》)。“《毀滅》在新詩壇上,亦占有很高的位置。我們可以說,這詩底風格、意境、音調是能在中國古代傳統的詩詞曲以外,另標一幟的”(俞平伯《讀〈毀滅〉》)。因此,歷來的文學史家公認,《毀滅》在意境上和技巧上都超過當時的新詩創作水平;它是詩人充分地汲取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精華和民間歌謠的優秀傳統,借鑒了外國詩歌的表現形式,融會貫通,獨立創新之作;它是現代文學史上一首意境沉郁深厚,風格宛轉纏綿,音調柔美凄愴的杰出長詩。
都是蘇聯的法捷耶夫
是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里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的精神和生命可以被毀滅,但他的信念是不能摧毀的。
蘇聯作家法捷耶夫
毀滅簡介 法捷耶夫(1901一1956)是蘇聯優秀的革命作家。他一生的活動是多方面的,他不僅是作家、文學批評家,而且是文藝工作的組織者,長期領導蘇聯作家協會的工作。他的重要著作除《毀滅》、《青年近衛軍》以及沒有寫完的《最后一個烏兌格人》,還有收在《三十年間》里的大量有關文藝理論問題的著作、報告、演說和讀書札記。 《毀滅》是蘇聯革命文學中最優秀作品之一,寫于1925一1926年,1927年出版后,立刻引起蘇聯文學界普遍的注意。當時的《真理報》評論道:“這部描寫西伯利亞游擊隊的潰滅的小說,是我國無產階級文學陣線上的勝利”。高爾基認為作者“非常有才華地提供了國內戰爭的廣闊的、真實的畫面”。不但在蘇聯國內,就是在全世界,《毀滅》也起了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早在一九三0年,在國民黨白色恐怖的難以想象的困難條件下,魯迅先生就把《毀滅》翻譯過來,他認為,對于當時的中國,更緊要的是如《鐵甲列車》、《毀滅》、《鐵流》等這樣戰斗的作品。一九四二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里,對《毀滅》給予高度的評價,指出:“法捷耶夫的《毀滅》只寫了一支很小的游擊隊,它并沒有想去投合舊世界讀者的口味,但是卻產生了全世界的影響,至少在中國,象大家所知道的,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朱自清 《毀滅》一詩賞析 六月間在杭州。因湖上三夜的暢游,教我覺得飄飄然如輕煙,如浮云,絲毫立不定腳跟。當時頗以誘惑的糾纏為苦,而亟亟求毀滅。情思既涌,心想留些痕跡。但人事忙忙,總難下筆。暑假回家,卻寫了一節;但時日遷移,興致已不及從前好了。九月間到此,續寫成初稿;相隔更久,意態又差。直到今日,才算寫定,自然是沒勁兒的!所幸心境還不會大變,當日情懷,還能竭力追摹,不至很有出入;姑存此稿,以備自己的印證。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九日晚記 躑躅在半路里, 垂頭喪氣的, 是我,是我! 五光吧, 十色吧, 羅列在咫尺之間: 這好看的呀! 那好聽的呀! 聞著的是濃濃的香, 嘗著的是膩膩的味; 況手所觸的, 身所依的, 都是滑澤的, 都是松軟的! 靡靡然! 怎奈何這靡靡然?—— 被推著, 被挽著, 長只在俯俯仰仰間, 何曾做得一分半分兒主? 在了夢里, 在了病里; 只差清醒白醒的時候! 白云中有我, 天風的飄飄, 深淵里有我, 伏流的滔滔; 只在青青的,青青的土泥上, 不曾印著淺淺的,隱隱約約的,我的足跡! 我流離轉徙, 我流離轉徙; 腳尖兒踏呀, 卻踏不上自己的國土! 在風塵里老了, 在風塵里衰了, 僅存的一個懶懨懨的身子, 幾堆黑簇簇的影子! 幻滅的開場, 我盡思盡想: “親親的,雖渺渺的, 我的故鄉——我的故鄉! 回去!回去!” 雖有茫茫的淡月, 籠著靜悄悄的湖面, 霧露蒙蒙的, 霧露蒙蒙的; 仿仿佛佛的群山, 正安排著睡了。 螢火蟲在霧里找不著路, 只一閃一閃地亂飛。 誰卻放荷花燈哩? “哈哈哈哈~~~” “嚇嚇嚇~~~” 夾著一縷低低的簫聲, 近處的青蛙也便響起來了。 是被搖蕩著, 是被牽惹著, 說已睡在“月姊姊的臂膊”里了; 真的,誰能不飄飄然而去呢? 但月兒其實是寂寂的, 螢火蟲也不曾和我親近, 歡笑更顯然是他們的了。 只有簫聲, 曾引起幾番的惆悵; 但也是全不相干的, 簫聲只是簫聲罷了。 搖蕩是你的, 牽惹是你的, 他們各走各的道兒, 誰理睬你來? 橫豎做不成朋友, 纏纏綿綿有些什么! 孤另另的, 冷清清的, 沒味兒,沒味兒! 還是掉轉頭, 走你自家的路。 回去!回去! 雖有雪樣的衣裙, 現已翩翩地散了, 仿佛清明日子燒剩的白的紙錢灰。 那活活像小河般流著的雙眼, 含蓄過多少意思,蘊藏多過少話句的, 也干涸了, 干到像烈日下的沙漠。 漆黑的發, 成了蓬蓬的秋草; 吹彈得破的面孔, 也只剩一張褐色的蠟型。 況花一般的笑是不見一痕兒, 珠子一般的歌喉是不透一絲兒! 眼前是光光的了, 總只有光光的了。 撇開吧。 還撇些什么! 回去!回去! 雖有如云的朋友, 互相夸耀著, 互相安慰著, 高談大笑里 送了多少的時日; 而飲啖的豪邁, 游蹤的密切, 豈不像繁茂的花枝, 赤熱的火焰哩! 這樣被說在許多口里, 被知在許多心里的, 誰還能相忘呢? 但一丟開手, 事情便不同了: 翻來是云, 覆去是雨, 別過臉, 掉轉身, 認不得當年的你!—— 原只是一時遣著興罷了, 誰當真將你放在心頭呢? 于是剩了些淡淡的名字—— 莽莽蒼蒼里, 便留下你獨個, 四周都是空氣罷了, 四周都是空氣罷了! 還是摸索著回去吧; 那里倒許有自己的弟兄姊妹 切切地盼望著你。 回去!回去! 雖有巧妙的玄言, 像天花的紛墜; 在我雙眼的前頭, 展示渺渺如輕紗的憧憬—— 引著我飄呀,飄呀, 直到三十三天之上。 我擁在五色云里, 灰色的世間在我的腳下—— 小了,更小了, 遠了,幾乎想也想不到了。 但是下界的罡風 總歸呼呼地倒旋著, 吹人我絲絲的肌里! 搖搖蕩蕩的我 倘是跌下去呵, 將像泄著氣的輕氣球, 被人踐踏著頑兒, 只馀嗤嗤的聲響! 況倒卷的罡風, 也將像三尖兩刃刀, 劈分我的肌里呢?—— 我將被肢解在五色云里; 甚至化一陣煙, 裊裊地散了。 我戰栗著, “念天地之悠悠”…… 回去!回去! 雖有餓著的肚子, 拘攣著的手, 亂蓬蓬秋草般長著的頭發, 凹進的雙眼, 和軟軟的腳, 尤其靈弱的心, 都引著我下去, 直向底里去, 教我抽煙, 教我喝酒, 教我看女人。 但我在迷迷戀戀里, 雖然混過了多少時刻, 只不讓步的是我的現在, 他不容你不理他! 況我也終于不能支持那迷戀人的, 只覺肢體的衰頹, 心神飄忽, 便在迷戀的中間, 也潛滋暗長著哩! 真不成人樣的我 就這般輕輕地速朽了么? 不!不! 趁你未成殘廢的時候, 還可用你僅有的力量! 回去!回去! 雖有死仿佛像白衣的小姑娘, 提著燈籠在前面等我, 又仿佛像黑衣的力士, 擎著鐵錘在后面逼我—— 在我煩憂著就將降臨的敗家的兇慘, 和一年來骨肉間的仇視, (互以血眼相看著)的時候, 在我為兩肩上的人生的擔子, 壓到不能喘氣, 又眼見我的收獲 渺渺如遠處的云煙的時候; 在我對著黑絨絨又白漠漠的將來, 不知取怎樣的道路, 卻盡徘徊于迷悟之糾紛的時候: 那時候她和他便隱隱顯現了, 像有些什么, 又像沒有—— 憑這樣的不可捉摸的神氣, 真盡夠教我向往了。 去,去, 去到她的,他的懷里吧。 好了,她望我招手了, 他也望我點頭了。…… 但是,但是, 她和他正都是生客, 教我有些放心不下; 他們的手飄浮在空氣里, 也太渺茫了, 太難把握了, 教我怎好和他們相接呢? 況死之國又是異鄉, 知道它什么土宜喲! 只有在生之原上, 我是熟悉的; 我的故鄉在記憶里的, 雖然有些模糊了, 但它的輪廓我還是透熟的,—— 哎呀!故鄉它不正張著兩臂迎我嗎? 瓜果是熟的有味; 地方和朋友也是熟的有味; 小姑娘呀, 黑衣的力士呀, 我寧愿回我的故鄉, 我寧原回我的故鄉; 回去!回去! 歸來的我掙扎掙扎, 拔煙塵而見自己的國土! 什么影像都泯沒了, 什么光芒都收斂了; 擺脫掉糾纏, 還原了一個平平常常的我! 從此我不再仰眼看青天, 我再低頭看白水, 只謹慎著我雙雙的腳步; 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 打上深深的腳印! 雖然這些印跡是極微細的, 且必將磨滅的, 雖然這遲遲的行步 不稱那迢迢無盡的程途, 但現在平常而渺小的我, 只看到一個個分明的腳步, 便有十分的欣悅—— 那些遠遠遠遠的 是再不能,也不想理會了。 別耽擱吧, 走!走!走! 長詩《毀滅》寫于1922年末,初載1923年3月10日《小說月報》第14卷第3號,收入詩文集《蹤跡》。這首著名的長詩,歷來被文學史家們公認為“五四以來無論在意境上和技巧上都超過當時水平的力作”(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 徘徊悲哀的情緒,掙扎向前的精神,構成了長詩的基調。這是“五四”落潮時期,朱自清和一批與他相似的知識分子心態的寫照。幻想的破滅,現實的黑暗,在他們心中形成“理不清現在,摸不著將來”的郁結,“待順流而下罷,空辜負了天生的我,待逆流而上啊,又慚愧無力”。 正是在這種心態之下,1922年6月朱自清和俞平伯等在杭州西湖作“湖上三夜的暢游”。迷茫的湖光山色,飄忽的精神心態,“教我覺得飄飄然如輕煙,如浮云,絲毫立不定腳跟。當時頗以誘惑的糾纏為苦,而亟亟求毀滅”。一場充滿徘徊,痛苦與掙扎的自我毀滅和自我新生,在詩人的心靈深處震蕩。“我不堪這個空虛,便覺得飄飄然終是不成,只有轉向,才可比較安心”“轉”向何處呢?“丟去玄言,專崇實際,這便是我所企圖的生活”。(《信三通》)“丟去玄言,專崇實際”,既是詩人心靈的寫真,也是長詩《毀滅》的主旨。 因此,《毀滅》并非自我作踐的“毀滅”,它“是呻吟,也是口令,是怯者的,也是勇者的叫聲”(俞平伯《讀〈毀滅〉》),是毀滅舊我,催生新我;它既是毀滅也是追求,是毀滅的告白,追求的誓言。 然而,要把這樣錯綜復雜的心靈歷程,形諸筆端,構成詩篇,倘無整體縝密的構思,就很難鋪墊成篇。朱自清認為“長詩底意境或情調必是復雜而錯綜,結構必是曼衍,描寫必是委曲周至”。(《短詩與長詩》)這不僅是他的理論主張,也是創作實踐。長詩《毀滅》把詩人心靈的一段紛繁而纏綿的情思,通過嚴謹而曼衍的結構,生動而形象的描繪,勾畫出一幅具有世紀意義的心靈“毀滅”的圖像。 長詩用“回去!回去!”的詩行,將全詩分成8各段落。它既是長詩整體結構的連鎖,也是不同層次感情遞進。 在第一段落里,作品突出描寫一個在人生長途上掙扎的“我”。這是一個“躑躅在半路里,/垂頭喪氣的”、“流離開轉徙”在“風塵”里,渴望踏上“自己的國土”,尋找“我的故鄉”的“我”。他在時代浪潮面前彷徨、徘徊、頗帶幾分頹唐情調,但內心深處卻迫切期望結束“飄忽”的生活,立定腳跟“專崇實際”。在這里,“我”的形象既有詩人的身影,也是一代知識分子的映照。 在接下去的6個段落里,是糾纏詩人靈魂的錯綜復雜思緒的形象化表現。作品抒寫西湖的湖光山色和詩人“孤另另的,/冷清清的”心情;用暗淡枯衰的雙眸、秀發、歌喉等系列形象,表達了詩人內心的頹唐。“雖有死仿佛像白衣的小姑娘”一段,是詩人心目中的也是全詩的一個“結子”;“黑衣的力士”,“白衣的小姑娘”,都是人生和社會各種糾纏和誘惑的意象表現。一年來,“我”看到“骨肉間仇視”的“兇慘”,被肩負著的“人生的擔子”,“壓到不能喘氣”,當“我”“不知取怎樣的道路”而“徘徊”在歧途時,“白衣”和“黑衣”的“她和他”,卻在向“我”招手,詩人終于醒悟到“我寧愿回我的故鄉”,為自己長久飄忽的心情找到一個落腳點。 最后一段,是長詩的歸結。經歷了長久的心靈徘徊和掙扎,“我”終于“擺脫掉糾纏,/還原了一個平平常常的我!”雖然明知在“那迢迢無盡的程途”中,自己“遲遲的行步”,顯得“平常而渺小”,但“欣悅”自己終于找到了落腳點和前進道路,“從此我不再仰眼看青天,/不再低頭看白水,/只謹慎著我雙雙的腳步;/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腳印!”這正是一條,“丟去玄言,專崇實際”的路。表現了詩人對人生積極進取,腳踏實地的態度,但他并沒有真正找到“前進的道路。” 長詩把“我”的錯綜復雜,細致委宛,卻又回腸蕩氣的心靈歷程,通過大量具體的意象,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毀滅》從頭至尾的感情鋪展,明確地告訴人們,詩人并非追求否定一切的“毀滅”,而是要“毀滅”那些的“飄忽”、“孤獨”的感情“糾纏”,“徘徊”的心態和“尋求”的煩惱,并以此作為“轉機”,走向“專崇實際”。 長詩在藝術上一個特色,就是復沓手法的運用。朱自清認為“復沓是詩的節奏的重要成分”,詩歌“要得到強烈的表現,復沓的形式是有力的幫手”。(《詩的形式》)《毀滅》重在抒發心靈歷程,并非講述故事,如果沒有一定的藝術手法,來強化表現心靈歷程的種種意象,就很難給人留下“強烈”的印象,而復沓正是這樣一種貼切的藝術手法。長詩每一層次反復詠唱的“回去!回去!”強化了全詩所要表達的,“擺脫“糾纏”,尋找“歸路”的主旨,而為了強化這個主旨,長詩大量地運用復沓的詩句,像“是我!是我!”“我流離轉徙,我流離轉徙”“我寧愿回我的故鄉,我寧愿回我的故鄉”等復沓詩行,無疑是起到了增強表現力的作用,即使那些“俯俯仰仰”,“搖搖蕩蕩”,“掙扎掙扎”,“遠遠遠遠”等復沓詩句,也在節奏和音節上起到了強化表現的功能。復沓手法的大量運用,使詩人所要表達的意境,顯得波瀾疊起,曲折委婉,有力地深化了長詩的主題。 除了復沓手法的運用,長詩也注意具體形象的塑造,例如,為了表達在人生長途上的掙扎,象征社會惡勢力的誘惑和糾纏,詩人塑造了“提著燈籠在前面等我”的“白衣小姑娘”和“擎著鐵錘在后面逼我”的“黑衣力士”;為了表現社會對理想和生命的摧殘,詩人塑造了“干涸”得“像烈日下的沙漠”的“雙眼”,“蓬蓬的秋草”般“褐色蠟型”的“面孔”,失去了“珠子一般”聲音的“歌喉”等有立體感的意象。其他像對比和排比手法的運用等,使長詩的藝術表現手法多樣化,而這些又和詩人所要表達的曲折復雜的心靈歷程相互襯映,使《毀滅》在藝術上獲得了久遠的生命力。 長詩在語言上也頗具特色,首先是口語化,它沒有“五四”時期文學中常見的半文半白語言,而是真正的口語,像“翻來是云,/覆去是雨,/別過臉,/掉轉身,/認不得當年的你!”“白云中有我,/天風的飄飄,/深淵里有我,/伏流的滔滔”等,都是在口語基礎上的提煉,富有節奏感和內在韻律,且朗朗上口。形象化的語言,更是隨處可見,例如“渺渺如輕紗的憧憬”,“黑絨絨又白漠漠的將來”,“亂蓬蓬秋草般長著的頭發”等等。 在“五四”時期的新詩壇上,朱自清并非最早的開拓者,但他的白話詩創作卻“遠遠超過《嘗試集》里的任何最好的一首”(鄭振鐸《五四以來文學上的爭論》)。“《毀滅》在新詩壇上,亦占有很高的位置。我們可以說,這詩底風格、意境、音調是能在中國古代傳統的詩詞曲以外,另標一幟的”(俞平伯《讀〈毀滅〉》)。因此,歷來的文學史家公認,《毀滅》在意境上和技巧上都超過當時的新詩創作水平;它是詩人充分地汲取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精華和民間歌謠的優秀傳統,借鑒了外國詩歌的表現形式,融會貫通,獨立創新之作;它是現代文學史上一首意境沉郁深厚,風格宛轉纏綿,音調柔美凄愴的杰出長詩。
總結
- 上一篇: 心中藏着多少爱和愁是什么歌?完整歌词是什
- 下一篇: 丽江旅拍多少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