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仁义不能使间下一句是什么呢?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非仁义不能使间下一句是什么呢?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出自 《孫子兵法》用間篇 間 是 間諜的意思這句話意思是 不是賢人不能用間諜,不仁義的人不能指使間諜
駢拇枝指①,出乎性哉②!而侈于德③。附贅縣疣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⑤!而非道德之正也⑥。是故駢于足者,連無用之肉也;枝于手者,樹無用之指也;多方駢枝于五藏之情者⑦,淫僻于仁義之行⑧,而多方于聰明之用也⑨。是故駢與明者,亂五色⑩,淫文章(11),青黃黼黻之煌煌非乎(12)?而離朱是已(13)。多于聰者,亂五聲(14),淫六律(15),金石絲竹黃鐘大呂之聲非乎(16)?而師曠是已(17)。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聲(18),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19)?而曾史是已(20)。駢于辯者,累瓦結繩竄句(21),游心于堅白同異之間(22),而敝跬譽無用之言非乎(23)?而楊墨是已(24)。故此皆多駢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25)。 1.駢(pián):并列,這里是指合在一起。拇:腳的大趾拇。駢拇是說腳的大趾拇跟二趾拇連在一起了,成了畸形的大趾拇。枝指:旁生的歧指,即手大拇指旁多長出一指。“駢拇”和“枝指”對于人體來說都是多余的東西,因此在全文述說中多次成為多余的、人為附加的代稱。2.性:這里指天生而成,生而有之。3.侈:多余。德:得。4.附:附著。贅:贅瘤。縣(xuán):懸。疣(yóu):這里用同“瘤”。5.藏(zàng):臟(臓),這個意義后代寫作“臓”而簡化為“臟”。6.正:中正,這里指千變萬化的事態中無所偏執。7.有人認為“駢枝”二字為衍文,也有人認為“多方”二字為衍文,聯系上下文意,“衍文”之說可信,鑒于下句“多方”二字再次出現,刪去本句的“多方”二字,前后句式互相對應。五藏:即五臟,“五藏之情”指人的內在之情,即天生的品行和欲念。8.淫:耽滯,迷亂。僻:邪惡,不正。9.聰:聽覺靈敏。明:視覺清晰。10.五色:青、黃、赤、白、黑五種基本顏色。11.淫:惑亂。文章:文采,錯綜而又華美的花紋和色彩。12.黼(fǔ)黻(fú):古代禮服上繡制的花紋。煌煌:光彩眩目的樣子。13.離朱:人名,亦作離婁,視力過人。14.五聲:即五音,五個基本音階,古代音樂中以宮、商、角、徵、羽稱之。15.六律:古代用長短不同的竹管制作不同聲調的定音器,其作用相當于今天的定調。樂律分陰陽兩大類,每類各六種,陽類六種叫六律,陰類六種叫六呂。六律的名稱是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16.金、石、絲、竹:各種樂器無不用金、石、絲、竹為原料,這里借原料之名作器樂之聲的代稱。黃鐘、大呂:古代音調的名稱。17.師曠:晉平公時的著名樂師。18.擢(chuó):拔,提舉。塞:閉。“塞性”即閉塞正性。一說“塞”當為“搴”(qiān),也是拔取的意思。19.簧鼓:管樂和打擊樂,這里用來泛指各種樂器發出的喧嚷。奉:信守,奉行。不及:趕不上,這里用指不可能做到。20.曾史:曾參和史?(qiū)。春秋時的賢人。曾參字子輿,為孔子的學生;史?字子魚,衛靈公的大臣。21.累瓦結繩:比喻堆砌無用的詞語。竄句:穿鑿文句。22.游心:馳騁心思。23.敝:分外用力而疲憊不堪。跬(kǔi):半步;舉足一次叫跬,左右兩腳運行一次叫步。“跬譽”指短暫的聲譽。24.楊墨:楊朱和墨翟,戰國時代的著名哲學家。25.至正:至道正理。一說指至高無尚的道。 彼正正者①,不失其性命之情②。故合者不為駢,而枝者不為跂③;長者不為有余,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④,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無所去憂也⑤。意仁義其非人情乎⑥?彼仁人何其多憂也?且夫駢于拇者,決之則泣⑦;枝于手者,龁之則啼⑧。二者,或有余于數,或不足于數,其于憂一也。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⑨;不仁之人,決性命之情而饕貴富⑩。故意仁義其非人情乎(11)?自三代以下者(12),天下何其囂囂也(13)?且夫待鉤繩規矩而正者(14),是削其性者也,待繩約膠漆而固者(15),是侵其德者也(16);屈折禮樂(17),呴俞仁義(18),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19),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繩,圓者不以規,方者不以矩,附離不以膠漆(20),約束不以繩索(21)。故天下誘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22),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故古今不二,不可虧也,則仁義又奚連連如膠漆?索而游乎道德之間為哉(23)?使天下惑也! ①正正:當是“至正”之誤,上段末句即言“至正”,“至理正道”的意思。②性命之情:性,指本性,命,指天命,性命之情,就是物各自得順其自然的真情。③跂:為“歧”字之誤。④鳧(fú):野鴨。脛(jìng):小腿。⑤去:摒棄,排除。⑥意(yī):感嘆聲,又寫作“噫”。一說“意”當從字面講,自認為的意思。⑦決:裂析,分開。⑧龁(hé):咬斷。⑨蒿目:頗費解。一說“蒿”通作“?(hé)”,放眼遠望的意思,一說“蒿”通作“眊(mào)”,眼睛失神的意思。譯文從前一說。⑩決:斷,拋棄。饕(tāo):貪。貴富:財產多叫“富”,地位高叫“貴”。(11)故:衍文。一說從字面意義講。(12)三代:即夏、商、周三個朝代。(13)囂囂:喧囂的樣子。(14)待:依靠。鉤(gōu):“鉤”字的古體;木工劃弧線的曲尺。(15)繩約:即繩索。下文皆稱“?索”,故有人主張此處應依下文而改;舊注“繩約”釋為“繩索約束”,更為失當。(16)侵其德:即傷害了事物的天性和自然。(17)屈折禮樂:就是用禮樂來生硬地改變和矯正人的言行。(18)呴(xū)俞:撫愛。“呴俞仁義”就是用仁義的手段來撫愛和教化別人。(19)常然:常態,指人和事物的本然和真性。(20)附離:使離析的事物相互附著。(21)?(mò):繩索。(22)誘然:不知不覺的樣子。(23)連連:不斷的、無休止的樣子。 ①易:改變。方向。②莊子認為唐堯以前,即原始氏族時代社會民情還是比較樸質純厚的,虞舜以后,即進入夏、商、周三代,樸質純厚的風氣和民情才受到人為的干擾和蹂躪。虞氏即虞舜。招仁義:以仁義作號召。撓:攪亂。③殉:為某一目的而獻身。④家:這里指家族。⑤數子:指上述四種人。⑥事業:即從事的工作。⑦臧、谷:家奴和童仆。⑧亡:逃跑,丟失。⑨奚事:事奚,即做什么。⑩?(cè):“策”字的異體,這里指書簡。(11)博塞:亦作“簙簺”,一種類似擲骰子的游戲。(12)伯夷:殷商末年的賢士,反對武王伐商,不食周粟而餓死于首陽山。死名:為名而死。(13)盜跖(zhí):名跖,春秋末年著名的平民起義領袖,先秦不少著作中提到過他。“盜”是誣蔑之詞。死利:為利而死。東陵:山名,一說即泰山。(14)是、非:這里引申為贊許和指責。 腳趾并生和歧指旁出,這是天生而成的嗎?不過都多于常人之所得。附懸于人體的贅瘤,是出自人的形體嗎?不過卻超出了人天生而成的本體。采用多種方法推行仁義,比列于身體不可或缺的五臟呢!卻不是無所偏執的中正之道。所以,腳上雙趾并生的,是連綴起無用的肉;手上六指旁出的,是樹起了無用的手指;各種并生、旁出的多余的東西對于人天生的品性和欲念來說,好比迷亂而又錯誤地推行仁義,又象是脫出常態地使用人的聽力和視力。超出本體的“多余”對于一個視覺明晰的人來說,難道不是攪亂五色、迷濫文彩、繡制出青黃相間的華麗服飾而炫人眼目嗎?而離朱就是這樣。超出本體的“多余”對于聽覺靈敏的人來說,難道不是攪亂五音、混淆六律,豈不是攪混了金、石、絲、竹、黃鐘、大呂的各種音調嗎?而師曠就是這樣。超出本體的“多余”對于倡導仁義的人來說,難道不是矯擢道德、閉塞真性來撈取名聲、而使天下的人們爭相鼓噪信守不可能做到的禮法嗎?而曾參和史?就是這樣,超出本體的“多余”對于善于言辭的人來說,難道不是堆砌詞藻,穿鑿文句、將心思馳騁于“堅白”詭辯的是非之中,而艱難疲憊地羅列無數廢話去追求短暫的聲譽嗎?而楊朱和墨翟就是這樣,所以說這些都是多余的、矯造而成的不正之法,絕不是天下的至理和正道。那所謂的至理正道,就是不違反事物各得其所而又順應自然的真情。所以說合在一塊的不算是并生,而旁出枝生的不算是多余,長的不算是有余,短的不算是不足。因此,野鴨的小腿雖然很短,續長一截就有憂患;鶴的小腿雖然很長,截去一段就會痛苦。事物原本就很長是不可以隨意截短的,事物原本就很短也是不可以隨意續長的,這樣各種事物也就沒有必要去排除憂患了。噫!仁義恐怕不是人所固有的真情吧?那些倡導仁義的人怎么會有那么多擔憂呢?況且對于腳趾并生的人來說,分裂兩腳趾他就會哭泣;對于手指旁出的人來說,咬斷歧指他也會哀啼。以上兩種情況,有的是多于正常的手指數,有的是少于正常的腳趾數,而它們對于所導致的憂患卻是同一樣的。如今世上的仁人,放目遠視而憂慮人間的禍患;那些不仁的人,摒棄人的本真和自然而貪求富貴。噫!仁義恐怕不是人所固有的真情吧?而從夏、商、周三代以來,天下又怎么會那么喧囂竟逐呢?況且依靠曲尺、墨線、圓規、角尺而端正事物形態的,這是損傷事物本性的作法;依靠繩索膠漆而使事物相互緊緊粘固的,這是傷害事物天然稟賦的作法;運用禮樂對人民生硬地加以改變和矯正,運用仁義對人民加以撫愛和教化,從而撫慰天下民心的,這樣做也就失去了人的常態。天下的事物都各有它們固有的常態。所謂常態,就是彎曲的不依靠曲尺,筆直的不依靠墨線,正圓的不依靠圓規,端方的不依靠角尺,使離析的東西附在一起不依靠膠和漆,將單個的事物捆束在一起不依靠繩索。于是,天下萬物都不知不覺地生長而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生長,同樣都不知不覺地有所得而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有所得。所以古今道理并沒有兩樣,不可能出現虧缺呀。那么仁義又為什么無休無止地象膠漆繩索那樣人為地夾在天道和本性之間呢?這就使天下人大惑不解了!小的迷惑會使人弄錯方向,大的迷惑會使人改變本性。憑什么知道是這樣的呢?自從虞舜拿仁義為號召而攪亂天下,天下的人們沒有誰不是在為仁義爭相奔走,這豈不是用仁義來改變人原本的真性嗎?現在我們試著來談論一下這一問題。從夏、商、周三代以來,天下沒有誰不借助于外物來改變自身的本性。平民百姓為了私利而犧牲,士人為了名聲而犧牲,大夫為了家族而犧牲,圣人則為了天下而犧牲。所以這四種人,所從事的事業不同,名聲也有各自的稱謂,而他們用生命作出犧牲以損害人的本性,卻是同一樣的。臧與谷兩個家奴一塊兒放羊卻都讓羊跑了。問臧在做什么,說是在拿著書簡讀書;問谷在做什么,說是在玩投骰子的游戲。這兩個人所做的事不一樣,不過他們丟失了羊卻是同樣的。伯夷為了賢名死在首陽山下,盜跖為了私利死在東陵山上,這兩個人,致死的原因不同,而他們在殘害生命、損傷本性方面卻是同樣的。為什么一定要贊譽伯夷而指責盜跖呢!天下的人們都在為某種目的而獻身:那些為仁義而犧牲的,世俗稱他為君子;那些為財貨而犧牲的,世俗稱他為小人。他們為了某一目的而犧牲是同樣的,而有的叫做君子,有的叫做小人。倘若就殘害生命、損傷本性而言,那么盜跖也就是伯夷了,又怎么能在他們中間區分君子和小人!況且,把自己的本性綴連于仁義,即使如同曾參和史?那樣精通,也不是我所認為的完美;把自己的本性綴連于甜、酸、苦、辣、咸五味,即使如同俞兒那樣精通,也不是我所認為的完善;把自己的本性綴連于五聲,即使如同師曠那樣通曉音律,也不是我所認為的聰敏;把自己的本性綴連于五色,即使如同離朱那樣通曉色彩,也不是我所認為的視覺敏銳。我所說的完美,絕不是仁義之類的東西,而是比各有所得更美好罷了;我所說的完善,絕不是所謂的仁義,而是放任天性、保持真情罷了。我所說的聰敏,不是說能聽到別人什么,而是指能夠內審自己罷了。我所說的視覺敏銳,不是說能看見別人什么,而是指能夠看清自己罷了。不能看清自己而只能看清別人,不能安于自得而向別人索求的人,這就是索求別人之所得而不能安于自己所應得的人,也就是貪圖達到別人所達到而不能安于自己所應達到的境界的人。貪圖達到別人所達到而不安于自己所應達到的境界,無論盜跖與伯夷,都同樣是滯亂邪惡的。我有愧于宇宙萬物本體的認識和事物變化規律的理解,所以就上一層說我不能奉行仁義的節操,就下一層說我不愿從事滯亂邪惡的行徑。
副詞是”非“,屬于否定副詞,不能。1、譯文:施行仁義和機智善辯,都不是用來保持國家的辦法。2、否定副詞指對行為或狀態進行否定的副詞,主要有:? 不、沒、未、別、非、休、莫、甭等。3、否定副詞的主要用法:?(1)否定副詞作為一種副詞,它的基本用法和一般副詞一樣,修飾動詞、形容詞,在句中作狀語,所以一般情況下位于謂語前。(2)少數否定副詞可以多帶帶回答問題。如“不”?“沒有”“別”(3)極少情況下否定副詞能放在句子開頭表示祈使、禁止等語氣。
1、明于庶物:自知者明,明,一般可以解為對身邊事物的透澈了解。庶物:平常的事物。2、察于人倫:察于秋毫之末。察,一般指對細微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人倫:就是人事。這里指其對人與人相處各種事情的因由、變化和處理方法都非常的清楚。3、由仁義行:其行為都是以仁義為根本的。4、非行仁義:而不是看起來是“仁義”的行為。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鑠:毀謗〖slander〗。如:鑠金毀骨(比喻毀謗太多,使人無以自存) 同“爍”。灼爍,光彩奪目〖blaze〗。如:鑠閃(閃爍);鑠鑠(光芒閃耀的樣子
這句話屬于主觀唯心主義。原文選段: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人于打,皆有怵惕惻隱之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 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 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白話譯文: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運轉東西一樣容易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是因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面去了,必然會產生驚棋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系,不是因為要想在鄉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 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生這種驚懼問情心理的。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端;羞恥心是義的發端;謙讓心是禮的發端;是非心是智的發端。人有這四種發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 有這四種發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父母都成問題。”此句出自戰國時期·孟子所作的《孟子·公孫丑》
駢拇枝指①,出乎性哉②!而侈于德③。附贅縣疣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⑤!而非道德之正也⑥。是故駢于足者,連無用之肉也;枝于手者,樹無用之指也;多方駢枝于五藏之情者⑦,淫僻于仁義之行⑧,而多方于聰明之用也⑨。是故駢與明者,亂五色⑩,淫文章(11),青黃黼黻之煌煌非乎(12)?而離朱是已(13)。多于聰者,亂五聲(14),淫六律(15),金石絲竹黃鐘大呂之聲非乎(16)?而師曠是已(17)。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聲(18),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19)?而曾史是已(20)。駢于辯者,累瓦結繩竄句(21),游心于堅白同異之間(22),而敝跬譽無用之言非乎(23)?而楊墨是已(24)。故此皆多駢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25)。 1.駢(pián):并列,這里是指合在一起。拇:腳的大趾拇。駢拇是說腳的大趾拇跟二趾拇連在一起了,成了畸形的大趾拇。枝指:旁生的歧指,即手大拇指旁多長出一指。“駢拇”和“枝指”對于人體來說都是多余的東西,因此在全文述說中多次成為多余的、人為附加的代稱。2.性:這里指天生而成,生而有之。3.侈:多余。德:得。4.附:附著。贅:贅瘤。縣(xuán):懸。疣(yóu):這里用同“瘤”。5.藏(zàng):臟(臓),這個意義后代寫作“臓”而簡化為“臟”。6.正:中正,這里指千變萬化的事態中無所偏執。7.有人認為“駢枝”二字為衍文,也有人認為“多方”二字為衍文,聯系上下文意,“衍文”之說可信,鑒于下句“多方”二字再次出現,刪去本句的“多方”二字,前后句式互相對應。五藏:即五臟,“五藏之情”指人的內在之情,即天生的品行和欲念。8.淫:耽滯,迷亂。僻:邪惡,不正。9.聰:聽覺靈敏。明:視覺清晰。10.五色:青、黃、赤、白、黑五種基本顏色。11.淫:惑亂。文章:文采,錯綜而又華美的花紋和色彩。12.黼(fǔ)黻(fú):古代禮服上繡制的花紋。煌煌:光彩眩目的樣子。13.離朱:人名,亦作離婁,視力過人。14.五聲:即五音,五個基本音階,古代音樂中以宮、商、角、徵、羽稱之。15.六律:古代用長短不同的竹管制作不同聲調的定音器,其作用相當于今天的定調。樂律分陰陽兩大類,每類各六種,陽類六種叫六律,陰類六種叫六呂。六律的名稱是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16.金、石、絲、竹:各種樂器無不用金、石、絲、竹為原料,這里借原料之名作器樂之聲的代稱。黃鐘、大呂:古代音調的名稱。17.師曠:晉平公時的著名樂師。18.擢(chuó):拔,提舉。塞:閉。“塞性”即閉塞正性。一說“塞”當為“搴”(qiān),也是拔取的意思。19.簧鼓:管樂和打擊樂,這里用來泛指各種樂器發出的喧嚷。奉:信守,奉行。不及:趕不上,這里用指不可能做到。20.曾史:曾參和史?(qiū)。春秋時的賢人。曾參字子輿,為孔子的學生;史?字子魚,衛靈公的大臣。21.累瓦結繩:比喻堆砌無用的詞語。竄句:穿鑿文句。22.游心:馳騁心思。23.敝:分外用力而疲憊不堪。跬(kǔi):半步;舉足一次叫跬,左右兩腳運行一次叫步。“跬譽”指短暫的聲譽。24.楊墨:楊朱和墨翟,戰國時代的著名哲學家。25.至正:至道正理。一說指至高無尚的道。 彼正正者①,不失其性命之情②。故合者不為駢,而枝者不為跂③;長者不為有余,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④,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無所去憂也⑤。意仁義其非人情乎⑥?彼仁人何其多憂也?且夫駢于拇者,決之則泣⑦;枝于手者,龁之則啼⑧。二者,或有余于數,或不足于數,其于憂一也。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⑨;不仁之人,決性命之情而饕貴富⑩。故意仁義其非人情乎(11)?自三代以下者(12),天下何其囂囂也(13)?且夫待鉤繩規矩而正者(14),是削其性者也,待繩約膠漆而固者(15),是侵其德者也(16);屈折禮樂(17),呴俞仁義(18),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19),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繩,圓者不以規,方者不以矩,附離不以膠漆(20),約束不以繩索(21)。故天下誘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22),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故古今不二,不可虧也,則仁義又奚連連如膠漆?索而游乎道德之間為哉(23)?使天下惑也! ①正正:當是“至正”之誤,上段末句即言“至正”,“至理正道”的意思。②性命之情:性,指本性,命,指天命,性命之情,就是物各自得順其自然的真情。③跂:為“歧”字之誤。④鳧(fú):野鴨。脛(jìng):小腿。⑤去:摒棄,排除。⑥意(yī):感嘆聲,又寫作“噫”。一說“意”當從字面講,自認為的意思。⑦決:裂析,分開。⑧龁(hé):咬斷。⑨蒿目:頗費解。一說“蒿”通作“?(hé)”,放眼遠望的意思,一說“蒿”通作“眊(mào)”,眼睛失神的意思。譯文從前一說。⑩決:斷,拋棄。饕(tāo):貪。貴富:財產多叫“富”,地位高叫“貴”。(11)故:衍文。一說從字面意義講。(12)三代:即夏、商、周三個朝代。(13)囂囂:喧囂的樣子。(14)待:依靠。鉤(gōu):“鉤”字的古體;木工劃弧線的曲尺。(15)繩約:即繩索。下文皆稱“?索”,故有人主張此處應依下文而改;舊注“繩約”釋為“繩索約束”,更為失當。(16)侵其德:即傷害了事物的天性和自然。(17)屈折禮樂:就是用禮樂來生硬地改變和矯正人的言行。(18)呴(xū)俞:撫愛。“呴俞仁義”就是用仁義的手段來撫愛和教化別人。(19)常然:常態,指人和事物的本然和真性。(20)附離:使離析的事物相互附著。(21)?(mò):繩索。(22)誘然:不知不覺的樣子。(23)連連:不斷的、無休止的樣子。 ①易:改變。方向。②莊子認為唐堯以前,即原始氏族時代社會民情還是比較樸質純厚的,虞舜以后,即進入夏、商、周三代,樸質純厚的風氣和民情才受到人為的干擾和蹂躪。虞氏即虞舜。招仁義:以仁義作號召。撓:攪亂。③殉:為某一目的而獻身。④家:這里指家族。⑤數子:指上述四種人。⑥事業:即從事的工作。⑦臧、谷:家奴和童仆。⑧亡:逃跑,丟失。⑨奚事:事奚,即做什么。⑩?(cè):“策”字的異體,這里指書簡。(11)博塞:亦作“簙簺”,一種類似擲骰子的游戲。(12)伯夷:殷商末年的賢士,反對武王伐商,不食周粟而餓死于首陽山。死名:為名而死。(13)盜跖(zhí):名跖,春秋末年著名的平民起義領袖,先秦不少著作中提到過他。“盜”是誣蔑之詞。死利:為利而死。東陵:山名,一說即泰山。(14)是、非:這里引申為贊許和指責。 腳趾并生和歧指旁出,這是天生而成的嗎?不過都多于常人之所得。附懸于人體的贅瘤,是出自人的形體嗎?不過卻超出了人天生而成的本體。采用多種方法推行仁義,比列于身體不可或缺的五臟呢!卻不是無所偏執的中正之道。所以,腳上雙趾并生的,是連綴起無用的肉;手上六指旁出的,是樹起了無用的手指;各種并生、旁出的多余的東西對于人天生的品性和欲念來說,好比迷亂而又錯誤地推行仁義,又象是脫出常態地使用人的聽力和視力。超出本體的“多余”對于一個視覺明晰的人來說,難道不是攪亂五色、迷濫文彩、繡制出青黃相間的華麗服飾而炫人眼目嗎?而離朱就是這樣。超出本體的“多余”對于聽覺靈敏的人來說,難道不是攪亂五音、混淆六律,豈不是攪混了金、石、絲、竹、黃鐘、大呂的各種音調嗎?而師曠就是這樣。超出本體的“多余”對于倡導仁義的人來說,難道不是矯擢道德、閉塞真性來撈取名聲、而使天下的人們爭相鼓噪信守不可能做到的禮法嗎?而曾參和史?就是這樣,超出本體的“多余”對于善于言辭的人來說,難道不是堆砌詞藻,穿鑿文句、將心思馳騁于“堅白”詭辯的是非之中,而艱難疲憊地羅列無數廢話去追求短暫的聲譽嗎?而楊朱和墨翟就是這樣,所以說這些都是多余的、矯造而成的不正之法,絕不是天下的至理和正道。那所謂的至理正道,就是不違反事物各得其所而又順應自然的真情。所以說合在一塊的不算是并生,而旁出枝生的不算是多余,長的不算是有余,短的不算是不足。因此,野鴨的小腿雖然很短,續長一截就有憂患;鶴的小腿雖然很長,截去一段就會痛苦。事物原本就很長是不可以隨意截短的,事物原本就很短也是不可以隨意續長的,這樣各種事物也就沒有必要去排除憂患了。噫!仁義恐怕不是人所固有的真情吧?那些倡導仁義的人怎么會有那么多擔憂呢?況且對于腳趾并生的人來說,分裂兩腳趾他就會哭泣;對于手指旁出的人來說,咬斷歧指他也會哀啼。以上兩種情況,有的是多于正常的手指數,有的是少于正常的腳趾數,而它們對于所導致的憂患卻是同一樣的。如今世上的仁人,放目遠視而憂慮人間的禍患;那些不仁的人,摒棄人的本真和自然而貪求富貴。噫!仁義恐怕不是人所固有的真情吧?而從夏、商、周三代以來,天下又怎么會那么喧囂竟逐呢?況且依靠曲尺、墨線、圓規、角尺而端正事物形態的,這是損傷事物本性的作法;依靠繩索膠漆而使事物相互緊緊粘固的,這是傷害事物天然稟賦的作法;運用禮樂對人民生硬地加以改變和矯正,運用仁義對人民加以撫愛和教化,從而撫慰天下民心的,這樣做也就失去了人的常態。天下的事物都各有它們固有的常態。所謂常態,就是彎曲的不依靠曲尺,筆直的不依靠墨線,正圓的不依靠圓規,端方的不依靠角尺,使離析的東西附在一起不依靠膠和漆,將單個的事物捆束在一起不依靠繩索。于是,天下萬物都不知不覺地生長而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生長,同樣都不知不覺地有所得而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有所得。所以古今道理并沒有兩樣,不可能出現虧缺呀。那么仁義又為什么無休無止地象膠漆繩索那樣人為地夾在天道和本性之間呢?這就使天下人大惑不解了!小的迷惑會使人弄錯方向,大的迷惑會使人改變本性。憑什么知道是這樣的呢?自從虞舜拿仁義為號召而攪亂天下,天下的人們沒有誰不是在為仁義爭相奔走,這豈不是用仁義來改變人原本的真性嗎?現在我們試著來談論一下這一問題。從夏、商、周三代以來,天下沒有誰不借助于外物來改變自身的本性。平民百姓為了私利而犧牲,士人為了名聲而犧牲,大夫為了家族而犧牲,圣人則為了天下而犧牲。所以這四種人,所從事的事業不同,名聲也有各自的稱謂,而他們用生命作出犧牲以損害人的本性,卻是同一樣的。臧與谷兩個家奴一塊兒放羊卻都讓羊跑了。問臧在做什么,說是在拿著書簡讀書;問谷在做什么,說是在玩投骰子的游戲。這兩個人所做的事不一樣,不過他們丟失了羊卻是同樣的。伯夷為了賢名死在首陽山下,盜跖為了私利死在東陵山上,這兩個人,致死的原因不同,而他們在殘害生命、損傷本性方面卻是同樣的。為什么一定要贊譽伯夷而指責盜跖呢!天下的人們都在為某種目的而獻身:那些為仁義而犧牲的,世俗稱他為君子;那些為財貨而犧牲的,世俗稱他為小人。他們為了某一目的而犧牲是同樣的,而有的叫做君子,有的叫做小人。倘若就殘害生命、損傷本性而言,那么盜跖也就是伯夷了,又怎么能在他們中間區分君子和小人!況且,把自己的本性綴連于仁義,即使如同曾參和史?那樣精通,也不是我所認為的完美;把自己的本性綴連于甜、酸、苦、辣、咸五味,即使如同俞兒那樣精通,也不是我所認為的完善;把自己的本性綴連于五聲,即使如同師曠那樣通曉音律,也不是我所認為的聰敏;把自己的本性綴連于五色,即使如同離朱那樣通曉色彩,也不是我所認為的視覺敏銳。我所說的完美,絕不是仁義之類的東西,而是比各有所得更美好罷了;我所說的完善,絕不是所謂的仁義,而是放任天性、保持真情罷了。我所說的聰敏,不是說能聽到別人什么,而是指能夠內審自己罷了。我所說的視覺敏銳,不是說能看見別人什么,而是指能夠看清自己罷了。不能看清自己而只能看清別人,不能安于自得而向別人索求的人,這就是索求別人之所得而不能安于自己所應得的人,也就是貪圖達到別人所達到而不能安于自己所應達到的境界的人。貪圖達到別人所達到而不安于自己所應達到的境界,無論盜跖與伯夷,都同樣是滯亂邪惡的。我有愧于宇宙萬物本體的認識和事物變化規律的理解,所以就上一層說我不能奉行仁義的節操,就下一層說我不愿從事滯亂邪惡的行徑。
副詞是”非“,屬于否定副詞,不能。1、譯文:施行仁義和機智善辯,都不是用來保持國家的辦法。2、否定副詞指對行為或狀態進行否定的副詞,主要有:? 不、沒、未、別、非、休、莫、甭等。3、否定副詞的主要用法:?(1)否定副詞作為一種副詞,它的基本用法和一般副詞一樣,修飾動詞、形容詞,在句中作狀語,所以一般情況下位于謂語前。(2)少數否定副詞可以多帶帶回答問題。如“不”?“沒有”“別”(3)極少情況下否定副詞能放在句子開頭表示祈使、禁止等語氣。
1、明于庶物:自知者明,明,一般可以解為對身邊事物的透澈了解。庶物:平常的事物。2、察于人倫:察于秋毫之末。察,一般指對細微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人倫:就是人事。這里指其對人與人相處各種事情的因由、變化和處理方法都非常的清楚。3、由仁義行:其行為都是以仁義為根本的。4、非行仁義:而不是看起來是“仁義”的行為。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鑠:毀謗〖slander〗。如:鑠金毀骨(比喻毀謗太多,使人無以自存) 同“爍”。灼爍,光彩奪目〖blaze〗。如:鑠閃(閃爍);鑠鑠(光芒閃耀的樣子
這句話屬于主觀唯心主義。原文選段: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人于打,皆有怵惕惻隱之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 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 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白話譯文: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運轉東西一樣容易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是因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面去了,必然會產生驚棋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系,不是因為要想在鄉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 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生這種驚懼問情心理的。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端;羞恥心是義的發端;謙讓心是禮的發端;是非心是智的發端。人有這四種發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 有這四種發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父母都成問題。”此句出自戰國時期·孟子所作的《孟子·公孫丑》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非仁义不能使间下一句是什么呢?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6p外屏多少钱啊?苹果6p外屏碎了,换个
- 下一篇: 梦之蓝3多少钱一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