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磨坊是谁画的啊?
你要找的是雷諾阿的《紅磨坊的舞會》吧?《Bal du moulin de la Galette》雷諾阿《紅磨坊的舞會》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印象派重要畫家。少年時的雷諾阿被送到瓷器廠去學習手藝。但畫瓷器和畫屏風這項工作使他產生了對繪畫的興趣。而后出于對繪畫的興趣,雷諾阿便到美術學校學習繪畫,同時又在格萊爾的畫室里補習素描。在那里,他結識了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巴齊依和阿爾弗萊德·西斯萊(Alfred Sisley,1839—1899),從此便走上印象主義的道路。 雷諾阿《紅磨坊的舞會》創作于1876年。畫中描繪出眾多的人物,給人擁擠的感覺,人頭攢動,色斑跳躍,熱鬧非凡,給人以愉快歡樂的強烈印象。畫面用藍紫為主色調,使人物由近及遠,產生一種多層次的節奏感。畫家把主要精力放在對近景一組人物的描繪上,生動地表現出人物臉上的光色效果及光影造成的迷離感,渲染了舞會的氣氛。就總體看,他保留著印象派對外光與色斑的留戀,使畫面的總體色調、氣氛有一種顫動、閃爍的強烈效果。1990年,這幅作品以7810萬美元的高價售出。 皮耶爾·奧古斯特·雷諾阿(PierreAugusteRenoir,1841-1919)是法國印象派畫家。他以自己善良的天性過濾掉人生的不幸,以自己多彩的畫筆重構心中的夢想。他在痛苦中以燦爛的陽光來舒緩內心的灰暗,在煩惱中以婀娜的人體來排解自我的憂傷。他很執著,不理會當世眾多評論家對他的詆毀與謾罵;他也很自信,堅信能給人帶來快樂的藝術,最終必將為世人所接受所理解所喜愛。 雷諾阿的繪畫在追求光的感覺中,用鮮麗的透明的色彩,將古典傳統和印象派繪畫做了最完善的結合。不論是豐腴的女人、天真的孩童,還是陽光照耀下的浴女,在雷諾阿的畫筆之下,都充滿了溫暖、鮮明、迷人的夢幻般魅力。工匠、藝術家、詩人是雷諾阿藝術生涯的三個階段,他后期以田園牧歌的方式來描繪女性,有如在自我的人生樂園里,追求美現動人的詩篇,歌頌人體的美感。他曾說過:“為什么藝術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惡的事已經夠多的了”。
畢加索的油畫
名稱:煎餅磨坊的舞會煎餅磨坊的舞會是知名的法國前期印象派畫家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 在1876年的作品之一。目前收藏在法國巴黎的奧塞美術館內。維基百科藝術家: 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創作時間: 1876 年尺寸: 1.31 公尺 x 1.75 公尺現藏於: 奧賽博物館媒材: 油彩畫風: 印象派
關于印象派繪畫的文化內涵,擇其要者而述之: 一是將繪畫從客觀自然再現轉向主觀精神表現,反映印象派具有繪畫獨立性的美學觀念。印象派在藝術精神上對立于西方古典傳統繪畫,強調創造新時代的藝術形態;他們對主題性地再現現實不以為然,提出應自然而隨意地表現生活與客觀物象;他們游離于傳統藝術所關注的社會功用與教育職能,離開了藝術表現現實的情節化和戲劇性結構,排除敘事性的文學內容,注重畫家對現實情境的自我感受和自覺表現,擅長對現實情景的生命狀態和存在形式進行直覺式的客觀再現與描繪,將繪畫從客觀自然再現轉向主觀精神表現,以迎合新興市民階層的審美需求,努力反映印象派繪畫獨立性的美學觀念。印象派并不反對以自然為師,只是強調“不要失掉你所感覺到的第一印象”。印象派認為“記憶”和“想象”可以“從自然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塞尚還提醒畫家“應防止傾向于文學”,在繪畫中排除敘事性的文學內容。畢沙羅的《農家女》的純樸與率真、《牧羊女》的靈動與鮮活等,正反映了“以自然為師”,描繪了“感覺到的第一印象”。德加的《賽馬》的投入與動情、《騎馬散步》的閑情與瀟灑、《舞臺上的芭蕾舞者》的歡快與忘我等,正疊加了“記憶”和“想像”,試圖“從自然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塞尚《彎曲的樹》的豁達與野趣、《馬納河上的橋》的靜謐與清淳、《埃克斯近郊的巨松》的簡練與張揚等,正依循了“色彩的邏輯”。印象派畫家從具有“社會學功能”的傳統藝術傾向中走出,又帶著“繪畫的獨立性”步入當時的社會生活。馬奈的杰出風俗畫,如《咖啡音樂會歌手》、《咖啡館里》、《弗利·貝杰爾酒館》等,恰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勞特累克盡管出身貴族,卻以帶有諷刺意味的心情表現現實,他筆下的巴黎上流社會的夜生活,沒有優雅高貴的生活情趣,卻是一個墮落、污穢并充滿欺詐的世界,他的《紅磨坊的舞會》中喧囂中的狂歡、《女丑角莎尤考》中人物形象的靜思與無奈等,實是痛苦的呻吟。這里,也可以領悟印象派要真正反掉傳統藝術中的“社會學功能”是不可能的,印象派生活在各種矛盾交雜的社會之中,即便再三強調具有繪畫獨立性的美學觀念,其實是無法真正步入游離于“社會學功能”的“獨立性”之中的。 二是注重繪畫的光、色、形、意、美的融合,體現印象派的藝術與光學相結合的主要特征。印象派繪畫在光與色的表現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在光、色中求形,以光與色的謳歌表現意和美,理解了光、色、形、意、美在繪畫語言中的辯證關系,把閃爍的陽光和微妙的陰影引入畫面,繪畫隨之變得清新明麗、生機盎然。在印象派繪畫作品中,光和色是基本的繪畫語言、藝術要素、快速跳動的音樂旋律和慢慢流淌的文化符號,光和色是形、意、美的藝術起始點,形、意、美在光和色中成形、達意、示美。印象派畫家最基本的繪畫技法是竭力探索一種有效方法,以突破物體單一的、表面看來一成不變的“固有”色;他們力圖捕捉物體在特定時間內自然呈現的瞬息色彩,那種受一定環境條件、空間距離和周圍其他物體影響的顏色。他們從畫水開始,把水波反射出來的五光十色描繪得惟妙惟肖。他們進而擴大到從建筑物到天空的光與色的表達。印象派對光與色的探索得益于19世紀初期科學家對光的本質的新發現,孕育了藝術與科學相結合而產生的文化躍遷。莫奈曾反復畫不同時間的魯昂大教堂和草垛,正是為了捕捉瞬間的光與色。這次珍品展展出的《魯昂大教堂,從正面看到的大門,棕色的和諧》與《魯昂大教堂,陽光的效果,傍晚時分》便是莫奈為教堂繪制的30余幅油畫中的兩幅。畫這批畫時,他曾在給妻子的信中寫到,他每天都會有一些頭天未曾見到的新發現,于是趕緊將其補上,但同時也會失去一些東西。 三是采用原色并列、重疊和補色手法,形成印象派新的繪畫語言。為了表現物體的動態變化和光色的斑斕絢麗、光怪陸離,印象派畫家采用小筆觸和色調并列方法,有些顏色不再在調色板上調配,而是紅、黃、藍三原色并列,時而重疊,并把紅和綠、黃和紫、藍和橙色補互對比,使色彩在強烈視覺沖擊中產生新的和諧。印象派新的“光色”技法形成了新的繪畫語言,令人耳目一新。 四是“把畫架搬到戶外”,成為印象派的重要繪畫方式。它不是簡單的繪畫場所位移,而是繪畫方式變革,改變了西方傳統繪畫方式,是為了在陽光下對景寫生,捕捉和描繪物體在陽光照耀下色彩的微妙效果。雷諾阿喜歡在戶外林下寫生模特兒,以悉心研究模特兒身上、臉上的綠色反光和燦爛的斑點效果。雷諾阿從清新的自然風光中揭示色彩暈染流動的奧秘,感悟色彩的爭妍與和諧、陽光的歡愉與變化、自然的節奏與坦誠、人生的明朗與溫馨,于是,有了《打陽傘的麗絲》中的傘下陰影處、回眸一瞬間視覺色彩的晶瑩剔透與麗絲眼神的非視覺色彩的真誠魅力,有了《夏杜的春天》的春光明媚、春色涌動、春訊匯集和春意蕩漾,有了《泛舟塞納河》的河水淌動、河光波動、小舟劃動和泛舟人的靈動。“陽光下的繪畫”,為印象派繪畫的崛起和發展在繪畫方式上奠定了基礎。 五是變革西方傳統繪畫和借鑒各種畫派,留下印象派叩開20世紀現代藝術之門的文化軌跡。印象主義藝術思潮隨印象派繪畫而生,印象派繪畫又在印象主義藝術思潮的涌動中而興。印象派之興,在于對西方傳統繪畫的變革和對19世紀上半葉各種畫派的借鑒,包括借鑒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等。印象派繪畫的反叛表現在眾多方面。印象派很快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繪畫特征和文化風采,在獨樹一幟馳騁19世紀下半葉藝術舞臺的同時,也顯現了自身的藝術選擇和文化取向的局限性,以至于困惑、分化不斷。在這種進程中,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相繼而生。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后印象主義衰落后,立體主義和20世紀各種理性化抽象藝術從中吸取了動力。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叩開了20世紀現代藝術之門。 印象派畫家的文化肖像 在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的演進中,出現了一些頗有影響的畫家,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走到印象派旗幟之下;有的雖然沒有印象派的“團隊意識”,但他們的筆下卻吐露出印象派的藝術風格;有的雖然參加了印象派初期的藝術活動,但其總體藝術傾向更接近后印象派,或者成了后印象派代表人物。這次“法國印象派繪畫珍品展”共選作品51幅,有4幅以上作品的為馬奈、莫奈、畢沙羅、西斯萊、雷諾阿、德加、塞尚。馬奈是印象主義的奠基者,他在繪畫創作題材上開創了從日常生活和自然風光中取材的先河,強調繪畫的色塊運籌要高于描繪作用。莫奈是印象主義繪畫運動的發起人、引領者和堅定不移的實踐者,“光和色”的謳歌者。畢沙羅是點彩法的引領人。西斯萊在印象派中畫風較為穩健。雷諾阿是法國印象畫派的先驅,早期作品是典型的印象主義的真實寫照,充滿了閃爍的色彩和光線。德加被譽為表現動態人物的繪畫大師。塞尚是后印象派杰出畫家之一,現代繪畫藝術之父,他的作品和思想對20世紀許多美術家及美術運動(特別是立體主義)的審美觀念發展很有影響。 印象派畫家各有風采、各顯個性,同時又共顯亮麗,共具特征。 一是藝術思想的批判性。印象派繪畫在本質上是批判的、“叛逆”的,被正統沙龍排斥,又因排斥而增強了“叛逆”性,更堅韌地走上了探索之路。1874年一群青年畫家假借巴黎著名攝影師那達爾的工作室舉行首次畫展,即是受正統沙龍排斥的產物,至1886年,印象派共舉辦8次畫展。其間,印象派繪畫曲折發展,印象派畫家離合聚散。然而,整體而言,印象派藝術思想的批判性銳意不減。 二是藝術體系的獨創性。印象派代表人物雖然仍保持了繪畫的古典形式和一般審美理念,卻撼動了傳統繪畫方式,松動了傳承性極強的藝術之鏈,在美學理念、光色處理、視覺建構和審美情趣等方面創造了新的藝術體系。 三是藝術精神的探索性。印象派畫家始終處于探索之中,起步于探索,發展于探索,在探索中走到一起,在探索中又新展藝術軌跡,在探索中沖撞而分手,在探索中從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走來,又向20世紀現代藝術走去。 四是藝術珍品的漸顯性。印象派繪畫被世人接受有個過程。當印象派畫家作品被正統沙龍拒之門外時,其作品隨之遭受冷落,甚至已買走的作品被要求退回。1933年7月,當雷諾阿的《小藝術家》在巴黎以17萬法郎售出時,常書鴻先生曾感慨地在巴黎寫了《雷諾阿的勝利》:“雷諾阿和莫奈可說是印象派前鋒隊伍中兩個最獨特的具備著卓絕的情操、艱苦奮勇窮畢生精力向時代挑戰著的純藝術家……人說雷諾阿是勝利了!然而請不要忘記他在仇視和譏刺中的奮斗,他不斷地追求,而且這個勝利的報酬是在1933年距他死后14年的今朝。”在這里,藝術珍品的漸顯過程經歷了14個春秋! 五是藝術技法的借鑒性。印象派畫家借鑒了巴比松派畫家和英國畫家的技法與審美理念。西斯萊曾對評論家阿道爾夫·達維尼埃說:“我喜歡的畫家是誰?如果只說同代人,那就是德拉克洛瓦、柯羅、米勒、盧梭和庫爾貝,他們都是我們的老師。他們熱愛大自然并強烈地感受到大自然。”巴比松派風景畫家對印象派畫家的影響顯而易見。畢沙羅則承認:“我們的道路是從英國大畫家透納開始的……”印象派畫家還從中國、日本等東方藝術中吸取營養。凡·高指出:“我敢預言,別的畫家們會喜歡一種在強烈陽光下的色彩,喜歡日本繪畫中那種晶瑩澄澈的色彩。”“日本藝術……在法國印象派藝術家中生了根。”1870年,莫奈對日本浮世繪發生了興趣,并且于1871年開始收集浮世繪版畫。
我看你還是看得比較少,勞特雷柯對于后世表現主義繪畫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在那所屬的年代他是風格比較獨特的畫家。在十九世紀法國畫壇,出現了新古典主義、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等等著名的畫派,而勞特累克并不屬于其中的任何一個(但是也有將其并入印象主義的,只是因為他同印象主義過往過密而以)。據此,大多數的著作多以大篇幅介紹著名的畫派或是代表畫家。 亨利·德·圖盧茲Henri de Toulouse-Lautrec-勞特累克是法國近代繪畫大師,今年是他逝世100周年紀念。不久前我參加了法國外國記協組織的活動,到畫家的故鄉阿爾比采訪。阿爾比離法國西南名城圖盧茲約60公里,城里的建筑物都是土紅色的,朝霞夕輝里,紅房子反射著紅光,烘托著一種歡愉的氣氛。但是,采訪中我卻時時感到壓抑,畫家輝煌的藝術人生和曲折的人生旅程形成強烈反差,他悲劇性的命運令人傷感。 兩次骨折改變人生勞特累克的祖上是國王的功臣。勞特累克的父親阿方斯被封為"圖盧茲伯爵"。阿方斯娶了同為貴族出身的表妹阿黛爾為妻,他們育有二子:長子勞特累克和次子里夏爾(1歲時夭折)。1864年11月24日,勞特累克出生在阿爾比附近的勃斯克城堡。現在,城堡里完好地保存著他童年生活的遺物。勞特累克70多歲的表侄孫女,獨自管理著這座城堡博物館。 勞特累克自幼聰慧,深得父母寵愛。長輩們一心希望他當軍官,光宗耀祖。但是,兩次骨折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第一次發生在1878年14歲時,他從椅子上失足掉了下來,椅子并不高,卻造成左股骨骨折;第二年,他在郊外的一條小溝里摔了一跤,造成右股骨骨折。原來,勞特累克患有先天性骨質疏松癥。第一次骨折時,勞特累克身高1.52米,此后,他再也沒有長高過,終生都得拄著拐杖。勞特累克有漂亮的栗發,雙眸清澄,腦袋很大,而他的兩腿卻很短小,上下身極不成比例。 勞特累克殘疾了,貴族家庭陷于悲傷與絕望之中。這是一場真正的災難,它意味著這個貴族家庭惟一的男性繼承人將被排除在貴族的社交圈之外,不能騎馬狩獵,不能參加舞會;意味著他將難以走上仕途,繼承祖先的榮耀;還意味著他將難有門當戶對的婚姻,貴族家庭的香火難以延續下去。 所幸有一個保護他終生的母親。阿黛爾的婚姻很不幸福,丈夫阿方斯是個聲色犬馬樣樣都好的花花公子,她無法駕馭他。兒子出事時,他們的婚姻已破裂,兩人處于分居狀態。她默默承受著命運的不公,把全部的愛傾注到兒子身上。是她發現兒子的繪畫天賦,鼓勵他拿起畫筆,開創一條新的人生道路。勞特累克骨折后,母子的關系更加親密。兒子為母親畫過多幅油畫,她安詳有如圣母。 開創油畫新道路勞特累克善作畫有家學淵源。兩個叔叔都是畫家,父親也喜歡作動物雕塑。勞特累克自幼善速寫,在速寫本上捕捉下許多貴族生活場景,栩栩如生,令人驚嘆。 勞特累克先后在幾個畫室學過畫。1882年,他來到巴黎,進入第三帝國時期最負盛名的官方畫家列昂·波拿的畫室。后來轉入了學院派畫家柯爾蒙的畫室。勞特累克在這兩個畫室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結識了一批后來成為大師級人物的畫家,如梵高、德加、塞尚等。德加以畫上流社會和舞臺生活見長,他的作品深深吸引著勞特累克。也許因為自幼跟著父親狩獵、看雜技,也許因為身體有缺陷不能參加體育活動激起他對運動形態的向往,總之,勞特累克已不滿足畫人體模特,也不滿足畫靜物和風景,他想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勞特累克隨身帶著速寫本、鉛筆或炭條,現場捕捉素材,回到畫室后再往畫布上畫。經過幾年的探索,他開始另辟蹊徑:大膽地用汽油稀釋顏料,使油畫具有水彩畫的效果,畫起來也更快,因而創造了一種"油畫式漫畫"。他還把油畫和素描兩種技法結合起來,使用畫筆如同使用鉛筆和炭條那樣自如,畫面線條簡潔,色彩明亮。繪畫史研究者認為,勞特累克"解放"了油畫,給它一種不可思議的自由,通過對線條的控制,使油畫達到從未有過的簡約、明快。在寫實主義傳統深厚的法國畫壇,勞特累克的探索可以說是革命性的。 在蒙馬特高地勞特累克到巴黎后,在蒙馬特高地租了一間房。那時,蒙馬特高地正從郊區村莊轉成大眾娛樂區,小咖啡館、小酒吧林立。這對一個酷愛捕捉動態場景的畫家,對一個正值青春期,卻無緣享受愛情和性愛的年輕人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勞特累克幾乎天天去一家叫"米爾里法東"的咖啡館,并認識了紅極一時的舞女古呂,畫下了大量她表演時的草圖。勞特累克還常去紅磨坊,從那里的歌舞表演場面吸取創作靈感。當時,在蒙馬特,世紀末的不確定情緒占著支配地位,許多人逃避現實到這里來尋歡作樂,紅磨坊生意興隆。顧客中不少是上層社會的紳士淑女。氣氛熱烈時,樂聲、喧嘩聲掀翻了天,風化警察不得不來維持秩序。脫離了貴族家庭管束的勞特累克在蒙馬特高地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也獲得了廣闊的創作空間。他饒有興趣地觀察那里所發生的一切。他曾在蒙馬特高地畫下許多草圖,畫的是紅磨坊里的歌女、舞女、妓女,以及看客、嫖客,這些草圖經再創作變成了傳世佳作。比之德加,勞特累克的作品反映了更寬廣的社會生活。他用全新的畫法,把19世紀末的巴黎風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一時期的有關蒙馬特的大量作品,使勞特累克的名氣大增,他被稱為"紅磨坊畫家"。勞特累克以現實主義的手法表現妓女的日常生活,以人道主義精神表現妓女的苦悶與無奈。因為聰慧和善解人意,勞特累克獲得了老板和妓女的理解,他們甚至同意他進入妓院內部,這為作畫提供了更佳視點。 畫冊《她們》就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在蒙馬特高地,畫家走向事業高峰,也走向人生的毀滅,因為他難以自控地酗酒和逛妓院了。 從高峰到毀滅勞特累克不僅在油畫創作上獨樹一幟,而且還是現代招貼畫的開創人。19世紀末期,工業化生產迅猛發展,企業家需要對產品作宣傳。借助石板印刷術而得到發展的街頭廣告藝術---彩色招貼畫順應需求獲得大發展。 1892年,紅磨坊老板向勞特累克訂購歌舞廳的招貼畫,他交付的作品《紅磨坊》使畫家一夜成名,整個巴黎都被這幅作品所吸引。他用三行紅字重復寫出"紅磨坊",畫面上一男一女兩人是當時舞臺上的主角,觀眾以剪影形式出現。由于畫面的梯次布置,又由于單線勾勒的人物富有裝飾效果,整幅畫給人強烈印象,效果超過油畫,也超過復雜的寫實招貼畫。勞特累克為"大使"咖啡音樂廳作的另一幅招貼畫亦在美術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勞特累克不可抑制地泡咖啡館和酒店,頻頻出入妓院。他身心俱疲,體能衰退。他患了梅毒,酒精中毒也更深了。1899年至1901年,在生命的最后兩年,勞特累克輕度精神失常,還患有迫害狂癥,脾氣暴躁,和親友的關系惡化。他被送進巴黎西郊的一所療養所,但無濟于事。放蕩的生活毀掉了他勃勃的創造力,毀滅著活生生的藝術精靈。 1901年5月,勞特累克知道將不久于世,對自己的作品作了全面審視。勞特累克,這個終生都在追求藝術完美主義的畫家,毀掉了大部分作品,只把自認為能傳世的留下。8月,他回到母親獨居地、波爾多附近的一座城堡,同母親度過最后一個月的時光。1901年9月9日,37歲的勞特累克在母親的臂彎里永遠合上了眼睛。臨終時,畫家喃喃地說:"媽,除了你,我一無所有。"留下一筆豐厚的遺產勞特累克在世時,名氣雖大卻不被官方認可。去世后,他母親為保存他的1000多幅畫作而奔走。起初,她想把畫捐贈給盧浮宮,但遭拒絕;阿黛爾轉而捐贈給家鄉,家鄉礙于面子收下了,但這些畫在倉庫里躺了20年。直到1922年,阿爾比市才成立圖盧茲-勞特累克博物館。博物館設在城里最威嚴的建筑---建于13世紀的大主教城里。 而今,阿爾比對勞特累克這份豐厚的遺贈感激不盡。可以說,沒有他的遺作,就沒有阿爾比的旅游業,沒有阿爾比活躍的經濟生活。城里的不少餐廳,都掛著他所作的招貼畫;我們下榻的旅館,精致的鏡框裝著的是他的素描或油畫作品;離開阿爾比時,旅館為我們提供了一頓"勞特累克午餐",原來畫家是個美食家,生前寫過一本食譜。豈止是阿爾比,整個法國都從他的遺贈中受惠。在巴黎旅游品商店,他的畫上了明信片、領帶、頭巾……勞特累克散落在各地的作品,已陸續被政府收購。除了阿爾比,巴黎奧賽博物館也收藏著他的不少作品。倫敦、阿姆斯特丹、紐約、芝加哥、費城、圣保羅等市的博物館也以擁有他的畫而驕傲。1998年,為畫家逝世百年而拍的電影《圖盧茲-勞特累克》在法國隆重上映。今年,好萊塢影片《紅磨坊》中,有一個角色用的是他的真名實姓。 勞特累克以他獨創的畫風,影響了整整后來幾代畫家。立體派創始人畢加索,野獸派畫家馬蒂斯等都從勞特累克的作品中吸取養分。他對色彩的運用,他運用線條的簡潔,都使后來者得到啟發。"藍色時期"的畢加索,受他的影響尤深。畢加索深有體會地說:"來到巴黎后,才體會到勞特累克是多么偉大。"勞特累克生前愛發的感嘆是:"啊,生活!生活!"生活賦予他的,有創作的激情,也有毀滅的痛苦。百年后的今天,他的價值被進一步發掘,整個法國都以感懷之情紀念著他。
名 稱:《拿煙斗的男孩》 類 別:布面油彩,100 x 81厘米 作 者:畢加索 拍 賣 價:1.04168億美元 售價排名:世界第一 創作時間:1905年 拍賣時間:2004年5月5日 1950年,貝特希*8226;惠特尼女士以3萬美元購得此畫,50多年后,為了募集一筆慈善基金,她將此畫交給美國續約索思比拍賣行拍賣,2004年5月5日,拍賣會如期舉行,底價5500萬美元,誰也沒想到最終成交價居然達到一億多! 雖說藝術品是無價的,可畫賣到這份兒上,只有一個詞可以形容——BT!這個形容詞同樣適用于其他的天價名畫。一幅好的作品賣到幾萬,幾十萬,甚至過百萬都還說得過去,一旦超過這個數,基本上就和藝術或者是審美沒多大關系了,完完全全是“商品”了。 在小老百姓們看來,出資億萬美金買《拿煙斗的男孩》,干這事的人如果不是出于投資考慮,那就只會有兩種可能,一是人家錢多得不花難受,二是腦子有病!試想腦子正常的誰會拿差不多十幾億人民幣買幅畫?這么多錢,別說平面的了,就算是買活的“拿煙斗的男孩”,也能買一大堆! 聽到這么個叮當作響的天文數字,估計現在還活著的畫家們除了羨慕得兩眼通紅外,也都有點兒懵,不過大家伙兒基本上都憋著不說,怕斷了財路,最近我發現在陳丹青的《退步集》中《消費不是奢侈*8226;答〈都市消費報〉問》一文談到了這件事,他說:“買賣藝術品是否屬于奢侈?前幾天我剛被采訪關于畢加索一幅畫是否值一億美元的事。那或許是收藏,或許是投資,或許根本就是瘋狂,我不確定,但不能算是消費,消費是大多數人的事,花百萬千萬買藝術品的人能有幾個?”名 稱:《加歇醫生的肖像》 作 者:凡高 拍 賣 價:8250萬美元 售價排名:世界第二 創作時間:1890年 拍賣時間:1990年 名 稱:《紅磨坊的舞會》 作 者:雷諾阿 拍 賣 價:7810萬美元 售價排名:世界第四 拍賣時間:1990年 名 稱:《對無辜者的屠殺》 作 者:魯本斯 拍 賣 價:4950萬英磅 售價排名:世界第六 拍賣時間:2005年 世界十大天價名畫排行榜 (統計至2006年前)1、畢加索《拿煙斗的男孩》,1億416萬美元;2、凡高《加歇醫生的肖像》,8250萬美元;3、魯本斯《毆打嬰兒》,7350萬歐元;4、雷諾阿《紅磨坊的舞會》,7810萬美元5、凡高《沒胡子的自畫像》,7150萬美元;6、魯本斯《對無辜者的屠殺》,4950萬英磅;7、塞尚《靜物》,6050萬美元8、畢加索《雙臂抱胸的女人》,5560萬美元;9、凡高《鳶尾花》,5390萬美元;10、畢加索《皮耶特婚禮》,5165萬美元。
畢加索的油畫
名稱:煎餅磨坊的舞會煎餅磨坊的舞會是知名的法國前期印象派畫家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 在1876年的作品之一。目前收藏在法國巴黎的奧塞美術館內。維基百科藝術家: 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創作時間: 1876 年尺寸: 1.31 公尺 x 1.75 公尺現藏於: 奧賽博物館媒材: 油彩畫風: 印象派
關于印象派繪畫的文化內涵,擇其要者而述之: 一是將繪畫從客觀自然再現轉向主觀精神表現,反映印象派具有繪畫獨立性的美學觀念。印象派在藝術精神上對立于西方古典傳統繪畫,強調創造新時代的藝術形態;他們對主題性地再現現實不以為然,提出應自然而隨意地表現生活與客觀物象;他們游離于傳統藝術所關注的社會功用與教育職能,離開了藝術表現現實的情節化和戲劇性結構,排除敘事性的文學內容,注重畫家對現實情境的自我感受和自覺表現,擅長對現實情景的生命狀態和存在形式進行直覺式的客觀再現與描繪,將繪畫從客觀自然再現轉向主觀精神表現,以迎合新興市民階層的審美需求,努力反映印象派繪畫獨立性的美學觀念。印象派并不反對以自然為師,只是強調“不要失掉你所感覺到的第一印象”。印象派認為“記憶”和“想象”可以“從自然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塞尚還提醒畫家“應防止傾向于文學”,在繪畫中排除敘事性的文學內容。畢沙羅的《農家女》的純樸與率真、《牧羊女》的靈動與鮮活等,正反映了“以自然為師”,描繪了“感覺到的第一印象”。德加的《賽馬》的投入與動情、《騎馬散步》的閑情與瀟灑、《舞臺上的芭蕾舞者》的歡快與忘我等,正疊加了“記憶”和“想像”,試圖“從自然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塞尚《彎曲的樹》的豁達與野趣、《馬納河上的橋》的靜謐與清淳、《埃克斯近郊的巨松》的簡練與張揚等,正依循了“色彩的邏輯”。印象派畫家從具有“社會學功能”的傳統藝術傾向中走出,又帶著“繪畫的獨立性”步入當時的社會生活。馬奈的杰出風俗畫,如《咖啡音樂會歌手》、《咖啡館里》、《弗利·貝杰爾酒館》等,恰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勞特累克盡管出身貴族,卻以帶有諷刺意味的心情表現現實,他筆下的巴黎上流社會的夜生活,沒有優雅高貴的生活情趣,卻是一個墮落、污穢并充滿欺詐的世界,他的《紅磨坊的舞會》中喧囂中的狂歡、《女丑角莎尤考》中人物形象的靜思與無奈等,實是痛苦的呻吟。這里,也可以領悟印象派要真正反掉傳統藝術中的“社會學功能”是不可能的,印象派生活在各種矛盾交雜的社會之中,即便再三強調具有繪畫獨立性的美學觀念,其實是無法真正步入游離于“社會學功能”的“獨立性”之中的。 二是注重繪畫的光、色、形、意、美的融合,體現印象派的藝術與光學相結合的主要特征。印象派繪畫在光與色的表現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在光、色中求形,以光與色的謳歌表現意和美,理解了光、色、形、意、美在繪畫語言中的辯證關系,把閃爍的陽光和微妙的陰影引入畫面,繪畫隨之變得清新明麗、生機盎然。在印象派繪畫作品中,光和色是基本的繪畫語言、藝術要素、快速跳動的音樂旋律和慢慢流淌的文化符號,光和色是形、意、美的藝術起始點,形、意、美在光和色中成形、達意、示美。印象派畫家最基本的繪畫技法是竭力探索一種有效方法,以突破物體單一的、表面看來一成不變的“固有”色;他們力圖捕捉物體在特定時間內自然呈現的瞬息色彩,那種受一定環境條件、空間距離和周圍其他物體影響的顏色。他們從畫水開始,把水波反射出來的五光十色描繪得惟妙惟肖。他們進而擴大到從建筑物到天空的光與色的表達。印象派對光與色的探索得益于19世紀初期科學家對光的本質的新發現,孕育了藝術與科學相結合而產生的文化躍遷。莫奈曾反復畫不同時間的魯昂大教堂和草垛,正是為了捕捉瞬間的光與色。這次珍品展展出的《魯昂大教堂,從正面看到的大門,棕色的和諧》與《魯昂大教堂,陽光的效果,傍晚時分》便是莫奈為教堂繪制的30余幅油畫中的兩幅。畫這批畫時,他曾在給妻子的信中寫到,他每天都會有一些頭天未曾見到的新發現,于是趕緊將其補上,但同時也會失去一些東西。 三是采用原色并列、重疊和補色手法,形成印象派新的繪畫語言。為了表現物體的動態變化和光色的斑斕絢麗、光怪陸離,印象派畫家采用小筆觸和色調并列方法,有些顏色不再在調色板上調配,而是紅、黃、藍三原色并列,時而重疊,并把紅和綠、黃和紫、藍和橙色補互對比,使色彩在強烈視覺沖擊中產生新的和諧。印象派新的“光色”技法形成了新的繪畫語言,令人耳目一新。 四是“把畫架搬到戶外”,成為印象派的重要繪畫方式。它不是簡單的繪畫場所位移,而是繪畫方式變革,改變了西方傳統繪畫方式,是為了在陽光下對景寫生,捕捉和描繪物體在陽光照耀下色彩的微妙效果。雷諾阿喜歡在戶外林下寫生模特兒,以悉心研究模特兒身上、臉上的綠色反光和燦爛的斑點效果。雷諾阿從清新的自然風光中揭示色彩暈染流動的奧秘,感悟色彩的爭妍與和諧、陽光的歡愉與變化、自然的節奏與坦誠、人生的明朗與溫馨,于是,有了《打陽傘的麗絲》中的傘下陰影處、回眸一瞬間視覺色彩的晶瑩剔透與麗絲眼神的非視覺色彩的真誠魅力,有了《夏杜的春天》的春光明媚、春色涌動、春訊匯集和春意蕩漾,有了《泛舟塞納河》的河水淌動、河光波動、小舟劃動和泛舟人的靈動。“陽光下的繪畫”,為印象派繪畫的崛起和發展在繪畫方式上奠定了基礎。 五是變革西方傳統繪畫和借鑒各種畫派,留下印象派叩開20世紀現代藝術之門的文化軌跡。印象主義藝術思潮隨印象派繪畫而生,印象派繪畫又在印象主義藝術思潮的涌動中而興。印象派之興,在于對西方傳統繪畫的變革和對19世紀上半葉各種畫派的借鑒,包括借鑒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等。印象派繪畫的反叛表現在眾多方面。印象派很快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繪畫特征和文化風采,在獨樹一幟馳騁19世紀下半葉藝術舞臺的同時,也顯現了自身的藝術選擇和文化取向的局限性,以至于困惑、分化不斷。在這種進程中,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相繼而生。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后印象主義衰落后,立體主義和20世紀各種理性化抽象藝術從中吸取了動力。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叩開了20世紀現代藝術之門。 印象派畫家的文化肖像 在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的演進中,出現了一些頗有影響的畫家,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走到印象派旗幟之下;有的雖然沒有印象派的“團隊意識”,但他們的筆下卻吐露出印象派的藝術風格;有的雖然參加了印象派初期的藝術活動,但其總體藝術傾向更接近后印象派,或者成了后印象派代表人物。這次“法國印象派繪畫珍品展”共選作品51幅,有4幅以上作品的為馬奈、莫奈、畢沙羅、西斯萊、雷諾阿、德加、塞尚。馬奈是印象主義的奠基者,他在繪畫創作題材上開創了從日常生活和自然風光中取材的先河,強調繪畫的色塊運籌要高于描繪作用。莫奈是印象主義繪畫運動的發起人、引領者和堅定不移的實踐者,“光和色”的謳歌者。畢沙羅是點彩法的引領人。西斯萊在印象派中畫風較為穩健。雷諾阿是法國印象畫派的先驅,早期作品是典型的印象主義的真實寫照,充滿了閃爍的色彩和光線。德加被譽為表現動態人物的繪畫大師。塞尚是后印象派杰出畫家之一,現代繪畫藝術之父,他的作品和思想對20世紀許多美術家及美術運動(特別是立體主義)的審美觀念發展很有影響。 印象派畫家各有風采、各顯個性,同時又共顯亮麗,共具特征。 一是藝術思想的批判性。印象派繪畫在本質上是批判的、“叛逆”的,被正統沙龍排斥,又因排斥而增強了“叛逆”性,更堅韌地走上了探索之路。1874年一群青年畫家假借巴黎著名攝影師那達爾的工作室舉行首次畫展,即是受正統沙龍排斥的產物,至1886年,印象派共舉辦8次畫展。其間,印象派繪畫曲折發展,印象派畫家離合聚散。然而,整體而言,印象派藝術思想的批判性銳意不減。 二是藝術體系的獨創性。印象派代表人物雖然仍保持了繪畫的古典形式和一般審美理念,卻撼動了傳統繪畫方式,松動了傳承性極強的藝術之鏈,在美學理念、光色處理、視覺建構和審美情趣等方面創造了新的藝術體系。 三是藝術精神的探索性。印象派畫家始終處于探索之中,起步于探索,發展于探索,在探索中走到一起,在探索中又新展藝術軌跡,在探索中沖撞而分手,在探索中從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走來,又向20世紀現代藝術走去。 四是藝術珍品的漸顯性。印象派繪畫被世人接受有個過程。當印象派畫家作品被正統沙龍拒之門外時,其作品隨之遭受冷落,甚至已買走的作品被要求退回。1933年7月,當雷諾阿的《小藝術家》在巴黎以17萬法郎售出時,常書鴻先生曾感慨地在巴黎寫了《雷諾阿的勝利》:“雷諾阿和莫奈可說是印象派前鋒隊伍中兩個最獨特的具備著卓絕的情操、艱苦奮勇窮畢生精力向時代挑戰著的純藝術家……人說雷諾阿是勝利了!然而請不要忘記他在仇視和譏刺中的奮斗,他不斷地追求,而且這個勝利的報酬是在1933年距他死后14年的今朝。”在這里,藝術珍品的漸顯過程經歷了14個春秋! 五是藝術技法的借鑒性。印象派畫家借鑒了巴比松派畫家和英國畫家的技法與審美理念。西斯萊曾對評論家阿道爾夫·達維尼埃說:“我喜歡的畫家是誰?如果只說同代人,那就是德拉克洛瓦、柯羅、米勒、盧梭和庫爾貝,他們都是我們的老師。他們熱愛大自然并強烈地感受到大自然。”巴比松派風景畫家對印象派畫家的影響顯而易見。畢沙羅則承認:“我們的道路是從英國大畫家透納開始的……”印象派畫家還從中國、日本等東方藝術中吸取營養。凡·高指出:“我敢預言,別的畫家們會喜歡一種在強烈陽光下的色彩,喜歡日本繪畫中那種晶瑩澄澈的色彩。”“日本藝術……在法國印象派藝術家中生了根。”1870年,莫奈對日本浮世繪發生了興趣,并且于1871年開始收集浮世繪版畫。
我看你還是看得比較少,勞特雷柯對于后世表現主義繪畫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在那所屬的年代他是風格比較獨特的畫家。在十九世紀法國畫壇,出現了新古典主義、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等等著名的畫派,而勞特累克并不屬于其中的任何一個(但是也有將其并入印象主義的,只是因為他同印象主義過往過密而以)。據此,大多數的著作多以大篇幅介紹著名的畫派或是代表畫家。 亨利·德·圖盧茲Henri de Toulouse-Lautrec-勞特累克是法國近代繪畫大師,今年是他逝世100周年紀念。不久前我參加了法國外國記協組織的活動,到畫家的故鄉阿爾比采訪。阿爾比離法國西南名城圖盧茲約60公里,城里的建筑物都是土紅色的,朝霞夕輝里,紅房子反射著紅光,烘托著一種歡愉的氣氛。但是,采訪中我卻時時感到壓抑,畫家輝煌的藝術人生和曲折的人生旅程形成強烈反差,他悲劇性的命運令人傷感。 兩次骨折改變人生勞特累克的祖上是國王的功臣。勞特累克的父親阿方斯被封為"圖盧茲伯爵"。阿方斯娶了同為貴族出身的表妹阿黛爾為妻,他們育有二子:長子勞特累克和次子里夏爾(1歲時夭折)。1864年11月24日,勞特累克出生在阿爾比附近的勃斯克城堡。現在,城堡里完好地保存著他童年生活的遺物。勞特累克70多歲的表侄孫女,獨自管理著這座城堡博物館。 勞特累克自幼聰慧,深得父母寵愛。長輩們一心希望他當軍官,光宗耀祖。但是,兩次骨折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第一次發生在1878年14歲時,他從椅子上失足掉了下來,椅子并不高,卻造成左股骨骨折;第二年,他在郊外的一條小溝里摔了一跤,造成右股骨骨折。原來,勞特累克患有先天性骨質疏松癥。第一次骨折時,勞特累克身高1.52米,此后,他再也沒有長高過,終生都得拄著拐杖。勞特累克有漂亮的栗發,雙眸清澄,腦袋很大,而他的兩腿卻很短小,上下身極不成比例。 勞特累克殘疾了,貴族家庭陷于悲傷與絕望之中。這是一場真正的災難,它意味著這個貴族家庭惟一的男性繼承人將被排除在貴族的社交圈之外,不能騎馬狩獵,不能參加舞會;意味著他將難以走上仕途,繼承祖先的榮耀;還意味著他將難有門當戶對的婚姻,貴族家庭的香火難以延續下去。 所幸有一個保護他終生的母親。阿黛爾的婚姻很不幸福,丈夫阿方斯是個聲色犬馬樣樣都好的花花公子,她無法駕馭他。兒子出事時,他們的婚姻已破裂,兩人處于分居狀態。她默默承受著命運的不公,把全部的愛傾注到兒子身上。是她發現兒子的繪畫天賦,鼓勵他拿起畫筆,開創一條新的人生道路。勞特累克骨折后,母子的關系更加親密。兒子為母親畫過多幅油畫,她安詳有如圣母。 開創油畫新道路勞特累克善作畫有家學淵源。兩個叔叔都是畫家,父親也喜歡作動物雕塑。勞特累克自幼善速寫,在速寫本上捕捉下許多貴族生活場景,栩栩如生,令人驚嘆。 勞特累克先后在幾個畫室學過畫。1882年,他來到巴黎,進入第三帝國時期最負盛名的官方畫家列昂·波拿的畫室。后來轉入了學院派畫家柯爾蒙的畫室。勞特累克在這兩個畫室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結識了一批后來成為大師級人物的畫家,如梵高、德加、塞尚等。德加以畫上流社會和舞臺生活見長,他的作品深深吸引著勞特累克。也許因為自幼跟著父親狩獵、看雜技,也許因為身體有缺陷不能參加體育活動激起他對運動形態的向往,總之,勞特累克已不滿足畫人體模特,也不滿足畫靜物和風景,他想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勞特累克隨身帶著速寫本、鉛筆或炭條,現場捕捉素材,回到畫室后再往畫布上畫。經過幾年的探索,他開始另辟蹊徑:大膽地用汽油稀釋顏料,使油畫具有水彩畫的效果,畫起來也更快,因而創造了一種"油畫式漫畫"。他還把油畫和素描兩種技法結合起來,使用畫筆如同使用鉛筆和炭條那樣自如,畫面線條簡潔,色彩明亮。繪畫史研究者認為,勞特累克"解放"了油畫,給它一種不可思議的自由,通過對線條的控制,使油畫達到從未有過的簡約、明快。在寫實主義傳統深厚的法國畫壇,勞特累克的探索可以說是革命性的。 在蒙馬特高地勞特累克到巴黎后,在蒙馬特高地租了一間房。那時,蒙馬特高地正從郊區村莊轉成大眾娛樂區,小咖啡館、小酒吧林立。這對一個酷愛捕捉動態場景的畫家,對一個正值青春期,卻無緣享受愛情和性愛的年輕人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勞特累克幾乎天天去一家叫"米爾里法東"的咖啡館,并認識了紅極一時的舞女古呂,畫下了大量她表演時的草圖。勞特累克還常去紅磨坊,從那里的歌舞表演場面吸取創作靈感。當時,在蒙馬特,世紀末的不確定情緒占著支配地位,許多人逃避現實到這里來尋歡作樂,紅磨坊生意興隆。顧客中不少是上層社會的紳士淑女。氣氛熱烈時,樂聲、喧嘩聲掀翻了天,風化警察不得不來維持秩序。脫離了貴族家庭管束的勞特累克在蒙馬特高地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也獲得了廣闊的創作空間。他饒有興趣地觀察那里所發生的一切。他曾在蒙馬特高地畫下許多草圖,畫的是紅磨坊里的歌女、舞女、妓女,以及看客、嫖客,這些草圖經再創作變成了傳世佳作。比之德加,勞特累克的作品反映了更寬廣的社會生活。他用全新的畫法,把19世紀末的巴黎風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一時期的有關蒙馬特的大量作品,使勞特累克的名氣大增,他被稱為"紅磨坊畫家"。勞特累克以現實主義的手法表現妓女的日常生活,以人道主義精神表現妓女的苦悶與無奈。因為聰慧和善解人意,勞特累克獲得了老板和妓女的理解,他們甚至同意他進入妓院內部,這為作畫提供了更佳視點。 畫冊《她們》就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在蒙馬特高地,畫家走向事業高峰,也走向人生的毀滅,因為他難以自控地酗酒和逛妓院了。 從高峰到毀滅勞特累克不僅在油畫創作上獨樹一幟,而且還是現代招貼畫的開創人。19世紀末期,工業化生產迅猛發展,企業家需要對產品作宣傳。借助石板印刷術而得到發展的街頭廣告藝術---彩色招貼畫順應需求獲得大發展。 1892年,紅磨坊老板向勞特累克訂購歌舞廳的招貼畫,他交付的作品《紅磨坊》使畫家一夜成名,整個巴黎都被這幅作品所吸引。他用三行紅字重復寫出"紅磨坊",畫面上一男一女兩人是當時舞臺上的主角,觀眾以剪影形式出現。由于畫面的梯次布置,又由于單線勾勒的人物富有裝飾效果,整幅畫給人強烈印象,效果超過油畫,也超過復雜的寫實招貼畫。勞特累克為"大使"咖啡音樂廳作的另一幅招貼畫亦在美術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勞特累克不可抑制地泡咖啡館和酒店,頻頻出入妓院。他身心俱疲,體能衰退。他患了梅毒,酒精中毒也更深了。1899年至1901年,在生命的最后兩年,勞特累克輕度精神失常,還患有迫害狂癥,脾氣暴躁,和親友的關系惡化。他被送進巴黎西郊的一所療養所,但無濟于事。放蕩的生活毀掉了他勃勃的創造力,毀滅著活生生的藝術精靈。 1901年5月,勞特累克知道將不久于世,對自己的作品作了全面審視。勞特累克,這個終生都在追求藝術完美主義的畫家,毀掉了大部分作品,只把自認為能傳世的留下。8月,他回到母親獨居地、波爾多附近的一座城堡,同母親度過最后一個月的時光。1901年9月9日,37歲的勞特累克在母親的臂彎里永遠合上了眼睛。臨終時,畫家喃喃地說:"媽,除了你,我一無所有。"留下一筆豐厚的遺產勞特累克在世時,名氣雖大卻不被官方認可。去世后,他母親為保存他的1000多幅畫作而奔走。起初,她想把畫捐贈給盧浮宮,但遭拒絕;阿黛爾轉而捐贈給家鄉,家鄉礙于面子收下了,但這些畫在倉庫里躺了20年。直到1922年,阿爾比市才成立圖盧茲-勞特累克博物館。博物館設在城里最威嚴的建筑---建于13世紀的大主教城里。 而今,阿爾比對勞特累克這份豐厚的遺贈感激不盡。可以說,沒有他的遺作,就沒有阿爾比的旅游業,沒有阿爾比活躍的經濟生活。城里的不少餐廳,都掛著他所作的招貼畫;我們下榻的旅館,精致的鏡框裝著的是他的素描或油畫作品;離開阿爾比時,旅館為我們提供了一頓"勞特累克午餐",原來畫家是個美食家,生前寫過一本食譜。豈止是阿爾比,整個法國都從他的遺贈中受惠。在巴黎旅游品商店,他的畫上了明信片、領帶、頭巾……勞特累克散落在各地的作品,已陸續被政府收購。除了阿爾比,巴黎奧賽博物館也收藏著他的不少作品。倫敦、阿姆斯特丹、紐約、芝加哥、費城、圣保羅等市的博物館也以擁有他的畫而驕傲。1998年,為畫家逝世百年而拍的電影《圖盧茲-勞特累克》在法國隆重上映。今年,好萊塢影片《紅磨坊》中,有一個角色用的是他的真名實姓。 勞特累克以他獨創的畫風,影響了整整后來幾代畫家。立體派創始人畢加索,野獸派畫家馬蒂斯等都從勞特累克的作品中吸取養分。他對色彩的運用,他運用線條的簡潔,都使后來者得到啟發。"藍色時期"的畢加索,受他的影響尤深。畢加索深有體會地說:"來到巴黎后,才體會到勞特累克是多么偉大。"勞特累克生前愛發的感嘆是:"啊,生活!生活!"生活賦予他的,有創作的激情,也有毀滅的痛苦。百年后的今天,他的價值被進一步發掘,整個法國都以感懷之情紀念著他。
名 稱:《拿煙斗的男孩》 類 別:布面油彩,100 x 81厘米 作 者:畢加索 拍 賣 價:1.04168億美元 售價排名:世界第一 創作時間:1905年 拍賣時間:2004年5月5日 1950年,貝特希*8226;惠特尼女士以3萬美元購得此畫,50多年后,為了募集一筆慈善基金,她將此畫交給美國續約索思比拍賣行拍賣,2004年5月5日,拍賣會如期舉行,底價5500萬美元,誰也沒想到最終成交價居然達到一億多! 雖說藝術品是無價的,可畫賣到這份兒上,只有一個詞可以形容——BT!這個形容詞同樣適用于其他的天價名畫。一幅好的作品賣到幾萬,幾十萬,甚至過百萬都還說得過去,一旦超過這個數,基本上就和藝術或者是審美沒多大關系了,完完全全是“商品”了。 在小老百姓們看來,出資億萬美金買《拿煙斗的男孩》,干這事的人如果不是出于投資考慮,那就只會有兩種可能,一是人家錢多得不花難受,二是腦子有病!試想腦子正常的誰會拿差不多十幾億人民幣買幅畫?這么多錢,別說平面的了,就算是買活的“拿煙斗的男孩”,也能買一大堆! 聽到這么個叮當作響的天文數字,估計現在還活著的畫家們除了羨慕得兩眼通紅外,也都有點兒懵,不過大家伙兒基本上都憋著不說,怕斷了財路,最近我發現在陳丹青的《退步集》中《消費不是奢侈*8226;答〈都市消費報〉問》一文談到了這件事,他說:“買賣藝術品是否屬于奢侈?前幾天我剛被采訪關于畢加索一幅畫是否值一億美元的事。那或許是收藏,或許是投資,或許根本就是瘋狂,我不確定,但不能算是消費,消費是大多數人的事,花百萬千萬買藝術品的人能有幾個?”名 稱:《加歇醫生的肖像》 作 者:凡高 拍 賣 價:8250萬美元 售價排名:世界第二 創作時間:1890年 拍賣時間:1990年 名 稱:《紅磨坊的舞會》 作 者:雷諾阿 拍 賣 價:7810萬美元 售價排名:世界第四 拍賣時間:1990年 名 稱:《對無辜者的屠殺》 作 者:魯本斯 拍 賣 價:4950萬英磅 售價排名:世界第六 拍賣時間:2005年 世界十大天價名畫排行榜 (統計至2006年前)1、畢加索《拿煙斗的男孩》,1億416萬美元;2、凡高《加歇醫生的肖像》,8250萬美元;3、魯本斯《毆打嬰兒》,7350萬歐元;4、雷諾阿《紅磨坊的舞會》,7810萬美元5、凡高《沒胡子的自畫像》,7150萬美元;6、魯本斯《對無辜者的屠殺》,4950萬英磅;7、塞尚《靜物》,6050萬美元8、畢加索《雙臂抱胸的女人》,5560萬美元;9、凡高《鳶尾花》,5390萬美元;10、畢加索《皮耶特婚禮》,5165萬美元。
總結
- 上一篇: 梦里梦到的人是醒来再也见不到的人是什么歌
- 下一篇: 王者荣耀抢鲲大作战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