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志是谁写的啊?
由于北方金兵在攻破北宋京都時搶走了宋朝廷的三館四庫圖書,所以鄭樵決心以布衣學者的身份,在夾漈山為南宋朝廷著一部集天下書為一書的大《史通》。這時,鄭樵還是一個二十七八歲的青年。由于當時朝廷不允許私人修史,所以鄭樵著《通志》有很大的困難:第一個是如果得不到朝廷的同意,他就不能私自修史,否則就要受到官方的打擊。第二是如果沒有得到朝廷提供的充足參考史料和充足的紙張筆墨,這部書就很難寫成。第三是如果沒有得到比當年司馬遷更為淵博的學問,這部史學巨著就難以寫好。為了得到著《通志》所需學問,鄭樵再次背起包袱,獨自一個人前往東南各地求借書讀。鄭樵的淵博學問和遠大抱負得到抗金派宰相趙鼎、張浚等人的重視。就在這時,由于宋高宗重用投降派首領秦檜為宰相,所以趙鼎等人很快被秦檜排斥出朝廷,并嚴加迫害。而秦檜在長達16年的時間中,不但不支持鄭樵著《通志》,反而接連三次下禁令嚴禁私人修史和著述,違者以“擅修國史”罪論處。在這種殘酷的政治環境中,鄭樵所遭受的危險,可想而知。年已44歲的鄭樵遭受了一個又一個厄運,先是他的胞弟鄭槱不幸早亡,繼之他的幼子鄭惕和妻子陳氏相繼死去。就在鄭樵沉浸在巨大的精神打擊時,1148年,秦檜又下了一道嚴禁私人修史和著述的禁令。這道禁令終于激怒了鄭樵,于是他在這一年的冬天,毅然又背起著成的140卷新書,徒步走到南宋京都杭州,他要直接把新書獻給皇帝,請求皇帝準許他繼續著述。然而,由于秦檜的阻撓,盡管鄭樵在杭州苦苦等待了一年時間,依然見不到皇帝,也得不到朝廷準許他續著的公文。鄭樵見自己著《通志》的路已被朝廷當權者堵死,悲憤不已,但也無可奈何。為了能把自己平生研究的學問傳給后人,鄭樵在回歸山林之日起,就把書房搬遷到遠離人煙的夾漈山主峰側的高山虛谷中,并在夾漈草堂開始著述遠避宋朝國史300年的史學巨著《通志》。他要把自己心中的全部憤懣,傾注于《通志》之中。經過數年的艱苦勞動,鄭樵終于在54歲那年,初步寫出了這部長達200卷、600多萬字的史學巨著《通志》初稿。就在他為無錢買文房四寶抄正《通志》成書而發愁時,所幸有抗金派官員王綸、賀允中、汪應辰等人舉薦,鄭樵才得以入京受到宋高宗的召對。在召對時,鄭樵見皇帝也很欣賞自己的學術,就當場提出要求皇帝允許他歸山著述《通志》,以便早日把《通志》獻給朝廷。但宋高宗不能體會鄭樵的一番苦心,硬是把他留在朝廷擔任一個管理文書檔案的小官。由于鄭樵的學術批判和科學精神,得罪了朝中的許多學士大夫,因此他們不愿意看到山林窮儒出身的鄭樵也在朝中為官,于是當即有御史葉義問出面以莫須有的罪名彈劾鄭樵。昏庸的宋高宗不分青紅皂白,竟批準了葉義問的彈劾,讓鄭樵以監潭州南岳廟的祠官回夾漈山抄正《通志》。鄭樵對自己無辜受罪是痛恨于心的。但為了《通志》,強忍奇辱,毅然憑借一人之力,在高山虛谷中發憤著述。到了1161年,58歲的鄭樵終于完成了這部劃時代的史學巨著《通志》。
1、史記:《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后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前后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2、漢書:《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后歷時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顏師古為之釋注。《漢書》是繼《史記》之后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3、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司馬光主持撰著的;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并不是他一個人著書的,而是他主持的。
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通史。全書二百卷,有帝紀十八卷、皇后列傳二卷、年譜四卷、略五十一卷、列傳一百二十五卷。作者鄭樵(1104~1162),字漁仲,宋興化軍莆田(今屬福建)人。鄭樵一生勤于著述,曾幾次獻書。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月,他攜《通志》赴臨安,充樞密院編修官。他的著作傳世的還有《爾雅注》《夾漈遺稿》《詩辨妄》(輯佚本)等。《通志》為紀傳體,但把“年表”改稱“年譜”,把“志”改稱“略”,保存了《晉書》的“載記”部分。“總序”和“二十略”是全書的精華。《氏族略》《都邑略》《昆蟲草木略》是對劉知幾增三志主張的發展。《六書略》《七音略》也是創造。《藝文略》《校讎略》《圖譜略》《金石略》對正史《藝文志》有所創新。
你好,簡要解釋如下:【地方志】,是指本地的大事、要事記錄,也就是記載地方歷史,各縣市區以上行政區域都有地方志編寫辦公室,有的每年編輯出版,有的3-5年編輯一次,也有的十年編輯一次。【地方通志】,是指當今稱其為以人物為中心的、主要是寫當地著名人物紀傳體通史 ,根據需要編輯出版。地方志可以包含地方通志的主要部分內容。
《通志》:南宋鄭樵著紀傳體中國通史。
1、史記:《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后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前后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2、漢書:《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后歷時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顏師古為之釋注。《漢書》是繼《史記》之后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3、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司馬光主持撰著的;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并不是他一個人著書的,而是他主持的。
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通史。全書二百卷,有帝紀十八卷、皇后列傳二卷、年譜四卷、略五十一卷、列傳一百二十五卷。作者鄭樵(1104~1162),字漁仲,宋興化軍莆田(今屬福建)人。鄭樵一生勤于著述,曾幾次獻書。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月,他攜《通志》赴臨安,充樞密院編修官。他的著作傳世的還有《爾雅注》《夾漈遺稿》《詩辨妄》(輯佚本)等。《通志》為紀傳體,但把“年表”改稱“年譜”,把“志”改稱“略”,保存了《晉書》的“載記”部分。“總序”和“二十略”是全書的精華。《氏族略》《都邑略》《昆蟲草木略》是對劉知幾增三志主張的發展。《六書略》《七音略》也是創造。《藝文略》《校讎略》《圖譜略》《金石略》對正史《藝文志》有所創新。
你好,簡要解釋如下:【地方志】,是指本地的大事、要事記錄,也就是記載地方歷史,各縣市區以上行政區域都有地方志編寫辦公室,有的每年編輯出版,有的3-5年編輯一次,也有的十年編輯一次。【地方通志】,是指當今稱其為以人物為中心的、主要是寫當地著名人物紀傳體通史 ,根據需要編輯出版。地方志可以包含地方通志的主要部分內容。
《通志》:南宋鄭樵著紀傳體中國通史。
總結
- 上一篇: 拦开头成语有哪些啊?
- 下一篇: 梦到战争打仗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