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心和智慧
為了建立一個快樂而有意義的人生,我們應該培養慈悲心,增進智慧。悲智雙運可以使人們達到完美的境界。如果我們只具有善心而忽略了智力,我們將成為好心的傻瓜;相反地,如果我們光注重智力發展而忽略了情感的培育,我們將變成沒有同情心的頑固智者。根據佛教教義,為了求取性靈上的自在,人們必須結合慈悲心和智慧;藉由愛的鼓舞和知識的指引,人們方能得到良好的生活。
慈悲是什么?慈悲是愛心、珍惜、仁慈和寬容。慈悲表現于對生靈的愛心和關懷,尤其是對處于不幸情境者的同情。
智慧是什么?智慧即是認清事物的本質,將心靈的高貴面發諸于舉止間。
當一個男人遇見深深吸引著他的女子,他便希望再見到她,他的快樂和滿足來自于她的出現。但是,當情況改變,他無法再見到她時,他不可以有不講理且愚蠢的舉止。畢竟,在人類經驗中包含了無法滿足的一面。假如他對她不存有虛幻的依戀和自私的執著,他就能從這種痛苦中找出相對的自由。在快樂的人生中,痛苦和悲哀仍然存在著;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人們無法由感官快樂中找到快樂的感覺。只是這種愉悅是短暫的,而且無法提供永恒的幸福。對于這項事實的了解,即是智慧。幸福的要素是單純的,他們是一種心靈狀態,無法藉由我們周遭的事物,例如財富、權力或名聲而獲得。當人們畢其精力,累積超過他們所需的財富,直到發現盡管擁有全世界的金錢,也無法買到少許幸福時,他們才會醒悟和懊悔浪費了生命,但為時已晚。所以,我們必須認清追尋感官快樂和幸福是兩碼子事。感官的刺激容易消失,無法提供人們永恒的幸福。而且,我們可以用金錢換取感官上的快樂,卻無法買到幸福。幸福的基礎來自單純的善良和清晰的是非觀念。
除非人們對自己感到滿意,否則無法感到快樂。心靈的平靜,只能藉修行和禪定來獲得。我們所需努力的仍多,但做得太少。經由自我分析和凈化心靈,我們與生俱有的美德方得以展現。這項工作并不容易,需要耐心、決心和毅力。
幸福猶如香水般;當你灑向他人時,你也能沾其芬芳。
假如你想獲得寧靜、愉快的生活,請允許他人也擁有這般的生活。除非你根據上述崇高的原則來調適你的生活,你無法冀望幸福與平和。同時,你也不應期望他人的感謝。戴爾·卡內基曾說:;假如我們希望獲得幸福,那么,讓我們不再介意他人是否為我們的付出而感謝,只要衷心地給予他人你所擁有的。不知感恩圖報是很自然的,如同雜草般會輕易蔓延孳長;而感謝的心卻如玫瑰般,需要人們的培養、灌溉、愛心和保護。
對于容易獲得的事物,人們很難存有感激的心。只有在這些事物被取走時,人們才會產生感謝的心態。我們所呼吸的空氣和擁有的生存器官都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甚至被濫用。但是,人們不該像魚一樣,直到被迫離開水面,方知水的重要性。
亞伯拉罕·林肯曾說:;根據我的觀察,人們唯有決心使自己快樂時,他們才會感到快樂。
我們不能希望只靠祈禱就能得到快樂,而必須努力方能得到這些祝福。對神的信仰和禱告是有益的,但是,當你出門時,別忘了鎖上門。因為誰也無法保證神會一直替我們看管著這幢房子。我們不應該逃避自己的責任。假如根據道德規范來生活,可以在現世筑起一座天堂。但是,當違反這些規范時,在現世就會嘗到如地獄般的煉火。當人們不知如何根據宇宙自然的常規來生活時,常替自己招惹麻煩,不僅使自己縛手縛腳,更常感到一股不平之氣。假如每個人都能循規蹈矩地生活,那么,不用等到往生就能享有天堂般的快樂。因此天堂與地獄就在現世。善行和罪惡在世間循環不止,事實上,到目前為止,人類都無法確定;天堂和;地獄是否確實存在。對于這項課題,至今沒有定論。
天堂和地獄在何處?從前有位僧侶,他最有興趣的講道題目是;天堂與地獄。有位皈依者卻對這位僧侶的反復說詞感到厭倦。于是,某天他站起來說:;告訴我天堂和地獄在哪里?假如你不能回答我,你就是說謊!這位僧侶向來是位單純的人,他在此時顯得相當害怕,他不但沒有回答,而且保持緘默。他的沉默使得這位聽眾更為生氣,他大叫著:;告訴我,否則我揍你一頓!這位僧侶很快地恢復了他的機智,回答說:;地獄就在你身邊,而且帶著你的憤怒。那位男士了解到真相之后冷靜下來,開始笑了起來,然后,他問道:;那么,天堂在哪里?僧侶回答說:;它就在你周遭,和你的笑容同在。天堂和地獄之別,在于我們如何生活。只要是生物存在的宇宙角落,必定同時存在著天堂和地獄。
總結
- 上一篇: 戒律律己非律他(崇守)
- 下一篇: 戒杀与杀生祸福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