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贤法师:当前中国佛教最大的问题是过分庸俗化
編者按:一場宗教復興運動也在全球范圍內如火如荼地興起。查理周刊事件、ISIS迅猛擴張、清華北大高材生出家,宗教因素顯然已成為熱點新聞背后亟需正視的存在。現代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世界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越來越多的困惑。當前中國社會究竟需不需要信仰?佛教能為現代生活提供怎樣的靈性資源?經共識網授權,《佛教觀察家》欄目今日轉載明賢法師專訪的下半部分《興盛的漢傳佛教何以可能》。
明賢法師(圖片來源:資料圖)
嘉賓簡介:明賢法師,北海禪院、石觀音寺住持。禪門 一花五葉 (法眼、溈仰、臨濟、云門、曹洞五家法脈)傳人。中華文化促進會佛教中心副主仼、禪林學社總干事長。2006年作為大陸佛教代表,與臺灣慧在法師一起重走了 玄奘西行路 。2013年率先撰文抗議龔琳娜戲謔佛教,形成很大社會反響。 法海事件 也因此成為漢傳佛教界公開維權的起點和應對輿論危機的典范。
臺灣佛教緣何興盛?
王淇:臺灣這些年佛教很興盛,這和星云大師、證嚴上人這些佛門龍象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吧?除此之外還有什么原因?
明賢法師:的確興盛,以自己有限了解,臺灣佛教界影響力很大,僅一個國際佛光會成員就大概兩三千萬人,這跟臺灣的人口基本相當。如你所說,目前臺灣佛教的輝煌跟許多高僧大德的努力分不開。個人的艱辛努力換來佛教山門的壯大,幾乎每座名山都有這么一個過程。這是一個因素。
第二個因素是經濟。臺灣佛教早先也有發展,但從1987年臺灣解嚴前后,發展呈現飛躍的態勢。主要因為當時臺當局提出發展工業,要發展成 家家都是工廠、生產全世界需要的任何產品 ,這使臺灣逐漸呈現外向型經濟體的特質。佛光山附近的海港高雄口岸一度成為全世界第四大港,世界各國各地區所需的大量工業產品由這些口岸發運出海,出海線路也就成了佛教的弘傳線路。經濟的飛速發展給佛教的發展創造了契機。
第三個因素是宗教政策的變化。
解嚴之前,臺政府領導的中華佛教會對于佛教的管理相對嚴格。當時社會上也還存在臺當局和土著民眾間的社會矛盾,這一矛盾持續了幾十年。不少土著文化人受到限制甚至迫害,比如美麗島事件。李登輝這樣土著人士中里的精英,也從那時起可以參政,并得到民眾支持。可以說蔣經國當局政策上的放寬,對于臺灣是一個政治經濟宗教同步呈現的巨大變化。臺灣的政治從那以后就變得多元了起來,藍營、綠營對峙的局面慢慢形成。報紙、電臺等傳媒都開放了,也可以辦大學了,佛教也是趁著那個契機開始快速發展起來。解嚴以后,臺灣向美國學習,放開了宗教競爭。政府允許宗教經政府合法登記而民間依法自主監督管理。
這些因素加上山門內部的振作,佛教很容易獲得擴大的機緣,迅速形成了臺灣佛教 四大山頭 的格局。
強大的民間信仰,削弱了西方信仰在臺的影響力
明賢法師:臺灣的文化組成約模有四大塊。首先有日本殖民文化的影響,日據時期臺灣所有的教育都日本化了;第二國民黨撤臺,帶過去不少文化精英;第三與福建、浙江這些沿海地區長年累月的民間互通,各種民間文化和信仰流傳到臺灣;第四就是西化的部分,這部分最弱。為什么呢?因為媽祖、土地公、城隍老爺等各種民間信仰都起來了,慢慢使西式信仰居于弱勢。
臺灣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用民間信仰來鞏固中國傳統文化,佛教的地位也因而被推舉得非常高,西方文化反而占了下風。因為凡是外來文化都有個本土化的過程,而民間信仰主場作戰,早就占據了這一 市場 。佛教也當仁不讓地取得了難以撼動的更高地位。
王淇:其實大陸也有學者主張完全放開宗教市場,您怎么看?
明賢法師:大陸的情況要復雜得多。人口眾多,領土廣袤,地大物博,如果基礎不牢冒然放開,恐怕也不是智慧之舉,甚至會造成很大問題。其實,美國也不是完全放開的。美國政府對宗教名義上民主,而在宗教 市場 上給予基督教一個非常特別的地位,并且還很支持基督教價值觀向全球各地的輸出。宗教也是一種力量。鴉片戰爭后,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里,絕大多數都講到 要允許傳教士到中國傳教 ,可見西方與歐洲在文化輸出方面,何等重視其本土宗教的文化突破口價值。鴉片戰爭時期的這個問題現在也仍然存在。我注意到前不久的新聞,咱們國家安全委員會新出的相關安全條令中,其中就有說到,要對于不良價值觀滲透我國文化宗教領域要進行治理。當政治和經濟、軍事之間已經不能大張旗鼓地亮劍,那么是不是以宗教、文化等軟化形式亮劍的時代也就到來了?!
佛教不主張民族主義,而是主張眾生主義
明賢法師:佛教不主張民族主義,而是眾生主義。不是說一定要我們的民族國家大過其他民族國家。佛教主張生命都是平等的,我們都有義務去解救受苦受難的別國他族眾生。解救完以后,我們并不會留下來殖民掌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一切物還原主然后離開,這與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文化個性完全相同。
西方歷史上這方面就存在很多問題。
工業發達,船堅炮利,輕而易舉就能占上風,我為什么不去占個上風呢?金融強勢,目中無人,窮人的地,我有的是錢,我隨便甩點錢就能買過來,我為什么不能讓你做我的奴隸呢?工業文明和貨幣文明的這兩個系統中,如果不是以倫理來作為前提框架來進行約制,人類是會失序的,會自然而然地傾向于叢林法則,然后占不該占的,要不該要的,兩次世界大戰事實上都是這個問題,都是膨脹了。
后來西方人在進行反思,兩次世界大戰都結束了,以我們目前的狀況來說,西方文明能不能帶領人類安全地存在下去,安全地生存下去,有很多的學者是搖頭的,說這是不可能的,只要是我們在發展工業和經濟,在強調一種符合西方利益的再平衡,符合西方利益的一種價值理念的時候,完全的和平就是不可能的。最終的結論,是西方的文明沒辦法帶領全球的人類和平、安全地存在下去。最后的定論是什么呢?到東方來找智慧,到中國來找智慧。孔老夫子的弟子當年問他大家沒飯吃的時候怎么辦,就是 富之 ,就是讓他富足,富足了以后怎么辦呢? 教之 ,就是要教育,用心性文明的智慧去實施再教育。梁漱溟先生說的,倫理的核心的價值就是 凡事替他人先考慮 ,這就是倫理兩個字的意義,用倫理讓世人懂得世事謙和、他者優先,這樣矛盾自然就化于無形了。
目前來看,這正是一個當口,西方文明的確有它璀璨的部分,但是也有它僵滯不善轉身的出問題的部分;東方的文明的確也有它失足的時候,但其所血脈相連的,我們傳統根性的那些優厚的部分,越往后去它的價值也越來越彰顯。眼下而言,尤其不得籠統鼓吹全盤的 西 ,不得不全盤考慮東西方文化各自優劣之所在。我們現在這個 地球村 時代, 一個村莊 的時代,其特質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來了客人也是咱們大家的客人,我來了客人也是你們的客人。在資訊工具語言方面的 大數據時代 ,我相信以上特質會更加明顯。
所謂自媒體時代的特性就是擁有資源,不進行共享,我進行獨家。大數據時代就不一樣了,大數據時代是講究服務的,因為數據大家都是扯平了,隨時都能找得出來,人人都有拿到大數據的可能性,唯一區別就是你對大眾生活,對于大眾存在你做的服務能不能幫到他們,一個人對于大眾的幫助力量越大,范圍越寬,我們這個團體生存的機遇越多,我們獲得的空間越大。 自媒體 時代,早一點擁有資源,先進行自利,有自利需要的時候再去利他。大數據時代強調的是利他,用先利他的方式換來自他兩利。現在這個時代,往下發展的社會形態更加順應于利他的大乘佛法,更順應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種 凡事首先為他人考慮 的這種倫理文化情懷。
若使 人間佛教 過重人本,必然消費信仰的神圣性
王淇:臺灣四大山頭都倡導人間佛教,好像最早是太虛法師講人間佛教。請法師解釋一下什么是人間佛教?
明賢法師:人間佛教,是一個漸次形成并不斷發展著的理念。早期太虛大師確實提出過 人間佛教 這個概念,但他的宗教實踐發展的,后來又迅速調整為 人生佛教 。縱觀大師的著述講學,其一生最終致力于建構的是 人生佛教 的大體系,但 人生佛教 尚未得到全面勝利和付諸實踐,太虛大師就舍報西遷。此后, 人生佛教 被動地轉以 人間佛教 的名義得以傳承。
1942年,印順法師將《印度之佛教》寄給太虛大師寫序。這一事件可看做是太虛大師 人生佛教 被動地支持了 人間佛教 的真正發端。
王淇: 人間佛教 和 人生佛教 有什么不同?
明賢法師:太虛法師對印順法師這本書有很多批評。這里就涉及到 人間佛教 和 人生佛教 的不同。印順法師 人間佛教 思想的來源并非是印度佛教純正教義,而是儒佛思想的混同。但提出來時,有它想要對治的時代問題,其強調佛教應是以人為本,故而必然有其一定的價值。只不過沒有防范過重人本的問題。
太虛法師曾引用汪少倫的話說: 中國過重人本,不唯神,使宗教信仰不高超;不唯物,使自然科學不發達,為近代瀕危之病根。 人間佛教 這種用語很可能帶來對佛教發展的偏導 有人間、無佛教 直恐將使佛陀被棄于人間 。 佛教扭曲成以滿足人間性需求為目的宗教,成了人間的點綴,只負責打造人間善法。適用于世俗的部分得到認可,超越世俗的部分則被有意無意地隱去,或直接刪除,完全忽略佛教的崇高性和神圣性。
當前中國佛教最大的問題是過分庸俗化
明賢法師:這也是目前中國佛教面臨的最大問題 過分庸俗化。佛教的法義、精神、傳統在心靈雞湯、哲學理性、詩書畫茶的裹挾下,逐漸塵覆光黯,甚至淪為世俗的包裝與修飾。佛教的圣物、圣地、圣跡等一切實體資源皆被經濟名利的目的包圍,深陷挾佛斂財的惡潮而岌岌可危。消費佛教信仰,消解佛教神圣,對信仰作物化資源掠奪的情況愈演愈烈。佛教信仰的純凈性與獨立性在似是而非的 法義 傳播和魚龍混雜的生存環境中步步跌落。光照人天的大乘風范、慈悲喜舍的菩薩精神被俗化為一團和氣,使佛教要時時以俗化、矮化面目示人,要以討好世俗來給 隨許世俗 、 恒順眾生 作注腳,以換取自身 合法性心理支持 。過重人本,并非全盤以生命的根本性需求為本,在佛教的名義下,也大舉落入以貪嗔癡為本始的煩惱陷阱。過重人本,已然背離了太虛大師 以佛乘為信者歸宿 的本旨。
所以太虛大師要調整到另外一個方向 人生佛教 。一方面,科技一定要發達,要發達到與西方社會齊頭并進甚至于超越它們,在自然的、物化的世間具備應對的能力,能抽出手腳來強化我們的信仰;另一方面,信仰一定要高超,其神圣性不亞于甚至還要超越西方唯神主義的信仰。
太虛大師的 人生佛教 被誤讀60年
明賢法師:很多人一提到 人間佛教 ,第一個反應就是太虛大師的偈誦: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事實上這是以訛傳訛。這個偈頌的出處是大師1938年所著的《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原文寫作: 仰止唯佛陀,完就在人格;人圓佛即成,是名真現實。
關鍵的是第二句和第三句, 完就 被改成了 完成 , 人圓 被改成了 人成 。似乎把人做完了,成佛這個事兒就結束了,這顯然否決了在人格修養之上還有超越的、神圣性的提升,當然也給人為的品質墮落留足了空間。 人圓佛即成 的含義是,人把本分做到了以后還要向更超越的方向去修行,到最后才有可能成佛。
現在一部分人做學問的態度是令人遺憾的,自己也不去查原始文獻,只是摘抄二手資料,甚至長時間以訛傳訛,以致太虛大師的 人生佛教 也因此被誤讀了六十年。
凡能百花齊放,都是好時代
粽子:北京有很多人對藏傳佛教感興趣,似乎對漢傳佛教感興趣的人相對而言并不多,您怎么看?
明賢法師:藏傳佛教近些年的確很紅火,容易讓人熱忱投入。不過這是件挺好的事。凡能百花齊放,都是好時代。但我也相信漢傳佛教和中國傳統文化自身的魅力。這種魅力在于允許人猶疑選擇,之后還可以任人回歸。就像恒河的水晝夜不停地流淌,從不拒人索取,也從不打起礦泉水廣告強行灌輸給路人。
藏傳佛教的流行有其必然因緣,然而也有其必然的下一步。我更關注這個 下一步 。已經對藏傳佛教產生濃厚興趣的信眾,他們的下一步更說明問題。
假冒僧人、假西天嚴重敗壞佛教形象
明賢法師:但很多掣肘的問題不容忽視,比如說假冒僧人已經形成一個類似于半黑社會的利益集團。據相關統計數據,漢傳佛教系統內的僧人總量大約只有7萬左右,但是假冒僧人初步統計至少60多萬。他們假冒上街時連頭發都不想剃,拿個布弄個帽子就敢找人討錢。隨便給一個紀念品,你不給錢他就不讓你走了。這是非常麻煩的,佛教的正面形象就被人毀失殆盡。法師們不敢到社會上去,可是天天有人在以法師的名義在社會上敗毀法師們,這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法師們越是不敢露面去澄清,社會上的問題就越發嚴重。這問題很嚴重。
還有一個問題,假西天式的宗教旅游產品觸目皆是。很多地方在原本的寺院旁邊劃出一塊特別巨大的地盤,建成一個類似于寺院的景區,然后跟真的寺院簽協議說,要掛寺院的名字,把所有宗教文化的細節都用到景區里去,甚至把公司員工化裝成出家人。像這樣坑蒙拐騙,等有了巨額收入,一部分付給寺院作為報酬,想平息一下寺院的憤怒繼續運轉。類似于這樣的牟利行為已形成固有商業模式,例如先前存在的曲江模式,由西安方面帶頭啟動,希望能把地方利益最大化。
這種景區的存在是對于佛教無情的形象消費,久而久之,佛法僧三寶只留給大眾一個形象 騙錢。這不是僧團本身能解決得了的問題。
王淇:那這些借教斂財的問題,誰出面管?
明賢法師:4月,國家宗教局等六部門就出臺了一個通知(《關于開展整治違法違規設立功德箱等借教斂財問題專項工作的通知》),這是繼12年國宗局等十部門嚴打文件之后,再次對非宗教團體借教斂財的亂局進行管制。
和上次相比特殊的地方在于,六部委文件里增加了公安部。所以前不久才出現了警察到街頭去抓假冒僧尼,總算開始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所有的負面形象消費,都是要讓我們僧團承擔后果的。這是目前僧團(尤其漢傳佛教僧團)背負罵名的一個重要原因。很多人對于藏傳佛教的信賴感,有時候也出于較好的輿情和社會認同。這也是其中一個原因。但是最近藏傳佛教也受到了這樣的干擾,有的藏傳佛教寺院也被旅游公司進行包裝開始收門票,大家也開始反感。這種問題恐怕要從行政層面才可能根本解決。
教產問題的解決亟待法律保護
王淇:也跟法律對教產和宗教團體法人的規定不清有關。
明賢法師:問題確實在這里。寺產屬于集體所有,這個很模糊。如果某天寺廟被外來力量拆了,僧團能不能去起訴?這是個問題。因為目前僧團沒有民事資格。僧團雖然住在寺院里,但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而且不光沒有所有權,你對于此事的發言權也是個問題。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李克強總理首提 要維護宗教界的合法權益 ,《宗教事務管理條例》的修訂就應該從這方面著手。
王淇:拋開那些有問題的功德箱,您覺得有必要建立功德箱錢款使用的公示制度嗎?
明賢法師:現在有公示。不過當前最重要的還是假功德箱的問題。假功德箱如果得到處理,就是對真功德箱的負責。這意味著真功德箱要按照集體生活的方式對于財務進行健康的管理。有一部分具備僥幸心理的人對真功德箱也過分依賴,看到從嚴治理假功德箱,他們的貪欲自然收斂。
粽子:現在寺院里的財務還是由僧團自己管理?有沒有說從外面招人管理的?
明賢法師:僧團自管。寺院有一套管理制度,每個月至少有一次報告,把功德箱的錢款條分縷析地進行陳報,這個一點也不含糊。從外面招人管理反而容易出問題。僧團不像社會單位需要反復審計,因為僧團戒律本身就是比任何審計制度更嚴的寺產管控審計制度。僧人本身有信仰有戒律,基本的監督機制也有,可以保障財務安全。如果說社會人士介入,影響這種安全性的變數就大了。
漢傳佛教修學體系必要,但也沒有神圣到不能超越
王淇:也有說法稱,相對藏傳而言,漢傳佛教的修學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所以龍泉寺學誠法師才會多年來都致力于這件事。您怎么看?
明賢法師:漢傳佛教(尤其禪宗)不立文字是不是就反對修學體系呢?絕對不是。二者關系非常微妙,但總是相輔相成。打個比方,最好的朋友一定是諍友,你有任何問題,只有他尖銳的提點能讓你規避風險。一定是這樣的。中國文化里很重要的部分是講求辯證統一。你們倆是好朋友,但很可能你們經常吵架。正因為吵架,你們相互之間的盲點會被密密實實地彌補起來,彼此的問題也能非常小心地解決。
禪宗總提 不立文字,見性成佛 ,而禪宗本身的文字就最多,這也正說明問題。禪宗對于各種教法體系是相當熟悉的,因為它的目標,是要超越教法體系而實現佛教本身的超越性。每個禪和子在參禪用功之余,一定是非常刻苦地鉆研各種教法的。也曾聽見有人說,禪和子不學教法。這說法缺乏調查不符合事實,多半是假想,是把人往傻了想的假想,也是傻人的假想吧!聰明的人,誰會因為某幾個人,而去毀訾一個法統。
我認為樹立教法體系和超越教法體系是相輔相成的兩路。教法是要人去受用的,教法體系不能神圣到不被超越,不然,修行的個體就會終身背上教法體系這個包袱。比如說菩薩修行到了第八地的時候,連加行功用都要放棄。不如此就不能享受加行功用后續的推動力。所以放棄的超越就是順道,事實上正在享受功用。
二者之間絕不會有任何沖突,像中觀和唯識之間的辨析,般若和瑜伽之間的詰難,這些都可以說是非常默契的相輔相成,是水漲船高的關系。教法體系的構建彼此互圓,才可能使明心見性有幾分決定之趣方面的把握;明心見性這個部分有了受用,教法體系肯定也更加了如指掌。
佛教應惠及鄉村,走群眾路線
明賢法師:龍泉寺的努力,真令人鼓掌激贊!目前整體而言,漢傳佛教的僧團素質還需要更強大,像龍泉寺這樣進行推動的還很少。中國還需要很多的龍泉寺,從北京到上海、天津、武漢,各個地方都需要。而且不光要城市里有,遠郊、農村、山區也要有,終有一天佛教能夠走上群眾路線,那就真是大好了。
所謂群眾路線,就是說,佛教不光立足于大城市人才集中的地方,更要扎根在最偏遠、最困難的地方。出家人可以接待高官大賈,當山區里沒有知識文化、沒有錢的普通百姓因為生命問題來拜訪時,這大德也要能勾下腰身耐得了煩,親手遍布施,親自給他講正法道理,解除人生困惑。這樣的佛教就大有前途。
我看到基督教和天主教這些年在中國農村和山區常年行化,使得很基層信仰的力量被培養起來。佛教在這一方面幾乎很難看到這樣的努力。很容易看到的是高級領導或大富商又跟某某法師結緣了,貪官落馬法師跟著上新聞了,卻看不到某某法師正在鄉村,借農作之余踏實幫助老百姓解除心靈困惑。
我非常仰慕一位大善知識 明代的顓愚和尚,金剛身不壞的大尊者,憨山大師的道友。這位老和尚非常了不起,才華比肩憨山大師,修行證悟成就,憨山大師甚至自愧不如。他做云居山方丈期間,常做一件事。他在秧田邊上撐起一把大傘,等僧人農夫們干活累了在傘下歇息納涼的時候,就利用這個間隙給大家講楞嚴經。那么高級的經典,他就送到農田邊上去。佛教有一天能做到這樣,力量就大了。
為什么這么說呢?這里有個一消一積的問題。人經常吃好東西,還要能消化,消化的表現就是力量能夠運送到四肢、百骸、手指尖、腳趾尖等身體的任何地方。不光積累了很多,而且能夠運化,把飯的力量變成手和腳的力量,這個人才真正是有力量。所以有了修學體系還不夠,還要送到鄉村、山區的老百姓身邊,讓他們都能受用。
佛教要有自己的思想界
王淇:您有一個觀點: 漢傳佛教興起,必先構建僧團思想界。 理由是什么?
明賢法師:漢傳佛教要獲得發展,教學體系當然是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如果有僧團內部有自己的思想界,就容易出一個解決方案。
現有統計數字說佛教有2億多信眾,這些信眾本身的信仰狀態是參差不齊的。在十幾億人的中國,大家要抉擇該對這些佛教徒投予興趣還是反感。所以事實上佛教的影響力不只這2億人,其實影響到了十幾億人。
這十幾億人好比在一艘大船上,因佛而喜因佛而憂,如果有一個方向盤就可以控制方向,這是僧團的使命。建立僧團內部的思想界真是很重要,讓大船避過各種礁石。僧團除了行政事務以外,需要他們琢磨以前有哪些錯誤是不能再犯的,社會上存在什么問題,佛教應該如何對治,應該怎么樣解釋佛教思想以符合現代需要等等。
假若僧團思想界不能形成,會有大問題,好比船隨季風漂流,漂到哪兒是哪兒,一碰暗礁就擱淺了,擱淺以后,外面沒有救援隊伍,本身也不具備掌舵隊伍,那就要停航了。
如前所談太虛大師被誤讀的事,若有僧團自己的思想界,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避免不負責任的學術兌水。這個話題有很多人不敢提,就是怕得罪人,但是已出現這種情況,就不得不提了。從佛教發展的角度,最該負責任的就是僧團,不能容許草率的學術兌水。學術兌水會讓一些不明就里的法師去跟風,既不符合切身利益,又不符合客觀實際,這都會給僧團帶來重大負面影響。
漢傳佛教興起必先復興禪宗
明賢法師:總結起來就是兩點,一是要有運送到四肢百骸的力量 基層寺院,把佛教教法的智慧大量普及到鄉村和山區,去利益普通老百姓;二是要有一顆強有力的心臟 僧團思想界,知道什么時候該怎么出手,何時該給老百姓什么東西。有這兩步,佛教就有力量了。
這兩件事都跟教法體系有關系,教法體系既牽扯到心臟也牽扯到落腳處。心臟的構建形成后,會有非常敏銳的決策指揮能力;手腳的構建形成后,會有強勁的實踐能力。這樣,人就活起來、就滿盤皆活了。
我此想法的原因,是佛教的歷史。唐代玄奘大師,已是求法人中的第100位了,之前四百多年有那么多人的積累,到了他那個時代,才使得中國佛教的經典體系和教法傳承全面完善起來。
玄奘大師解決了教法體系的完備問題,但運化能力不足,積累就成了病,還不能在民間普遍應用。所以到了六祖慧能大師,就提出 只論明心見性,不談禪定解脫 的禪宗,把知識運化成力量,解決了400余年積滯的毛病。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種方法的提倡,對文化界影響非常深。所以后來太虛大師評價,漢傳佛教的特質在禪。
禪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務實特性,能解決問題,并且抓重點,尚檢。以究竟佛智慧的內核,徹底中華文化之形式的兩大特質,使佛教真正完成中國化,非但不可少,只愁不夠多!
所以說,要復興佛教,必先復興禪宗(Chan)!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明贤法师:当前中国佛教最大的问题是过分庸俗化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揭示人走背运的几个主要原因
- 下一篇: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死亡,是不是阎罗王说了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