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言寸草心的下一句是什么啊?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谁言寸草心的下一句是什么啊?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翻譯:慈祥的母親手里把著針線,為即將遠游的孩子趕制新衣。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誰說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寸草春暉 cùn cǎo chūn huī 【解釋】寸草:小草;春暉:春天的陽光。小草微薄的心意報答不了春日陽光的深情。比喻父母的恩情,難報萬一。 【出處】唐·孟郊《游子吟》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結構】主謂式。 【用法】比喻父母恩深情重;兒女難以報答。一般作主語、謂語。 【正音】春;不能讀作“cūn”。 【辨形】暉;不能寫作“揮”。 【近義詞】反哺之私、春暉寸草 【反義詞】六親不認 【例句】 (1)對祖國母親;我們總懷有~之情。 (2)我是黨培養的大學生;我對黨總有股~之情。
“誰言寸草心”的全詩是: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出自:《游子吟》古詩作者簡介: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唐代著名詩人。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元和九年,在閿鄉(今河南靈寶)因病去世。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譯文:慈祥的母親手里把著針線。 為將遠游的孩子趕制新衣。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 是耽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誰能說像小草的那點孝心, 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賞析: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于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游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于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游子”緊緊聯系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通過慈母為游子趕 制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后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采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怎能報答母愛于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托著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愛。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給后人的深刻印象。
游子吟》 (唐)孟郊 慈 母 手 中 線, 游 子 身 上 衣。 臨 行 密 密 縫, 意 恐 遲 遲 歸。 誰 言 寸 草 心, 報 得 三 春 暉。 [注釋] 1. 游子吟:游子,在外作客的人。吟,詩歌的一種名稱。 2. 寸草:在這里象征子女。 3. 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這里“心”字雙關。 [內容簡析] 這是一支親切誠摯的母愛頌歌。題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一生窮愁潦倒,直到五十歲才得到溧陽縣尉的卑微職位。此詩便是他居官溧陽時作。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游子”緊緊聯系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通過慈母為游子趕制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采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女兒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女兒怎能報答母愛于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托著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愛。 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給后人的深刻印象。 [鑒賞] 這首游子吟是藉著游子感恩之心,來表達母愛的偉大。上帝 無法照顧到每一個人,所以才創造出母親。母親關愛子女, 呵護子女,完全是出自於天性,毫無保留、毫無怨言,就像 游子吟裏的慈母,把自己的愛心與期盼,完全溶入一針一線 裏,讓人讀了好似一股暖流通過心底。我們只要體會出這番 意境,把感恩的心付諸行動,就不枉費詩人的一番苦心了。 【關于作者】 孟郊 (751-814) 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貧困,曾游兩湖、廣西,無所遇合,屢試不第。46歲始中進士,50歲為溧陽尉。元和初,任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元和九年,在閿鄉(今河南靈寶)因病去世。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孟郊專寫古詩,現存詩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其中有的詩反映現實,揭露藩鎮罪惡,如《征婦怨》、《感懷》、《殺氣不在邊》、《傷春》等;有的關心人民疾苦,憤慨貧富不均,如《織婦辭》、《寒地百姓吟》等;有的表現骨肉深情,如《游子吟》、《結愛》、《杏殤》等;有的刻畫山水風景,如《汝州南潭陪陸中丞公宴》、《與王二十一員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寒溪》、《送超上人歸天臺》、《峽哀》、《游終南山》等;有的寫仕途失意,抨擊澆薄世風,如《落第》、《溧陽秋霽》、《傷時》、《擇友》等,還有的自訴窮愁,嘆老嗟病,如《秋懷》、《嘆命》、《老恨》等;而“出門即有礙,誰謂天地寬”(《贈崔純亮》)一類詩,雖反映了世途艱險,但也表現了作者偏激的心情。孟詩藝術風格,或長于白描,不用詞藻典故,語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淺易;或精思苦煉,雕刻奇險。這兩種風格的詩,都有許多思深意遠、造語新奇的佳作。但也有些詩過于艱澀枯槁,缺乏自然之趣。他和賈島齊名,皆以苦吟著稱,唐人張為稱他的詩“清奇僻苦主”,而蘇軾則稱“郊寒島瘦”。后來論者把孟、賈二人并稱為苦吟詩人的代表。今傳本《孟東野詩集》10卷。人民文學出版社刊印有華忱之校訂《孟東野詩集》。夏敬觀、華忱之均著有其年譜。一生困頓,性情耿介,詩多描寫民間疾苦和炎涼世態。語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風格。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 人們曾把孟郊與韓愈并稱“韓孟詩派”,主要是因為他們都尚古好奇,多寫古體詩。但孟郊所作,多為句式短截的五言古體,用語刻琢而不尚華麗,擅長寓奇特于古拙,如韓愈所謂“橫空盤硬語,妥帖力排奡”(《薦士》)。而韓愈的七言古體最具特色,氣勢雄放而怪奇瑰麗。他們的詩都很有力度,但韓愈的力度是奔放的,孟郊的力度則是內斂的。他更多地學習了漢魏六朝五言古詩的傳統,正如李翱所說,“郊為五言詩,自漢李都尉(陵)、蘇屬國(武)及建安諸子、南朝二謝,郊能兼其體而有之”(《薦所知于徐州張仆射書》)。因此,與大歷、貞元詩人相比,他更接近漢、魏風骨;而與他之后的韓愈、李賀相比,則又較多地保留了大歷、貞元詩風的痕跡。 這并不是說孟郊只是一味模仿漢魏六朝詩風,在學習古代詩歌藝術的同時,他又有自己鮮明的特色。 在內容上,孟郊的詩超出了大歷、貞元時代那些狹窄的題材范圍。固然,他的詩的主旋律是中下層文士對窮愁困苦的怨懟情緒,這是他屢試不第、仕途艱辛、中年喪子等生活遭遇決定的;但他還是能透過個人的命運看到一些更廣闊的社會生活,并以詩來反映這些生活。其中有的揭露、針砭了社會上人際關系中的丑惡現象,有的則尖銳地揭示了貧富之間的不平等。如《寒地百姓吟》以“高堂捶鐘飲,到曉聞烹炮”與“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兩相對照,《織婦辭》描寫了織婦“如何織绔素,自著藍縷衣”的反常現象。他寫這種詩常有很深刻的心理體驗,如《寒地百姓吟》中“寒者愿為蛾,燒死彼華膏”之句,實非泛泛紀述民間疾苦者可比。應該說,在杜甫之后,孟郊又一次用詩歌深入地揭露了社會中貧富不均、苦樂懸殊的矛盾。孟郊還有一些詩描寫了平凡的人倫之愛,如《結愛》寫夫妻之愛,《杏殤》寫父子之愛,《游子吟》寫母子之愛,這些題材已經在很長時間內被詩人們忽視了。其中《游子吟》是一首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小詩: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在藝術手法上,孟郊的詩歌中出現了大歷、貞元詩歌所沒有、在這以前也不曾有過的新特點,即韓愈《貞曜先生墓志銘》中所說的“鉤章棘句,掏擢胃腎“式的險奇艱澀。這一方面與他刻意求工,精思苦吟有關,另一方面與他心情郁悶、情緒低沉有關。在《夜感自遣》中,他說自己“夜學曉不休,苦吟鬼神愁。如何不自閑,心與身為仇”。苦苦地寫詩,就必然要道人所未道,刻意尋求新詞句,用過去詩中少見的僻字險韻與生冷意象;而心理的壓抑、不平,使得他所追求的新的語言表現多帶有冷澀、荒寞、枯槁的色彩和意味,從而盡可能把內心的愁哀刻劃得入骨和驚聳人心,如: 老蟲干鐵鳴,驚獸孤玉咆(《秋懷十五首》之十二); 病骨可剸物,酸呻亦成文。瘦攢如此枯,壯落隨西曛(同上之五); 冷露滴夢破,峭風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腸中轉愁盤(同上之二); 蜿蜒相纏掣,犖確亦回旋。黑草濯鐵發,白苔浮冰錢(《石淙十首》之四); 勁飆刷幽視,怒水懾余湍(同上之十)。 在這些詩中,他精心選用了“剸”、“梳”、“印”、“刷”等令人感到透骨鉆心的動詞與“峭風”、“老蟲”、“病骨”、“鐵發”、“怒水”、“勁飆”、“黑草”、“冰錢”等感覺上屬于暗、冷、枯、硬的意象相配,構成了一組組險怪、生硬、艱澀的句子,傳達了他心中難言的憤懣愁苦。對于孟郊的詩風,歷來的評價相去甚遠。如韓愈、李翱固然對他褒揚有加,而后世如元好問卻稱之為“詩囚”(《論詩三十首》),蘇軾更將其詩譬喻為外殼堅硬而嚼之無味的“空螯”(《讀孟郊詩》)。但平心而論,孟郊詩的語言獨創性是無可否認的。宋人許顗《彥周詩話》謂其“能殺縛事實,與意義合,最難能之”,就是對他能以強有力的語言改造客觀事物的形態以表現自我的心理表示贊賞,這確非易事。 當然,孟郊也有平易樸素、自然流暢的詩作,但這些詩作在當時并不太引人注目(盡管《游子吟》等詩在后世被廣泛傳誦),倒是上述風格的詩作,在內容上、語言上都顯示了元和年間詩歌創作的新變化、新特點。 好奇尚險的詩風在韓愈手中有了進一步發展并蔚為風氣。
是啊。誰言寸草心,下句是報得三春暉。對啊。確實是這樣子的。說的對。說的好
“誰言寸草心”的下一句為“報得三春暉”。《游子吟》 [唐]孟郊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游子吟》賞析:1、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游子”緊緊聯系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通過慈母為游子趕制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2、最后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采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怎能報答母愛于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托著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愛。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寸草春暉 cùn cǎo chūn huī 【解釋】寸草:小草;春暉:春天的陽光。小草微薄的心意報答不了春日陽光的深情。比喻父母的恩情,難報萬一。 【出處】唐·孟郊《游子吟》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結構】主謂式。 【用法】比喻父母恩深情重;兒女難以報答。一般作主語、謂語。 【正音】春;不能讀作“cūn”。 【辨形】暉;不能寫作“揮”。 【近義詞】反哺之私、春暉寸草 【反義詞】六親不認 【例句】 (1)對祖國母親;我們總懷有~之情。 (2)我是黨培養的大學生;我對黨總有股~之情。
“誰言寸草心”的全詩是: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出自:《游子吟》古詩作者簡介: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唐代著名詩人。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元和九年,在閿鄉(今河南靈寶)因病去世。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譯文:慈祥的母親手里把著針線。 為將遠游的孩子趕制新衣。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 是耽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誰能說像小草的那點孝心, 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賞析: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于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游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于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游子”緊緊聯系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通過慈母為游子趕 制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后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采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怎能報答母愛于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托著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愛。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給后人的深刻印象。
游子吟》 (唐)孟郊 慈 母 手 中 線, 游 子 身 上 衣。 臨 行 密 密 縫, 意 恐 遲 遲 歸。 誰 言 寸 草 心, 報 得 三 春 暉。 [注釋] 1. 游子吟:游子,在外作客的人。吟,詩歌的一種名稱。 2. 寸草:在這里象征子女。 3. 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這里“心”字雙關。 [內容簡析] 這是一支親切誠摯的母愛頌歌。題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一生窮愁潦倒,直到五十歲才得到溧陽縣尉的卑微職位。此詩便是他居官溧陽時作。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游子”緊緊聯系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通過慈母為游子趕制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采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女兒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女兒怎能報答母愛于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托著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愛。 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給后人的深刻印象。 [鑒賞] 這首游子吟是藉著游子感恩之心,來表達母愛的偉大。上帝 無法照顧到每一個人,所以才創造出母親。母親關愛子女, 呵護子女,完全是出自於天性,毫無保留、毫無怨言,就像 游子吟裏的慈母,把自己的愛心與期盼,完全溶入一針一線 裏,讓人讀了好似一股暖流通過心底。我們只要體會出這番 意境,把感恩的心付諸行動,就不枉費詩人的一番苦心了。 【關于作者】 孟郊 (751-814) 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貧困,曾游兩湖、廣西,無所遇合,屢試不第。46歲始中進士,50歲為溧陽尉。元和初,任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元和九年,在閿鄉(今河南靈寶)因病去世。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孟郊專寫古詩,現存詩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其中有的詩反映現實,揭露藩鎮罪惡,如《征婦怨》、《感懷》、《殺氣不在邊》、《傷春》等;有的關心人民疾苦,憤慨貧富不均,如《織婦辭》、《寒地百姓吟》等;有的表現骨肉深情,如《游子吟》、《結愛》、《杏殤》等;有的刻畫山水風景,如《汝州南潭陪陸中丞公宴》、《與王二十一員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寒溪》、《送超上人歸天臺》、《峽哀》、《游終南山》等;有的寫仕途失意,抨擊澆薄世風,如《落第》、《溧陽秋霽》、《傷時》、《擇友》等,還有的自訴窮愁,嘆老嗟病,如《秋懷》、《嘆命》、《老恨》等;而“出門即有礙,誰謂天地寬”(《贈崔純亮》)一類詩,雖反映了世途艱險,但也表現了作者偏激的心情。孟詩藝術風格,或長于白描,不用詞藻典故,語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淺易;或精思苦煉,雕刻奇險。這兩種風格的詩,都有許多思深意遠、造語新奇的佳作。但也有些詩過于艱澀枯槁,缺乏自然之趣。他和賈島齊名,皆以苦吟著稱,唐人張為稱他的詩“清奇僻苦主”,而蘇軾則稱“郊寒島瘦”。后來論者把孟、賈二人并稱為苦吟詩人的代表。今傳本《孟東野詩集》10卷。人民文學出版社刊印有華忱之校訂《孟東野詩集》。夏敬觀、華忱之均著有其年譜。一生困頓,性情耿介,詩多描寫民間疾苦和炎涼世態。語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風格。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 人們曾把孟郊與韓愈并稱“韓孟詩派”,主要是因為他們都尚古好奇,多寫古體詩。但孟郊所作,多為句式短截的五言古體,用語刻琢而不尚華麗,擅長寓奇特于古拙,如韓愈所謂“橫空盤硬語,妥帖力排奡”(《薦士》)。而韓愈的七言古體最具特色,氣勢雄放而怪奇瑰麗。他們的詩都很有力度,但韓愈的力度是奔放的,孟郊的力度則是內斂的。他更多地學習了漢魏六朝五言古詩的傳統,正如李翱所說,“郊為五言詩,自漢李都尉(陵)、蘇屬國(武)及建安諸子、南朝二謝,郊能兼其體而有之”(《薦所知于徐州張仆射書》)。因此,與大歷、貞元詩人相比,他更接近漢、魏風骨;而與他之后的韓愈、李賀相比,則又較多地保留了大歷、貞元詩風的痕跡。 這并不是說孟郊只是一味模仿漢魏六朝詩風,在學習古代詩歌藝術的同時,他又有自己鮮明的特色。 在內容上,孟郊的詩超出了大歷、貞元時代那些狹窄的題材范圍。固然,他的詩的主旋律是中下層文士對窮愁困苦的怨懟情緒,這是他屢試不第、仕途艱辛、中年喪子等生活遭遇決定的;但他還是能透過個人的命運看到一些更廣闊的社會生活,并以詩來反映這些生活。其中有的揭露、針砭了社會上人際關系中的丑惡現象,有的則尖銳地揭示了貧富之間的不平等。如《寒地百姓吟》以“高堂捶鐘飲,到曉聞烹炮”與“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兩相對照,《織婦辭》描寫了織婦“如何織绔素,自著藍縷衣”的反常現象。他寫這種詩常有很深刻的心理體驗,如《寒地百姓吟》中“寒者愿為蛾,燒死彼華膏”之句,實非泛泛紀述民間疾苦者可比。應該說,在杜甫之后,孟郊又一次用詩歌深入地揭露了社會中貧富不均、苦樂懸殊的矛盾。孟郊還有一些詩描寫了平凡的人倫之愛,如《結愛》寫夫妻之愛,《杏殤》寫父子之愛,《游子吟》寫母子之愛,這些題材已經在很長時間內被詩人們忽視了。其中《游子吟》是一首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小詩: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在藝術手法上,孟郊的詩歌中出現了大歷、貞元詩歌所沒有、在這以前也不曾有過的新特點,即韓愈《貞曜先生墓志銘》中所說的“鉤章棘句,掏擢胃腎“式的險奇艱澀。這一方面與他刻意求工,精思苦吟有關,另一方面與他心情郁悶、情緒低沉有關。在《夜感自遣》中,他說自己“夜學曉不休,苦吟鬼神愁。如何不自閑,心與身為仇”。苦苦地寫詩,就必然要道人所未道,刻意尋求新詞句,用過去詩中少見的僻字險韻與生冷意象;而心理的壓抑、不平,使得他所追求的新的語言表現多帶有冷澀、荒寞、枯槁的色彩和意味,從而盡可能把內心的愁哀刻劃得入骨和驚聳人心,如: 老蟲干鐵鳴,驚獸孤玉咆(《秋懷十五首》之十二); 病骨可剸物,酸呻亦成文。瘦攢如此枯,壯落隨西曛(同上之五); 冷露滴夢破,峭風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腸中轉愁盤(同上之二); 蜿蜒相纏掣,犖確亦回旋。黑草濯鐵發,白苔浮冰錢(《石淙十首》之四); 勁飆刷幽視,怒水懾余湍(同上之十)。 在這些詩中,他精心選用了“剸”、“梳”、“印”、“刷”等令人感到透骨鉆心的動詞與“峭風”、“老蟲”、“病骨”、“鐵發”、“怒水”、“勁飆”、“黑草”、“冰錢”等感覺上屬于暗、冷、枯、硬的意象相配,構成了一組組險怪、生硬、艱澀的句子,傳達了他心中難言的憤懣愁苦。對于孟郊的詩風,歷來的評價相去甚遠。如韓愈、李翱固然對他褒揚有加,而后世如元好問卻稱之為“詩囚”(《論詩三十首》),蘇軾更將其詩譬喻為外殼堅硬而嚼之無味的“空螯”(《讀孟郊詩》)。但平心而論,孟郊詩的語言獨創性是無可否認的。宋人許顗《彥周詩話》謂其“能殺縛事實,與意義合,最難能之”,就是對他能以強有力的語言改造客觀事物的形態以表現自我的心理表示贊賞,這確非易事。 當然,孟郊也有平易樸素、自然流暢的詩作,但這些詩作在當時并不太引人注目(盡管《游子吟》等詩在后世被廣泛傳誦),倒是上述風格的詩作,在內容上、語言上都顯示了元和年間詩歌創作的新變化、新特點。 好奇尚險的詩風在韓愈手中有了進一步發展并蔚為風氣。
是啊。誰言寸草心,下句是報得三春暉。對啊。確實是這樣子的。說的對。說的好
“誰言寸草心”的下一句為“報得三春暉”。《游子吟》 [唐]孟郊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游子吟》賞析:1、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游子”緊緊聯系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通過慈母為游子趕制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2、最后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采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怎能報答母愛于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托著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愛。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谁言寸草心的下一句是什么啊?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梦见自己父亲输液怎么回事
- 下一篇: 梦见别人跳黄河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