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的作者是谁啊?
                            
                            
                            今本《古文尚書》總體認(rèn)為是晉代梅賾偽造,但也存在爭議。 《尚書》由孔丘編選而成,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補(bǔ)充進(jìn)去的,如《堯典》、《皋陶謨》、《禹貢》等。西漢初存二篇,用當(dāng)時通行文字書寫,即《今文尚書》。另有相傳漢武帝時在孔丘住屋壁中發(fā)現(xiàn)的《古文尚書》,已佚晉梅賾(一作梅頤、枚頤)又偽造《古文尚書》。后來《十三經(jīng)》通行本,即《今文尚書梅氏偽書的合編,宋人開始懷疑梅氏偽書,至清漸成定論。
尚書五子之歌的作者是同谷子。最著名的當(dāng)屬上海古籍出版社,還有就是新疆人民出版社,貴州人民出版社等。
一定是寫錯的。根本沒有庚信這個人。再看看別人怎么說的。
這些個東西也有出版社和出版年分啊?你們導(dǎo)師有病啊?
尚書》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xiàn)匯編。最早時它被稱為 《書》,到了漢代被叫做《尚書》,意思是“上古之書”。漢代以后,《尚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jīng)典之一,所以又叫做《書經(jīng)》。這部書的寫作和編輯年代、作者已很難確定,但在漢代以前就已又了定本。據(jù)說孔子曾經(jīng)編纂過《尚書》,而不少人認(rèn)為這個說法不可靠。 《尚書》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傳說中的堯虞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歷史約1500多年。它的基本內(nèi)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軍臣談話記錄,由此可以推斷作者很可能是史官。《尚書》作為我國最早的政事史料匯編,記載了虞、夏商、周的許多重要史實(shí),真實(shí)的 反映了 這一歷史時期的天文、地理、哲學(xué)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對后世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是我們了解古代社會的珍貴史料。 《尚書》用散文寫成,按朝代編排,分成《虞書》、《夏書》、《商書》和《周書》。它大致有四種體式:一是“典”,主要記載當(dāng)時的典章制度;二是“訓(xùn)誥”,包括君臣之間、大臣之間的談話和祭神的禱告辭;三是“誓”,記錄了君王和諸侯的誓眾辭;四是“命”,記載了帝王任命官員、賞賜諸侯的冊命。《尚書》使用的語言、詞匯比較古老,因而較難讀懂。 流傳至今的《尚書》包括《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兩部分。《今文尚書》共二十八篇,《古文尚書》共二十五篇。從唐代以來,人們把《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混編在一起后來經(jīng)過明、清兩代的一些學(xué)者考證、辨析,確認(rèn)相傳由漢代孔安國傳下來的二十五篇《古文尚書》和孔安國寫的《尚書傳》是偽造的因此被稱為《偽古文尚書》和《尚書偽孔傳》。這個問題在學(xué)術(shù)界已成為定論。 現(xiàn)存二十八篇《今文尚書》傳說是秦、漢之際的博士伏生傳下來的,用當(dāng)時的文字寫成,所以叫做《今文尚書》(《古文尚》用古代文字寫成)。其中《虞夏書》四篇,《商書》五篇,《周書》十九篇。我們選錄的是《今文尚書》,不包括書《古文尚書》。原文主要依據(jù)清代阮元校訂的《十三經(jīng)注疏》注釋和譯文廣泛參考了研究《尚書》的各種專著。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 作者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人。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大約卒于漢武帝征和三年。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漢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負(fù)責(zé)管理皇家圖書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歷法。司馬談打算編寫一部通史,愿望沒有實(shí)現(xiàn)就死去了。臨死的時侯,囑咐司馬遷完成他未竟的事業(yè)。 司馬遷幼年時就很刻苦,十歲開始學(xué)習(xí)當(dāng)時的古文,后來跟著董仲舒、孔安國學(xué)過《公羊春秋》、《古文尚書》。漢武帝元朔三年,司馬遷二十歲,滿懷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到處考察古跡,采集傳說。通過對歷史遺跡和西漢建國前后的史實(shí)的實(shí)地調(diào)查,司馬遷開闊了胸襟,增長了知識,為后來編寫《史記》作了很好的準(zhǔn)備。司馬談死后,司馬遷承襲父職,做了太史令,有條件看到大量的圖書文獻(xiàn)和國家檔案,這對司馬遷編寫《史記》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 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開始編寫《史記》。天漢二年,李陵率兵隨李廣利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向司馬遷詢問對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馬遷說,李陵投降,是因?yàn)楸姽巡粩常譀]有救兵,責(zé)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漢武帝認(rèn)為司馬遷有意替李陵回護(hù)開脫,貶責(zé)漢武帝的愛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于是,把司馬遷投進(jìn)監(jiān)獄,處以腐刑。三年后他被赦出獄,更加發(fā)奮寫作《史記》。大約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編撰工作。司馬遷死后許多年,他的外孫楊惲才把這部五十二萬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諸于世。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據(jù)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jì)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帝本紀(jì)》、《武帝本紀(jì)》、《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后人大多數(shù)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是確鑿無疑的。今本《史記》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數(shù)篇章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手筆,漢元帝、成帝時的博士褚少孫補(bǔ)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bǔ)作。 《史記》取材相當(dāng)廣泛。當(dāng)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國策》、《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shí)地調(diào)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搜集的材料做了認(rèn)真地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采用闕疑的態(tài)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于取材廣泛,修史態(tài)度嚴(yán)肅認(rèn)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shí),內(nèi)容豐富。在中國浩如煙海、多種體裁的史書中,紀(jì)傳體史書被稱為「正史」,居于各種史書的首位。到清朝乾隆年代編輯《四庫全書總目》時,以紀(jì)傳體史書記述的內(nèi)容為正統(tǒng)歷史,并詔定《史記》至《明史》二十四種史書為「正史」;自此以后,「正史」便成為《二十四史》的專有名稱。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公元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tǒng)一的紀(jì)傳體編寫。1921年,中華民國總統(tǒng)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就形成了后世通常所說的“二十六史”。序號 書名 作者 卷數(shù)01 史記 漢·司馬遷 130 02 漢書 漢· 班固 100 03 后漢書 南朝宋·范曄 120 04 三國志 晉·陳壽 65 05 晉書 唐·房玄齡等 130 06 宋書 南朝梁·沈約 100 07 南齊書 南朝梁·蕭子顯 59 08 梁書 唐·姚思廉 56 09 陳書 唐·姚思廉 36 10 魏書 北齊·魏收 114 11 北齊書 唐·李百藥 50 12 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書 唐·魏征等 85 14 南史 唐·李延壽 80 15 北史 唐·李延壽 100 16 舊唐書 后晉·劉昫等 200 17 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祁 225 18 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 74 20 宋史 元·脫脫等 496 21 遼史 元·脫脫等 116 22 金史 元·脫脫等 135 23 元史 明·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張廷玉等 33225 清史稿 趙爾巽 529
                        
                        
                        尚書五子之歌的作者是同谷子。最著名的當(dāng)屬上海古籍出版社,還有就是新疆人民出版社,貴州人民出版社等。
一定是寫錯的。根本沒有庚信這個人。再看看別人怎么說的。
這些個東西也有出版社和出版年分啊?你們導(dǎo)師有病啊?
尚書》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xiàn)匯編。最早時它被稱為 《書》,到了漢代被叫做《尚書》,意思是“上古之書”。漢代以后,《尚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jīng)典之一,所以又叫做《書經(jīng)》。這部書的寫作和編輯年代、作者已很難確定,但在漢代以前就已又了定本。據(jù)說孔子曾經(jīng)編纂過《尚書》,而不少人認(rèn)為這個說法不可靠。 《尚書》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傳說中的堯虞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歷史約1500多年。它的基本內(nèi)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軍臣談話記錄,由此可以推斷作者很可能是史官。《尚書》作為我國最早的政事史料匯編,記載了虞、夏商、周的許多重要史實(shí),真實(shí)的 反映了 這一歷史時期的天文、地理、哲學(xué)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對后世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是我們了解古代社會的珍貴史料。 《尚書》用散文寫成,按朝代編排,分成《虞書》、《夏書》、《商書》和《周書》。它大致有四種體式:一是“典”,主要記載當(dāng)時的典章制度;二是“訓(xùn)誥”,包括君臣之間、大臣之間的談話和祭神的禱告辭;三是“誓”,記錄了君王和諸侯的誓眾辭;四是“命”,記載了帝王任命官員、賞賜諸侯的冊命。《尚書》使用的語言、詞匯比較古老,因而較難讀懂。 流傳至今的《尚書》包括《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兩部分。《今文尚書》共二十八篇,《古文尚書》共二十五篇。從唐代以來,人們把《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混編在一起后來經(jīng)過明、清兩代的一些學(xué)者考證、辨析,確認(rèn)相傳由漢代孔安國傳下來的二十五篇《古文尚書》和孔安國寫的《尚書傳》是偽造的因此被稱為《偽古文尚書》和《尚書偽孔傳》。這個問題在學(xué)術(shù)界已成為定論。 現(xiàn)存二十八篇《今文尚書》傳說是秦、漢之際的博士伏生傳下來的,用當(dāng)時的文字寫成,所以叫做《今文尚書》(《古文尚》用古代文字寫成)。其中《虞夏書》四篇,《商書》五篇,《周書》十九篇。我們選錄的是《今文尚書》,不包括書《古文尚書》。原文主要依據(jù)清代阮元校訂的《十三經(jīng)注疏》注釋和譯文廣泛參考了研究《尚書》的各種專著。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 作者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人。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大約卒于漢武帝征和三年。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漢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負(fù)責(zé)管理皇家圖書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歷法。司馬談打算編寫一部通史,愿望沒有實(shí)現(xiàn)就死去了。臨死的時侯,囑咐司馬遷完成他未竟的事業(yè)。 司馬遷幼年時就很刻苦,十歲開始學(xué)習(xí)當(dāng)時的古文,后來跟著董仲舒、孔安國學(xué)過《公羊春秋》、《古文尚書》。漢武帝元朔三年,司馬遷二十歲,滿懷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到處考察古跡,采集傳說。通過對歷史遺跡和西漢建國前后的史實(shí)的實(shí)地調(diào)查,司馬遷開闊了胸襟,增長了知識,為后來編寫《史記》作了很好的準(zhǔn)備。司馬談死后,司馬遷承襲父職,做了太史令,有條件看到大量的圖書文獻(xiàn)和國家檔案,這對司馬遷編寫《史記》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 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開始編寫《史記》。天漢二年,李陵率兵隨李廣利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向司馬遷詢問對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馬遷說,李陵投降,是因?yàn)楸姽巡粩常譀]有救兵,責(zé)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漢武帝認(rèn)為司馬遷有意替李陵回護(hù)開脫,貶責(zé)漢武帝的愛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于是,把司馬遷投進(jìn)監(jiān)獄,處以腐刑。三年后他被赦出獄,更加發(fā)奮寫作《史記》。大約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編撰工作。司馬遷死后許多年,他的外孫楊惲才把這部五十二萬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諸于世。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據(jù)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jì)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帝本紀(jì)》、《武帝本紀(jì)》、《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后人大多數(shù)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是確鑿無疑的。今本《史記》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數(shù)篇章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手筆,漢元帝、成帝時的博士褚少孫補(bǔ)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bǔ)作。 《史記》取材相當(dāng)廣泛。當(dāng)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國策》、《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shí)地調(diào)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搜集的材料做了認(rèn)真地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采用闕疑的態(tài)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于取材廣泛,修史態(tài)度嚴(yán)肅認(rèn)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shí),內(nèi)容豐富。在中國浩如煙海、多種體裁的史書中,紀(jì)傳體史書被稱為「正史」,居于各種史書的首位。到清朝乾隆年代編輯《四庫全書總目》時,以紀(jì)傳體史書記述的內(nèi)容為正統(tǒng)歷史,并詔定《史記》至《明史》二十四種史書為「正史」;自此以后,「正史」便成為《二十四史》的專有名稱。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公元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tǒng)一的紀(jì)傳體編寫。1921年,中華民國總統(tǒng)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就形成了后世通常所說的“二十六史”。序號 書名 作者 卷數(shù)01 史記 漢·司馬遷 130 02 漢書 漢· 班固 100 03 后漢書 南朝宋·范曄 120 04 三國志 晉·陳壽 65 05 晉書 唐·房玄齡等 130 06 宋書 南朝梁·沈約 100 07 南齊書 南朝梁·蕭子顯 59 08 梁書 唐·姚思廉 56 09 陳書 唐·姚思廉 36 10 魏書 北齊·魏收 114 11 北齊書 唐·李百藥 50 12 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書 唐·魏征等 85 14 南史 唐·李延壽 80 15 北史 唐·李延壽 100 16 舊唐書 后晉·劉昫等 200 17 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祁 225 18 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 74 20 宋史 元·脫脫等 496 21 遼史 元·脫脫等 116 22 金史 元·脫脫等 135 23 元史 明·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張廷玉等 33225 清史稿 趙爾巽 529
總結(jié)
                            
                        - 上一篇: 女人梦见鬼预示着什么
 - 下一篇: 梦见老公开飞机有什么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