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学士登瀛洲图是谁画的呢?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十八学士登瀛洲图是谁画的呢?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十八大學士分別是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蘇世長、姚思廉、薛收、褚亮、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勖。兩大威武將軍是秦瓊和尉遲恭。一、十八大學士1、杜如晦杜如晦(公元585年-公元630年),字克明,漢族,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長安)人。唐朝初年名相。杜如晦早年曾在隋朝任滏陽尉。隋朝末年,成為秦王李世民帳下重要參謀,李世民征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杜如晦為其籌謀劃策,運籌帷幄,深為時人所敬服。貞觀四年(630年),杜如晦病逝,年四十六。追贈司空、蔡國公,謚號“成”。貞觀十七年(643年)繪像于凌煙閣,位列第三。2、房玄齡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以字行于世,齊州臨淄人(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唐初政治家、宰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武德九年(626年),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等五人并功第一。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齡為中書令,負責綜理朝政。歷任尚書左仆射、司空等職,封梁國公。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齡病逝,追贈太尉,謚號“文昭”。后配享太宗廟廷。3、于志寧于志寧(588~665年),字仲謐,雍州高陵(今陜西高陵縣)人。唐朝宰相,北周太師于謹曾孫。唐高宗即位,拜太傅兼侍中,遷尚書左仆射,加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進封燕國公。唐高宗“廢王立武”之事中,沒有表明立場,得罪皇后武則天,貶為榮州刺史,終以華州刺史之職致仕。麟德二年(665年),病逝,時年七十八,追贈幽州都督,謚號為定,累贈左光祿大夫,太子太師。4、蘇世長蘇世長,父蘇振,北周封為建威縣侯。11歲時,上書北周武帝,武帝驚異,特召見他。世襲父爵。入隋,為長安令,大業未年為都水少監。唐開國,歷任陜州長史,天策府軍諮祭灑。蘇世長機辯博學,敢于直言,多次勸說太祖李淵,以隋為鑒,懲其奢淫,不忘儉約,拜諫議大夫。太宗年間,與杜如晦、房玄齡等齊名,畫像立于秦王府文學館內,是唐太宗智囊團的“十八學士”之一。5、姚思廉姚思廉(557—637),字簡之,一說名簡,字思廉,京兆萬年人,唐朝初期史學家。其父姚察于陳朝滅亡后到隋朝做官,遷至北方,故兩《唐書》中《姚思廉傳》稱其為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縣)人。唐李淵稱帝后,為李世民秦王府文學館學士。自玄武門之變,進任太子洗馬。貞觀初年,又任著作郎,為唐初“十八學士”之一。6、薛收薛收(591-624),字伯褒,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縣西南)人,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隋內史侍郎薛道衡之子。因父親被隋煬帝縊死,遂不仕隋。后被房玄齡薦入秦王府,授為主簿。武德四年(621年),隨李世民討王世充,力排眾議,建議分兵圍困洛陽,另外派兵狙擊竇建德。最終王世充與竇建德同時被擒。后以平劉黑闥之功封汾陰縣男。武德七年(624年),授天策府記室參軍,不久卒。貞觀七年(633年),追贈定州刺史。高宗即位后,陪葬昭陵。7、褚亮褚亮(555年-647年),字希明,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祖籍河南陽翟(今河南禹州),唐初十八學士之一。曾祖湮,梁御史中丞;祖蒙,太子中舍人;父玠,陳秘書監,并著名前史。其先自陽翟徙居焉。后入秦王府文學館,任文學館學士,貞觀元年(627年),與杜如晦等十八人授弘文館學士,被封為陽翟縣男,褚亮支持唐太宗拓疆政策,命子褚遂良從軍,出兵突厥。累遷至通直散騎常侍,十六年,進爵為陽翟縣侯。后致仕歸家。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卒,年八十八。謚號曰康,贈太常卿,陪葬昭陵。8、陸德明陸德明(約550-630年), 名元朗,以字行,蘇州吳縣人。唐代經學家,訓詁學家,唐太宗十八學士之一。秦王李世民辟為文學館學士,以經授中山王李承乾,補國學博士。唐高祖釋奠,召博士徐文遠、浮屠慧乘、道士劉進喜各講經論,德明駁難,隨方立義,遍析其要,眾人為屈。貞觀初年,遷國子博士,封吳縣男,尋卒。9、孔穎達孔穎達(574年—648年),字沖遠,冀州衡水(今屬河北)人,唐朝經學家,孔子的第31世孫。生于北齊后主武平五年(574年),八歲就學,曾從劉焯問學,日誦千言,熟讀經傳,善于詞章,隋大業初,選為“明經”,授河內郡博士,補太學助教。隋末大亂,避地虎牢(今河南省滎陽汜水鎮西北)。入唐,任國子監祭酒。曾奉唐太宗命編纂《五經正義》,融合了南北諸多經學家的見解,是集魏晉南北朝以來經學大成的著作。卒于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終年75歲。10、李玄道李玄道,字元易,祖籍隴西,世代居住鄭州,唐太宗時期人物。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為秦王府主簿。唐太宗貞觀初年,累遷給事中,封姑臧縣男。出任幽州長史,輔佐都督王君廓,專門負責府中之事,與王君廓漸有嫌隙。后王君廓謀反,受牽連流芳巂州。后又起復為蘄州刺史、荊王府長史兼荊府司馬、常州刺史,甚有惠政。貞觀十四年(640年),年老致仕,加銀青光祿大夫,貞觀十九年八月十四日卒于鄭州府邸,享年六十九。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11、李守素李守素(?—約628)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出身趙郡李氏東祖房。十八學士之一。李世民擊敗王世充后,召署天策府倉曹參軍,尤諳氏族學,“自晉宋已降,四海士流及諸勛貴華戎閥閱,莫不詳究”,人稱“肉譜”。12、虞世南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內史侍郎虞世基之弟。隋朝滅亡后,被竇建德任命為黃門侍郎。李世民滅竇建德后,引虞世南為秦王府參軍、記室參軍、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等共掌文翰,為“十八學士”之一。貞觀年間,歷任著作郎、秘書少監、秘書監等職,先后封永興縣子、永興縣公,故世稱“虞永興、虞秘監”。他雖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直言敢諫,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稱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貞觀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13、蔡允恭蔡允恭(約561—約628)隋末唐初官吏、文學家。字克讓,荊州江陵(今屬湖北)人。西梁左民尚書蔡大業之子,蔡大寶侄子,美姿容,有風采,善綴文,未及仕而梁為隋所滅。由于長安與虞世南相友善,邀為隋煬帝從官。仕隋,歷起居舍人,煬帝屬詞賦,多令諷誦之。煬帝曾派他去教宮人,他恥為之,數稱疾不入內,乃遭疏遠。煬帝死后,相繼被宇文化及、竇建德延攬。入唐,以虞世南薦引為秦王策府參軍、兼文學館學士,與房玄齡等十八人榮稱登瀛洲之選,秦王命閻立本圖像館中,楮亮為贊焉。14、顏相時顏相時(?-645年),字睿,瑯琊臨沂(山東臨沂市)。中國唐朝儒家學者,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名臣顏師古之弟,大儒顏之推之孫,顏思魯之子。歷任諫議大夫,官至禮部侍郎。貞觀十九年,病逝。15、許敬宗許敬宗(592~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陽區)人。唐朝宰相,隋朝禮部侍郎許善心之子,東晉名士許詢之后。秦王李世民聽聞其名,召為秦府十八學士之一。貞觀八年(634年),任秘書省著作郎、監修國史,遷中書舍人。貞觀十年(636年),國喪失禮,貶為洪州司馬,歷任給事中、檢校黃門侍郎、檢校右庶子、檢校禮部尚書等職,參與《武德實錄》《貞觀實錄》的撰寫工作,受封高陽縣開國男。唐太宗李世民征討高麗,岑文本死于行所,以為檢校中書侍郎,起草詔書得體,深得唐太宗欣賞。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加銀青光祿大夫銜稱。16、薛元敬薛元敬,字子誠,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人。薛收的侄子。唐太宗十八學士之一。長於文學,與薛收及薛收族兄薛德音齊名,世稱河東三鳳,其中薛收為長雛、薛德音為鶩鷟,薛元敬為鵷雛。高祖武德初(618年)曾任秘書郎。秦王李世民召為天策府參軍兼值記室,杜如晦稱之為“小記室”。李世民為皇太子,任太子舍人。掌軍府書檄和朝廷誥令,深得唐太宗之賞識。17、蓋文達蓋文達(578—644),唐代大儒,“貞觀十八學士”之一。字藝成,冀州信都(今河北冀縣)人,師從劉焯。與族弟蓋文懿皆名儒,人稱“二蓋”。18、蘇勖蘇勖,字慎行,中國唐朝武功人,隋朝宰相蘇威之孫,“十八學士”之一。娶唐高祖之女南昌公主。貞觀十五年,撰成《括地志》55O卷,又序略5卷,為唐代著名地理著作。李泰表上之,太宗賜李泰物萬段,蘇勖、蕭德言等成加給賜物。二、將軍1、秦瓊秦瓊(?—638年),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將。初為隋將,先后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帳下任職,因勇武過人而遠近聞名。后隨裴仁基投奔瓦崗軍領袖李密,瓦崗敗亡后轉投王世充,因見王世充為人奸詐,與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投唐后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是一個能在萬馬軍中取敵將首級的勇將,但也因此渾身是傷。唐統一后,秦瓊久病纏身,于貞觀十二年(638)病逝。生前官至左武衛大將軍、翼國公,死后追贈為徐州都督、胡國公,謚曰“壯”。貞觀十七年被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2、尉遲恭尉遲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名融(后世誤載名“恭”),字敬德,以字行,朔州善陽(今山西省神池縣)人。唐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尉遲敬德純樸忠厚,勇武善戰,一生戎馬倥傯,征戰南北,馳騁疆場,屢立戰功。玄武門之變時助李世民奪取帝位。官至右武侯大將軍,封鄂國公。晚年謝賓客不與通,于顯慶三年(658年)去世,冊贈司徒、并州都督,謚號“忠武”,陪葬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在長安城設文學館,王府屬杜如晦、記室房玄齡、虞世南、文學褚亮、姚思廉、主簿李玄道、參軍蔡允恭、薛元敬、顏相時、咨議典簽蘇勖、天策府從事中郎于志寧、軍咨祭酒蘇世長、記室薛收、倉曹李守素、國子助教陸德明、孔穎達、信都蓋文達、宋州總管府戶曹許敬宗共十八人常討論政事、典籍,當時稱之為“十八學士”。復命畫家閻立本為十八學士畫像, 即為《十八學士寫真圖》,褚亮題贊。當時被唐太宗選入文學館者被稱為“登瀛洲”,后人有所謂“十八學士登瀛洲”。說明了統治者重視人才。
十八學士 :shí bā xué shì 1.唐太宗開文學館,命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蘇世長﹑薛收(收卒,劉孝孫補入)﹑褚亮﹑姚思廉﹑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勖十八人并以本官兼文學館學士,令閻立本繪象褚亮題贊。號《十八學士寫真圖》。參閱《舊唐書.褚亮傳》。 2.唐玄宗開元年間,以張說﹑徐堅﹑賀知章﹑趙冬曦﹑馮朝隱﹑康子元﹑侯行果﹑韋述﹑敬會真﹑趙玄默﹑毋煚﹑呂向﹑咸廙業﹑李子釗﹑東方顥﹑陸去泰﹑余欽﹑孫季良十八人為學士,命董萼繪象。參閱宋王應麟《小學紺珠.名臣》﹑元白珽《湛淵靜語》卷二。3.茶花品種名。 十八學士茶花是茶花中的一個珍品,深為人們所厚愛。并不是如金庸《天龍八部》中段譽所描述的一棵茶花上能開出十八種不同顏色的花來。實際上“十八”指的是花瓣輪數而非花色數,相鄰兩角花瓣排列20輪左右,多為18輪,故稱它為“十八學士”。它樹型優美,花朵結構奇特,由70-130多片花瓣組成六角塔形花冠,層次分明,排列有序,十分美觀。它常見的花色有朱紅、緋紅。粉紅、全白諸色。唐太宗時期唐太宗在做秦王時建“文學館”,收聘賢才,以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蘇世長、姚思廉、薛收、褚亮、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勗十八人并為學士。復命畫家閻立本為十八學士畫像, 即為《十八學士寫真圖》,褚亮題贊。當時被唐太宗選入文學館者被稱為“登瀛洲”,後人有所謂“十八學士登瀛洲”,又因唐太宗常與門下十八學士弈棋,後人因此畫有《十八學士弈棋圖》。[編輯]唐玄宗時期唐玄宗開元時,於上陽宮食象亭,以張說、徐堅、賀知章、趙冬曦、馮朝隱、康子元、侯行果、韋述、敬會真、趙玄默、毋煚、呂向、咸廙業、李子釗、東方顥、陸去泰、馀欽、孫季良為十八學士,命董萼畫像,并記錄所有十八學士的姓名、表字、爵位、籍貫等。[編輯]五代時期五代楚國君王馬希范在位時曾仿照唐太宗設天策府文學館的先例,以幕僚拓跋恒、廖匡圖、李弘皋、徐仲雅等十八人為學士,號稱“天策府十八學士”。《資治通鑒》二八二卷載:“楚王希范始開天策府,置護軍都尉、領軍司馬等官,以諸弟及將校為之。又以幕僚拓跋恒、李弘皋、廖匡圖、徐仲雅等十八人為學士。”[編輯]參見十八學士,茶花的品種,有粉十八學士、紅十八學士、白十八學士三種,全是單色系的。金庸也在《天龍八部》中提到“十八學士”的茶花品種。但純粹是虛構的[1]。[編輯]注釋↑ 武俠大師金庸在《天龍八部》作品中,對茶花的描寫登峰造極,文中提到“十八學士”品種:大理有一種名種茶花,叫作『十八學士』,那是天下的極品,一株上共開十八朵花,朵朵顏色不同,紅的就是全紅,紫的便是全紫,決無半分混雜。而且十八朵花形狀朵朵不同,各有各的妙處,開時齊開,謝時齊謝。……比之『十八學士』次一等的,『十三太保』是十三朵不同顏色的花生於一株,『八仙過海』是八朵異色同株,『七仙女』是七朵,『風塵三俠』是三朵,『二喬』是一紅一白的兩朵。這些茶花必須純色,若是紅中夾白,白中帶紫,便是下品了。……『八仙過海』中必須有深紫和淡紅的花各一朵,那是鐵拐李和何仙姑,要是少了這兩種顏色,雖然是八色異花,也不能算『八仙過海』,那叫做『八寶妝』,也算是名種,但比『八仙過海』差了一級。……『風塵三俠』,也有正品和副品之分。凡是正品,三朵花中必須紫色者最大,那是虬髯客,白色者次之,那是李靖,紅色者最嬌艷而最小,那是紅拂女。如果紅花大過了紫花、白花,便屬副品,身份就差得多了。」……段譽指著那株五色花茶道:「這一種茶花,論顏色,比十八學士少了一色,偏又是駁而不純,開起來或遲或早,花朵又有大有小。它處處東施效顰,學那十八學士,卻總是不像,那不是個半瓶醋的酸丁麼?因此我們叫它作『落第秀才』。
18學士: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蘇世長、姚思廉、薛收、褚亮、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 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勗 。兩大將軍:尉遲敬德、秦瓊。唐太宗時期唐太宗在做秦王時建“文學館”,收聘賢才,以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 、蘇世長、姚思廉、 薛 收、褚 亮、陸德明、 孔穎達 、李玄道、 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 顏相時、許敬宗 、 薛元敬、 蓋文、 蘇 勖 十八人并為學士。復命畫家閻立本為十八學士畫像, 即為《十八學士寫真圖》,褚亮題贊。當時被唐太宗選入文學館者被稱為“登瀛洲”,后人有所謂“十八學士登瀛洲”,又因唐太宗常與門下十八學士弈棋,后人因此畫有《十八學士弈棋圖》。尉遲敬德、秦瓊為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的悍將,且均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尉遲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名融 (后世誤載名“恭”),字敬德,以字行,朔州善陽(今山西朔城區)人,唐朝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秦瓊(?—638年),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將。初為隋將,先后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帳下任職,因勇武過人而遠近聞名。后隨裴仁基投奔瓦崗軍領袖李密,瓦崗敗亡后轉投王世充,因見王世充為人奸詐,與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投唐后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是一個能在萬馬軍中取敵將首級的勇將,但也因此渾身是傷。唐統一后,秦瓊久病纏身,于貞觀十二年(638年)病逝。生前官至左武衛大將軍、翼國公,死后追贈為徐州都督、胡國公,謚曰“壯”。貞觀十七年被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唐玄宗開元年間,以張說、徐堅、賀知章、趙冬曦、馮朝隱、康子元、侯行果、韋述、敬會真、趙玄默、毋煚、呂向、咸廙業、 李子釗、東方顥、陸去泰、余欽、孫季良十八人為學士 唐太宗在做秦王時建“文學館”,收聘賢才,以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蘇世長、姚思廉、薛收、褚亮、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勗十八人并為學士。復命畫家閻立本為十八學士畫像, 即為《十八學士寫真圖》,褚亮題贊。當時被唐太宗選入文學館者被稱為“登瀛洲”,后人有所謂“十八學士登瀛洲”,又因唐太宗常與門下十八學士弈棋,后人因此畫有《十八學士弈棋圖》。
唐玄宗開元年間,以張說、徐堅、賀知章、趙冬曦、馮朝隱、 康子元、侯行果、韋述、敬會真、趙玄默、毋煚、呂向、咸廙業、 李子釗、東方顥、陸去泰、余欽、孫季良十八人為學士唐太宗在做秦王時建“文學館”,收聘賢才,以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蘇世長、姚思廉、薛收、褚亮、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勗十八人并為學士。復命畫家閻立本為十八學士畫像, 即為《十八學士寫真圖》,褚亮題贊。當時被唐太宗選入文學館者被稱為“登瀛洲”,后人有所謂“十八學士登瀛洲”,又因唐太宗常與門下十八學士弈棋,后人因此畫有《十八學士弈棋圖》。
唐太宗李世民在長安城設文學館,王府屬杜如晦、記室房玄齡、虞世南、文學褚亮、姚思廉、主簿李玄道、參軍蔡允恭、薛元敬、顏相時、咨議典簽蘇勖、天策府從事中郎于志寧、軍咨祭酒蘇世長、記室薛收、倉曹李守素、國子助教陸德明、孔穎達、信都蓋文達、宋州總管府戶曹許敬宗共十八人常討論政事、典籍,當時稱之為“十八學士”。復命畫家閻立本為十八學士畫像, 即為《十八學士寫真圖》,褚亮題贊。當時被唐太宗選入文學館者被稱為“登瀛洲”,后人有所謂“十八學士登瀛洲”。說明了統治者重視人才。
十八學士 :shí bā xué shì 1.唐太宗開文學館,命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蘇世長﹑薛收(收卒,劉孝孫補入)﹑褚亮﹑姚思廉﹑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勖十八人并以本官兼文學館學士,令閻立本繪象褚亮題贊。號《十八學士寫真圖》。參閱《舊唐書.褚亮傳》。 2.唐玄宗開元年間,以張說﹑徐堅﹑賀知章﹑趙冬曦﹑馮朝隱﹑康子元﹑侯行果﹑韋述﹑敬會真﹑趙玄默﹑毋煚﹑呂向﹑咸廙業﹑李子釗﹑東方顥﹑陸去泰﹑余欽﹑孫季良十八人為學士,命董萼繪象。參閱宋王應麟《小學紺珠.名臣》﹑元白珽《湛淵靜語》卷二。3.茶花品種名。 十八學士茶花是茶花中的一個珍品,深為人們所厚愛。并不是如金庸《天龍八部》中段譽所描述的一棵茶花上能開出十八種不同顏色的花來。實際上“十八”指的是花瓣輪數而非花色數,相鄰兩角花瓣排列20輪左右,多為18輪,故稱它為“十八學士”。它樹型優美,花朵結構奇特,由70-130多片花瓣組成六角塔形花冠,層次分明,排列有序,十分美觀。它常見的花色有朱紅、緋紅。粉紅、全白諸色。唐太宗時期唐太宗在做秦王時建“文學館”,收聘賢才,以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蘇世長、姚思廉、薛收、褚亮、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勗十八人并為學士。復命畫家閻立本為十八學士畫像, 即為《十八學士寫真圖》,褚亮題贊。當時被唐太宗選入文學館者被稱為“登瀛洲”,後人有所謂“十八學士登瀛洲”,又因唐太宗常與門下十八學士弈棋,後人因此畫有《十八學士弈棋圖》。[編輯]唐玄宗時期唐玄宗開元時,於上陽宮食象亭,以張說、徐堅、賀知章、趙冬曦、馮朝隱、康子元、侯行果、韋述、敬會真、趙玄默、毋煚、呂向、咸廙業、李子釗、東方顥、陸去泰、馀欽、孫季良為十八學士,命董萼畫像,并記錄所有十八學士的姓名、表字、爵位、籍貫等。[編輯]五代時期五代楚國君王馬希范在位時曾仿照唐太宗設天策府文學館的先例,以幕僚拓跋恒、廖匡圖、李弘皋、徐仲雅等十八人為學士,號稱“天策府十八學士”。《資治通鑒》二八二卷載:“楚王希范始開天策府,置護軍都尉、領軍司馬等官,以諸弟及將校為之。又以幕僚拓跋恒、李弘皋、廖匡圖、徐仲雅等十八人為學士。”[編輯]參見十八學士,茶花的品種,有粉十八學士、紅十八學士、白十八學士三種,全是單色系的。金庸也在《天龍八部》中提到“十八學士”的茶花品種。但純粹是虛構的[1]。[編輯]注釋↑ 武俠大師金庸在《天龍八部》作品中,對茶花的描寫登峰造極,文中提到“十八學士”品種:大理有一種名種茶花,叫作『十八學士』,那是天下的極品,一株上共開十八朵花,朵朵顏色不同,紅的就是全紅,紫的便是全紫,決無半分混雜。而且十八朵花形狀朵朵不同,各有各的妙處,開時齊開,謝時齊謝。……比之『十八學士』次一等的,『十三太保』是十三朵不同顏色的花生於一株,『八仙過海』是八朵異色同株,『七仙女』是七朵,『風塵三俠』是三朵,『二喬』是一紅一白的兩朵。這些茶花必須純色,若是紅中夾白,白中帶紫,便是下品了。……『八仙過海』中必須有深紫和淡紅的花各一朵,那是鐵拐李和何仙姑,要是少了這兩種顏色,雖然是八色異花,也不能算『八仙過海』,那叫做『八寶妝』,也算是名種,但比『八仙過海』差了一級。……『風塵三俠』,也有正品和副品之分。凡是正品,三朵花中必須紫色者最大,那是虬髯客,白色者次之,那是李靖,紅色者最嬌艷而最小,那是紅拂女。如果紅花大過了紫花、白花,便屬副品,身份就差得多了。」……段譽指著那株五色花茶道:「這一種茶花,論顏色,比十八學士少了一色,偏又是駁而不純,開起來或遲或早,花朵又有大有小。它處處東施效顰,學那十八學士,卻總是不像,那不是個半瓶醋的酸丁麼?因此我們叫它作『落第秀才』。
18學士: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蘇世長、姚思廉、薛收、褚亮、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 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勗 。兩大將軍:尉遲敬德、秦瓊。唐太宗時期唐太宗在做秦王時建“文學館”,收聘賢才,以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 、蘇世長、姚思廉、 薛 收、褚 亮、陸德明、 孔穎達 、李玄道、 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 顏相時、許敬宗 、 薛元敬、 蓋文、 蘇 勖 十八人并為學士。復命畫家閻立本為十八學士畫像, 即為《十八學士寫真圖》,褚亮題贊。當時被唐太宗選入文學館者被稱為“登瀛洲”,后人有所謂“十八學士登瀛洲”,又因唐太宗常與門下十八學士弈棋,后人因此畫有《十八學士弈棋圖》。尉遲敬德、秦瓊為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的悍將,且均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尉遲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名融 (后世誤載名“恭”),字敬德,以字行,朔州善陽(今山西朔城區)人,唐朝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秦瓊(?—638年),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將。初為隋將,先后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帳下任職,因勇武過人而遠近聞名。后隨裴仁基投奔瓦崗軍領袖李密,瓦崗敗亡后轉投王世充,因見王世充為人奸詐,與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投唐后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是一個能在萬馬軍中取敵將首級的勇將,但也因此渾身是傷。唐統一后,秦瓊久病纏身,于貞觀十二年(638年)病逝。生前官至左武衛大將軍、翼國公,死后追贈為徐州都督、胡國公,謚曰“壯”。貞觀十七年被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唐玄宗開元年間,以張說、徐堅、賀知章、趙冬曦、馮朝隱、康子元、侯行果、韋述、敬會真、趙玄默、毋煚、呂向、咸廙業、 李子釗、東方顥、陸去泰、余欽、孫季良十八人為學士 唐太宗在做秦王時建“文學館”,收聘賢才,以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蘇世長、姚思廉、薛收、褚亮、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勗十八人并為學士。復命畫家閻立本為十八學士畫像, 即為《十八學士寫真圖》,褚亮題贊。當時被唐太宗選入文學館者被稱為“登瀛洲”,后人有所謂“十八學士登瀛洲”,又因唐太宗常與門下十八學士弈棋,后人因此畫有《十八學士弈棋圖》。
唐玄宗開元年間,以張說、徐堅、賀知章、趙冬曦、馮朝隱、 康子元、侯行果、韋述、敬會真、趙玄默、毋煚、呂向、咸廙業、 李子釗、東方顥、陸去泰、余欽、孫季良十八人為學士唐太宗在做秦王時建“文學館”,收聘賢才,以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蘇世長、姚思廉、薛收、褚亮、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勗十八人并為學士。復命畫家閻立本為十八學士畫像, 即為《十八學士寫真圖》,褚亮題贊。當時被唐太宗選入文學館者被稱為“登瀛洲”,后人有所謂“十八學士登瀛洲”,又因唐太宗常與門下十八學士弈棋,后人因此畫有《十八學士弈棋圖》。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十八学士登瀛洲图是谁画的呢?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梦见别人拿刀要砍我怎么办
- 下一篇: 梦见楼上往自己家漏水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