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公元是谁画的啊?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公元前公元是谁画的啊?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現在通行的公元紀年,就是所謂“耶穌出生”之年算起。耶穌出生之年就是公元元年,以前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從這年起叫公元某年,例如,陳勝吳廣起義于公元前209年,淝水之戰于公元383年。這種算法以及所謂的“耶穌出生”之年,是6世紀的一個基督修道士狄安尼西提出的。雖然耶穌只是宗教傳說中的人物,但是這個紀年標志逐漸在全世界通用。根據公元紀年和中國歷史紀年對照換算,公元元年是我國西漢末年時期,因此西漢及西漢以前的歷史年代為公元前的年代,東漢及東漢以后的歷史年代為公元后的年代。 中國公元紀年始于1912年,但主要還是民國紀年,“民國25年”等,1949年開始中國全部使用公元紀年。之前的封建社會用的是皇帝紀年“康熙**年”等。
史學 A.D.:公元公元是“公歷紀元”的簡稱,是國際通行的紀年體系.以傳說中耶穌基督的生年為公歷元年(相當于中國西漢平帝元年).公元常以 A.D.(拉丁文 Anno Domini 的縮寫,意為“主的生年”)表示,公元前則以 B.C.(英文 Before Christ 的縮寫,意為“基督以前”)表示.這種紀年體系開始在歐洲各國采用.中國從辛亥革命后的次年(1912年)起采用公歷月、日,但同時采用中華民國紀年.
中國歷法: 我國始有歷法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證明殷代的歷法已具有相當的水平,這一頁甲骨歷是全人類最古老的歷書實物,這頁甲骨歷也就叫日歷。 但真正的日歷產生,大約在1100多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那時皇宮中就已經使用皇歷了。最初一天一頁,記載國家、宮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歷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一樣,每一頁都注明了天數和日期。發展到后來,就把月日、干支、節令等內容事先寫在上面,下部空白處留待記事,和現在的“臺歷”相似。那時,服侍皇帝的太監在日歷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終,皇帝審查證明無誤后,送交史官存檔,這在當時叫日歷,這些日歷以后就作為史官編寫《國史》的依據。 后來,朝廷大臣們紛紛仿效,編制自家使用的日歷。 至于月歷以后又發展成掛歷、臺歷等各種形式,只是近一個世紀的事。 隨著時代的發展,盡管日歷的品種增多、花樣也不斷翻新,但仍舊保持著古老日歷的格局。 西歷: Julian 記日法是由法國學者 Joseph Justus Scaliger (1540-1609)發明的, 名稱可能是取自 Scaliger 的父親, 義大利學者Julius Caesar Scaliger (1484-1558)。 天文學家已經用 Julian 周期為自 4713 BC 一月一日以來的每一天賦予了一個唯一的數位。 這就是所謂的 Julian 記日法(JD)。 JD 0 指定為 4713 BC 一月一日正午 UTC 到 4713 BC 一月二日正午 UTC 的 24 小時。 “Julian 日歷(julian Day)” 與“Julian 記日(Julian Date)”不同。 Julian 日歷是 Julius Caesar 在 45 BC 發明的。一直用到大約 1582 年, 這時各國開始使用羅馬歷法。在 Julian 日歷裏面, 一年是近似 365 1/4 天 = 365.25 天。 這樣大約每 128 年就有一天的誤差。 不斷積累的歷法錯誤促使教皇 Gregory XIII 按照與彌撒議會 ( Council of Trent)一致的精神改革了歷法。 在羅馬歷法裏,一年是近似 365 + 97 / 400 天 = 365.2425 天。 因此對應于羅馬歷法,大約要 3300 年,才會積累一天的誤差。 近似的 365+97/400 是通過利用下面的規則, 規定每 400 年有 97 個閏年實現的: 每個可被 4 整除的年是一個閏年。 不過,可被 100 整除的年不是閏年。 但是,可以被 400 整除的年還是閏年。 因此,1700,1800,1900,2100 和 2200 年都不是閏年。而1600,2000,和 2400年是閏年。 相比而言,舊式的 Julian 歷法裏面只有能被 4 整除的年是閏年。 1582 二月,羅馬教廷要求從 1582 年十月減去十天, 因此1852 年十月四日后面緊跟著就是十五日。 在義大利,波蘭,葡萄牙 和西班牙都這樣處理了。 其他天主教國家也很快跟著這麼做了,但是新教國家不愿意修改, 而且希臘等東正教國家直到本世紀初才修改。 這個改革在英國及其殖民地(包括現在的 USA)在 1752年執行了。 這樣 1752 年九月二日后面跟著 1752 年九月十四日。
公元常以 A.D.(拉丁文Anno Domini 的縮寫,意為“主的生年”)表示,公元前則以 B.C.(英文 Before Christ 的縮寫,意為“基督以前”)表示。現代由于公元紀年的通用和標準化,為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以及文化、意識形態上的爭議,英語中越來越常用“B.C.E.”和“C.E.”來分別代表“公元前”和“公元后”;“C.E.”是“Common Era“的縮寫,意為“公元”,而“B.C.E.”是“Before the Common Era”的縮寫,意為“公元前”。
公元前與公元后的分界是漢朝的西漢。西漢是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12月,所以公元前與公元后的分界是我國的西漢時期。其中公元分界線當時在位的皇帝是劉衎(公元前9年-公元6年2月4日),即漢平帝(公元前1年―公元6年在位)。原名劉箕子,漢元帝劉奭之孫,中山孝王劉興之子,母衛姬,西漢第十四位皇帝。
公元,即公歷紀元,又稱西歷和西元,一種源自于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它是由意大利醫生兼哲學家Aloysius Lilius對儒略歷加以改革而制定的一種歷法,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頒行。它以耶穌誕生年作為紀年的開始。公元前與公元后以公元為準。以傳說中耶穌誕生的那一年作為元年的紀年法,此前一年則稱為公元前一年,公元無零年。 每十年被稱作一個“年代”,如2x年為二十年代,9x年為九十年代等等,但每百年的前二十年一般不稱“年代”,而稱某世紀初。 每百年被稱作一個“世紀”,但一世紀和公元前一世紀為99年,即公元元年~99年為一世紀,100年~199年為二世紀,公元前99年~前1年為公元前一世紀等等。 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使用公元紀年法,我國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開始采用公元紀年。
史學 A.D.:公元公元是“公歷紀元”的簡稱,是國際通行的紀年體系.以傳說中耶穌基督的生年為公歷元年(相當于中國西漢平帝元年).公元常以 A.D.(拉丁文 Anno Domini 的縮寫,意為“主的生年”)表示,公元前則以 B.C.(英文 Before Christ 的縮寫,意為“基督以前”)表示.這種紀年體系開始在歐洲各國采用.中國從辛亥革命后的次年(1912年)起采用公歷月、日,但同時采用中華民國紀年.
中國歷法: 我國始有歷法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證明殷代的歷法已具有相當的水平,這一頁甲骨歷是全人類最古老的歷書實物,這頁甲骨歷也就叫日歷。 但真正的日歷產生,大約在1100多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那時皇宮中就已經使用皇歷了。最初一天一頁,記載國家、宮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歷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一樣,每一頁都注明了天數和日期。發展到后來,就把月日、干支、節令等內容事先寫在上面,下部空白處留待記事,和現在的“臺歷”相似。那時,服侍皇帝的太監在日歷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終,皇帝審查證明無誤后,送交史官存檔,這在當時叫日歷,這些日歷以后就作為史官編寫《國史》的依據。 后來,朝廷大臣們紛紛仿效,編制自家使用的日歷。 至于月歷以后又發展成掛歷、臺歷等各種形式,只是近一個世紀的事。 隨著時代的發展,盡管日歷的品種增多、花樣也不斷翻新,但仍舊保持著古老日歷的格局。 西歷: Julian 記日法是由法國學者 Joseph Justus Scaliger (1540-1609)發明的, 名稱可能是取自 Scaliger 的父親, 義大利學者Julius Caesar Scaliger (1484-1558)。 天文學家已經用 Julian 周期為自 4713 BC 一月一日以來的每一天賦予了一個唯一的數位。 這就是所謂的 Julian 記日法(JD)。 JD 0 指定為 4713 BC 一月一日正午 UTC 到 4713 BC 一月二日正午 UTC 的 24 小時。 “Julian 日歷(julian Day)” 與“Julian 記日(Julian Date)”不同。 Julian 日歷是 Julius Caesar 在 45 BC 發明的。一直用到大約 1582 年, 這時各國開始使用羅馬歷法。在 Julian 日歷裏面, 一年是近似 365 1/4 天 = 365.25 天。 這樣大約每 128 年就有一天的誤差。 不斷積累的歷法錯誤促使教皇 Gregory XIII 按照與彌撒議會 ( Council of Trent)一致的精神改革了歷法。 在羅馬歷法裏,一年是近似 365 + 97 / 400 天 = 365.2425 天。 因此對應于羅馬歷法,大約要 3300 年,才會積累一天的誤差。 近似的 365+97/400 是通過利用下面的規則, 規定每 400 年有 97 個閏年實現的: 每個可被 4 整除的年是一個閏年。 不過,可被 100 整除的年不是閏年。 但是,可以被 400 整除的年還是閏年。 因此,1700,1800,1900,2100 和 2200 年都不是閏年。而1600,2000,和 2400年是閏年。 相比而言,舊式的 Julian 歷法裏面只有能被 4 整除的年是閏年。 1582 二月,羅馬教廷要求從 1582 年十月減去十天, 因此1852 年十月四日后面緊跟著就是十五日。 在義大利,波蘭,葡萄牙 和西班牙都這樣處理了。 其他天主教國家也很快跟著這麼做了,但是新教國家不愿意修改, 而且希臘等東正教國家直到本世紀初才修改。 這個改革在英國及其殖民地(包括現在的 USA)在 1752年執行了。 這樣 1752 年九月二日后面跟著 1752 年九月十四日。
公元常以 A.D.(拉丁文Anno Domini 的縮寫,意為“主的生年”)表示,公元前則以 B.C.(英文 Before Christ 的縮寫,意為“基督以前”)表示。現代由于公元紀年的通用和標準化,為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以及文化、意識形態上的爭議,英語中越來越常用“B.C.E.”和“C.E.”來分別代表“公元前”和“公元后”;“C.E.”是“Common Era“的縮寫,意為“公元”,而“B.C.E.”是“Before the Common Era”的縮寫,意為“公元前”。
公元前與公元后的分界是漢朝的西漢。西漢是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12月,所以公元前與公元后的分界是我國的西漢時期。其中公元分界線當時在位的皇帝是劉衎(公元前9年-公元6年2月4日),即漢平帝(公元前1年―公元6年在位)。原名劉箕子,漢元帝劉奭之孫,中山孝王劉興之子,母衛姬,西漢第十四位皇帝。
公元,即公歷紀元,又稱西歷和西元,一種源自于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它是由意大利醫生兼哲學家Aloysius Lilius對儒略歷加以改革而制定的一種歷法,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頒行。它以耶穌誕生年作為紀年的開始。公元前與公元后以公元為準。以傳說中耶穌誕生的那一年作為元年的紀年法,此前一年則稱為公元前一年,公元無零年。 每十年被稱作一個“年代”,如2x年為二十年代,9x年為九十年代等等,但每百年的前二十年一般不稱“年代”,而稱某世紀初。 每百年被稱作一個“世紀”,但一世紀和公元前一世紀為99年,即公元元年~99年為一世紀,100年~199年為二世紀,公元前99年~前1年為公元前一世紀等等。 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使用公元紀年法,我國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開始采用公元紀年。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公元前公元是谁画的啊?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梦见已故的奶奶复活是什么意思
- 下一篇: 梦见自己掉几颗牙齿没有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