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荷是谁画的啊?
一般的八哥鳥每只價格大約在30至100元左右,成年并且會說話的八哥鳥價格一只在500元左右,具體的價格會根據八哥鳥的情況而定。八哥鳥多少錢一只?八哥鳥按類型地區劃分價格也有所不同,但上下差價不會超過三十塊,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八哥鳥都會說話,所以在購買的時候應注意區分,會說話的八哥鳥比較貴,不會說話的成體當然比較便宜。注意,買八哥要買就買幼體,普通的30~100元左右,品種好的要500~1000元左右,成年會說話的在500元左右,養熟且已會說話的八哥在500~1000元左右。
張大千年譜記載,上個世紀70年代,張大千在美國做了兩場版畫展,作品被搶購一空。展出的版畫有:《白荷》《紅柿圖》《山中訪客》《山村圖》《深山古寺》各印122套;《朱荷》《芍藥》《晚歸》《秋澗猿戲》《紅葉小鳥》《山寺飛瀑》則各印170套。方騰(W. B. Fountain)與舊金山藝術基金會的推波助瀾,1975年在舊金山的Walton畫廊做了石版畫展,大受好評,作品為世界各地的藏家及各大博物館收藏。張大千在海外傳播、弘揚中國文化藝術,攜彩色石版畫進入西方藝術界,讓五洲知大千! 石版畫之所以特殊,因為制作過程不僅要有藝術家自身的藝術想象,更是耗時費力,是一種極精致的藝術創作。除了方騰(W. B. Fountain)與藝術基金會的鼓勵,張大千投入版畫創作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畢加索(Pablo Picasso)。1956年,他受邀至巴黎的羅浮宮與東方博物館展出敦煌臨摹作品,在畢加索家中與其會晤。畢加索以自己的石版畫《西班牙牧神》為見面禮,張大千則回贈他《雙竹圖》。 這一次會面不僅是當代藝術史上的大事,也是張大千藝術生涯的一個重要契機點。怎么說呢?若沒有與畢加索見面談中西藝術,若沒有畢加索贈送的石版畫,日后方騰(W. B. Fountain)與藝術基金會可能也說不動張大千去做石版畫。畢竟版畫技術與中國繪畫差距甚大,且石版畫技術繁雜,不僅需要時間熟悉,更要有興趣花時間去做摸索。若無興趣,實難有所成就。 木版畫、網版畫、石版畫各有技術條件,以石版畫的要求最高,技術最困難,彩色套印更是繁瑣。張大千投入石版畫制作時已七十高齡,體力是他只有少量石版畫的因素之一。然而,老先生竟能于如此高齡下創作出融貫中西、獨具特色的彩色套印石版畫,且是充滿了潑墨、破墨、皴擦、暈染、陰陽向背等中國筆墨之法的作品。茲以《深山古寺》為例,整體構圖是中國傳統山水畫,雄壯神秘的山勢占滿整個畫面,濃淡相間的墨色不僅營造光線效果,更突出來自筆法的特殊山石紋理,同時再加入樹、屋、舟、人等精致細節完成布局。乍看之下,整幅圖好似直接于宣紙上畫出的水墨山水,但這實是單色石版畫。再見多色套印的石版畫《白荷》,畫面上明顯可見傳統的筆墨之法,以及張大千最為著名的色彩渲染。初見之,亦讓人誤以為是在宣紙上直接作畫,但這也是多版套色而出的石版畫。如張大千的《白荷》,以黑、白、綠三種主色組成,綠色尚有三種濃淡不一的色調,黑色也有兩種深淺層次,另有少量的藍色渲染,可推套色壓印的過程花費了極大的時間與精力。版面繪制就是直接作畫,油性墨也可稀釋為如書法墨水一般,更可直接用毛筆在版面上作畫,則底版上的畫作就是一幅荷花水墨。但是,因畫作有三種主色,可推當時至少另復制了兩塊相同圖樣的副版,而底版、副版全都需要精準上色以印出百分之百相似的復制圖像。至于畫面上的渲染顏色,那更是一個極為精細且精準的上色過程,很可能另用一塊副版來上色。就顏色效果而言,一張《白荷》版畫至少經過了4次或者更多的套色過程。版畫雖然是藝術家手工壓印出的復制品,但每一張看來一摸一樣的版畫都是藝術家勞心勞力做出的精致藝術品。 張大千版畫《八德園五湖亭上》,重墨多彩即來自多重套色。張大千用黑、綠、橘三種深淺不一的色調層次呈現日下西山的特殊氛圍,樹林枝葉的細致描摹更見他制作過程中的專注。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張大千版畫作品《八德園五亭湖上》張大千版畫《甲辰神龍》,畫面主體是多層堆疊且帶渲染效果的橘云,仍來自重復套色技術,而隱藏在橘云后的橘色神龍卻不因色調相同而被掩蓋,反因精致的形貌、流暢的姿態及深淺層次的對比而被突出。 張大千版畫《猿》與《西藏名犬》這兩幅描摹動物的版畫,雖是技術較簡單的單色版畫,但與上述那只活靈活現的神龍一樣,細膩帶動感的毛發出自藝術家決不輕忽的專注與決不妥協的執著。 版畫因反復耗時的手工過程而具有獨特價值,石版畫更因藝術家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而價值更高。創作型版畫是藝術家自己復制自己的作品,但此復制并非廉價的機械復制,而是手工勞動下的藝術品。所以,藝術家會在每一張版畫上簽名標號,證明這是他或她的手工版畫、創作版畫、原創版畫。張大千的版畫更具特殊性,因為他制作版畫時的年齡已高,并且其創作是轉西方版畫技術為中國書畫服務,利用西方的技術來表現中國文化中的意境美。就此而言,他的版畫就不只有版畫原有的價值,更因獨特的藝術理念而增益其價。 這些石版畫讓人驚艷,而最迷人之處是:石版畫竟有著中國書畫技法,展現溫婉、自在、悠遠的意境美。隨之而來的問題便是:不論是木版畫、網版畫或石版畫,西方版畫源自有固定技術要求的印刷術,更與中國水墨完全無關,則張大千是如何用這套西方技法展現了中國書畫傳統的水墨筆法及文化傳統中的意境美?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需深入理解石版畫的制作方式。石版畫指在石灰巖板上作畫,再以手工壓印出版面上畫作的復制品。此即石版印刷術,來自德國作家塞尼菲爾德(Alois Senefielder)在1796年的發明。石版印刷的基本原理是油水分離,能完整翻印出精致的原圖,翻印出來的每張圖像都幾近相同。石版印刷術原本用來印制曲譜與劇本,但其特性為藝術家所發現而用于繪畫創作上,至19世紀后,畢加索、羅特列克(Toulouse Lautrec)、慕夏(Alfonso Mucha)等更創作出精致的彩色石版畫,石版印刷術因此成為創作的重要方法之一。 現當代藝術家選擇挑戰石版畫這一藝術門類,主因是石版畫的繪制其實與一般繪畫相同,但卻有個高度要求藝術家專注力的制作過程。石版畫制作過程大抵如下:畫家用黑色油墨直接在打磨平整的石灰板上作畫,完成后進行版面腐蝕,之后上色,再經手工壓印出單色版畫。石版印刷每次只能印一種顏色,若要印制彩色石版畫,則需精準復制底板,并且要思考顏色需求與位置,制作相應數量的副版,每塊副版印一色。所以,顏色越多,副版就越多,制版與印刷的過程就愈復雜耗時。不論是印刷單色或彩色印刷,石版畫是創意與勞力需求度極大的創作,也正因特殊且復雜的手工制作條件,加上翻印出的作品完全等同于石板上的手繪原作,石版畫有著非常高的藝術價值。 現當代藝術家以石版作為創作媒介,還因為制作石版畫是個結合石匠技術、化學實驗及藝術創意的特殊過程。石版畫用的石灰石板有獨特需求,并非什么石塊都能用,所以石板都重復使用。每次新創作都要先磨除舊圖像,磨除的過程更要確保石板的表面平整,壓印時才不會碎裂,印制效果才精準。打磨方法是用兩塊石板互摩,加入不同等級的金剛砂增加摩擦力,再以清水洗版。由于石灰巖會同時吸收水與油,手部因有油脂而不可接觸打磨完成的版面,所以作畫過程或懸腕,或墊紙以避免手部接觸。同樣道理,版面上作畫只能用油性墨。油性墨通常為蠟筆、液態或鉛筆形式,繪畫過程中還可用刮擦工具來表現精致的細節。液態油性墨還可用蒸餾水或松節油稀釋,可創造如水彩畫、潑墨、書法等效果。由于畫面隨作者心意而出,繪畫過程實與素描、油畫、水彩畫等在畫紙、畫布上的創作相同,也可創造出濃淡相間的層次效果。從繪畫方式、材料性質與油墨使用方式來看,不難理解張大千的石版畫何以能展現出中國書畫的筆法與水墨效果。 石板版面上的繪畫完成后,要先在畫面上均勻涂抹滑石粉,吸去多余的油墨,接著涂上松香粉保護非油墨區域,之后再涂阿拉伯膠鎖住表面圖像,讓非畫面區域只接受水而拒絕印墨。接著用酸性阿拉伯膠或硝酸溶劑腐蝕版面,讓油墨滲入石版中,再涂上石版畫專用松節油與瀝青油,讓畫面區域只接受油性印墨而拒絕水。這形成了一層保護膜,圖像也僅剩下輪廓。之后再涂上印墨,并以海綿沾清水洗去版面上的酸性膠。版面腐蝕完成后,印刷面需一段時間干燥,今仍用傳統的扇風方法,即:手持單面扇頁的扇子,不斷旋轉扇面來加速畫面干燥。 制版完成后,要以滾筒沾油墨重復上色,同時以海綿沾水濕潤版面。油性印刷顏料有各種顏色,也可稀釋、調色。一次上墨,就要一次濕潤,不斷重復直到圖像吃墨而重新顯現出來,隨即進行單色印刷。上色過程中仍可對畫面做出改動,如用刮擦制造特殊的紋理效果,或用阿拉伯膠與硝酸調和的溶劑來淡化某區塊的顏色。上色過程非常耗費體力、時間,且若是要做多色套印,還需對整體作品的色彩布局做非常明確精準的安排。多色套印會有許多塊副版,每一塊版在印刷前都要進行重復上色與濕潤的過程。這是石版畫的最大缺點,但同時也是最大特殊性。石版畫的另一個獨特性是:一旦石板磨平了,原版就不可能復原,除非原版上的畫作有做圖像復制。因此,石版畫的價值遠比其他版畫來得更高。 1972年美國《華府報導》專訪張大千,在訪談中他娓娓道出藝術人生中的態度與理想。對他而言,藝術是“最高”的表現。他說的“最高”,那是一種哲學態度,更是一種生命美的追求。這種美來自文化傳統,它在人的身上種下一個理想的典型,而他只是順著這個理想典型來揮灑創作。即因文化傳統的引導,他尊法,但不為法所拘,在得了法后隨性發揮,筆下所造自呼應文化傳統中的理想典型。 這典型是怎么來的?就是“學”,學從前的大家作品。經過自發而深刻的內化,自能用學來的東西表現自己的見解與胸襟。此言不正呼應儒家傳統嗎?不更見張大千的儒人氣質嗎?從服裝到為人,他整個人不正如此嗎?那是中國文化傳統之精華,也因此其創作自與古人相應。他因天生自然的藝術興趣,加上“學”理念,更認為藝術真諦不受語言文化的限制,所以能出入西方技法并轉為己用,從而展現心中的那個“最高”境界。此境界,他說是“超以象外,得其環中”,不過司空圖接著說了“持之匪強,來之無窮”,所言之意,即:很多東西都是要學的,但學到了后更要以自己的胸襟、情懷來靈活運用,而不是被所學之物所拘束;也唯有不為物所拘,創作時自能從法而破法,即如他用了西方技法創作出具有中國水墨意境的版畫。 借董其昌論東坡之語,可說張大千的作品達到了那“最高”的“藝道”。“藝道”之內涵頗復雜而難說,但張大千版畫的內容、技法、情感、境界早已說明了此道內容。簡言之,張大千的版畫并不只是藝術家復制自己的作品那般簡單,而是不可輕忽的藝術珍品,值得大家細細品賞。 性價比高的張大千版畫,可關注【博索藝術】公號。博索藝術包含大師簽名版畫 +藝術百科+藝術家推宣作品交易+藝術品收藏級國禮。藝術家作品推宣合作+公號互推合作,請聯系【博索藝術】微信號:bj46885
1.黃賓虹 黃賓虹,原名懋質,因生于農歷元旦,又取名元吉,又因諱十世祖元吉名,改名質,字樸存。用別號甚多,以賓虹為最。祖籍安徽歙縣西鄉潭渡村,生于浙江金華。 黃賓虹一生跨越兩個世紀,兩種時代,最終以中國畫大師名世。而重要的是他的思考和實踐,有著深刻的世紀之變的印記。在社會激變而產生的精神文化困境以及藝術發展的諸多難題面前,黃賓虹謹守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傳統,從探索民族文化源頭入手,以“渾厚華滋”即健康和平的生存理想和淳厚振拔的精神重塑為藝術創造的美學指歸,數十年孜孜埋頭苦干。所以,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繪畫則集中體現了他對藝術史傳統的深層熱忱和洞察。體現了他對中國畫發展前景的獨特見解和創造。這一創造的意義更在于為中國畫史進入現代豎起了一塊新的里程碑。同時,他的創造精神也為我們展現了一分質樸而偉大的中國知識分子藝術家在時代激流中執著、智慧的一生。 “畫品之高,根于人品”,黃賓虹一生勤勞謙虛,誨人不倦。從青年時代起,他就是一位愛國主義者,當他九十壽辰之際,華東文化部授予他“中國人民優秀畫家”的稱號。賓虹大師逝世之時囑其家屬,將其收藏的古今名畫2283件,銅器、瓷器、玉器及他自己的數千件作品全部贈給國家,足見先生熱愛祖國之忱。 2.齊白石 原名純芝,字渭清,后更名璜,字萍生,號白石,別號借山館主者,寄萍老人老萍、杏子塢老民、木人、木居士等等,湖南湘潭人。是我國20世紀著名畫家和書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國立藝專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北京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曾被授予“中國人民藝術家”的稱號、榮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金獎、1963年誕辰100周年之際被公推為“世界文化名人”等等。有《白石詩草》、《白石印草》、《齊白石作品選集》、《齊白石作品集》等傳世。 早年曾做雕花木匠,后從當地文化人陳少蕃、胡沁園學習詩文、篆刻、書法、繪畫。遂以賣畫、刻印為生。中年曾多次游歷祖國大好河山。詩宗樊增祥,用真心,有古民歌意趣。制印取法秦權、漢印、漢碑額,單刀直下,豪快有力。書學何子貞、金冬心、李北海、《天發神讖》、《三公山》,晚年參以曹子建碑。繪畫在陳師曾支持下有“衰年變法”,在博大與精微之間游刃。做了不少“千古絕唱”的“好文章”。 齊璜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詩、書、畫、印無不卓絕的大藝術家,在藝術上的經歷很有傳奇色彩。對這四絕,他自認為篆刻第一,詩詞第二,書法第三,繪畫第四。 3.徐悲鴻(1895—1953)是江蘇宜興人,父親是個小有名氣的畫家。悲鴻少年時代,隨父學畫,20歲時,在上海賣畫。1918年,他接受蔡元培聘請,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翌年赴巴黎留學,后又轉往柏林、比利時研習素描和油畫。他非常喜歡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及以后的古典繪畫,廢寢忘食的悉心臨摹。1927年回國后。先后任北平藝術學院院長,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系主任,抗戰后任北平藝專校長。解放后,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直至病逝。 4.張大千 張大千-----是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畫大師。他在創作上的卓越成就,與他的淵博的學術修養,深厚的生活積累以及他廣結師友,裁長補短密不可分。除繪畫外,他對詩詞、古文、戲劇、音樂以及書法、篆刻,無不涉獵。并先后與齊白石、徐悲鴻、黃賓虹、溥儒,于非廠等國內各名家及外國大師畢加索交游切磋,功力自不一般。 張大千名爰,又名季,季菱,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或逕署“蜀人張大千” 。生于1901年,卒于1984年,四川內江人。 張大千幼年受擅長繪畫的母親和以畫虎著稱,自號“虎癡”的二哥張善子的熏陶指引,并從名師曾農髯、李梅庵學詩文、書法和繪畫。除臨摹歷代名跡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為師,經過刻苦鉆研,獲得了卓越的藝術成就。青年時代,即與二哥張善子齊名。 二十多歲,曾赴日本留學,學過染織。回國后,一度迷于佛學,曾去寧波天童寺“皈依佛門”,想當和尚,據說,他怕在頭上燙九個香記,只好拜別了師傅弘筏大和尚,回到現實世界來。1932年舉家移居蘇州網獅園,潛心作畫。1940年后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對于我國敦煌洞窟,逐個整理編號,進行臨摹,豐富了繪畫技法。 1948年遷居香港,后又旅居印度、法國、巴西等國。1978年定居臺灣,1984年4月病逝臺灣。享年84歲。現在他生前臺灣居住的“摩耶精舍”建為“張大千紀念館”。 5.傅抱石 傅抱石(1904?1.965)江西省新余縣人。青年時酷愛繪畫、書法、篆刻。1933年得徐悲鴻資助留學日本,攻讀東方美術史,畢業于東京帝國美術學校。回國后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建國后任江蘇省國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擅畫山水、人物。崇尚創新,建樹良多,創造出用筆有直有根、有折有圓、粗細、輕重、虛實變化萬干的山石鼓法——抱石鼓。人物畫受陳老蓮影響而又能脫變運用,自成一格。用筆洗煉,著重氣韻,達到搞灑入神的效果。他的畫法章法結構不落俗套,別出心裁,線條縱逸挺秀,設色沉渾質麗,善于把水、墨、色融為一體。意境深道,繪出神仙般畫幅,令人陶醉。著作尤豐,有《傅抱石美術文集》等數十種著作行世。影響至為深遠 6.潘天壽 潘天壽繪畫題材包括鷹、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結構險中求平衡,形能精簡而意遠;勾石方長起菱角;墨韻濃、重、焦、淡相滲疊,線條中顯出用筆凝煉和沉健。 他精于寫意花鳥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畫鷹、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筆大膽,點染細心。墨彩縱橫交錯,構圖清新蒼秀,氣勢磅礴,趣韻無窮。畫面靈動 ,引人入勝。 潘天壽的指畫也可謂別具一格,成就極為突出。這類作品,數量大,氣魄大,如指墨花卉《晴霞》、《朱荷》、《新放》等,畫的均為“映日荷花”,以潑墨指染,以掌抹作荷葉,以指尖勾線,生動之氣韻,非筆力所能達。潘天壽作畫時,每畫一筆,都要精心推敲,一絲不茍。他在“有常必有變”的思想指導下,取諸家之長,成自家之體,他的畫材為平凡題材,但經他入手的畫,卻能產生出不平凡的藝術感染力。如他的《小龍湫一角》特別是把畫面主體小龍湫壓到邊角的構圖,含蓄地讓觀者先看靈巖的磅礴山勢,爛漫的山花然后再去欣賞那支龍湫水,這種方法,正與那些使畫面“一覽無余”形成對照,不僅顯示了畫家出奇制勝的構圖才能,也表述了畫家對平凡事物的內在感情。 潘天壽藝術的可貴之處,主要在于他具有大膽的創造精神,他常說,“荒山亂石,幽草閑花,雖無特殊平凡之同,慧心妙手者得之盡成極品。”他的書法功力也很深,早年學鐘、顏,后又擷取魏、晉碑中精華以及古篆漢隸 ,還能詩、善治印。平時作畫,對詩文、題跋、用印方面,非常認真、講究,絕不馬虎。他對畫史、畫理也研究有素,著有《中國繪畫史》、《顧愷之》,《聽天閣詩存》、《治印絲談》。并緝有《聽天閣畫談隨筆》等。 7.林鳳鳴 林鳳鳴,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原名林鳳鳴,生于廣東梅縣,自幼喜愛繪畫,19歲赴法勤工儉學。他先在蒂戒美術學校進修西洋畫,后又轉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深造。1925年回國后出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兼教授。1927年林風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創辦國立藝術院(后來的浙江美術學院)任校長。解放后,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林鳳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舉辦個人畫展,取得極大成功。 林風眠擅長描寫仕女人物、京劇人物、漁村風情和女性人體以及各類靜物畫和有房子的風景畫。從作品內容上看有一種悲涼、孤寂、空曠、抒情的風格;從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構圖,二是無標題,他的畫特點鮮明,觀者一望即知。他試圖努力打破中西藝術界限,造就一種共通的藝術語言。他無愧于是一位富于創新意義的藝術大師,對許多后輩畫家產生過極深遠的影響。林風眠是整個20世紀中國美術界的精神領袖 8.吳冠中 吳冠中是學貫中西的藝術大師,幾十年來,他一直探索著將中西繪畫藝術結合在一起。 吳冠中1919年生于江蘇宜興,起初他學工科,因一次機緣參觀了當時由畫家林風眠主持的杭州藝專,便立即被五彩繽紛的藝術美迷住了,下決心改行從藝,奉獻終生。中學畢業后他考入了杭州藝專。大學畢業后,吳冠中于1946年考取留法公費,畢業時正值新中國成立,于是他毅然回國,到中央美院任教,后來又到中央工藝美院任教授。他志在將中西藝術結合在一起,將中國繪畫藝術推向世界。他的精神正可用他的一本書名來概括,那就是"要藝術不要命"。 吳冠中最早畫的作品多以江南水鄉為題材,畫面充滿詩意,他特別重視點、線、面的結合與搭配。最近幾年他的畫風有所變化,在一批反映黃土高原的作品中多用粗線,自成一種意境。最近,他獲得?quot;法國文化藝術最高勛位"的榮譽。 大英博物館在1992年3月26日到5月10日推出一項前所未有的展覽--吳冠中個展,展出44幅作品,作品是他1970年以來所創作的油畫、水墨及素描。此次展出號稱"前所未有",是由于吳冠中個人在歐洲的第一次個展,更是大英博物館第一次為中國在世畫家所辦的展覽。因此這次個展,不僅對吳冠中而言是他繪畫生涯的再一次突破,也意味著東西藝術交流的向前發展。 吳冠中說,我的畫是將西畫的優點表現在中國畫之中。我畫的點和線,每一筆都包括了體面的結構關系。畫中的點和線,不管是大點小點、長線短線,在運用上是嚴格的,都不是隨便亂擺上去的,有時一點不能多也不能少,點子多了對畫面無補,我都想辦法將他遮掉。對線的長短也是如此,都不是隨便畫上去的,要恰到好處。 9.李可染 李可染先生1907年3月26日生于江蘇徐州,13歲從師鄉賢錢食芝學習傳統山水畫,16歲入上海私立美專學習。1929年以優異的成績入杭州(國際)西湖藝術院,破格錄取為研究生,師從林鳳眠等教授,研習西畫。1943年應聘為重慶國立藝專講師,從事中國畫教學、創作和工作。1946年應徐悲鴻之聘為國立北平藝專中國畫教授,同時師從齊白石、黃賓虹,潛心于民族傳統繪畫的研究與創作。 新中國成立后、他進一步致力于中國畫藝術的革新。將"可貴者膽,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為座右銘,使古老的山水畫藝術獲得了新的生命。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鮮明的時代精神和藝術個性促進了民族傳統繪畫的嬗變與升華。 可染先生自成體系的教育思想,出現了活躍于畫壇的"李可染學派"。它不僅是畫壇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師,而且在藝術觀念的開拓上也作出了重要貢獻,既影響早已越出美術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評價。 作品在國內外各大博物館多有收藏。專集有《李可染畫輯》、《李可染畫集》等。
張大千(1899~1983年),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是一位深受愛戴的偉大藝術家,特別在藝術界更是深得敬仰和追捧,藝術家們都用真摯的感情在繪畫和雕塑上,刻畫了許許多多可親、可敬的“張大千”,為人們展現了“張大千”多彩的藝術形象。張大千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張大千1968年所作巨幅絹本潑彩,寬76.2厘米,長264.2厘米,畫面描繪的是遠眺瑞士亞琛湖所見。2010年5月17日晚11點半,經過近60輪激烈叫價,《愛痕湖》以人民幣一億零八十萬元的天價成交,這也是中國近現代書畫首次突破億元大關,同時,這一價格也創出張大千個人作品成交新紀錄,成為中國近現代書畫市場價格新的里程碑。
版畫分為中國傳統版畫跟西方創作型版畫,西方創作型版畫是由魯迅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從俄羅斯引進的西方創作型版畫主要特點是由藝術家親自制版、創作、上色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也曾創作過版畫,國外比如像畢加索、達利等都是世界著名的版畫大師
國內市場成交總量位居榜眼 雅昌藝術網"近現代國畫個人作品成交額一覽表"顯示,自2000年以來,在14家樣本拍賣公司中,張大千書法的拍賣總成交金額達到了駭人聽聞的13.47億元,列總排名榜的第二位,僅次于第一名齊白石的16.08億元,比第三名傅抱石的8.32億元高出了62%。而排名第四至十位的李可染、陸儼少、徐悲鴻、林風眠、吳昌碩、黃賓虹、黃胄等人,畫作拍賣的總成交金額比張大千就相去更遠了,其中黃胄的拍賣總成交金額為4.36億元,僅為張大千拍賣成交總金額的32.36%。 在分析有關統計數字的時候,我們還應該注意到,張大千1949年離開大陸后,游歷美國、阿根廷等國,直至在臺灣去世,仍有30余年的創作時間,而這期間創作的畫作,大多流傳在大陸以外,尤其是晚年的潑彩畫作。而且離開大陸30余年,張大千在公眾中的影響力和知名度,自然比不上常年生活在國內的那些"人民的藝術家"。我們注意到,在2000年至今拍賣成交總金額排名前10位的近現代畫家中,只有張大千后半生沒有生活在大陸。如果考慮到這個因素,并且將臺灣和國外張大千畫作的拍賣成交量考慮進去,冠軍的位置基本不大可能是齊白石的。 《潑彩朱荷》為何能創紀錄? 分析雅昌藝術網的數據庫不難發現,張大千畫作的最高拍賣紀錄,是一件《潑彩朱荷》六屏風在香港蘇富比2002秋拍中,以2022萬港元創造的。這件屏風通高168厘米,長369厘米。款識:"花如今隸莖如籀,葉是分書草草書;墨落一時收不住,任譏老子老逾疏。六十四年乙卯花朝前二日,環蓽庵寫,爰翁七十有七歲"鈐印:張爰之印、大千居士、環蓽庵、三千大千、己亥己巳戊寅辛酉。 香港蘇富比公司提供的資料顯示,這件作品作于1975年3月,地點是位于美國加州的張大千寓所環蓽庵。在創作本幅時,大千已是病痛纏身,而屏風體積龐大,不可隨意挪動搬轉,金絹汲彩留墨效果的控制較紙張又難上百倍,這就需要畫家具有極高的藝術功力。張大千歷來對畫作的材質極為講究,創作這件屏風所用的泥金絹,是20世紀60年代末期委托日本"喜屋"特制的,當時花費2萬美元(按可比購買力進算,相當于今天的30萬美元,約合200萬港元)。此屏風并非一般上貼金箔,而是鋪足金泥于絹上,故色澤絢麗奪目,氣派富麗堂皇,其亮麗遠勝于普通金箋。 2002年11月22日,《中國工商時報》登載文章談到,荷花是張大千十分擅長的題材之一,其作品貫穿他繪畫的各個時期。僅就尺幅巨大的荷花通景作品就有:1940年所作《朱荷通景屏》,170×450厘米,工筆重彩寫于金箋紙本;1945年所作《墨荷通景屏》,385×600厘米,寫意設色紙本;1961年所作《朱荷通景六屏》,360×800厘米,寫意設色紙本;1965年所作《墨荷通景六屏》,155×363厘米,水墨金箋紙本。而以大千晚年最擅長的潑彩繪制的金箋通景屏風則是唯一的一件,可稱為畫家巨荷系列的壓卷之作,至為珍貴。 其實,張大千的荷花賣出高價,是早有歷史的。1963年,他的巨幅《荷花》被美國著名刊物《讀者文摘》用6萬美元買下,創下當時國畫的最高價。1965年,在巴黎舉辦的畫展上,他的六幅潑墨荷花通景屏曾被美國藏家以14萬美元購得,再創中國畫高價。 潑彩山水是市場主力 統計張大千拍賣成交價前25名的作品不難發現,其中有10幅是潑彩作品,可見張大千潑彩畫作在收藏界的地位。而且排在前4名的全部是潑彩作 香港佳士得2007秋拍張大千《潑彩山水》995.95萬元成交品,分別是:《潑彩朱荷》六屏風(香港蘇富比2002秋拍,2022萬港元成交);《瑞士雪山》鏡心(香港蘇富比2005秋拍,1580萬港元成交);《鉤金紅蓮》鏡心(香港佳士得2004秋拍,1014.37萬港元成交);《潑彩山水》(香港佳士得2007年秋拍,995.95萬港元成交)。我們不難發現,成交價前4名中,有兩幅是潑彩花卉,另兩幅是潑彩山水,那么,在張大千的各類作品中,哪一種是最受收藏界歡迎的品種呢?進一步研究之后可以看到,成交價排名前25位的畫作中,雖然有10幅是潑彩作品,但其中有8幅是潑彩山水,而且,從另一個角度統計,25件畫作中有17件是各類山水畫,占比68%。從這兩個角度,可以得出結論:張大千的潑彩山水畫,是真正的市場主力品種。 成交價排在第五位的,是一幅名為《幽翠飛泉》的巨幅山水畫,在中貿圣佳2004春拍上創造的,990萬元的價格,讓市場認識到張大千傳統山水畫作的價值,同時讓很多癡迷張大千潑彩的藏家,認識到張大千傳統山水畫的深厚功力。該畫是1946年張大千贈予謝稚柳之物,也是當前市場上成交價最高的張大千傳統山水畫。而當前拍賣成交價最高的張大千青綠山水畫作,也是在中貿圣佳公司創造的,是2005年夏季拍賣中的《湖山清夏圖》,以880萬元成交。這兩幅畫作,令我們回憶起中貿圣佳當年拍賣張大千畫作的能力。 張大千的仕女畫,也是市場中的熱門品種之一。目前拍賣價格最高的仕女畫,是一幅《摩登仕女》在香港蘇富比2004秋拍中創造的,成交價655.84萬港元。這幅畫是張大千在贈送給黃君璧的一幅仕女畫的基礎上改良而成的,原是"諦仙館"舊藏,參加過1982年臺北 港佳士得2007年秋拍張大千《幽谷圖》704.75萬元成交歷史博物館張大千畫展、1983年美國加州太平洋博物館張大千畫展、1983年香港藝術中心《傳統宗師--張大千之藝術》畫展等等一系列重要展覽。 觀音也是張大千筆下常見的人物形象之一,北京榮寶2008秋拍中,一幅《觀音》以548.8萬元成交,是目前拍賣價格最高的張大千觀音題材畫作。該畫創作于1940年2月19日,正是新年剛過未及元宵之時,畫長145厘米,寬68厘米。鈐印:蜀郡張爰章、張爰之印、大千、三千大千、除壹切苦厄。款識:普麟女士供養,大千居士張爰。一心頂禮,弘發誓言,一切迷方,會歸覺路。弟子張大千,歲庚辰二月十九日敬造觀世音菩薩一區,所愿勤除煩障,早契菩提。 最高畫價明顯偏低 雖然張大千是市場總量排在第二位的畫家,雖然張大千的花卉、人物、山水、潑彩各有特色,深受藏界喜愛,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張大千畫作的最高拍賣價格,自2002年以來,7年未有突破,這在市場總量排名前10位的畫家中,是絕無僅有的,不能不令人感到驚訝。 雅昌藝術網的統計數字顯示,市場總量排名第三位的傅抱石,拍賣最高價為4620萬元(《雨花臺頌》,北京嘉信2006春拍);市場總量排名第四位的陸儼少,拍賣最高價格為6930萬元(《杜甫詩意冊百開》,北京翰海2004春拍);市場總量排名第五位的徐悲鴻,拍賣最高價格為7200萬港元(《放下你的鞭子》,香港蘇富比2007春拍)。相比之下,張大千的2022萬港元,實在是顯得有點寒酸。 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三點:第一,張大千一生勤奮,而且自青年時期就以賣畫為業,傳世作品數量(有專家稱為3萬幅左右)遠超上述諸位畫家,稀缺性不足;第二,張大千中年旅居海外,后定居臺灣,很多精品力作不在大陸(尤其是潑彩作品),而目前最大的中國書畫拍賣市場在大陸,自然難創天價;第三,張大千一生喜仿古畫,他的大量精力和才華,耗在仿制古畫上面,自身創作多少會受到一些影響。 畫價仍在上升通道中 雅昌藝術網的張大千繪畫指數顯示,自2002年春拍以來,張大千畫作的平均價格,一直處在震蕩攀升之中。雅昌藝術網14家樣本拍賣公司的統計數字顯示,2000年春拍中,張大千畫價為7.944萬元/平尺,2003年春拍上升到階段性高點,達到10.942萬元/平方尺,此后開始下挫,最低跌到4.8488萬元/平方尺。經過2003年秋拍和2004年春拍的調整后,張大千畫價在2004年秋拍中重拾升勢,并且突破前期高點,漲到11.4033萬元/平尺。在經過短暫的回調之后,張大千畫價在2005年秋拍中上漲到了階段性頂點--20.1674萬元/平尺。 隨著2005年末書畫泡沫的破滅,張大千畫價步入了熊市探底的行情,一路下跌到2007年春拍的8.5696萬元/平尺,隨后在2007年秋拍中展開強勁反彈,回升到16.5721萬元/平尺,此后展開高位震蕩,目前的價位是12.31萬元/平尺。 如果我們把2003年秋季、2007年春季、2009年春季,這幾個張大千畫價下跌的階段性低點做一個連線,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平穩上行的中期均線,從2000年至今,張大千畫價就是在這條均線的支撐下,逐步震蕩上行的。通過價格比較,我們也不難發現,這三個階段性低點的價位分別是4.8488萬元/平方尺、8.5696萬元/平尺、12.31萬元/平尺,這也證明,張大千畫價的底線是逐漸抬高的,對均價形成了有力支撐。如果我們將2000年春拍7.944萬元/平尺、2003年春拍10.942萬元/平方尺、2007年秋拍16.5721萬元/平尺,這三個張大千畫價上漲的階段性高點,再做一個連線,我們就會發現一條張大千畫價上升的阻力線。通過價格比較,我們發現,張大千畫價的阻力位也是在不斷上移的,目前的阻力位是17.74萬元/平尺。從2000年至今,張大千畫價基本上在這個由中期均線和阻力線構成的上升通道中運行,期間雖然由于2004年至2005年書畫市場泡沫泛濫,畫價短期沖破通道上軌,但很快回落,并在均線位置尋求到有力支撐。 綜合以上分析不難判斷,未來幾年中,張大千畫價還會穩步上行,雖然急速拉升的可能性不大,但跌破2003年秋季4.8488萬元/平方尺的可能性也極小,目前的支撐位是12.31萬元/平尺,阻力位是17.74萬元/平尺。 張大千畫作拍賣成交價前10名(截止日期:2009年4月25日) 序號 類型 名稱 成交價(RMB) 拍賣公司 拍賣日期 1 潑彩花卉 張大千1975年潑彩朱荷屏風 21,433,200 HK蘇富比 2002-10-28 2 潑彩山水 張大千1967年作瑞士雪山鏡心 16,748,000 HK蘇富比 2005-10-24 3 潑彩花卉 張大千1975年作鉤金紅蓮鏡心 10,853,813 HK佳士得 2004-10-31 4 潑彩山水 張大千1973年作潑彩山水鏡心 9,959,500 HK佳士得 2007-11-26 5 傳統山水 張大千幽翠飛泉鏡心 9,900,000 中貿圣佳 2004-06-06 6 潑彩人物 張大千1982年作松下高土鏡心 9,175,500 HK蘇富比 2007-10-06 7 青綠山水 張大千1947年作湖山清夏圖鏡心 8,800,000 中貿圣佳 2005-07-30 8 潑彩山水 張大千橫貫公路鏡心 7,552,350 HK蘇富比 2008-04-08 9 傳統山水 張大千丁亥(1947年)作雅宜山齋圖立軸 7,370,000 中國嘉德 2005-05-13 10 青綠山水 張大千1947年作臨王蒙夏山高隱圖鏡心 6,770,675 HK佳士得 2008-05-26
張大千年譜記載,上個世紀70年代,張大千在美國做了兩場版畫展,作品被搶購一空。展出的版畫有:《白荷》《紅柿圖》《山中訪客》《山村圖》《深山古寺》各印122套;《朱荷》《芍藥》《晚歸》《秋澗猿戲》《紅葉小鳥》《山寺飛瀑》則各印170套。方騰(W. B. Fountain)與舊金山藝術基金會的推波助瀾,1975年在舊金山的Walton畫廊做了石版畫展,大受好評,作品為世界各地的藏家及各大博物館收藏。張大千在海外傳播、弘揚中國文化藝術,攜彩色石版畫進入西方藝術界,讓五洲知大千! 石版畫之所以特殊,因為制作過程不僅要有藝術家自身的藝術想象,更是耗時費力,是一種極精致的藝術創作。除了方騰(W. B. Fountain)與藝術基金會的鼓勵,張大千投入版畫創作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畢加索(Pablo Picasso)。1956年,他受邀至巴黎的羅浮宮與東方博物館展出敦煌臨摹作品,在畢加索家中與其會晤。畢加索以自己的石版畫《西班牙牧神》為見面禮,張大千則回贈他《雙竹圖》。 這一次會面不僅是當代藝術史上的大事,也是張大千藝術生涯的一個重要契機點。怎么說呢?若沒有與畢加索見面談中西藝術,若沒有畢加索贈送的石版畫,日后方騰(W. B. Fountain)與藝術基金會可能也說不動張大千去做石版畫。畢竟版畫技術與中國繪畫差距甚大,且石版畫技術繁雜,不僅需要時間熟悉,更要有興趣花時間去做摸索。若無興趣,實難有所成就。 木版畫、網版畫、石版畫各有技術條件,以石版畫的要求最高,技術最困難,彩色套印更是繁瑣。張大千投入石版畫制作時已七十高齡,體力是他只有少量石版畫的因素之一。然而,老先生竟能于如此高齡下創作出融貫中西、獨具特色的彩色套印石版畫,且是充滿了潑墨、破墨、皴擦、暈染、陰陽向背等中國筆墨之法的作品。茲以《深山古寺》為例,整體構圖是中國傳統山水畫,雄壯神秘的山勢占滿整個畫面,濃淡相間的墨色不僅營造光線效果,更突出來自筆法的特殊山石紋理,同時再加入樹、屋、舟、人等精致細節完成布局。乍看之下,整幅圖好似直接于宣紙上畫出的水墨山水,但這實是單色石版畫。再見多色套印的石版畫《白荷》,畫面上明顯可見傳統的筆墨之法,以及張大千最為著名的色彩渲染。初見之,亦讓人誤以為是在宣紙上直接作畫,但這也是多版套色而出的石版畫。如張大千的《白荷》,以黑、白、綠三種主色組成,綠色尚有三種濃淡不一的色調,黑色也有兩種深淺層次,另有少量的藍色渲染,可推套色壓印的過程花費了極大的時間與精力。版面繪制就是直接作畫,油性墨也可稀釋為如書法墨水一般,更可直接用毛筆在版面上作畫,則底版上的畫作就是一幅荷花水墨。但是,因畫作有三種主色,可推當時至少另復制了兩塊相同圖樣的副版,而底版、副版全都需要精準上色以印出百分之百相似的復制圖像。至于畫面上的渲染顏色,那更是一個極為精細且精準的上色過程,很可能另用一塊副版來上色。就顏色效果而言,一張《白荷》版畫至少經過了4次或者更多的套色過程。版畫雖然是藝術家手工壓印出的復制品,但每一張看來一摸一樣的版畫都是藝術家勞心勞力做出的精致藝術品。 張大千版畫《八德園五湖亭上》,重墨多彩即來自多重套色。張大千用黑、綠、橘三種深淺不一的色調層次呈現日下西山的特殊氛圍,樹林枝葉的細致描摹更見他制作過程中的專注。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張大千版畫作品《八德園五亭湖上》張大千版畫《甲辰神龍》,畫面主體是多層堆疊且帶渲染效果的橘云,仍來自重復套色技術,而隱藏在橘云后的橘色神龍卻不因色調相同而被掩蓋,反因精致的形貌、流暢的姿態及深淺層次的對比而被突出。 張大千版畫《猿》與《西藏名犬》這兩幅描摹動物的版畫,雖是技術較簡單的單色版畫,但與上述那只活靈活現的神龍一樣,細膩帶動感的毛發出自藝術家決不輕忽的專注與決不妥協的執著。 版畫因反復耗時的手工過程而具有獨特價值,石版畫更因藝術家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而價值更高。創作型版畫是藝術家自己復制自己的作品,但此復制并非廉價的機械復制,而是手工勞動下的藝術品。所以,藝術家會在每一張版畫上簽名標號,證明這是他或她的手工版畫、創作版畫、原創版畫。張大千的版畫更具特殊性,因為他制作版畫時的年齡已高,并且其創作是轉西方版畫技術為中國書畫服務,利用西方的技術來表現中國文化中的意境美。就此而言,他的版畫就不只有版畫原有的價值,更因獨特的藝術理念而增益其價。 這些石版畫讓人驚艷,而最迷人之處是:石版畫竟有著中國書畫技法,展現溫婉、自在、悠遠的意境美。隨之而來的問題便是:不論是木版畫、網版畫或石版畫,西方版畫源自有固定技術要求的印刷術,更與中國水墨完全無關,則張大千是如何用這套西方技法展現了中國書畫傳統的水墨筆法及文化傳統中的意境美?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需深入理解石版畫的制作方式。石版畫指在石灰巖板上作畫,再以手工壓印出版面上畫作的復制品。此即石版印刷術,來自德國作家塞尼菲爾德(Alois Senefielder)在1796年的發明。石版印刷的基本原理是油水分離,能完整翻印出精致的原圖,翻印出來的每張圖像都幾近相同。石版印刷術原本用來印制曲譜與劇本,但其特性為藝術家所發現而用于繪畫創作上,至19世紀后,畢加索、羅特列克(Toulouse Lautrec)、慕夏(Alfonso Mucha)等更創作出精致的彩色石版畫,石版印刷術因此成為創作的重要方法之一。 現當代藝術家選擇挑戰石版畫這一藝術門類,主因是石版畫的繪制其實與一般繪畫相同,但卻有個高度要求藝術家專注力的制作過程。石版畫制作過程大抵如下:畫家用黑色油墨直接在打磨平整的石灰板上作畫,完成后進行版面腐蝕,之后上色,再經手工壓印出單色版畫。石版印刷每次只能印一種顏色,若要印制彩色石版畫,則需精準復制底板,并且要思考顏色需求與位置,制作相應數量的副版,每塊副版印一色。所以,顏色越多,副版就越多,制版與印刷的過程就愈復雜耗時。不論是印刷單色或彩色印刷,石版畫是創意與勞力需求度極大的創作,也正因特殊且復雜的手工制作條件,加上翻印出的作品完全等同于石板上的手繪原作,石版畫有著非常高的藝術價值。 現當代藝術家以石版作為創作媒介,還因為制作石版畫是個結合石匠技術、化學實驗及藝術創意的特殊過程。石版畫用的石灰石板有獨特需求,并非什么石塊都能用,所以石板都重復使用。每次新創作都要先磨除舊圖像,磨除的過程更要確保石板的表面平整,壓印時才不會碎裂,印制效果才精準。打磨方法是用兩塊石板互摩,加入不同等級的金剛砂增加摩擦力,再以清水洗版。由于石灰巖會同時吸收水與油,手部因有油脂而不可接觸打磨完成的版面,所以作畫過程或懸腕,或墊紙以避免手部接觸。同樣道理,版面上作畫只能用油性墨。油性墨通常為蠟筆、液態或鉛筆形式,繪畫過程中還可用刮擦工具來表現精致的細節。液態油性墨還可用蒸餾水或松節油稀釋,可創造如水彩畫、潑墨、書法等效果。由于畫面隨作者心意而出,繪畫過程實與素描、油畫、水彩畫等在畫紙、畫布上的創作相同,也可創造出濃淡相間的層次效果。從繪畫方式、材料性質與油墨使用方式來看,不難理解張大千的石版畫何以能展現出中國書畫的筆法與水墨效果。 石板版面上的繪畫完成后,要先在畫面上均勻涂抹滑石粉,吸去多余的油墨,接著涂上松香粉保護非油墨區域,之后再涂阿拉伯膠鎖住表面圖像,讓非畫面區域只接受水而拒絕印墨。接著用酸性阿拉伯膠或硝酸溶劑腐蝕版面,讓油墨滲入石版中,再涂上石版畫專用松節油與瀝青油,讓畫面區域只接受油性印墨而拒絕水。這形成了一層保護膜,圖像也僅剩下輪廓。之后再涂上印墨,并以海綿沾清水洗去版面上的酸性膠。版面腐蝕完成后,印刷面需一段時間干燥,今仍用傳統的扇風方法,即:手持單面扇頁的扇子,不斷旋轉扇面來加速畫面干燥。 制版完成后,要以滾筒沾油墨重復上色,同時以海綿沾水濕潤版面。油性印刷顏料有各種顏色,也可稀釋、調色。一次上墨,就要一次濕潤,不斷重復直到圖像吃墨而重新顯現出來,隨即進行單色印刷。上色過程中仍可對畫面做出改動,如用刮擦制造特殊的紋理效果,或用阿拉伯膠與硝酸調和的溶劑來淡化某區塊的顏色。上色過程非常耗費體力、時間,且若是要做多色套印,還需對整體作品的色彩布局做非常明確精準的安排。多色套印會有許多塊副版,每一塊版在印刷前都要進行重復上色與濕潤的過程。這是石版畫的最大缺點,但同時也是最大特殊性。石版畫的另一個獨特性是:一旦石板磨平了,原版就不可能復原,除非原版上的畫作有做圖像復制。因此,石版畫的價值遠比其他版畫來得更高。 1972年美國《華府報導》專訪張大千,在訪談中他娓娓道出藝術人生中的態度與理想。對他而言,藝術是“最高”的表現。他說的“最高”,那是一種哲學態度,更是一種生命美的追求。這種美來自文化傳統,它在人的身上種下一個理想的典型,而他只是順著這個理想典型來揮灑創作。即因文化傳統的引導,他尊法,但不為法所拘,在得了法后隨性發揮,筆下所造自呼應文化傳統中的理想典型。 這典型是怎么來的?就是“學”,學從前的大家作品。經過自發而深刻的內化,自能用學來的東西表現自己的見解與胸襟。此言不正呼應儒家傳統嗎?不更見張大千的儒人氣質嗎?從服裝到為人,他整個人不正如此嗎?那是中國文化傳統之精華,也因此其創作自與古人相應。他因天生自然的藝術興趣,加上“學”理念,更認為藝術真諦不受語言文化的限制,所以能出入西方技法并轉為己用,從而展現心中的那個“最高”境界。此境界,他說是“超以象外,得其環中”,不過司空圖接著說了“持之匪強,來之無窮”,所言之意,即:很多東西都是要學的,但學到了后更要以自己的胸襟、情懷來靈活運用,而不是被所學之物所拘束;也唯有不為物所拘,創作時自能從法而破法,即如他用了西方技法創作出具有中國水墨意境的版畫。 借董其昌論東坡之語,可說張大千的作品達到了那“最高”的“藝道”。“藝道”之內涵頗復雜而難說,但張大千版畫的內容、技法、情感、境界早已說明了此道內容。簡言之,張大千的版畫并不只是藝術家復制自己的作品那般簡單,而是不可輕忽的藝術珍品,值得大家細細品賞。 性價比高的張大千版畫,可關注【博索藝術】公號。博索藝術包含大師簽名版畫 +藝術百科+藝術家推宣作品交易+藝術品收藏級國禮。藝術家作品推宣合作+公號互推合作,請聯系【博索藝術】微信號:bj46885
1.黃賓虹 黃賓虹,原名懋質,因生于農歷元旦,又取名元吉,又因諱十世祖元吉名,改名質,字樸存。用別號甚多,以賓虹為最。祖籍安徽歙縣西鄉潭渡村,生于浙江金華。 黃賓虹一生跨越兩個世紀,兩種時代,最終以中國畫大師名世。而重要的是他的思考和實踐,有著深刻的世紀之變的印記。在社會激變而產生的精神文化困境以及藝術發展的諸多難題面前,黃賓虹謹守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傳統,從探索民族文化源頭入手,以“渾厚華滋”即健康和平的生存理想和淳厚振拔的精神重塑為藝術創造的美學指歸,數十年孜孜埋頭苦干。所以,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繪畫則集中體現了他對藝術史傳統的深層熱忱和洞察。體現了他對中國畫發展前景的獨特見解和創造。這一創造的意義更在于為中國畫史進入現代豎起了一塊新的里程碑。同時,他的創造精神也為我們展現了一分質樸而偉大的中國知識分子藝術家在時代激流中執著、智慧的一生。 “畫品之高,根于人品”,黃賓虹一生勤勞謙虛,誨人不倦。從青年時代起,他就是一位愛國主義者,當他九十壽辰之際,華東文化部授予他“中國人民優秀畫家”的稱號。賓虹大師逝世之時囑其家屬,將其收藏的古今名畫2283件,銅器、瓷器、玉器及他自己的數千件作品全部贈給國家,足見先生熱愛祖國之忱。 2.齊白石 原名純芝,字渭清,后更名璜,字萍生,號白石,別號借山館主者,寄萍老人老萍、杏子塢老民、木人、木居士等等,湖南湘潭人。是我國20世紀著名畫家和書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國立藝專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北京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曾被授予“中國人民藝術家”的稱號、榮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金獎、1963年誕辰100周年之際被公推為“世界文化名人”等等。有《白石詩草》、《白石印草》、《齊白石作品選集》、《齊白石作品集》等傳世。 早年曾做雕花木匠,后從當地文化人陳少蕃、胡沁園學習詩文、篆刻、書法、繪畫。遂以賣畫、刻印為生。中年曾多次游歷祖國大好河山。詩宗樊增祥,用真心,有古民歌意趣。制印取法秦權、漢印、漢碑額,單刀直下,豪快有力。書學何子貞、金冬心、李北海、《天發神讖》、《三公山》,晚年參以曹子建碑。繪畫在陳師曾支持下有“衰年變法”,在博大與精微之間游刃。做了不少“千古絕唱”的“好文章”。 齊璜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詩、書、畫、印無不卓絕的大藝術家,在藝術上的經歷很有傳奇色彩。對這四絕,他自認為篆刻第一,詩詞第二,書法第三,繪畫第四。 3.徐悲鴻(1895—1953)是江蘇宜興人,父親是個小有名氣的畫家。悲鴻少年時代,隨父學畫,20歲時,在上海賣畫。1918年,他接受蔡元培聘請,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翌年赴巴黎留學,后又轉往柏林、比利時研習素描和油畫。他非常喜歡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及以后的古典繪畫,廢寢忘食的悉心臨摹。1927年回國后。先后任北平藝術學院院長,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系主任,抗戰后任北平藝專校長。解放后,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直至病逝。 4.張大千 張大千-----是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畫大師。他在創作上的卓越成就,與他的淵博的學術修養,深厚的生活積累以及他廣結師友,裁長補短密不可分。除繪畫外,他對詩詞、古文、戲劇、音樂以及書法、篆刻,無不涉獵。并先后與齊白石、徐悲鴻、黃賓虹、溥儒,于非廠等國內各名家及外國大師畢加索交游切磋,功力自不一般。 張大千名爰,又名季,季菱,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或逕署“蜀人張大千” 。生于1901年,卒于1984年,四川內江人。 張大千幼年受擅長繪畫的母親和以畫虎著稱,自號“虎癡”的二哥張善子的熏陶指引,并從名師曾農髯、李梅庵學詩文、書法和繪畫。除臨摹歷代名跡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為師,經過刻苦鉆研,獲得了卓越的藝術成就。青年時代,即與二哥張善子齊名。 二十多歲,曾赴日本留學,學過染織。回國后,一度迷于佛學,曾去寧波天童寺“皈依佛門”,想當和尚,據說,他怕在頭上燙九個香記,只好拜別了師傅弘筏大和尚,回到現實世界來。1932年舉家移居蘇州網獅園,潛心作畫。1940年后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對于我國敦煌洞窟,逐個整理編號,進行臨摹,豐富了繪畫技法。 1948年遷居香港,后又旅居印度、法國、巴西等國。1978年定居臺灣,1984年4月病逝臺灣。享年84歲。現在他生前臺灣居住的“摩耶精舍”建為“張大千紀念館”。 5.傅抱石 傅抱石(1904?1.965)江西省新余縣人。青年時酷愛繪畫、書法、篆刻。1933年得徐悲鴻資助留學日本,攻讀東方美術史,畢業于東京帝國美術學校。回國后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建國后任江蘇省國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擅畫山水、人物。崇尚創新,建樹良多,創造出用筆有直有根、有折有圓、粗細、輕重、虛實變化萬干的山石鼓法——抱石鼓。人物畫受陳老蓮影響而又能脫變運用,自成一格。用筆洗煉,著重氣韻,達到搞灑入神的效果。他的畫法章法結構不落俗套,別出心裁,線條縱逸挺秀,設色沉渾質麗,善于把水、墨、色融為一體。意境深道,繪出神仙般畫幅,令人陶醉。著作尤豐,有《傅抱石美術文集》等數十種著作行世。影響至為深遠 6.潘天壽 潘天壽繪畫題材包括鷹、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結構險中求平衡,形能精簡而意遠;勾石方長起菱角;墨韻濃、重、焦、淡相滲疊,線條中顯出用筆凝煉和沉健。 他精于寫意花鳥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畫鷹、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筆大膽,點染細心。墨彩縱橫交錯,構圖清新蒼秀,氣勢磅礴,趣韻無窮。畫面靈動 ,引人入勝。 潘天壽的指畫也可謂別具一格,成就極為突出。這類作品,數量大,氣魄大,如指墨花卉《晴霞》、《朱荷》、《新放》等,畫的均為“映日荷花”,以潑墨指染,以掌抹作荷葉,以指尖勾線,生動之氣韻,非筆力所能達。潘天壽作畫時,每畫一筆,都要精心推敲,一絲不茍。他在“有常必有變”的思想指導下,取諸家之長,成自家之體,他的畫材為平凡題材,但經他入手的畫,卻能產生出不平凡的藝術感染力。如他的《小龍湫一角》特別是把畫面主體小龍湫壓到邊角的構圖,含蓄地讓觀者先看靈巖的磅礴山勢,爛漫的山花然后再去欣賞那支龍湫水,這種方法,正與那些使畫面“一覽無余”形成對照,不僅顯示了畫家出奇制勝的構圖才能,也表述了畫家對平凡事物的內在感情。 潘天壽藝術的可貴之處,主要在于他具有大膽的創造精神,他常說,“荒山亂石,幽草閑花,雖無特殊平凡之同,慧心妙手者得之盡成極品。”他的書法功力也很深,早年學鐘、顏,后又擷取魏、晉碑中精華以及古篆漢隸 ,還能詩、善治印。平時作畫,對詩文、題跋、用印方面,非常認真、講究,絕不馬虎。他對畫史、畫理也研究有素,著有《中國繪畫史》、《顧愷之》,《聽天閣詩存》、《治印絲談》。并緝有《聽天閣畫談隨筆》等。 7.林鳳鳴 林鳳鳴,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原名林鳳鳴,生于廣東梅縣,自幼喜愛繪畫,19歲赴法勤工儉學。他先在蒂戒美術學校進修西洋畫,后又轉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深造。1925年回國后出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兼教授。1927年林風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創辦國立藝術院(后來的浙江美術學院)任校長。解放后,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林鳳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舉辦個人畫展,取得極大成功。 林風眠擅長描寫仕女人物、京劇人物、漁村風情和女性人體以及各類靜物畫和有房子的風景畫。從作品內容上看有一種悲涼、孤寂、空曠、抒情的風格;從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構圖,二是無標題,他的畫特點鮮明,觀者一望即知。他試圖努力打破中西藝術界限,造就一種共通的藝術語言。他無愧于是一位富于創新意義的藝術大師,對許多后輩畫家產生過極深遠的影響。林風眠是整個20世紀中國美術界的精神領袖 8.吳冠中 吳冠中是學貫中西的藝術大師,幾十年來,他一直探索著將中西繪畫藝術結合在一起。 吳冠中1919年生于江蘇宜興,起初他學工科,因一次機緣參觀了當時由畫家林風眠主持的杭州藝專,便立即被五彩繽紛的藝術美迷住了,下決心改行從藝,奉獻終生。中學畢業后他考入了杭州藝專。大學畢業后,吳冠中于1946年考取留法公費,畢業時正值新中國成立,于是他毅然回國,到中央美院任教,后來又到中央工藝美院任教授。他志在將中西藝術結合在一起,將中國繪畫藝術推向世界。他的精神正可用他的一本書名來概括,那就是"要藝術不要命"。 吳冠中最早畫的作品多以江南水鄉為題材,畫面充滿詩意,他特別重視點、線、面的結合與搭配。最近幾年他的畫風有所變化,在一批反映黃土高原的作品中多用粗線,自成一種意境。最近,他獲得?quot;法國文化藝術最高勛位"的榮譽。 大英博物館在1992年3月26日到5月10日推出一項前所未有的展覽--吳冠中個展,展出44幅作品,作品是他1970年以來所創作的油畫、水墨及素描。此次展出號稱"前所未有",是由于吳冠中個人在歐洲的第一次個展,更是大英博物館第一次為中國在世畫家所辦的展覽。因此這次個展,不僅對吳冠中而言是他繪畫生涯的再一次突破,也意味著東西藝術交流的向前發展。 吳冠中說,我的畫是將西畫的優點表現在中國畫之中。我畫的點和線,每一筆都包括了體面的結構關系。畫中的點和線,不管是大點小點、長線短線,在運用上是嚴格的,都不是隨便亂擺上去的,有時一點不能多也不能少,點子多了對畫面無補,我都想辦法將他遮掉。對線的長短也是如此,都不是隨便畫上去的,要恰到好處。 9.李可染 李可染先生1907年3月26日生于江蘇徐州,13歲從師鄉賢錢食芝學習傳統山水畫,16歲入上海私立美專學習。1929年以優異的成績入杭州(國際)西湖藝術院,破格錄取為研究生,師從林鳳眠等教授,研習西畫。1943年應聘為重慶國立藝專講師,從事中國畫教學、創作和工作。1946年應徐悲鴻之聘為國立北平藝專中國畫教授,同時師從齊白石、黃賓虹,潛心于民族傳統繪畫的研究與創作。 新中國成立后、他進一步致力于中國畫藝術的革新。將"可貴者膽,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為座右銘,使古老的山水畫藝術獲得了新的生命。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鮮明的時代精神和藝術個性促進了民族傳統繪畫的嬗變與升華。 可染先生自成體系的教育思想,出現了活躍于畫壇的"李可染學派"。它不僅是畫壇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師,而且在藝術觀念的開拓上也作出了重要貢獻,既影響早已越出美術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評價。 作品在國內外各大博物館多有收藏。專集有《李可染畫輯》、《李可染畫集》等。
張大千(1899~1983年),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是一位深受愛戴的偉大藝術家,特別在藝術界更是深得敬仰和追捧,藝術家們都用真摯的感情在繪畫和雕塑上,刻畫了許許多多可親、可敬的“張大千”,為人們展現了“張大千”多彩的藝術形象。張大千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張大千1968年所作巨幅絹本潑彩,寬76.2厘米,長264.2厘米,畫面描繪的是遠眺瑞士亞琛湖所見。2010年5月17日晚11點半,經過近60輪激烈叫價,《愛痕湖》以人民幣一億零八十萬元的天價成交,這也是中國近現代書畫首次突破億元大關,同時,這一價格也創出張大千個人作品成交新紀錄,成為中國近現代書畫市場價格新的里程碑。
版畫分為中國傳統版畫跟西方創作型版畫,西方創作型版畫是由魯迅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從俄羅斯引進的西方創作型版畫主要特點是由藝術家親自制版、創作、上色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也曾創作過版畫,國外比如像畢加索、達利等都是世界著名的版畫大師
國內市場成交總量位居榜眼 雅昌藝術網"近現代國畫個人作品成交額一覽表"顯示,自2000年以來,在14家樣本拍賣公司中,張大千書法的拍賣總成交金額達到了駭人聽聞的13.47億元,列總排名榜的第二位,僅次于第一名齊白石的16.08億元,比第三名傅抱石的8.32億元高出了62%。而排名第四至十位的李可染、陸儼少、徐悲鴻、林風眠、吳昌碩、黃賓虹、黃胄等人,畫作拍賣的總成交金額比張大千就相去更遠了,其中黃胄的拍賣總成交金額為4.36億元,僅為張大千拍賣成交總金額的32.36%。 在分析有關統計數字的時候,我們還應該注意到,張大千1949年離開大陸后,游歷美國、阿根廷等國,直至在臺灣去世,仍有30余年的創作時間,而這期間創作的畫作,大多流傳在大陸以外,尤其是晚年的潑彩畫作。而且離開大陸30余年,張大千在公眾中的影響力和知名度,自然比不上常年生活在國內的那些"人民的藝術家"。我們注意到,在2000年至今拍賣成交總金額排名前10位的近現代畫家中,只有張大千后半生沒有生活在大陸。如果考慮到這個因素,并且將臺灣和國外張大千畫作的拍賣成交量考慮進去,冠軍的位置基本不大可能是齊白石的。 《潑彩朱荷》為何能創紀錄? 分析雅昌藝術網的數據庫不難發現,張大千畫作的最高拍賣紀錄,是一件《潑彩朱荷》六屏風在香港蘇富比2002秋拍中,以2022萬港元創造的。這件屏風通高168厘米,長369厘米。款識:"花如今隸莖如籀,葉是分書草草書;墨落一時收不住,任譏老子老逾疏。六十四年乙卯花朝前二日,環蓽庵寫,爰翁七十有七歲"鈐印:張爰之印、大千居士、環蓽庵、三千大千、己亥己巳戊寅辛酉。 香港蘇富比公司提供的資料顯示,這件作品作于1975年3月,地點是位于美國加州的張大千寓所環蓽庵。在創作本幅時,大千已是病痛纏身,而屏風體積龐大,不可隨意挪動搬轉,金絹汲彩留墨效果的控制較紙張又難上百倍,這就需要畫家具有極高的藝術功力。張大千歷來對畫作的材質極為講究,創作這件屏風所用的泥金絹,是20世紀60年代末期委托日本"喜屋"特制的,當時花費2萬美元(按可比購買力進算,相當于今天的30萬美元,約合200萬港元)。此屏風并非一般上貼金箔,而是鋪足金泥于絹上,故色澤絢麗奪目,氣派富麗堂皇,其亮麗遠勝于普通金箋。 2002年11月22日,《中國工商時報》登載文章談到,荷花是張大千十分擅長的題材之一,其作品貫穿他繪畫的各個時期。僅就尺幅巨大的荷花通景作品就有:1940年所作《朱荷通景屏》,170×450厘米,工筆重彩寫于金箋紙本;1945年所作《墨荷通景屏》,385×600厘米,寫意設色紙本;1961年所作《朱荷通景六屏》,360×800厘米,寫意設色紙本;1965年所作《墨荷通景六屏》,155×363厘米,水墨金箋紙本。而以大千晚年最擅長的潑彩繪制的金箋通景屏風則是唯一的一件,可稱為畫家巨荷系列的壓卷之作,至為珍貴。 其實,張大千的荷花賣出高價,是早有歷史的。1963年,他的巨幅《荷花》被美國著名刊物《讀者文摘》用6萬美元買下,創下當時國畫的最高價。1965年,在巴黎舉辦的畫展上,他的六幅潑墨荷花通景屏曾被美國藏家以14萬美元購得,再創中國畫高價。 潑彩山水是市場主力 統計張大千拍賣成交價前25名的作品不難發現,其中有10幅是潑彩作品,可見張大千潑彩畫作在收藏界的地位。而且排在前4名的全部是潑彩作 香港佳士得2007秋拍張大千《潑彩山水》995.95萬元成交品,分別是:《潑彩朱荷》六屏風(香港蘇富比2002秋拍,2022萬港元成交);《瑞士雪山》鏡心(香港蘇富比2005秋拍,1580萬港元成交);《鉤金紅蓮》鏡心(香港佳士得2004秋拍,1014.37萬港元成交);《潑彩山水》(香港佳士得2007年秋拍,995.95萬港元成交)。我們不難發現,成交價前4名中,有兩幅是潑彩花卉,另兩幅是潑彩山水,那么,在張大千的各類作品中,哪一種是最受收藏界歡迎的品種呢?進一步研究之后可以看到,成交價排名前25位的畫作中,雖然有10幅是潑彩作品,但其中有8幅是潑彩山水,而且,從另一個角度統計,25件畫作中有17件是各類山水畫,占比68%。從這兩個角度,可以得出結論:張大千的潑彩山水畫,是真正的市場主力品種。 成交價排在第五位的,是一幅名為《幽翠飛泉》的巨幅山水畫,在中貿圣佳2004春拍上創造的,990萬元的價格,讓市場認識到張大千傳統山水畫作的價值,同時讓很多癡迷張大千潑彩的藏家,認識到張大千傳統山水畫的深厚功力。該畫是1946年張大千贈予謝稚柳之物,也是當前市場上成交價最高的張大千傳統山水畫。而當前拍賣成交價最高的張大千青綠山水畫作,也是在中貿圣佳公司創造的,是2005年夏季拍賣中的《湖山清夏圖》,以880萬元成交。這兩幅畫作,令我們回憶起中貿圣佳當年拍賣張大千畫作的能力。 張大千的仕女畫,也是市場中的熱門品種之一。目前拍賣價格最高的仕女畫,是一幅《摩登仕女》在香港蘇富比2004秋拍中創造的,成交價655.84萬港元。這幅畫是張大千在贈送給黃君璧的一幅仕女畫的基礎上改良而成的,原是"諦仙館"舊藏,參加過1982年臺北 港佳士得2007年秋拍張大千《幽谷圖》704.75萬元成交歷史博物館張大千畫展、1983年美國加州太平洋博物館張大千畫展、1983年香港藝術中心《傳統宗師--張大千之藝術》畫展等等一系列重要展覽。 觀音也是張大千筆下常見的人物形象之一,北京榮寶2008秋拍中,一幅《觀音》以548.8萬元成交,是目前拍賣價格最高的張大千觀音題材畫作。該畫創作于1940年2月19日,正是新年剛過未及元宵之時,畫長145厘米,寬68厘米。鈐印:蜀郡張爰章、張爰之印、大千、三千大千、除壹切苦厄。款識:普麟女士供養,大千居士張爰。一心頂禮,弘發誓言,一切迷方,會歸覺路。弟子張大千,歲庚辰二月十九日敬造觀世音菩薩一區,所愿勤除煩障,早契菩提。 最高畫價明顯偏低 雖然張大千是市場總量排在第二位的畫家,雖然張大千的花卉、人物、山水、潑彩各有特色,深受藏界喜愛,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張大千畫作的最高拍賣價格,自2002年以來,7年未有突破,這在市場總量排名前10位的畫家中,是絕無僅有的,不能不令人感到驚訝。 雅昌藝術網的統計數字顯示,市場總量排名第三位的傅抱石,拍賣最高價為4620萬元(《雨花臺頌》,北京嘉信2006春拍);市場總量排名第四位的陸儼少,拍賣最高價格為6930萬元(《杜甫詩意冊百開》,北京翰海2004春拍);市場總量排名第五位的徐悲鴻,拍賣最高價格為7200萬港元(《放下你的鞭子》,香港蘇富比2007春拍)。相比之下,張大千的2022萬港元,實在是顯得有點寒酸。 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三點:第一,張大千一生勤奮,而且自青年時期就以賣畫為業,傳世作品數量(有專家稱為3萬幅左右)遠超上述諸位畫家,稀缺性不足;第二,張大千中年旅居海外,后定居臺灣,很多精品力作不在大陸(尤其是潑彩作品),而目前最大的中國書畫拍賣市場在大陸,自然難創天價;第三,張大千一生喜仿古畫,他的大量精力和才華,耗在仿制古畫上面,自身創作多少會受到一些影響。 畫價仍在上升通道中 雅昌藝術網的張大千繪畫指數顯示,自2002年春拍以來,張大千畫作的平均價格,一直處在震蕩攀升之中。雅昌藝術網14家樣本拍賣公司的統計數字顯示,2000年春拍中,張大千畫價為7.944萬元/平尺,2003年春拍上升到階段性高點,達到10.942萬元/平方尺,此后開始下挫,最低跌到4.8488萬元/平方尺。經過2003年秋拍和2004年春拍的調整后,張大千畫價在2004年秋拍中重拾升勢,并且突破前期高點,漲到11.4033萬元/平尺。在經過短暫的回調之后,張大千畫價在2005年秋拍中上漲到了階段性頂點--20.1674萬元/平尺。 隨著2005年末書畫泡沫的破滅,張大千畫價步入了熊市探底的行情,一路下跌到2007年春拍的8.5696萬元/平尺,隨后在2007年秋拍中展開強勁反彈,回升到16.5721萬元/平尺,此后展開高位震蕩,目前的價位是12.31萬元/平尺。 如果我們把2003年秋季、2007年春季、2009年春季,這幾個張大千畫價下跌的階段性低點做一個連線,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平穩上行的中期均線,從2000年至今,張大千畫價就是在這條均線的支撐下,逐步震蕩上行的。通過價格比較,我們也不難發現,這三個階段性低點的價位分別是4.8488萬元/平方尺、8.5696萬元/平尺、12.31萬元/平尺,這也證明,張大千畫價的底線是逐漸抬高的,對均價形成了有力支撐。如果我們將2000年春拍7.944萬元/平尺、2003年春拍10.942萬元/平方尺、2007年秋拍16.5721萬元/平尺,這三個張大千畫價上漲的階段性高點,再做一個連線,我們就會發現一條張大千畫價上升的阻力線。通過價格比較,我們發現,張大千畫價的阻力位也是在不斷上移的,目前的阻力位是17.74萬元/平尺。從2000年至今,張大千畫價基本上在這個由中期均線和阻力線構成的上升通道中運行,期間雖然由于2004年至2005年書畫市場泡沫泛濫,畫價短期沖破通道上軌,但很快回落,并在均線位置尋求到有力支撐。 綜合以上分析不難判斷,未來幾年中,張大千畫價還會穩步上行,雖然急速拉升的可能性不大,但跌破2003年秋季4.8488萬元/平方尺的可能性也極小,目前的支撐位是12.31萬元/平尺,阻力位是17.74萬元/平尺。 張大千畫作拍賣成交價前10名(截止日期:2009年4月25日) 序號 類型 名稱 成交價(RMB) 拍賣公司 拍賣日期 1 潑彩花卉 張大千1975年潑彩朱荷屏風 21,433,200 HK蘇富比 2002-10-28 2 潑彩山水 張大千1967年作瑞士雪山鏡心 16,748,000 HK蘇富比 2005-10-24 3 潑彩花卉 張大千1975年作鉤金紅蓮鏡心 10,853,813 HK佳士得 2004-10-31 4 潑彩山水 張大千1973年作潑彩山水鏡心 9,959,500 HK佳士得 2007-11-26 5 傳統山水 張大千幽翠飛泉鏡心 9,900,000 中貿圣佳 2004-06-06 6 潑彩人物 張大千1982年作松下高土鏡心 9,175,500 HK蘇富比 2007-10-06 7 青綠山水 張大千1947年作湖山清夏圖鏡心 8,800,000 中貿圣佳 2005-07-30 8 潑彩山水 張大千橫貫公路鏡心 7,552,350 HK蘇富比 2008-04-08 9 傳統山水 張大千丁亥(1947年)作雅宜山齋圖立軸 7,370,000 中國嘉德 2005-05-13 10 青綠山水 張大千1947年作臨王蒙夏山高隱圖鏡心 6,770,675 HK佳士得 2008-05-26
總結
- 上一篇: 梦见蛇一直找我是什么意思
- 下一篇: 凉山州商业银行前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