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习性的影响:倒读心经,正得菩提
我們之所以還只是人而不是佛,全是因為我們還有無明業力未曾斷除。眾生無明、無明眾生,無明業力簡單地說就是眾生的習性。習性賦予我們求生的本能,還賦予了我們選擇懶散、安逸的本能。在沒有外力的影響下,我們總是會選擇更為安逸、懶散的處境,即便是在讀誦佛經時,也難免有傾向懶散、安逸的習慣。
讀誦佛經是為了從中獲取智慧,品味經典的最好境界應當是:得意而忘言。如果得言而忽意,就會以指為月、被經所轉,徒勞無功。字面淺白、篇幅短小的心經,更是如此。才260字的心經,很容易就能背的下來,往往讓人留住于淺表,而不能深得其味。是選擇安逸的本能讓我們不求甚解,總以為能背下來就已然萬事大吉。
為了擺脫習性的影響,我們不妨倒讀心經,換個角度去品味經典或許能讀出別樣的意味來。究竟涅槃,遠離顛倒夢想,無有恐怖,心無掛礙無掛礙故,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菩提薩埵。以無所得故,無智亦無得,無苦集滅道,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耳鼻舌身意,無受想行識,是故空中無色,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諸法空相。
離生的涅槃境界是一種理究事竟的境界,是為究竟涅槃。理究者:遠離顛倒夢想;事竟者:無有恐怖。對境不起心則無有恐怖,于法不執念,則能遠離顛倒夢想。最大最深的顛倒是不知真心本自圓滿,識知真心本自圓滿就能真得從容,就能心無掛礙。要識知真心本自圓滿,就得依止于般若波羅蜜多。依止般若波羅蜜多就能真得菩提,就能正得菩提。
菩提者,知幻即離,無所得故。菩提的境界上,眾生、世界是照見習氣的心鏡,以是故眾生者無愚無慧,世界者無染無雜,心生心鏡,心于心所無智亦無得。眾生、世界皆為鏡中幻蘊之像,以是幻故,以是蘊故,無苦集滅道,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耳鼻舌身意,無受想行識。
蘊之而成的空中之華,本依妄有,若得除妄空本無華,是故空中無色。
知是空華,滅妄名真,空華于空,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經中諸法皆為除妄,虛空不動,相從妄立。知妄則諸相入空,如如不動,本自清凈。雖未除妄,本自圓滿。是故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異色,色不異空。
愿佛佑吉祥
弟子周襄寫于離生別苑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摆脱习性的影响:倒读心经,正得菩提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揭秘生活中的因果:家族兴衰
- 下一篇: 探秘佛教中的5种“吉祥花”,愿见者吉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