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楞寺——信仰摇篮
拉卜楞寺,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拉卜楞鎮)縣城西邊約1公里處。夏河縣城只有一條寬闊的主街和零星幾條岔路,主街兩旁的建筑是我們熟悉的紅白黑黃為主色調、方形與菱形為主要構圖的藏式建筑。沿著主街一直向前走,隨處可見身著紅色袍子袈裟的喇嘛,而主街的盡頭,便是名氣遠比夏河這座小縣城要大得多的拉卜楞寺了。
拉卜楞寺藏語全稱為:“噶丹夏珠達爾吉扎西益蘇奇具瑯”,簡稱扎西奇寺。拉卜楞寺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思為活佛大師的府邸,,被世界譽為“世界藏學府”,與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扎什倫布寺以及塔爾寺并稱為格魯派(黃教)的六大寺院。拉卜楞寺寺主是第六世嘉木樣呼圖克圖,其他領導人包括八大堪布、四大賽赤。拉卜楞寺是甘南地區的政教中心,保留有全國最好的藏傳佛教教學體系。整個寺廟現存最古老也是唯一的第一世嘉木樣活佛時期所建的佛殿,是位于大經堂旁的下續部學院的佛殿。
拉卜楞寺景區是開放式的,沒有門票,游客可以隨意走動。只有大經堂需要40塊錢的門票,另有貢唐寶塔需要付費。
寺院坐北向南,占地總面積86.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40余萬平方米,主要殿宇90多座,包括六大學院、16處佛殿、18處昂欠(大活佛宮邸)、僧舍及講經壇、法苑、印經院、佛塔等,形成了一組具有藏族特色的宏偉建筑群,房屋不下萬間。
全寺所有梵宇,均以當地的石、木、土、茴麻為建筑材料,絕少使用金屬。
整體建筑下寬上窄,近似梯形,外石內木,有“外不見木,內不見石”之諺。各廟宇依其不同的功能和等級,分別涂以紅、黃、白等土質顏料,陽臺房檐掛有彩布帳簾,大中型建筑物頂部及墻壁四面置布銅質鎏金的法輪、陰陽獸、寶瓶、幡幢、金頂、雄獅。部分殿堂還融合和吸收漢人建筑成就,增蓋宮殿式屋頂,上覆鎏金銅瓦或綠色琉璃瓦。拉卜楞寺最外圍是世界上最長的轉經筒,周長有3公里還多,由2000多個大大小小的轉經筒組成,轉經筒大的有一人多高需2、3個人合圍才能保住,小的周長則只有1米左右。沿著長廊徒步,依次轉動這些轉經筒,需要1個多小時才能走玩一圈。
轉經筒又稱瑪尼經筒,藏傳佛教認為,持頌六字真言越多,越表對佛的虔誠,可得脫輪回之苦,是懺悔往事、消災避難、修積功德的最好方式,因此人們制作“嘛呢”經筒,把“六字大明咒”經卷裝于經筒內,用手搖轉,藏族人民把經文放在轉經筒里,每轉動一次就相當于念頌經文一次,表示反復念誦著成百倍千倍的“六字大明咒”。
轉經筒已經飽經風霜,斑駁粗糙,就像虔誠的藏民的面孔,專心而不容褻瀆。無論晴天下雨,日出日落,古老而神圣的轉經筒總會在藏民剛勁有力的右手的推動下,沿著順時針不停的轉下去,帶給他的信徒以平安與圓滿。
上至花白頭發的老婦,下至十來歲的年青喇嘛,在轉經筒面前永遠保持著敬畏與謙卑。
或許在這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之中,黑白兩色才更純潔與自然。沒有了其他色澤的干擾,世界回歸簡單與淳樸,攝人心魄的力量在不經意間產生。
多少年來,這轉經筒就在生死輪回中、在嗡嘛呢叭咪吽的六字真言中、在那些虔誠的信徒沾滿酥油的手的撥動下,一圈圈的轉動著,承載著佛祖與藏民之間的溝通。
拉卜楞寺廣場上,路燈也成為了轉經筒的模樣。
神秘莊嚴的藏傳佛教寺院,與頑強美好的格桑花,相映成趣。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拉卜楞寺——信仰摇篮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拜读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的感悟:243
- 下一篇: 持平常心——楼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