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很容易吗
佛教戒律建立在信仰層面,是自覺的行為,是以因果觀為基礎的。一旦犯戒,不僅和宗教信仰相違背,且必然受到相應的懲罰、招感相應果報。因此,信徒只要對信仰足夠虔誠,就絕不會有僥幸心理。所以戒律所起的作用是防患于未然。
作為一名佛教徒,我選擇三寶作為究竟的皈依處。在做出正確選擇后,如何才能發(fā)揮最大效能、讓自己不斷增上呢?佛陀的教誨——以戒為師,作為佛弟子,最起碼要在日常的生活中遵循五戒。我雖皈依受戒多年,進入三級修學也大半年了,但對五戒的記憶還是停留在簡單的15個字: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我覺得持戒并不是件很難的事,但對學員手冊中的《健康生活的五大信念》卻沒有重視,沒有把它上升到戒律的高度來看待,因為它寫得太通俗易懂了。所以每次班級共修念誦一遍,也沒有什么感觸,只是覺得在執(zhí)行儀軌而已。但如果仔細對照每一條的解釋,我真的都能做到嗎?
比如第四條不妄語,“認識到由說話心不在焉和沒有傾聽能力所造成的痛苦。我發(fā)誓修習愛語和傾聽,給他人帶來幸福和快樂,從而減輕他們的苦惱。”我說話時急于表達自己的觀點,經常打斷別人,不等別人說完自己的觀點就急不可耐開始講自己的看法。深究原因,其實是我慢心太重,覺得別人說的不對或沒有價值,想把自己高明的看法表達出來。所以沒有耐心認真傾聽別人說話。而且愛語的布施做得也很不夠,說話時更多還是自己想怎么說就怎么說,而不是考慮別人聽的時候有什么感受。
文中還說,“講能夠激發(fā)人的自信、給人帶來快樂和希望的話。”而我卻經常赤裸裸地指出別人的缺點和錯誤,自以為是地提建議想讓別人改正,完全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也沒有考慮過自己的話對別人是否有影響,是否會打擊別人的信心。根本原因還是我執(zhí),是內心希望別人能按我的標準來做事。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文中說“不要主動指出別人的問題,即便別人要求,也要看他是真的想知道,還是客氣而已。
即便真的想知道的話,對方現在的心力能否承受得了真相?最好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師兄自己看到問題,但這需要較強的輔導技巧和更大的慈悲心?!边€要有不執(zhí)著結果的心。因為問了就問了,對方能否聽懂,能否受益,就不是我們所能把握的事了。有時,我還是比較受不了這種等待效果的煎熬,所以會一直犯戒。這種方法確實很能對治我的問題。當我想指出別人的問題時,就要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想,人家能接受嗎?會不會因為我的話起煩惱?不能只圖自己心里舒服張嘴就指責別人。
通過這樣的對照檢討,我發(fā)現犯戒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對三寶的信還不夠深,因果觀還沒有真正地深入內心。所以才會經常犯一些看似小的過錯,而自己也完全沒有考慮后果,沒有畏懼心和慚愧心?;蛘哂袝r就抱有僥幸心理,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我似乎越來越能體會到以戒為師的妙處了,越來越能體會佛陀的苦心了。可以說,以戒為師是修學佛法必須要遵守的前提,我只有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在學佛修行上才不會打折扣。
總結
- 上一篇: 摘下砝码让生命恢复弹性
- 下一篇: 慧广法师:怎样在众多的压力中超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