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坐禅图是谁画的呢?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达摩坐禅图是谁画的呢?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宣化上人在一次開示中說過,那九年里,達摩祖師在吃飯的時候吃飯,需要喝水的時候喝水,然后繼續面壁打坐。不是那么神神叨叨的。。。
歷史流傳 歷史上還流傳下來不少關于達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戶曉、為人樂道的有:一葦渡江、面壁九年,斷臂立雪,只履西歸等,這些美麗動人的故事,都表達了后人對達摩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達摩東來 有一天,達摩向他的師傅求教說:“我得到佛法以后,應到何地傳化?”般若多羅說:“你應該去震旦(即中國)”。又說:“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業,不能領悟佛理”。 達摩遵照師父的囑咐,準備好行李,駕起一葉扁舟,乘風破浪,飄洋過海,用了三年時間,歷盡艱難曲折,來到了中國。達摩到中國以后,廣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稟報金陵,梁武帝蕭衍立即派使臣把達摩接到京都,為其接風洗塵,賓客相待。 初見梁武 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主張自我解脫。他很自負地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達摩是禪宗大乘派,主張面壁靜坐,普渡眾生。由于他們的主張不同,每談論起佛事,二人總是不投機。 ’武帝不能理解,這時達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動的地方,于是便告辭蕭衍,渡江北上入魏。 記載這個傳說的最古文獻是敦煌出土的佚名《歷代法寶記》(774年間撰)和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二之上。后來禪宗著名的《碧巖錄》把它作為第一則‘頌古’流傳。以后,它便成為禪門眾所周知的公案了。 神光講法 中國有個高僧,名叫神光,是河南省滎陽縣人。當時神光在南京雨花臺講經說法,當地群眾稱:“神光講經,委婉動聽,地生金蓮,頑石點頭”。圍觀聽講的人是里三層,外三層,水泄不通,達摩離開梁武帝北上,路過雨花臺,見到神光在那里講經說法,他就順便擠在人群中,側耳傾聽。達摩聽講,聽到有些地方點點頭,聽到有些地方搖搖頭。點頭表示贊同神光講的觀點,搖頭表示對神光講的觀點不贊同。神光在講解中,發現達摩搖頭,認為這是對自己的最大不尊,便問達摩:“你為什么搖頭?”對佛學的認識二人因有分歧意見,達摩便主動讓步,離開雨花臺渡江北上去了。 一葦渡江 達摩離神光去后,聽講的群眾有人對神光說:“剛才那個人你知道他是誰?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達摩,精通佛法,學識淵博。”神光聽了以后,感到慚愧之極,師父到了跟前,剛才自己太沒禮貌了。于是他就趕快追達摩,賠禮道歉。達摩在前邊走,神光在后面緊追,一直追到長江岸。達摩急著過江,停立江岸,只見水域茫茫即沒有橋,也沒有船,連個人影也不見。這怎么過江呢?達摩十分焦慮。誰知“天無絕人之路”。正在這無可奈何之際,達摩突然發現岸邊不遠的地方坐著一個老太太,身邊放了一捆葦草,看樣子好像也是在等船過江。達摩暗自盤算:這位若大的年紀,為何孤苦伶仃,無人護送照料?也罷!只好向她老人家求助了。于是他邁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禮,說道:“老菩薩,我要過江,怎奈無船,請您老人家化棵蘆葦給我,以便代步。” 老人抬起頭來,仔細地端詳達摩。見他兩只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滿臉絡腮胡子,卷曲盤旋,身材魁梧,舉止坦然,形象端壯,儀表非凡。老人暗自點頭稱許,隨順手抽出一根蘆葦與達摩。達摩雙手接過蘆葦,向老人告謝而去,及至江邊,他把蘆葦放在江面上,只見一朵蘆葦花,昂首高揚,五片蘆葉,平展伸開,達摩雙腳踏于蘆葦之上,飄飄然渡過了長江。 神光不顧疲勞,尾追達摩,及到江邊,看到達摩一葦渡江,就氣急敗壞地跑到老人面前不問青紅皂白,抱起老人身邊一捆蘆葦,撲通一聽,扔到水中,雙腳跳上蘆葦捆子,匆忙過江。誰知說也奇怪,這捆蘆葦不但不向前行進,反而很快沉入水中。神光見勢不妙,急忙涉水而出,險些溺入水中。神光帶著渾身泥水,沖向老人,輕聽責問:“你給他一根蘆葦就渡過江,我拿你一捆蘆葦為什么還過不去呢?” 老人不慌不忙從容不迫地答道:“他是化我的蘆葦,助人有份;你是搶我的蘆葦,物各有緣,無緣無故,豈能相助?”老人說罷,轉瞬間悠然不見,浩瀚的江面上空無一人。這時神光自知有失,慚嘆不已,呼天不靈,呼地不應,悲凄非常,懊悔而歸。 一葦渡江的另一種說法 關于一葦渡江還有一種說法是達摩和梁武帝對話后,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達摩離去的消息后,馬上派人騎騾追趕。追到幕府山中段時,兩邊山峰突然閉合,一行人被夾在兩峰之間。達摩正走到江邊,看見有人趕來,就在江邊折了一根蘆葦投入江中,化作一葉扁舟,飄然過江。至今,人們仍把幕府山的這座山峰叫做夾騾峰,把山北麓達摩休息過的山洞稱為達摩洞。今日長蘆禪寺內的一葦堂,就是為紀念達摩渡江后參拜長蘆寺而建的。達摩“一葦渡江”后,在江北長蘆寺停留,后又至定山如禪院駐錫,面壁修行。定山寺至今留有“達摩巖”、“宴坐石”、達摩畫像碑等遺跡。其中,達摩畫像碑為國內最早的達摩造像碑,比嵩山少林寺的祖師碑要早120多年。定山寺成為禪宗重要叢林,被譽為“達摩第一道場”。 少林禪緣 達摩過江以后,手持禪仗,信步而行,見山朝拜,遇寺坐禪,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達了嵩山少林寺。達摩看到這里群山環抱,森林茂密,山色秀麗,環境清幽,佛業興旺,談吐吻洽。心想,這真是一塊難得的佛門凈土。于是,他就把少林寺作為他落跡傳教的道場。廣集僧徒,首傳禪宗。自此以后,達摩便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祖庭。現在少林寺碑廊里還有達摩一葦渡江圖像碑。 古人有詩贊日: 路行跨水復逢著,獨自凄凄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 達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在那里獨自修習禪定,時人稱他為壁觀婆羅門。有道育、 達摩畫像 慧可二沙門禮見達摩,并親近和供養四、五年。達摩感覺他們真誠,傳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經》授與慧可說︰‘我看中國人的根器于此經最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離世間。 隨著禪宗在中國的發展,達摩逐漸成為傳說式的人物。首先是傳說達摩到金陵(今南京)時和梁武帝的問答。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負地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達摩即渡江入魏。記載這個傳說的最古文獻是敦煌出土的佚名《歷代法寶記》(774年間撰)和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二之上。后來禪宗著名的《碧巖錄》把它作為第一則‘頌古’。 其它傳說 遇毒而逝 達摩晚年的事跡,各傳都未明確記載。后人傳說他遇毒而逝,葬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陽縣),但又傳魏使宋云自西域回國時遇達摩于嵚嶺。達摩手攜只履翩翩獨逝。所以又有‘只履西歸’的傳說。 達摩到中國,正是當時的北魏時期。有一名國師菩提流支,很嫉妒達摩,多次加害都沒有成功。他叫人在達摩的飯菜里下毒,達摩知道有毒,照吃不誤。吃完后就從口中吐出一條毒蛇來。直到有一天,達摩祖師已經確立慧可為佛法的繼承人,他才決定圓寂。 只履西歸 就在菩提流支第七次下毒害達摩,達摩才被毒死。他的弟子們將他用棺木安葬了。 也就在這一天,北魏的一個去西域的使臣宋云,走到蔥嶺一帶,遇到達摩祖師,還與他問話:“大師,您將法傳給誰了?” 達摩祖師說:“你以后會知道的。我要回印度去了。”又脫下自己的一只鞋給宋云說:“你快點回去吧,你們的國王今天會死去。” 宋云回來后談起此事,不相信達摩已死。于是眾人打開棺木一看,里面只有一只鞋子。有人說,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的時候已經有一百五十歲。 葬身之處 空相寺 空相寺 是佛教初祖達摩大師弘漢葬身之處,近年來常有中外僧人接踵來此尋根問祖。古老的空相寺過去是佛門圣地,現在依然是燦爛的文化圣地。 據清朝和民國的《陜州志》記載,佛教于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傳入陜州時,就修建了空廂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與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同一時期的佛門圣地。 空相寺是禪宗初祖菩提達摩的葬地,它以達摩舍身求法、開創佛教禪宗而聞名天下。據史籍記載,達摩初祖在少林寺傳法慧可之后,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傳法5年,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二月圓寂,終年一百五十歲。眾僧徒悲痛之極,依佛禮將初祖大師葬于定林寺內,并修建了達摩靈塔和達摩殿。梁武帝蕭衍親自撰寫了“南朝菩提達摩大師頌并序”的碑文,以示對達摩大師創立禪宗的紀念。后來東魏使臣于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經返回途中,遇見達摩大師杖挑只履西歸,立即報于皇帝。皇帝聞之,命人挖開達摩墓葬,只見只履空棺,方知大師已脫化成佛,遂將定林寺更名為“空相寺”。 廣州圣跡 廣州市上下九古為珠江碼頭,現為繁華步行商業街。其中華林正街內有一小塊“達摩祖師西來登岸處”石碑,并建有千年古剎“華林寺”(初名“西來庵”),相傳為達摩所建。寺內的石塔中藏有21顆釋迦佛的真身舍利。 光孝寺內有達摩“洗缽泉”,俗稱“達摩井”。 南京勝跡 南京雨花臺的高座寺,相傳為達摩祖師在此聽主持神光講法,搖頭不以為然,神光詫異,后追隨至少室山,雪中斷臂求法,終成禪宗二祖慧可。 南京長江邊上的幕府山下有達摩洞,相傳既達摩從此處“一葦渡江”處; 江北六合的長蘆鎮有“長蘆寺”遺址,為紀念達摩祖師一葦渡江所建,歷朝歷代屢廢屢建,現正異地復建中; 江北浦口有定山寺遺址,為達摩一葦渡江后的第一個駐錫的寺院,有“達摩巖”等遺跡,作為禪宗祖庭比少林寺還要早。該寺現正在重建中。
相傳:達摩在嵩山五乳峰中峰石洞里,整日面對石壁,盤膝靜坐。不說法,不持律,默然終日面壁,雙眼閉目,五心朝天,在“明心見性”上下工夫,在思想深處“苦心練魔”。入定后,洞內靜若無人,飛鳥竟要在達摩的肩膀上筑起巢穴來。什么叫做“入定”呢? “入定”是指坐禪到一定程度,思想高度集中,排除了一切惡念、邪念、難念,外界的一切,對他都沒有干擾,這是形容高僧修禪的高度造詣。‘‘開定’’后,他就站起身來,活動一下四肢,鍛煉一下身體,待倦怠恢復后繼續坐禪。那時達摩的生活內容是:‘‘上班坐禪,困倦打拳,饑餓吃飯”。就這樣,入定,開定,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整整面壁了l0年(或9年),后來成為佛教史上的美談。
鏢局在清代發展十分迅速,幾乎遍布全國。像山西平遙、祁縣、文水的同興公、太汾、昌隆三大鏢局;北京鏢行集中,像前門外的永興、正興、天興鏢局,西河沿的東光裕,在崇文區西半壁街的源順鏢局等。平遙的鏢局號稱華北第一鏢局,北京的源順鏢局,創始人王正誼,世稱“大刀王五”,是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鏢行信奉的祖師,同鏢頭的武術淵源緊密相聯系。兩者既聯系又有區別。如武師有的以達摩、關公、華光為祖師;標行有的以伏犧、達摩、岳飛為祖師。共同的就有達摩。少林一派,都以達摩為祖師。傳達摩一葦渡江,北上少林寺,見眾僧坐禪萎靡不振,教他們武功以強身。為此,達摩也就成了鏢行的一派祖師。少林向有“北腿南拳”之說,南少林洪拳五祖也是鏢行的祖師之一。
公元527年,釋迦牟尼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達摩漂洋過海到中國,途經廣州、南京,然后北渡長江來到少林寺。 有關達摩的傳說故事很多,其中流傳最為廣泛的是“一葦渡江”、“九年面壁”、“立雪斷臂”、“只履西歸”。 九年面壁: 五乳峰中峰的上部,離峰頂不遠,有一個天然石洞,這個石洞高寬不過三米,長度約有兩丈。方方的洞門,向陽敞開,冬暖夏涼,空氣清爽。洞前有一塊小草坪,周圍濃蔭蔽日,不見天空。真是:“此地無盛夏,空山聽鳥鳴。”達摩來到少林寺后,就把這個天然石洞做為自己修性坐禪的地方。達摩在這個石洞中,整日面對石壁,盤膝靜坐,不說法,不持律,默然終日面朝壁,雙眼緊閉,五心朝天,在“明心見性”上下工夫,在思想深處“苦心練魔”洞內靜若無人,萬籟俱寂,入定后,連飛鳥都不知道這里有人,竟在達摩肩膀上筑起了巢穴來了。(什么叫做入定呢?“入定”就是指坐禪坐到一定程度,思想高度集中,排除一切惡念,難念,外界的一切,對他沒有干擾,這是形容高僧修禪的高度造詣),“開定”后,他就站起身來,活動一下四肢,鍛煉一下身體,待疲倦恢復后仍繼續坐禪,那時達摩的規律是”上班坐禪,困倦打禪,饑餓吃飯。“這樣,入定、開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公元527年 到536年,整整面壁了九年(或十年),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達摩面壁的傳說。 達摩在石洞里面壁九年,當他離開石洞的時候,他坐禪面對的那塊石頭上,竟然留下了一個達摩面壁的形象,衣裳褶紋,隱約可見,宛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畫。人們把這塊石頭稱為達摩面壁影石,把這個天然石洞稱之為達摩面壁洞,直至今日,遺址猶存。 達摩在少林寺修行多年,并于北魏天平三年傳法于慧可,從此禪學在少林寺落跡流傳。 達摩到中國弘法大乘佛教之時,正值南北朝的分裂時代,社會治安極差,民心凋敝,原有的佛教教理偏重于追求個人名利,趨附權貴,造成世風日下,道德觀念也俞來俞難以發揮制衡作用。達摩行醫濟世,遍施愛心,在下層百姓中廣結善緣,引起共鳴。他救助了面臨被焚噩運的麻風女小嬋,在日久相處中小嬋對達摩由感激而生愛情,給修心性的達摩帶來不小的歷練。 北魏國師流支三藏巧于言辭,善于為高官大戶說經乞福,他以說法傳揚自己,一時名聲頗盛,因而對達摩的聲譽鵲起心懷嫉恨,遂進讒言于梁朝君主梁武帝,使梁武帝對達摩這個樂于廝混民間,不先至皇宮拜見的和尚產生很大誤解。又知之達摩為求救助病勢沉重的小嬋差點誤了梁武帝的召見,聽信身邊伴衲臣之言的梁武帝未能接受達摩“大愛的道理”。達摩帶來的全新禪理激怒了抱殘守缺的大臣,他們伺機以詭計加害達摩。遂將達摩困于一地牢之中,以火焚之,達摩臨危若定,突圍至長江。面對滔滔江水和兇猛的追兵,以一束葦草為舟飄然渡過彼岸,眾人大驚疑為神仙。 達摩一路來到北魏,繼續尋找師傅指引的可以弘揚大道的地方,流支三藏發現嵩山少林寺頗似達摩所說的地方,為阻止達摩修行。火燒少林。是夜突降罕見的大雨,少林寺因而無恙。達摩看到寺前的兩株桂樹頓明白他已經找到修行弘法的所在。在少林寺的修行依然歷經磨折,達摩教練眾人武功以求強身健體。練武之事竟驚動太子,太子希望與達摩精研禪理,流支三藏怕危及自己的國師之位,又起害達摩之心。他令人教唆小嬋初諳男女之事,用以誘惑達摩,幸而達摩靈智不泯,決心到山洞中面壁,斬斷情孽。 達摩面壁九年,對禪學佛理和武功都有了更深的徹悟,而流支三藏對他的五次陷害反成就了大師的功德。達摩把自己的所悟所得耐心地傳給大弟子小四。少林寺住持慧光感于達摩的功力,主動讓出寶座給達摩。達摩主持少林寺,開始了中國禪宗的興起。達摩經多方考驗,收神光為徒,改名慧可,即禪宗二祖。 達摩覺得已完成了在中土弘法的大業,想返回久別的故國,他知道百姓和弟子們不舍他離去,就乘機假做中毒不治,溘然化滅。滅渡二年后,有人見到只穿著一只芒鞋的達摩……再查看棺中果然無尸。達摩祖師只履西歸的佳話傳遍天下,流支三藏竟震驚得跌落山谷而死。
“達摩西來一字無”出自《禪宗七祖談禪》。全詩為“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若要紙上尋佛法,筆尖蘸干洞庭湖。”這是一首廣為傳頌的佛門偈頌,極言返觀內照,觀心自在,即心即佛的般若風光,說的是佛性就在我們心頭,不假外求,而且佛法不是光用來紙上談兵的,是完全可以用來實踐、應世的。禪宗簡介:禪宗又名佛心宗。教外別傳。禪宗不是漢傳佛教,又不離漢傳佛教,是中國化后的佛教——即禪宗 。《六祖壇經》《五燈會元》等是禪宗的佛經。 《百丈清規》是禪宗的律。百丈禪師認為《瑜伽菩薩戒》和《瓔珞菩薩戒本》雖屬大乘,卻是佛陀根據印度情況而制定的戒律,不便生搬硬套。他根據風情、地理、人士風俗等,博采大小乘戒律中適合中國國情的合理部份,制定出一部新的管理制度,這就是《百丈清規》。惠能傳承的禪宗,讓中國人知道佛教不從外來,如眾生的佛性本具。得佛心者知佛不從外得,信佛教不從外來。印度達摩西來傳的就是這個心印。惠能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創頓悟成佛之學,一方面使繁瑣的佛教簡易化,一方面也使從印度傳入的佛教中國化。因此,他被視為禪宗的真正傳承人。禪宗是中國佛教宗派之一。主張頓悟法要“見性成佛”自初祖達摩祖師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為主旨,亦稱佛心宗。傳說創始人為菩提達摩,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時稱“南能北秀”。北宗神秀是以“坐禪觀定法“為依歸,漸進禪法,漸修菩提。所以稱之為“漸悟”。南宗惠能大師是以“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依歸。不拘泥”坐禪“”觀定"與否即成佛道!所以稱之為“頓悟”。時北宗神秀大師所傳“坐禪”(坐禪入定法門)即是次第法門。由北宗神秀法門在北方盛行,所以在《六祖壇經》曾記錄“京城大德云:不經坐禪修定而得解脫者,未曾有也。”而南宗慧能大師最忌諱學佛法者執著于類似”坐禪觀定“的有為法《六祖壇經》中亦記錄云:“只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亦曾言”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南宗慧能大師所傳為佛之心印,不拘泥萬法而領悟得道,由是不論次第,直了成佛。(出自六祖壇經自序品,頓漸品)相傳中國禪宗為菩提達摩祖師所創,宗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時人有傳,達摩面壁九年為坐禪修定,所以得道,實則在任何一部傳記或者歷史中均無此事記載。只記錄”面壁九年”這四字而已。而其禪宗宗趣,常以問答形式導引人悟道。
                        
                        
                        歷史流傳 歷史上還流傳下來不少關于達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戶曉、為人樂道的有:一葦渡江、面壁九年,斷臂立雪,只履西歸等,這些美麗動人的故事,都表達了后人對達摩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達摩東來 有一天,達摩向他的師傅求教說:“我得到佛法以后,應到何地傳化?”般若多羅說:“你應該去震旦(即中國)”。又說:“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業,不能領悟佛理”。 達摩遵照師父的囑咐,準備好行李,駕起一葉扁舟,乘風破浪,飄洋過海,用了三年時間,歷盡艱難曲折,來到了中國。達摩到中國以后,廣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稟報金陵,梁武帝蕭衍立即派使臣把達摩接到京都,為其接風洗塵,賓客相待。 初見梁武 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主張自我解脫。他很自負地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達摩是禪宗大乘派,主張面壁靜坐,普渡眾生。由于他們的主張不同,每談論起佛事,二人總是不投機。 ’武帝不能理解,這時達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動的地方,于是便告辭蕭衍,渡江北上入魏。 記載這個傳說的最古文獻是敦煌出土的佚名《歷代法寶記》(774年間撰)和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二之上。后來禪宗著名的《碧巖錄》把它作為第一則‘頌古’流傳。以后,它便成為禪門眾所周知的公案了。 神光講法 中國有個高僧,名叫神光,是河南省滎陽縣人。當時神光在南京雨花臺講經說法,當地群眾稱:“神光講經,委婉動聽,地生金蓮,頑石點頭”。圍觀聽講的人是里三層,外三層,水泄不通,達摩離開梁武帝北上,路過雨花臺,見到神光在那里講經說法,他就順便擠在人群中,側耳傾聽。達摩聽講,聽到有些地方點點頭,聽到有些地方搖搖頭。點頭表示贊同神光講的觀點,搖頭表示對神光講的觀點不贊同。神光在講解中,發現達摩搖頭,認為這是對自己的最大不尊,便問達摩:“你為什么搖頭?”對佛學的認識二人因有分歧意見,達摩便主動讓步,離開雨花臺渡江北上去了。 一葦渡江 達摩離神光去后,聽講的群眾有人對神光說:“剛才那個人你知道他是誰?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達摩,精通佛法,學識淵博。”神光聽了以后,感到慚愧之極,師父到了跟前,剛才自己太沒禮貌了。于是他就趕快追達摩,賠禮道歉。達摩在前邊走,神光在后面緊追,一直追到長江岸。達摩急著過江,停立江岸,只見水域茫茫即沒有橋,也沒有船,連個人影也不見。這怎么過江呢?達摩十分焦慮。誰知“天無絕人之路”。正在這無可奈何之際,達摩突然發現岸邊不遠的地方坐著一個老太太,身邊放了一捆葦草,看樣子好像也是在等船過江。達摩暗自盤算:這位若大的年紀,為何孤苦伶仃,無人護送照料?也罷!只好向她老人家求助了。于是他邁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禮,說道:“老菩薩,我要過江,怎奈無船,請您老人家化棵蘆葦給我,以便代步。” 老人抬起頭來,仔細地端詳達摩。見他兩只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滿臉絡腮胡子,卷曲盤旋,身材魁梧,舉止坦然,形象端壯,儀表非凡。老人暗自點頭稱許,隨順手抽出一根蘆葦與達摩。達摩雙手接過蘆葦,向老人告謝而去,及至江邊,他把蘆葦放在江面上,只見一朵蘆葦花,昂首高揚,五片蘆葉,平展伸開,達摩雙腳踏于蘆葦之上,飄飄然渡過了長江。 神光不顧疲勞,尾追達摩,及到江邊,看到達摩一葦渡江,就氣急敗壞地跑到老人面前不問青紅皂白,抱起老人身邊一捆蘆葦,撲通一聽,扔到水中,雙腳跳上蘆葦捆子,匆忙過江。誰知說也奇怪,這捆蘆葦不但不向前行進,反而很快沉入水中。神光見勢不妙,急忙涉水而出,險些溺入水中。神光帶著渾身泥水,沖向老人,輕聽責問:“你給他一根蘆葦就渡過江,我拿你一捆蘆葦為什么還過不去呢?” 老人不慌不忙從容不迫地答道:“他是化我的蘆葦,助人有份;你是搶我的蘆葦,物各有緣,無緣無故,豈能相助?”老人說罷,轉瞬間悠然不見,浩瀚的江面上空無一人。這時神光自知有失,慚嘆不已,呼天不靈,呼地不應,悲凄非常,懊悔而歸。 一葦渡江的另一種說法 關于一葦渡江還有一種說法是達摩和梁武帝對話后,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達摩離去的消息后,馬上派人騎騾追趕。追到幕府山中段時,兩邊山峰突然閉合,一行人被夾在兩峰之間。達摩正走到江邊,看見有人趕來,就在江邊折了一根蘆葦投入江中,化作一葉扁舟,飄然過江。至今,人們仍把幕府山的這座山峰叫做夾騾峰,把山北麓達摩休息過的山洞稱為達摩洞。今日長蘆禪寺內的一葦堂,就是為紀念達摩渡江后參拜長蘆寺而建的。達摩“一葦渡江”后,在江北長蘆寺停留,后又至定山如禪院駐錫,面壁修行。定山寺至今留有“達摩巖”、“宴坐石”、達摩畫像碑等遺跡。其中,達摩畫像碑為國內最早的達摩造像碑,比嵩山少林寺的祖師碑要早120多年。定山寺成為禪宗重要叢林,被譽為“達摩第一道場”。 少林禪緣 達摩過江以后,手持禪仗,信步而行,見山朝拜,遇寺坐禪,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達了嵩山少林寺。達摩看到這里群山環抱,森林茂密,山色秀麗,環境清幽,佛業興旺,談吐吻洽。心想,這真是一塊難得的佛門凈土。于是,他就把少林寺作為他落跡傳教的道場。廣集僧徒,首傳禪宗。自此以后,達摩便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祖庭。現在少林寺碑廊里還有達摩一葦渡江圖像碑。 古人有詩贊日: 路行跨水復逢著,獨自凄凄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 達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在那里獨自修習禪定,時人稱他為壁觀婆羅門。有道育、 達摩畫像 慧可二沙門禮見達摩,并親近和供養四、五年。達摩感覺他們真誠,傳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經》授與慧可說︰‘我看中國人的根器于此經最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離世間。 隨著禪宗在中國的發展,達摩逐漸成為傳說式的人物。首先是傳說達摩到金陵(今南京)時和梁武帝的問答。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負地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達摩即渡江入魏。記載這個傳說的最古文獻是敦煌出土的佚名《歷代法寶記》(774年間撰)和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二之上。后來禪宗著名的《碧巖錄》把它作為第一則‘頌古’。 其它傳說 遇毒而逝 達摩晚年的事跡,各傳都未明確記載。后人傳說他遇毒而逝,葬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陽縣),但又傳魏使宋云自西域回國時遇達摩于嵚嶺。達摩手攜只履翩翩獨逝。所以又有‘只履西歸’的傳說。 達摩到中國,正是當時的北魏時期。有一名國師菩提流支,很嫉妒達摩,多次加害都沒有成功。他叫人在達摩的飯菜里下毒,達摩知道有毒,照吃不誤。吃完后就從口中吐出一條毒蛇來。直到有一天,達摩祖師已經確立慧可為佛法的繼承人,他才決定圓寂。 只履西歸 就在菩提流支第七次下毒害達摩,達摩才被毒死。他的弟子們將他用棺木安葬了。 也就在這一天,北魏的一個去西域的使臣宋云,走到蔥嶺一帶,遇到達摩祖師,還與他問話:“大師,您將法傳給誰了?” 達摩祖師說:“你以后會知道的。我要回印度去了。”又脫下自己的一只鞋給宋云說:“你快點回去吧,你們的國王今天會死去。” 宋云回來后談起此事,不相信達摩已死。于是眾人打開棺木一看,里面只有一只鞋子。有人說,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的時候已經有一百五十歲。 葬身之處 空相寺 空相寺 是佛教初祖達摩大師弘漢葬身之處,近年來常有中外僧人接踵來此尋根問祖。古老的空相寺過去是佛門圣地,現在依然是燦爛的文化圣地。 據清朝和民國的《陜州志》記載,佛教于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傳入陜州時,就修建了空廂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與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同一時期的佛門圣地。 空相寺是禪宗初祖菩提達摩的葬地,它以達摩舍身求法、開創佛教禪宗而聞名天下。據史籍記載,達摩初祖在少林寺傳法慧可之后,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傳法5年,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二月圓寂,終年一百五十歲。眾僧徒悲痛之極,依佛禮將初祖大師葬于定林寺內,并修建了達摩靈塔和達摩殿。梁武帝蕭衍親自撰寫了“南朝菩提達摩大師頌并序”的碑文,以示對達摩大師創立禪宗的紀念。后來東魏使臣于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經返回途中,遇見達摩大師杖挑只履西歸,立即報于皇帝。皇帝聞之,命人挖開達摩墓葬,只見只履空棺,方知大師已脫化成佛,遂將定林寺更名為“空相寺”。 廣州圣跡 廣州市上下九古為珠江碼頭,現為繁華步行商業街。其中華林正街內有一小塊“達摩祖師西來登岸處”石碑,并建有千年古剎“華林寺”(初名“西來庵”),相傳為達摩所建。寺內的石塔中藏有21顆釋迦佛的真身舍利。 光孝寺內有達摩“洗缽泉”,俗稱“達摩井”。 南京勝跡 南京雨花臺的高座寺,相傳為達摩祖師在此聽主持神光講法,搖頭不以為然,神光詫異,后追隨至少室山,雪中斷臂求法,終成禪宗二祖慧可。 南京長江邊上的幕府山下有達摩洞,相傳既達摩從此處“一葦渡江”處; 江北六合的長蘆鎮有“長蘆寺”遺址,為紀念達摩祖師一葦渡江所建,歷朝歷代屢廢屢建,現正異地復建中; 江北浦口有定山寺遺址,為達摩一葦渡江后的第一個駐錫的寺院,有“達摩巖”等遺跡,作為禪宗祖庭比少林寺還要早。該寺現正在重建中。
相傳:達摩在嵩山五乳峰中峰石洞里,整日面對石壁,盤膝靜坐。不說法,不持律,默然終日面壁,雙眼閉目,五心朝天,在“明心見性”上下工夫,在思想深處“苦心練魔”。入定后,洞內靜若無人,飛鳥竟要在達摩的肩膀上筑起巢穴來。什么叫做“入定”呢? “入定”是指坐禪到一定程度,思想高度集中,排除了一切惡念、邪念、難念,外界的一切,對他都沒有干擾,這是形容高僧修禪的高度造詣。‘‘開定’’后,他就站起身來,活動一下四肢,鍛煉一下身體,待倦怠恢復后繼續坐禪。那時達摩的生活內容是:‘‘上班坐禪,困倦打拳,饑餓吃飯”。就這樣,入定,開定,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整整面壁了l0年(或9年),后來成為佛教史上的美談。
鏢局在清代發展十分迅速,幾乎遍布全國。像山西平遙、祁縣、文水的同興公、太汾、昌隆三大鏢局;北京鏢行集中,像前門外的永興、正興、天興鏢局,西河沿的東光裕,在崇文區西半壁街的源順鏢局等。平遙的鏢局號稱華北第一鏢局,北京的源順鏢局,創始人王正誼,世稱“大刀王五”,是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鏢行信奉的祖師,同鏢頭的武術淵源緊密相聯系。兩者既聯系又有區別。如武師有的以達摩、關公、華光為祖師;標行有的以伏犧、達摩、岳飛為祖師。共同的就有達摩。少林一派,都以達摩為祖師。傳達摩一葦渡江,北上少林寺,見眾僧坐禪萎靡不振,教他們武功以強身。為此,達摩也就成了鏢行的一派祖師。少林向有“北腿南拳”之說,南少林洪拳五祖也是鏢行的祖師之一。
公元527年,釋迦牟尼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達摩漂洋過海到中國,途經廣州、南京,然后北渡長江來到少林寺。 有關達摩的傳說故事很多,其中流傳最為廣泛的是“一葦渡江”、“九年面壁”、“立雪斷臂”、“只履西歸”。 九年面壁: 五乳峰中峰的上部,離峰頂不遠,有一個天然石洞,這個石洞高寬不過三米,長度約有兩丈。方方的洞門,向陽敞開,冬暖夏涼,空氣清爽。洞前有一塊小草坪,周圍濃蔭蔽日,不見天空。真是:“此地無盛夏,空山聽鳥鳴。”達摩來到少林寺后,就把這個天然石洞做為自己修性坐禪的地方。達摩在這個石洞中,整日面對石壁,盤膝靜坐,不說法,不持律,默然終日面朝壁,雙眼緊閉,五心朝天,在“明心見性”上下工夫,在思想深處“苦心練魔”洞內靜若無人,萬籟俱寂,入定后,連飛鳥都不知道這里有人,竟在達摩肩膀上筑起了巢穴來了。(什么叫做入定呢?“入定”就是指坐禪坐到一定程度,思想高度集中,排除一切惡念,難念,外界的一切,對他沒有干擾,這是形容高僧修禪的高度造詣),“開定”后,他就站起身來,活動一下四肢,鍛煉一下身體,待疲倦恢復后仍繼續坐禪,那時達摩的規律是”上班坐禪,困倦打禪,饑餓吃飯。“這樣,入定、開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公元527年 到536年,整整面壁了九年(或十年),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達摩面壁的傳說。 達摩在石洞里面壁九年,當他離開石洞的時候,他坐禪面對的那塊石頭上,竟然留下了一個達摩面壁的形象,衣裳褶紋,隱約可見,宛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畫。人們把這塊石頭稱為達摩面壁影石,把這個天然石洞稱之為達摩面壁洞,直至今日,遺址猶存。 達摩在少林寺修行多年,并于北魏天平三年傳法于慧可,從此禪學在少林寺落跡流傳。 達摩到中國弘法大乘佛教之時,正值南北朝的分裂時代,社會治安極差,民心凋敝,原有的佛教教理偏重于追求個人名利,趨附權貴,造成世風日下,道德觀念也俞來俞難以發揮制衡作用。達摩行醫濟世,遍施愛心,在下層百姓中廣結善緣,引起共鳴。他救助了面臨被焚噩運的麻風女小嬋,在日久相處中小嬋對達摩由感激而生愛情,給修心性的達摩帶來不小的歷練。 北魏國師流支三藏巧于言辭,善于為高官大戶說經乞福,他以說法傳揚自己,一時名聲頗盛,因而對達摩的聲譽鵲起心懷嫉恨,遂進讒言于梁朝君主梁武帝,使梁武帝對達摩這個樂于廝混民間,不先至皇宮拜見的和尚產生很大誤解。又知之達摩為求救助病勢沉重的小嬋差點誤了梁武帝的召見,聽信身邊伴衲臣之言的梁武帝未能接受達摩“大愛的道理”。達摩帶來的全新禪理激怒了抱殘守缺的大臣,他們伺機以詭計加害達摩。遂將達摩困于一地牢之中,以火焚之,達摩臨危若定,突圍至長江。面對滔滔江水和兇猛的追兵,以一束葦草為舟飄然渡過彼岸,眾人大驚疑為神仙。 達摩一路來到北魏,繼續尋找師傅指引的可以弘揚大道的地方,流支三藏發現嵩山少林寺頗似達摩所說的地方,為阻止達摩修行。火燒少林。是夜突降罕見的大雨,少林寺因而無恙。達摩看到寺前的兩株桂樹頓明白他已經找到修行弘法的所在。在少林寺的修行依然歷經磨折,達摩教練眾人武功以求強身健體。練武之事竟驚動太子,太子希望與達摩精研禪理,流支三藏怕危及自己的國師之位,又起害達摩之心。他令人教唆小嬋初諳男女之事,用以誘惑達摩,幸而達摩靈智不泯,決心到山洞中面壁,斬斷情孽。 達摩面壁九年,對禪學佛理和武功都有了更深的徹悟,而流支三藏對他的五次陷害反成就了大師的功德。達摩把自己的所悟所得耐心地傳給大弟子小四。少林寺住持慧光感于達摩的功力,主動讓出寶座給達摩。達摩主持少林寺,開始了中國禪宗的興起。達摩經多方考驗,收神光為徒,改名慧可,即禪宗二祖。 達摩覺得已完成了在中土弘法的大業,想返回久別的故國,他知道百姓和弟子們不舍他離去,就乘機假做中毒不治,溘然化滅。滅渡二年后,有人見到只穿著一只芒鞋的達摩……再查看棺中果然無尸。達摩祖師只履西歸的佳話傳遍天下,流支三藏竟震驚得跌落山谷而死。
“達摩西來一字無”出自《禪宗七祖談禪》。全詩為“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若要紙上尋佛法,筆尖蘸干洞庭湖。”這是一首廣為傳頌的佛門偈頌,極言返觀內照,觀心自在,即心即佛的般若風光,說的是佛性就在我們心頭,不假外求,而且佛法不是光用來紙上談兵的,是完全可以用來實踐、應世的。禪宗簡介:禪宗又名佛心宗。教外別傳。禪宗不是漢傳佛教,又不離漢傳佛教,是中國化后的佛教——即禪宗 。《六祖壇經》《五燈會元》等是禪宗的佛經。 《百丈清規》是禪宗的律。百丈禪師認為《瑜伽菩薩戒》和《瓔珞菩薩戒本》雖屬大乘,卻是佛陀根據印度情況而制定的戒律,不便生搬硬套。他根據風情、地理、人士風俗等,博采大小乘戒律中適合中國國情的合理部份,制定出一部新的管理制度,這就是《百丈清規》。惠能傳承的禪宗,讓中國人知道佛教不從外來,如眾生的佛性本具。得佛心者知佛不從外得,信佛教不從外來。印度達摩西來傳的就是這個心印。惠能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創頓悟成佛之學,一方面使繁瑣的佛教簡易化,一方面也使從印度傳入的佛教中國化。因此,他被視為禪宗的真正傳承人。禪宗是中國佛教宗派之一。主張頓悟法要“見性成佛”自初祖達摩祖師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為主旨,亦稱佛心宗。傳說創始人為菩提達摩,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時稱“南能北秀”。北宗神秀是以“坐禪觀定法“為依歸,漸進禪法,漸修菩提。所以稱之為“漸悟”。南宗惠能大師是以“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依歸。不拘泥”坐禪“”觀定"與否即成佛道!所以稱之為“頓悟”。時北宗神秀大師所傳“坐禪”(坐禪入定法門)即是次第法門。由北宗神秀法門在北方盛行,所以在《六祖壇經》曾記錄“京城大德云:不經坐禪修定而得解脫者,未曾有也。”而南宗慧能大師最忌諱學佛法者執著于類似”坐禪觀定“的有為法《六祖壇經》中亦記錄云:“只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亦曾言”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南宗慧能大師所傳為佛之心印,不拘泥萬法而領悟得道,由是不論次第,直了成佛。(出自六祖壇經自序品,頓漸品)相傳中國禪宗為菩提達摩祖師所創,宗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時人有傳,達摩面壁九年為坐禪修定,所以得道,實則在任何一部傳記或者歷史中均無此事記載。只記錄”面壁九年”這四字而已。而其禪宗宗趣,常以問答形式導引人悟道。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达摩坐禅图是谁画的呢?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