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本草纲目里好听的名字。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求一个本草纲目里好听的名字。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山韭 【名稱考證】蒮,蒮菜 【科目來源】雙子葉植物藥百合科植物 鱗莖具膜質鱗被。 葉數片叢生;線形細長,寬不足2毫米,有3棱。 花軸高30~40厘米,傘形花序頂生;花被6,紫色;雄蕊6,著生在花被上,伸出,花藥長圓形;子房3棱,3室,每室具胚珠效枚,花柱絲狀,柱頭小。黍 shǔ (形聲。從禾,雨省聲。本義:植物名。亦稱“稷”、“糜子”) 古代專指一種子實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其子實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等。 黍,禾屬而黏者也。——《說文》。按,今北方謂之黃米。 黍天子乃以雛嘗黍。——《禮記·月令》。注:“黍火谷。” 黍白薌合。——《禮記·曲禮》 無食我黍。——《詩·魏風·碩鼠》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論語·微子》 又如:黍離(喻覆沒;衰敗。西周亡后,周大夫過故宗廟官室,只見滿目黍離,十分荒涼);黍酒(用黍釀制的酒);黍醅(同黍酒);黍月霍(一種雜有黍米的肉羹);黍谷生春(比喻厄運有了好的轉機) 糜稷一類草本植物 [panic grass] 麥行千里不見土,連山沒云皆種黍。——宋·王安石《后元豐行》 古時建立度量衡的依據。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虞初新志·魏學洢·核舟記》 黃米做的飯 [millet] 其鑲伊黍。——《詩·周頌·良耜》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過故人莊》 又如:殺雞為黍。 黍子 shǔ zi 一年生草本植物(Panicum miliaceum),葉子線形,子實淡黃色,去皮后叫黃米,煮熟后有黏性。是重要糧食作物之一。粟 sù (1)ㄙㄨˋ (2)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實為圓形或橢圓小粒。北方通稱“谷子”,去皮后稱“小米”:~子。滄海一~。 古代泛稱谷類:重(zhòng )農貴~。 (3)姓。 植物百科: 名稱 : 粟(ㄙㄨˋ) 別稱 : 黍仔、小米 學名 : Setaria italica 分布 : 數千年前中國、日本、東印度諸島即有栽培,依考據推論原產地可能在中國大陸。 分類 : 禾本科 品種 : 品種多達160多種,復雜難辯 型態 : 為單子葉植物,株高約60~120公分,莖細直,中空有節,葉狹披針形,平行脈,花穗頂生,總狀花序,下垂性,每穗結實數百至上千粒,子實極小,徑約0.1公分。 用途 : 粟的用途極廣,與稻米大同小異 花期 : 5~8月,11~1月盛產 管理 : 性喜高溫,生育適溫22~30度,海拔1000公尺以下均適合栽培 繁殖 : 繁殖用播種法粱 粱 liáng 〈名〉 (1) (形聲。從米,梁省聲。本義:植物名。古代指粟的優良品種,子實也稱粱,為細糧) 稻粱菽,麥黍稷。此六谷,人所食。——《三字經》 (2) 同本義 [fine strain of millet] 粱,米名也。――《說文》。按,即粟也,穈也。芑也。今小米之大而不黏者,其細而粘者謂之秫,古舂粟之率,自糲至于侍御皆言粱也。 粱,好粟也。――《三蒼》 粱曰薌萁。又,大夫不食粱。――《禮記·曲禮》。注:“加食也。” 夫膏粱之性難正也。――《國語·晉語》。注:“食之精者。” 黃鳥黃鳥,無集于桑,無啄我粱。――《詩·小雅·黃鳥》 (3) 又如:粱糗(用稻粱制成的干糧);粱菽(米與豆) (4) 高粱 [Chinese sorghum] (5) 精美的飯食 [fine food,especiallay rice] 含其粱肉。――《墨子·公輸》 (6) 又 此猶粱肉與糠糟也。 (7) 又如:粱米(優良的米);粱飯(精良的米煮成的飯) 粱肉 liángròu [very good meal] 指精美的飯食 粱 liáng ㄌㄧㄤˊ (1) 粟的優良品種的總稱:一枕黃~。 (2) 精美的主食:膏~(泛指美味的飯菜,如“~~子弟”,舊時指達官貴人家的子弟)。~糗(粱制的干糧)。~肉。 〔高~〕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實紅褐色,可食,亦可釀酒、制淀粉。桿可用來編席、造紙等。亦稱“蜀黍”。玉米 植物 亦稱印第安玉米(indian corn)或maize,亦稱玉蜀黍。[編輯本段]名字 拉丁名/學名:Zea mays L. 英文名字: Maize ,corn 別名 : 玉米、包谷、包蘆、玉蜀黍、大蜀黍、 棒子、苞米、苞谷、玉菱、玉麥、稀麥、 六谷、 蘆黍、珍珠米、紅顏麥、薏米包, 包谷、粵語稱為粟米,上海話和臺灣話稱作番麥。 科屬 界: 植物界 Plantae 門: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 單子葉植物綱 Liliopsida 目: 禾本目 Poales 科: 禾本科 Poaceae 屬: 玉米屬 Zea 種: 玉米 Z. mays胡蔥蔥(胡蔥) 胡蔥 漢語拼音:Hu cong 別名:干蔥、冬蔥、回回蔥 英文名:Shallot 學名:Allium ascalonicum L. 科屬:石蒜科 基原物料的生態:多年生宿根草本。鱗莖細長,紡錘形,外被赤色小鱗膜。冬季生葉,夏季枯萎,葉圓筒形,綠色,先端尖。傘形花序。頂生,花莖中空,花黃白色。極少結果,果為蒴果。種子黑色,圓三角形。花期3~4月。 來源:分布于北溫帶。我國中部、南部有栽培。喜生于排水良好的土壤中。 收采和加工:開花后采收。取用鱗莖者,切去須根,除去鱗片葉,洗凈泥沙,鮮用或曬干備用。或全株洗凈泥沙作鮮蔬用。 使用部分:為石蒜科植物的鱗莖或全株。 性味:味辛,性溫。 主要成分:鱗莖外皮含有樨皮醇(Quercetin)和繡線菊甙 (Spiraeoside)。新鮮葉含有繡線甙和槲皮素-3,4-二葡萄糖甙 (Quercetin-3,4-diglucoside)。 烹調用途:全株可作蔬食,鱗莖可制成調味佐料。 其他作用:有治水腫、腫毒和脹滿作用。據元朝忽思慧著《飲膳正要》謂“回回蔥……久食發病”。注解謂“常食胡蔥,損傷人的眼目和記憶力”。薤 薤(音卸,xiè),又名藠頭或作剃頭(藠,剃,音叫,jiào),小蒜、薤白頭、野蒜、野韭等,英文名Allium chinense G.Don.。內蒙、山西人稱“薤”為“害害”。百合科蔥屬多年生草本,一種蔬菜類植物。原產中國,漢書《龔逐傳》就有記載。現在,南方諸省都有種植,北方人極少食薤。 葉濃綠色,細長管狀,三角形截面。葉鞘抱合成假莖,基部形成粗的鱗莖。鱗莖球形,似洋蔥,白色,是主要的食用部分。秋季抽花莖,傘形花序,花小。 藥用有理氣寬胸、通陽、祛痰功能。 江西新建被中國農業部命名“中國藠頭之鄉”。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挽歌《薤露》,產生于漢代,至少唱到唐朝。只有四句“薤上露,何易皠,露皠明朝還落復,人死一去何時歸?” 薤又名薤頭、蕎頭、火蔥、三白、菜芝、莜子、鴻薈、野韭等。
洪(仁)杰,唐朝有個狄仁杰,破案能手。洪(成)杰 洪(翠)熙 洪(茹)熙
以藥物的天然來源及屬性為綱,將藥物分為16部,同一部藥物,又以相似的類別為目,分為60類目,這一本草條目的分類敘述方法,使讀者一目了然.
桃花;白斂;丁香;蒼術;南星;白芷;佩蘭;紫菀;珍珠;藿香;白薇;香櫞;半夏;玉竹;艾草;龍葵;澤蘭;靈仙;蓮心;蟬衣;青黛;淡竹;雪見;重樓;景天。純手打
紫根草1973年由朝鮮引入中國,觀賞用植物。藥用價值還沒有科學分析。本草綱目成書時代久遠,無此植物。紫蘇是藥典中明確認定治療傷風外感的解表藥,和紫根草無任何關系
《本草綱目》主要介紹了明以前主要本草41種,收藥1892種,附圖1109種。主要有:1、半 夏中藥名,又名三葉半夏,半月蓮、守田、水玉等,又有水生和陸生兩種,即所謂的水半夏和旱半夏。因其農歷五月間成熟,恰巧是夏季過了一半,故名。半夏本是有毒的植物,作為中藥可以燥濕化痰,和胃止嘔,主治痰濕水飲,嘔吐,咳喘等癥。2、紫 萱紫萱,也就是耳熟能詳的忘憂草,其實就是黃花菜。據《詩經》記載,古代有位婦人因丈夫遠征,遂在家居北堂栽種萱草,借以解愁忘憂,從此世人稱之為“忘憂草”。其入藥有止血、消炎、清熱、利濕、消食、明目、安神等功效。3、桂枝桂枝,別名:柳桂(學名:Cinnamomum cassia Presl)為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春、夏二季采收,除去葉,曬干,或切片曬干,本品呈長圓柱形,多分枝,長30~75cm,粗端直徑0.3~1cm。表面紅棕色至棕色,有縱棱線、細皺紋及小疙瘩狀的葉痕、枝痕、芽痕,皮孔點狀。質硬而脆,易折斷。切片厚2~4mm,斷面皮部紅棕色,木部黃白色至淺黃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異香氣,味甜、微辛,皮部味較濃。4、麻黃麻黃是《中國藥典》收錄的草藥,藥用來源為買麻藤綱、麻黃科、麻黃屬植物草麻黃、中麻黃或木賊麻黃的干燥草質莖。秋季采割綠色的草質莖,曬干。其性溫,味辛、微苦,有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可治療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等病癥。別名:草麻黃,華麻黃,拉丁文名:Ephedra sinica Stapf,麻黃科、麻黃屬草本植物,高20-40厘米;木質莖短或成匍匐狀。有三種麻黃屬的植物:草麻黃(Ephedra sinica)、木賊麻黃(Ephedra equisetina)與中麻黃(Ephedra intermedia),為草本狀灌木,采用部位為草質莖,也是重要的藥用植物。5、薄荷薄荷,土名叫“銀丹草”,為唇形科植物,即同屬其他干燥全草。多生于山野濕地河旁,根莖橫生地下,多生于2100米海拔高度,但也可在3500米海拔上生長,是一種有特種經濟價值的芳香作物。全株青氣芳香。葉對生,花小淡紫色,唇形,花后結暗紫棕色的小粒果。薄荷是中華常用中藥之一。它是辛涼性發汗解熱藥,治流行性感冒、頭疼、目赤、身熱、咽喉、牙床腫痛等癥。外用可治神經痛、皮膚瘙癢、皮疹和濕疹等。平常以薄荷代茶,清心明目。
洪(仁)杰,唐朝有個狄仁杰,破案能手。洪(成)杰 洪(翠)熙 洪(茹)熙
以藥物的天然來源及屬性為綱,將藥物分為16部,同一部藥物,又以相似的類別為目,分為60類目,這一本草條目的分類敘述方法,使讀者一目了然.
桃花;白斂;丁香;蒼術;南星;白芷;佩蘭;紫菀;珍珠;藿香;白薇;香櫞;半夏;玉竹;艾草;龍葵;澤蘭;靈仙;蓮心;蟬衣;青黛;淡竹;雪見;重樓;景天。純手打
紫根草1973年由朝鮮引入中國,觀賞用植物。藥用價值還沒有科學分析。本草綱目成書時代久遠,無此植物。紫蘇是藥典中明確認定治療傷風外感的解表藥,和紫根草無任何關系
《本草綱目》主要介紹了明以前主要本草41種,收藥1892種,附圖1109種。主要有:1、半 夏中藥名,又名三葉半夏,半月蓮、守田、水玉等,又有水生和陸生兩種,即所謂的水半夏和旱半夏。因其農歷五月間成熟,恰巧是夏季過了一半,故名。半夏本是有毒的植物,作為中藥可以燥濕化痰,和胃止嘔,主治痰濕水飲,嘔吐,咳喘等癥。2、紫 萱紫萱,也就是耳熟能詳的忘憂草,其實就是黃花菜。據《詩經》記載,古代有位婦人因丈夫遠征,遂在家居北堂栽種萱草,借以解愁忘憂,從此世人稱之為“忘憂草”。其入藥有止血、消炎、清熱、利濕、消食、明目、安神等功效。3、桂枝桂枝,別名:柳桂(學名:Cinnamomum cassia Presl)為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春、夏二季采收,除去葉,曬干,或切片曬干,本品呈長圓柱形,多分枝,長30~75cm,粗端直徑0.3~1cm。表面紅棕色至棕色,有縱棱線、細皺紋及小疙瘩狀的葉痕、枝痕、芽痕,皮孔點狀。質硬而脆,易折斷。切片厚2~4mm,斷面皮部紅棕色,木部黃白色至淺黃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異香氣,味甜、微辛,皮部味較濃。4、麻黃麻黃是《中國藥典》收錄的草藥,藥用來源為買麻藤綱、麻黃科、麻黃屬植物草麻黃、中麻黃或木賊麻黃的干燥草質莖。秋季采割綠色的草質莖,曬干。其性溫,味辛、微苦,有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可治療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等病癥。別名:草麻黃,華麻黃,拉丁文名:Ephedra sinica Stapf,麻黃科、麻黃屬草本植物,高20-40厘米;木質莖短或成匍匐狀。有三種麻黃屬的植物:草麻黃(Ephedra sinica)、木賊麻黃(Ephedra equisetina)與中麻黃(Ephedra intermedia),為草本狀灌木,采用部位為草質莖,也是重要的藥用植物。5、薄荷薄荷,土名叫“銀丹草”,為唇形科植物,即同屬其他干燥全草。多生于山野濕地河旁,根莖橫生地下,多生于2100米海拔高度,但也可在3500米海拔上生長,是一種有特種經濟價值的芳香作物。全株青氣芳香。葉對生,花小淡紫色,唇形,花后結暗紫棕色的小粒果。薄荷是中華常用中藥之一。它是辛涼性發汗解熱藥,治流行性感冒、頭疼、目赤、身熱、咽喉、牙床腫痛等癥。外用可治神經痛、皮膚瘙癢、皮疹和濕疹等。平常以薄荷代茶,清心明目。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求一个本草纲目里好听的名字。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重庆无痛人流多少钱啊?
- 下一篇: 求一个酷酷的qq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