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地球就是下一句是什么啊?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拯救地球就是下一句是什么啊?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人們在破壞地球環境的同時,也在毀滅著自己,要拯救人類自己的生命,唯一的途徑就是拯救地球,減少破壞。因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正如人類只有一個生命。
歷年世界環境日主題 1974年 只有一個地球 1975年 人類居住 1976年 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年 關注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濫伐森林 1978年 沒有破壞的發展 1979年 為了兒童和未來—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0年 新的10年,新的挑戰—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1年 保護地下水和人類食物鏈;防治有毒化學品污染 1982年 紀念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10周年—提高環境意識 1983年 管理和處置有害廢棄物;防治酸雨;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4年 沙漠化 1985年 青年、人口、環境 1986年 環境與和平 1987年 環境與居住 1988年 保護環境、持續發展、公眾參與 1989年 警惕,全球變暖! 1990年 兒童與環境 1991年 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年 只有一個地球—一齊關心、共同分享 1993年 貧窮與環境—擺脫惡性循環 1994年 一個地球 一個家庭 1995年 各國人民聯合起來,創造更美好的世界 1996年 我們的地球、居住地、家園 1997年 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年 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 1998年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1999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2000年 環境千年 行動起來 2001年 世間萬物 生命之網 2002 讓地球充滿生機 2003 水----二十億人死于它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邵玨琪 茫茫宇宙,耿耿星系,在大約47億年前,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誕生了。星移斗轉,漲陸滄桑,在這個藍色的星球上終于形成了適合生命的起源與進化所需要的全部條件,并最終在大約200-300萬年前生成了從古猿進化而來的高等智慧生物--人類。 “隨著人,我們進入了歷史”。今天當我們醉心于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輝煌成果,當我們高踞于人與自然關系中的主宰者和統治者的地位的同時,生態危機猶如“狼狽猙獰的幽靈”,已經開始向我們襲來: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沙漠擴大、森林砍伐和物種消失等,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地球表面的碳平衡、水平衡和熱平衡等過程。作為一種與人類工業文明的發展相伴隨的社會——自然歷史現象,生態危機的影響在20世紀中葉正逐漸趨于全球化,一場深重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危機已將我們裹脅其中。人類面臨著危機,人類的自然家園——地球面臨著危機,當人類背著沉重的包裹邁入新世紀之時,我們不禁要大聲疾呼“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地球告急 二十世紀中葉以來,隨著全球經濟飛速增長,生態環境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全球性生態危機卷地球,人類生存和發展面臨著空前的危機。 當前,全球性生態危機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嚴重,資源趨于枯竭,能源危機加劇,土地侵蝕擴大,糧食問題告急,人口急劇膨脹…… 環境污染嚴重:“大氣溫室效應”加劇,大氣臭氧層遭破壞,酸雨成為“空中死神”,有毒化學品進入環境循環,垃圾泛濫成災等。 資源趨于枯竭:淡水資源的消耗驚人并日益緊缺,非燃料的礦物資源受到揮霍性與浪費性開采。熱帶森林遭到嚴重破壞,動植物資源急劇減少。 能源危機加劇:煤、石油、天然氣等礦物性燃料成倍消耗,人類為“能源枯竭”而驚恐不安。 土地侵蝕擴大:耕地減少,表土流失,土壤因受到污水、農藥與化肥的有害侵蝕而導致土質惡化與肥力喪失。與此同時沙漠化現象正在威脅著世界。 糧食問題告急:糧食總產量增加與人均占有幅度遞減形成強烈反差,糧食出口國在減少和糧食儲備的保障天數減少同時出現,不少國家的糧食增長速度遠遠低于需求增長速度,受饑餓與營養不良威脅的人口占極大比重。 人口急劇膨脹:人口增長速度越來越快,現在全世界每秒鐘增加3個人,每天增加25萬人,每年將增加1億人;大量農村人口移居城市,使城市人口猛增;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速度過快。 保護人類的自然家園已刻不容緩。 痛定思痛 人類在危機面前,痛定思痛,當代世界的生態危機實際上體現人類自然存在的本質屬性的缺乏和偏離。 現在,讓我們先回顧一下人類自然關系發展的歷史過程吧: 原始社會時期,人與自然的關系基本上是一種狹隘的單向的形式:人類主要是通過生活活動和生理代謝過程與自然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是以利用而不是改造的方式與自然相連接,自然界不僅不因為人類的存在而有所改變,而且包含和支配著人類。 農業文明時期,人類改造自然的深度和廣度有了極大的增長,人工自然越來越多的出現,人類活動的范圍也越來越擴大。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人口逐漸增加,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和控制能力逐步提高,人類已不再局限在那些天然條件優越的地方耕種和放牧。人類所到之處,砍伐森林、毀燒草原、種植莊稼,一個個人工自然群落出現在世界各地,很快地改變了地球原來的面貌。然而,到農業時代后期,盡管人類改造自然的成績斐然,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也開始出現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之中開始出現了矛盾沖突的現象。 工業文明時期,隨著工業文明的不斷推進,人類已經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完全占據了主導的地位,但同時也逐漸地面臨了比農業文明時期更為嚴重得多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巨大的矛盾和沖突。到現在為止,人類活動的結果已經對地球的原有面貌和狀態造成了極大的改變和破壞,人類所繼承的生物圈與人類自身所創造且不斷更新的技術圈正處在很不平衡的狀態之中,人與自然的矛盾沖突驟然全面激化,全球性的生態危機頻頻襲來。 回溯這段歷史過程,反思人類所面臨的嚴重的生態危機狀況,不難發現,生態危機之所以在當代全面爆發,人與自然關系之所以在當代發展到如此嚴重惡化的程度,是因為人類在對待生態自然的觀念與人類在對待自身的觀念上持雙重標準以及其相互之間的嚴重偏離,導致了人類對于自身得以從中演化、發生和發展而來的生態系統產生嚴重的忽視和排斥的傾向;人類在合理性地維系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的同時,卻又陷入了人類理性和意志的無限制擴脹所鑄就的“鐵籠”之中:人類合乎理性的生存和發展導致了人類極為不合理性地對待自然、征服自然和控制自然,結果必然是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嚴重矛盾和沖突。 明智選擇 人與自然關系矛盾沖突,導致了全球性的生態危機。這一生態危機,不僅對當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而且對于子孫后代的生存和發展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面對全球日益加劇的生態危機,人類并沒有退縮,而是開始了自己的反思與警醒。人類最終意識到要解決目前生態危機問題,必須達成一種全球性的共識:人類必須在自身的生存觀念和發展觀念中進行一場深刻的變革,把自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資源、環境、人口、資本和技術等諸方面要素整合到一個新的目標框架之中,以尋求和建立一種以保護人類的地球家園和實現人類自身可持續性的生存和發展的新的戰略和行動。而可持續發展作為當代人類克服生態危機,重建人類自然家園的唯一選擇應運而生。 可持續發展強調的是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經濟發展應建立在生態持續能力,社會公正和人民積極參與自身發展決策的基礎上。它所追求的目標是:既要使人類的各種需求得到滿足,個人得到充分發展;又要保護生態環境,不對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危害。它特別關注的是各種經濟活動的生態合理性,強調對環境有利的經濟活動予以鼓勵,對環境不利的經濟活動應予摒棄。在發展指標上,是用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生活等多項指標來衡量發展。這種發展觀較好地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有機地統一起來,使經濟能夠沿著健康的軌道發展。 可持續發展強調發展,把消除貧困視作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首要條件,因為貧困被公認為是最大的環境污染。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第一位的是發展,只有發展,才能為解決生態危機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也才能最終擺脫貧困,愚昧和骯臟。可持續發展認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并強調要把環境保護作為發展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衡量發展質量,發展水平和發展程度的客觀標準之一。越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越要加強環境與資源保護,以獲得長期持久的支撐能力。 可持續發展強調代際之間的機會均等。當代人要把環境權利和環境義務有機地統一起來,在維護自身環境權利的同時,也要維護后代人生存與發展的權利。可持續發展呼吁人們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要求人們在生產時要盡量地少投入,多產出。在消費時要盡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減少經濟發展對資源和能源的依賴,減輕對環境的壓力。可持續發展要求人們必須徹底改變對自然界的傳統態度,建立起新的道德和價值標準,把自然界不再看作是被人類隨意盤剝和利用的對象,而看作人類生命的源泉和價值的源泉,從而使人類學會尊重自然、師法自然、保護自然,把自己當作自然界中的一員,與之和諧相處。因此,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克服生態危機,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的一種十分明智的選擇。 為了地球上的生命,為了人類的未來,讓我們行動起來,拯救地球!拯救未來!
這是1999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意思是:人類在破壞地球環境的同時,也在毀滅著也在毀滅著自己,要拯救人類自己的生命,唯一的途徑就是拯救地球,減少破壞。因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正如人類只有一個生命。
人們在破壞地球環境的同時,也在毀滅著自己,要拯救人類自己的生命,唯一的途徑就是拯救地球,減少破壞。因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正如人類只有一個生命。
最佳答案人們在破壞地球環境的同時,也在毀滅著自己,要拯救人類自己的生命,唯一的途徑就是拯救地球,減少破壞。因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正如人類只有一個生命。
                        
                        
                        歷年世界環境日主題 1974年 只有一個地球 1975年 人類居住 1976年 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年 關注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濫伐森林 1978年 沒有破壞的發展 1979年 為了兒童和未來—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0年 新的10年,新的挑戰—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1年 保護地下水和人類食物鏈;防治有毒化學品污染 1982年 紀念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10周年—提高環境意識 1983年 管理和處置有害廢棄物;防治酸雨;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4年 沙漠化 1985年 青年、人口、環境 1986年 環境與和平 1987年 環境與居住 1988年 保護環境、持續發展、公眾參與 1989年 警惕,全球變暖! 1990年 兒童與環境 1991年 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年 只有一個地球—一齊關心、共同分享 1993年 貧窮與環境—擺脫惡性循環 1994年 一個地球 一個家庭 1995年 各國人民聯合起來,創造更美好的世界 1996年 我們的地球、居住地、家園 1997年 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年 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 1998年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1999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2000年 環境千年 行動起來 2001年 世間萬物 生命之網 2002 讓地球充滿生機 2003 水----二十億人死于它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邵玨琪 茫茫宇宙,耿耿星系,在大約47億年前,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誕生了。星移斗轉,漲陸滄桑,在這個藍色的星球上終于形成了適合生命的起源與進化所需要的全部條件,并最終在大約200-300萬年前生成了從古猿進化而來的高等智慧生物--人類。 “隨著人,我們進入了歷史”。今天當我們醉心于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輝煌成果,當我們高踞于人與自然關系中的主宰者和統治者的地位的同時,生態危機猶如“狼狽猙獰的幽靈”,已經開始向我們襲來: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沙漠擴大、森林砍伐和物種消失等,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地球表面的碳平衡、水平衡和熱平衡等過程。作為一種與人類工業文明的發展相伴隨的社會——自然歷史現象,生態危機的影響在20世紀中葉正逐漸趨于全球化,一場深重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危機已將我們裹脅其中。人類面臨著危機,人類的自然家園——地球面臨著危機,當人類背著沉重的包裹邁入新世紀之時,我們不禁要大聲疾呼“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地球告急 二十世紀中葉以來,隨著全球經濟飛速增長,生態環境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全球性生態危機卷地球,人類生存和發展面臨著空前的危機。 當前,全球性生態危機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嚴重,資源趨于枯竭,能源危機加劇,土地侵蝕擴大,糧食問題告急,人口急劇膨脹…… 環境污染嚴重:“大氣溫室效應”加劇,大氣臭氧層遭破壞,酸雨成為“空中死神”,有毒化學品進入環境循環,垃圾泛濫成災等。 資源趨于枯竭:淡水資源的消耗驚人并日益緊缺,非燃料的礦物資源受到揮霍性與浪費性開采。熱帶森林遭到嚴重破壞,動植物資源急劇減少。 能源危機加劇:煤、石油、天然氣等礦物性燃料成倍消耗,人類為“能源枯竭”而驚恐不安。 土地侵蝕擴大:耕地減少,表土流失,土壤因受到污水、農藥與化肥的有害侵蝕而導致土質惡化與肥力喪失。與此同時沙漠化現象正在威脅著世界。 糧食問題告急:糧食總產量增加與人均占有幅度遞減形成強烈反差,糧食出口國在減少和糧食儲備的保障天數減少同時出現,不少國家的糧食增長速度遠遠低于需求增長速度,受饑餓與營養不良威脅的人口占極大比重。 人口急劇膨脹:人口增長速度越來越快,現在全世界每秒鐘增加3個人,每天增加25萬人,每年將增加1億人;大量農村人口移居城市,使城市人口猛增;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速度過快。 保護人類的自然家園已刻不容緩。 痛定思痛 人類在危機面前,痛定思痛,當代世界的生態危機實際上體現人類自然存在的本質屬性的缺乏和偏離。 現在,讓我們先回顧一下人類自然關系發展的歷史過程吧: 原始社會時期,人與自然的關系基本上是一種狹隘的單向的形式:人類主要是通過生活活動和生理代謝過程與自然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是以利用而不是改造的方式與自然相連接,自然界不僅不因為人類的存在而有所改變,而且包含和支配著人類。 農業文明時期,人類改造自然的深度和廣度有了極大的增長,人工自然越來越多的出現,人類活動的范圍也越來越擴大。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人口逐漸增加,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和控制能力逐步提高,人類已不再局限在那些天然條件優越的地方耕種和放牧。人類所到之處,砍伐森林、毀燒草原、種植莊稼,一個個人工自然群落出現在世界各地,很快地改變了地球原來的面貌。然而,到農業時代后期,盡管人類改造自然的成績斐然,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也開始出現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之中開始出現了矛盾沖突的現象。 工業文明時期,隨著工業文明的不斷推進,人類已經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完全占據了主導的地位,但同時也逐漸地面臨了比農業文明時期更為嚴重得多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巨大的矛盾和沖突。到現在為止,人類活動的結果已經對地球的原有面貌和狀態造成了極大的改變和破壞,人類所繼承的生物圈與人類自身所創造且不斷更新的技術圈正處在很不平衡的狀態之中,人與自然的矛盾沖突驟然全面激化,全球性的生態危機頻頻襲來。 回溯這段歷史過程,反思人類所面臨的嚴重的生態危機狀況,不難發現,生態危機之所以在當代全面爆發,人與自然關系之所以在當代發展到如此嚴重惡化的程度,是因為人類在對待生態自然的觀念與人類在對待自身的觀念上持雙重標準以及其相互之間的嚴重偏離,導致了人類對于自身得以從中演化、發生和發展而來的生態系統產生嚴重的忽視和排斥的傾向;人類在合理性地維系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的同時,卻又陷入了人類理性和意志的無限制擴脹所鑄就的“鐵籠”之中:人類合乎理性的生存和發展導致了人類極為不合理性地對待自然、征服自然和控制自然,結果必然是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嚴重矛盾和沖突。 明智選擇 人與自然關系矛盾沖突,導致了全球性的生態危機。這一生態危機,不僅對當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而且對于子孫后代的生存和發展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面對全球日益加劇的生態危機,人類并沒有退縮,而是開始了自己的反思與警醒。人類最終意識到要解決目前生態危機問題,必須達成一種全球性的共識:人類必須在自身的生存觀念和發展觀念中進行一場深刻的變革,把自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資源、環境、人口、資本和技術等諸方面要素整合到一個新的目標框架之中,以尋求和建立一種以保護人類的地球家園和實現人類自身可持續性的生存和發展的新的戰略和行動。而可持續發展作為當代人類克服生態危機,重建人類自然家園的唯一選擇應運而生。 可持續發展強調的是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經濟發展應建立在生態持續能力,社會公正和人民積極參與自身發展決策的基礎上。它所追求的目標是:既要使人類的各種需求得到滿足,個人得到充分發展;又要保護生態環境,不對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危害。它特別關注的是各種經濟活動的生態合理性,強調對環境有利的經濟活動予以鼓勵,對環境不利的經濟活動應予摒棄。在發展指標上,是用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生活等多項指標來衡量發展。這種發展觀較好地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有機地統一起來,使經濟能夠沿著健康的軌道發展。 可持續發展強調發展,把消除貧困視作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首要條件,因為貧困被公認為是最大的環境污染。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第一位的是發展,只有發展,才能為解決生態危機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也才能最終擺脫貧困,愚昧和骯臟。可持續發展認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并強調要把環境保護作為發展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衡量發展質量,發展水平和發展程度的客觀標準之一。越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越要加強環境與資源保護,以獲得長期持久的支撐能力。 可持續發展強調代際之間的機會均等。當代人要把環境權利和環境義務有機地統一起來,在維護自身環境權利的同時,也要維護后代人生存與發展的權利。可持續發展呼吁人們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要求人們在生產時要盡量地少投入,多產出。在消費時要盡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減少經濟發展對資源和能源的依賴,減輕對環境的壓力。可持續發展要求人們必須徹底改變對自然界的傳統態度,建立起新的道德和價值標準,把自然界不再看作是被人類隨意盤剝和利用的對象,而看作人類生命的源泉和價值的源泉,從而使人類學會尊重自然、師法自然、保護自然,把自己當作自然界中的一員,與之和諧相處。因此,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克服生態危機,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的一種十分明智的選擇。 為了地球上的生命,為了人類的未來,讓我們行動起來,拯救地球!拯救未來!
這是1999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意思是:人類在破壞地球環境的同時,也在毀滅著也在毀滅著自己,要拯救人類自己的生命,唯一的途徑就是拯救地球,減少破壞。因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正如人類只有一個生命。
人們在破壞地球環境的同時,也在毀滅著自己,要拯救人類自己的生命,唯一的途徑就是拯救地球,減少破壞。因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正如人類只有一個生命。
最佳答案人們在破壞地球環境的同時,也在毀滅著自己,要拯救人類自己的生命,唯一的途徑就是拯救地球,減少破壞。因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正如人類只有一個生命。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拯救地球就是下一句是什么啊?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