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是谁写的啊?
界百部經典著作之一 19世紀的不朽名著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罪與罰》是他的一部卓越的社會哲理小說,它的發表標志著他藝術風格的成熟。小說成功地反映農奴制改革后,資本主義的發展在俄國生活的各個方面,探討了貧窮與犯罪等社會哲理問題,但小說也暴露了作者世界觀的全部矛盾。小說于1866年一發表,立即引起強烈的反響,使作者獲得世界聲譽。 《罪與罰》是一本好書,但不是一道好菜。它會讓幸福單純者突然間笑容凍結,吃不下、睡不好。《罪與罰》所傳達的是一種空前的緊張和極度的痛苦,即使是相隔百年,那字里行間的意境,也仍會隨著書頁的翻動將脆弱的心再度揪緊。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非凡的藝術力量塑造出來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所有讀過他的作品的人心中。《罪與罰》是世界文學中的不朽作品,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值得一讀再讀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最偉大的天才,就藝術描寫力來說,只有莎士比亞能與他相媲美。 --高爾基 讀《罪與罰》會有一種壓抑得內心想呼喊的心境。陀氏的作品在今天世界各國久傳不衰,原因在于它展現了人欲橫流的世上,人們受苦死亡、到處奔突的生活,傳達了那種瞬息萬變、惶惶不安的社會氣氛,那種能夠找到一個安身立命之地的普遍愿望。同時在藝術上,陀氏強化了主體意識,使幻夢般的變化、難以捉摸、要死要活的緊張轉折都成了描寫對象,從而在世界藝術中獨樹一幟。 --著名教授 錢鐘文 《罪與罰》絕對經得起最挑剔者的細讀,拉斯克里涅科夫關于"超人"理論的幾段表白值得反復推敲。地主司維特里喀羅夫等人物在小說中的突然出現和奇特的行為使作品自始至終充滿緊張之感,這種人物設置和情節安排值得仔細研究。 --《世界文學史》 《罪與罰》是一部心理小說。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這部小說中的種種非理性的表現和反傳統的手法,為后來的現代主義創作方法開了先河。 --著名翻譯家 張鐵夫 站在20世紀面前的文學先知 當尼采看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后,他跟朋友說他受到很大的震撼與感動。這兩個深深影響20世紀的思想家、文學家從未碰過面,但是對時代的不安思索卻有非常多的共通之處。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中,男主角拉斯克里涅科夫以其聰明絕頂卻與世隔絕的頭腦建構出一個學說:超凡偉人往往有犯罪的天性,因為他需要建構新制度,這種建構勢必帶來毀壞;也因此,偉人的犯罪是合理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透過《罪與罰》中的對話,先知卓見地提出他的質疑:罪惡真的只是社會問題引發的嗎?還是在人性深處尚有其他邪惡是導致犯罪的因子?犯罪跟社會體制的不完善真的是等號相關?拉斯克里涅科夫顯然不相信改善社會制度之路,他認為這世界就是需要偉人,偉人配擁有權力,偉人也夠資格在破而立的過程中犯罪。他舉的例子就是拿破侖。 尼采說《罪與罰》引發他的感到震撼的因素當然很多,但讓我們稀奇訝異的是拉斯克里涅科夫的確說出尼采的"強力意志"觀點。在尼采的"強力意志"觀點底下,人類的確是有上等人下等人的階序的,只是這階序不是用道德價值來區分,而是用強力意志來區分。在這樣的區分底下,敢有大膽的支配力、敢有大膽的實現自我主張,就是強人。反之,犧牲奉獻無我的道德宗教精神,是頹廢的、懦弱的、奴隸的下等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完全沒有與尼采接觸的背景下,能夠透過普遍彌漫的各式各樣的紛陳學說,預先透過拉斯克里涅科夫指出"偉人的福音"觀點與尼采相應,這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尼采同被評為"時代先知"的原因。 ?(陳韻琳)?
時間有點有些不可考對象我個人是認為在寫他,張幼儀與陸小曼的三角糾葛
《罪與罰》是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小說描寫窮大學生拉斯柯爾尼科夫受無政府主義思想毒害,認為自己是個超人,可以為所欲為。為生計所迫,他殺死放高利貸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的無辜妹妹麗扎韋塔,制造了一起震驚全俄的兇殺案。經歷了一場內心痛苦的懺悔后,他最終在基督徒索尼婭姑娘的規勸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亞。作品著重刻畫主人公犯罪后的心理變化,揭示俄國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小貴族家庭,童年在莫斯科和鄉間度過。1846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窮人》,受到高度評價。1848年發表中篇小說《白夜》。1849年因參加反農奴制活動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在此期間發表有長篇小說《被侮辱和被損害的》、《罪與罰》、《白癡》、《群魔》、《卡拉馬佐夫兄弟》等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戲劇性強,情節發展快,接踵而至的災難性事件往往伴隨著復雜激烈的心理斗爭和痛苦的精神危機,以此揭露出資產階級關系的紛繁復雜、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劇性。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俄羅斯的一個醫生家庭,也是一個并不富裕的家庭,在七個孩子中排名老二。他的父親是一名退休軍醫和徹徹底底的酒鬼,工作于莫斯科的瑪利亞濟貧醫院。父親工作的醫院地處圣彼得堡的荒郊野嶺,犯人公墓、精神病院和孤兒院便是僅有地標式建筑。這些景象給年紀尚小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窮困者的憐憫深深刺痛著他的心靈。雖然父母不允許,年輕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還是喜歡去醫院花園走走,看看那些曬太陽的病人,聽他們講故事,因而接觸到了農奴的實際生活。坊間流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父親對待孩子很粗暴,比如他要求自己的孩子在他上班回來打盹時輪流替他驅趕蒼蠅,而且必須保持絕對安靜。然而為陀思妥耶夫斯基寫傳記的作家約瑟夫·弗蘭克卻認為《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父親的原型并非作者本人的父親。父子間的信件包括他們自己的言論都指向父子間的關系十分不錯。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癲癇病,9歲首次發病,之后間或發作伴其一生。《白癡》中,梅什金公爵也患有癲癇,不得不認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意為之。1834年他進入莫斯科契爾馬克寄宿中學,畢業后入彼得堡軍事工程學校,在該校工程部制圖局工作。一年后,他自動離職,專門從事文學創作。1837年他媽媽死于肺結核,他和他弟弟被送入彼得堡軍事工程學校。1839年在莫斯科當醫生的父親去世,死因不明。有人說是因為他醉后對農奴發脾氣,農奴被激怒將他制服,灌入伏特加直至他溺死。也有人認為是自然死亡,而臨近的地主為了把土地輕易拿到手而編了這個故事。或許這個專制的父親給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很大的影響,以至于他把父親的形象搬到了《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老卡拉馬佐夫這個"邪惡而感情脆弱的小丑"父親身上。在彼得堡軍事工程學校期間,陀思妥耶夫斯基學習他于之不屑的數學。與此同時,他還涉獵了莎士比亞、帕斯卡爾、維克多·雨果等人的文學作品。在文學上涉獵頗廣的他考試成績優秀,于1841接受委任。那年,他已完成了兩部浪漫主義劇作,深受德國浪漫主義詩人席勒影響的劇作《瑪麗·斯圖亞特》、《鮑里斯·戈東諾夫》,但均失散。他的弟弟安德列·米哈依洛維奇證實:"他閱讀較多的是嚴肅的歷史著作。"作家從И.凱達諾夫的《新歷史》一書中描述法國革命和拿破侖的出現那一章的開頭記住了永生難忘的一句"名言":"當偉大的腓特烈永遠閉上眼睛之時,寂靜正籠罩著整個歐洲;但這樣的寂靜永遠不會出現在這樣偉大的風暴之前!"創作起點1842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受命成為中尉,并在一年后從軍事工程學校畢業。1843年,他將巴爾扎克的小說《歐也妮·葛朗臺》譯成俄文,可惜并沒有人因此而關注他。于是在1844年他退伍后,陀思妥耶夫斯基開始了自己的寫作生涯。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40年代結識了涅克拉索夫,在涅克拉索夫的鼓勵下,1845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寫出他的處女作--書信體短篇小說《窮人》。1846年1月《窮人》連載于期刊《彼得堡文集》上,廣獲好評。據說任雜志社主編的涅克拉索夫在讀完小說后興奮地沖進俄羅斯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的辦公室,大叫:"又一個果戈理出現了!"別林斯基和他的追隨者看后都有一樣的感覺,別林斯基更稱陀思妥耶夫斯基為"俄羅斯文學的天才"。《窮人》的單行本在一年后正式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在24歲時成為了文學界的名人。但是不久之后由于文學上的分歧,陀思妥耶夫斯基與涅克拉索夫、別林斯基決裂。思想轉折184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對空想社會主義感興趣,參加了彼得堡拉舍夫斯基小組的革命活動。同年果戈理發表《與友人書信選》別林斯基撰寫《給果戈理的一封信》對其觀點給予駁斥。陀思妥耶夫斯基非常喜歡別林斯基這篇文章,并尋找到手抄本在小組上朗讀。1849年4月23日他因牽涉反對沙皇的革命活動而被捕,并于11月16日執行死刑。在行刑之前的一刻才改判成了流放西伯利亞。在西伯利亞他的思想發生了巨變,同時癲癇癥發作的也愈發頻繁。1854年他被釋放,但是要求必須在西伯利亞服役。1858年他升為少尉,從此可以有自己的時間來思考與寫作。從假處決事件到西伯利亞服刑這十年時間是他人生主要的轉折,他開始反省自己篤信宗教。也正是在在西伯利亞,他遇到了今后的妻子-瑪麗亞·季米特里耶夫娜·伊薩耶娃。后期創作1863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186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返回圣彼得堡,次年發表了第一部長篇《被侮辱與被損害的》。這部作品可以被看作是他前后期的過渡作品,既有前期的對社會苦難人民的描寫,又帶有后期的宗教與哲學探討。這段時間他文學上有所進展,但生活卻連遭打擊。1864年他的妻子和兄長相繼逝世,他還需要照顧兄長的家人,這使得他瀕臨破產。他希望通過賭博來還清債務,卻欠下更多債,整個人陷入消沉之中。為了躲避債主,他被迫到歐洲避債。出版商答應給他預付款,但是要求他要在半年內寫一部長篇小說。陀思妥耶夫斯基當時正在寫《罪與罰》,沒有時間再寫一部,但是出于生計只得同意。1866年他的代表作《罪與罰》出版,為作者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事實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許多世界文學杰作都是先發表于報章文藝副刊,受到俄國人普遍歡迎欲罷不能,再予出版社出版;受歡迎程度達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口述說話方式,同時說不同三篇小說故事給三位秘書寫,堪稱文學特技。而另一部長篇離交稿一個月,還沒有寫。在朋友介紹下,他認識了速記學校的高材生安娜,兩人高效率的工作,一個月內完成了《賭徒》,于1867年出版。同年兩人結婚,在安娜的鼓勵與幫助下,他的生活才開始安定下來。[7]1868年他完成了《白癡》。這部小說中,拿破侖和1812年的衛國戰爭是重要的背景題材。在1863年6月17日寫給屠格涅夫的信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回憶起1812年:"那時整個俄羅斯、軍隊、社會以及全體人民都充滿了愛國主義。"這一思想在他的作品中多次重復。在"關于俄羅斯文學的系列文章"中作家指出,"1812年俄羅斯唯一要做的就是拯救祖國。"1876年四月出版的月刊《作家日記》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借著他所虛構的離奇人物之口把戰爭當作一件強大的、能夠鼓舞和凈化人心、團結全社會的現象進行了謳歌:"1812年地主和農奴并肩作戰,他們相互之間比在村子里、在和平的莊園里時更親近。戰爭給予了大眾尊重自己的理由,因此人民也喜歡這場戰爭。"1872年,完成了《群魔》。1873年開始他創辦“作家日記”期刊,很受歡迎。1880年他發表了 《卡拉馬佐夫兄弟》,這是他后期最重要的作品。1880年發表的《卡拉馬佐夫兄弟》(或譯《卡拉馬助夫兄弟們》),是作者哲學思考的總結。意外逝世188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準備寫作《卡拉馬佐夫兄弟》第二部。2月9日他的筆筒掉到地上,滾到柜子底下,他在搬柜子過程中用力過大,結果導致血管破裂,當天去世,彌留前妻子為他朗誦圣經。葬于圣彼得堡。
《罪與罰》的故事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中期的彼得堡。當時俄國農奴制剛剛廢除,俄國正處在舊基礎迅速瓦解,資本主義迅猛發展的過渡時期。貴族階級的腐朽沒落,資產階級事業家和冒險家正走上社會舞臺,令人觸目驚心的赤貧現象出現,這是時代的特征。小說的中心內容是大學生拉斯柯爾尼科夫的“犯罪與懲罰”。作者最初構思這部小說時,主人公叫馬爾美拉陀夫,主要描寫反映俄羅斯下層人民的悲慘生活和某些道德上的缺陷。這與他早期擅長描寫“小人物”的寫作風格也是很相近的。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故事是后來才產生的,但作者這個時候對于社會的認識又深了一層,他看到農奴制改革的失敗以及那些準備尋找改革道路的青年正在進行著一種個人主義的、毫無結果的反抗。這種悲觀失望的情緒對作者產生了很大影響。于是作品完成的時候,原來的次要人物拉斯柯爾尼科夫反而成了這部作品的核心,而最初的主人公馬爾美拉陀夫已經退居到次要地位了。瘋狂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造就了瘋狂的拉斯柯爾尼科夫,或許,這正是作者自己斷頭臺上的記憶。自小就有的癲癇、太多的生活苦難、太多的情感折磨,使他的創作布滿了人格的分裂、人的孤獨感、病態心理以及下意識的非理性主義、神秘主義等。只有陀斯妥耶夫斯基這樣一個“惡毒的天才”,才能夠造就如此惡毒而又如此可憐的拉斯柯爾尼科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國十九世紀著名作家。《罪與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小說描寫窮大學生拉斯柯爾尼科夫受無政府主義思想毒害,認為自己是個超人,可以為所欲為。為生計所迫,他殺死放高利貸的房東老太婆和她的無辜的妹妹,制造了一起震驚全俄的兇殺案。經歷了一場內心痛苦的懺悔后,他最終在基督徒索尼雅姑娘的規勸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亞。作品著重刻畫主人公犯罪后的心理變化,揭示俄國下層人民的艱難生活。
時間有點有些不可考對象我個人是認為在寫他,張幼儀與陸小曼的三角糾葛
《罪與罰》是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小說描寫窮大學生拉斯柯爾尼科夫受無政府主義思想毒害,認為自己是個超人,可以為所欲為。為生計所迫,他殺死放高利貸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的無辜妹妹麗扎韋塔,制造了一起震驚全俄的兇殺案。經歷了一場內心痛苦的懺悔后,他最終在基督徒索尼婭姑娘的規勸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亞。作品著重刻畫主人公犯罪后的心理變化,揭示俄國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小貴族家庭,童年在莫斯科和鄉間度過。1846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窮人》,受到高度評價。1848年發表中篇小說《白夜》。1849年因參加反農奴制活動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在此期間發表有長篇小說《被侮辱和被損害的》、《罪與罰》、《白癡》、《群魔》、《卡拉馬佐夫兄弟》等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戲劇性強,情節發展快,接踵而至的災難性事件往往伴隨著復雜激烈的心理斗爭和痛苦的精神危機,以此揭露出資產階級關系的紛繁復雜、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劇性。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俄羅斯的一個醫生家庭,也是一個并不富裕的家庭,在七個孩子中排名老二。他的父親是一名退休軍醫和徹徹底底的酒鬼,工作于莫斯科的瑪利亞濟貧醫院。父親工作的醫院地處圣彼得堡的荒郊野嶺,犯人公墓、精神病院和孤兒院便是僅有地標式建筑。這些景象給年紀尚小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窮困者的憐憫深深刺痛著他的心靈。雖然父母不允許,年輕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還是喜歡去醫院花園走走,看看那些曬太陽的病人,聽他們講故事,因而接觸到了農奴的實際生活。坊間流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父親對待孩子很粗暴,比如他要求自己的孩子在他上班回來打盹時輪流替他驅趕蒼蠅,而且必須保持絕對安靜。然而為陀思妥耶夫斯基寫傳記的作家約瑟夫·弗蘭克卻認為《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父親的原型并非作者本人的父親。父子間的信件包括他們自己的言論都指向父子間的關系十分不錯。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癲癇病,9歲首次發病,之后間或發作伴其一生。《白癡》中,梅什金公爵也患有癲癇,不得不認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意為之。1834年他進入莫斯科契爾馬克寄宿中學,畢業后入彼得堡軍事工程學校,在該校工程部制圖局工作。一年后,他自動離職,專門從事文學創作。1837年他媽媽死于肺結核,他和他弟弟被送入彼得堡軍事工程學校。1839年在莫斯科當醫生的父親去世,死因不明。有人說是因為他醉后對農奴發脾氣,農奴被激怒將他制服,灌入伏特加直至他溺死。也有人認為是自然死亡,而臨近的地主為了把土地輕易拿到手而編了這個故事。或許這個專制的父親給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很大的影響,以至于他把父親的形象搬到了《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老卡拉馬佐夫這個"邪惡而感情脆弱的小丑"父親身上。在彼得堡軍事工程學校期間,陀思妥耶夫斯基學習他于之不屑的數學。與此同時,他還涉獵了莎士比亞、帕斯卡爾、維克多·雨果等人的文學作品。在文學上涉獵頗廣的他考試成績優秀,于1841接受委任。那年,他已完成了兩部浪漫主義劇作,深受德國浪漫主義詩人席勒影響的劇作《瑪麗·斯圖亞特》、《鮑里斯·戈東諾夫》,但均失散。他的弟弟安德列·米哈依洛維奇證實:"他閱讀較多的是嚴肅的歷史著作。"作家從И.凱達諾夫的《新歷史》一書中描述法國革命和拿破侖的出現那一章的開頭記住了永生難忘的一句"名言":"當偉大的腓特烈永遠閉上眼睛之時,寂靜正籠罩著整個歐洲;但這樣的寂靜永遠不會出現在這樣偉大的風暴之前!"創作起點1842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受命成為中尉,并在一年后從軍事工程學校畢業。1843年,他將巴爾扎克的小說《歐也妮·葛朗臺》譯成俄文,可惜并沒有人因此而關注他。于是在1844年他退伍后,陀思妥耶夫斯基開始了自己的寫作生涯。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40年代結識了涅克拉索夫,在涅克拉索夫的鼓勵下,1845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寫出他的處女作--書信體短篇小說《窮人》。1846年1月《窮人》連載于期刊《彼得堡文集》上,廣獲好評。據說任雜志社主編的涅克拉索夫在讀完小說后興奮地沖進俄羅斯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的辦公室,大叫:"又一個果戈理出現了!"別林斯基和他的追隨者看后都有一樣的感覺,別林斯基更稱陀思妥耶夫斯基為"俄羅斯文學的天才"。《窮人》的單行本在一年后正式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在24歲時成為了文學界的名人。但是不久之后由于文學上的分歧,陀思妥耶夫斯基與涅克拉索夫、別林斯基決裂。思想轉折184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對空想社會主義感興趣,參加了彼得堡拉舍夫斯基小組的革命活動。同年果戈理發表《與友人書信選》別林斯基撰寫《給果戈理的一封信》對其觀點給予駁斥。陀思妥耶夫斯基非常喜歡別林斯基這篇文章,并尋找到手抄本在小組上朗讀。1849年4月23日他因牽涉反對沙皇的革命活動而被捕,并于11月16日執行死刑。在行刑之前的一刻才改判成了流放西伯利亞。在西伯利亞他的思想發生了巨變,同時癲癇癥發作的也愈發頻繁。1854年他被釋放,但是要求必須在西伯利亞服役。1858年他升為少尉,從此可以有自己的時間來思考與寫作。從假處決事件到西伯利亞服刑這十年時間是他人生主要的轉折,他開始反省自己篤信宗教。也正是在在西伯利亞,他遇到了今后的妻子-瑪麗亞·季米特里耶夫娜·伊薩耶娃。后期創作1863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186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返回圣彼得堡,次年發表了第一部長篇《被侮辱與被損害的》。這部作品可以被看作是他前后期的過渡作品,既有前期的對社會苦難人民的描寫,又帶有后期的宗教與哲學探討。這段時間他文學上有所進展,但生活卻連遭打擊。1864年他的妻子和兄長相繼逝世,他還需要照顧兄長的家人,這使得他瀕臨破產。他希望通過賭博來還清債務,卻欠下更多債,整個人陷入消沉之中。為了躲避債主,他被迫到歐洲避債。出版商答應給他預付款,但是要求他要在半年內寫一部長篇小說。陀思妥耶夫斯基當時正在寫《罪與罰》,沒有時間再寫一部,但是出于生計只得同意。1866年他的代表作《罪與罰》出版,為作者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事實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許多世界文學杰作都是先發表于報章文藝副刊,受到俄國人普遍歡迎欲罷不能,再予出版社出版;受歡迎程度達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口述說話方式,同時說不同三篇小說故事給三位秘書寫,堪稱文學特技。而另一部長篇離交稿一個月,還沒有寫。在朋友介紹下,他認識了速記學校的高材生安娜,兩人高效率的工作,一個月內完成了《賭徒》,于1867年出版。同年兩人結婚,在安娜的鼓勵與幫助下,他的生活才開始安定下來。[7]1868年他完成了《白癡》。這部小說中,拿破侖和1812年的衛國戰爭是重要的背景題材。在1863年6月17日寫給屠格涅夫的信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回憶起1812年:"那時整個俄羅斯、軍隊、社會以及全體人民都充滿了愛國主義。"這一思想在他的作品中多次重復。在"關于俄羅斯文學的系列文章"中作家指出,"1812年俄羅斯唯一要做的就是拯救祖國。"1876年四月出版的月刊《作家日記》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借著他所虛構的離奇人物之口把戰爭當作一件強大的、能夠鼓舞和凈化人心、團結全社會的現象進行了謳歌:"1812年地主和農奴并肩作戰,他們相互之間比在村子里、在和平的莊園里時更親近。戰爭給予了大眾尊重自己的理由,因此人民也喜歡這場戰爭。"1872年,完成了《群魔》。1873年開始他創辦“作家日記”期刊,很受歡迎。1880年他發表了 《卡拉馬佐夫兄弟》,這是他后期最重要的作品。1880年發表的《卡拉馬佐夫兄弟》(或譯《卡拉馬助夫兄弟們》),是作者哲學思考的總結。意外逝世188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準備寫作《卡拉馬佐夫兄弟》第二部。2月9日他的筆筒掉到地上,滾到柜子底下,他在搬柜子過程中用力過大,結果導致血管破裂,當天去世,彌留前妻子為他朗誦圣經。葬于圣彼得堡。
《罪與罰》的故事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中期的彼得堡。當時俄國農奴制剛剛廢除,俄國正處在舊基礎迅速瓦解,資本主義迅猛發展的過渡時期。貴族階級的腐朽沒落,資產階級事業家和冒險家正走上社會舞臺,令人觸目驚心的赤貧現象出現,這是時代的特征。小說的中心內容是大學生拉斯柯爾尼科夫的“犯罪與懲罰”。作者最初構思這部小說時,主人公叫馬爾美拉陀夫,主要描寫反映俄羅斯下層人民的悲慘生活和某些道德上的缺陷。這與他早期擅長描寫“小人物”的寫作風格也是很相近的。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故事是后來才產生的,但作者這個時候對于社會的認識又深了一層,他看到農奴制改革的失敗以及那些準備尋找改革道路的青年正在進行著一種個人主義的、毫無結果的反抗。這種悲觀失望的情緒對作者產生了很大影響。于是作品完成的時候,原來的次要人物拉斯柯爾尼科夫反而成了這部作品的核心,而最初的主人公馬爾美拉陀夫已經退居到次要地位了。瘋狂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造就了瘋狂的拉斯柯爾尼科夫,或許,這正是作者自己斷頭臺上的記憶。自小就有的癲癇、太多的生活苦難、太多的情感折磨,使他的創作布滿了人格的分裂、人的孤獨感、病態心理以及下意識的非理性主義、神秘主義等。只有陀斯妥耶夫斯基這樣一個“惡毒的天才”,才能夠造就如此惡毒而又如此可憐的拉斯柯爾尼科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國十九世紀著名作家。《罪與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小說描寫窮大學生拉斯柯爾尼科夫受無政府主義思想毒害,認為自己是個超人,可以為所欲為。為生計所迫,他殺死放高利貸的房東老太婆和她的無辜的妹妹,制造了一起震驚全俄的兇殺案。經歷了一場內心痛苦的懺悔后,他最終在基督徒索尼雅姑娘的規勸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亞。作品著重刻畫主人公犯罪后的心理變化,揭示俄國下層人民的艱難生活。
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