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改进佛学思想后,唐诗中多了几分中国特色的禅意
佛教自從東漢末年傳入了中華大地之后,它那與眾不同的佛學思想,就迅速吸引了中原人的注意,于是,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各個階層,男女老少,都有篤信佛教之人。佛學思想,對于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不過,唐朝出了一個慧能之后,中國人便開始不再對那從天竺傳來的佛學照單全收了,而是開始根據中國的社會情況,傳統文化,對佛學思想加以改進,因此而提出了“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頓悟”的修行方式,創立了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佛學流派,禪宗。自此以后,佛學在中國的影響,便愈加深遠了。
其實,如果說起佛教對于中國文化的影響的話,可以從顯性和隱性這兩個方面來理解。所謂的顯性,那自然就是說那些從內容題材,到表現方式,全部都來自于佛教的文學藝術。其中最明顯的,莫過于建筑、雕塑和繪畫了。
中國原本恐怕是沒有類似寺廟、塔之類的建筑物吧,可是,自從佛教傳入了中國之后,便將這些與佛教有關的建筑樣式也傳入了中國。還有那些寺廟中的佛像雕塑,墻壁上畫的各種佛本生故事等,這些都顯而易見,是受到了佛教的影響。
另外,在音樂和文學方面,也有類似的形式,比如各種佛教音樂,那自然是受到了佛教的影響了,唐朝的變文等,所講述的內容也有很多是佛經中的小故事。
而關于隱性的影響呢,就不是那么容易看出來了,它主要是指以佛教的思想滲透到其中,所創作出來的作品,詩文便是其中之一。
很多的詩歌,雖然從表面上看并不是以佛教作為題材的,可是,如果細細咂摸那詩中的滋味,我們就能夠發現,那些原來都是禪意十足的詩歌呢。早在晉朝年間,就有人寫下了《廬山東林寺詩》,詩中除了贊美清凈的山林之外,也表現了幾許對于佛學的領悟,“有客獨冥語,悠然忘所適。揮手撫之門,靈關安足辟”。不過,佛教雖然是在東漢年間就開始傳入的,可是,要說起它的繁盛時期,還得說是唐朝,恰巧,唐朝也是中國詩歌發展迅猛的一個朝代,于是,一大批暗含禪意的詩歌,便應運而生了。
大唐朝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對于各種文化思想都很包容,有著兼容并蓄的特點,它是一個釋、道、儒三教合一的時代,無論是尊奉儒教,還是崇尚道教,又或者是禮拜佛教,都大有人在,更有甚者,有些人所信奉的思想,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兼而有之。
對于“詩圣”杜甫而言,他有著“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崇高理想,曾經寫下了“三吏”、“三別”,世間瘡痍,筆底波瀾,在他的詩歌中,我們或許更多地看到的是儒家的思想。可是,對于“詩仙”李白來說,可就不那么簡單了,從他“逢君奏明主,他日共翻飛”的豪情壯志中,我們可以看到他以社稷為重的儒家思想的影子,可是,再看他的“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卻又能夠看到,他的身上也有著濃厚的道家思想。
再說王維吧,他每日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從這方面講的話,他還真是一個與佛有緣的人,可是,忠君報國,也一直都是他的志向,他的身上,還是能夠看到儒家思想的影子。
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吧,所以,唐朝的詩歌中,總是能夠讓人隱隱約約地看見佛家思想的影子,可見,在那個時候,佛學思想已經深入人心了。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慧能改进佛学思想后,唐诗中多了几分中国特色的禅意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我们是否更应该精进念佛
- 下一篇: 我不再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