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的特性
慈悲的特性◎佛教的慈悲之所以是絕對的,就是在于佛法使人成佛。
◎慈悲的完全俱現者就是佛。
佛的大慈悲,對惡人更加憐憫。所以惡人得救,乃是惟有佛教才有可能的事。◎佛就是大慈悲,沒有罰人的事,罰是自然的報應,是各人自己招來的。如果菩薩有罰人的事,那也只是為了救苦惱的惡人的一種方便。這是佛教慈悲的一項特性。
◎慈悲行的實踐者是苦他人之苦的人,求道者對一切眾生起慈悲心,懷著代替眾生堪忍苦的心。梵文《菩薩地》
◎「菩薩為諸有情,于生死堪受一切苦。」梵文《菩薩地》
◎「愿我(念)他所愛,如念自壽命。愿我念眾生,萬倍勝自愛。愿彼所作惡,于我果報熟。」《寶行王正論》
◎奉獻由同情生。愿意奉獻的心,也是一種慈悲的心情。所以,慈悲是任何一個俗人也可以實現的。
◎日本親鸞大師悲嘆自己是:「無小慈小悲之身」。他述懷說:「無小慈小悲之身,不要想利益眾生。沒有如來的愿船,怎么能渡過苦海。」
◎日本的凈土宗認為,小善也要去實行的心是非常寶貴的。《往生要集》
◎覺悟一切諸法皆是實相平等,叫做上求菩提;憐眾生迷妄無知,名為下化眾生。
◎「佛道中,有人本俱慈悲智慧。設使無者,也可學而得之。要口身心都放下,回向佛法大海,任佛法所教,莫存私曲。」《正法眼藏隨聞記》
◎慈悲是修行者的本質,不要遺失就行。別人怎么想,都要無所介意。
◎「有慈悲有道心,就不要苦于愚癡之人的誹謗。無道心而被認為有道心,就要萬萬謹慎。‧‧‧刻苦、省約一切而有慈心,叫做真的行者。」《正法眼藏隨聞記》
◎「所謂菩薩者,不犯淫愛之不淫,不食臭肉之不潔,堅持戒行,舍名利邪念,修佛道大道,大悲心與佛菩薩相等,憐一切眾生,日夜愿救之,誰不敬之。」《禪門法語集》
◎「菩薩摩訶薩,在家宅中,與妻子俱,未曾暫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薩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屬。令入菩薩智,令成熟解脫。雖與同止,心無所著。以本大悲,處于居家,以慈心故,隨順妻子,于菩薩清凈道,無所障礙。」《華嚴經》
◎慈悲的實踐不是人所具膚淺的分別所能做到的。以宗教上來說,只有念佛不僅是人人所能做的事,也是慈悲行。
◎念佛是基于我們對已經被救的感恩報謝的心而念。
◎一生之中,所念的念佛,都該想成是對如來大悲的報恩與謝德。
◎知如來大悲之恩,當認真念佛。
◎信仰不是由于人的意志而來的,是如來所促起的;我們喜歡聽聞正法,也是佛的慈悲所促成的。
◎凡夫眾生對任何事物會生厭倦,但對成佛以及彌陀深恩的喜歡則從不厭倦。火燒而不失的珍寶,是南無阿彌陀佛。
◎一旦歸入彌陀智愿廣海,凡夫善惡之水,便轉成大悲心。由于皈依佛的無我心,自然地成為大悲心。
◎釋迦彌陀是慈悲父母,運用種種善巧方便,使我們發起無上信心。無論怎么樣的不相信,只要用心聽聞,就會由于慈悲而得信。聽聞是佛法的至極。得信就是蒙受如來大悲。
◎度眾生心即是攝取眾生令生安樂凈土之心,是心即是大菩提心,是心即是大慈悲心。
◎凡是人都有不落人后的心,以此從事各種學習。佛法是沒有「法我」的,所以寧愿輸人也要求取信心。不在情理上爭長短,才是佛的慈悲。
◎除卻了慈悲,佛教就不可能存在。
總結
- 上一篇: 怡西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二)-3
- 下一篇: 慈法法师:没有三皈依,佛法就会似是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