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学习法3.0:三把学习大剑,打通学习的底层密码_学习方法
單純靠機會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是認知賺錢的時代。
前兩天還跟朋友聊到這個話題,未來的機會將會不斷涌現,人工智能、5G、萬物互聯、虛擬現實……
而這些東西,都跟知識掛鉤。以前那種膽大就能掙錢,站在風口就能掙錢的方式,現在已經行不通了,未來你的對手都是認知極高的人。
這是一場認知之戰。
而與此對應的,就是強大的學習能力,大學能教你的東西很有限,更多的知識要靠你自學。
于是,很多人開始感到焦慮。
基于此,我愿意把我對學習的思考和感悟帶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這篇文章是我對學習的底層思考,它是整個學習的框架。
分享與你。
讀書的人和做事的人
總是互相看不起
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看起來很傻,又很大的問題。
那就是“為什么要讀書”?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這個人有個癖好,就是喜歡讀書,而且自己讀書還不解氣,還喜歡拉別人入坑,基本上我的朋友都被我安利了個遍。
但是很遺憾,大多數人不讀書。
他們給我的理由也很簡單:“我是個務實的人,比起讀書,我更相信自己的經驗,你看我現在這么牛逼,不是因為我讀了多少書,而是因為我做事厲害。”
潛意思是,他們認為讀書是虛的,那東西沒屁用。
這個回答很犀利,表面上看起來漏洞百出,可實際上并不好反駁。
首先,事實證明,讀書確實無法幫你立馬獲得成功(當然也分書籍);第二,經驗證明,他沒有讀書,但是他也成功了,而且小有成就,這說明不讀書也是可以的。
所以,我們都不要讀書了嗎?
很長時間我都在思考這個問題,跟著這個問題隨之而來的是另一個更大的問題“我們為什么要學習,學習與實踐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對于一個專研學習方法的人來說,如果這個大前提錯了,如果學習沒有意義,那么學習方法本身也就失去了意義。
可能有讀者看到這里就會覺得有點荒謬了,學習方法當然重要啦,學習當然重要啦,這不傻子都知道的事實嗎?
可是,你去看,事實上大部分人并不喜歡看書,也不買什么知識付費,他們真的就是徹徹底底的經驗主義。
為什么呢?
因為其實大部分人并沒有搞懂學習與實踐之間的關系。
這就是王陽明講的知行合一,如果你沒有真的懂這件事,你是不會真的做到的,知與行是同步的。
實際上,我很長一段時間也沒搞懂知與行的關系。
直到后來我寫熵增定律時,接觸了信息熵這個詞,一切豁然開朗。
這個世界,這個宇宙,有三種基本事物——能量、物質、信息,它們組成我們現在的一切。
中學的時候,我們在物理學中學了能量與物質,卻唯獨沒有學習信息,所以忽視了它的重要性。
實際上信息至關重要,今天所有的一切科技,像是通信、互聯網、電腦、手機、支付、交流、文章、短視頻……這些都為一件事而存在,那就是信息。
科學家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探討,信息如果掉落黑洞,是否會被抹去?最后發現,黑洞吞噬一切,連光都無法逃脫,但是信息卻能永恒,這太神奇了。
信息這么重要,那什么是信息呢?
天才數學家、信息論的創始人、信息熵的引入者香農給信息下的定義是「信息是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信息是創建一切宇宙萬物的基本單位」。
翻譯一下:假如一個人要做某事,這件事對這個人的不確定性叫做熵,消除這種不確定性的事物叫做信息。
不論是通過讀書來讓自己變得更強大,還是從實踐中、從做事中獲取經驗來讓自己變得更強大,其本質都是為了獲取信息,以消除未來將遇到的一切不確定性。
比如,你學穿搭知識,是為了不再搭配老土;你學理財,是為了在投資中大賺特賺;你學管理,是為了讓團隊高效運作;你學學習方法,是為了減少大量的瞎幾把用功……
這背后的一切,不論是通過讀書來完成,還是自己去親身實踐獲取經驗來完成,其本質都是為了獲取信息,以消除某種不確定性。
這是學習的大前提。
明白了這一點,你就會謙卑很多。這是本篇文章想傳達的第一點,謙卑。
因為,我發現一個很病態的現象,讀書的人和做事的人,他們總是互相看不起。
讀者群里就有這樣情況發生,某人分享了某某知識到群里,群里有點閱歷的大佬就會出來指正,平時少看點有的沒的,沒屁用,經驗才是王道;某人分享了一些做事的經驗,讀書的人就會覺得,啊,這人格局不夠,說話很粗鄙。
這個事如果被香農知道了,一定會揭棺而起:“別吵了別吵了,無論是從經驗中總結出的信息,還是從書本中學到的信息,它們的本質都是信息,并無任何區別,它們是平等的。”
就像《獨立宣言》里強調的人人平等一樣,學習也是平等的,我叫它信息平等。
從信息熵的角度來說,信息平等比人人平等還要平等,它是絕對的平等,是真理。
如果你贊同了這一點,那么不論是讀書,還是從做事中汲取經驗,我們最終都是為了達成同一個目的——消除信息熵帶來的不確定性。
我們的終極目的是相同的,而不是對立的。
現在的關鍵在于,通過讀書獲取的知識,和通過做事獲取的知識,它們各自有哪些缺陷?誰更重要,誰是次要?是不是只讀書就可以,或者只做事就可以?
這才是真正聰明人的做法,取長補短。
什么是二元學習法
它因何而有意義
不論是從書本中獲取的信息,還是從做事中獲取的信息,它們都是信息,是平等的。
這一點我們現在已經達成了共識。
接下來更重要的問題是,它們各自有什么優缺點,我們如何取長補短,讓學習的效率達到最高?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還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事實上,香農也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信息這個概念是人為抽象出來的,就像時間一樣,看不見,摸不著,無法被度量。
那怎么辦呢?
香農不愧是天才數學家,他從熱力學的熵增定律中得到啟示,事物總是從有序到混亂,而信息又是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也就是讓事物從無序變得有序的東西。
于是引進了熵的概念,用來度量信息,并取名為信息熵。
并且發揮其數學天才,給出了度量公式:
我們不是吃這口飯的,不需要弄懂這個公式,我只要懂這個計算思維就好。
假設你現在要去做某件事,要做成這件事的有很多不確定性,消除這些這些不確定性的東西叫做信息。假設這些信息為1,也就是100%,如果你掌控了100%的信息,你就100%能做成這件事。
你的終極目的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不斷獲取信息,以達到100%,不論是通過讀書,還是通過做事,不管,反正都是信息,只要你到達100%,你就能做成功這件事。
那么現在的問題來了,只讀書能夠獲得100%的信息嗎?只做事能夠獲得100%的信息嗎?
答案是:讀書無法獲取100%的信息;做事可以獲取100%的信息,但是比較慢。
這就是為什么做事的人,不讀書也能小有成就的原因,所以他們覺得不讀書也可以,于是看不起讀書人;而讀書的人笑他們蠢,因為這種方式獲取信息的速度只能用龜速來形容。
原因如下:
①語言是有邊界的。語言只能傳達宏觀套路,無法傳達微觀體感;而且每個人的表達能力受限。
佛語「不可說,一說即錯」,老子語「道可道,非常道」,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②宏觀套路所包含的信息量遠遠大于微觀體感所包含的信息量。這就是為什么要讀書的原因,從做事中獲取的信息太小,成長太慢。
可能你從做事中10年悟得一個道理,解決了50%的不確定性;但是人家花一天時間看完一本書,就獲得很多道理,解決了70%的不確定性。
這是一場關于信息的降維打擊。
可以看到,兩種學習方式,缺點都很明顯。一個信息有獲取缺失,一個信息獲取速度慢,所以它們要取長補短。
我把這兩種學習方式, 取名為靜態學習和動態學習。
你可以簡單的理解為,靜態學習是從“讀書”中獲取知識,動態學習是從“做事”中獲取知識。
這里的“讀書”和“做事”都是代指。
靜態學習能夠讓我們在極短時間掌握大量信息,缺點是永遠無法達到100%;
動態學習能夠讓我們掌握100%的知識,缺點是信息的獲取速度慢得摳腳。
這是廣義的靜態學習和動態學習。
為了更精確的理解靜態學習和動態學習,更好、更快的獲取信息,幫助我們逆天,我發明了狹義的靜態學習和動態學習。
因為:
既然靜態學習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大量的信息,那么我們肯定首選靜態學習,這部分學習被稱為狹義的靜態學習;
而剩下的那些無法通過讀書獲取的信息,只能從做事中獲取信息,我們別無選擇,只能去做事,我把這部分學習稱為狹義的動態學習。
廣義的動態學習和狹義的動態學習的區別是:廣義的動態學習指一切從“做事”中獲取信息的學習;狹義的動態學習指除去靜態學習,剩下那部分只能通過“做事”獲取信息的學習。
下文為了表達的需要,偶爾會把狹義的動態學習,稱為絕對動態。
用一張圖來解釋,你立刻就懂了。
假設你現在想做成一件事,需要的信息為100%,你想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到100%的信息。
你想到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讀書,但是由于語言的限制,巨人最多只能傳達80%的信息給你,這80%的信息就是你在這件學習上的靜態學習,剩下那20%的信息巨人無法傳達給你,只能你自己去實踐中感悟,叫做動態學習。
這將是你最好的學習方式,也將是你學習任何東西的最底層框架。
以后你所有的學習都要做到既有靜態學習,也要有動態學習。
如果你去看那些真正巨牛逼的人,他們一定不是極端者,他們都是既博覽群書,又躬身入局。
比如比爾蓋茨、馬斯克、查理芒格、巴菲特、稻盛和夫、馬化騰、程維、張一鳴、任正非、張瑞敏……
因為經驗主義者和書呆子的缺陷都很明顯,前者成長緩慢,認知眼界有限,后者信息不足,容易做錯事。
而真正聰明的人,從來都不是只讀書,或者只做事。
這也是我為什么要一直保持創業者身份的原因,因為我知道自己的缺陷在哪里,就是讀書太多,動態學習缺陷,所以我總是盡可能是讓自己躬身入局,一旦有做事的機會,立馬扎進去。
我把它總結為一個思維模型,叫做「終身學習,躬身入局」。
如何成為最厲害的學習者
現在我們來解決最后一個大的問題“如何成為最厲害的學習者”。
前面我們已經達成共識,我們的終極目的,就是在最短的時間讓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接近100%。
基于此,我們發現“靜態學習+動態學習”是唯一最好的方式。
完了嗎?沒有。
有眼尖的讀者會發現,我在那張靜態學習與動態學習的概念圖里,還標了一個東西——信息錯誤。
靜態學習雖然是最快速的方式,但是它有兩個缺陷,一個就是前面講的信息缺失,另外一個就是信息錯誤。
沒有哪個巨人敢說,我寫的東西是絕對正確的,每個巨人都或多或少會出現信息錯誤,包括我寫的每篇文章。
這種錯誤,可能來自語言的表達能力有限,也可能來自巨人本身的認知錯誤。
所以,我們的學習不是單純的“靜態學習+動態學習”,我們還需要留意信息錯誤這個問題。
基于靜態學習的兩個大缺陷,我試著提出一個全新的學習體系,也是第三期學習社群的大框架:
一共三把大劍:
1、動態學習:去實踐中驗證,看看這個理論哪些地方對,哪些地方不對;并且補充信息缺失。
2、費曼學習:通過教的方式發現自己的盲區,那些無法自圓其說的地方可能就是有問題的地方,這是最強大的方法。
3、博覽群書:這是最簡單粗暴的方式,讓巨人去驗證巨人,巨人去批判巨人;同時在極短的時間內補充信息缺失。
動態學習對應刻意練習;飽覽群書是靜態學習的核心,對應知識樹;最后加一個費曼學習,直面盲區,查漏補缺。
解釋一下。
第一把大劍:用知識樹去做主題閱讀,博覽群書。
因為每個巨人認知程度的差異,過往經歷、所學知識的差異,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差異,所以他能表達的靜態知識也會出現極大的差異。
比如巨人A能傳達30%的靜態知識,巨人B能傳達50%的靜態知識,巨人C能傳達70的靜態知識。
但是它們可以互補,A+B+C,可以傳達90%的靜態知識。
這是你為什么要博覽群書的原因。
因為每個人所傳達的靜態的知識都不一樣,博覽群書可以讓巨人互補,以彌補信息的缺失;同時讓巨人互相批判,看看哪些信息是錯誤的。
但是要注意,這是一個效用遞減的過程。
比如你再把D加進來,可能A+B+C+D只有91%的靜態知識;你再加E、F……效果會越來越低,最終達到100%的靜態知識。
這是第一把大劍,它的核心是靜態學習的方法,即知識樹,這里不展開講了。
第二把大劍:動態學習,即通過刻意練習,驗證哪些信息是對的,哪些信息是錯的,并且補足信息缺失。
這一環無論如何都不可被缺省。
因為絕對動態的存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無論你讀了多少書,有部分信息是你永遠無法彌補的。
所以,你還要躬身入局,去做事中學習。
第三把大劍:費曼學習,通過教的方式,直面盲區,發現錯誤信息,補足信息缺失。
這把大劍力量很大,而且很神奇,但是用好的人很少。
OK,以上,就是我對二元學習法的全部思考。
到今天為止,二元學習法也已經是第三次迭代,它變得更簡潔了,最后只剩三把學習大劍——知識樹、刻意練習、費曼學習。
其中費曼學習最簡單;刻意練習需要一生踐行;知識樹是整個學習的基石工具,也是最難學的,里面包含了巨人思維、金字塔原理、結構化思維、檢索練習、思維模型、新舊知識的聯系、第一性原理……
這些我會在接下來的文章中,逐一為大家揭開它們的面紗。
當然,部分精髓無法通過語言傳達的部分,只能通過社群+實操的形式,和大家一起來學習。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二元学习法3.0:三把学习大剑,打通学习的底层密码_学习方法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认知事物
- 下一篇: 自监督学习现状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