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作者是谁啊?
德國 貝多芬
德國 的貝多芬 路德維?!し丁へ惗喾?路德維?!し丁へ惗喾?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維也納樂派最后一位,也是最偉大的代表人物。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萊茵河畔離法國國境不遠的小城市--波恩。父親是個宮廷樂團的男高間歌手,母親是個廚娘。他的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 貝多芬自幼便已顯露出他的音樂天才,父親很早已洞察兒子的音樂天份,為了急于把他培養成為一個象莫扎特那樣的神童,四歲即開始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八歲時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并嘗試作曲,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亂和沒有系統的。貝多芬十一歲便輟學,專心在家學習音樂。十二歲時,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擔任了管風琴師聶費(1748-1798)的助手。十三歲貝多芬已受雇于波恩劇場擔任大鍵琴演奏者,正式成為一名職業音樂家。 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聶費學習音樂。聶費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優秀范例,并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貝多芬的正規的學習和有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聶費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聶費還引導他在1787年到維也納就教于莫扎特。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后,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后,他才常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扎特卻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后,交快地便贏得了維也納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別是即興演奏)的地位。以后,他先跟海頓學習,后來跟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利耶里等人學習。 貝多芬一直在莫扎特與海頓的音樂中成長,以致開始創作時風格也酷似兩位前輩。作為維也納的自由職業音樂家,他比莫扎特的處境順利,但因個性關系備受痛苦。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并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為迅速。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他了很多啟發,從而奠定了他的人文主義世界觀的基礎--深信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出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他曾說:“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專制主義對人類有用得多。”法國大革命的口號“自由、平等、博愛”深深地打動了他,使他初步確定了當時最先進的資產階級人生觀。他曾在自己的札記中寫道:“自由?。?!能有什么東西比它更是人們所需要的呢?”“我愛自由甚于一切——即使在王座面前也不會背棄真理”“在藝術界里,如同在一切偉大的創造里一樣自由前進就是目標。”這就是貝芬創作的誓言,他的創作實現了這些誓言,創作出了許多不朽的篇章,實現了他的“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斗爭——走向勝利”革命英雄主義理想。這集中地表現在他的《小提琴協奏曲》、《第四鋼琴協奏曲》、《第五鋼琴協奏曲》等作品里,特別是《第九交響曲》宣告了貝多芬理想的目的——全人類的團結友愛。樂圣貝多芬是最富于獨創精神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響音樂,其中又以九部交響曲占首要地位。貝多芬的創作構思寬廣、形象宏偉、感情深邃、對比鮮明,這使他偏重于采用并擴充奏鳴曲式;同時由于創作的形象豐富多樣,運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鳴曲式又各有特點。貝多芬的其它管弦樂作品有《小提琴協奏曲》、五部鋼琴協奏曲,兩首序曲、鋼琴樂隊、合唱幻想曲、兩首小提琴與樂隊浪謾曲等。 盡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扎特顯然并不屬于同一"個時代。海頓一生備受凌辱,他雖也偶爾激怒過,但卻總是逆來順受,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都很少能使他激動,他的音樂同斗爭也是永遠絕緣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難并不比海頓少,他勇敢于反抗,寧愿貧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后,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種痛苦、憂郁和傷感的情緒。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斗爭。貝多芬在波恩時期(1782-1792)的創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鋼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這一時期可以說他還只是處于創作的準備階段。 他在維也納最初十年(1792一1802)的創作,比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傷》、《月光》和《克羅采》奏鳴曲及《第三鋼琴協奏曲》等。但在這期間,他對社會與政治諸問題又有進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識到他努力探尋的目標。1802-1812年,他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時期,成為他的"英雄年代"。 合唱曲有兩部彌撒(C大調和D大調)、清唱劇《基督在橄欖山》、《第九交響曲》等。 戲劇作品有歌劇《菲德里奧》、戲劇配樂《愛格蒙特》、《斯泰芬王》、《雅典的廢墟》、芭蕾舞劇《普羅米修斯的生民》等。室內樂有七重奏、鋼琴和管樂五重奏、弦樂五重奏、弦樂四重奏十六首及《大賦格曲》、弦樂三重奏四首,長笛、小提琴、中得琴小夜曲,鋼琴三重奏六首,單簧管、大提琴、鋼琴三重奏、小提琴奏鳴曲十首,大提琴奏鳴曲五首和圓號奏鳴曲以及很重要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等。 歌曲有聲樂套曲《致遠方愛人》,女高聲和樂隊場景《啊!不忠的人》以及其它聲樂與鋼琴曲等。 從樂派歸屬來說,貝多芬基本上是古典的,但其后期明顯具有浪漫因素,因此似該歸為浪漫派。其代表作:第三、五、六、七、九交響曲(Op.55、67、68、92、125),序曲《愛格蒙特》(Op.84)、序曲《林利奧蘭》(Op.62)、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Op.73)、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61)、C大調第九弦樂四重奏第三號(Op.59-3)、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Op.13)、#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Op.27-2)、F大調第五鋼琴奏鳴曲《春天》(Op.24)、F大調第二浪漫曲(Op.50)。 貝多芬的創作活動的成熟過程表面看來是相當遲緩的,但實際上卻非常穩固。他三十歲時才開始寫第一部交響曲,而在象這樣年紀的莫扎特已經寫了四十部左右的交響曲了。 貝多芬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時,才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他的朋友。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在這樣一個精神危機發展到頂峰的時候,他開始創作他的樂觀主義的《英雄交響曲》。 《英雄交響曲》標志著貝多芬的精神的轉機,同時也標志著他的創作的"英雄年代"的開始。 貝多芬在維也納的后一階段,由于歐洲正經歷著嚴重的政治反動時期,即梅特涅的反動統治特別的猖獗的時期,他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1813-1817)。 從1818年起,在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當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聾、健康情況顯著惡化和生活上受到痛苦,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九(合唱)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一生和展現了人類的美好愿望。 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維也納辭世。他死時沒有一個親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時卻形成了群眾性的一個浪潮,所有的學校全部停課表示哀悼,有兩萬群眾護送著他的棺樞,他的墓碑上銘刻著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采(1791-1872)的題詞:"當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你的并不是志頹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這樣一個人才可以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 貝多芬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偉大作物家之一,他的創作集中體現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義的形象可以用"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斗爭--獲得勝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壯麗宏偉而又極樸實鮮明,它的音樂既內容豐富,同時又易于為聽眾所理解和接受。 貝多芬的音樂集中體現了他那個時代廣大人民群眾的痛苦和歡樂。斗爭和勝利,因此它過去總是那樣激勵著人們,鼓舞著人們的斗志,即使在現在也使人們感到親切和鼓舞。 他的九部交響曲在他的全部創作中占有極其獨特的地位。這些交響曲可以比作一篇完整的大型交響敘事詩--描寫英雄生活的長篇史詩。雖然沒有故事情節借以聯系起來,但它所揭示的是英雄的生活、活動和思想的各個方面,也即是英雄所面臨的一些最重要的生活問題,例如:英雄和他的斗爭、英雄和大自然、英雄和他的內心世界、英雄和人民等等。他的九部交響曲是世界文化遺產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是曲子還是課文?曲子:原名《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1801年貝多芬在經歷情感波折后創作出來的鋼琴奏鳴曲,德國詩人路德維?!とR爾斯塔勃聽后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蕩的小舟一般”,而冠以《月光曲》之名。這是一首享譽世界的名曲。曲子作者:路德維?!し病へ惗喾遥?770-1827)原名:《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又名:《月光奏鳴曲》或《月光》課文:主要內容:本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兄妹而為他們彈琴,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激發了貝多芬即興創作了《月光曲》的傳奇故事,表現了偉大音樂家貝多芬的善良品格——對窮苦人的同情和熱愛,以及他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華。同時也告訴人們,美好樂曲的產生不僅要依靠豐富的想象力,更源于對生活高尚而真摯的情感。(文中并沒有注明是誰寫的,可能是精明的出版商即以“月光曲”為標題杜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這首奏鳴曲是貝多芬的早期作品,其時正是古鋼琴向現代鋼琴發展轉變時期,由于此曲第一樂章使用延音踏板非古鋼琴所能企及,所以此曲是第一部只適用于鋼琴演奏的作品。曲子:(有兩個人寫過)在德彪西的作品里,除了鋼琴曲《月光》,還有兩首以《月光》作為曲名的歌曲,它們是根據詩人保爾·韋萊納的詩篇譜寫的??梢姷卤胛鲗Α霸鹿狻边@一題材的喜愛。意大利音樂評論家加蒂聽了德彪西的鋼琴曲《月光》后評論說:“上行的琶音多么輕盈!好似涌起一股噴泉,然后,在主音和屬音的交替中恢復平靜。主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上伸展出來的。它寬廣、嘹亮而富于表情。”
月光曲 作者:路德維?!し病へ惗喾?(A.D.1770-1827) 《月光曲》原名《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又名《月光奏鳴曲》,創作于1801年,接近于貝多芬創作的成熟期。這部作品有三個樂章:第一樂章,那支嘆息的主題融入了他的耳聾疾患,憂郁的思緒。而第二樂章表現了那種回憶的甜夢,也像憧憬未來的藍圖。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而這部作品最美麗的,便是第一樂章,讓人想起月光。 這首鋼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曲》,是由于德國詩人路德維?!とR爾斯塔勃聽了以后說:“聽了這首作品的第一樂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蕩漾的皎潔月光?!币院?,出版商根據這段話,加上了《月光曲》的標題,關于作曲家在月光下即興演奏的種種傳說便流行起來。其實觸動貝多芬創作的不是皎潔如水的月光,而是貝多芬與朱麗葉塔·圭查蒂(1784—1856)第一次戀愛失敗后的痛苦心情。 朱麗葉塔·圭查蒂是伯爵的女兒,比貝多芬小14歲,兩人真誠相愛,因門第的鴻溝,又迫使兩人分手。貝多芬在遭受這一沉重打擊之后,把由封建等級制度造成的內心痛苦和強烈悲憤全部傾瀉在這首感情激切、熾熱的鋼琴曲中。所以,這首曲子是獻給她的。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貝多芬寫給韋格勒的信中提到她時還說:“她愛我,我也愛她。”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愛上了羅伯爾·哈倫堡伯爵,并在家庭的驅使下于1803年和他結了婚。羅曼·羅蘭把此曲和貝多芬的失戀聯系起來,說“幻想維持得不久,奏鳴曲里的痛苦和悲憤已經多于愛情了。”羅蘭把第一樂章解釋為憂郁、哀訴和痛哭。俄國音樂學家奧立比舍夫(1794—1858)認為第一樂章是失戀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滅之火”。但1801年正是貝多芬和圭查蒂熱戀的時候,說這個作品是寫失戀的痛苦,也許和事實不符。 對于這個作品的解釋,也許俄國藝術批評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見解是比較合理的。他在回憶了聽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認為這首奏鳴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劇,第一樂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時充滿陰暗預感的精神狀態。他在聽安東·魯賓斯坦的演奏時也有類似的印象:“……從遠處、遠處,好像從望不見的靈魂深處忽然升起靜穆的聲音。有一些聲音是憂郁的,充滿了無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紛至沓來的回憶,陰暗的預兆……” 中國小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課本第二十六課《月光曲》一文,是出版商以“月光曲”為標題杜撰的一個動人“故事”。 原文: 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來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里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 貝多芬走近茅屋,琴聲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談話。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一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惫媚镎f∶“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貝多芬聽到這里,就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茅屋里點著一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見進來個陌生人,站起來問∶“先生,您找誰?走錯門了吧?”貝多芬說∶“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彈起盲姑娘剛才彈的那首曲子來。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星槎嗌钅?!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蘇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了下來。 賞析: 開始部分只是敘述一件事,同時表現貝多芬悠閑的心情,讀起來語氣平和;而后面部分,寫的則是一種優美的意境和兄妹倆的想像,其情景由靜而動,語氣、語速自然隨之發生很大變化。用具體句子來說,“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边@幾句話,表現的是那種朦朧的美,再想像一下當時人物的心情應該很平和,讀起來,聲音輕柔,語速稍慢,語氣變化不大。讀到“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驟然加速,語調起伏變化很大,突出海面上波濤洶涌的樣子,而至“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沒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大海。”語速又再次減慢,尤其注意在“月光照耀下的”后面要停頓,“波濤洶涌的大?!彼俣雀?,但每個字都極其有力,以表現出兄妹倆陶醉在樂曲中的心情。
小學課本中的月光曲 作者 德彪西 在德彪西的作品里,除了鋼琴曲《月光》,還有兩首以《月光》作為曲名的歌曲,它們是根據詩人保爾·韋萊納的詩篇譜寫的。可見德彪西對“月光”這一題材的喜愛。意大利音樂評論家加蒂聽了德彪西的鋼琴曲《月光》后評論說:“上行的琶音多么輕盈!好似涌起一股噴泉,然后,在主音和屬音的交替中恢復平靜。主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上伸展出來的。它寬廣、嘹亮而富于表情
《月光曲》作者是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月光》隸屬于《貝加摩組曲》,作于1900年,是阿希爾-克洛德·德彪西第一期作品中的一個鋼琴曲作品。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法語: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法國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音樂界頗具影響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時也是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德國 的貝多芬 路德維?!し丁へ惗喾?路德維?!し丁へ惗喾?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維也納樂派最后一位,也是最偉大的代表人物。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萊茵河畔離法國國境不遠的小城市--波恩。父親是個宮廷樂團的男高間歌手,母親是個廚娘。他的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 貝多芬自幼便已顯露出他的音樂天才,父親很早已洞察兒子的音樂天份,為了急于把他培養成為一個象莫扎特那樣的神童,四歲即開始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八歲時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并嘗試作曲,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亂和沒有系統的。貝多芬十一歲便輟學,專心在家學習音樂。十二歲時,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擔任了管風琴師聶費(1748-1798)的助手。十三歲貝多芬已受雇于波恩劇場擔任大鍵琴演奏者,正式成為一名職業音樂家。 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聶費學習音樂。聶費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優秀范例,并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貝多芬的正規的學習和有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聶費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聶費還引導他在1787年到維也納就教于莫扎特。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后,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后,他才常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扎特卻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后,交快地便贏得了維也納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別是即興演奏)的地位。以后,他先跟海頓學習,后來跟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利耶里等人學習。 貝多芬一直在莫扎特與海頓的音樂中成長,以致開始創作時風格也酷似兩位前輩。作為維也納的自由職業音樂家,他比莫扎特的處境順利,但因個性關系備受痛苦。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并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為迅速。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他了很多啟發,從而奠定了他的人文主義世界觀的基礎--深信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出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他曾說:“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專制主義對人類有用得多。”法國大革命的口號“自由、平等、博愛”深深地打動了他,使他初步確定了當時最先進的資產階級人生觀。他曾在自己的札記中寫道:“自由?。?!能有什么東西比它更是人們所需要的呢?”“我愛自由甚于一切——即使在王座面前也不會背棄真理”“在藝術界里,如同在一切偉大的創造里一樣自由前進就是目標。”這就是貝芬創作的誓言,他的創作實現了這些誓言,創作出了許多不朽的篇章,實現了他的“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斗爭——走向勝利”革命英雄主義理想。這集中地表現在他的《小提琴協奏曲》、《第四鋼琴協奏曲》、《第五鋼琴協奏曲》等作品里,特別是《第九交響曲》宣告了貝多芬理想的目的——全人類的團結友愛。樂圣貝多芬是最富于獨創精神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響音樂,其中又以九部交響曲占首要地位。貝多芬的創作構思寬廣、形象宏偉、感情深邃、對比鮮明,這使他偏重于采用并擴充奏鳴曲式;同時由于創作的形象豐富多樣,運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鳴曲式又各有特點。貝多芬的其它管弦樂作品有《小提琴協奏曲》、五部鋼琴協奏曲,兩首序曲、鋼琴樂隊、合唱幻想曲、兩首小提琴與樂隊浪謾曲等。 盡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扎特顯然并不屬于同一"個時代。海頓一生備受凌辱,他雖也偶爾激怒過,但卻總是逆來順受,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都很少能使他激動,他的音樂同斗爭也是永遠絕緣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難并不比海頓少,他勇敢于反抗,寧愿貧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后,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種痛苦、憂郁和傷感的情緒。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斗爭。貝多芬在波恩時期(1782-1792)的創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鋼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這一時期可以說他還只是處于創作的準備階段。 他在維也納最初十年(1792一1802)的創作,比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傷》、《月光》和《克羅采》奏鳴曲及《第三鋼琴協奏曲》等。但在這期間,他對社會與政治諸問題又有進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識到他努力探尋的目標。1802-1812年,他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時期,成為他的"英雄年代"。 合唱曲有兩部彌撒(C大調和D大調)、清唱劇《基督在橄欖山》、《第九交響曲》等。 戲劇作品有歌劇《菲德里奧》、戲劇配樂《愛格蒙特》、《斯泰芬王》、《雅典的廢墟》、芭蕾舞劇《普羅米修斯的生民》等。室內樂有七重奏、鋼琴和管樂五重奏、弦樂五重奏、弦樂四重奏十六首及《大賦格曲》、弦樂三重奏四首,長笛、小提琴、中得琴小夜曲,鋼琴三重奏六首,單簧管、大提琴、鋼琴三重奏、小提琴奏鳴曲十首,大提琴奏鳴曲五首和圓號奏鳴曲以及很重要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等。 歌曲有聲樂套曲《致遠方愛人》,女高聲和樂隊場景《啊!不忠的人》以及其它聲樂與鋼琴曲等。 從樂派歸屬來說,貝多芬基本上是古典的,但其后期明顯具有浪漫因素,因此似該歸為浪漫派。其代表作:第三、五、六、七、九交響曲(Op.55、67、68、92、125),序曲《愛格蒙特》(Op.84)、序曲《林利奧蘭》(Op.62)、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Op.73)、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61)、C大調第九弦樂四重奏第三號(Op.59-3)、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Op.13)、#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Op.27-2)、F大調第五鋼琴奏鳴曲《春天》(Op.24)、F大調第二浪漫曲(Op.50)。 貝多芬的創作活動的成熟過程表面看來是相當遲緩的,但實際上卻非常穩固。他三十歲時才開始寫第一部交響曲,而在象這樣年紀的莫扎特已經寫了四十部左右的交響曲了。 貝多芬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時,才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他的朋友。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在這樣一個精神危機發展到頂峰的時候,他開始創作他的樂觀主義的《英雄交響曲》。 《英雄交響曲》標志著貝多芬的精神的轉機,同時也標志著他的創作的"英雄年代"的開始。 貝多芬在維也納的后一階段,由于歐洲正經歷著嚴重的政治反動時期,即梅特涅的反動統治特別的猖獗的時期,他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1813-1817)。 從1818年起,在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當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聾、健康情況顯著惡化和生活上受到痛苦,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九(合唱)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一生和展現了人類的美好愿望。 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維也納辭世。他死時沒有一個親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時卻形成了群眾性的一個浪潮,所有的學校全部停課表示哀悼,有兩萬群眾護送著他的棺樞,他的墓碑上銘刻著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采(1791-1872)的題詞:"當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你的并不是志頹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這樣一個人才可以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 貝多芬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偉大作物家之一,他的創作集中體現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義的形象可以用"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斗爭--獲得勝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壯麗宏偉而又極樸實鮮明,它的音樂既內容豐富,同時又易于為聽眾所理解和接受。 貝多芬的音樂集中體現了他那個時代廣大人民群眾的痛苦和歡樂。斗爭和勝利,因此它過去總是那樣激勵著人們,鼓舞著人們的斗志,即使在現在也使人們感到親切和鼓舞。 他的九部交響曲在他的全部創作中占有極其獨特的地位。這些交響曲可以比作一篇完整的大型交響敘事詩--描寫英雄生活的長篇史詩。雖然沒有故事情節借以聯系起來,但它所揭示的是英雄的生活、活動和思想的各個方面,也即是英雄所面臨的一些最重要的生活問題,例如:英雄和他的斗爭、英雄和大自然、英雄和他的內心世界、英雄和人民等等。他的九部交響曲是世界文化遺產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是曲子還是課文?曲子:原名《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1801年貝多芬在經歷情感波折后創作出來的鋼琴奏鳴曲,德國詩人路德維?!とR爾斯塔勃聽后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蕩的小舟一般”,而冠以《月光曲》之名。這是一首享譽世界的名曲。曲子作者:路德維?!し病へ惗喾遥?770-1827)原名:《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又名:《月光奏鳴曲》或《月光》課文:主要內容:本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兄妹而為他們彈琴,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激發了貝多芬即興創作了《月光曲》的傳奇故事,表現了偉大音樂家貝多芬的善良品格——對窮苦人的同情和熱愛,以及他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華。同時也告訴人們,美好樂曲的產生不僅要依靠豐富的想象力,更源于對生活高尚而真摯的情感。(文中并沒有注明是誰寫的,可能是精明的出版商即以“月光曲”為標題杜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這首奏鳴曲是貝多芬的早期作品,其時正是古鋼琴向現代鋼琴發展轉變時期,由于此曲第一樂章使用延音踏板非古鋼琴所能企及,所以此曲是第一部只適用于鋼琴演奏的作品。曲子:(有兩個人寫過)在德彪西的作品里,除了鋼琴曲《月光》,還有兩首以《月光》作為曲名的歌曲,它們是根據詩人保爾·韋萊納的詩篇譜寫的??梢姷卤胛鲗Α霸鹿狻边@一題材的喜愛。意大利音樂評論家加蒂聽了德彪西的鋼琴曲《月光》后評論說:“上行的琶音多么輕盈!好似涌起一股噴泉,然后,在主音和屬音的交替中恢復平靜。主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上伸展出來的。它寬廣、嘹亮而富于表情。”
月光曲 作者:路德維?!し病へ惗喾?(A.D.1770-1827) 《月光曲》原名《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又名《月光奏鳴曲》,創作于1801年,接近于貝多芬創作的成熟期。這部作品有三個樂章:第一樂章,那支嘆息的主題融入了他的耳聾疾患,憂郁的思緒。而第二樂章表現了那種回憶的甜夢,也像憧憬未來的藍圖。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而這部作品最美麗的,便是第一樂章,讓人想起月光。 這首鋼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曲》,是由于德國詩人路德維?!とR爾斯塔勃聽了以后說:“聽了這首作品的第一樂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蕩漾的皎潔月光?!币院?,出版商根據這段話,加上了《月光曲》的標題,關于作曲家在月光下即興演奏的種種傳說便流行起來。其實觸動貝多芬創作的不是皎潔如水的月光,而是貝多芬與朱麗葉塔·圭查蒂(1784—1856)第一次戀愛失敗后的痛苦心情。 朱麗葉塔·圭查蒂是伯爵的女兒,比貝多芬小14歲,兩人真誠相愛,因門第的鴻溝,又迫使兩人分手。貝多芬在遭受這一沉重打擊之后,把由封建等級制度造成的內心痛苦和強烈悲憤全部傾瀉在這首感情激切、熾熱的鋼琴曲中。所以,這首曲子是獻給她的。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貝多芬寫給韋格勒的信中提到她時還說:“她愛我,我也愛她。”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愛上了羅伯爾·哈倫堡伯爵,并在家庭的驅使下于1803年和他結了婚。羅曼·羅蘭把此曲和貝多芬的失戀聯系起來,說“幻想維持得不久,奏鳴曲里的痛苦和悲憤已經多于愛情了。”羅蘭把第一樂章解釋為憂郁、哀訴和痛哭。俄國音樂學家奧立比舍夫(1794—1858)認為第一樂章是失戀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滅之火”。但1801年正是貝多芬和圭查蒂熱戀的時候,說這個作品是寫失戀的痛苦,也許和事實不符。 對于這個作品的解釋,也許俄國藝術批評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見解是比較合理的。他在回憶了聽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認為這首奏鳴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劇,第一樂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時充滿陰暗預感的精神狀態。他在聽安東·魯賓斯坦的演奏時也有類似的印象:“……從遠處、遠處,好像從望不見的靈魂深處忽然升起靜穆的聲音。有一些聲音是憂郁的,充滿了無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紛至沓來的回憶,陰暗的預兆……” 中國小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課本第二十六課《月光曲》一文,是出版商以“月光曲”為標題杜撰的一個動人“故事”。 原文: 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來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里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 貝多芬走近茅屋,琴聲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談話。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一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惫媚镎f∶“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貝多芬聽到這里,就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茅屋里點著一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見進來個陌生人,站起來問∶“先生,您找誰?走錯門了吧?”貝多芬說∶“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彈起盲姑娘剛才彈的那首曲子來。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星槎嗌钅?!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蘇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了下來。 賞析: 開始部分只是敘述一件事,同時表現貝多芬悠閑的心情,讀起來語氣平和;而后面部分,寫的則是一種優美的意境和兄妹倆的想像,其情景由靜而動,語氣、語速自然隨之發生很大變化。用具體句子來說,“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边@幾句話,表現的是那種朦朧的美,再想像一下當時人物的心情應該很平和,讀起來,聲音輕柔,語速稍慢,語氣變化不大。讀到“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驟然加速,語調起伏變化很大,突出海面上波濤洶涌的樣子,而至“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沒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大海。”語速又再次減慢,尤其注意在“月光照耀下的”后面要停頓,“波濤洶涌的大?!彼俣雀?,但每個字都極其有力,以表現出兄妹倆陶醉在樂曲中的心情。
小學課本中的月光曲 作者 德彪西 在德彪西的作品里,除了鋼琴曲《月光》,還有兩首以《月光》作為曲名的歌曲,它們是根據詩人保爾·韋萊納的詩篇譜寫的。可見德彪西對“月光”這一題材的喜愛。意大利音樂評論家加蒂聽了德彪西的鋼琴曲《月光》后評論說:“上行的琶音多么輕盈!好似涌起一股噴泉,然后,在主音和屬音的交替中恢復平靜。主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上伸展出來的。它寬廣、嘹亮而富于表情
《月光曲》作者是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月光》隸屬于《貝加摩組曲》,作于1900年,是阿希爾-克洛德·德彪西第一期作品中的一個鋼琴曲作品。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法語: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法國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音樂界頗具影響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時也是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