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之战是谁画的啊?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维也纳之战是谁画的啊?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我想應該是星野桂吧。畫的是亞連.沃克。下面是星野桂的資料: [編輯本段]星野桂 HOSHINO KATSURA 日文原名:星野桂 生日:1980-04-21 出生地:日本 滋賀縣 *性別:女(以前的百科上放的是一位男性聲優的照片,性別也錯了,老師是女生哦) [編輯本段]參與動漫 原作 《驅魔少年》 星野桂《D.Gray-man》 日本滋賀縣出身的漫畫家。血型為O型。2004年開始在《少年Jump周刊》上連載‘D.Gray-man’。2005年11月曾因急病關系而休刊,直到2006年1月才又恢復連載。 有一位雙胞胎姐姐及弟弟。會當漫畫家的原因是為了要讓從以前就喜歡漫畫的姐姐感到高興而可以每天都有漫畫看。星野桂中的“星野”為筆名、“桂”則是取自本名。 新人王.星野桂 2005年的《JUMP》誰氣勢最高漲?固然《ONE PIECE》金身不倒,《火影忍者》第二部走勢仍強,《死亡筆記》烽煙四起,《Bleach》已隱有一線長紅之像。然而,若要論“紅得快”,卻還是星野桂的《D.Gray-man》。 《D.Gray-man》情節不標準指針: 猶豫半天,想將故事概括為“一個除魔人打敗怪物的歷程”或者“回憶過去,我的驅魔生涯”再或者“十字傷之后是蚯蚓斑!今年紋臉風潮再起”亦或“身殘志堅,矮子大放異彩!”……再寫下去讀者會用十字架將我痛毆至死吧…… 好吧,其實正常版的解釋為:《圣經》里面有記載的著名諾亞大洪水并非天災而是人禍,正義的警察們打敗那位外國版共工的同時也讓世界被毀滅了。那位洪水犯人尚有一息并未死絕。為了防止他刑滿釋放再度犯案,正義警察頭[初代]將古代文明遺留下來的某種物質傳于世上。讓警察頭子[N代]大搞“今天的倒霉蛋就是你”之非法活動,制造了大堆[不發薪水]的片兒警,統一稱為“驅魔人”。而犯人同志自然不能身單力薄,也聚集了一堆犯罪份子,將它們命名為AKUMA(惡魔)。為了表現這場戰爭的重要性,警察頭重復申明了“我們輸了世界就要完蛋”的重要性。如此,雙方斗毆再次[咦,我為什么要說“再”]上升為世界命運決定之戰。而我們的主角矮子A(A=Allen),則就是片兒警中的一員…… ——摘自《你們打我也沒用》之《打我也要這樣講》篇。 這部作品的情節總的大方向來說,委實沒什么太大的新意。但話說回來,考慮到《OP》也能慨恬是“一群海盜的故事”或者《火影》亦能簡化為“一群忍者的故事”,就不用對它表示太大的不滿。重點在于,這部故事集合了時下的一切流行因素,想不紅也難。 做為一名新人,星野桂最近的氣勢令人矚目。而讓人吃驚的是她生于1980年,也就是如今才剛滿二十五歲。年紀輕輕就挑重任的作者其實我們見過不少了,富堅義博與和月伸宏開始連載成名作的時候尚才二十四,但就年齡來講,星野桂與我們更加接近[比同樣“看著龍珠長大的”岸本齊史還要小六歲]。自稱漫畫經歷是從一歲零五個月開始[實在很想知道那個“漫畫經歷”是什么意思,難道是指開始涂鴉的年齡嗎。和朋友討論后得出一個“被媽媽抱進漫畫店走失”的KUSO猜想來……] 2003年,星野桂的出道作《Continue》在8月第34期的《少年JUMP》上刊出。一問世即驚艷四作,當時有編者稱星野桂來日定會跨入《JUMP》的紅火作者之列,現在看來此人算是有先見之明。 《Continue》頗有《D.Gray-man》的“前身作品影子”,現在看來是長篇連載的投石問路之作,此兩部作品里面都出現了“千年伯爵”這種重點要素。[這么說來在那之后準備了長達一年的時間來準備推出長篇連載……好,好可憐。]同年年底《少年JUMP》的兄弟刊《赤丸JUMP》上出現了星野的《ZONE》,這部雜志可以說是“JUMP二線作者預備場”,這里已經可以看出編輯部對星野桂的確期待有加。在那之后的2004年,27號《少年JUMP》上,《D.Gray-man》正式隆重出場。在它刊出后不久的40號上,《通靈王》悲慘完結……雖然完結的關鍵在于作者本人筆力不濟,“讓位于新人”也占了一定原因。 《D.Gray-man》可以說溶合了如今“必紅”的關鍵要素,首先星野桂本身畫風精美,頗有由貴香織里和小煙健的影子,即使放到少女漫畫雜志亦不會顯得不合時宜。[剛刊出《ZONE》時曾有眼拙的讀者懷疑星野桂是小煙健的化名……就不知道她對此是高興還是郁悶了] 其次,情節很敢鋪,一開始架子就張得大,至少已經先達到了“死里唬人”的效果,之后往哪個方面填內容都不會顯得說不過去。[大家切記以后寫作文要以“我們這個宇宙”為開頭……說笑而已]第三,整篇風格很有些十七世紀機械時代味道,如今不少讀者都喜歡這種[有人評價它是《鋼之煉金術士煉》的跟風之作,就連主角也被稱為“豆芽仔”,想想艾德被稱為“豆子”……真是矮子一家親]。接著,“救世主”與打斗戲完全符合《JUMP》雜志一向的主流設定,最后,頻繁出現的十字架與服飾極符合時下流行的“哥特風”[不少玩COS的讀者已經紛紛將目標對準這部作品了]。這種男女讀者兩面討好的作品不紅實在沒天理了,今年4月發表的排行榜上,星野桂力壓空知英秋摘取2004年度“新人王”稱號,可謂實至名歸。 看得出編輯部對星野桂和這部作品都很重視,造勢之舉也極為頻繁,在單行本還沒多少的情況下,已經大張旗鼓的推出小說版。在當時幾部長篇大作都要么完結要么顯疲態時推出他果然是明智之舉。目前惟一需要擔心的一點是:一部作品想“紅”不算太難,想“經典”可不容易。到底要成為雞肋之作還是傳世之作,就要看星野桂的長篇控制能力了。 [編輯本段]最近動態 休刊說明2005年11月曾因急病關系而休刊,直到2006年1月才又恢復連載。 2008年11月再次因為身體原因休刊。 目前星野老師正在為了恢復健康而療養中,連載再開時間未定。老師的身體一直不好是眾所周知的,不管是找借口也好,真的病倒了也好,希望大家都能給老師以充分的諒解和祝福,畢竟漫畫家也是人,一直以來都辛苦了。 祝愿老師能早日康復再開連載! 下面是亞連.沃克的資料。 亞連 即亞連·沃克(Allen Walker) 呢稱:豆芽 因為左手中鑲著的十字架,亞連從小被親生父母拋棄。被養父收養。亞連長大后,養父死去。 那個時候亞連第一次遇到了千年伯爵,他沒有經受住千年伯爵讓養父復活的誘惑。 可是亞連不知道,被千年伯爵復活就意味著成為千年伯爵永遠的奴隸,成為惡魔。 養父有那么一瞬間恢復了自己的意識,他讓亞連殺了他。并且在亞連的左眼留下了詛咒。 這個詛咒可以讓亞連看到惡魔,和那混沌的黑白世界。 亞連親手殺了他的養父。后來被偶爾經過這里的庫洛斯元帥所救。 國籍:英國 身高:168cm 體重:58kg 生日:12.25 血型:不明 年齡:大約15 異能感:左手的十字架 所屬:黑色教團除魔師 http://baike.baidu.com/view/739609.htm
穆哈的招貼畫。沒啥背景,他靠畫海報,插畫混飯。阿方斯·穆哈(Alphonse Maria Mucha,1860年7月24日-1939年7月14日),是一位捷克斯洛伐克籍的畫家與裝飾品藝術家。 慕夏出生于捷克摩拉維亞地方的 Ivan?ice,雖然他的歌唱天分讓他可以升學至高中,不過從小時候開始畫畫就是他的最愛。他在莫拉維亞有個畫裝飾物品的工作,大多是畫劇場使用的風景圖。1879年慕夏進入了維也納最重要的劇場設計公司工作,同時繼續他的非正式藝術教育,不過一場大火結束了他這份工作。1881年他回到莫拉維亞成為自由接案的裝飾畫及人物畫家,且受雇于 Karl Khuen 伯爵,畫 Hru?ovany Emmahof 城堡的壁畫;這位伯爵對慕夏的畫非常感動,于是資助他到慕尼黑美術學校接受正式的藝術教育。 慕夏在1887年來到了巴黎,在 Académie Julian 與 Academie Colarossi 繼續他的學業,同時他也給雜志及廣告提供插畫。1894年圣誕夜,慕夏在大家都回家過節,公司設計人員、藝術家都不在的情況下臨危受命,代當時巴黎最紅的歌舞明星莎拉·伯恩哈特(Sarah Bernhardt)在新年演出的歌舞劇吉斯蒙達(Gismonda)設計海報,沒想到因此引起了巴黎人的注意,而慕夏也得到公司的賞識,得到越來越多的設計機會。[1] 因為他的卓越成就,還被奧匈皇帝授予了騎士封號,又被法國政府授予了騎士榮譽勛章。[2] 慕夏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新藝術運動特征,也有強烈的個人特點,他創作了大量的畫、海報、廣告和書的插畫,同時從事珠寶、地毯、壁紙及劇場擺設等設計。在畫中常出現美麗的女人穿著帶有新古典主義的長袍,四周圍繞著豐富的花,且在女人的頭后方常會有光環。他的新藝術風格常被模仿,然而,這是慕夏終生不想嘗試的風格;他總是堅持著一種信念,那就是與其依附著任何一種流行的設計型式,他的設計是從內心而生。他聲稱藝術的存在只是為了傳遞精神上的訊息,如此而已;因此他對他在商業藝術界得到的聲名感到挫折,而希望專注于那些更為崇高的藝術,及使他的出生地更為尊貴的計劃。 慕夏在1906至1910年造訪美國,接著便定居在布拉格,在那里,他為這座城市的地標及劇場增添了許多裝飾。當捷克斯洛伐克在第一次大戰之后獨立時,他為這個新的國家設計了郵票、鈔票以及其他官方文件。他花了許多年的時間創作他的杰作—斯拉夫史詩(The Slav Epic),那是一系列描繪斯拉夫人民歷史的巨大繪畫;他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想要完成這個頌揚斯拉夫歷史的夢想。 在法西斯主義風起云涌的1930年代末期,慕夏的斯拉夫史詩被報紙指責為反動派,當1939年德軍進入捷克斯洛伐克之際,慕夏是第一個被蓋世太保逮捕的藝術家。在一連串的審問中,他得了肺炎,1939年7月14日因為肺部感染而過世,埋葬于 Vy?ehrad 公墓。
中國十大古畫是中國繪畫歷史上最燦爛奪目的明珠,主要包括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仇英的漢宮春曉圖等,其中最經典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仇英的漢宮春曉圖,九余堂漢宮春曉圖縱寬30.6厘米,橫長574.1厘米,非常適合懸掛在寬大明亮的客廳中,奢華大氣,給人們帶來藝術的美的享受,畫卷采用藝克利版畫技術,逼真形象,完美地再現了原作的神韻。 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九:明·仇英《漢宮春曉圖》十大名畫 漢宮春曉圖(縱30.6厘米 橫574.1厘米) 畫卷的作者是明代知名畫家仇英,仇英是太倉人,后來在蘇州定居,是明朝最具代表性的畫師之一,仇英的畫作一般只有簡單的名款,不像明代其他畫家那樣在畫作上題詩,仇英擅長描繪仕女,遠近聞名,漢宮春曉圖是仇英最杰出的代表作,畫卷描繪了漢朝宮殿園林的宏偉景象,使用驚艷的筆墨展現了皇宮中嬪妃的日常生活起居情況,他的這幅漢宮春曉圖在中國仕女繪畫史上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 漢宮春曉圖的主題是漢代的宮廷生活,描繪了宮廷佳麗的生活狀態,整幅畫卷構圖繁瑣,用筆遒勁有力,色彩優雅瑰麗, 畫卷擁有奇木,怪石,華麗的宮殿,構成了人間仙境一般的美麗景色,除了擁有美女的畫像之外,畫卷還重點描繪了嬪妃彈琴下棋,描繪書畫,賞鑒古玩,賞花等娛樂休閑活動。畫卷一開始就是美麗的宮殿外景,楊柳發出嫩芽,春意盎然,宮殿的圍墻外面有一個水潭,鴛鴦白鷴在其中游水嬉戲。一個宮女帶著三個小孩在水塘邊觀看展翅欲飛的白鷴。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六: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千里江山圖》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絹本,青綠設色,無款,據卷后蔡京題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現藏故宮博物院。作品以長卷形式,描繪了連綿的群山岡巒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嶺、坡岸、水際中布置、點綴亭臺樓閣、茅居村舍,水磨長橋及捕魚、駛船、行旅、飛鳥等,描繪精細,意態生動。景物繁多,氣象萬千,構圖于疏密之中講求變化,氣勢連貫,以披麻與斧劈皴相合,表現山石的肌理脈絡和明暗變化;設色勻凈清麗,于青綠中間以赭色,富有變化和裝飾性。作品意境雄渾壯闊,氣勢恢宏,充分表現了自然山水的秀麗壯美。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五: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韓熙載夜宴圖》是以南唐中書侍郎韓熙載的生活軼事為題材繪制而成。韓熙載(公元907——970年), 字叔言,山東北誨人,唐末進士,是一位北方貴族,因戰亂南逃,被南唐朝廷留用。后主李煜繼位時,南唐國勢不振,而北方的宋王朝則迅速崛起。李煜對自己小朝 廷的存亡憂慮不安。對于韓熙載,李煜想授他為相,卻又不放心,心情十分矛盾。韓熙載也意識到,表面上雖受惠予南唐朝廷,但畢竟是北方人,也無意為官。身處 逆境的韓熙載,為了免遭可能發生的厄運,不得不在政治上盡量避免與朝廷發生沖突,并在生活上以疏狂自放、縱情聲色的方式,去轉移同僚的視線,蒙蔽朝廷的耳 目。李煜只以為韓熙載生活太放蕩,出于“惜其才”,想通過圖畫對韓熙載起規勸作用。所以,當他得知韓熙載“多好聲伎,專為夜飲,雖賓客棵雜,歡呼狂逸,不復拘制”的消息,便“命顧閎中夜至其第,竊窺之,目識心記,圖繪以上之。”(《宣和畫譜》)這就是《韓熙載夜宴圖》的創作原由。 全卷尺寸:28.7cm*33.55cm 一個宮女透過窗戶眺望外面翩翩起舞的孔雀,孔雀的兩邊是兩個宮女,一個宮女在喂孔雀,另一個宮女依靠在門邊,還有一個宮女提著水壺走下臺階。一名嬪妃站在花園中,看著周圍的宮女為牡丹花澆水,旁邊是嬪妃的同伴,同伴身邊有兩個丫鬟,一個丫鬟在澆水,另一個丫鬟拿著扇子陪伴在左右。院內有一棵梨樹綻放著美麗的白色花朵,有宮女摘下梨花放在盆子中,有的人則摘下梨花插在鬢邊。 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元代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富春山居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紙本,水墨畫。《富春山居圖》始畫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富春山居圖》曾于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富春山居圖 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后半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前半卷《富春山居圖 剩山圖》縱31.8厘米,橫51.4厘米。后半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縱33厘米,橫636.9厘米。富春山居圖》殘卷之一。始畫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該畫于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著名書畫家黃公望膾炙人口的一幅名作,世傳乃黃公望畫作之冠。為紙本水墨畫,寬33厘米,長636.9厘米,是黃公望晚年的力作。黃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工書法、通音律、善詩詞,少有大志,青年有為,中年受人牽連入獄,飽嘗磨難,年過五旬隱居富春江畔,師法董源、巨然,潛心學習山水畫,出名時,已經是年過八旬的老翁了。黃公望把畢生的積蓄都融入到繪畫創作中,嘔心瀝血,歷時數載,終于在年過八旬時,完成了這幅堪稱山水畫最高境界的長卷《富春山居圖》。它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松石挺秀,云山煙樹,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 《富春山居圖》畫卷為六接的紙本,即是由六張紙連成的畫卷.黃公望(字子久)為元代最負盛名的畫師,在畫史上的影響頗大。他在《山水訣》中,明確提到模寫。他說:皮袋中置描筆在內,或于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模寫之。子久作品存世不多,其中最佳者當屬《富春山居圖》。為了創作《富春山居圖》,他在領略江山釣灘之勝時,袖攜紙筆,凡遇景物,輟即模記。此畫成于至正七年(1347年),此時子久年近八旬,畫中所題文字表明,他為完成此畫而潛心觀察、揣摩費時三四年。張庚在《圖畫精意識》中記載了董其昌對此畫的贊譽,子久畫冠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韻超逸,體備眾法,脫化渾融,不落畦徑。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唐-閻立本-步輦圖 《步輦圖》絹本,設色,縱:38.5厘米,橫:129.6厘米。 《步輦圖》以唐太宗李世民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王這一重大事件為背景,表現了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使者祿東贊來唐迎親并受到唐太宗召見的場面。畫中包括唐太宗在內共有13個人物。唐太宗雖然不在畫面的中心而偏于橫卷的前半部分,但作者在構圖上巧妙的處理,使以唐太宗為主的人物群體實際上處于畫面視覺的中心,同時也以他為主構成了畫面由內向外輻射的組合關系。唐太宗處于九個侍女的簇擁之下,寬大的體態與威儀莊重的神情,與侍女纖細而趨于動感的塑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構成了畫面視覺上的重中之重。同樣的處理構思也體現在唐太宗前方的三個使臣身上,他們雖然較之侍女們遠離唐太宗,但其與太宗構成對應的視線,使他們乃處于更為重要的視覺地位。造型上選取了鞠躬時的動態,同時,三人的重心都略有后移,亦給人一種趨于不穩定的視覺感受。相比之下,既顯示出使臣的恭敬,又襯托出大唐天子雍容華貴的氣派。 作者的繪畫技巧也達到了相當高超的境界,不但體現在獨具匠心的構圖安排上,具體人物的刻畫同樣十分精彩,線條流暢圓轉,五官塑造精致細膩,深得人物的個性氣質。尤其是三個使臣穿著相貌都反映出濃郁的異域風情。李嗣真在《續畫品錄》中評閻立本的畫說:“至若萬國來庭,奉涂山之玉帛;百蠻朝貢,接應門之位序。折旋矩度,端簪奉笏之儀;魁詭譎怪,鼻飲頭飛之俗;盡該毫未,倍得人情。”決非虛譽。 圖卷右半是在宮女簇擁下坐在步輦中的唐太宗,左側三人前為典禮官,中為祿東贊,后為通譯者。在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圖焦點。作者煞費苦心地加以生動細致的刻畫,畫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莊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風范與威儀。作者為了更好地突現出太宗的至尊風度,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進行襯托表現。一是以宮女們的嬌小、稚嫩,以她們或執扇或抬輦、或側或正、或趨或行的體態來映襯唐太宗的壯碩、深沉與凝定,是為反襯;二是以祿東贊的誠摯謙恭、持重有禮來襯托唐大宗的端肅平和、藹然可親之態,是為正襯。該圖不設背景,結構上自右向左,由緊密而漸趨疏朗、重點突出,節奏鮮明。 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全卷,北宋,張擇端,絹本,淡設色中國十大傳世名畫 清明上河圖 全圖 古畫原版復制品 色較暗 100%忠于原作全圖尺寸縱長:24.8cm 橫長:528cm《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東角子門內外和汴河兩岸的繁華熱鬧景象。全畫可分為三段: 首段寫市郊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縱橫,其間人物往來。 中段以“上土橋”為中心,另畫汴河及兩岸風光。中間那座規模宏敞、狀如飛虹的木結構橋梁,概稱“虹橋”,正名“上土橋”,為水陸交通的匯合點。橋上車馬來往如梭,商販密集,行人熙攘。 后段描寫的是市區街道,城內商店鱗次櫛比,大店門首還扎結著彩樓歡門,小店鋪只是一個敞棚。此外還有公廨寺觀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車馬轎駝絡繹不絕。行人中有紳士、官吏、仆役、販夫、走卒、車轎夫、作坊工人、說書藝人、理發匠、醫生、看相算命者、貴家婦女、行腳僧人、頑皮兒童,甚至還有乞丐。他們的身份不同,衣冠各異,同在街上,而忙閑不一,苦樂不均。城中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駝隊、牛、馬、驢車、人力車等。車輛有串車、太平車、平頭車等諸種,再現了汴京城街市的繁榮景象。高大的城門樓名東角子門,位于汴京內城東南。 全卷畫面內容豐富生動,集中概括地再現了12世紀北宋全盛時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此畫用筆兼工帶寫,設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畫,即所謂“別成家數”。構圖采用鳥瞰式全景法,真實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繪了當時汴京東南城角這一典型的區域。作者用傳統的手卷形式,采取“散點透視法”組織畫面。畫面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如一氣呵成。畫中所攝取的景物,大至寂靜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小到舟車里的人物,攤販上的陳設貨物,市招上的文字,絲毫不失。在多達500余人物的畫面中,穿插著各種情節,組織得有條不紊,同時又具有情趣。 后幅有金張著、明吳寬等13家題記,鈐96方印。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清·朗世寧·百駿圖清·朗世寧·百駿圖縱94.5cm橫776.2cm 絹本設色長卷 郎世寧畫《百駿圖卷》為清代繪畫神品上上,原圖絹本縱94.5公分橫776.2公分,藏宮廷大內人莫能觀。滿清鼎革溥儀出走,清宮為故宮博物院,方得以瀏覽。此后故宮博物院付梓在故宮周刊發表遂公開于世,蜚聲世界藝壇。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本幅畫描繪的是姿態各異之駿馬百匹,放牧游息于草原的場面。馬匹們或臥或立、或嬉戲、或覓食,自由舒閑,聚散不一;在具體的表現手法上,郎世寧發揮了西洋畫法中常用的前重后輕、前實后虛、前大后小等寫景方法,使畫面產生空曠深遠的景界,草木、山水、人物無不寫實精致。全幅色彩濃麗,構圖繁復,形象逼肖。如畫中馬匹、人物、樹木、土坡皆應用了光的原理,使物象極富立體感;而如松針、樹皮、草葉等的墨線勾勒,石塊土坡的皴擦等仍含有中國傳統手法,即使是馬匹及樹干上的陰影表現,亦是以中國傳統的渲染方法來完成。此圖繪於雍正六年(1728),堪稱郎氏早期典型代表作品之一。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唐-韓滉-五牛圖 《五牛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麻紙本,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無款印。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韓滉。 唐·韓滉《五牛圖》(723-787)〔唐〕字太沖,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少師休之子。那時,韓干以畫馬著稱,韓滉以畫牛著稱,后人稱為“牛馬二韓”。這幅《五牛圖》,是韓滉最為傳神的一幅。5頭健碩的老黃牛,在這位當朝宰相筆下被“人格化”了,傳達出注重實際、任勞任怨的精神信息。 它問世后,收藏者包括趙構、趙伯昂、趙孟頫、乾隆等著名人物。在明代,它幾易其主。清兵入關后一度下落不明,直到乾隆年間,才從民間收集到宮中珍藏。1900年,八國聯軍洗劫紫禁城,《五牛圖》被劫出國外,從此杳無音訊。上個世紀50年代,它被一位寓居香港的愛國人士發現。 1950年初,周恩來總理收到這位愛國人士的來信,信中說,唐代韓滉的《五牛圖》近日在香港露面,畫的主人要價10萬港幣,自己無力購買,希望中央政府出資盡快收回國寶。周總理立即給文化部下達指示,鑒定真偽,不惜一切代價購回,并指示派可靠人員專門護送,確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組織專家赴港,鑒定《五牛圖》確系真跡,經過多次交涉,最終以6萬港元成交。《五牛圖》回到故宮時,畫面洞孔累累,殘破不堪。故官博物院組織專家,用了幾年時間,才將它修復完好。 今天我們終于有幸看到這幅《五牛圖》,其用筆之細,描寫之傳神,牛態之可掬,幾可呼之欲出。它的珍貴還在于,中國古代留存今世的多為花鳥人物,以牛入畫,且如此生動者,《五牛圖》堪稱孤品。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宋摹 顧愷之 洛神賦圖洛神賦圖卷 宋代 縱51.2cm,橫1157cm 宋摹 顧愷之 洛神賦圖 原作27X677cm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原《洛神賦圖》卷,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繪制(宋摹),絹本,設色 【名稱】:洛神賦圖(宋摹) 【類別】:字畫 【文物原屬】:原屬圓明園珍品【文物現狀】:這幅畫現在有四個摹本,分別藏于遼寧省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美國弗利爾藝術博物館等處。《洛神賦圖》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為顧愷之傳世精品。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顧愷之藝術的若干特點,千載之下,亦可遙窺其筆墨神情。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致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
轉自網絡:《布達佩斯大飯店》的靈感源自于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說韋斯·安德森在一次訪談中說到自己第一次接觸茨威格的小說是《BewareofPity》(《心靈的焦灼》),之后源源不斷從茨威格小說中獲取靈感,在茨威格自傳《昨日的世界》中韋斯安德森看到茨威格對于“最好的歐洲”逝去的悲痛,茨威格用“Europeiscommittingsuicide”來形容當時的歐洲。1941年在紐約的一次作家宴會上,茨威格演講中有這樣一段。Zweigcameoutandsaid,I’mheretoapologisebeforeyouall.I’mhereinastateofshamebecausemylanguageisthelanguageinwhichtheworldisbeingdestroyed.Mymothertongue,theverywordsthatIspeak,aretheonesbeingtwistedandpervertedbythismachinethatisundoinghumanity.(向所有人致歉,我感到羞恥,是因為我的語言來自于一個已被摧毀的世界。我的母語,我的每一句話,都被這臺毀滅人性的機器所扭曲變形。)(隨手翻,見諒)茨威格對歐洲是迷戀的,他在維也納的生活方式就是當時流行的藝術,早上起來讀報,詩歌以及哲學著作。在咖啡廳和劇作家成群結隊的交談,碰撞出新的劇本。他形容那是安全的世界,可以不用考慮身份和護照,全情投入事業及創作,事物也可以極致細化和自由。在茨威格看來,當時歐洲的優雅,就相當于酒店門童也能隨時唱里爾克的詩歌那樣,直到二戰開始,這種巨大文化底蘊的生活,被沖刷殆盡。茨威格的苦難從一戰到二戰,從1933年他的著作被焚毀,他本人被迫寓居英國,到1938年奧地利被吞并,他成為無國之人。在《昨天的世界》里他哀嘆道:“在最近十年里,結識一個可以使你縮短等候時間的領事館小官員要比和一個托斯卡尼尼或者一位羅曼·羅蘭結成友誼更為重要。”《舊書商門德爾》里寫到,“然而,當世界從瘋狂中清醒過來之后,便逐漸地開始明白,在這場戰爭的一切殘暴行徑和罪惡之中,最荒謬、最無聊、因而也是最不道德的行為,莫過于把那些完全無辜、早已超過應征年齡、在異國如在家鄉那樣生活了許多年的和平居民們透起來圈進鐵絲網。這些人之所以沒有及時逃跑,只是因為他們真心誠意地相信連通古斯人和阿勞堪人都崇奉的優待客人的法律。在法國、德國和英國——在我們歐洲喪失了理智的每一塊土地上,人們同樣荒唐地犯下了這種反文明的罪行。”茨威格一生致力于用藝術的方式塑造偉大歐洲的夢以最殘酷的方式畫上了句號。韋斯安德森的《布達佩斯大飯店》力圖再現那個茨威格筆下的“昨日的世界”,那優美的,野蠻的,臆想中的歐洲。具體的電影中所摘錄的茨威格小說中的內容。被收錄在韋斯安德森出版的這本《THESOCIETYOFTHECROSSEDKEYS》
出自奧地利象征主義畫家古斯塔夫·克林姆(1862~1918)的作品。古斯塔夫·克林姆特,又譯古斯塔夫·克里姆,生於維也納,是一位奧地利知名象征主義畫家。他創辦了維也納分離派,也是所謂維也納文化圈代表人物。 古斯塔夫·克林姆特畫作特色在於特殊的象徵式裝飾花紋。第一幅圖是《滿足》。第二幅圖是1907年的《艾蒂兒肖像一號》。第三幅圖是《吻》,是他在黃金時期所創作的作品,他在此時期常使用金箔來作畫。
穆哈的招貼畫。沒啥背景,他靠畫海報,插畫混飯。阿方斯·穆哈(Alphonse Maria Mucha,1860年7月24日-1939年7月14日),是一位捷克斯洛伐克籍的畫家與裝飾品藝術家。 慕夏出生于捷克摩拉維亞地方的 Ivan?ice,雖然他的歌唱天分讓他可以升學至高中,不過從小時候開始畫畫就是他的最愛。他在莫拉維亞有個畫裝飾物品的工作,大多是畫劇場使用的風景圖。1879年慕夏進入了維也納最重要的劇場設計公司工作,同時繼續他的非正式藝術教育,不過一場大火結束了他這份工作。1881年他回到莫拉維亞成為自由接案的裝飾畫及人物畫家,且受雇于 Karl Khuen 伯爵,畫 Hru?ovany Emmahof 城堡的壁畫;這位伯爵對慕夏的畫非常感動,于是資助他到慕尼黑美術學校接受正式的藝術教育。 慕夏在1887年來到了巴黎,在 Académie Julian 與 Academie Colarossi 繼續他的學業,同時他也給雜志及廣告提供插畫。1894年圣誕夜,慕夏在大家都回家過節,公司設計人員、藝術家都不在的情況下臨危受命,代當時巴黎最紅的歌舞明星莎拉·伯恩哈特(Sarah Bernhardt)在新年演出的歌舞劇吉斯蒙達(Gismonda)設計海報,沒想到因此引起了巴黎人的注意,而慕夏也得到公司的賞識,得到越來越多的設計機會。[1] 因為他的卓越成就,還被奧匈皇帝授予了騎士封號,又被法國政府授予了騎士榮譽勛章。[2] 慕夏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新藝術運動特征,也有強烈的個人特點,他創作了大量的畫、海報、廣告和書的插畫,同時從事珠寶、地毯、壁紙及劇場擺設等設計。在畫中常出現美麗的女人穿著帶有新古典主義的長袍,四周圍繞著豐富的花,且在女人的頭后方常會有光環。他的新藝術風格常被模仿,然而,這是慕夏終生不想嘗試的風格;他總是堅持著一種信念,那就是與其依附著任何一種流行的設計型式,他的設計是從內心而生。他聲稱藝術的存在只是為了傳遞精神上的訊息,如此而已;因此他對他在商業藝術界得到的聲名感到挫折,而希望專注于那些更為崇高的藝術,及使他的出生地更為尊貴的計劃。 慕夏在1906至1910年造訪美國,接著便定居在布拉格,在那里,他為這座城市的地標及劇場增添了許多裝飾。當捷克斯洛伐克在第一次大戰之后獨立時,他為這個新的國家設計了郵票、鈔票以及其他官方文件。他花了許多年的時間創作他的杰作—斯拉夫史詩(The Slav Epic),那是一系列描繪斯拉夫人民歷史的巨大繪畫;他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想要完成這個頌揚斯拉夫歷史的夢想。 在法西斯主義風起云涌的1930年代末期,慕夏的斯拉夫史詩被報紙指責為反動派,當1939年德軍進入捷克斯洛伐克之際,慕夏是第一個被蓋世太保逮捕的藝術家。在一連串的審問中,他得了肺炎,1939年7月14日因為肺部感染而過世,埋葬于 Vy?ehrad 公墓。
中國十大古畫是中國繪畫歷史上最燦爛奪目的明珠,主要包括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仇英的漢宮春曉圖等,其中最經典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仇英的漢宮春曉圖,九余堂漢宮春曉圖縱寬30.6厘米,橫長574.1厘米,非常適合懸掛在寬大明亮的客廳中,奢華大氣,給人們帶來藝術的美的享受,畫卷采用藝克利版畫技術,逼真形象,完美地再現了原作的神韻。 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九:明·仇英《漢宮春曉圖》十大名畫 漢宮春曉圖(縱30.6厘米 橫574.1厘米) 畫卷的作者是明代知名畫家仇英,仇英是太倉人,后來在蘇州定居,是明朝最具代表性的畫師之一,仇英的畫作一般只有簡單的名款,不像明代其他畫家那樣在畫作上題詩,仇英擅長描繪仕女,遠近聞名,漢宮春曉圖是仇英最杰出的代表作,畫卷描繪了漢朝宮殿園林的宏偉景象,使用驚艷的筆墨展現了皇宮中嬪妃的日常生活起居情況,他的這幅漢宮春曉圖在中國仕女繪畫史上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 漢宮春曉圖的主題是漢代的宮廷生活,描繪了宮廷佳麗的生活狀態,整幅畫卷構圖繁瑣,用筆遒勁有力,色彩優雅瑰麗, 畫卷擁有奇木,怪石,華麗的宮殿,構成了人間仙境一般的美麗景色,除了擁有美女的畫像之外,畫卷還重點描繪了嬪妃彈琴下棋,描繪書畫,賞鑒古玩,賞花等娛樂休閑活動。畫卷一開始就是美麗的宮殿外景,楊柳發出嫩芽,春意盎然,宮殿的圍墻外面有一個水潭,鴛鴦白鷴在其中游水嬉戲。一個宮女帶著三個小孩在水塘邊觀看展翅欲飛的白鷴。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六: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千里江山圖》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絹本,青綠設色,無款,據卷后蔡京題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現藏故宮博物院。作品以長卷形式,描繪了連綿的群山岡巒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嶺、坡岸、水際中布置、點綴亭臺樓閣、茅居村舍,水磨長橋及捕魚、駛船、行旅、飛鳥等,描繪精細,意態生動。景物繁多,氣象萬千,構圖于疏密之中講求變化,氣勢連貫,以披麻與斧劈皴相合,表現山石的肌理脈絡和明暗變化;設色勻凈清麗,于青綠中間以赭色,富有變化和裝飾性。作品意境雄渾壯闊,氣勢恢宏,充分表現了自然山水的秀麗壯美。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五: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韓熙載夜宴圖》是以南唐中書侍郎韓熙載的生活軼事為題材繪制而成。韓熙載(公元907——970年), 字叔言,山東北誨人,唐末進士,是一位北方貴族,因戰亂南逃,被南唐朝廷留用。后主李煜繼位時,南唐國勢不振,而北方的宋王朝則迅速崛起。李煜對自己小朝 廷的存亡憂慮不安。對于韓熙載,李煜想授他為相,卻又不放心,心情十分矛盾。韓熙載也意識到,表面上雖受惠予南唐朝廷,但畢竟是北方人,也無意為官。身處 逆境的韓熙載,為了免遭可能發生的厄運,不得不在政治上盡量避免與朝廷發生沖突,并在生活上以疏狂自放、縱情聲色的方式,去轉移同僚的視線,蒙蔽朝廷的耳 目。李煜只以為韓熙載生活太放蕩,出于“惜其才”,想通過圖畫對韓熙載起規勸作用。所以,當他得知韓熙載“多好聲伎,專為夜飲,雖賓客棵雜,歡呼狂逸,不復拘制”的消息,便“命顧閎中夜至其第,竊窺之,目識心記,圖繪以上之。”(《宣和畫譜》)這就是《韓熙載夜宴圖》的創作原由。 全卷尺寸:28.7cm*33.55cm 一個宮女透過窗戶眺望外面翩翩起舞的孔雀,孔雀的兩邊是兩個宮女,一個宮女在喂孔雀,另一個宮女依靠在門邊,還有一個宮女提著水壺走下臺階。一名嬪妃站在花園中,看著周圍的宮女為牡丹花澆水,旁邊是嬪妃的同伴,同伴身邊有兩個丫鬟,一個丫鬟在澆水,另一個丫鬟拿著扇子陪伴在左右。院內有一棵梨樹綻放著美麗的白色花朵,有宮女摘下梨花放在盆子中,有的人則摘下梨花插在鬢邊。 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元代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富春山居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紙本,水墨畫。《富春山居圖》始畫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富春山居圖》曾于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富春山居圖 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后半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前半卷《富春山居圖 剩山圖》縱31.8厘米,橫51.4厘米。后半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縱33厘米,橫636.9厘米。富春山居圖》殘卷之一。始畫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該畫于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著名書畫家黃公望膾炙人口的一幅名作,世傳乃黃公望畫作之冠。為紙本水墨畫,寬33厘米,長636.9厘米,是黃公望晚年的力作。黃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工書法、通音律、善詩詞,少有大志,青年有為,中年受人牽連入獄,飽嘗磨難,年過五旬隱居富春江畔,師法董源、巨然,潛心學習山水畫,出名時,已經是年過八旬的老翁了。黃公望把畢生的積蓄都融入到繪畫創作中,嘔心瀝血,歷時數載,終于在年過八旬時,完成了這幅堪稱山水畫最高境界的長卷《富春山居圖》。它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松石挺秀,云山煙樹,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 《富春山居圖》畫卷為六接的紙本,即是由六張紙連成的畫卷.黃公望(字子久)為元代最負盛名的畫師,在畫史上的影響頗大。他在《山水訣》中,明確提到模寫。他說:皮袋中置描筆在內,或于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模寫之。子久作品存世不多,其中最佳者當屬《富春山居圖》。為了創作《富春山居圖》,他在領略江山釣灘之勝時,袖攜紙筆,凡遇景物,輟即模記。此畫成于至正七年(1347年),此時子久年近八旬,畫中所題文字表明,他為完成此畫而潛心觀察、揣摩費時三四年。張庚在《圖畫精意識》中記載了董其昌對此畫的贊譽,子久畫冠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韻超逸,體備眾法,脫化渾融,不落畦徑。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唐-閻立本-步輦圖 《步輦圖》絹本,設色,縱:38.5厘米,橫:129.6厘米。 《步輦圖》以唐太宗李世民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王這一重大事件為背景,表現了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使者祿東贊來唐迎親并受到唐太宗召見的場面。畫中包括唐太宗在內共有13個人物。唐太宗雖然不在畫面的中心而偏于橫卷的前半部分,但作者在構圖上巧妙的處理,使以唐太宗為主的人物群體實際上處于畫面視覺的中心,同時也以他為主構成了畫面由內向外輻射的組合關系。唐太宗處于九個侍女的簇擁之下,寬大的體態與威儀莊重的神情,與侍女纖細而趨于動感的塑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構成了畫面視覺上的重中之重。同樣的處理構思也體現在唐太宗前方的三個使臣身上,他們雖然較之侍女們遠離唐太宗,但其與太宗構成對應的視線,使他們乃處于更為重要的視覺地位。造型上選取了鞠躬時的動態,同時,三人的重心都略有后移,亦給人一種趨于不穩定的視覺感受。相比之下,既顯示出使臣的恭敬,又襯托出大唐天子雍容華貴的氣派。 作者的繪畫技巧也達到了相當高超的境界,不但體現在獨具匠心的構圖安排上,具體人物的刻畫同樣十分精彩,線條流暢圓轉,五官塑造精致細膩,深得人物的個性氣質。尤其是三個使臣穿著相貌都反映出濃郁的異域風情。李嗣真在《續畫品錄》中評閻立本的畫說:“至若萬國來庭,奉涂山之玉帛;百蠻朝貢,接應門之位序。折旋矩度,端簪奉笏之儀;魁詭譎怪,鼻飲頭飛之俗;盡該毫未,倍得人情。”決非虛譽。 圖卷右半是在宮女簇擁下坐在步輦中的唐太宗,左側三人前為典禮官,中為祿東贊,后為通譯者。在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圖焦點。作者煞費苦心地加以生動細致的刻畫,畫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莊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風范與威儀。作者為了更好地突現出太宗的至尊風度,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進行襯托表現。一是以宮女們的嬌小、稚嫩,以她們或執扇或抬輦、或側或正、或趨或行的體態來映襯唐太宗的壯碩、深沉與凝定,是為反襯;二是以祿東贊的誠摯謙恭、持重有禮來襯托唐大宗的端肅平和、藹然可親之態,是為正襯。該圖不設背景,結構上自右向左,由緊密而漸趨疏朗、重點突出,節奏鮮明。 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全卷,北宋,張擇端,絹本,淡設色中國十大傳世名畫 清明上河圖 全圖 古畫原版復制品 色較暗 100%忠于原作全圖尺寸縱長:24.8cm 橫長:528cm《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東角子門內外和汴河兩岸的繁華熱鬧景象。全畫可分為三段: 首段寫市郊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縱橫,其間人物往來。 中段以“上土橋”為中心,另畫汴河及兩岸風光。中間那座規模宏敞、狀如飛虹的木結構橋梁,概稱“虹橋”,正名“上土橋”,為水陸交通的匯合點。橋上車馬來往如梭,商販密集,行人熙攘。 后段描寫的是市區街道,城內商店鱗次櫛比,大店門首還扎結著彩樓歡門,小店鋪只是一個敞棚。此外還有公廨寺觀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車馬轎駝絡繹不絕。行人中有紳士、官吏、仆役、販夫、走卒、車轎夫、作坊工人、說書藝人、理發匠、醫生、看相算命者、貴家婦女、行腳僧人、頑皮兒童,甚至還有乞丐。他們的身份不同,衣冠各異,同在街上,而忙閑不一,苦樂不均。城中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駝隊、牛、馬、驢車、人力車等。車輛有串車、太平車、平頭車等諸種,再現了汴京城街市的繁榮景象。高大的城門樓名東角子門,位于汴京內城東南。 全卷畫面內容豐富生動,集中概括地再現了12世紀北宋全盛時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此畫用筆兼工帶寫,設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畫,即所謂“別成家數”。構圖采用鳥瞰式全景法,真實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繪了當時汴京東南城角這一典型的區域。作者用傳統的手卷形式,采取“散點透視法”組織畫面。畫面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如一氣呵成。畫中所攝取的景物,大至寂靜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小到舟車里的人物,攤販上的陳設貨物,市招上的文字,絲毫不失。在多達500余人物的畫面中,穿插著各種情節,組織得有條不紊,同時又具有情趣。 后幅有金張著、明吳寬等13家題記,鈐96方印。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清·朗世寧·百駿圖清·朗世寧·百駿圖縱94.5cm橫776.2cm 絹本設色長卷 郎世寧畫《百駿圖卷》為清代繪畫神品上上,原圖絹本縱94.5公分橫776.2公分,藏宮廷大內人莫能觀。滿清鼎革溥儀出走,清宮為故宮博物院,方得以瀏覽。此后故宮博物院付梓在故宮周刊發表遂公開于世,蜚聲世界藝壇。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本幅畫描繪的是姿態各異之駿馬百匹,放牧游息于草原的場面。馬匹們或臥或立、或嬉戲、或覓食,自由舒閑,聚散不一;在具體的表現手法上,郎世寧發揮了西洋畫法中常用的前重后輕、前實后虛、前大后小等寫景方法,使畫面產生空曠深遠的景界,草木、山水、人物無不寫實精致。全幅色彩濃麗,構圖繁復,形象逼肖。如畫中馬匹、人物、樹木、土坡皆應用了光的原理,使物象極富立體感;而如松針、樹皮、草葉等的墨線勾勒,石塊土坡的皴擦等仍含有中國傳統手法,即使是馬匹及樹干上的陰影表現,亦是以中國傳統的渲染方法來完成。此圖繪於雍正六年(1728),堪稱郎氏早期典型代表作品之一。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唐-韓滉-五牛圖 《五牛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麻紙本,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無款印。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韓滉。 唐·韓滉《五牛圖》(723-787)〔唐〕字太沖,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少師休之子。那時,韓干以畫馬著稱,韓滉以畫牛著稱,后人稱為“牛馬二韓”。這幅《五牛圖》,是韓滉最為傳神的一幅。5頭健碩的老黃牛,在這位當朝宰相筆下被“人格化”了,傳達出注重實際、任勞任怨的精神信息。 它問世后,收藏者包括趙構、趙伯昂、趙孟頫、乾隆等著名人物。在明代,它幾易其主。清兵入關后一度下落不明,直到乾隆年間,才從民間收集到宮中珍藏。1900年,八國聯軍洗劫紫禁城,《五牛圖》被劫出國外,從此杳無音訊。上個世紀50年代,它被一位寓居香港的愛國人士發現。 1950年初,周恩來總理收到這位愛國人士的來信,信中說,唐代韓滉的《五牛圖》近日在香港露面,畫的主人要價10萬港幣,自己無力購買,希望中央政府出資盡快收回國寶。周總理立即給文化部下達指示,鑒定真偽,不惜一切代價購回,并指示派可靠人員專門護送,確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組織專家赴港,鑒定《五牛圖》確系真跡,經過多次交涉,最終以6萬港元成交。《五牛圖》回到故宮時,畫面洞孔累累,殘破不堪。故官博物院組織專家,用了幾年時間,才將它修復完好。 今天我們終于有幸看到這幅《五牛圖》,其用筆之細,描寫之傳神,牛態之可掬,幾可呼之欲出。它的珍貴還在于,中國古代留存今世的多為花鳥人物,以牛入畫,且如此生動者,《五牛圖》堪稱孤品。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宋摹 顧愷之 洛神賦圖洛神賦圖卷 宋代 縱51.2cm,橫1157cm 宋摹 顧愷之 洛神賦圖 原作27X677cm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原《洛神賦圖》卷,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繪制(宋摹),絹本,設色 【名稱】:洛神賦圖(宋摹) 【類別】:字畫 【文物原屬】:原屬圓明園珍品【文物現狀】:這幅畫現在有四個摹本,分別藏于遼寧省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美國弗利爾藝術博物館等處。《洛神賦圖》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為顧愷之傳世精品。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顧愷之藝術的若干特點,千載之下,亦可遙窺其筆墨神情。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致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
轉自網絡:《布達佩斯大飯店》的靈感源自于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說韋斯·安德森在一次訪談中說到自己第一次接觸茨威格的小說是《BewareofPity》(《心靈的焦灼》),之后源源不斷從茨威格小說中獲取靈感,在茨威格自傳《昨日的世界》中韋斯安德森看到茨威格對于“最好的歐洲”逝去的悲痛,茨威格用“Europeiscommittingsuicide”來形容當時的歐洲。1941年在紐約的一次作家宴會上,茨威格演講中有這樣一段。Zweigcameoutandsaid,I’mheretoapologisebeforeyouall.I’mhereinastateofshamebecausemylanguageisthelanguageinwhichtheworldisbeingdestroyed.Mymothertongue,theverywordsthatIspeak,aretheonesbeingtwistedandpervertedbythismachinethatisundoinghumanity.(向所有人致歉,我感到羞恥,是因為我的語言來自于一個已被摧毀的世界。我的母語,我的每一句話,都被這臺毀滅人性的機器所扭曲變形。)(隨手翻,見諒)茨威格對歐洲是迷戀的,他在維也納的生活方式就是當時流行的藝術,早上起來讀報,詩歌以及哲學著作。在咖啡廳和劇作家成群結隊的交談,碰撞出新的劇本。他形容那是安全的世界,可以不用考慮身份和護照,全情投入事業及創作,事物也可以極致細化和自由。在茨威格看來,當時歐洲的優雅,就相當于酒店門童也能隨時唱里爾克的詩歌那樣,直到二戰開始,這種巨大文化底蘊的生活,被沖刷殆盡。茨威格的苦難從一戰到二戰,從1933年他的著作被焚毀,他本人被迫寓居英國,到1938年奧地利被吞并,他成為無國之人。在《昨天的世界》里他哀嘆道:“在最近十年里,結識一個可以使你縮短等候時間的領事館小官員要比和一個托斯卡尼尼或者一位羅曼·羅蘭結成友誼更為重要。”《舊書商門德爾》里寫到,“然而,當世界從瘋狂中清醒過來之后,便逐漸地開始明白,在這場戰爭的一切殘暴行徑和罪惡之中,最荒謬、最無聊、因而也是最不道德的行為,莫過于把那些完全無辜、早已超過應征年齡、在異國如在家鄉那樣生活了許多年的和平居民們透起來圈進鐵絲網。這些人之所以沒有及時逃跑,只是因為他們真心誠意地相信連通古斯人和阿勞堪人都崇奉的優待客人的法律。在法國、德國和英國——在我們歐洲喪失了理智的每一塊土地上,人們同樣荒唐地犯下了這種反文明的罪行。”茨威格一生致力于用藝術的方式塑造偉大歐洲的夢以最殘酷的方式畫上了句號。韋斯安德森的《布達佩斯大飯店》力圖再現那個茨威格筆下的“昨日的世界”,那優美的,野蠻的,臆想中的歐洲。具體的電影中所摘錄的茨威格小說中的內容。被收錄在韋斯安德森出版的這本《THESOCIETYOFTHECROSSEDKEYS》
出自奧地利象征主義畫家古斯塔夫·克林姆(1862~1918)的作品。古斯塔夫·克林姆特,又譯古斯塔夫·克里姆,生於維也納,是一位奧地利知名象征主義畫家。他創辦了維也納分離派,也是所謂維也納文化圈代表人物。 古斯塔夫·克林姆特畫作特色在於特殊的象徵式裝飾花紋。第一幅圖是《滿足》。第二幅圖是1907年的《艾蒂兒肖像一號》。第三幅圖是《吻》,是他在黃金時期所創作的作品,他在此時期常使用金箔來作畫。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维也纳之战是谁画的啊?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电气工程图是谁画的啊?
- 下一篇: 猜猜烟台大的樱桃多少钱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