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制四十四菊是谁画的啊?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御制四十四菊是谁画的啊?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xiàn)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畫菊最好的畫家有:黃荃、趙昌、徐熙、滕昌佑、邱慶余、黃居寶、陳淳、齊白石、陳半丁、潘天壽、八大山人(指明末清初畫家朱耷)
蘭:古代的趙孟堅 現(xiàn)代的楊瑞芬 菊:溫澤輝 梅:王元章 齊白石 竹子的你自己知道啦國畫四君子是我國國畫以梅蘭竹菊為題材作品的總稱,象征了君子清高的品德國畫四君子:梅、蘭、竹、菊的品德 梅,傲雪清高者也;蘭,孤芳幽沁者也;竹,操節(jié)高潔者也;菊,隱逸傲霜者也。 國人贊四君子--梅蘭竹菊由來已久。四君子不媚不俗、幽芳清遠(yuǎn)、風(fēng)骨逸致、蕩污滌垢、亮節(jié)不阿;使人襟闊、風(fēng)逸、格高、趣雅,深博國人千秋愛戴、普天共識。國畫四君子 要欣賞中國繪畫,對中國畫中有名的“四君子”是不可不進(jìn)行了解和研究的。 “四君子”是指中國畫中的梅、蘭、竹、菊,中國古代繪畫,特別是花鳥畫中,有相當(dāng)多的作品是以它們?yōu)轭}村的,它們常被文人高士用來表現(xiàn)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氣節(jié)、虛心的品質(zhì)和純潔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君子”之稱。 我們先說梅。我們知道,梅花較耐寒,花開特別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與松、竹一起被稱為“歲寒三友”,人們畫梅,主要是表現(xiàn)它那種不畏嚴(yán)寒、經(jīng)霜傲雪的獨特個性。那么,梅花是在什么時候開始入畫的呢? 據(jù)畫史記載,南北朝已經(jīng)有人畫梅花,到了北宋,畫梅就成了一種風(fēng)氣,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創(chuàng)墨梅,畫梅全不用顏色,只用水墨深淺來加以表現(xiàn)。據(jù)說他有一次,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紙上的影子,從中得到了啟發(fā),便創(chuàng)作出用濃談相間的水墨暈染而成的墨梅。此后,另一畫家楊補之在這種基礎(chǔ)上又進(jìn)一步發(fā)展了這種畫法。創(chuàng)造出一種雙勾法來畫梅花,使梅花純潔高雅,野趣盎然。元明以來,用梅花作畫更多。元代最大的畫梅大師應(yīng)該首推王冕,他自號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畫一變宋人稀疏冷倚之習(xí),而為繁花密蕊,給人以熱烈蓬勃向上之感。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一幅《墨梅圖》他用單純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筆致,生動地傳達(dá)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托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懷。 明清的畫梅者舉不勝舉,如劉世儒、石濤、金農(nóng)、汪士慎等,從風(fēng)格來看,他們大體繼承了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兩種畫風(fēng)。 但是,要畫好梅花,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畫梅人還必須有畫梅人的品格,有人稱之為“梅氣骨”,一種高尚的情操和潔身自好的品格,正所謂:“畫梅須有梅氣骨,人與梅花一樣清。” 再看蘭花。人們畫蘭花,一般都寄托一種幽芳高潔的情操。 如楚國詩人屈原就以“秋蘭兮清清,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這樣的詩句來詠蘭。但蘭花入畫則比梅花晚,大概始于唐代。到了宋朝,畫蘭花的人便多了起來,據(jù)說蘇軾就曾畫過蘭花,而且花中還夾雜有荊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們常以畫蘭花來表示一種宋邦淪覆之后不隨世浮沉的氣節(jié),當(dāng)時的趙孟堅和鄭思肖,被同稱為墨蘭大家。 元代以鄭所南畫蘭花最為著名,寓意也最為明確。據(jù)說他坐必向南,以示懷念先朝,恥作元朝貳臣;他畫的蘭花,從不畫根,就像飄浮在空中的一樣,人間其原因,他回答說:“國土已被番人奪去,我豈肯著地?”因此,欣賞繪畫,也是必須了解歷史背景的。而清人畫蘭,則以“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最為著名的了。鄭板橋是一個注重師法自然的人,他畫過盆蘭。但尤嗜好畫“亂如蓬”的山中野蘭,為此,他曾自種蘭花數(shù)十盆,并常在三春之后將其移植到野石山陰之處,使其于來年發(fā)箭成長,觀其挺然直上之狀態(tài),聞其濃郁純正之香味,因而得山中蘭“葉暖花酣氣候濃”的貞美實質(zhì)。 竹入畫,大略和蘭花相當(dāng),也始于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畫家王維、吳道子等都喜畫竹。據(jù)說到了五代,李夫人還創(chuàng)墨竹法,傳說她常夜坐床頭、見竹影婆娑映于窗紙上、乃循窗紙摹寫而創(chuàng)此法。到宋代,蘇軾發(fā)展了畫竹的方法,放棄了以前的畫家們的雙勾著色法,而把枝干、葉均用水墨來畫,深墨為葉面,淡墨為葉背。以后的元明清時代,畫竹名家輩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鳥畫家,沒有不畫竹的,而且開始強(qiáng)調(diào)竹的整體氣勢。不過,在眾多的畫家中,鄭板橋的畫竹也堪稱為一絕。 對于畫竹,鄭板橋曾寫下了自己的體會:“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此機(jī)也。獨畫云乎哉!”因此,從竹子千姿百態(tài)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啟示,激發(fā)情感,經(jīng)過“眼中之竹”,轉(zhuǎn)化為“胸中之竹”,借助于筆墨,揮灑成“手中之竹”即“畫中之竹”。鄭板橋的作品,存世較多,流傳也廣,自清代以來,被世人行家所嘆眼,成為“人爭寶之”的珍品。 菊花入畫則稍晚,大略始于五代,比起梅蘭竹來說,表現(xiàn)菊花的作品則相對要少得多。根據(jù)畫史來看,五代徐熙、黃筌都畫過菊,宋人畫菊者極少。元代蘇明遠(yuǎn)、柯九思也有菊的作品。明清兩代畫菊的也不多。現(xiàn)有明代吳門畫派中最享盛名的畫家陳淳的一幅《菊石圖》藏于首都博物憤,這是本來就較少的菊花作品中的珍品。 梅蘭竹菊入畫,豐富了美術(shù)題材,擴(kuò)大了審美領(lǐng)域,它們不但本身富有形式美感,而且可以令人聯(lián)想起人類的品格,所以它既便于文人們充分發(fā)揮筆墨情趣,又便于文人們借物寓意,抒發(fā)情感,因此,描寫“四君子”之風(fēng)至今不衰。
齊白石 《梅花雙蝶》,元 王冕 《墨梅圖》 《南枝春早圖》清 沈銓 《雪中游兔圖》元 鄒復(fù)雷《墨梅圖》明 陳錄 《萬玉圖》(畫的梅花)明 王謙 《卓冠群芳圖》孫克弘 《梅竹圖》清 金農(nóng) 《紅綠梅花圖》清 汪士慎 《梅花圖》石濤 《靈臺探梅圖》,《蘭竹雙清圖》 清 南宋 林椿 《梅竹寒禽圖》清 惲壽平 《五清圖》清 王翬 《夏五吟梅圖》清 蕭晨 《踏雪尋梅圖》謝稚柳 《梅竹圖》李苦禪 《晴雪梅花圖》《水墨梅花圖》 黃胄 1984年《蘭竹石圖 》明 文徵明蘭花圖 明 徐渭素竹幽蘭 明 馬守真國香春霽圖 清 惲壽平蘭花圖 清 鄭燮萬帶蘭 清 居巢蘭花圖 清 余稺香騷遺意圖 吳昌碩蘭花圖 徐悲鴻蘭花圖 潘天壽蘭花圖 張大千蘭竹圖 啟功還有不少~~~上面這些都是各大博物館收藏的,就不多列舉了。
題目就是 四十年來畫竹枝四十年來畫竹枝, 日間揮寫夜間思。 冗繁削盡留清瘦, 畫到生時是熟時。 ----(清)鄭板橋 詩人一生畫竹、寫竹,回顧自己的經(jīng)歷,感慨良深。 前兩句是說繪畫寫作,要精進(jìn)用心才能成功。 “冗繁削盡留清瘦”,則說寫詩作畫,其實都是和做人一樣,到了能夠刪繁就簡的時候,才算是達(dá)到了一定的高度。 “畫到生時是熟時”,則寓含了一個更深的道理,其實就是藝術(shù)追求的三個階段:生、熟、生。他曾有畫竹三境界的說辭:“眼中有竹、胸中有竹、胸中無竹。”當(dāng)然,他這是借用了禪家“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三境界說。 畫竹如此,做人難道不也是一樣的道理么?因此,有人就說,文如人,畫亦如人。 -----摘錄《禪的詩書畫》一書
這是清朝著名畫家和詩人鄭燮的詩作。他還有一個名字更出名:鄭板橋。鄭板橋的繪畫作品有著十分高的藝術(shù)水平,他尤其擅長于畫墨竹。
宋徽宗趙佶雖然是個昏君,卻是個大藝術(shù)家,尤其是他的花鳥畫,可謂一代宗師。然而有許多被題為“宣和殿御制御畫”作品,其實卻不是趙佶的親筆,往往由當(dāng)時皇家畫院的畫師代筆。所以現(xiàn)存?zhèn)鳛橼w佶所親制的二十余幅圖畫,要分清哪些是趙佶真跡?哪些是贗品?還真是個難題。宋徽宗趙佶(1082~1135),宋神宗子,哲宗弟,曾封端王。元符三年(1100)哲宗無嗣而即位,到宣和七年(1125)傳位欽宗,做了二十六年的皇帝。作為君主,他在政治上昏庸腐敗,對內(nèi)貪暴荒唐,對外懦弱無能,十足一個蠹國害民的統(tǒng)治者。然而他卻是一個杰出的藝術(shù)家,能詩詞,著有《宣和宮詞》已佚,近人輯有《宋徽宗詩、詞》;工書法,自成一家,稱“瘦金體”,有《千字文卷》等墨跡傳世;擅丹青,花鳥山水,精巧深微。天機(jī)盎然,藝術(shù)上都有所建樹,許多作品流傳下來,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歷史文獻(xiàn)中著錄有宋徽宗趙佶的大量繪畫作品,他曾對臣下說:“朕萬機(jī)余暇,惟好畫耳。”可見他在繪畫上確實下了不少功夫,僅以流傳到今天的作品而論,其質(zhì)量之高,人或稱他為劃時代開派之宗師;其數(shù)量之多,在宋代畫家中也是非常突出的。據(jù)初步統(tǒng)計,趙佶的重要作品如今還流傳在國內(nèi)外的,共有二十余件。問題是這些傳世作品中,到底有多少是趙佶親制的手筆?對于這個問題,歷來藝術(shù)界就有不同看法。宋蔡絛《鐵圍山叢談》說:“獨丹青以上皇(趙佶)自擅其神逸,故凡名手,多人內(nèi)供奉,代御染寫,是以無聞焉爾。”這是說當(dāng)時的名筆畫手,大多被招入御畫院,都曾為皇帝代筆作畫,有的甚至連自己的姓名都被湮沒了。徽宗在位二十余年,其間對畫院特別有興趣,也特別重視,大量吸納人才,佳作自然噴涌,所以北宋畫院是我國歷史上皇家畫院最鼎盛的時期。可悲的是,許多畫家都需為風(fēng)流皇帝代筆,成為御用畫家。而趙佶作為皇帝,在侵占別人成果為已有的過程中也絕無羞恥之感,反而認(rèn)為是理所當(dāng)然的。元湯垕《畫鑒》說:“《宣和睿覽集》累至數(shù)百及千余冊,度其萬機(jī)之余,安得暇至于此?要是當(dāng)時畫院諸人,仿效其作,特題印之耳。然徽宗親作者,自可望而識之。”史載,趙佶曾將從各地掠奪來的花石禽獸視為“諸福之物,可致之祥”,而陸續(xù)加以圖繪,以十五幅為一冊,累至千冊,名曰《宣和睿覽集》。這樣龐大的畫冊,其中萬余幅畫,怎么可能是趙佶一人所繪呢?顯然,其大部分是畫院中畫家的代筆,這些人有時需專門“供御畫”。其中許多畫上雖有趙佶手書“御制御畫并書”的字樣,卻也不一定是他的親筆。《畫鑒》說,趙佶的真跡,他“可望而識之”,但沒有說明趙佶的親筆有些什么特征,也沒有舉什么例子,所以不免是在自我吹噓。元王惲題《宋徽宗石榴圖》詩:“寫生若論丹青妙,金馬門前待詔才。”也是說趙佶繪畫,大有捉刀之人,許多作品,趙佶只是在畫上加以自己的題印而已。南宋《秘閣畫目》、《中興館閣錄·儲藏》對趙佶親筆的“御畫”和趙佶在別人畫上題字的“御題畫”,進(jìn)行了分別記載,但后人仍有各種懷疑。今人對傳世的趙佶畫也作了大量的分析考訂,以下略作介紹。如《聽琴圖》諸畫,謝稚柳先生從畫的題字方面推論其畫的真?zhèn)巍!堵犌賵D》舊為清內(nèi)府所藏,胡敬的《西清札記》說是趙佶自畫像,畫中彈琴者為趙佶,下右首低頭靜聽者是大臣蔡京。圖右上角有趙佶所書“聽琴圖”三字,左下角簽署著“天下一人”款押,鈐“御書”朱文一印。正中有蔡京題詩,傳世的趙佶畫,有蔡題的不止一幅,如《文會圖》、《雪江歸棹圖》、《御鷹圖》都有蔡題,可見當(dāng)時在皇帝畫筆上題字似乎還較隨便。問題是所題詩的內(nèi)容,差別很大。《聽琴圖》蔡所題詩為:“吟徵調(diào)商灶下桐,松問疑有入松風(fēng)。仰窺低審含情客。似聽無弦一弄中。”這詩中,蔡沒有一字對皇帝畫筆加以頌揚。而《雪江歸棹圖》卻題著“皇帝陛下,丹青妙筆”,還說:“蓋神智與造化等也。”《御鷹圖》蔡也題“皇帝陛下,德動天地”與“神筆之妙,無以復(fù)加”等等肉麻的頌揚之詞。可見后兩畫應(yīng)出于趙佶真筆,如為代筆御畫,蔡京就不可能加以如此的頌揚,因為對于一個善畫的皇帝來說,給予代筆御畫加以過分的恭維,這就會有諷刺皇帝的嫌疑了。此外,《文會圖》有趙佶的親筆題詩:“題《文會圖》:儒林華國古今同,吟詠飛毫醒醉中。多士作新知人彀,畫圖猶喜見文雄。”蔡京的和詩為:“明時不與有唐同,八表人歸大道中。可笑當(dāng)年十八士,經(jīng)綸誰是出群雄。”謝稚柳先生認(rèn)為,如果此圖為趙佶親筆,怎么會用“畫圖猶喜見文雄”這樣的語氣呢?這明明是在觀賞他人作品時所用的語氣,包括開首所寫“題《文會圖》”,也不像在題自己的畫。蔡京的和詩在畫的左上角,與右上角和趙佶題詩遙遙相對,而蔡京的詩也只是依韻和皇上的詩,引申趙佶的詩意,標(biāo)榜當(dāng)時要勝過唐代,卻沒有一字涉及皇帝畫筆。這與《聽琴圖》的題詩風(fēng)格一致。所以,《聽琴圖》與《文會圖》都不是趙佶的真筆,或也不是代筆,而是畫院畫家的作品為皇帝所滿意,便加以御筆題詩,蔡京也只是奉命題詩,故沒有對畫本身加以贊揚。而趙佶的《竹禽圖》、《柳鴉蘆雁圖》、《枇杷山鳥圖》、《金英秋禽圖》、《四禽圖》、《祥龍石圖》、《杏花鸚鵡圖》諸畫,其大體的藝術(shù)主旨,在追求一種雍容高雅、無微不至的寫生,筆致秀挺溫婉,形象俊俏生動,或也有雄健的格調(diào),其筆勢純?nèi)灰惑w,散發(fā)出一種靜穆的墨氣。所以上述作品應(yīng)大都出于趙佶親筆,當(dāng)然有的仍存爭議。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芙蓉錦雞圖》與《臘梅山禽圖》,畫上雖有趙佶題詩和簽押,謂“宣和殿御制并書”,都為趙佶傳世名作。但從畫筆風(fēng)格方面看,似乎與上述真品有異,沒有趙佶骨子里那種筆情墨意。同樣,《聽琴圖》與《文會圖》中的那些人物與山水竹木,也與上述親筆有別,實為“御題畫”。《畫鑒》還說,宣和時畫院畫家周怡專“承應(yīng)摹仿唐畫”。就是說畫家周怡專門為皇帝描摹唐畫,可見一些傳為趙佶臨摹唐人的作品也是靠不住的。如趙佶的《摹張萱搗練圖》、《虢國夫人游春圖》,都不是趙佶真跡。前者筆勢冗弱,殊不流暢;后者所畫馬的四蹄呆滯無神,與趙佶的藝術(shù)手法很不相類。徐邦達(dá)先生在《古書畫鑒定概論》中說:“最奇怪的是宋徽宗趙佶的繪畫,幾乎百分之八九十出自當(dāng)時畫院高手的代筆。他既不是年老力衰,也非疲于應(yīng)酬他人,因為所有的畫幅大都存于宮內(nèi)為自己欣賞——著名的所謂‘積至千冊’的《宣和睿覽集》,盡管題上‘御制’、‘御畫’、‘御書’,但實際上那些‘御畫’沒有一幅是親筆的,自己欺騙自己,真不明白他是一種什么心理,可能是要托以傳名后世吧!”而謝稚柳先生為之辯解道:“有一個推想,這些畫絕非‘代御染寫’,事實上趙佶的畫并沒有‘代御染寫’之作。那么,這些不提作者名氏的御題畫,看來都是‘三舍’學(xué)生的創(chuàng)作,或者是每月考試的作品,被趙佶入選了,才在畫上為之題字,這已經(jīng)是顯示了皇帝的恩寵。然而,被人說成是‘代御染寫’,這是這位善畫的皇帝尊嚴(yán)始料所不及的吧!”(《宋徽宗趙佶全集》序)總之,如今要在所有題有趙佶“御畫”的作品中,分別出哪些是趙佶的親筆畫,哪些不是,已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同時,宋徽宗如此自欺欺人的原因,恐怕也很難完全猜透。
蘭:古代的趙孟堅 現(xiàn)代的楊瑞芬 菊:溫澤輝 梅:王元章 齊白石 竹子的你自己知道啦國畫四君子是我國國畫以梅蘭竹菊為題材作品的總稱,象征了君子清高的品德國畫四君子:梅、蘭、竹、菊的品德 梅,傲雪清高者也;蘭,孤芳幽沁者也;竹,操節(jié)高潔者也;菊,隱逸傲霜者也。 國人贊四君子--梅蘭竹菊由來已久。四君子不媚不俗、幽芳清遠(yuǎn)、風(fēng)骨逸致、蕩污滌垢、亮節(jié)不阿;使人襟闊、風(fēng)逸、格高、趣雅,深博國人千秋愛戴、普天共識。國畫四君子 要欣賞中國繪畫,對中國畫中有名的“四君子”是不可不進(jìn)行了解和研究的。 “四君子”是指中國畫中的梅、蘭、竹、菊,中國古代繪畫,特別是花鳥畫中,有相當(dāng)多的作品是以它們?yōu)轭}村的,它們常被文人高士用來表現(xiàn)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氣節(jié)、虛心的品質(zhì)和純潔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君子”之稱。 我們先說梅。我們知道,梅花較耐寒,花開特別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與松、竹一起被稱為“歲寒三友”,人們畫梅,主要是表現(xiàn)它那種不畏嚴(yán)寒、經(jīng)霜傲雪的獨特個性。那么,梅花是在什么時候開始入畫的呢? 據(jù)畫史記載,南北朝已經(jīng)有人畫梅花,到了北宋,畫梅就成了一種風(fēng)氣,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創(chuàng)墨梅,畫梅全不用顏色,只用水墨深淺來加以表現(xiàn)。據(jù)說他有一次,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紙上的影子,從中得到了啟發(fā),便創(chuàng)作出用濃談相間的水墨暈染而成的墨梅。此后,另一畫家楊補之在這種基礎(chǔ)上又進(jìn)一步發(fā)展了這種畫法。創(chuàng)造出一種雙勾法來畫梅花,使梅花純潔高雅,野趣盎然。元明以來,用梅花作畫更多。元代最大的畫梅大師應(yīng)該首推王冕,他自號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畫一變宋人稀疏冷倚之習(xí),而為繁花密蕊,給人以熱烈蓬勃向上之感。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一幅《墨梅圖》他用單純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筆致,生動地傳達(dá)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托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懷。 明清的畫梅者舉不勝舉,如劉世儒、石濤、金農(nóng)、汪士慎等,從風(fēng)格來看,他們大體繼承了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兩種畫風(fēng)。 但是,要畫好梅花,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畫梅人還必須有畫梅人的品格,有人稱之為“梅氣骨”,一種高尚的情操和潔身自好的品格,正所謂:“畫梅須有梅氣骨,人與梅花一樣清。” 再看蘭花。人們畫蘭花,一般都寄托一種幽芳高潔的情操。 如楚國詩人屈原就以“秋蘭兮清清,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這樣的詩句來詠蘭。但蘭花入畫則比梅花晚,大概始于唐代。到了宋朝,畫蘭花的人便多了起來,據(jù)說蘇軾就曾畫過蘭花,而且花中還夾雜有荊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們常以畫蘭花來表示一種宋邦淪覆之后不隨世浮沉的氣節(jié),當(dāng)時的趙孟堅和鄭思肖,被同稱為墨蘭大家。 元代以鄭所南畫蘭花最為著名,寓意也最為明確。據(jù)說他坐必向南,以示懷念先朝,恥作元朝貳臣;他畫的蘭花,從不畫根,就像飄浮在空中的一樣,人間其原因,他回答說:“國土已被番人奪去,我豈肯著地?”因此,欣賞繪畫,也是必須了解歷史背景的。而清人畫蘭,則以“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最為著名的了。鄭板橋是一個注重師法自然的人,他畫過盆蘭。但尤嗜好畫“亂如蓬”的山中野蘭,為此,他曾自種蘭花數(shù)十盆,并常在三春之后將其移植到野石山陰之處,使其于來年發(fā)箭成長,觀其挺然直上之狀態(tài),聞其濃郁純正之香味,因而得山中蘭“葉暖花酣氣候濃”的貞美實質(zhì)。 竹入畫,大略和蘭花相當(dāng),也始于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畫家王維、吳道子等都喜畫竹。據(jù)說到了五代,李夫人還創(chuàng)墨竹法,傳說她常夜坐床頭、見竹影婆娑映于窗紙上、乃循窗紙摹寫而創(chuàng)此法。到宋代,蘇軾發(fā)展了畫竹的方法,放棄了以前的畫家們的雙勾著色法,而把枝干、葉均用水墨來畫,深墨為葉面,淡墨為葉背。以后的元明清時代,畫竹名家輩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鳥畫家,沒有不畫竹的,而且開始強(qiáng)調(diào)竹的整體氣勢。不過,在眾多的畫家中,鄭板橋的畫竹也堪稱為一絕。 對于畫竹,鄭板橋曾寫下了自己的體會:“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此機(jī)也。獨畫云乎哉!”因此,從竹子千姿百態(tài)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啟示,激發(fā)情感,經(jīng)過“眼中之竹”,轉(zhuǎn)化為“胸中之竹”,借助于筆墨,揮灑成“手中之竹”即“畫中之竹”。鄭板橋的作品,存世較多,流傳也廣,自清代以來,被世人行家所嘆眼,成為“人爭寶之”的珍品。 菊花入畫則稍晚,大略始于五代,比起梅蘭竹來說,表現(xiàn)菊花的作品則相對要少得多。根據(jù)畫史來看,五代徐熙、黃筌都畫過菊,宋人畫菊者極少。元代蘇明遠(yuǎn)、柯九思也有菊的作品。明清兩代畫菊的也不多。現(xiàn)有明代吳門畫派中最享盛名的畫家陳淳的一幅《菊石圖》藏于首都博物憤,這是本來就較少的菊花作品中的珍品。 梅蘭竹菊入畫,豐富了美術(shù)題材,擴(kuò)大了審美領(lǐng)域,它們不但本身富有形式美感,而且可以令人聯(lián)想起人類的品格,所以它既便于文人們充分發(fā)揮筆墨情趣,又便于文人們借物寓意,抒發(fā)情感,因此,描寫“四君子”之風(fēng)至今不衰。
齊白石 《梅花雙蝶》,元 王冕 《墨梅圖》 《南枝春早圖》清 沈銓 《雪中游兔圖》元 鄒復(fù)雷《墨梅圖》明 陳錄 《萬玉圖》(畫的梅花)明 王謙 《卓冠群芳圖》孫克弘 《梅竹圖》清 金農(nóng) 《紅綠梅花圖》清 汪士慎 《梅花圖》石濤 《靈臺探梅圖》,《蘭竹雙清圖》 清 南宋 林椿 《梅竹寒禽圖》清 惲壽平 《五清圖》清 王翬 《夏五吟梅圖》清 蕭晨 《踏雪尋梅圖》謝稚柳 《梅竹圖》李苦禪 《晴雪梅花圖》《水墨梅花圖》 黃胄 1984年《蘭竹石圖 》明 文徵明蘭花圖 明 徐渭素竹幽蘭 明 馬守真國香春霽圖 清 惲壽平蘭花圖 清 鄭燮萬帶蘭 清 居巢蘭花圖 清 余稺香騷遺意圖 吳昌碩蘭花圖 徐悲鴻蘭花圖 潘天壽蘭花圖 張大千蘭竹圖 啟功還有不少~~~上面這些都是各大博物館收藏的,就不多列舉了。
題目就是 四十年來畫竹枝四十年來畫竹枝, 日間揮寫夜間思。 冗繁削盡留清瘦, 畫到生時是熟時。 ----(清)鄭板橋 詩人一生畫竹、寫竹,回顧自己的經(jīng)歷,感慨良深。 前兩句是說繪畫寫作,要精進(jìn)用心才能成功。 “冗繁削盡留清瘦”,則說寫詩作畫,其實都是和做人一樣,到了能夠刪繁就簡的時候,才算是達(dá)到了一定的高度。 “畫到生時是熟時”,則寓含了一個更深的道理,其實就是藝術(shù)追求的三個階段:生、熟、生。他曾有畫竹三境界的說辭:“眼中有竹、胸中有竹、胸中無竹。”當(dāng)然,他這是借用了禪家“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三境界說。 畫竹如此,做人難道不也是一樣的道理么?因此,有人就說,文如人,畫亦如人。 -----摘錄《禪的詩書畫》一書
這是清朝著名畫家和詩人鄭燮的詩作。他還有一個名字更出名:鄭板橋。鄭板橋的繪畫作品有著十分高的藝術(shù)水平,他尤其擅長于畫墨竹。
宋徽宗趙佶雖然是個昏君,卻是個大藝術(shù)家,尤其是他的花鳥畫,可謂一代宗師。然而有許多被題為“宣和殿御制御畫”作品,其實卻不是趙佶的親筆,往往由當(dāng)時皇家畫院的畫師代筆。所以現(xiàn)存?zhèn)鳛橼w佶所親制的二十余幅圖畫,要分清哪些是趙佶真跡?哪些是贗品?還真是個難題。宋徽宗趙佶(1082~1135),宋神宗子,哲宗弟,曾封端王。元符三年(1100)哲宗無嗣而即位,到宣和七年(1125)傳位欽宗,做了二十六年的皇帝。作為君主,他在政治上昏庸腐敗,對內(nèi)貪暴荒唐,對外懦弱無能,十足一個蠹國害民的統(tǒng)治者。然而他卻是一個杰出的藝術(shù)家,能詩詞,著有《宣和宮詞》已佚,近人輯有《宋徽宗詩、詞》;工書法,自成一家,稱“瘦金體”,有《千字文卷》等墨跡傳世;擅丹青,花鳥山水,精巧深微。天機(jī)盎然,藝術(shù)上都有所建樹,許多作品流傳下來,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歷史文獻(xiàn)中著錄有宋徽宗趙佶的大量繪畫作品,他曾對臣下說:“朕萬機(jī)余暇,惟好畫耳。”可見他在繪畫上確實下了不少功夫,僅以流傳到今天的作品而論,其質(zhì)量之高,人或稱他為劃時代開派之宗師;其數(shù)量之多,在宋代畫家中也是非常突出的。據(jù)初步統(tǒng)計,趙佶的重要作品如今還流傳在國內(nèi)外的,共有二十余件。問題是這些傳世作品中,到底有多少是趙佶親制的手筆?對于這個問題,歷來藝術(shù)界就有不同看法。宋蔡絛《鐵圍山叢談》說:“獨丹青以上皇(趙佶)自擅其神逸,故凡名手,多人內(nèi)供奉,代御染寫,是以無聞焉爾。”這是說當(dāng)時的名筆畫手,大多被招入御畫院,都曾為皇帝代筆作畫,有的甚至連自己的姓名都被湮沒了。徽宗在位二十余年,其間對畫院特別有興趣,也特別重視,大量吸納人才,佳作自然噴涌,所以北宋畫院是我國歷史上皇家畫院最鼎盛的時期。可悲的是,許多畫家都需為風(fēng)流皇帝代筆,成為御用畫家。而趙佶作為皇帝,在侵占別人成果為已有的過程中也絕無羞恥之感,反而認(rèn)為是理所當(dāng)然的。元湯垕《畫鑒》說:“《宣和睿覽集》累至數(shù)百及千余冊,度其萬機(jī)之余,安得暇至于此?要是當(dāng)時畫院諸人,仿效其作,特題印之耳。然徽宗親作者,自可望而識之。”史載,趙佶曾將從各地掠奪來的花石禽獸視為“諸福之物,可致之祥”,而陸續(xù)加以圖繪,以十五幅為一冊,累至千冊,名曰《宣和睿覽集》。這樣龐大的畫冊,其中萬余幅畫,怎么可能是趙佶一人所繪呢?顯然,其大部分是畫院中畫家的代筆,這些人有時需專門“供御畫”。其中許多畫上雖有趙佶手書“御制御畫并書”的字樣,卻也不一定是他的親筆。《畫鑒》說,趙佶的真跡,他“可望而識之”,但沒有說明趙佶的親筆有些什么特征,也沒有舉什么例子,所以不免是在自我吹噓。元王惲題《宋徽宗石榴圖》詩:“寫生若論丹青妙,金馬門前待詔才。”也是說趙佶繪畫,大有捉刀之人,許多作品,趙佶只是在畫上加以自己的題印而已。南宋《秘閣畫目》、《中興館閣錄·儲藏》對趙佶親筆的“御畫”和趙佶在別人畫上題字的“御題畫”,進(jìn)行了分別記載,但后人仍有各種懷疑。今人對傳世的趙佶畫也作了大量的分析考訂,以下略作介紹。如《聽琴圖》諸畫,謝稚柳先生從畫的題字方面推論其畫的真?zhèn)巍!堵犌賵D》舊為清內(nèi)府所藏,胡敬的《西清札記》說是趙佶自畫像,畫中彈琴者為趙佶,下右首低頭靜聽者是大臣蔡京。圖右上角有趙佶所書“聽琴圖”三字,左下角簽署著“天下一人”款押,鈐“御書”朱文一印。正中有蔡京題詩,傳世的趙佶畫,有蔡題的不止一幅,如《文會圖》、《雪江歸棹圖》、《御鷹圖》都有蔡題,可見當(dāng)時在皇帝畫筆上題字似乎還較隨便。問題是所題詩的內(nèi)容,差別很大。《聽琴圖》蔡所題詩為:“吟徵調(diào)商灶下桐,松問疑有入松風(fēng)。仰窺低審含情客。似聽無弦一弄中。”這詩中,蔡沒有一字對皇帝畫筆加以頌揚。而《雪江歸棹圖》卻題著“皇帝陛下,丹青妙筆”,還說:“蓋神智與造化等也。”《御鷹圖》蔡也題“皇帝陛下,德動天地”與“神筆之妙,無以復(fù)加”等等肉麻的頌揚之詞。可見后兩畫應(yīng)出于趙佶真筆,如為代筆御畫,蔡京就不可能加以如此的頌揚,因為對于一個善畫的皇帝來說,給予代筆御畫加以過分的恭維,這就會有諷刺皇帝的嫌疑了。此外,《文會圖》有趙佶的親筆題詩:“題《文會圖》:儒林華國古今同,吟詠飛毫醒醉中。多士作新知人彀,畫圖猶喜見文雄。”蔡京的和詩為:“明時不與有唐同,八表人歸大道中。可笑當(dāng)年十八士,經(jīng)綸誰是出群雄。”謝稚柳先生認(rèn)為,如果此圖為趙佶親筆,怎么會用“畫圖猶喜見文雄”這樣的語氣呢?這明明是在觀賞他人作品時所用的語氣,包括開首所寫“題《文會圖》”,也不像在題自己的畫。蔡京的和詩在畫的左上角,與右上角和趙佶題詩遙遙相對,而蔡京的詩也只是依韻和皇上的詩,引申趙佶的詩意,標(biāo)榜當(dāng)時要勝過唐代,卻沒有一字涉及皇帝畫筆。這與《聽琴圖》的題詩風(fēng)格一致。所以,《聽琴圖》與《文會圖》都不是趙佶的真筆,或也不是代筆,而是畫院畫家的作品為皇帝所滿意,便加以御筆題詩,蔡京也只是奉命題詩,故沒有對畫本身加以贊揚。而趙佶的《竹禽圖》、《柳鴉蘆雁圖》、《枇杷山鳥圖》、《金英秋禽圖》、《四禽圖》、《祥龍石圖》、《杏花鸚鵡圖》諸畫,其大體的藝術(shù)主旨,在追求一種雍容高雅、無微不至的寫生,筆致秀挺溫婉,形象俊俏生動,或也有雄健的格調(diào),其筆勢純?nèi)灰惑w,散發(fā)出一種靜穆的墨氣。所以上述作品應(yīng)大都出于趙佶親筆,當(dāng)然有的仍存爭議。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芙蓉錦雞圖》與《臘梅山禽圖》,畫上雖有趙佶題詩和簽押,謂“宣和殿御制并書”,都為趙佶傳世名作。但從畫筆風(fēng)格方面看,似乎與上述真品有異,沒有趙佶骨子里那種筆情墨意。同樣,《聽琴圖》與《文會圖》中的那些人物與山水竹木,也與上述親筆有別,實為“御題畫”。《畫鑒》還說,宣和時畫院畫家周怡專“承應(yīng)摹仿唐畫”。就是說畫家周怡專門為皇帝描摹唐畫,可見一些傳為趙佶臨摹唐人的作品也是靠不住的。如趙佶的《摹張萱搗練圖》、《虢國夫人游春圖》,都不是趙佶真跡。前者筆勢冗弱,殊不流暢;后者所畫馬的四蹄呆滯無神,與趙佶的藝術(shù)手法很不相類。徐邦達(dá)先生在《古書畫鑒定概論》中說:“最奇怪的是宋徽宗趙佶的繪畫,幾乎百分之八九十出自當(dāng)時畫院高手的代筆。他既不是年老力衰,也非疲于應(yīng)酬他人,因為所有的畫幅大都存于宮內(nèi)為自己欣賞——著名的所謂‘積至千冊’的《宣和睿覽集》,盡管題上‘御制’、‘御畫’、‘御書’,但實際上那些‘御畫’沒有一幅是親筆的,自己欺騙自己,真不明白他是一種什么心理,可能是要托以傳名后世吧!”而謝稚柳先生為之辯解道:“有一個推想,這些畫絕非‘代御染寫’,事實上趙佶的畫并沒有‘代御染寫’之作。那么,這些不提作者名氏的御題畫,看來都是‘三舍’學(xué)生的創(chuàng)作,或者是每月考試的作品,被趙佶入選了,才在畫上為之題字,這已經(jīng)是顯示了皇帝的恩寵。然而,被人說成是‘代御染寫’,這是這位善畫的皇帝尊嚴(yán)始料所不及的吧!”(《宋徽宗趙佶全集》序)總之,如今要在所有題有趙佶“御畫”的作品中,分別出哪些是趙佶的親筆畫,哪些不是,已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同時,宋徽宗如此自欺欺人的原因,恐怕也很難完全猜透。
總結(jié)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御制四十四菊是谁画的啊?的全部內(nèi)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ReentrantReadWriteLo
- 下一篇: 【BZOJ】3524 [POI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