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门研究随想
錯卦正斷原理<?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奇門遁甲的起局,應用拆補還是置閏好呢?這個說不清楚,但看起來,在占卜方面,并不是分別得很清楚,因為飛盤者有之,排盤者有之,拆補者有之,置閏者有之,說只有一種是對的吧,無論用哪種方法的都有高手,分析東西起來與事實不差...這玩意看樣子弄不清楚了。
個人有一愚見就是:在占卜時,奇門起局,如何起局并不重要,因為不少高手還用隨機局來測事,也是挺準的。個人感覺,即使起局的方法有誤也不用擔心,只要基本的結構與原理無誤,不同的起局方法只要配合不同的斷法分析,照樣可以得出正確的結果來。以問時之人的所問的當下正時起也好,讓人隨機抽一個時辰也好,報數決定局數也好,都是隨機數的應用。看其它種類的術數中,不少都是無須指定具體的時間來起局的,講究的是一個“應機”的過程。所以用于占斷的話,奇門起局的方式大可不必局限。
?
局盤氣之吉兇
定陰陽自古就沒有區別,冬至后一陽來復,自然是陽遁,夏至后,陽氣漸消,陰氣漸長,自然就是陰遁。這個陰陽其實還有更深的含義,在奇門無論是占斷還是運籌的時候,都要細細分析,其中門宮星神干的余氣是非常重要的,仔細研究就會發現,無論陽遁陰遁,論氣時,兇星氣足兇,吉星氣足吉,凡氣不足者,就是吉不吉兇也不兇了。在奇門先天要論里,談及有兇星得氣兇,吉星得氣吉,兇氣無氣不兇,吉星無氣不吉。愚見此說法有一些問題,所以在此論之。
陽遁之時指的氣是陽氣,陰遁之時指的氣就是陰氣,這里,陰陽之氣實際上已經在定陰遁陽遁的時候定了下來,這樣可以避免研究局的時候,因為思維不清晰而陰陽區別混亂,所以斷局的時候只需要論氣足與否,而不必考慮其它更麻煩的分析。
陰陽之氣是如何定的,可以看陰陽二遁的情況:陽遁陽氣上升,氣漸足而運,陰遁陽氣消退,氣漸消為運,在局盤上的表現就是元素在九宮上運行路線的順逆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局盤所參與的元素是分陰陽的,陰遁用陰氣,陽遁用陽氣,這意味著,在陰遁陽遁之中,查看余氣之時,可能還是要區別陰陽的,但這里也有一種可能:局盤中元素之“陽”之義為顯,“陰”之義為隱。考慮到在諸多典籍之中,論九星時,更加注重的是開辟,而不是陰陽,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所謂的蓬任沖輔為開,其它為辟,此處開辟比陰陽更加重要。如天蓬的春夏用之吉,秋冬用之兇,以天蓬為“陰陽”之“陽”的話,那么在陰陽二遁大氣的前提下似乎就說不通了,因此,此處不妨認為對九星只須論顯隱,而不論陰陽氣機。
?
開辟之義
按統宗里的說法,坎一宮的頗有特殊之處:在局中,坎一宮每個元素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是氣是極處,也就是九氣之根,例如,心柱英芮禽是五陰星,而沖輔蓬任是四陽星,當陽星在坎一宮時,稱之“九氣之開”,而陰星在坎一宮時,稱之為“九氣之辟”,如占遠行行人時,開時來,辟時不來。
但是這產生了一個疑問,九星之開辟究竟是宮宮皆看還是只看一宮?按羽緣所用之法,宮宮皆看,以九星開合而論,可以得知該象是過去之事還是未來之事。
此疑點暫置,望不吝賜教。
關于歌訣參照度
奇門起局中有不少的歌訣與律詩,這些是對一些規律的總結,它們自身的可參考度是有的,但不應該作為完全的依據。例如五虎遁元法之類,可以非常方便地推算月干支,但是現在有了計算機以后,大量的運算并不是問題了,如我寫了軟件來驗證了這個想法,在確定年干支,月干支,日干支,時干支均是用的1901年1月1日為基準進行即時運算,按這種方法,比較了直到2100年的數據,與采用歌訣的推算都是完全符合的。這意味著,歌訣只是快速起局的一個技巧。
論節氣起局規律
一卦管三節,以冬至陽遁為例后,冬至一七四 小寒二八五等等,指的是每個節氣上下中三元的戊起局的地方。所謂的X遁X局,實際上就是戊的起始位置。其實,本來不是這樣關注,就道理上而言,從起局而例,并非應該盯著戊,而是應該盯在坎宮上,注意坎宮每時每刻是什么奇儀進來了。但這樣關注非常繁瑣,古之賢人,于是根據天干的運行規律的研究,發現只盯著戊所在的位置,然后再接下來把三奇六儀排盤,就可以把整個局都定下來,可戊為奇儀之首,甲子為尊。
冬至一七四之類歌訣的由來,完全是為了記憶上的方便,眾所周知,奇門歷法中,劃天為圓,標明為二十四個分割段(即二十四個節氣),這二十四個分割段每節各為五天,其中五日為一元,一元有六十個時辰,當冬至后,戊起坎一宮,故為陽遁一局,當五日周流完畢后,戊就到了七宮,再過五日,就到了四宮。這就是一卦之中一七四的由來,古人為了方便起局,以每五日為一個單位分割開來了,因此才會有冬至一七四的說法。
在一卦所統的三節之中,氣的流轉均是按照九宮路線而行,也就是每九元之中,戊所在之宮均按九宮路線漸進的。
通常九元共540個時辰,這其中總共經過45天,正是每一卦對應的天數。
?????? 注:不過,此處有一個比較讓人難以考證的地方就是:按太乙九宮之法,每個節氣有45天也有46天的,這個不知是否有借鑒價值。
??? ?按而言之,節氣的劃分是這樣的:在一年內劃分為八個主節氣,再在八個主節氣之中,再細劃出三個節氣,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地球繞太陽一圈為一年,而這個軌道并非正圓的周天360度,每年都為有誤差,所以才有了需要進行置閏.
???? 根據剛才分析的戊的游走方式,? 一切均應以節氣為準的,節氣在何時,就何時起那個局,如果節氣先到,則一交節,就用該節氣的局,節氣如果沒到的話,按規律來說,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比如,冬至一七四已經用完,但節氣還未到,此時應當換卦而行,即戊立即到坤二宮起走.這里有個問題就是,那么冬至、小寒、大寒用完后,立春的節氣來了怎么辦?
那么冬至、小寒、大寒用完大寒下元后,節氣應到立春,立春怎么又到了八宮了?有人提出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初來讓人覺得奇怪。其實很簡單,一卦管三節,這句話非常重要。在八卦八節圖中可以看出,冬至一宮在坎卦,而三元周行一遍實際上就是逐漸遞進了一爻,當三爻用完后,坎卦就用完了,此時應當再用坤卦了,因為坎為一數,坤為二數,此時八卦分割的節氣變換,經過分割點時,戊就應從艮八宮起了。
這種遞進與卦氣理論有相互交輝之妙。
論拆補法與置閏
拆補法現在被推崇之至,但仍有不少高手更喜歡置閏的方法,因為這樣看起來比較正統。有一些只看典型的有易友高手有云聚水止、葉飄然等一類,拆補法則比較多,而兩樣皆不忌,全部都看的更是大把大把的。
拆補法的殘上-中元-下元-補上、殘下-上元-中元-補下,似乎言之鑿鑿,但是拆補法的理論依據中有一條重要的依據是認為實際的天文現象原因。此處實際上大有問題,古人定制九宮規律,雖合星道,但并且是真星,所有的元素都是在長期觀測中得出的一個理論上的平衡依據,也就是假想的參考線,它不可能在實際的天文實物里找到具體對應的東西。既然是平衡的參考線,那么,在處理時,就未必與實際的實物運行軌跡相一致。
在遠古時候古人在定節氣用時,大多數時候只能精確到日,更何況現在的節氣又分定氣與中氣,其中誤差往往可達一天之多,難道古人用時就不準了?雖然與時俱進是我們的基本原則,但是也需要仔細考慮古人的實際情況而定。
就此而言,古人在交節時使用往往是十分謹慎的,對于模糊的時辰往往會不用,而這一部分主要集中在下元部分。畢竟奇門主要用于彊場,生死取決一念之間,開不得玩笑。
拆補法的最大特點就是不閏。它并不關心是否符頭與節氣相差過了九日等因素。這個不符合回光觀照原則,因此必然有所謬誤。(回光返照原則就是極點突變)
按拆補法的方法,因為它僅僅是根據歌訣而定,有人以天文歷法以例,聲稱超神接氣置閏法不足為憑,但按上述分析,拆補法也不見得更好。
在超神接氣之法里面,這是非常符合原則的,當符頭至,而節氣未至時,則用下一節氣的局,個人認為這非常符合氣機變化。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William_Fire/articles/269774.html
總結
- 上一篇: 没有电的日子
- 下一篇: 求一个想要努力奋斗个性签名